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河煤矿勘查报告(修).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莆河煤矿勘查报告(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莆河煤矿勘查报告(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莆河煤矿勘查报告(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莆河煤矿勘查报告(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莆河煤矿勘查报告(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普定县 XX煤矿勘查地质报告 贵州省普定县XX煤矿 二○○七年八月 项目名称贵州省普定县XX煤矿勘查地质报告 编制单位贵州省西能煤炭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总 经 理徐 立 世 总工程师何 明 德 项目主编左 显 亚 主要编制人员张 发 林 蒋 昌 华 徐 庆 国 潘 忠 才 何 光 强 莫 词 李 唯 一 李 中 华 微机处理 左 显 亚 蒋 昌 华 审 核 张 承 馥 编制日期 二○○七年八月 提交单位 贵州省普定县XX煤矿 目 录 第一章 概 述1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1 第二节 煤矿位置及交通1 第三节 自然地理1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3 第五节 生产矿井与采空区4 第六节 本次勘查工作过程4 第二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5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5 第二节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7 第三章 地 质16 第一节 地 层16 第二节 构 造18 第三节 岩浆活动20 第四章 煤 层20 第一节 煤层特征20 第二节 煤层对比22 第三节 可采煤层稳定性评价24 第五章 煤 质26 第一节 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26 第二节 煤的化学性质28 第三节 煤的工艺性能32 第四节 煤的可选性35 第五节 煤 类36 第六节 煤的风氧化带36 第七节 煤的工业用途36 第六章 水文地质37 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37 第二节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38 第三节 供水水源42 第七章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43 第一节 工程地质43 第二节 瓦 斯44 第三节 煤尘爆炸性45 第四节 煤的自燃倾向性46 第五节 地 温46 第八章 环境地质47 第一节 区域稳定性47 第二节 矿区环境地质条件48 第三节 矿区环境地质变化趋势预测49 第四节 矿区有害物质49 第九章 资源量估算50 第一节 估算方法和范围50 第二节 工业指标和估算参数50 第三节 块段划分原则51 第四节 资源量分类51 第五节 资源量估算结果52 第六节 资源量变化情况53 第十章 煤炭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54 第一节 资源开发条件综合评价54 第二节 矿井生产能力54 第三节 矿井开拓方式与采煤方法55 第十一章 结 论55 第一节 本次勘查取得的主要成果55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58 第三节 几点建议58 附 图 目 录 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 统一图例 1 1 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12000 2 2 地层综合柱状图 1500 3 3 煤岩层对比图 1500 4 1勘查线地质剖面图 12000 4 5 2勘查线地质剖面图 6 3勘查线地质剖面图 5 7 7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 8 23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9 32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0 34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6 11 101钻孔柱状图 1200 12 102钻孔柱状图 