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相关知识介绍.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煤化工相关知识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煤化工相关知识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煤化工相关知识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煤化工相关知识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煤化工相关知识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化工简介,什么是煤化工,煤化工有什么特点下面让我们来做个介绍。 现在煤化工项目炙手可热,许多企业都纷纷计划上马煤化工项目,煤化工项目主要包括三部分,煤制甲醇,煤制油直接和间接,甲醇下游产品主要包括烯烃、二甲醚、醋酸、甲醛、醚基燃料、甲醇燃料M10,M15,M90等、燃料添加剂,精细化工。 煤的液化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液化。即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把煤先磨成粉,再和自身产生的液化重油配成煤浆,在高温和高压下直接催化加氢裂化,将煤转化成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的工艺过程。其工艺特点为,对煤种要求较为严格,但热效率高,液体产品收率高。1吨无水无灰煤可产500公斤-600公斤油,加上制氢用煤,约2.5吨-2.8吨原煤产1吨成品油。另一种是间接液化。即将煤气化制得合成气以后,再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油品和化学品。其工艺特点为,适用煤种广,总效率较低、投资大。约3.5吨-3.8吨原煤,产1吨成品油。此外,间接液化还有利用甲醇为中间产物合成汽油。 我国研究煤炭液化技术的机构有两家,一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负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引进和研究;另一家是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负责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国外间接煤制油技术成熟,主要是德国、南非、美国。1923年,德国化学家首先开发出了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上世纪40年代初,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德国曾建成9个间接液化厂。二战以后,同样由于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上述工厂相继关闭和改作它用。之后,煤间接液化技术不断进步。但由于煤炭间接液化工艺复杂,初期投资大,成本高,除了南非之外,其他国家对煤炭间接液化的兴趣不如对直接液化的兴趣大。南非开发煤间接制油主要是由于在当时的环境下,南非黑白种族冲突严重,西方国家对南非采取禁油制裁,南非在不得以情况下寻求新的油品发展道路。南非萨索尔公司应运而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55年建成第一座由煤生产燃料油的工厂。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萨索尔公司又于1980年和1982年相继建成两个煤制油厂。这三个厂年消耗原煤约4600万吨,产品总量达768万吨,主要生产汽油、柴油、蜡、氨等113种产品,其中油品占60,化工产品占40。该公司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可满足南非28的需求量,其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煤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外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全世界共有3家商业生产厂正在运行,分别是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和新西兰、马来西亚的煤炭间接液化厂。但南非萨索尔公司,是世界上唯一的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生产企业。 国内,山西煤化所采用间接液化法,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2002年9月建起一座千吨级的“煤制油”工业试验装置,已运行4次,累计获得了数十吨合成粗油品。2005年年底,又从粗油品中生产出无色 透明的高品质柴油,为进一步工业试验打下良好基础。目前,由山西潞安集团投资,采用山西煤化所的间接液化法技术,在山西建设了16万吨级的试验装置,预计在2008年建成投产。此外,神华和兖矿在这方面都有中试装置。 国外,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人于1913年发明的,并于二战期间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德国先后有12套煤炭直接液化装置建成投产,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二战后,中东地区大量进行廉价的石油开发,煤炭直接液化工厂失去竞争力并关闭。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煤炭液化技术又开始活跃起来。日本、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原有基础上相继研究开发出一批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艺。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直接液化工艺是日本、德国、美国的工艺,且均已完成新工艺技术大型中间试验,具备了建设大规模液化厂的技术能力。但由于原料煤价格、设备造价和人工费用等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石油竞争,所以国外发达国家没有工业化生产企业。 国内,直接煤制油国内技术研究主要是兖矿、神华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三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从煤一直到合格产品的全流程已经打通,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在中国已完成基础性研究,为进一步工艺放大和建设工业化生产厂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兖矿集团自主研发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5月,该集团投资1.3亿元在 山东建成一套万吨级煤制油中试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了合格的油品,并已申报覆盖关键技术的8项专利。下一步,他们计划投资10亿元,在陕西建一座10万吨级的煤制油工业试验装置,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神华公司正在建设一条100万吨的煤制油生产线,采用自有技术,选择直接液化,设备正在安装,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一、煤化工产业简要情况 煤化工产业是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和能源产品的产业,具有技术、资金、资源密集型特征,涉及煤炭、电力、石化等领域,对能源、水资源的消耗较大,对资源、生态、安全、环境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煤化工产业可分为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传统煤化工主要包括合成氨、甲醇、焦化、电石等子行业;现代煤化工则是以生产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产业,主要包括二甲醚、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产品。 目前现代煤化工还处在示范阶段,大部分项目正在建设中,尚未形成产业化。传统煤化工行业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部分产品生产恢复。今年1-11月,累计生产焦炭3.14亿吨,同比增长8.2;精甲醇1022万吨,同比降低1.9;合成氨4687万吨,同比增长3.6;电石1374万吨,同比增长4.7。 二是部分价格低位震荡。今年甲醇价格始终在1770-2030元/吨范围内波动,1-11月平均价格1935元/吨,同比下降42;电石1-11月平均价格3005元/吨,同比下降16.57。 三是部分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减少。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甲醇493.6万吨,同比增长362,出口同比降低97.4;焦炭出口47.7万吨,同比下降96。 四是部分产品开工率较低。按2008年我国合成氨、甲醇、电石和焦炭的产能分别为6100万吨、2653万吨、2050万吨和40000万吨测算煤制合成氨产能占合成氨产能的80,2009年1-11月,上述四种产品的开工率分别为83.8、42、73和86。 二、主要矛盾和问题 1、传统煤化工产业出现结构性过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煤化工产品种类多、生产规模较大。