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以地位、交通功能、服务功能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 快速路交通功能,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道路网的主要骨架。 次干路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 沥青路面面层类型 热拌沥青混合料 HMA含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和OGFC(大空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磨耗层)等。 冷拌沥青混合料 温拌沥青混合料面层在120~130℃时拌合 沥青贯入式次干路以下路面层,厚度不宜超过lOOmm。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改善碎(砾)石路面的作用。 (二)基层 ● 特重交通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重交通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中、轻交通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 二、主要原材料选择 ● 水泥快速路、主干路应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出厂期超过三个月或受潮的水泥,必须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 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碎砾石不得大于26. 5mm;碎石不得大于31. 5mm;砾石不宜大于19.Omm;钢纤维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9.Omm。 ● 按材料组成及结构连续级配、间断级配混合料。 ● 矿料级配组成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 ● 按公称最大粒径特粗式公称最大粒径大于31. 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 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16mm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9. 5mm或13. 2mm、砂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9.5mm沥青混合料。 ● 按生产工艺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等。 密实一悬浮结构较大的黏聚力c,但内摩擦角φ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差。 骨架一空隙结构内摩擦角φ较高,但黏聚力c较低。沥青碎石混合料AM和OGFC排水沥青混合料。 骨架一密实结构内摩擦角φ较高,黏聚力c也较高。沥青玛谛脂混合料简称SMA是这种结构典型代表。 ● 粘结性抵抗变形的能力即沥青的黏度。对高等级道路,夏季高温、重载交通用稠度大的沥青;对冬季寒冷、交通量小的道路宜选用稠度小的沥青。 ● 感温性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感应性。表征指标是软化点、针入度指数PI)。 ● 耐久性老化后沥青的质量变化、残留针入度比、残留延度(10℃或5℃)等。 ● 塑性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即反映沥青抵抗开裂的能力。改为10℃延度或15℃延度。在冬季低温或高、低温差大的地区,要求采用低温延度大的沥青, ● 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用量不宜超过骨料总量的20,SMA、OGFC不宜使用天然砂。 再生剂的(二)技术要求 ● 具备适当的黏度; ● 良好的流变性质; ● 具有溶解分散沥青质的能力; ● 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 耐热化和耐候性 (一)填土路基 1.路基填土 不得使用 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冻土块或盐渍土。粒径超过lOOmm的土块应打碎。 3.地面坡度陡于15时,需修成台阶形式,每层台阶高度不宜大于300mm,宽度不应小于1.Om。 5.碾压前检查铺筑土层的宽度与厚度,最后碾压应采用不小于12t级的压路机。 6.填方高度内的管涵顶面填土500mm以上才能用压路机碾压。 (二)挖土路基 3.挖方段不得超挖,应留有碾压而到设计标高的压实量。 4.压路机不小于12t级,碾压应自路两边向路中心进行,直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5.碾压时,应视土的干湿程度而采取洒水或换土、晾晒等措施。 6.过街雨水支管沟槽及检查井周围应用石灰土或石灰粉煤灰砂砾填实。 二、路基压实施工要点 (一)试验段 ● 试验目的主要有 1以便确定路基预沉量值。 2合理选用压实机具;选用机具考虑因素有道路不同等级、工程量大小、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等。 3按压实度要求,确定压实遍数。 4确定路基宽度内每层虚铺厚度。 