资源描述:
高含水量软弱粘土隧道的施工方案 * 收稿日期2001-12-13 修回日期2002-02-03 文章编号1001-7291(2001)02-0059-04 文献标识码B ●梁 巍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武汉 430052) 摘要丹本高速公路下马塘隧道丹东端,在较大范围内为浅埋软弱 粘土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含水量激增,使其自稳能力大减,造 成拱顶上部地表下沉,山体开裂,使已做好的17m拱部初期支护变形、 开裂、下沉,使施工受阻。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严格限制施工用水,洞 内采用自钻式锚杆以加固围岩,并分别采取CD法和正台阶弧型导坑分部 开挖法等一系列措施,避免了隧道再次塌方。 关键词粘土;含水量;中隔墙法;自钻式锚杆1 工程概况 下马塘隧道位于本溪市南芬区下马塘镇与王家崴子之间,是辽宁省修建 的第一条山岭重丘区丹(东)本(溪)高速公路的全线最长的一座隧道 ,为上下行分离的4车道高速公路,最大埋深约160m。左线隧道长1070 m,右线隧道长1035m,建筑限界净宽10.5m,净高5.5m。 丹东端进口地表为一缓坡地段,地形坡度10度左右。区内和隧道进口有 关的岩土层按成因时代、岩性特征、埋藏分布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可 分为以下情况。 1.1 碎石混亚粘土层 黄褐色,碎石成分为混合花岗岩、石英岩、变粒岩及少量云母片岩,粒 径20mm~200mm,含量占40%~50%,块石成分为混合花岗岩,含量占 10%~20%,充填物为亚粘土及角砾;亚粘土,湿饱和,软塑硬塑 状态,一般分布在约6.0m以下至基岩范围内。本层厚度21.0m~28. 0m左右,主要分布在山脚附近的缓坡上,形成坡积裙,属坡积成因。 1.2 全风化混合花岗岩 灰黄褐色,碎裂结构,岩石多呈碎块状,地表风化呈土状。 1.3 强风化混合花岗岩 黄褐色,碎裂结构,风化强烈,黑云母风化成褐色,节理发育,将岩石 切割成5cm~20cm的碎石状,主要分布在地表全风化混合花岗岩下。隧 道工程地质纵断面见图1、图2。 隧道进口于1999年9月份正式动工,施工队伍进场拉路基边槽及明洞开 挖,所揭示的地质情况基本与勘察报告相符,为较破碎的全风化混合花岗岩。 但明洞施工到成洞面时,地质情况则突然发生恶化,全风化混合花岗岩消失, 掌子面呈现褐黄色粘土层,且土的含水量较大,施工管棚时则发现成孔困难,岩芯难 以吐出,原设计的40m管棚只能钻进不到20m。鉴于掌子面的围岩情况及 管棚施工现状,现场对原设计的初期支护作了调整,将原18工字钢钢拱 架100cm一榀调整为50cm一榀,其他支护参数不变,见图3。由于施工时 粘土的含水量较大,喷射混凝土不宜挂住,施工时常造成所喷上去的混 凝土与黄粘土整体大面积的滑落,施工单位多次改进工艺和方法的情况 下仍无法喷上,决定把喷射混凝土改为模筑C25混凝土,并要求模筑后 注浆,以避免混凝土与围岩之间形成的空洞,造成工程隐患。 1999年12月14号左线进口在ZK124+271.6~+288.4,共16.8m,已 做好的初期支护(一次模筑混凝土)拱圈发生整体下沉。下沉量为1. 3m~0.7m,混凝土及钢拱架本身未变形及损坏,地底两侧粘土向中间 鼓起,拱脚沉陷。洞顶地表下沉范围为ZK124+265~ZK124+291,长2 6m,最大下沉横向宽度7.4m,最大下沉量8m,塌陷处隧道埋深约5m~ 8m,拱圈以上已成为松散土体。右线初期支护(一次模筑混凝土)也发 生鼓起,混凝土出现多道纵横裂缝。 2 事故原因分析 2.1 地质条件较差,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该地质粘土中粉粒及粘粒组 (<0.05mm)含量约占70%,自身强度低,含 水量较大。经取样试验,该段围岩液限39.1%,塑限21.0%,塑性指 数18.1%,液性指数0.552,天然含水量31%,属于软塑状态, 遇水极易造成围岩强度大幅度降低。从地质构造上讲,本段前后为强风 化花岗岩,渗透性较差,地表水 和地下水渗透于此基本被阻隔。因此,本段可以说是一个地下水富集地带。 图1 左线工程地质纵断面示意 图2 右线工程地质纵断面示意 图3 软弱围岩地段支护示意 2.2 由于施工正值东北地区冬季即将来临之际,为了抢洞口段施工进度, 以便冬季洞内可以正常施工,施工方 在拉下导中槽时,未能及时排出洞内围岩涌水 和施以锚杆及一次模筑混凝土的施工用水,使得围岩软化,造成拱脚承 载能力急剧下降。而本段又为浅埋段,围岩压力随着时间增长迅速,更 加剧了拱脚承载力的不足。事后查量测数据,发现事故前3d,拱顶位移 急剧变化,多达4cm。 3 施工方案 由于左线隧道塌陷严重,经各方讨论,决定采用洞内管棚跨越,钢架顶 撑,分段拆换初期支护的措施。右线为避免初期支护的进一步下沉,采 取以下紧急措施。 (1)及时排除洞内施工用水,以防止围岩受水的浸泡后进一步软化。 (2)对下导中部的深拉槽进行压实回填,以保证基础的承载力。 (3)疏通地表排水沟,用粘土封闭地表裂缝,以减少地表水的下渗。 (4)在洞内用型钢或圆木设置可靠的内支撑,并施以临时仰拱,以控 制土体的下沉变形与破坏。 (5)要求二次衬砌及时施工。由于洞室上部土体已遭到破坏,土压力 应按全部覆土厚度计算,二次衬砌改为配筋混凝土结构,以提高整个支 护系统的承载能力。 通过上述措施的处理,基本控制了隧道初期支护的进一步下沉,开始转 而研究下一步施工方案。 3.1 CD开挖法 根据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报告,本段软弱围岩估计左线长达150m,右线 长达100m,埋深只有5m~30m。为稳妥起见决定采用CD法(即中隔墙法 )开挖。CD法适用于覆盖层较薄,围岩稳定性较差,跨度较大的隧道, 具有以下优点能有效控制拱顶及地表沉降,施工安全性好,对地基承 载力要求不高,适应范围相对较广。其缺点是工序较复杂,施工进度 慢,生产效率低,施工成本高。该CD法开挖步骤见图4。并作了以下要 求。 图4 CD法开挖步骤示意 (1)开挖采用人工开挖,应严格控制超欠挖, 断面轮廓力求圆顺,以减少应力集中现象; (2)初期支护杜绝采用模筑混凝土,必须采用喷射混凝土,可注意调 整好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并可适当加密钢筋网,可在初喷3cm厚混凝 土时,适当加大速凝剂用量,保证喷射混凝土能与围岩粘接在一起,复 喷时再恢复到正常比例; (3)锚杆钻孔宜采用干式排渣的回旋式钻机,杜绝采用水钻;锚杆注 浆应采用浓浆,注浆压力大于1MPa,保证注浆饱满; (4)各分部的开挖必须在邻近作业面的初期支护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 进行;要求初期支护尽早封闭,中壁、横联拆除后,二次衬砌要立即跟 上,以控制围岩变形和缩短围岩暴露时间; (5)施工中洞内应有完整的排水措施,严禁施工用水和地下水暴露在 工作面; (6)本地段施工缝全部采用沉降缝; (7)加强围岩周边围岩位移监控量测,以监控量测结果指导施工。 由于普通系统砂浆锚杆成孔困难,反复的钻孔、清孔对土体的扰动严重 ,用水量大,该粘土对水又十分敏感,实际施工要求采用的干式排渣的 回旋式钻机无法钻进设计深度,只能达1.5m左右深。因此系统锚杆改 用的是3m长自进式锚杆,以高压风冲孔排渣、注浆,避免对土体造成过 多扰动。当锚杆的钻进达到设计规定的深度时,孔内的所有浮土岩屑应 利用钻机的压缩空气清理干净,注浆主要采用水泥浆液,其水灰比为0 .4~0.55。系统锚杆采用自钻式锚杆后,具有施工快速,简便的优点 ,极大的缩短了支护时间。 3.2 正台阶弧型导坑分部开挖法 图5 正台阶弧型导坑法开挖步骤示意 按CD法施工,施工单位月进尺为15m左右,十分安全但速度较慢。 由于本段类似的粘土地段较长,且下 马塘隧道又为全线最长的隧道,工期非常紧张,且随着天气转好,隧道 掌子面仍为黄粘土,但含水量明显减小,尤其是隧道起拱线下已经变为 碎石土。基于以上情况经各方讨论后同意按上下台阶法(正台阶弧型导 坑分部法)施工,见图5。正台阶弧型导坑法适用于围岩稳定性较差, 但开挖后有一定的自稳时间,跨度适中的隧道,具有以下优点工序简 单,工作面宽敞,施工进度快,生产效益高,便于大型机械设备工作。 缺点是上断面拱脚要求的承载能力较CD法高,控制拱顶下沉及变形不如 前者。施工时要求承包商除满足CD法的一些施工注意事项外,还作了以 下要求。 (1)严格安装微台阶法施工,台阶不宜超过5m,初期支护必须早封闭。 (2)要认真加固拱脚,保证拱脚位于原状土上,若拱脚所处岩石破碎 及软弱时,宜加临时长钢垫板。 (3)边墙马口跳槽开挖必须单侧落底或双侧交错落底,避免上部断面 两侧拱脚同时悬空。 (4)落底长度应视围岩状况而定,一般采用1m~3m,并不得大于6m。 (5)仰拱开挖前,宜架设临时横撑顶紧两侧墙脚,防止边墙内挤,待 仰拱混凝土达到混凝土强度70%才能拆除。 (6)量测工作必须及时,以观察拱顶、拱脚和边墙中部的位移值,当 发现速率增大时,应立即浇筑二次衬砌,或先行构件支顶。 (7)当围岩压力极大,其变形速率难以收敛时,可先修筑临时仰拱, 并考虑采用其它开挖方法。 施工方案修改后,施工速度达到正常的月进尺30m左右,根据隧道周边 位移的量测结果,变形基本控制在1cm之间。表明结构是稳定的,应用 该方法顺利的通过了前方软弱围岩地段。 4 结语 4.1 对于两车道断面的隧道,当围岩开挖后具有一 定的自稳时间,可采用工序简单,开挖次数少,施工效率高的施工方法 ,不一定要采用安全系数大,但工序烦琐的CD法。 4.2 在软弱围岩中施工时,必须严格执行“强支护、短开挖、快封闭 、早成环”的原则。 4.3 软弱粘土隧道系统锚杆宜采用自钻式锚杆,且干钻,避免因水而 造成围岩自身强度的降低。 4.4 应强调直喷混凝土,尽量不采用模喷或模筑,否则容易造成初期 支护与围岩之间不密实。即使后期采用预留钢管注浆也难以保证没有空 洞,造成安全稳患。 4.5 新奥法施工,尤其对于软弱围岩,围岩周边量测对设计与施工都 是个不可忽视的手段,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把握施工节奏,调整施工方 法和修正有关设计参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