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二ΟΟ五年七月 核 准 蔡其华 王忠法 核 定 马建华 魏山忠 钮新强 王新才 审 查 仲志余 张 惠 王 俊 徐福兴 袁弘任 郭熙灵 刘振胜 吴道喜 史立人 金兴平 校 核 徐国新 胡维忠 谈昌莉 李才宝 纪国强 罗晓峰 胡向阳 郭海晋 陈剑池 杜忠信 蒋固政 马经安 黄煜龄 徐元明 王 威 冯明汉 赵 义 主要编写人员 仲志余 张 惠 徐国新 胡维忠 谈昌莉 曾令木 谭培伦 郭海晋 陈剑池 张明波 杜忠信 卢金友 李迎喜 蒋光明 徐承隆 邱忠恩 丁洪量 袁登维 李平治 李红清 黄 悦 杨 谦 袁杰锋 王井泉 沈华中 冯明汉 主要参加人员 郭铁女 宁 磊 袁如意 王翠平 刘巧清 马小杰 汪新宇 丁 毅 黄家文 管光明 钱凯霞 瞿霜菊 游中琼 万 英 余启辉 施 勇 刘 晖 朱 勤 王永忠 向 峰 杨 波 徐高洪 郭希望 王政祥 荣风聪 沙志贵 王 辉 胡宗云 荣亚红 罗小杰 冯德顺 操文颖 蔡建清 王 培 巴亚东 韩小波 杨 新 宫 平 李 飞 张 杰 张细兵 许正甫 余富基 陈 凌 韩东平 黄思平 吴如发 廖鸿志 徐 航 张玉华 技术顾问 黎安田 陈雪英 文伏波 洪庆余 洛叙六 目 录 1 长江流域概况1 1.1 地理概况1 1.2 河流、水系2 1.3 气象、水文3 1.4 地质概况6 1.5 社会经济概况8 2 长江的洪水和洪灾3 2.1 长江的洪水3 2.2 长江的洪灾8 3 防洪形势及面临的问题17 3.1 现有防洪体系17 3.2 现状防洪能力20 3.3 防洪减灾面临的形势21 3.4 防洪减灾面临的挑战25 4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28 4.1 规划指导思想28 4.2 规划编制依据28 4.3 规划原则29 4.4 规划水平年30 4.5 防洪减灾目标30 5 江湖水情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影响36 5.1 江湖关系研究36 5.2 主要控制站泄洪能力分析41 5.3 江湖槽蓄能力43 5.4 主要站洪水频率计算45 5.5 三峡水库兴建后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49 5.6 影响江湖蓄泄关系的专题研究54 6 长江防洪体系及总体布局60 6.1 防洪区60 6.2 防洪体系64 6.3 防洪总体布局68 7 防洪规划方案79 7.1 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79 7.2 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规划意见129 7.3 主要城市防洪规划146 7.4 水土保持规划158 8 环境影响分析169 8.1 环境效益169 8.2 相关重要问题分析171 8.3 对策措施173 9 实施意见及效果评价175 9.1 实施原则175 9.2 实施意见175 9.3 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178 前 言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全长6300余km,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横贯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支流还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8,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流域内气候温和,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地区,同时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也威胁着流域内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下游平原区,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长江洪灾从汉代起就有简略的记载,隋代以前,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人烟稀少,两岸滞蓄洪水的湖泽多,水大灾情小,虽洪水泛滥而人水相安。盛唐以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洲滩围垦筑堤活动日趋增多,发展成富庶的鱼米之乡,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局面日益突出,洪灾逐渐严重。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西汉)至公元1911年(清末)的2117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其中唐代平均18年一次,宋、元时期平均5年一次,明、清时期平均4年一次。19世纪中叶,连续发生了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20世纪以来,长江又发生了1931年、1935年、1954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历次大洪水都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长江的防洪治理十分重视,1950年初即组建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长江的治理与开发。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一方面抓紧培修江堤,一方面着手研究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治理方案。在分析长江洪水特点及流域防洪特性的基础上,针对长江防洪的复杂性,总结提出了“蓄泄兼筹 ,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1959年提出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对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指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较长时间,其步骤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依靠堤防的适当加高加固及充分利用分蓄洪工程,以基本消灭普通洪水灾害,减轻大洪水损失,提高重点区和重要区的防洪标准;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兴建干支流水库,并充分利用平原区已有防洪措施,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以逐步达到遇1954年洪水重要区不受灾;第三阶段将兴建更多的山谷水库,逐步提高防洪能力,而平原区的分蓄洪工程将逐步减少运用数量与机会。 