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 D 2 0 0 6 - 0 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2 0 0 6 年 7月 I 目 次 前言 ⋯⋯⋯⋯⋯⋯⋯⋯⋯⋯⋯⋯⋯⋯⋯⋯⋯⋯⋯⋯⋯⋯⋯⋯⋯⋯⋯⋯⋯⋯⋯⋯⋯⋯⋯⋯Ⅳ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4.1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 ⋯⋯⋯⋯⋯⋯⋯⋯⋯⋯⋯⋯⋯⋯⋯⋯⋯⋯⋯⋯⋯⋯⋯⋯⋯⋯2 4.2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2 5 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代号、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4 5.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 ⋯⋯⋯⋯⋯⋯⋯⋯⋯⋯⋯⋯⋯⋯⋯⋯⋯⋯⋯⋯⋯⋯⋯⋯4 5.2 地质点与剖面编号 ⋯⋯⋯⋯⋯⋯⋯⋯⋯⋯⋯⋯⋯⋯⋯⋯⋯⋯⋯⋯⋯⋯⋯⋯⋯⋯⋯⋯⋯5 5.3 勘探线编号 ⋯⋯⋯⋯⋯⋯⋯⋯⋯⋯⋯⋯⋯⋯⋯⋯⋯⋯⋯⋯⋯⋯⋯⋯⋯⋯⋯⋯⋯⋯⋯⋯5 5.4 工程编号 ⋯⋯⋯⋯⋯⋯⋯⋯⋯⋯⋯⋯⋯⋯⋯⋯⋯⋯⋯⋯⋯⋯⋯⋯⋯⋯⋯⋯⋯⋯⋯⋯⋯5 5.5 地质编录工作用品 ⋯⋯⋯⋯⋯⋯⋯⋯⋯⋯⋯⋯⋯⋯⋯⋯⋯⋯⋯⋯⋯⋯⋯⋯⋯⋯⋯⋯⋯5 6 矿区实测地质剖面⋯⋯⋯⋯⋯⋯⋯⋯⋯⋯⋯⋯⋯⋯⋯⋯⋯⋯⋯⋯⋯⋯⋯⋯⋯⋯⋯⋯⋯⋯7 6.1 实测剖面 ⋯⋯⋯⋯⋯⋯⋯⋯⋯⋯⋯⋯⋯⋯⋯⋯⋯⋯⋯⋯⋯⋯⋯⋯⋯⋯⋯⋯⋯⋯⋯⋯⋯7 6.2 实测勘探线剖面⋯⋯⋯⋯⋯⋯⋯⋯⋯⋯⋯⋯⋯⋯⋯⋯⋯⋯⋯⋯⋯⋯⋯⋯⋯⋯⋯⋯⋯⋯13 7 地质填图 ⋯⋯⋯⋯⋯⋯⋯⋯⋯⋯⋯⋯⋯⋯⋯⋯⋯⋯⋯⋯⋯⋯⋯⋯⋯⋯⋯⋯⋯⋯⋯⋯⋯13 7.1 目的任务 ⋯⋯⋯⋯⋯⋯⋯⋯⋯⋯⋯⋯⋯⋯⋯⋯⋯⋯⋯⋯⋯⋯⋯⋯⋯⋯⋯⋯⋯⋯⋯⋯13 7.2 准备工作 ⋯⋯⋯⋯⋯⋯⋯⋯⋯⋯⋯⋯⋯⋯⋯⋯⋯⋯⋯⋯⋯⋯⋯⋯⋯⋯⋯⋯⋯⋯⋯⋯13 7.3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14 7.4 野外资料整理 ⋯⋯⋯⋯⋯⋯⋯⋯⋯⋯⋯⋯⋯⋯⋯⋯⋯⋯⋯⋯⋯⋯⋯⋯⋯⋯⋯⋯⋯⋯16 7.5 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17 8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 ⋯⋯⋯⋯⋯⋯⋯⋯⋯⋯⋯⋯⋯⋯⋯⋯⋯⋯⋯⋯⋯⋯⋯⋯⋯⋯⋯⋯⋯17 8.1 准备工作⋯⋯⋯⋯⋯⋯⋯⋯⋯⋯⋯⋯⋯⋯⋯⋯⋯⋯⋯⋯⋯⋯⋯⋯⋯⋯⋯⋯⋯⋯⋯⋯⋯17 8.2 原始地质编录 ⋯⋯⋯⋯⋯⋯⋯⋯⋯⋯⋯⋯⋯⋯⋯⋯⋯⋯⋯⋯⋯⋯⋯⋯⋯⋯⋯⋯⋯⋯17 8.3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21 9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21 9.1 园井 ⋯⋯⋯⋯⋯⋯⋯⋯⋯⋯⋯⋯⋯⋯⋯⋯⋯⋯⋯⋯⋯⋯⋯⋯⋯⋯⋯⋯⋯⋯⋯⋯⋯⋯21 9.2 浅井 ⋯⋯⋯⋯⋯⋯⋯⋯⋯⋯⋯⋯⋯⋯⋯⋯⋯⋯⋯⋯⋯⋯⋯⋯⋯⋯⋯⋯⋯⋯⋯⋯⋯⋯22 9.3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25 10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 ⋯⋯⋯⋯⋯⋯⋯⋯⋯⋯⋯⋯⋯⋯⋯⋯⋯⋯⋯⋯⋯⋯⋯⋯⋯⋯⋯⋯25 10.1 准备工作⋯⋯⋯⋯⋯⋯⋯⋯⋯⋯⋯⋯⋯⋯⋯⋯⋯⋯⋯⋯⋯⋯⋯⋯⋯⋯⋯⋯⋯⋯⋯⋯25 10.2 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25 10.3 坑道文字记录⋯⋯⋯⋯⋯⋯⋯⋯⋯⋯⋯⋯⋯⋯⋯⋯⋯⋯⋯⋯⋯⋯⋯⋯⋯⋯⋯⋯⋯⋯31 10.4 编录资料整理⋯⋯⋯⋯⋯⋯⋯⋯⋯⋯⋯⋯⋯⋯⋯⋯⋯⋯⋯⋯⋯⋯⋯⋯⋯⋯⋯⋯⋯⋯32 10.5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32 10.6 老硐地质编录⋯⋯⋯⋯⋯⋯⋯⋯⋯⋯⋯⋯⋯⋯⋯⋯⋯⋯⋯⋯⋯⋯⋯⋯⋯⋯⋯⋯⋯⋯33 1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33 11.1 准备工作⋯⋯⋯⋯⋯⋯⋯⋯⋯⋯⋯⋯⋯⋯⋯⋯⋯⋯⋯⋯⋯⋯⋯⋯⋯⋯⋯⋯⋯⋯⋯⋯33 11.2 钻孔地质编录⋯⋯⋯⋯⋯⋯⋯⋯⋯⋯⋯⋯⋯⋯⋯⋯⋯⋯⋯⋯⋯⋯⋯⋯⋯⋯⋯⋯⋯⋯34 II 11.3 钻孔资料整理⋯⋯⋯⋯⋯⋯⋯⋯⋯⋯⋯⋯⋯⋯⋯⋯⋯⋯⋯⋯⋯⋯⋯⋯⋯⋯⋯⋯⋯⋯38 11.4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39 12 地球化学测量 ⋯⋯⋯⋯⋯⋯⋯⋯⋯⋯⋯⋯⋯⋯⋯⋯⋯⋯⋯⋯⋯⋯⋯⋯⋯⋯⋯⋯⋯⋯40 12.