13 302钻孔柱状图 7 14 主平硐石门剖面图 横1500/纵1200 8 15 P3l地层测井曲线对比图 1500 附 表 目 录 类 别 内 容 地质资料成果 表1 煤层基础资料成果表 资源量 表2 煤层资源量计算基础表 表3 煤层资源量统计表 工程测量 表4 钻孔坐标测量成果表 表5 各煤层煤岩特征表 煤质成果 表6 煤质特征汇总表 表7 煤质化验成果表 表8 煤对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性测定结果汇总表 表9 煤的结渣性测定结果汇总表 表10 煤层顶板、夹石、底板化验成果表 表11 微量元素及有害元素成果表 表12 瓦斯气体组分及含量表 表13 瓦斯自然组分及含量汇总表 表14 煤层煤尘爆炸试验汇总表 表15 煤炭自燃倾向等级汇总表 表16 煤质化验密检资料表 水文地质 及其它成果 表17 泉井、岩溶、河溪调查成果表 表18 老窑调查成果表 表19 钻孔漏水资料统计表 表20 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质量统计表 表21 钻孔测温成果表 附 件 1,采矿权证 2,委托书 3,地质勘查资质证书 4,承诺书 5.贵州省普定县XX煤矿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 6.关于调整普定县顺时煤矿等矿区范围的批复(黔国土资管函[2002]1595号) 1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据“黔煤呈[2006]25号关于批复安顺市六县(区)煤矿整合、调整布局方案的请示文件”中XX煤矿的技改方案,于2006年11月,该矿井采矿权面积由0.494㎞2扩界至0.797㎞2,计划改建成15万吨/年的生产矿井。2006年12月贵州省西能煤炭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受XX煤矿委托,编制贵州省普定县XX煤矿勘查设计、进行勘探施工以及提交报告,目的是查明井田内可供开发的煤炭资源,为矿井扩建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第二节 煤矿位置及交通 一、位置和范围 XX煤矿位于普定县西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普定县鸡场乡所辖。矿区范围地理坐标东经10532′23″~10532′50″,北纬 2620′40″~2621′26″。矿区拟扩界后范围由8个拐点确定,面积0.7967㎞2,开采标高1280-850米。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二、交通 矿区交通以公路为主,距六枝火车站44公里,距普定县城约43公里,距安顺电厂约45公里,有简易公路连接。区内有一简易公路南北贯通,交通方便(见图1-1)。 第三节 自然地理 一、地形地貌 区内地势起伏较大,东部边缘较平缓,西部较陡峭,为中山地形,最高点位于西部边缘,海拔标高1373.8m,最低点位于东南端,海拔标高1150.0m,相对 高差223.8m。 表1-1 扩界后矿权范围拐点坐标表 编 号 直角坐标 经纬坐标 X Y 经度 纬度 1 2916411.00 35553877.00 10532′23″ 02621′20″ 2 2916411.00 35554177.00 10532′33″ 02621′20″ 3 2916608.00 35554177.00 10532′34″ 02621′27″ 4 2916608.00 35554427.00 10532′43″ 02621′26″ 5 2915163.00 35554627.00 10532′50″ 02620′40″ 6 2915163.00 35554300.00 10532′38″ 02620′40″ 7 2915331.00 35554300.00 10532′38″ 02620′45″ 8 2915331.00 35553900.00 10532′23″ 02620′45″ 图1-1 XX煤矿交通位置图 二、河流 区内无大的河流,在西部外缘有一季节性河流,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变化大,为三岔河一支流,属乌江水系。 三、气象 区内气候属亚然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多年平均气温在15-18℃。年降水量1396.8mm,其中5-9月份为雨季,降雨量约1000mm,降雨量大于蒸发量,为丰水期;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约100mm,降雨量小于蒸发量,为枯水期;4月、10-11月降雨量约250mm,降雨量与蒸发量相近,为平水期,总体上年降雨量与蒸发量平衡。年无霜期290天。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冰雹、倒春寒、暴雨、秋季绵雨、低温天气等。