1972年和1980年水利部主持召开了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江方针,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方案作了局部调整,确定了长江防御标准,并对重点建设项目作了安排。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根据前述防洪治理方针和原则,对长江防洪又进行研究规划,肯定了195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制订的长江防洪总体布局。并对主要支流防洪和城市防洪作了安排。以历次防洪规划为指导,沿江各省的防洪建设按总体部署有序进行。经过多年的防洪建设,初步形成了由干堤和支堤组成的堤防工程体系,对规划安排的有效容积约630亿m3的分蓄洪区,部分进行了建设。建成了一批防洪与兴利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水库。目前,初步建立了以堤防、蓄滞洪区、支流水库、河道整治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的整体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战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洪水,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长江的防洪建设一定要遵循长江流域的自然规律和洪水特性,以防洪规划为依据,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型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依靠初步建立的长江防洪工程体系,数百万军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奋力抢险,严防死守,实现了确保长江干堤安全,确保武汉市等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目标,取得了长江防汛斗争的伟大胜利。1998年的大洪水,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由于投入不足,防洪工程未能按规划实施,抗洪能力低,加之堤身堤基先天的不足,一遇高洪水位险情众多,长时间抗御超标准洪水位冒了很大风险;分蓄洪区安全建设缓慢,管理薄弱,遇大洪水计划运用十分困难,一旦分洪损失巨大;围垦及泥沙淤积,导致河湖行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水位抬高;水库防洪作用与防洪对其要求差距较大;由于滥伐森林和陡坡开荒等人类活动,使得水土流失加重。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大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一旦受淹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1998年大水,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各方面对如何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深层次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如果过度地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不加限制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留有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长江防洪问题引起全国各界的极大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的防洪问题十分重视,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适时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灾后重建政策措施;当年10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对水利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为了在长江防洪中贯彻中央的精神,水利部在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并经国务院批准以国发[1999] 12号文转发,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近期长江中下游防洪建设中最紧迫的一些重大问题。 1998年汛后,中央大规模地加大了长江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对中下游主要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特别是加强了堤防隐蔽工程(基础处理、护岸工程,穿堤建筑物)的建设;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措施,在1999年、2002年汛期已初见成效,2003年汛前基本完成。今后如再遇1998年洪水,那种千军万马上堤抢险的紧张局面将得到大大缓解。 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的关键工程,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建成后,有效利用其221.5亿m3的防洪库容,可使荆江河段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遇超过百年至千年一遇洪水,包括类似历史上最大的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s,在荆江地区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可有效防止荆江河段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城陵矶附近分蓄洪区的分洪机率和分洪量也可大幅度减少;由于上游洪水得到较好控制,可避免下游武汉水位失控,提高了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对武汉市的防洪保安起到保障作用。