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40 12.2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45 13 采样及编录 ⋯⋯⋯⋯⋯⋯⋯⋯⋯⋯⋯⋯⋯⋯⋯⋯⋯⋯⋯⋯⋯⋯⋯⋯⋯⋯⋯⋯⋯⋯⋯46 13.1 采样⋯⋯⋯⋯⋯⋯⋯⋯⋯⋯⋯⋯⋯⋯⋯⋯⋯⋯⋯⋯⋯⋯⋯⋯⋯⋯⋯⋯⋯⋯⋯⋯⋯⋯46 13.2 岩矿鉴定标本采样⋯⋯⋯⋯⋯⋯⋯⋯⋯⋯⋯⋯⋯⋯⋯⋯⋯⋯⋯⋯⋯⋯⋯⋯⋯⋯⋯⋯46 13.3 化学分析样采样⋯⋯⋯⋯⋯⋯⋯⋯⋯⋯⋯⋯⋯⋯⋯⋯⋯⋯⋯⋯⋯⋯⋯⋯⋯⋯⋯⋯⋯47 13.4 可选性试验样采样⋯⋯⋯⋯⋯⋯⋯⋯⋯⋯⋯⋯⋯⋯⋯⋯⋯⋯⋯⋯⋯⋯⋯⋯⋯⋯⋯⋯52 13.5 矿石体重样⋯⋯⋯⋯⋯⋯⋯⋯⋯⋯⋯⋯⋯⋯⋯⋯⋯⋯⋯⋯⋯⋯⋯⋯⋯⋯⋯⋯⋯⋯⋯53 13.6 采样应提交的资料⋯⋯⋯⋯⋯⋯⋯⋯⋯⋯⋯⋯⋯⋯⋯⋯⋯⋯⋯⋯⋯⋯⋯⋯⋯⋯⋯⋯54 1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环境地质调查 ⋯⋯⋯⋯⋯⋯⋯⋯⋯⋯⋯⋯⋯⋯⋯⋯⋯⋯54 14.1 简易水文地质测量⋯⋯⋯⋯⋯⋯⋯⋯⋯⋯⋯⋯⋯⋯⋯⋯⋯⋯⋯⋯⋯⋯⋯⋯⋯⋯⋯⋯54 14.2 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55 14.3 坑道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56 14.4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57 15 地质勘查工程测量 ⋯⋯⋯⋯⋯⋯⋯⋯⋯⋯⋯⋯⋯⋯⋯⋯⋯⋯⋯⋯⋯⋯⋯⋯⋯⋯⋯⋯58 15.1 一般规定⋯⋯⋯⋯⋯⋯⋯⋯⋯⋯⋯⋯⋯⋯⋯⋯⋯⋯⋯⋯⋯⋯⋯⋯⋯⋯⋯⋯⋯⋯⋯⋯58 15.2 剖面测量⋯⋯⋯⋯⋯⋯⋯⋯⋯⋯⋯⋯⋯⋯⋯⋯⋯⋯⋯⋯⋯⋯⋯⋯⋯⋯⋯⋯⋯⋯⋯⋯59 15.3 勘探坑道测量⋯⋯⋯⋯⋯⋯⋯⋯⋯⋯⋯⋯⋯⋯⋯⋯⋯⋯⋯⋯⋯⋯⋯⋯⋯⋯⋯⋯⋯⋯60 15.4 勘探工程定测⋯⋯⋯⋯⋯⋯⋯⋯⋯⋯⋯⋯⋯⋯⋯⋯⋯⋯⋯⋯⋯⋯⋯⋯⋯⋯⋯⋯⋯⋯60 15.5 工程测量应提交的资料⋯⋯⋯⋯⋯⋯⋯⋯⋯⋯⋯⋯⋯⋯⋯⋯⋯⋯⋯⋯⋯⋯⋯⋯⋯⋯61 附录 A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中主要图件的图式及内容(规范性附录)⋯⋯⋯⋯⋯6 2 图 A.1 实测剖面图⋯⋯⋯⋯⋯⋯⋯⋯⋯⋯⋯⋯⋯⋯⋯⋯⋯⋯⋯⋯⋯⋯⋯⋯⋯⋯⋯⋯⋯⋯62 图 A.2 综合柱状图⋯⋯⋯⋯⋯⋯⋯⋯⋯⋯⋯⋯⋯⋯⋯⋯⋯⋯⋯⋯⋯⋯⋯⋯⋯⋯⋯⋯⋯⋯63 图 A.3 探槽素描图⋯⋯⋯⋯⋯⋯⋯⋯⋯⋯⋯⋯⋯⋯⋯⋯⋯⋯⋯⋯⋯⋯⋯⋯⋯⋯⋯⋯⋯⋯64 图 A.4 园井地质记录表(附素描图)⋯⋯⋯⋯⋯⋯⋯⋯⋯⋯⋯⋯⋯⋯⋯⋯⋯⋯⋯⋯⋯⋯65 图 A.5 浅井素描图⋯⋯⋯⋯⋯⋯⋯⋯⋯⋯⋯⋯⋯⋯⋯⋯⋯⋯⋯⋯⋯⋯⋯⋯⋯⋯⋯⋯⋯⋯66 图 A.6 坑道素描图⋯⋯⋯⋯⋯⋯⋯⋯⋯⋯⋯⋯⋯⋯⋯⋯⋯⋯⋯⋯⋯⋯⋯⋯⋯⋯⋯⋯⋯⋯67 图 A.7 钻孔柱状图⋯⋯⋯⋯⋯⋯⋯⋯⋯⋯⋯⋯⋯⋯⋯⋯⋯⋯⋯⋯⋯⋯⋯⋯⋯⋯⋯⋯⋯⋯68 图 A.8 实际材料图⋯⋯⋯⋯⋯⋯⋯⋯⋯⋯⋯⋯⋯⋯⋯⋯⋯⋯⋯⋯⋯⋯⋯⋯⋯⋯⋯⋯⋯⋯69 附录 B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表格(规范性附录)⋯⋯⋯⋯⋯⋯⋯⋯⋯⋯⋯⋯⋯⋯7 0 表 B.1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70 表 B.2 音像记录表⋯⋯⋯⋯⋯⋯⋯⋯⋯⋯⋯⋯⋯⋯⋯⋯⋯⋯⋯⋯⋯⋯⋯⋯⋯⋯⋯⋯⋯⋯71 表 B.3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72 表 B.4 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73 表 B.5 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74 表 B.6 坑道、钻孔概况表⋯⋯⋯⋯⋯⋯⋯⋯⋯⋯⋯⋯⋯⋯⋯⋯⋯⋯⋯⋯⋯⋯⋯⋯⋯⋯⋯75 表 B.7 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76 表 B.8 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77 表 B.9 钻孔回次记录表⋯⋯⋯⋯⋯⋯⋯⋯⋯⋯⋯⋯⋯⋯⋯⋯⋯⋯⋯⋯⋯⋯⋯⋯⋯⋯⋯⋯78 表 B.10 岩矿心分层签 ⋯⋯⋯⋯⋯⋯⋯⋯⋯⋯⋯⋯⋯⋯⋯⋯⋯⋯⋯⋯⋯⋯⋯⋯⋯⋯⋯⋯79 表 B.11 岩矿心样品签 ⋯⋯⋯⋯⋯⋯⋯⋯⋯⋯⋯⋯⋯⋯⋯⋯⋯⋯⋯⋯⋯⋯⋯⋯⋯⋯⋯⋯79 III 表 B.12 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 ⋯⋯⋯⋯⋯⋯⋯⋯⋯⋯⋯⋯⋯⋯⋯⋯⋯⋯⋯⋯⋯⋯⋯⋯⋯80 表 B.13 钻孔采样登记表 ⋯⋯⋯⋯⋯⋯⋯⋯⋯⋯⋯⋯⋯⋯⋯⋯⋯⋯⋯⋯⋯⋯⋯⋯⋯⋯⋯81 表 B.14 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82 表 B.15 化探样品野外加工登记表 ⋯⋯⋯⋯⋯⋯⋯⋯⋯⋯⋯⋯⋯⋯⋯⋯⋯⋯⋯⋯⋯⋯⋯84 表 B.16 化探样品组合登记表 ⋯⋯⋯⋯⋯⋯⋯⋯⋯⋯⋯⋯⋯⋯⋯⋯⋯⋯⋯⋯⋯⋯⋯⋯⋯85 表 B.17 化探样品送样单 ⋯⋯⋯⋯⋯⋯⋯⋯⋯⋯⋯⋯⋯⋯⋯⋯⋯⋯⋯⋯⋯⋯⋯⋯⋯⋯⋯86 表 B.18 标本登记表 ⋯⋯⋯⋯⋯⋯⋯⋯⋯⋯⋯⋯⋯⋯⋯⋯⋯⋯⋯⋯⋯⋯⋯⋯⋯⋯⋯⋯⋯87 表 B.19 地表及槽井坑探样品签、标本签 ⋯⋯⋯⋯⋯⋯⋯⋯⋯⋯⋯⋯⋯⋯⋯⋯⋯⋯⋯⋯88 表 B.20 槽、井、坑探工程采样及分析结果记录表 ⋯⋯⋯⋯⋯⋯⋯⋯⋯⋯⋯⋯⋯⋯⋯⋯89 表 B.21 矿区岩(矿)石小体重采样登记表 ⋯⋯⋯⋯⋯⋯⋯⋯⋯⋯⋯⋯⋯⋯⋯⋯⋯⋯⋯90 表 B.22 矿区岩(矿)石大体重采样登记表 ⋯⋯⋯⋯⋯⋯⋯⋯⋯⋯⋯⋯⋯⋯⋯⋯⋯⋯⋯91 表 B.23 水文地质点调查表 ⋯⋯⋯⋯⋯⋯⋯⋯⋯⋯⋯⋯⋯⋯⋯⋯⋯⋯⋯⋯⋯⋯⋯⋯⋯⋯92 表 B.24 河流(溪沟)调查表 ⋯⋯⋯⋯⋯⋯⋯⋯⋯⋯⋯⋯⋯⋯⋯⋯⋯⋯⋯⋯⋯⋯⋯⋯⋯93 表 B.25 坑道掘进中地下水动态观测记录表 ⋯⋯⋯⋯⋯⋯⋯⋯⋯⋯⋯⋯⋯⋯⋯⋯⋯⋯⋯94 表 B.26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记录表 ⋯⋯⋯⋯⋯⋯⋯⋯⋯⋯⋯⋯⋯⋯⋯⋯⋯⋯⋯⋯⋯95 IV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GB/T 13908- 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及DZ/T 0078- 93固体 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参考有关矿区钻探、坑探、化探、采样、水文工程、环境地 质、勘查工程测量等有关规范、规定,结合地质勘查单位工作经验编写而成。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本标准起草人黄与能、刘玉书、何 虹、赖贤友、李云泉、刘培林、李连生、钱光胜、 杨世民、刘应平、张 萍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实测地质剖面、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大比例尺化探、探 槽、探井、坑道、钻孔、工程测量、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开采技术条件勘查、野外资料整 理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 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 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9649- 198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 958- 19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GB/T 12719- 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GB/T 14498- 1993 工程地质术语 GB/T 2260-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8341- 200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 13908- 2002 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 13908- 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 13923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DZ/T 0011- 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DZ/T 0032- 1993 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 DZ/T 0078- 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 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Z/T 0127- 1994 固体矿产矿点(床)地质数据文件格式 DZ/T 0145- 1995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79- 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ZBD/0002 物化探测量规范 国家地质总局 1977 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 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剖面 Geological profile 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层(地质体)走向,显示在一定深度内的地质、构造情况的断面。 