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 该区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先后有 贵州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原贵州省地质局108地质队)在该区进行过安顺幅(1/20万)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贵州煤田地质局地测大队在该区进行过1/5万煤田地质填图工作,并提交有织金煤田1/5万找煤地质报告; 1971年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五总队在区内进行过铂、铜矿普查工作; 2004年4月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对该矿进行过地质简测工作,提交了贵州省普定县鸡场乡XX煤矿地质简测报告; 2006年,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五总队在该区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了贵州省普定县XX煤矿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当年8月通过评审,该报告评审意见,见附件5。 第五节 生产矿井与采空区 贵州省普定县XX矿井于1996年建井,设计生产规模3万吨/年。 2001年该煤矿在开采7煤层时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后,至2004年上半年基本处于停产状态。2004年10月,该矿井按6万吨/年的生产规模进行了矿井技改,主采23(即原14煤,以下同)煤层,开采面积0.797㎞2。矿井采用平硐开拓、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开采。主要开采井田东部1100m以浅范围内煤炭资源,为电厂供煤。 区内现已无其它生产小煤窑。老窑主要沿煤层露头线零星分布,据了解,区内的老窑开采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生产规模小,所产煤炭均为当地农民自用,现均已垮塌或关停封闭。本次调查访问老窑5个,主要开采7和23煤层,有两种开采方式一是沿煤掘进,斜井开采,坡度一般在20至 35;另一种为水平掘进见煤后下山或平巷开采。巷道一般不长,为30~60m。垂深一般在50 m以浅。 302号钻孔未见7煤层,经现场访问调查,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后,确定是遇老窑采空区的结果。 老窑采空区与风氧化带未单独划分,总体上按往深部方向水平距50m划分。北部由于开采7煤的老窑较多,开采年代较长,故北部7煤按往深部方向水平距60m划分采空区。 第六节 本次勘查工作过程 2006年12月末,我公司受XX煤矿委托编制了贵州省普定县XX煤矿勘查设计。 设计工作量1200m/4孔,硐探40m/2个,详见表1-2。 按设计于2007年1月30日首先开展15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采用12000地形图作底图),2月18日完成野外与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表1-2 勘查设计工程量简表 项 目 数 量 项 目 数 量 钻 探 1200m/4孔 1/5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 1km2 硐 探 40m/2个 测 井 1080m 测井温 1孔 控制测量 10km2 工程测量 4点 各类样品 35个 2007年4月1日,进行钻探及其它野外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老百姓的强行阻挠,301号孔与D1硐探无法施工。经过施工方、矿主与当地政府的多次协调无效而放弃,调整为清理一个老窑点(C89),D2硐探点移到7-1处施工,取得相关资料后,于2007年5月22日野外工作结束。 施工的同时,收集了矿井资料所有矿井资料均由矿上提供,资料包括地质、水文、煤质、瓦斯及矿井改扩建相关政策文件等。 野外工作完成后,对所获得的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编制了本勘查报告。于2007年8月10 日完成贵州省普定县XX煤矿勘查地质报告送审稿。 第二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一、勘查手段的选择 本区属中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基岩裸露较好,故采用 1/5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硐探、钻探、测井与采样测试等手段进行综合勘查。 