总之,三峡工程建成后,荆江河段的毁灭性威胁得以解除,长江中游的防洪标准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江河道的安全宣泄能力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相对仍是不足的,故防洪情势仍很严峻,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清水”下泄,将引起中下游河道长距离的冲刷及江湖关系的调整与河势变化,给防洪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应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同时明确了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防洪法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总结多年来的防洪经验,特别是根据1998年长江的防汛实践,结合新的水情、工情、新出现的问题,对防洪新的认识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考虑到三峡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对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进行补充及完善,是将防洪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防洪法的具体要求,是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需要,是指导今后长江防洪建设的要求。因此,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1998年10月,水利部布置开展防洪规划工作,并提出防洪规划任务书。根据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98年11月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1999年2月,水利部以水规计[1998]560号文对防洪规划工作大纲进行了批复。 1999年3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持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会议,流域内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会议,会议明确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与各省市的工作分工。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规划、干流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非工程防洪措施规划、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支流的防洪规划,这些支流包括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等。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重要水系之一,其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已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编制,因此本规划只纳入太湖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资料,具体规划安排见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各省市负责社会经济资料的搜集、城市防洪规划,大型和重要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治涝规划、有关主要支流规划。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汇总规划成果,编制完成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 随后,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工作大纲内容全面开展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开展了大量的测量、调研、专题研究等工作。主要有 1 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社会经济、水文、地形资料 长江流域涉及到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调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分析整理工作,汇总提出了以2000年为基准的流域社会经济成果,为了进一步反映防洪区的基本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典型调查及分析工作,提出了长江流域防洪区的基本情况资料。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型大洪水,中下游溃垸达1975个,本次规划安排了溃决堤垸的典型调查,获得了典型溃垸洪灾损失资料,为评价防洪规划及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为了使防洪规划建立在最新的水文、河道、地形等资料基础上,本次安排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长程水道地形测量,获得了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的中下游河道地形情况,为研究江湖关系,河道冲淤变化,河势变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基本资料;洞庭湖与鄱阳湖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对调蓄长江中下游洪水有较大作用,洞庭湖于1995年完成了湖盆区万分之一水下地形测量,本次开展了鄱阳湖万分之一水下地形测量,得到了鄱阳湖自解放以来最完整的地形资料;安排并完成了洪湖分蓄洪区及华阳河分蓄洪区万分之一地形测量,已用于两分蓄洪区的规划特别是洪湖分蓄洪区近期50亿m3的分块蓄洪方案的拟定及规划;开展了长江中下游干堤纵横断面的测量。搜集了堤防、水库等大量地勘资料及长江防洪工程基本情况及排涝等基本资料。 2 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 建立了长江防洪规划信息资料库,利用有关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荆江四口(现为三口)分流分沙,宜昌、螺山、汉口、大通等主要站有关的洪水频率分析计算,系统分析了沙市、螺山、汉口、湖口八里江等主要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 为了解三峡工程建成后河道的冲淤变化、四口分流分沙的变化及有关治理方案实施后的水沙变化,初步建立了将复杂的荆江与洞庭湖联为一体的水沙计算数学模型,比以往只能通过给定荆江四口分流、洞庭湖出流的干流水沙计算模型前进了一大步。以此模型为基础,获得了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不同时期河湖冲淤变化、四口分流分沙及洞庭湖淤积变化的初步成果,同时提出了各主要站不同水位级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定性结论及初步定量成果。 