2 3.2 地质填图 Geological mapping 按矿区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 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3.3 大比例尺化探 Large- Scal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指矿区1∶10000~1∶25000土壤测量、 岩石原生晕剖面测量及外围的1∶50000水系沉积 物测量。 3.4 探槽 Prospecting trench 为了揭露基岩而在地表施工的一种槽状工程,其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探 槽主要用于观察地质现象和采取岩矿样品。 3.5 探井 Exploratory shaft 基岩埋藏较深, 探槽无法达到地质目的或受地面条件影响, 无法施工探槽时采用的一种 占地面积较小的浅部地质工程。探井分为园井和浅井。园井直径为0.8~1.0m,深度不超过 5m。浅井一般长1.2~1.7m,宽0.8~1.3m,深度不超过20m。 3.6 坑道 Gallery 为追索、圈定矿体,了解矿体埋藏条件和矿石质量,对相关地质体进行浅部或深部掘进 的工程。坑道按坡度分为平硐、斜井和竖井;平硐按与矿层的走向关系,分为穿脉坑道和沿 脉坑道。 3.7 钻孔 Drill hole measuring 为追索和圈定较深部矿体, 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埋藏条件和矿石质量, 用机械岩心钻探设 备向深部钻进而获取岩矿心的探矿工程。 钻孔直径数厘米至二十几厘米, 孔深一般数十至数 百米,个别达千余米。 3.8 工程测量 Engineering 用测量仪器对矿区的地质剖面、勘探线剖面、探矿工程、重要的地质界线、物探与化探 样点及剖面进行一定精度空间定位的操作。 3.9 原始地质编录 Initial geological logging 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3.10 地质现象 Geological phenomenon 由天然或人工露头、岩心(粉)及标本、样品等所反映的宏观和微观自然地质信息。 3.11 信息记录手段 a means of ination recording 通常是指记录地质信息的方式。如文字、数字、素描、照片、音像、光(磁)盘等。 4 总则 4.1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 原始地质编录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部分。 4.1.1 现场编录指在野外现场,编录人员用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保留下来的宏观和微观 地质现象的记录。 4.1.2 整理指在室内,编录人员根据野外测量结果和采集到的标本、样品的鉴定及测试数 据,对现场编录的内容进行修正、补充、制图、制表、整饰和归档的过程。 4.2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4.2.1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 原始地质编录中,对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要认真、细致、全面,记录要真实、客观。测 量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大小等数据要准确,采集标本、样品的规格和数量要满足要求。编 录时,应将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加以区分。编录工作必须在现场进行,严禁事后记 录。 3 4.2.2 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进行 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用掌上电子计算机编录时, 原 始资料和数据应按规定格式及时存盘、入库。 4.2.3 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应吻合 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必须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工整,字体 规范。 4.2.4 工具、量具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 绘图工具和量具, 量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 定期检验,检验报告应与原始地质编录一同归档。 