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板数据的制造业行业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的贡献分析.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基于面板数据的制造业行业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的贡献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面板数据的制造业行业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的贡献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面板数据的制造业行业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的贡献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面板数据的制造业行业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的贡献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面板数据的制造业行业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的贡献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面板数据的制造业行业能源结构和 能源效率对碳强度的贡献分析 * 王韶华1于维洋1张伟2 1.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经贸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 为了探讨我国制造业行业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的贡献, 根据碳强度的分解模型, 研究了能源结构和能 源效率与碳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贡献系数分析其对碳强度降低的贡献, 并利用 20052009 年制造业 30 个行业 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制造业部门 30 个行业的能源效率贡献系数均大于能源结构贡献系数; 13 个高 耗能行业的碳强度呈现刚性特征, 其他 17 个行业的能源效率贡献系数均大于 1, 能源效率对降低碳强度的贡献比 较显著, 且 21 个部门的贡献潜力趋于上升。 关键词 碳强度; 能源结构; 能源效率; 贡献系数; 面板数据 DOI 10. 13205/j. hjgc. 201409037 CONTRIBUTION ANALYSIS OF ENERGY STRUCTURE OR ENERGY EFFICIENCY TO CARBON INTENSITY IN MANUFACTURING BASED ON PANEL DATA Wang Shaohua1Yu Weiyang1Zhang We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 066004,China AbstractTo discuss the contribu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or energy efficiency to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s manufacturing,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structure 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carbon intensity was studied,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m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by 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was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decomposition model of carbon intensity. The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nel data in 30 industries during 20052009 was proceede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was greater than 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energy structure in 30 industries of manufacturing. And,The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13 high- energy- consuming industries showed rigidity characteristics,and the contribu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was greater than 1,in the other 17 industries,indicating mor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intensity. Moreover,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in 21 industries was increasing. Keywordscarbon intensity;energy structure;energy efficiency;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panel data * 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134576266 ;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HB14GL008 。 收稿日期 2013 -11 -04 0引言 为实现 2020 年减排承诺, 我国的节能减排开始 进入攻坚阶段。目前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 特征决定了工业部门, 而制造业部门是减排的关 键 [1- 3 ]。制造业部门以高耗能为重要特征, 调整能源 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是制造业部门减排的重要手段。 关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减排的贡献。