荆江四口建闸、簰洲裁弯、螺山扩“卡”、鄱阳湖湖口控制等专题牵涉到复杂的江湖关系,影响面很广,研究难度大,为此本次规划研制了宜昌~大通河湖仿真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对中下游各省普遍关心的以上几个专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供初步评价决策的计算成果。 本次规划还以汉江及澧水流域为典型,开展了防洪工程超标准运用可靠度及风险分析,成果可逐步推广到整个长江流域。以最新的微分电测探法为技术核心,开发了快速探测堤防蚁穴、洞穴的仪器。 3 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 通过近些年的防汛实践检验,长流规拟定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但在1998年大洪水中也暴露了长江防洪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除由于投入不足、工程未按规划标准实施外,还主要体现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洪水的关系,因此本次规划将人与洪水和谐共处,人给洪水以必须的出路,洪水不致人以巨大灾害,大力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防洪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贯彻始终。 由于大量围垦、过度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降低了河湖调蓄洪水能力,使洪水位抬高,这说明不给洪水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洪水的惩罚。吸取1998年洪水的教训,规划对一批洲滩民垸采取“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措施,这些堤垸大多数在一般年份,可利用进行耕作,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而遇较大洪水必须滞蓄洪水,给洪水以出路。 堤防是长江防洪的基础设施,由于长江中下游的堤防均是修建在第四纪冲积平原上,地质条件较差,表层粘性土壤很薄,底下是深厚的强透水层,堤防越高,风险越大,一旦失事后,造成的损失及危害越大。规划必须拟定适当的堤防高度,否则,堤防越高,调蓄洪水的空间越来越小,致使同样洪水条件下,洪水位不断抬高,洪水位抬高后又要加高堤防,将造成加高堤防与抬高洪水位的恶性循环。同时,堤防必须做好基础防渗处理,达到汛期在设计水位下只需专业队伍巡查排险,无需动用广大军民防守,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分蓄洪区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安全建设缓慢,加之管理不善,导致计划运用十分困难,给重点地区防汛带来极大的压力,造成的风险很大。因此规划强调近期重点建设一部分分蓄洪区,以适应遇大洪水分洪需要;另外分蓄洪区应按移民建镇的思路搞好安全建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防汛实践,也充分反映了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特别是管理乏力,相应的政策法规滞后,使工程措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这在本次规划中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4 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 这次提出的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在上述几方面的支持下,充分考虑了三峡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做到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本次规划通过大量分析论证及防汛实践,在充分肯定了原防洪规划的防洪指导方针及综合工程布局的基础上,在防洪体系中增加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内容,使新的防洪体系更为完善。在工程规划中,对堤防按新的规范要求划分了等级,同时鉴于城陵矶附近近几年高洪水位的实际情况,为增强该地区的抗洪能力和洪水调度的灵活性,规划城陵矶附近河段的设计堤顶的超高再增加0.50m,对长江干流的洲滩民垸及湖区一般垸堤防、上游堤防等提出了规划建设原则。分蓄洪区按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提出了近期需重点建设的城陵矶附近区100亿m3分蓄洪的建设规划;同时提出了在三峡工程建成后,遇1954年洪水仍需使用及对荆江防洪有重要意义的荆江分蓄洪区等仍需安排建设;其他分蓄洪区应作为遇超标准洪水的规划保留区,并加强管理;应充分发挥现有水库防洪作用,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提高重点保护区防洪标准作用较大的水库尽快兴建,另外根据研究,提出了金沙江梯级水库可以进一步扩大防洪库容,与三峡工程联合运用,进一步提高中下游防洪标准的规划意见;河道整治除根据现状存在问题按规划实施外,还应进一步考虑三峡工程的影响,特别是紧临坝下游、河道演变复杂的荆江河段;大力加强坡耕地改造,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另外在非工程措施规划中,针对1998年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及从保证工程措施发挥最大防洪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规划、分蓄洪区管理、水库管理意见等。 9 1 长江流域概况 1.1 地理概况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干流全长6300余km,自西而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展延于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干支流共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范围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岭、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流域介于东经9033′~12219′和北纬2427′~3354′ 之间。流域形状东西长、南北短;中部宽、两端窄;东西直线距离3000余km,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外,一般均在 l000km左右。流域集水总面积180万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8.8%。 