4.2.5 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 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值。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 CB 8170数值修 约规则进行。 4.2.6 记录设备和材料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规定的记录设备和材料。文字记录使用野外记录本,图、表用80 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260mm或其2n倍(n=0,1,2,3,4)。现场记录 及绘图时,应使用碳素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碳素墨水将图线及重 要数据着墨。用掌上电子计算机编录时,按有关规定执行。 4.2.7 编录方法及图件、表格 应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原始地质编录。编录中所使用的图件样式见附录A,使用的 表格格式见附录B。 4.2.8 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在野外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先作野外手图。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 单的注记等代替, 待工作告一段落, 修订地质界线和制图要素后, 再按要求整理转绘成清图, 清图经质量检查确认,项目技术负责人核实批准后,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4.2.9 编录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 4.2.9.1 钻探施工的质量监督 a)钻孔编录人员要随时到施工现场检查核对岩矿心摆放顺序及采取率、孔斜、简易水 文观测等质量指标是否满足要求,配合施工单位搞好质量管理工作。 b)对钻探施工人员填写的钻探施工班报表,钻孔施工概况表、孔深校正和弯曲度测量 记录表、 钻孔回次记录表和提交的岩矿心要认真查看, 若发现问题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采取 补救措施。 4.2.9.2 槽、井、坑探施工的质量监督 槽、井、坑探编录人员应到施工现场检查施工的工程是否符合“地质勘查坑探规程”要 求。 4.2.10 编录人员技术准备 编录人员在编录前,必须熟悉矿区的地质设计、地质情况和与矿区勘查有关技术规范、 规程、规定。 4.2.11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修改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改动。除非经研究、论证、实地核对、项 目负责人批准,可对原始编录中的地层及地质体代号、编号、矿体编号、工程编号、岩矿石 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部分进行修改。但这些改动必须采用批注的形式进行,注 明修改原因、批注人及修改日期,不得在原始资料上涂抹修改。 4 5 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代号、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 5.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见表 1。 表 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表 项 目 代 号 项 目 代 号 地质观察点 D 组合分析样 ZH 勘探线 1、2、3⋯⋯ 水样 S 剥土 BT 老硐(老窿) LD 采场 CC 钻孔 ZK 探槽 TC 水文钻孔 SHK 园井 YJ 照片 ZP 浅井 QJ 电影 DY 竖井 SJ 录音带 LY 斜井 XJ 录像带 LX 平坑(平硐) PD 磁带(电算用) CD 斜坑(斜硐) XD 磁盘(电算用) CP 沿脉坑道 YM (激光)光盘 JP 穿脉坑道 CM 标本 B 石门 SM 定向标本 DB 采坑 CK 构造标本 GB 薄片 b 水化学分析样 SH 光片 g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样 TR 煤岩标本 MY 原生晕样 Y 化石标本 HB 次生晕样 C 动物化石标本 DH 水系沉积物样 SW 植物化石标本 ZH 风(氧)化带样 FY 孢粉化石标本 BF 岩(土)力学试验样 YL 自然重砂样 Z 物性测定样 WX 基本化学分析样 H 大体重样 T 光谱分析样 GP 小体重样 XT 化学全分析样 HQ 同位素年龄样 TW 岩石全分析样 YQ 选矿试验样 XU 单矿物分析样 DF 外检样 WJ 5 5.2 地质点与剖面编号 地质点、实测剖面、录像、录音、磁带、磁盘、标本、样品,均用全矿区顺序编号。