徐国 泉 [4 ]、 林伯强[2 ]、 刘红光[5 ]、 朱勤[6 ]等主要通过构建 碳排放分解模型来分析能源结构、 能源效率、 经济总 量等对碳排放的贡献情况。李胜功等 [7 ]认为影响我 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 节能技术、 一次能源结构、 生活方式与节约意识、 生态 系统的碳汇效应等, 并将结构减排作为降低碳排放强 度的重要手段。而林伯强等 [8 ]通过一般均衡模型评 估能源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成本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761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Cleaner Production,Energy- Saving & Emission Reduction 认为现阶段通过能源结构减排的空间不大, 应该重视 其他方面节能减排的努力。王迪等 [9 ]利用多目标规 划方法,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 节能和污染减排等, 设计 了江苏省能耗结构优化方案, 并对各方案的节能减排 效应加以比较。张丽峰 [10 ]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与碳排放弹性系数, 并对各行业碳排放量及节能率加 以分析, 探讨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的关系。 籍艳丽等 [11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 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析, 认为生产模式的转变和能 源效率的提高是其降低的主要原因。孙敬水 [12 ]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 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 向贡献率较小; 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 的正向贡献率较小。冯根福 [13 ]认为优化能源结构对 实现我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较大, 综合运用协整 技术和马尔科夫链方法预测了碳强度, 根据能源结构 的不同组合情景计算了能源结构对碳强度的贡献 潜力。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证实了能源结构 和能源效率等对减排的贡献较大, 为本文就制造业部 门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贡献的研究提供了 借鉴。我国的减排承诺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等均 是以 2005 年为基准年, 因此研究制造业能源结构和 能源效率等因素相对于 2005 年对碳强度降低的贡献 情况具有实际意义。 1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影响碳强度的基本原理 1. 1碳强度模型 行业碳排放量的基本公式为[4- 6 ] Cti∑ ij Ctij∑ ij Etij Eti Ctij Etij Eti Yti Yti 1 式中 Cti为 i 行业第 t 期的碳排放量; Ct ij为 i 行业第 j 种能源第t期产生的碳排放量; Etij为i行业第j种能源 第 t 期的消费量; Eti为 i 行业第 t 期的能源消费总量; Yti为 i 行业第 t 期的工业增加值。 在式 1 两边同时除以 Yti, 得到碳排放强度的表 达式 Cti Yti ∑ ij Etij Eti Ctij Etij Eti Yti 2 式中 Cti Yti 表示i行业第t期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 即碳 强度, 记为Dti;∑ ij Etij Eti Ctij Etij 表示i 行业第t 期单位能源 的碳排放量, 即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 记为 Fti; Eti Yti 表 示 i 行业第 t 期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 即能源强度, 记为 Iti。 则碳强度又可表示为 Dti FtiIti 3 1. 2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与碳强度的数量关系 根据 Fti、 Iti的定义式可知, 其数值大小分别由能 源结构、 能源效率的水平决定。 1. 2. 1碳强度对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的变化率 对式 3 右边分别关于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 Fti、 能源强度 Iti求导, 得到碳强度对能源综合碳排放 系数、 能源强度的变化率 分别用 MDi, t F、 MD i, t I 表 示 , 以 MDi, t F、 MD i, t I 分别反映 i 行业第 t 期碳强度在 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 能源强度发生微小改变时的 增量, 即 MDi, t F D t i F t i Iti, MDi, t I D t i I t i Fti 4 式中 MDi, t F、 MD i, t I 分别表示单位能源综合碳排放系 数、 单位能源强度的变动对碳强度的影响。从结果来 看, 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和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呈正向 关系。 MDi, t F、 MD i, t I 分别表现了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 能 源强度的关联程度。其绝对数值越大, 说明碳强度的 变动与其关系越紧密; 其绝对数值越小, 两者关系越 松散; 其为零时, 两者无直接关系。 1. 2. 2贡献系数 本文主要研究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对碳强度 降低 相对于 2005 年 的贡献情况, 为便于表述, 应 考虑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 能源强度等分别变动一个 百分点时的碳强度变化 MDi, t F 1 、 MD i, t I 1 。 MDi, t F 1 0. 01MD i, t F, MD i, t I 1 0. 01MDi, t I 分别定义为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 能源强度降低 1 时, 碳强度的降低量。 