在勘探过程中,根据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合理使用各种勘查手段,使各项勘查成果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地质研究程度,使勘查成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二、勘查类型的确定 通过1/5000地质填图、钻探资料与井下资料的分析研究,确定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可采煤层属较稳定型煤层。 三、钻探工程的布置 1.勘查线布置原则 勘查线本着“尽可能垂直地层走向及主要构造线,且有利于钻探施工”的原则布置。共布设勘查线2条,勘查线基本平行见图2-1,其间距470m。 图2-1 工程布置图 2.钻孔布置及定位 钻孔尽量布置在勘查线上,孔距小于勘查线距,本着“一孔多用”的原则,提高钻孔综合利用程度。钻孔位置均采用手持GPS机实地定位,并经检查,确定无误后方可施工。钻孔竣工后,利用测绘控制网,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钻孔坐标和高程。 3.勘探工程控制程度 根据勘查类型,参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的有关要求,选择勘探线基本线距为500m,即以500m线距及孔距控制探明的(331)资源量,以1000m线距及孔距圈定控制的(332)资源量,以2000m线距及孔距控制推断的(333)资源量。 第二节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本次勘探完成的各项工程量,详见表2-1。 一、1/2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 (一) 工作方法 本次填图工作由贵州省西能煤炭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填图工作是在实测地层剖面,详细划分地层,搞清地层层序,确定合理的填图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质量标准参照煤田地质填图规程(DZ/T 0175-1997)中15000要求执行。根据区内地形、地质特点,填图方法以追索法为主,辅以穿越法;水文地质填图,则以路线观测为主,追索法和穿越法并用;地质填图和水文地质填图同步进行。 表2-1 完成勘查工作量一览表 序号 工程类别 项 目 单位 工 程 量 备 注 1 1/5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 面 积 km2 1 调查老窑 个 5 2 测 量 控制测量 km2 10 钻孔定测 孔 3 3 硐 探 硐 探 m/个 40m/2 其中一个为清理老窑 4 钻 探 地质钻探 m/孔 918.43/3 5 物探测井 测 井 实测米 900.85 简易测温 孔 1 6 采样 煤芯煤样 件 15 煤层顶、底板样 件 14 瓦斯煤样 件 16 结渣性煤样 件 1 二氧化碳反应煤样 件 4 煤尘爆炸煤样 件 5 煤自燃趋势样 件 5 煤的灰粘度 件 2 7 水文 简易水文观测 孔 3 (二)完成工作量 填图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2-2。 表2-2 1/5000填图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面 积 km2 地 质 水 文 地 质 实测剖面 填图界线 地质点 点密度 点/km2 水文点 个 点密度 点/km2 1 2条 3条 116 116 7 8.8 (三)填图底图及质量 地质填图采用1/2000地形图作为底图。地形图是由贵州省西能煤炭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测绘分公司完成,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2m等高距,按照国家技术标准测绘,其质量可靠,精度能满足1/5000地质填图的要求。 (四)地质研究程度 1.地层划分对比实测地层剖面2条(一条地层为P3c- T1d3,另一条地层为P3l- P3c),剖面间距1.5-3.0km,位于区外。实测地层剖面其方向基本垂直地层走向,基岩出露较好,按有关要求进行分层和描述,内容齐全,计算准确。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根据区内地质情况,填绘地质界线3条和煤层露头线3条T1d3/ T1d2、T1d2/ T1d1 、P3l/ P3β、7煤、14煤、23煤。 2.地质体控制程度地质界线点距一般100m左右,构造线(断层、褶曲)点距一般200m以内,部分因耕地覆盖,点距较远,最大达500m。在地层出露宽缓地带或产状变化处,均布置产状观测点,控制了构造形态的变化。地质观测点共116个,地质点密度平均为116点/km2。基本达到了15000地质填图的要求。 (五)水文地质工作 水文观测点共7点,其中,溶洞泉调查点2个,岩溶调查点3个,地表溪河观测点2处。水文点密度为8.8点/km2,观测路线密度为3.76km /km2。 (六)观测点定位精度 本次地质填图,所有地质和水文地质观测点均采用全站仪(拓普康332N)进行定测,能满足精度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1/5000煤田地质填图,查明了井田内地层层序,对出露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上覆地层填图单位划分到“段”;初步查明了地质构造特征,了解了井田内地层的层位、岩性、厚度、富水性及其分布范围,初步查明了主要井泉、河溪的数量、水量及分布状况。地质和水文地质填图质量达到了规程(DZ/T0175-1997)的要求。 二、测量工作 (一)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工作,由贵州省西能煤炭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承担。测量设备为4台南方GPS接收机和全站仪(尼康352C)。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建立控制网,按E级GPS网精度要求施测,测量成果采用北京坐标与黄海高程系。控制测量面积10km2。 1.工作方法 1以相邻矿井2个已知点作为平面和高程控制起算点。 2按E级GPS网精度要求一次性布网,以三角形或四边形组网。控制点的布设能满足GPS观测的有关条件。点位稳固,利于长期保存和观测。 3使用4台南方GPS接收机,从二个已知点开始,依次进行静态同步观测,直到同步观测GPS网完成。观测时,卫星数不少于4颗,卫星高度角 ≥15, 每次同步观测的时间大于45分钟。 4以所有基线组成GPS空间向量网,并在WGS-84地球椭球上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符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技术规程CJJ73的规定。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基础上,在国家BJ54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符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技术规程CJJ73的规定。 2.GPS网精度情况 数据处理及平差结果表明,GPS网同步环、异步环及复测边较差符合规范要求,GPS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6.3cm;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4.3cm,GPS网精度优良。 (二)工程测量 采用GPS网测量,结合全站仪(拓普康332N)极坐标法进行施测。完成的工作量钻孔定测3个,水文点测量7个。 全站仪极坐标法施测中,观测边长大于300m时,均进行了气象改正。 垂直角观测,改变仪器高或校镜高测二次,并往返测,往返高差计算值符合要求后,取中数计算高程。 钻孔点位中误差、高程中误差,相对于最近GPS控制点不大于0.49m。 三、钻探工程 (一)钻探工程质量 区内施工钻孔3个,采用先进的金钢石绳索取芯钻进工艺。钻探总进尺918.43m,其中特级孔2个,甲级孔1个,特甲级孔率100,钻探工程量和质量,见表2-3。 表2-3 钻探工程量及质量统计表 序号 孔号 质量级别 层 位 孔 深 (m) 测 井 钻探 测井 开孔 终孔 测深(m) 孔斜 1 101 甲 甲 P3l P3β 321.15 316.65 210′ 特级 2 102 特 甲 P3l P3β 267.15 261.50 100′ 特级 3 302 特 甲 P3l P3β 330.13 322.70 130′ 特级 合 计 918.43 900.85 (二)煤层综合成果 本报告使用的钻孔剖面解释,除了与地面资料结合外,煤岩层对比标志、钻孔中的断点、煤层均是钻孔与测井的综合成果。测井与钻孔资料都是现场确定,二者互相验证补充,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综合成果资料可靠。 (三)钻探煤岩层质量 钻探揭露可采煤层点共10个,其中优质8个点,合格2个点。煤芯长度采取率平均为99,煤芯重量采取率平均为91;非含煤地层岩芯采取率平均为99,含煤地层岩芯采取率平均为97;合格率达100。 (四)钻孔孔斜度 全部钻孔均进行了系统测斜,孔斜度均为特级见表2-3。 (五)钻孔封闭 竣工钻孔3个,验收评级后,均按封孔设计要求和钻探规程的规定进行了封闭。封孔方法采用泵入法进行全孔封闭。封孔材料为425水泥,水泥浆配比为1(水泥)∶0.65(水),设计水泥用量一般比计算用量增加了20-30。在钻孔封闭过程中,均进行了取样检查,孔口埋设了永久性标志,封孔质量均为合格。钻孔封闭情况见表2-4。 四、水文地质工作 区内施工钻孔3个,全部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观测方法按原煤炭 部颁发的煤田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勘(88)总发03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观测内容包括回次水位、消耗量以及漏水、溶洞等重要水文地质现象。 