即 矿区代号、类别号、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号码允许不连续、缺号,但不许有重号。 5.3 勘探线编号 勘探线按勘探阶段最密的间隔等距离编号。中央为0线,两侧分别为奇数号和偶数号。 在预查普查阶段,可以预留那些暂不布置工程的勘探线。 例某矿区在勘探阶段深部工程间距应为200200m,地表工程线距为100m,主矿体为 东西走向,勘探线布置为南北向,则中央为0线,往西每100m依次编号为1、3、5、7、⋯⋯; 由中央往东每100m依次编号为2、4、6、8、⋯⋯。如在预、普查阶段,只设计800m或400m 间距勘探线,为了减少图面负担,可以只保留800m或400m间距的勘探线(而预留其余线号, 随勘探程度提高逐渐补充),见图1。 图 1 勘探线编号示意图 5.4 工程编号 5.4.1 探矿工程由工程代号、勘探线号及勘探线上(包括勘探线附近)该类工程顺序号顺次 连接而成。如矿区2号勘探线上的第一个探槽编号为TC201,18号勘探线上的第一个钻 孔编号为ZK1801。 5.4.2 在勘查程度很低,尚无法确定勘探线的矿区和工程少的小矿区,可按工程类别及施工 顺序统一编号。例如钻孔ZK1、ZK2,探槽TC1、TC2,但需在设计中作出规定。 5.4.3 对远离勘探线的采场、采坑、石门、竖井、老硐等及其它零星工程可按全矿区顺序编 号。 5.5 地质编录工作用品 地质编录工作所需用品见表2。 表 2 地质编录工作所需用品一览表 工作用品名称 剖面 测制 填图 槽探 井探 坑探 钻探 化探 采样 水工 环 地质锤 √ √ √ √ √ √ √ √ √ 罗 盘 √ √ √ √ √ √ √ 放大镜 √ √ √ √ √ √ √ √ 测绳(皮尺) √ √ √ √ 钢卷尺 √ √ √ √ √ √ √ √ 6 工作用品名称 剖面 测制 填图 槽探 井探 坑探 钻探 化探 采样 水工 环 手持 GPS √ √ √ √ √ √ √ 计算器 √ √ √ √ 数码相机 √ √ √ √ √ √ √ √ √ 三角板 √ √ √ √ √ √ √ 量角器 √ √ √ √ √ √ √ 图 板 √ √ √ 讲义夹 √ √ √ √ √ √ √ √ √ 图 包 √ √ √ √ √ √ √ √ 矿区地形图 √ √ √ √ √ √ √ 厘米纸(5035cm) √ √ √ √ √ 铅笔(2H) √ √ √ √ √ √ √ √ √ 小 刀 √ √ √ √ √ √ √ √ √ 橡皮擦 √ √ √ √ √ √ √ √ 文具盒 √ √ √ √ √ √ √ √ √ 基点用木桩 √ √ √ √ √ √ 毛笔、 油漆或防水符 号笔 √ √ √ √ √ √ √ √ √ 照明灯具 √ √ √ √ 大铁钉 √ 重 球 √ 斧 头 √ √ 标杆(2~3m) √ 样 桩 √ √ √ √ √ 样品袋 √ √ √ √ √ √ √ √ 标本包装纸 √ √ √ √ √ √ √ 剖面及坑探工作基 点基线记录表 √ √ √ √ 剖面及坑探工程原 始地质记录表 √ √ √ 地表及坑道工程样 品记录表 √ √ √ √ √ √ √ 矿区标本记录表 √ √ √ √ √ √ √ 样品签、标本签 √ √ √ √ √ √ √ 地质点线记录表 √ 照相记录表 √ √ √ √ √ √ √ 坑探工程记录表 √ √ √ 园井记录表 √ 钻孔地质记录表 √ 钻孔采样记录表 √ 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 小体重样记录表 √ √ √ √ 大体重样记录表 √ √ 水文地质点卡片 √ 7 工作用品名称 剖面 测制 填图 槽探 井探 坑探 钻探 化探 采样 水工 环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编录表 √ 坑道地下水动态观 测记录表 √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 观测记录表 √ 河流(缓沟)记录表 √ 6 矿区实测地质剖面 矿区实测地质剖面包括实测地质剖面(简称实测剖面)和实测勘探线剖面。 6.1 实测剖面 6.1.1 目的 为了研究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体的基本特征,划分填图单元,统一技术要求。矿 区填图前至少应实测1~2条完整的剖面。 6.1.2 准备工作 6.1.2.1 剖面位置的选择 剖面位置应选择在地质体相对出露齐全、基岩露头较好、构造较清楚或较简单、岩石变 质或蚀变较浅、矿层(体)与围岩关系清楚的地段,剖面线方向应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 6.1.2.2 剖面踏勘 剖面线的位置基本选定后,应实地踏勘,了解露头出露情况,构造种类及形态,地层组 合及岩性特征,侵入岩种类、分布、岩性及岩相变化、接触关系等;确定填图单元、标志层 划分和位置、矿化带、含矿层或蚀变特征及位置、化石层位、主要构造性质、特征,重要标 本、样品采集位置,剖面总体方位、工程揭露地段等。 6.1.2.3 编制实测剖面设计书 实测剖面设计可单独编写,也可在项目工作设计中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剖面线位置、 总体方向、工作量、完成期限、比例尺及精度,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编号、规格、数量 等。