长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跨越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江源水系、通天河、金沙江及支流雅砻江、岷江上游、白龙江等流经的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属第一级阶梯,一般高程在3500~5000m;流经第一级阶梯的河流,除江源高平原区河谷宽浅、水流平缓外,多呈高山峡谷区的河流形态,水流湍急。宜宾至宜昌干流河段及支流岷江中下游、沱江、嘉陵江、乌江、清江及汉江上游等流经的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属第二级阶梯,一般高程在500~2000m;流经这一级阶梯的河流,除盆地河段外,多流经中低山峡谷,河道比降仍较大,水流较湍急。长江中下游干流、支流汉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水系流经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属第三级阶梯,一般高程在500m以下,长江三角洲高程在10m以下;流经这里的河流,两岸多为平原或起伏不大的低山丘陵,河道比降平缓,河型弯曲,并多洲滩汊道。一、二级阶梯间的过渡带,由陇南、川滇高中山构成,一般高程2000~3500m,地形起伏大,自西向东由高山急剧降低为低山丘陵,岭谷高差达1000~2000m,是流域内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最多的地区。二、三级阶梯间的过渡带,由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和洞庭平原西缘的狭长岗丘和湘西丘陵组成,一般高程200~500m,地形起伏平缓,呈山地向平原渐变过渡型景观。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其中高山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以中山为主,低山多见于淮阳山地及江南丘陵区,丘陵主要分布于川中、陕南以及湘西、湘东、赣西、赣东、皖南等地;平原占11.3,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平原、肥东平原和南阳盆地为主,汉中、成都平原高程在400m以上为高平原;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1.2 河流、水系 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km,集水面积约100万km2;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km,集水面积约68万km2;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km,集水面积约12万km2。上游干流河段流经地势高峻、山峦起伏的高山峡谷区,除江源地区外,多坡降陡峻,水流湍急;其中巴塘河口到宜宾长约2300km,称金沙江,平均比降1.37‰;宜宾至重庆长约370km,平均比降0.27‰;重庆至宜昌长约660km,平均比降0.18‰,其间奉节至宜昌一段,长约200km,流经著名的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峡谷。宜昌以下,干流进入中下游冲积平原,两岸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沿岸建有完整的防洪堤,水面坡降平缓,宜昌至湖口平均比降0.03‰,湖口至入海口平均比降0.007‰。长江干流各段又有不同名称从江源至当曲口(藏语“曲”即河)称沱沱河,长350余km;当曲口至青海玉树县境的巴塘河称通天河,长约810km;巴塘河口至宜宾市岷江口,长约2300km,称金沙江;自宜宾以下至入海口始称长江,长2900余km。其中宜宾至宜昌,因大部分流经四川省境,俗称川江;奉节白帝城至宜昌南津关一段,因流经三峡峡谷,又称峡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洞庭湖出口)一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江西九江上下一段,又称浔阳江;江苏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扬子江。 长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437条;超过1万km2的有49条;超过8万km2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4条支流的流域面积都超过10万km2,以嘉陵江的16万km2为最大。长度超过500km的支流有18条,其中超过1000km的有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汉江等6条,以汉江最长为1577km。多年平均流量在100m3/s以上的支流有90条,其中在1500m3/s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赣江、汉江等8条。在上游汇入干流的主要支流,左岸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右岸有赤水河、乌江;在中游入汇的,左岸有沮漳河、汉江,右岸有清江、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饶、修五河;在下游入汇的,左岸有皖河、巢湖水系、滁河,右岸有青弋江、水阳江、太湖水系和黄浦江;淮河也有部分水量在左岸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南北大运河在扬州与镇江间穿越长江。这些密布在长江南北两侧的支流与长江干流组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长江流域水系图见图1。 1.3 气象、水文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由于流域地域广阔,地理、地势环境复杂,流域内各地区气候差异较大,上游玉树以上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为典型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气压低、日照长、辐射强、多冰雹大风;金沙江、雅砻江流经的横断山脉地区,高差悬殊,有明显立体气候特征;四川盆地因北有秦岭,南有云贵高原,北风、南风的侵入都不如长江中下游强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少霜少雪,季风气候不如中下游地区明显;中下游地区则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年内变化与季风进退密切相关,东南部地区夏季还常受台风影响。流域内年日照时数一般约在1000~2500小时,最多为云南昆明、元谋一带及江源地区达2500~2700小时。流域的无霜期,大部分地区约300天左右,云贵高原、上游干流宜宾至忠县区间、支流湘江及赣江上游地区,无霜期较长,全年达350天;干流玉树以上和雅砻江上游地区无霜期短。流域内各地年平均风速大多为1~2m/s,但下游沿江两岸、长江三角洲及金沙江、雅砻江上游地区平均风速达3~4m/s;8级以上大风(风速17m/s以上)流域各地均能出现,出现机遇以金沙江上游地区最多,一年可达100天以上。 