5根据土的类型、湿度、设备及场地条件,选择压实方式。 ● 软土天然含水量较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压缩性高、强度低等特点。常用的处理方法可采取置换土、抛石挤淤、砂垫层置换、反压护道、砂桩、粉喷桩、塑料排水板及土工织物等处理措施。 ● 湿陷性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处理 采取换土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法、化学加固法等方法。 ● 膨胀土具有吸水膨胀性或失水收缩特性的高液限黏土。采取的措施包括用灰土桩、水泥桩;开挖换填、堆载预压。 ● 冻土增加路基总高度;选用不发生冻胀的路面结构层材料;隔温性能好的材料;防冻层厚度。 一、石灰稳定土基层与水泥稳定土基层 (一)材料与拌合 2.城区施工应采用厂拌(异地集中拌合)方式,不得使用路拌方式。 5.宜用强制式拌合机进行拌合,拌合应均匀, (二)运输与摊铺 3.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施工,施工最低气温为5℃。 5.雨期施工应防止石灰、水泥和混合料淋雨;降雨时应停止施工,已摊铺的应尽快碾压密实。 (三)压实与养护 2.摊铺好的稳定土应当天碾压成活,。碾压时的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士2范围内 3.由两侧向中心碾压;内侧向外侧碾压。 5.压实成活后应立即洒水(或覆盖)养护。 6.稳定土养护期应封闭交通。 二、石灰工业废渣(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碎石)基层(也可称二灰混合料) (一)材料与拌合 4.拌合时应先将石灰、粉煤灰拌合均匀,再加入砂砾(碎石)和水均匀拌合。 (二)运输与摊铺 (三)压实与养护 1.混合料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为200mm,且不宜小于lOOmm。 3.禁止用薄层贴补的方法进行找平。 4.养护期为7~14d。 三、级配砂砾(碎石)、级配砾石(碎砾石)基层 (一)材料与拌合 (二)运输与摊铺 2.宜采用机械摊铺且厂拌级配碎石,级配砂砾应摊铺均匀一致,发生粗、细骨料离析(“梅花”、“砂窝”)现象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三)压实与养护 2.控制碾压速度,碾压至轮迹不大于5mm,表面平整、坚实。 一、土工合成材料 (一)分类 (二)功能与作用 ● 具有加筋、防护、过滤、排水、隔离等功能。 二、工程应用 (一)路堤加筋 (二)台背路基填土加筋 (三)路面裂缝防治 ● 玻纤网网孔尺寸宜为其上铺筑的沥青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0.5~1.O倍。土工织物应能耐170℃以上的高温。 (四)路基防护 (五)过滤与排水层 (一)透层与粘层 ● 基层表面喷洒透层油。 ● 双层式或多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面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 ● 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时施工。 (二)运输与布料 ● 沥青混合料上宜用篷布覆盖保温、防雨和防污染。 ● 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结团成块、已遭雨淋现象不得使用。 ● 摊铺机前应有足够的运料车等候;对高等级道路,开始摊铺前等候的运料车宜在5辆以上。 ● 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0~300mm外空挡等候,避免撞击摊铺机。 二、摊铺作业 (一)机械施工 2.● 1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双车道~7. 5m(三车道以上),通常采用2台或多台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宽度的搭接。 3.● 预热熨平板使其不低于100℃。 4.● 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 m/min的范围内。 5.● 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摊铺。 6.●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 (一)压实成型 3.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根据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因素经等因素经 试压确定。 4.初压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 5.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复压宜优先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对粗骨料为主的混合料,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层厚较大时宜采用低频大振幅,厚度较薄时宜采用低振幅。 6.终压应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8.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 (二)接缝 1.