为了表示 i 行业第 t 期能源结构、 能源效率等对 降低碳强度 相对于 2005 年 的贡献, 分别引入能源 结构贡献系数 δi, t F、 能源效率贡献系数 δ i, t I δi, t F MDi, t F 1 D2005 i , δ i, t I MDi, t I 1 D2005 i 5 式中 δi, t F 、 δ i, t I 分别表示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 能源强 度变动一个百分点时碳强度变动的百分比, 其实际意 义为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 能源强度降低一个百分点 时, 碳强度相对于 2005 年的降低率。 861 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数据获取及指标计算 对应 中国统计年鉴 对我国制造业部门的统计 规则, 本文主要考察我国制造业部门的 30 个行业, 考 察期限为 20052009 年。 2. 1碳排放量 对 30 个行业 CO2排放的计算根据 IPCC 国家温 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关于 CO2排放基本公式 Q ∑ i, j, k ADi, j, kEFi, j, k 6 EFi, j, k ckηi, j, k44/12 7 式中 AD 代表活动水平; EF 代表排放因子; i 表示行 业、 地区; j 表示设备、 技术; k 表示燃料类型; ck表示含 碳量; ηi, j, k表示氧化率。 本文中所涉及的活动水平, 由各行业的能源消耗 量表示, 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可得到历年各 行业的能源消耗实物量, 为了计算的方便, 将各种能 源消耗量转化为热值进行计算, 各种能源的热值转化 值取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缺省净发热 值, 见表 1。 表 1各种能源的缺省净发热值 NCV s Table 1Defaults of NCV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energy 能源种类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 NCVs TJ 每万吨或 TJ 每亿立方米26728242343044143040438 931 由于准确的排放因子数据难以获得, 且不断变 化, 误差较大, 而本文主要分析节能减排对碳排放强 度的贡献, 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不高, 因此文中电力 的 CO2排放因子取缺省值 0. 001t/ kWh , 其他各 种能源的排放因子由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中 CO2排放因子缺省值代替, 如表 2 所示。 表 2各种能源的缺省 CO2 排放因子 Table 2Defaults of CO2emissions factor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energy 能源种类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 燃料油 天然气 排放因子/ t 10 -9 J-1 98. 710773. 374. 171. 574. 177. 456. 1 2. 2分行业工业增加值 对于制造业 30 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采用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表示。由于中国统计年鉴 未公布 2008 年和 200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 加值数据,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 2008 年和 2009 年工业分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过推 算获得相应年份工业增加值数据[14 ], 如表 3 所示。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 通过式 6 和式 7 计算 整理的 20052009 年我国制造业 30 个行业的能源 消耗量、 碳排放量、 产值、 碳强度等数据, 见表 3。 将数据代入式 5 、 式 6 , 可得 20062009 年 我国制造 30 个行业的能源结构贡献系数和能源效率 贡献系数, 如表 4 所示。 3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制造业碳强度的贡献 3. 1总体分析 根据对碳强度的贡献系数来衡量, 各行业碳强度 对能源结构、 能源效率分别变动一个百分点的反应不 同, 同年份同行业的能源结构贡献系数均小于能源效 率贡献系数。其中, 纺织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 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 及化学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 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 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工艺 品及其他制造业 13 个行业能源结构贡献系数和能源 效率贡献系数自 2006 年以来均未达到 1, 说明能 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降低的贡献微弱, 这 13 个行业碳强度相对于 2005 年没有显著变化, 主要原 因在于其均为高耗能行业, 尤其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 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石油加工炼焦 均为当前受到国家政策关注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在 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 3. 2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强度贡献的行业分析 20062009 年 30 个行业的能源结构贡献系数 均没有达到 1, 除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制造业等, 其他行业未超过 0. 1。能源 结构对制造业部门碳强度降低的贡献微弱, 主要是因 为制造业部门的能源结构刚性较强, 变动较小。