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电石和焦炭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采用电石法路线生产聚氯乙烯的国家。今年以来,我国部分传统煤化工产业开工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产能过剩;二是综合竞争力不强;三是进口产品大量低价冲击,今年1-11月我国进口甲醇数量激增3.6倍,约占我国甲醇产量的48.3,而进口价格同比降低49.1,出口产品单价同比下降42.4。 2、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煤化工是消耗能源、水资源的产业,与同等规模的石油化工和天然气装置相比,能耗及三废排放高,投资强度大。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长期粗放型发展模式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原料路线不尽合理,能耗高,装置平均规模偏小;此外,部分富煤地区忽视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力,盲目规划,布局分散,区域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风险。 3、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内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要素配置成本较高。部分地区由于过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河流断流,水井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人畜饮水困难。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 4、煤化工产品产销空间分离,物流压力大 我国煤化工新增产能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当地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主要市场在东部沿海地区,产销区域分割。而大部分液体或气态煤化工产品具有毒性或易燃易爆的性质,长距离运输面临运输能力、物流成本和安全问题。 5、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态势有过热倾向 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项目正处于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阶段,由于现代煤化工项目投资高,风险大,需要在示范工程投产后,稳定运行一个时期,进行全面总结,评价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确定资源消耗指标、考核经济效益,并在高煤油价差的情况下,才能研究推广应用等问题。因此,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项目不宜过多布点。但目前部分煤炭资源产区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生态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的现实,不注重能源转化效率和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价,对煤化工产品市场及竞争力等分析不足,存在急于进行产业化项目建设的态势,盲目规划布局了大规模的现代煤化工项目。 三、贯彻落实情况 1、淘汰落后传统煤化工产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并发布了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提高了焦化行业准入门槛,对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进行公告。按照有关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淘汰焦炭落后产能8000万吨,截至目前,已累计淘汰8254万吨,超额完成淘汰任务254万吨。 按照已发布的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修订及“十一五”期间淘汰电石落后产能200万吨的目标要求,截至目前,已累计淘汰287万吨,超额完成淘汰任务87万吨。 根据国发[2009]38号文件的有关精神,为抑制煤制合成氨产能过剩、优化化肥产业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合成氨准入条件研究,拟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征求意见稿。 此外,为推动传统煤化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的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如何综合运用节能环保等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差别电价等,建立退出机制,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促进产业升级。 2、开展煤制烯烃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的研究工作 为引导煤制烯烃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有关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煤制烯烃生产力布局规划研究。一是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乙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二是深入研究全球石油路线制烯烃的发展情况;三是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对煤制烯烃的竞争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在综合考虑全国各地区煤炭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相关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以及石油化工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将提出国内煤制烯烃生产力布局规划,做好与煤炭、石化、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3、协调指导神华煤制烯烃国家示范项目 为了打通煤制烯烃全流程,协调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稳步推进石油替代战略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开展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的协调指导工作。在充分借鉴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联动试车协调指导工作成功经验、以及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神华煤制烯烃项目协调指导工作方案,完成了神华煤制烯烃项目协调指导小组组建工作,明确了小组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责任分工以及工作机制,并将根据示范工程进展情况,适时召开第一次协调会。 4、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支持、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的煤化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力度,引导初级煤化工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5、严格控制产能盲目增长 按照国发[2009]38号文件的要求,严格执行煤化工产业政策,遏制传统煤化工盲目发展,今后三年停止审批、建设单纯扩大产能或者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焦炭、电石项目,对合成氨和甲醇项目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加强土地、环保、金融等方面的监管,坚决杜绝违规项目建设。对于现代煤化工项目,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试点。 6、落实问责制 加强对违反国家土地、环保法律法规及信贷、产业政策规定建设煤化工项目的监管,违规项目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办发〔2009〕25号的规定对相关负责同志进行问责。 7、加强行业政策引导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配合,加大行业运行监测分析,评估措施实施效果,及时向社会发布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动态、市场供求等信息,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工作,减少盲目投资,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