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 3.高等级道路的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和其他等级的道路的各层可采用斜接缝。 四、开放交通 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 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50℃,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应不低于90℃。 ● 不宜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 ● 振动压路机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不得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以防沥青混合料被搓擦挤压上浮,造成构造深度降低或泛油。 (一)模板 1.宜使用钢模板,木模板直线部分板厚不宜小于50mm,每0.8~lm设1处支撑装置;弯道部分板厚宜为15~30mm,每0.5~0. 8m设1处支撑装置。 (四)接缝 1.胀缝设置胀缝补强钢筋支架、胀缝板和传力杆。缝中不得连浆。缝上部灌填缝料,下部胀缝板和安装传力杆。 2.传力杆的固定安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端头木模固定传力杆安装方法,宜用于混凝土板不连续浇筑时设置的胀缝。另一种是支架固定传力杆安装方法,宜用于混凝土板连续浇筑时设置的胀缝。 3.横向缩缝采用切缝机施工,切缝方式有全部硬切缝、软硬结合切缝和全部软切缝三种。昼夜温差确定切缝方式。 4.热天施工时缝料宜与板面平,冷天缝料应填为凹液面,中心宜低于板面1~2mm。 (五)养护 采取喷洒养护剂或保湿覆盖等方式;在雨天洒水湿养护方式,不宜使用围水养护;昼夜温差大于10℃以上的地区或日均温度低于5℃施工的混凝土板应采用保温养护措施。 养护时间不宜小于设计弯拉强度的80,一般宜为14~21d。 (六)开放交通 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弯拉强度40以后,可允许行人通过。混凝土完全达到设计弯拉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一)工艺适用条件 1.原路面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路面基本无损坏,经微表处大修后可恢复面层的使用功能。 (二)施工流程与要求 5.不需碾压成型,摊铺找平后必须立即进行初期养护,禁止一切车辆和行人通行。 6.通常,气温25~30℃时养护30min满足设计要求后,即可开放交通。 三、加铺沥青面层技术要点 (一)面层水平变形反射裂缝预防措施 2.在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设置应力消减层,具有延缓和抑制反射裂缝产生的效果。 (二)面层垂直变形破坏预防措施 (三)基底处理要求 1.梁式桥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梁内产生的弯矩最大。 2.拱式桥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或桥台将承受水平推力,承重结构以受压为主。 3.刚架桥梁和柱的连接处具有很大的刚性,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部主要受弯,而在柱脚处也具有水平反力,其受力状态介于梁桥和拱桥之间。 4.悬索桥悬索为主要承重结构,自重轻,刚度差,有较大的变形和振动。 5.组合体系桥斜拉桥也是组合体系桥的一种。 1浇筑前的检查 ■ 检查模板、支架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 ■ 检查钢筋及预埋件的位置、规格, ■ 原混凝土面上浇筑新混凝土时,相接面应凿毛,并清洗干净,表面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4.验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抗倾覆稳定系数均不得小于1.3。 5.验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刚度时,其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1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挠度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 2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挠度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 3拱架和支架受载后挠曲的杆件,其弹性挠度为相应结构跨度的1/400; 4钢模板的面板变形值为1.5mm 6.模板、支架和拱架的设计中应设施工预拱度。施工预拱度应考虑下列因素 1设计文件规定的结构预拱度; 2支架和拱架承受全部施工荷载引起的弹性变形; 3受载后由于杆件接头处的挤压和卸落设备压缩而产生的非弹性变形; 4支架、拱架基础受载后的沉降。 (一)配制 1.预应力混凝土应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施工程序 制作张拉台座及底模钢筋制安预应力制安及张拉模板安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放张。 