历年 来, 制造业部门 30 个行业中, 纺织业、 木材加工及竹 藤棕草制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 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 及压延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 金属制 品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3 个行业的能源效率贡 961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Cleaner Production,Energy- Saving & Emission Reduction 表 320052009 年我国制造业 30 个行业的能源消耗量、 碳排放量、 产值、 碳强度 Table 3Data of energy consumption,carbon emission,output,and carbon intensity of 30 industrie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in 20052009 行业 编号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DECYDECYDECYDECYD 110. 2721. 563. 250. 359. 3023. 363. 720. 468. 0127. 314. 100. 537. 6727. 954. 380. 627. 08 211. 5912. 561. 550. 1510. 5513. 221. 760. 199. 4615. 452. 010. 229. 2815. 632. 010. 258. 14 38. 149. 491. 080. 147. 509. 801. 220. 196. 4611. 621. 370. 226. 2611. 911. 430. 255. 70 41. 922. 320. 380. 241. 602. 300. 410. 291. 392. 330. 420. 331. 292. 340. 450. 361. 28 526. 7857. 5610. 770. 4027. 1962. 0811. 910. 4924. 2363. 9612. 000. 5422. 0962. 5112. 170. 5920. 66 66. 606. 231. 150. 186. 276. 761. 330. 235. 877. 251. 380. 255. 437. 131. 410. 285. 02 76. 133. 470. 680. 125. 763. 750. 780. 155. 273. 890. 810. 174. 843. 840. 820. 184. 51 822. 547. 671. 370. 0720. 008. 291. 610. 1015. 649. 821. 880. 1315. 0510. 492. 050. 1513. 89 96. 601. 430. 300. 055. 921. 480. 310. 064. 841. 820. 370. 075. 071. 840. 380. 084. 76 1039. 5134. 444. 940. 1435. 6133. 434. 890. 1728. 0739. 995. 780. 2029. 5041. 015. 920. 2227. 31 1113. 502. 950. 680. 0612. 283. 240. 770. 0711. 193. 500. 800. 0810. 323. 570. 860. 0810. 16 1211. 481. 990. 450. 059. 582. 080. 480. 068. 632. 200. 490. 077. 502. 150. 500. 077. 05 1319. 77 123. 604. 430. 2319. 14131. 775. 080. 3116. 41137. 4721. 580. 3266. 80153. 2823. 180. 3468. 21 1461. 66 247. 7931. 180. 5457. 74272. 4535. 830. 7348. 82289. 6137. 650. 8146. 63289. 4638. 530. 9341. 64 1510. 9511. 611. 740. 189. 6511. 831. 890. 238. 2613. 602. 070. 277. 7213. 552. 140. 316. 95 1649. 8114. 242. 540. 0642. 0715. 542. 910. 0835. 9614. 492. 880. 0834. 7714. 372. 910. 0931. 95 1736. 7911. 802. 470. 0734. 5812. 592. 780. 1028. 9413. 362. 860. 1126. 7813. 452. 950. 1224. 72 1826. 0215. 583. 640. 1721. 8316. 263. 970. 2118. 5618. 524. 490. 2418. 4718. 954. 760. 2717. 41 1968. 95 199. 4821. 990. 3760. 15203. 5524. 290. 4850. 09254. 6126. 980. 5747. 59268. 8228. 830. 6544. 34 2057. 49 428. 1239. 140. 7055. 88477. 7446. 780. 9051. 94518. 6351. 400. 9752. 74564. 0455. 851. 0752. 14 2178. 8886. 3318. 840. 3258. 91106. 8624. 960. 4555. 74112. 8826. 320. 5052. 34114. 0126. 970. 5747. 55 2230. 6825. 766. 190. 2227. 8228. 327. 020. 3023. 3330. 247. 490. 3521. 6230. 387. 650. 3820. 10 2312. 5323. 364. 210. 3811. 0725. 874. 900. 519. 5827. 585. 330. 608. 9229. 855. 510. 668. 31 2412. 0713. 442. 280. 239. 9414. 412. 560. 318. 3316. 302. 820. 377. 6216. 722. 880. 426. 89 258. 6721. 343. 790. 497. 6923. 774. 610. 706. 6127. 335. 290. 806. 5930. 326. 240. 956. 56 267. 1313. 232. 920. 466. 3315. 433. 580. 615. 9117. 914. 160. 715. 8218. 544. 450. 805. 55 276. 0117. 434. 190. 715. 9220. 075. 070. 796. 4021. 975. 530. 896. 2422. 165. 780. 936. 19 285. 952. 280. 530. 105. 482. 590. 630. 125. 452. 850. 680. 135. 212. 920. 710. 135. 30 2949. 5412. 932. 890. 0740. 9912. 853. 020. 0932. 8714. 023. 270. 1032. 3714. 143. 490. 1132. 58 3011. 590. 500. 120. 0112. 240. 490. 120. 027. 130. 570. 120. 025. 850. 610. 130. 034. 82 注 1, 2为行业编号 同表 4 ; E 为能源消费量, 百万吨标准煤; C 为碳排放量, 亿吨; Y 为工业增加值, 万亿元; D 为碳强度, 吨/万元。 