实测剖面比例尺可参照表3 在设计中予以确定。 表 3 实测剖面比例尺参考表 矿区地质图 实测剖面图 勘探线剖面图 1∶25000 1∶2000~1∶1000 1∶5000~1∶10000 1∶10000 1∶1000~1∶500 1∶2000~1∶5000 1∶5000 1∶500~1∶200 1∶2000~1∶5000 1∶2000 1∶200~1∶100 1∶1000~1∶2000 1∶1000 1∶100 1∶500~1∶1000 实测剖面的分层精度可根据剖面的比例尺大小确定。凡在剖面图上宽度达1mm的地质 体均应划分和表示,对于一些重要的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化石层、矿化层、 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等,如厚度达不到图上1mm,也应将其放大到1mm表示。 6.1.3 剖面测制 6.1.3.1 测制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测制组一般由3~4人组成,包括组长、前后测手及作图员。组长由地质工程师以上技术 人员(含地质工程师)担任,全面负责剖面测制技术工作。具体担任地质观察、分层、布样 和地质记录;前后测手及绘图员,由技术员或地质工担任,主要负责测量剖面导线方位、长 8 度、坡度、标注导线点、打桩、测量岩层产状、采样(标本)、绘制自然剖面图和剖面导线 平面图。主干剖面(指完整的地质剖面)测制时,矿区所有技术人员都应参加。 6.1.3.2 测制方法 在剖面的起点处打入写有A0(A剖面)编号的木桩,后测手持测绳的端点站于A0处, 前测手持测绳向剖面前进方向推进,在地形明显变化处或与A0点有一定距离处设置导线点1 打入编号为1的木桩或用油漆在基岩上写上编号1。前测手用测绳丈量该导线斜长,前、后测 手分别用罗盘测量导线方位和坡度(均要求误差≤3内取平均值),并将上述测量数据记 录于剖面记录表中。以此类推,测制A0~1,1~2、2~3导线的斜长、方向、坡度(坡度角 记录时,上坡为正、下坡为负)绘出剖面导线平面位置图,见图2。 在导线布置的同时,要求作剖面导线平面图和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图2 剖面导线平面位置图 6.1.3.3 绘制剖面导线平面图 根据各导线的斜长和坡度,计算出各自的平距,然后在确定了正北方向的图纸上,按各 导线方位角及平距将剖面位置绘制在矿区实际材料图上。 如0~3剖面导线 已知0~1斜长22m,方位角20,坡度15 1~2斜长30m,方位角30,坡度20 2~3斜长26m,方向25,坡度30 根据公式平距=斜长坡度角余弦 则0~1平距=22mCOS 15=21.25m 1~2平距=30mCOS 20=28.19m 2~3平距=26mCOS 30=22.52m 依次将上述各导线按方向及平距展绘到 实际材料图上即成剖面导线平面图,见图3。 6.1.3.4 绘制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在剖面导线平面图的基础上, 按各导线点相对标高和比例尺及地形地貌特征, 将导线徒 手勾绘为较园滑的地形线。即成为自然剖面图地形线。见图 4。 图4 剖面导线平面图及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图 3 剖面导线平面图 9 6.1.3.5 分层 仔细观察导线附近出露的基岩, 根据比例尺及矿区的实际要求, 按野外地质标志将岩性、 成分、结构、构造、生物组合等具明显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地质体的地层或岩石,划分为 不同的岩性层或岩相带等,作为描述、反映矿区地层特征的基本组成部分。 6.1.3.6 剖面投影 投影方法有铅直投影法、直接读数投影法和产状投影法。 a)铅直投影法或直接读数投影法一般用于剖面地形线和分层界线的投影上。见图5。 图中A2~3导线,坡度与地形坡度一致,地形线不需投影,J1与J2界线直接与导线相 交,交点在导线上读数(5m、13.2m)即为界线位置。 A3~4导线地形线形态变化较大,J31、J41分别为界线点J3、J4在导线上的垂直投影点, 上述投影点在导线上读数点与地形线上的铅直高度为点的实际位置。 图5 剖面投影示意图 b)产状投影法用于在导线两侧一定范围内测量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等的投影。作 法是将测量出的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按岩层走向或倾向方向投影到导线上,并在导线 相应的地形线上标注。 6.1.3.7 记录 剖面测制中, 应将实测的数据和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记录在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中, 实测 地质剖面记录表见附录 B 表 B.1。表中的分层地质描述部分应记录岩石名称、岩石特征、 颜色、矿物成分、风化、其他物理特征、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岩(矿)脉、地 质构造、标本、样品采集等内容。