1.张拉台座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其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5,抗滑移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3。 3.同时张拉多根预应力筋时,各根预应力筋的初始应力应一致。 5.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筋的断丝、断筋数量不得超过表1K412014-2的规定。 6.放张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强度设计值的75。分阶段、对称、交错地放张。 施工程序 底模制作钢筋制安预应力孔道外模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预应力安装张拉压浆封锚 1.预应力管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应采用定位钢筋牢固地定位于设计位置。 3管道应留压浆孔与溢浆孔;曲线孔道的波峰部位应留排气孔;在最低部位宜留排水孔。 4管道安装就位后应立即通孔检查; 2.预应力筋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先穿束浇筑混凝土时应定时抽动、转动预应力筋。 2后穿束时,浇筑后应立即疏通管道,确保其畅通。 3混凝土采用蒸汽养护时,养护期内不得装入预应力筋。 4穿束后至孔道灌浆完成应防锈措施 5在预应力筋附近进行电焊时,应对预应力筋采取保护措施。 3.预应力筋张拉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不得低于强度设计值的75。 2曲线预应力筋或长度大于等于25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在两端张拉;长度小于25m的直线预应力筋,可在一端张拉。 4采取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宜先中间,后上、下或两侧。 6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筋断丝、滑丝、断筋的数量不得超过表1K412014-4的规定。 4.孔道压浆 ■ 孔道压浆宜采用水泥浆。水泥浆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不得低于30MPa。 ■ 每一工作班应留取不少于3组砂浆试块,标养28d,以其抗压强度作为水泥浆质量的评窟依据。 ■ 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h内,结构混凝土的温度不得低于5℃,否则应采取保温措施。当白天气温高于35℃时,压浆宜在夜间进行。 ■ 封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宜低于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80,,且不低于30MPa。 ■ 吊移预制构件;设计未要求时,应不低于砂浆设计强度的75。 (一)后张预应力筋 1.后张预应力筋主要有钢丝、钢绞线和精轧螺纹钢筋等。 4.预应力筋进场时,应对其质量证明文件、包装、标志和规格进行检验(三证) 1 钢丝每批重量不得大于60t,抽查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检查,检查不合格,则将该批钢丝全数检查。进行抗拉强度、弯曲和伸长率试验。试验结果有一项不合格则该盘钢丝报废,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的复验。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钢丝为不合格。 2 钢绞线 3 精轧螺纹钢筋 5.存放的仓库。存放在室外时不得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必须垫高、覆盖、防腐蚀、防雨露,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 3.金属螺旋管的检验 1 金属螺旋管道进场时,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三证),外观、尺寸、集中荷载下的径向刚度、荷载作用后的抗渗及抗弯曲渗漏等进行检验。 2 累计半年产量或50000m生产量为一批。 4.管道的其他要求 2 管道的内横截面积至少应是预应力筋净截面积的2.0--2.5倍。 5 预留孔道用的管道应采用定位钢筋固定安装 定位钢筋的间距,对于钢管不宜大于1m,波纹管不宜大于0. 8m,胶管不宜大于0.5m。曲线管道适当加密固定筋。 7管道需设压浆孔,还应在最高点处设排气孔,需要时在最低点设排水孔。 8管道在模板内安装就位后,应盖好其端部,防止水或其他杂物进入。 10预应力筋和金属管道在室外存放时,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 预应力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在仓库内配套保管。 (一)基本要求 1.后张预应力锚具和连接器按照锚固方式不同,可分为夹片式(单孔和多孔夹片锚具)、支承式(镦头锚具、螺母锚具)、锥塞式(钢制锥形锚具)和握裹式(挤压锚具、压花锚具等)。 4.锚具应满足分级张拉、补张拉和放松预应力的要求。 (二)验收规定 1.