献系数小于 1, 即能源效率对碳强度降低的贡献不 明显, 主要原因是 13 个行业均为高耗能行业, 对能源 的依赖性较强, 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历年能 源消耗量分别超过 4 亿标准煤、 2 亿标准煤、 1 亿标准 煤; 而其他 17 个行业的能源效率贡献系数均大于 1, 尤其是烟草加工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业、 皮革、 毛皮、 羽绒及其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 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 业的能源效率贡献系数均在 2 以上, 能源效率对降 低碳强度的贡献比较显著。 3. 3时间分析 20062009 年间, 制造业部门能源结构贡献系 数的变化趋势主要有“降升降 ” 、 “降降降” 、 “降升升 ” 、 “升降降” 、 “降降升” 5 种变 化趋势, 相对于 2008 年, 2009 年除了石油加工及炼 焦业和仪器仪表、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能 源结构贡献系数有微弱提高外, 其他行业均处于下降 趋势, 说明能源结构调整对降低制造业碳强度的贡献 潜力趋于变小, 再次证明了能源结构的刚性特征。三 年间, 制造业 30 个行业能源效率贡献系数的变化系 数主要有“升降升” 、 “升降降” 、 “升升 升 ” 、 “升升降” , 如表 5 所示。相对于 2008 年, 2009 年大多数行业能源效率贡献系数均有提高, 但 20062009 年期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行业较少, 主要有烟草加工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 材制造业等, 说明通过能源效率提高降低碳强度的贡 071 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表 420062009 年我国制造业分行业能源结构贡献系数 δ F和能源效率贡献系数 δI Table 4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China’ s manufacturing,in 20062009 产业部门编号 2006200720082009 δFδIδFδIδFδIδFδI 食品加工业10. 06011. 46720. 04901. 55110. 04981. 46130. 04401. 5266 食品制造业20. 07391. 06340. 06131. 15020. 06151. 12410. 05461. 1105 饮料制造业30. 08101. 39860. 06391. 52500. 06531. 44780. 05841. 4722 烟草加工业40. 05108. 54860. 04129. 21170. 03709. 48290. 034310. 1349 纺织业50. 05420. 69880. 04720. 71610. 04400. 70030. 03960. 7272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60. 05142. 79800. 04522. 97910. 04312. 89090. 03862. 9879 皮革、 毛皮、 羽绒及其制品业70. 04833. 17050. 04133. 39090. 03813. 37990. 03453. 4759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80. 04960. 79270. 03570. 86210. 03480. 85100. 03160. 8655 家具制造业90. 04333. 13550. 03463. 20740. 03753. 10390. 03493. 1348 造纸及纸制品业100. 06290. 36290. 04850. 37040. 05170. 36580. 04790. 3656 印刷业, 记录媒介的复制110. 03921. 71870. 03461. 77270. 03331. 69950. 03131. 781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0. 03731. 95020. 03262. 00890. 02921. 94980. 02652. 0164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30. 27020. 18130. 21520. 19510. 21530. 79400. 22820. 7650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140. 07440. 20400. 06020. 21330. 05820. 21080. 05070. 2159 医药制造业150. 05861. 37230. 04731. 45860. 04641. 38800. 04021. 4398 化学纤维制造业160. 04730. 35830. 03850. 37610. 03520. 39860. 03160. 4069 橡胶制品业170. 04490. 56950. 03570. 59920. 03410. 58110. 03070. 5959 塑料制品业180. 03590. 89900. 02920. 93770. 02930. 93220. 02670. 964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0. 07910. 15990. 06090. 17310. 06510. 15370. 06000. 155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200. 10630. 15900. 09230. 17030. 09260. 17240. 09160. 172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210. 03420. 27660. 03030. 29600. 02850. 29560. 02550. 2999 金属制品业220. 03770. 78360. 03070. 80810. 02850. 80710. 02600. 8213 通用机械制造业230. 04901. 43670. 04041. 50990. 03691. 54120. 03591. 4718 专用设备制造业240. 04851. 40750. 03891. 46960. 03651. 43210. 03321. 426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0. 04992. 04960. 03932. 23640. 03922. 23530. 03682. 376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60. 04023. 09690. 03573. 24750. 03513. 25890. 03253. 360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70. 04104. 00570. 04224. 20450. 04124. 19340. 03954. 3441 仪器仪表、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80. 03963. 90200. 03744. 11260. 03654. 02850. 03674. 0783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90. 03700. 45160. 02830. 