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可作素描图或照相(见附录 B 表 B.2) 。 6.1.3.8 物化探工作 视需要开展物化探工作,物化探工作应与剖面测制同时进行,如岩石化学剖面测量(原 生晕)等。 6.1.3.9 地物地貌标注 剖面通过的居民点、水系、地形制高点、重要地物及探矿工程等,可视需要选择性的标 注在剖面图上或导线平面图上。 6.1.4 野外资料整理 剖面测制资料必须当天整理,避免造成资料积压、混乱或出错。 6.1.4.1 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应当表述清楚、数据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文、图、样品应对应吻合, 数据着墨。 6.1.4.2 自然剖面图 应核对、完善自然剖面图。 6.1.4.3 标本、样品整理 应整理标本、检查样品,按附录B中表B.18“标本登记表”的要求逐一登记,确认无丢 失、无遗漏后,填写岩矿与测试样品送样单,及时送实验室鉴定和化验。 10 6.1.5 剖面图的室内绘制 室内绘制剖面图的方法有展开法和投影法。 6.1.5.1 展开法 当导线方向变化不大时,用展开法绘制剖面图。将各次所测的不同方向的导线,按其斜 距和坡度角依次连接。 在每一导线的起点标注导线方位角, 分层等位置就是野外投影在导线 上的斜距读数,导线上的倾角按换算后的视倾角绘制。但产状为实测倾向、倾角,见图6。 图 6 展开法实测剖面图 展开法绘制剖面图时,下方的导线平面图意义不大,成图时可以省略不绘。 6.1.5.2 投影法 导线方向多变、 转折点较多时, 用投影法 (一次投影) 绘制剖面图。 首先在图纸的下方, 绘出一条代表剖面总体方向的水平投影基线, 然后把各种地质要素标绘在这条基线的相应位 置上,构成路线地质图。 当导线方向变化不大时, 可将路线地质图上地质界线与导线交汇点直接投影在剖面图上 进行剖面绘制。 如实测导线0~1斜长20m,方向31,坡度5 导线1~2 斜长15m,方向29,坡度+8 导线2~3 斜长21m,方向30,坡度+10 导线3~4 斜长16m,方向31,坡度+6 总剖面方向为30 根据各导线斜长和坡度,计算得出各导线平距和导线两端高差。 导线0~1平距=20Cos5=19.92m,高差20Sin5=1.74m 导线1~2平距=15Cos8=14.85m,高差15Sin8=2.09m 导线2~3平距=21Cos10=20.68m,高差21Sin10=3.65m 导线3~4平距=16Cos6=15.91m,高差16Sin6=1.67m 依据上述数据绘制成剖面图,见图7所示。 图 7 一次投影法绘制剖面图及导线平面图 11 路线地质图是根据导线计算的平距和方向所绘。根据各地质要素在剖面导线上的斜距, 计算为平距后,绘于导线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地质界线则绘出走向线或分层界线,其它地 质内容(如产状、标本等) ,按规定的图示标注在平面图上。 6.1.6 地层厚度计算 地层厚度按各导线分层进行计算。 厚度计算公式D = 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地层真厚度(m) L导线斜距(m)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形坡度角() γ剖面导线与地层走向线的锐夹角() (注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公式中用加号计算;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公式 中用减号计算。) 例如某实测剖面中某段导线记录如下 导线2~3,斜距25m,方向35,坡度10 0~5m砂岩 5~23m白云质灰岩,产状200/60(20m处) 23~25m泥岩 计算白云质灰岩层厚度 L=23-5=18m,α=60,β=10,γ= 走向110-方向35 代入公式 D = 18(Sin60Cos10Sin75-Cos60Sin10)= 13.27m 6.1.7 实测剖面图的内容 6.1.7.1 实测剖面图的图面内容 实测剖面图上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 剖面图、平面图及责任签等(见附录 A 图 A.1) 。作图时,剖面图的西、北西、南西、南端应 放置在剖面图的左边,而东、北东、南东、北端放在剖面图的右边。剖面图自左至右总体方 位应小于 180。如果有物化探工作,其曲线图可视情况放在实测剖面图的上方或单独成图。 6.1.7.2 实测剖面图上的主要内容 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 号、岩性、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及标本、样品编号、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 内容编号及代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