锚具、夹具及连接器进场验收时,应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三证),进行外观检查、硬度检验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2.锚具、夹片应以不超过1000套为一个验收批。连接器的每个验收批不宜超过500套。 3.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对大桥、特大桥等重要工程,由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专业质量检测机构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三、张拉后预应力筋与锚具的保护 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30mm,锚具应用封端混凝土保护。预应力筋张拉后,孔道应尽早压浆。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一)初步配合比设计阶段,水灰比计算方法,水量、砂率查表方法以及砂石材料计算方法等确定 (二)试验室配合比设计阶段,根据施工条件、材料质量的可能波动调整配合比。 (三)基准配合比设计阶段,根据强度验证原理和密度修正方法,确定。 (四)施工配合比设计阶段,根据实测砂石含水率进行配合比调整。 1.锤击沉桩宜用于砂类土、黏性土。 2.振动沉桩宜用于锤击沉桩效果较差的密实的黏性土、砾石、风化岩。 3.在密实的砂土、碎石土、砂砾的土层中用锤击法、振动沉桩法有困难时,可采用射水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沉桩施工。在黏性土中应慎用射水沉桩;在重要建筑物附近不宜采用射水沉桩。 4.静力压桩宜用于软黏土、淤泥质土。 1.泥浆 1 宜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 2 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Om以上。 2.正、反循环钻孔 3 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孔底沉渣厚度端承型桩 不应大于100 mm;摩擦型桩 不应大于300 mm。 4.灌注桩采用的水下灌注混凝土宜采用预拌混凝土,其骨料粒径不宜大40mm。 5.灌注桩各工序应连续施工,钢筋笼放入泥浆后4h内必须浇筑混凝土。 6.桩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高出设计标高0. 5~lm,确保桩头浮浆层凿除后桩基面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9.场地为浅水时宜采用筑岛法施工,高度应高出最高施工水位0.5~1.Om。 10.场地为深水或淤泥层较厚时,可采用固定式平台或浮式平台。 (六)水下混凝土灌注 2.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80~220mm。 3.导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导管直径宜为20~30cm,节长宜为2m。 2导管试压的压力宜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 5.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500mm;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2~6m。 6.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 三、土围堰施工要求 (一)筑堰材料宜用黏性土、粉质黏土或砂质黏土。填土应自上游开始至下游合龙。 ’ (三)堰顶宽度可为1~2m。内坡脚与基坑的距离不得小于1m。 四、土袋堰施工要求 (二)堆码土袋,应自上游开始至下游合龙。上下层和内外层的土袋均应相互错缝,尽量堆码密实、平稳。 五、钢板桩围堰施工要求 (一)有大漂石及坚硬岩石的河床不宜使用钢板桩围堰。 (四)施打前,应对钢板桩的锁口用止水材料捻缝,以防漏水。 (五)施打顺序一般从上游向下游合龙。 (六)钢板桩可用捶击、振动、,射水等方法下沉,但在黏土中不宜使用射水下沉办法。 六、钢筋混凝土板桩围堰施工要求 七、套箱围堰施工要求 八、双壁钢围堰施工要求 (一)双壁钢围堰应作专门设计,其承载力刚度、稳定性、锚锭系统及使用期等应满足施工要求。 (四)在浮运、下沉过程中,围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应小于Im。 (一)支架法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3.各种支架和模板安装后,宜采取预压方法消除拼装间隙和地基沉降等非弹性变形。 4.安装支架时,应根据梁体和支架的弹性、非弹性变形,设置预拱度。 6.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防止支架不均匀下沉的措施。分段浇筑 (二)移动模架上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3.浇筑分段工作缝,必须设在弯矩零点附近。 (三)悬浇顺序及要求 1.在墩顶托架或府架上浇筑0号段并实施墩粱临时固结; 2.在0号块段上安装悬臂挂篮,向两侧依次对称分段浇筑主梁至合龙前段; 3.在支架上浇筑边跨主粱合龙段; 4。最后浇筑中跨合龙段形成连续粱体系。 ■ 悬臂浇筑混凝土时,宜从悬臂前端开始,最后与前段混凝土连接。 (四)张拉及合龙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中,顶板、腹板纵向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一般为上下、左右对称张拉,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施做。 2.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粱合龙顺序一般是先边跨、后次跨、再中跨。 3.连续粱T构的合龙、体系转换和支座反力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4合龙前,在两端悬臂预加压重,并于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逐步撤除,以使悬臂端挠度保持稳定。 5合龙宜在一天中气温最低时进行。 6合龙段的混凝土强度宜提高一级,以尽早施加预应力。 (五)高程控制 ■ 悬臂浇筑段前端底板和桥面标高的确定是连续梁施工的关键问题之一 1.挂篮前端的垂直变形值; 2.预拱度设置; 3.施工中已浇段的实际标高; 4.温度影响。 一、钢一混凝土结合梁的构成与适用条件 (一)钢一混凝土结合梁一般由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桥面板两部分组成 3.在钢梁与钢筋混凝土板之间设传剪器,二者共同工作。 (二)施工技术要点 4.现浇混凝土结构宜采用缓凝、早强、补偿收缩性混凝土。 5.顺桥向应自跨中开始向支点处交汇,或由一端开始浇筑;横桥向应先由中间开始向两侧扩展。 (三)钢梁制造企业应向安装企业提供下列文件 1.产品合格证; 2.钢材和其他材料质量证明书和检验报告; 3.施工图,拼装简图; 7.工厂试拼装记录;8.杆件发运和包装清单。 (一)安装方法选择 1.城区内常用安装方法自行式吊机整孔架设法、门架吊机整孔架设法、支架架设法、缆索吊机拼装架设法、悬臂拼装架设法、拖拉架设法等。 (二)安装前检查 1.钢梁安装前应对临时支架、支承、吊机等临时结构和钢梁结构本身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 2.应对桥台、墩顶顶面高程、中线及各孔跨径进行复测。 3.应按照构件明细表,核对进场的构件、零件,查验产品出厂合格证及钢材的质量证明书。 (三)安装要点 7.钢梁安装过程中,每完成一节段应测量其位置、标高和预拱度,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校正。 8.焊接顺序宜为纵向从跨中向两端、横向从中线向两侧对称进行。 9.高强螺栓穿人孔内应顺畅,不得强行敲人。穿入方向应全桥一致。施拧顺序为从板束刚度大、缝隙大处开始,由中央向外拧紧,并应在当天终拧完毕。施拧时,不得采用冲击拧紧和间断拧紧。 三、钢梁安装质量验收 (一)落梁就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二)质量验收主控项目 1.钢材、焊接材料、涂装材料。 Z.高强度螺栓连接。 3.高强螺栓的栓接板面抗滑移系数。 4.焊缝探伤检验。 5.涂装检验。 二、施工技术要点 (一)索塔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5.索塔混凝土现浇,应选用输送泵施工,允许接力泵送。 (二)主梁施工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3.斜拉桥主梁施工方法 1施工方法与梁式桥基本相同,大体上可分为顶推法、平转法、支架法和悬臂法;悬臂法分悬臂浇筑法和悬臂拼装法。由于悬臂法适用范围较广而成为斜拉桥主梁施工最常用的方法。 三、斜拉桥施工监测 二、现浇拱桥施工 (一)一般规定 2.装配式不得低于设计强度值的75。 3.拱圈预加拱度取计算跨度的1/1000~1/500。 4.拱圈(拱肋)封拱合龙温度在当地年平均温度或5~10℃时进行。 (一)施工监测目的与监测对象 1.施工过程中,必须对主梁各个施工阶段的拉索索力、主梁标高、塔梁内力以及索塔位移量等进行监测。 (二)施工监测主要内容 1.变形 2.应力3.温度 (二)箱涵顶进前检查工作 1.箱涵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 2.顶进作业面包括路基下地下水位已降至基地下500mm以下,并宜避开雨期施工。 (四)顶进挖土 1.可采取人工挖土或机械挖土,每次开挖进尺O.4~0.8m。 3.列车通过时严禁继续挖土。 (五)顶进作业 2.挖运土方与顶进作业循环交替进行。 2.盖挖法具有诸多特点 ◆ 围护结构变形小,有效控制土体的变形和地表沉降; ◆ 基坑底部土体稳定,隆起小,施工安全; ◆ 不设内部支撑或锚锭,施工空间大; ◆ 可尽快恢复路面,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小。 ◆ 缺点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施工缝的处理较为困难; ◆ 缺点暗挖施工难度大、费用高; 2 盖挖逆作法 ◆ 特点是快速覆盖、缩短中断交通的时间;自上而下的顶板、中隔板及水平支撑体系刚度大,可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作业环境;占地少、回填量小、可分层施工,也可分左右两幅施工,交通导改灵活;不受季节影响、无冬期施工要求,低噪声、扰民少;设备简单、不需大型设备,操作空间大、操作环境相对较好。 3.浅埋暗挖法施工 ◆ 浅埋暗挖法针对埋置深度较浅、松散不稳定的土层和软弱破碎岩层 ◆ 强调地层的预支护和预加固(常用的预加固和预支护方法有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开挖面深孔注浆及管棚超前支护)。 ◆ 二次衬砌初期支护的变形达到基本稳定,且防水结构施工验收合格;更多情况则使用模板台车。 ◆ 监控量测是浅埋暗挖施工工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拱顶下沉是控制稳定较直观的和可靠的判断依据,水平收敛和地表下沉有时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地表下沉测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架桥结构与运行特点 5.上部结构优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次才是钢结构。 6.应设有降低振动和噪声(设置声屏障)、消除楼房遮光和防止电磁波干扰等系统。 (二)高架桥的基本结构 1.高架桥墩台和基础 ◆ 尽可能采用扩大基础。软土地基条件下宜采用桩基础。 ◆ 常用的桥墩形式有以下几种。 1倒梯形桥墩[图1K413013 a] 2T形桥墩墩[图1K413013 b] 3双柱式桥墩[图1K413013f] 4Y形桥墩[图1K413013d] 2.高架桥的上部结构 ◆ 工程节点大跨度桥梁结构体系。采用最多的是连续梁、连续刚构、系杆拱。 ◆ 一般地段宜大量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 二、高架桥施工要点 (一)桩基础 2.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泥浆外溢污染道路。 (二)桥墩 2.高架桥墩混凝土现浇施工应采用专门设计加工的钢模板。 (三)上部结构 1.高架桥上部结构宜采用工厂预制结构,适用于直线地段和半径较大的曲线地段。 3.箱梁结构抗扭刚度大,整体受力性能好,线条流畅,造型美观,设计及施工经验成熟。但箱梁不便整体运输吊装,一般需就地浇筑,适用于小半径曲线地段和跨度较大的情况。采用钢一混凝土组合梁结构,可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和难度。 6地下连续墙 ◆ 优点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墙体刚度大,对周边地层扰动小;可适用于多种土层,除夹有孤石、大颗粒卵砾石等局部障碍物时影响成槽效率外,对黏性土、无黏性土、卵砾石层等各种地层均能高效成槽。 ◆ 挖槽方式可分为抓斗式、冲击式和回转式等类型。 ◆ 泥浆的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和pH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检验和控制。 (二)基坑的变形控制 2.控制基坑变形的主要方法有 1增加围护结构和支撑的刚度; 2增加围护结构的人土深度; 3加固基坑内被动区土体。 4减小每次开挖尺寸和开挖支撑时间; 5调整围护结构深度和降水井布置。 3.基坑放坡要求 ◆ 分为一级放坡和分级放坡两种形式。 ◆ 当存在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水措施或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截水措施。 ◆ 分级放坡时,宜设置分级过渡平台。岩石边坡不宜小于0. 5m,对于土质边坡不宜小于1.Om。 一、地基加固处理作用与方法选择 (二)方法选择 1.换填材料加固处理法适用于较浅基坑。 2.水泥土搅拌、高压喷射注浆、注浆适用于深基炕。 (二)水泥土搅拌法 1.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加固饱和黏性土和粉土等地基。分为浆液搅拌和粉体喷射搅拌两种。喷粉搅拌机目前仅有单轴搅拌机一种机型。 2.井点布置 ◆ 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 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 ◆ 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 ◆ 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 3.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 0~1. 5m,井点间距一般为0.8~1. 6m。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沟、槽)底深0. 9~1. 2m,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应经计算确定。 三、基坑的隔(截)水帷幕与坑内外降水 (二)盾构法施工适用条件 1.在松软含水地层,相对均质的地质条件。 2.覆土深度宜不小于6m。 3.有修建用于盾构进出洞和出土进料的工作井位置。 一、洞口土体加固技术 (四)加固方法 常用加固方法主要有注浆法、高压喷射搅拌法和冻结法(特别适用于大断面盾构施工和地下水压高的场合)。 二、盾构始发施工技术 ◆ 自始发工作井内盾构基座上开始推进到完成初始段通常50~lOOm掘进止, 划分为洞口土体加固段掘进、初始掘进两个阶段。 (二)始发段长度的确定 决定始发段长度有两个因素一是衬砌与周围地层的摩擦阻力,二是后续台车长度。 (四)初始掘进的主要任务 初始掘进的主要任务收集测量数据,判断土压(泥水压)、注浆量、注浆压力等设定值是否适当,把握盾构掘进方向控制特性。 (一)土压(泥水压)控制 1.土压式盾构,以土压和塑流性改良控制为主,辅以排土量、盾构参数控制。泥水式盾构,以泥水压和泥浆性能控制为主,辅以排土量控制。 ◆ 泥浆起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依靠泥浆压力在开挖面彤成泥膜或渗透区域,平衡了开挖面土压和水压,达到了开挖面稳定的目的;二是泥浆作为输送介质。 ◆ 泥浆性能包括相对密度、黏度、pH、过滤特性和含砂率。 (二)注浆材料的性能 一般对注浆材料的性能有如下要求 1.