47360. 02800. 47090. 02670. 4977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00. 04591. 98690. 02632. 01610. 02401. 81600. 02001. 7971 表 520062009 年我国制造业能源效率贡献系数变化趋势聚类 Table 5Clustering result of the change trend for the con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China’ s manufacturing,in 20062009 变化趋势升降升升降降升升升升升降 行业编号1、 3、 5、 6、 8、 9、 11、 12、 14、 15、 17、 18、 19、 21、 22、 27、 28、 292、 7、 10、 24、 25、 304、 16、 2613、 20、 23 献潜力较大, 应主要通过降低能源强度来降低碳强 度;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 通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能源效率贡献系数在 2006 2008 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且上升幅度较大, 2009 年 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较小; 其他 6 个行业 2007 年以 来, 均有不断下降趋势, 能源效率贡献潜力趋于降低。 4结论与建议 制造业是减排的关键, 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制 造业碳强度的影响较大, 本文利用 20052009 年制 造业 30 个行业的面板数据, 通过贡献系数分析其对 降低碳强度的贡献, 发现制造业 30 个行业的能源效 率贡献系数均大于能源结构贡献系数。其中, 纺织 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石 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化学纤 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 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 延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3 个高 耗能行业的碳强度呈现刚性特征, 其他 17 个行业的 能源效率贡献系数均大于 1, 能源效率对降低碳强 下转第 151 页 171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Cleaner Production,Energy- Saving & Emission Reduction 节能减排, 不断加大环保投资和污染控制力度; 同时 应继续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 展模式的变革, 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推进清洁生产审 核, 使得经济、 社会与环境发展更加协调。 参考文献 [1]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 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在湄洲湾污染 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J] .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 1 70- 73. [2]叶文虎,梅凤桥,关伯仁. 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及其科学意义 [ J]. 环境科学研究, 1992, 5 S1 108- 111. [3]唐剑武,叶文虎.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J] .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 3 227- 230. [4]王良民,曹健,乔美芳. 上海市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研究[J] . 上海环境科学, 1996, 15 4 16- 20. [5]陈新凤. 山西省大气环境承载力初探[J] . 经济问题,2006 11 79- 81. [6]刘立勇,王彬, 李忠武. 典型城区山岳型风景区大气环境承载 力分析[ 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2 688- 692. [7]韩超. 关中地区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统计特征及与气象要 素的关系[ 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2 10- 11. [8]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陕西省 2012 年环境统计年报 [R] . 陕西 省环境保护厅网站, 2013. [9]彭再德,杨凯,王云.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 . 中 国环境科学, 1996, 16 1 6- 10. [ 10]王俭, 孙铁珩, 李培军,等.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 . 应用生 态学报, 2005, 16 4 768- 772. [ 11]曾维华,杨月梅,陈荣昌,等. 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 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 6 27- 31. [ 12]焦文婷, 陈兴鹏, 张子龙,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承载力评 价[ J] . 兰州大学学报, 2010, 46 4 53- 57. [ 13]林婧,董成森. 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 湖南农业 科学, 2011, 22 36- 38. [ 14]洪峪森.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 . 环境保护, 1998 1 26- 28. [ 15]刘伟,叶芝祥,刘盛余, 等. 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 系与评价方法研究[C]/ /成都市科技年会分会场世界现代 田园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防治学术交流会成都, 2010. [ 16]Thomas L S.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