流域内的降水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从流域总体看,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而多雨;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高压控制,寒冷而少降水。流域降雨集中在夏秋季,5~10月的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雨季的开始,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从流域东南逐渐向西北推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上游地区和中游北岸地区为7~8月,中游南岸和下游地区为5~6月。长江流域除西部青藏高原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mm,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沿海地区平均年降水量1200~1400mm,上游地区平均1000mm左右。年降水量超过2000mm的多雨区有3 个,分别位于川西区、川东区和湘鄂赣区;最多的地区是四川荥经县金山站,达2590mm;最少的地区位于金沙江玉树以上,只有200余mm。流域内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日数为150多天,四川省雅安、峨眉山一带最多达265天。长江流域除金沙江中上段,雅砻江和岷江的上游基本上无暴雨外,其余约145万km2广大地区均有暴雨出现。四川盆地西部,川东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湘西鄂西山地,以及江西九岭山地至安徽黄山一带是本流域的主要暴雨区。暴雨笼罩面积通常中下游大于上游。上游多在4万km2以下,中游多在4万km2以上,1954年6月25日最大达21万km2。 长江流域雨量丰沛,水资源较丰富。每平方公里水资源量约56万m3,为全国平均值的1.9倍。流域水资源主要为河川径流,据1956~2000年流域水文资料分析,上游控制站宜昌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4515亿m3,下游控制站大通为9405亿m3,大通以下区间约452亿m3,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9857亿m3。长江年径流量的地区组成,宜昌以上占46,中游洞庭湖、汉江、鄱阳湖约占42,下游支流水量有限。径流在年内分配和降水相应,很不均匀,干流汛期水量约占年径流量的70~75,支流则在55~80之间;但年际变化小,1956~1998年年入海水量最丰年近12800亿m3,最枯年也有6820亿m3。 长江是一条含沙量较小但输沙量较大的河流。据宜昌站统计到1998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16kg/m3,悬移质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5.04亿t;其中金沙江占50.6,嘉陵江占23.5,为上游重点产沙河流。长江推移质泥沙含量少,据寸滩站施测分析只占泥沙总量的2.9。长江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中下游支流入江泥沙所占比重较小。长江上游来沙及中下游支流来沙,经在湖泊和河道淤积,年平均入海沙量大通站约为4.38亿t。干流各站输沙量约有85~98集中于汛期,上游各支流汛期集中了95以上的年输沙量。 1.4 地质概况 长江流域地跨扬子准地台、三江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秦岭褶皱系和华南褶皱系等五大构成区,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地层自太古宇至新生界第四系发育齐全,并有不同时期岩浆岩分布。根据区域地质环境的特征,结合干支流开发治理中存在的各类地质问题,全流域可划分为三大工程地质区1西部青藏川滇区。位于陇南山地龙门山乌蒙山以西广大高山、中山地区,包含青南川西高原、横断山地和陇南川滇山地等三大地貌单元。地质构造以松潘甘孜褶皱系方体,西缘、北缘和南缘分别为三江褶皱系、秦岭褶皱系和扬淮地台各二级构造单元。岩性以浅变质砂板岩、千枚岩为主,部分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岩浆岩。新构造运动以来呈强烈上升,区域稳定性较差,活动断裂分布广,地震活动强烈,曾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00多次,约占全流域同类地震总数90以上。冻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同时存在高烈度区抗震、高地应力、深度河床覆盖层以及高边坡稳定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2中部秦川鄂黔区。位于陇南山地龙门山乌蒙山以东,伏牛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以西中山、低山和丘陵地区,包括秦岭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等3个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北部以秦岭褶皱系南、北秦岭褶皱带为主体,南部则为扬子准地台的四川台坳、上扬子台褶皱带和大巴山台缘褶皱带。岩性北部秦岭山地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南部则以碳酸盐和红层碎屑岩分布最广。新构造运动以来呈中等幅度隆起,区域稳定性好,活动断裂分布少,地震活动微弱,历史上仅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2次。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和渗漏、岩体风化和软弱夹层是本区内主要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3东部湘赣鄂苏皖区。位于伏牛山武当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以东低山丘陵、平原地区,包括淮阳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三大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北部属秦岭褶皱系的南阳坳陷和淮阳隆起,中部为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褶带、浙西皖南台褶带和江南地轴等二级构造单元,南部则为华南褶皱系所在。岩性淮阳山地以岩浆岩和变质岩分布最广;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以土、砂和砂砾石组成的松散土层为主;江南丘陵在中低山地分别由碳酸盐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而众多的盆地均为红色屑岩。