流动性好; 2.注入时不离析; 3.具有均匀的高于地层土压的早期强度; 4.良好的充填性; 5.注入后体积收缩小; 6.阻水性高; 7.适当的黏性,以防止从盾尾密封漏浆或向开挖面回流; 8.不污染环境。 (四)二次注浆弥补一次注浆缺陷 ◆ 作用如下 1.补足一次注浆未充填的部分; 2.补充由浆体收缩引起的体积减小; 3.以防止周围地层松弛范围扩大为目的的补充。多采用化学浆液。 (一)地层变形原因 1.条件因素覆土厚度、盾构直径、隧道线形、衬砌背后间隙、衬砌种类等。 2.直接原因开挖面失稳、地下水位降低、推力过大、频繁纠偏、洞体土层失稳、盾体与洞体的摩擦力、衬砌背后产生间隙、注浆压力、衬砌变形、衬砌漏水等。 1.前期沉降控制的关键是保持地下水压。 (二)开挖面前沉降(隆起)控制 1.开挖面前沉降(隆起)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土压(泥水压)管理,真正实现土压(泥水压)平衡。 (三)通过时沉降(隆起)控制 1.控制好盾构姿态,避免不必要的纠偏作业。。 2.采取注浆减阻措施。 (四)尾部空隙沉降(隆起)控制 采用适宜的衬砌背后注浆措施同步注浆方式,及时填充尾部空隙。及时进行二次注浆。 (五)后续沉降控制减小对地层的扰动。向特定部位地层内注浆的措施。 一、浅埋暗挖法与掘进方式 (一)全断面开挖法 3.全断面开挖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次数,工序简便;缺点是对地质条件要求严格,围岩必须有足够的自稳能力。 (二)台阶开挖法 3.台阶开挖法优点是具有足够的作业空间和较快的施工速度,灵活多变,适用性强。 4.台阶开挖法注意事项台阶数不宜过多,台阶长度要适当。 (四)单侧壁导坑法 l.单侧壁导坑法适用于断面跨度大,地表沉陷难于控制的软弱松散围岩中隧道施工。 5.单侧壁导坑法每步开挖的宽度较小。 (五)双侧壁导坑法 1.双侧壁导坑法又称眼镜工法。当隧道跨度很大,地表沉陷要求严格,围岩条件特别差。 4.优缺点 1双侧壁导坑法虽然开挖断面分块多,扰动大,在施工中间变形几乎不发展。 2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较为安全,但速度较慢,成本较高。 (一)喷锚暗挖与支护加固 1.喷锚初期支护,主要包括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锚杆一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钢拱架一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支护结构形式。 1.暗挖隧道内常用的技术措施 1超前锚杆或超前小导管支护; 2小导管周边注浆或围岩深孔注浆; 2.暗挖隧道外常用的技术措施 1管棚超前支护; 2地表锚杆或地表注浆加固; 3冻结法固结地层; 4降低地下水位法。 (一)主要材料 1.喷射混凝土应采用早强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应大于5min,终凝时间不应大于lOmin。 2.钢筋网材料宜采用Q235钢,钢筋直径宜为6~12mm,网格尺寸宜采用150~300mm。 (二)喷射混凝土前准备工作 1.滴水、淌水、集中出水点的情况,采用埋管等方法进行引导疏干。 2.宜采用湿喷方式;喷射厚度宜为50~lOOmm。 4.超前锚杆、小导管支护是沿开挖轮廓线,以一定的外插角。 (三)喷射混凝土 1.喷射混凝土应紧跟开挖工作面,应分段、分片、分层,由下而上顺序进行。 (五) 锚杆钻孔不宜平行于岩层层面,宜沿隧道周边径向钻孔。锚杆必须安装垫板,垫板应与喷混凝土面密贴。钻孔安设锚杆前应先进行喷射混凝土施工。 三、暗挖隧道外的超前加固技术 (一)降低地下水位法 1.含水的松散破碎地层宜采用降低地下水位法,不宜采用集中宣泄排水的方法。 3.降低地下水位通常采用地面降水方法或隧道内辅助降水方法。 4.当采用降水方案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开挖前进行帷幕预注浆,加固地层等堵水处理。 (二)地表锚杆(管) 1.适用于浅埋暗挖、进出工作井地段和岩体松软破碎地段。 2.地面锚杆(管)按矩形或梅花形布置。 3. 锚杆类型应根据地质条件、使用要求及锚固特性进行选择,可选用中空注浆锚杆、树脂锚杆、自钻式锚杆、砂浆锚杆和摩擦型锚杆。 (三)冻结法周结地层 1.用于富水软弱地层的暗挖施工固结地层。 2.复合式衬砌,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辅加防水层组成防水体系,以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洞、预埋件、桩头等接缝部位混凝土及防水层施工为防水控制的重点。 (四)二衬混凝土施工 1.二衬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 2.二衬混凝土浇筑应采用组合钢模板体系和模板台车两种模板体系。 3.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模注,两侧边墙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底部采用附着式振动器振捣。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两侧对称,水平浇筑。 (一)小导管布设 1.常用设计参数钢管直径30~50mm,钢管长3~5m,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钢管钻设注浆孔间距为100~150mm,钢管沿拱的环向布置间距为300 ~500mm。 (二)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