表2-4 钻孔封闭质量一览表 孔号 封 闭 情 况 材 料kg 孔 内 遗 留 物 结 论 101 全孔水泥浆封闭 水泥2506 水 1635 无 合格 102 全孔水泥浆封闭 水泥2300 水 1500 无 合格 302 全孔水泥浆封闭 水泥2580 水 1680 无 合格 1.回次水位观测正常钻进过程中,每一钻程观测一回次提大钻水位及不严重带水的取芯水位。钻进中遇到严重漏水层段时,除干孔外,一般进行了近似稳定水位观测。钻孔因故(孔内事故除外)停钻时间较长时,在停钻期间,一般按每小时一次进行水位观测。 2.冲洗液消耗量观测 在正常钻进过程中,每一回次观测一次。钻进中遇到严重漏水层段时,均记录了起止井深,有条件的钻孔均进行了最大泵量注水观测,观测时间一般3-5分钟。 3.质量情况钻孔竣工后,水文地质人员根据单孔设计要求,对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质量进行验收评级。评级结果特级孔3个。 五、测井工作 (一)测井仪器设备 测井工作由贵州省西能公司物探组承担。采用的测井仪器设备为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JGS-IB型数字智能测井仪;其它附属设备有电极系探管(JD-1/2)、井温井液电阻率探管W422、双密度贴壁组合探管M552、井斜仪JSC-1、打印机(LQ-1600KⅢ)、恒温测井绞车JCH-1000、铠装电缆等。 (二)测井工作方法 根据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针对区内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测井采用了电阻率电位、自然电位、自然伽玛、伽玛伽玛等三种参数四种方法,进行了参数测井以及井斜、井温等工程测井。 测井采用JGS2.0测井系统软件,进行现场数据采集、资料分析、计算、处理和解释。井斜测量采用点测方式;井温测量采用连续采样方式进行;简易测温是在测量参数曲线前后各测一次井温。测井技术条件见表2-5。 表2-5 测井工作方法及技术条件表 参数名称 技术参数 伽玛伽玛 放射源采用定向发射,探测器采用长短源距定向接收贴壁装置,工作源强度为铯137 80mci同位素,长源距为350mm,光电倍增管GDB23,NaIT1φ2360mm,短距源200mm,测量精度误差≤5。 自然伽玛 采用光电倍增管GDB23,NaIT1φ2360mm,测量相对误差≤3.5 自然电位 测量范围-2V~2V,测量精度2.5mV。 电阻率电位 测量精度≤2,非线性度≤5。 井 温 测量范围-10℃~100℃,温度灵敏度优于0.2℃/bit,感温时间3s,刻度精度0.5℃。 流体电阻率 电阻率灵敏度0.2Ωm,测量范围-0Ωm~200Ωm,刻度精度5。 井 斜 顶角测量范围0~70,精度≤0.1;方位角测量范围0~360,清度4。 (三)测井工作量 测井工作的主要地质任务是1完成钻孔煤岩层地质部面解释;2提供钻孔的倾斜度及方位角;3提供设计的井温资料。 区内共施工钻孔3个,钻探进尺918.43m。测井钻孔3个,测井共完成900.85实测米,占钻探总进尺的98。解释煤层共18层次,其中,参与评级煤层9层。井斜测量23点。井温测量1孔。测井工作量见表2-6。 表2-6 测井工作量统计表 施工钻孔 参 数 测 井 井 斜 井 温 孔数 钻尺(m) 孔数 实测米(m) 孔数 点数 孔数 点数 3 918.43 3 900.85 3 23 1 连测 (四)测井资料的解释 定性、定厚解释的主要依据是煤岩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参照钻探成果及邻区获得的大量测井资料,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则,对不同的物性参数曲线与各煤岩层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然后对煤岩层作定性、定量及剖面解释。 普定县XX煤矿煤岩层的地球物理特征见表2-7。 表2-7 XX煤矿煤岩层地球物理特征表 岩石类别 电位电阻率 伽玛伽玛 自然伽玛 备 注 煤 层 中-高 高 低 灰 岩 最高 最低 当溶蚀现象时,伽玛伽 玛值增高视电阻率降低 砂 岩 较高 较低 低 泥 岩 低 较低 高 炭质泥岩 中 较高 较低 粉砂质泥岩 介于砂岩与泥岩之间 铝土质泥岩 中 较低 高 1.煤层的解释 (1) 煤层的定性解释根据煤层的中~高电阻率、高伽玛伽玛、低自然伽玛的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对煤层进行定性解释。煤层的顶、底板多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煤层与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在NR、GR曲线上有明显的差异,容易准确划分。煤层与破碎(裂隙)带的GG曲线虽然均有明显的高异常反映,但破碎(裂隙)带的电阻率值(NR)很低,也能准确解释。 (2) 煤层的定厚解释是在定性解释的基础上,按各种参数方法曲线的解释原则进行解释。