新构造运动以来,北部淮阳山地和南部江南丘陵均呈微弱隆起,长江中下游平原则处于沉降中。区域稳定性总体较好,仅在太阳山、麻城、团风、茅山、瑞金等活动断裂带附近曾发生过6级地震。地面沉降、土体胀缩和变形、岩溶塌陷、岩体中软弱夹层以及已建水库加固等是区内主要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一些地区水土流失,河湖淤积、坍岸现象严重。 堤防及蓄滞洪区是长江中下游主要防洪工程。 长江堤防多建在一级阶地和高漫滩前缘,地形较低,沿线河渠纵横,并有古河道、古溃口、湖、塘、坑、沟密布,堤基虽多具二元结构,但其组成、厚度与性状变化较大。通过勘察查明,长江中下游南京以上沿江两岸长约2700km的主要干流堤防的工程地质条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堤防,总长约427km,占15.7;二类是工程地质较好的堤防,总长约937km,占34.4;三类是地质条件较差的堤防,总长844km,占31.0;四类是地质条件差的堤防,总长513km,占18.9。近50的三、四类地质条件差和较差的堤防是今后堤防建设基础处理的重点。 南京以下堤段,堤基多为壤土、淤泥质壤土、砂壤土、粉细砂,呈不等厚间互层状结构,单层厚一般1~10余米。总体看,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崩岸较严重。抓紧堤身加固、填塘固基、护岸和护坡至关重要;修建穿堤建筑物时需进行地基处理。 长江上游宜宾重庆河段及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沱江等中下游,宽谷河段,分布有阶地,其前缘和部分高漫滩建有堤防。阶地具二元结构,上部粘性土层,厚度多小于10m;下部和高漫滩为砂砾石,厚度多在5~10m。基岩为红色砂岩、粘土岩。一般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是堤基冲刷稳定问题,需要有一定的防冲工程措施。 蓄滞洪区主要布置在中下游,有荆江、洞庭湖、洪湖、武汉附近、鄱阳湖、华阳河等六大区。各区以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为主,一般具二元结构,上部粘土、粉质粘土、壤土。下部粉细砂。滨湖地带以粘土为主,并有淤泥质土,滨江圩堤堤基粘性土层较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上部粘土较薄和被破坏部位亦有渗透变形问题。淤泥质土分布堤段需注意沉降变形。 1.5 经济社会概况 1.5.1 流域经济社会概况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7个地级行政区,其中幅员面积95以上在流域范围内的有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上海等6省(市);50~70面积在流域范围内的有云南、贵州2省;30~50面积在流域范围内的有陕西、安徽、江苏3省;10~30面积在流域范围内的有青海、浙江、河南3省;西藏、甘肃、广西、广东、福建等5省(自治区)只有较少的面积在流域范围内。长江流域行政区划图见图2。流域内有30多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95;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回、苗、藏、壮、侗、彝、土家、纳西等族,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湘西、鄂西、皖北等。2003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约4393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0;其中农业人口约31993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35.9。流域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4人,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8倍。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上游往下游逐渐递增,上游地区每平方公里167人,中游地区291人,下游地区431人。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每平方公里仅12人左右,上海约达2184人左右,成都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地平均800~1000人。 长江流域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发达区,在近代经济发展中又是我国工业的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长江流域中下游沿江两岸和四川盆地已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区,以及以上述3个经济区为依托的周围一些中小型经济区。1990年以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003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约43482亿元(2003年价,下同),占全国的3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896元,高于全国平均值;工、农业总产值分别约为43660亿元和8975亿元,占全国的30.7和30.2;财政总收入约6097亿元,占全国的30.9。但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上游西部地区和流域内其他一些山区,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有些地区至今仍属贫困区,同流域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极大。流域内的经济重心在中下游,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2003年,占流域面积43.7的中下游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流域的77.1;其中上海、浙江、江苏3省(直辖市)在长江流域内的面积只占全流域面积的3.2,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流域的约40。上海、浙江、江苏、湖北4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国人均值的约510、348、299和101,而流域内其他各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直辖市95以上面积均在流域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及全国人均值的约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