从中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物性差异大、异常明显、煤层顶底界面陡直、清晰的参数曲线,来确定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深度。以所选参数曲线解释成果的平均值,作为煤层定厚解释的确定值。各参数方法曲线的分层定厚解释原则,见表2-8。 本次测井,采用电位电阻率、伽玛伽玛、自然伽玛曲线屏幕回放,人工定厚分层解释的方法,并与钻探煤层资料相互验证。 2.岩层的解释 不同岩性的岩层,在测井参数曲线上呈不同的形态和幅值反映,差异较为明显。通过测井资料的对比,参照钻探岩性资料,划分不同岩性的岩层,进行全孔地质剖面解释。 表2-8 煤层定厚解释原则表 解释原则 测井参数 解 释 点 电阻率NR 曲线根部拐点。 伽玛伽玛GG 定厚解释点通常为曲线相对异常幅值的1/3处;煤层夹石的定厚解释点为当煤层夹石小于源距时为异常幅值的1/3处,大于源距时为异常幅值的1/2处。 自然伽玛GR 曲线相对异常幅值的1/2处。 (五)测井成果的地质应用 物探方法测井,根据不同地质体的物性差异,充分利用各种参数曲线的连续、直观、准确等优点,为研究煤层、进行煤岩层对比提供了物性依据,从而提高了地质成果资料的可靠性。测井成果的地质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煤层的深度、厚度及结构,弥补了钻探成果资料的不足,提高了煤层资料的可靠性。 2.根据物性特征,划分地层组,绘制钻孔岩性剖面,提供煤岩层的物性数据。 3.根据区内煤岩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建立了2个物性标志层,与地质钻探建立的岩性标志层相吻合,为煤、岩层对比提供了物性对比依据。 4.根据测量的井斜成果,确定钻孔的顶角及方位角的变化情况,从而保证了钻探工程成果资料的准确性。 5.通过井温测量,对井下地(煤)层温度变化进行评价。按设计要求,在101钻孔中进行了简易测温。井温测量成果表明,井田内无高温区。 (六)测井质量评述 依据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钻孔测井资料均进行了验收评级,评级结果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甲级,钻孔测井资料评级均为甲级,甲级孔率为100,煤层甲级率100。见表2-9。 综上所述,本区测井工作严格执行有关规程、规范,按设计要求取全、取准测井原始资料,并按要求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调校和标定,在现场进行检查、刻度,确保仪器的精度。本次获取的测井资料齐全、数据准确;物性参数方法与技术条件选择合理;煤岩层物性差异明显,煤岩层的定性解释和定厚解释依据充分,解释成果准确、可靠;井斜与井温的测量符合规范要求;测井成果的地质应用效果显著。总之,本区测井工作提供的成果资料质量较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表2-9 测井工程质量统计表 测井孔数 综合评级 解释煤层总数 评级煤层 井 斜 井 温 甲级孔 甲级孔率 层数 优级率 孔数 甲级率 孔数 甲级率 3 3 100 18 10※ 100 3 100 1 100 注※评级煤层数中包括零星可采点。 六、采样化验工作 (一)采样工作 1.采样工作量各类煤样的采取数量,见表2-10。 2.采样方法及要求 (1)煤芯煤样、顶底板样、煤尘爆炸样、煤的自燃趋势样按照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的要求,使用绳索取芯采煤器采取。样品经处理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化验单位。送样单严格按设计要求填写,填写内容齐全,化验项目齐全。 (2)瓦斯煤样在三个钻孔共采16个煤样(主要为23)。按照煤层气测定方法(解吸法)MT/T 77-94规定,在现场采样装罐,进行120分钟解吸后,立刻检查瓦斯罐气密性,合格后送化验单位测试。 表2-10 各类煤样采取层位及数量一览表 煤层号 种类 7 23 其他 煤层 小计 (件) 煤芯煤样 2 3 10 15 结渣性煤样 1 1 CO2反应煤样 2 1 1 4 顶底板夹石样 3 4 7 14 瓦斯煤样 1 3 12 16 爆炸性煤样 2 1 2 5 自燃倾向煤样 2 1 2 5 合 计 13 13 34 60 3.样品的分布和代表性 区内煤种有贫煤、无烟煤,主要可采煤层(7、23)稳定。设计采取的各种煤样点分布合理,密度适度,能够满足查明煤质特征,控制先期采区煤质的变化,符合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的要求。 本次勘查,煤芯采取率高,煤芯长度采取率平均为99,煤芯重量采取率平均为91。采样工作严格按有关规程、规范执行,所采的各种煤样无磨烧、无污染、无杂物混入,质量合格,且送验及时,样品的代表性强。 (二)化验测试工作及质量 区内60件样品均由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化验测试。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获得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的合格单位,认证号为“黔字(T0035)号”。该室的制样、测试鉴定工作,皆严格执行国家近期颁布的最新行业标准。根据中国煤田地质总局“(80)煤地字第241号文”规定,安排了1个内部密检样,对测试质量进行内部监控,内部密检结果26项指标全部合格,证明化验测试成果符合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第三章 地 质 第一节 地 层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沉积岩。岩浆岩仅有早、晚二叠世火山喷发岩(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下寒武统。缺失白垩系与志留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侏罗系均发育不全;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分布最广。 区内及附近发育的地层从新至老有第四系,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龙潭组(P3l)、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栖霞组(P2q)、梁山组(P2l),石炭系上统马平组C3mp。其中,长兴组和茅口组,因构造原因地表未出露。区内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一)第四系(Q) 为残积、坡积及冲积物,岩性为亚粘土、砂土、含砾砂土等。厚0~20m。 (二)三叠系下统 大冶组(T1d) 灰~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夹鲕状、角砾状灰岩、泥灰岩以及杂色页岩与砂质页岩互层。区内出露不全,仅有下部出露。区域厚度480~550m,与下伏长兴组呈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上统(P3) 长兴组(P3c) 灰、深灰色燧石结核灰岩夹黄褐色砂质泥岩、砂岩及煤线,顶部为钢灰色硅质层(即大隆层),组厚60m。 龙潭组(P3l) 龙潭组是本区含煤地层,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燧石灰岩及煤层,产动物及植物化石。区内龙潭组出露不全,厚度大于300m。含煤10-16层,其中7、23、32、34两层为可采煤层。 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 仅矿区东南角有零星出露,为暗绿色、灰绿色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具气孔、杏仁状构造,区域厚度190m。 (四)二叠系中统(P2) 茅口组(P2m) 灰白、灰色厚层隐晶至细晶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岩溶发育,富含动物化石,区域厚度大于200m。 栖霞组(P2q) 为深灰及灰黑色中厚层状夹薄层和厚层燧石灰岩,上部时夹白云岩,下部为泥质灰岩或泥灰岩,区内出露不全。 梁山组(P2l) 为灰白色中厚层细至中粒石英砂岩和黄灰色页岩,与下伏马平组呈假整合接触。厚度为130m。 (五)石炭系上统 马平组C3mp 浅灰色~灰白色厚层状隐晶~细晶灰岩和生物灰岩,区内出露不全。 第二节 构 造 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西南缘,主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区域构造形迹较为复杂。煤矿位于其中鸡场坡向斜的东南翼(图3-1)。基本构造形态主要为一受F1与F2正断层控制的单斜构造。煤矿位于F1与F2之间,地层走向总体上近南北向,倾向西。地层倾角一般为16- 32,局部(断层附近)可达65(地表)。区内,有小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区内共发现断层9条,其中地表有明显断层迹象的3条(F1、F2、F4),井下揭露2条,钻孔揭露地下隐伏断层4条。F1、F2断层分别发育于矿区东侧与西侧边缘地带,断层规模大(落差大于300 m),断层走向以S-N向为主,断层面倾向以W为主(图3-2)。其它为小断层(落差4~16m )。 图3-1 区域地质图 图3-2 矿区构造略图 F1正断层位于矿区东部边缘,区内长约1500m。走向大致为南北,倾向西,倾角70,地表西盘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与东盘二叠系中统栖霞组梁山组直接接触,断层地貌特征十分明显,落差大于300m,为区域性大断层见图3-3。 F2正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边缘,区内长约900m。走向NW0-45,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