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N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N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N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N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N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书书 第5 8卷 第7期 化 工 学 报 V o l . 5 8 N o . 7 2 0 0 7年7月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 J u l y 2 0 0 7 檭檭檭檭檭 檭檭 檭檭檭檭檭 檭檭 殐 殐 殐 殐 研究简报 犖 犻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 向文国1,狄藤藤2 ( 1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 1 0 0 9 6; 2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6 1 0 0 7 2) 关键词化学链燃烧;联合循环;C O2分离 中图分类号T K2 2 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4 3 8-1 1 5 7(2 0 0 7)0 7-1 8 1 6-0 6 犘 犲 狉 犳 狅 狉 犿 犪 狀 犮 犲 犻 狀 狏 犲 狊 狋 犻 犵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犖 犻  犫 犪 狊 犲 犱犆 犔 犆犵 犪 狊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犮 狅 犿 犫 犻 狀 犲 犱犮 狔 犮 犾 犲 犡 犐 犃 犖 犌 犠 犲 狀 犵 狌 狅 1,犇 犻犜 犲 狀 犵 狋 犲 狀 犵2 ( 1犓 犲 狔犔 犪 犫 狅 狉 犪 狋 狅 狉 狔狅 犳犆 犾 犲 犪 狀犆 狅 犪 犾犘 狅 狑 犲 狉犌 犲 狀 犲 狉 犪 狋 犻 狅 狀犪 狀 犱犆 狅 犿 犫 狌 狊 狋 犻 狅 狀犜 犲 犮 犺 狀 狅 犾 狅 犵 狔,犕 犻 狀 犻 狊 狋 狉 狔狅 犳犈 犱 狌 犮 犪 狋 犻 狅 狀, 犛 狅 狌 狋 犺 犲 犪 狊 狋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犖 犪 狀 犼 犻 狀 犵2 1 0 0 9 6,犑 犻 犪 狀 犵 狊 狌,犆 犺 犻 狀 犪; 2犛 犻 犮 犺 狌 犪 狀犈 犾 犲 犮 狋 狉 犻 犮犞 狅 犮 犪 狋 犻 狅 狀 犪 犾犪 狀 犱 犜 犲 犮 犺 狀 犻 犮 犪 犾犆 狅 犾 犾 犲 犵 犲,犆 犺 犲 狀 犵 犱 狌6 1 0 0 7 2,犛 犻 犮 犺 狌 犪 狀,犆 犺 犻 狀 犪)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C h e m i c a ll o o p i n gc o m b u s t i o n(C L C)o f f e r sap o s s i b i l i t yo fs e p a r a t i n gt h eg r e e n h o u s eg a s C O2.A n i n t e g r a t e dg a s i f i c a t i o nc o m b i n e dc y c l eb a s e do nC L Ci s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p a p e r . I nt h es y s t e m, N i O/N i A l2O4i su s e da st h eC L Co x y g e nc a r r i e ra n dT e x a c og a s i f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ss e l e c t e d .T h es y s t e m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ss i m u l a t e db yu s i n gA S P E Ns o f t w a r e t o o l .T h es y s t e me f f i c i e n c y i s3 9 . 6 1%HHV(4 1 . 5 5% LHV)a n dC O2e m i s s i o n i s1 2 6gkW-1h -1, a s s u m i n gc o m p r e s s o rp r e s s u r er a t i o1 7,a i r r e a c t o ro u t l e t t e m p e r a t u r e1 2 0 0℃,t u r b i n e i n l e t t e m p e r a t u r e(T I T)1 3 5 0℃ a f t e r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f i r i n g,a n dc o o l i n ga i r f r a c t i o n1 2% .A tT I T1 3 5 0℃,C O2c a p t u r er a t ei n c r e a s e sb ya b o u t2 3% a n ds y s t e me f f i c i e n c yd e c r e a s e s f r o m4 0 . 3%t o3 9 . 6 1% w h e nt h ea i rr e a c t o ro u t l e tt e m p e r a t u r er i s e sf r o m1 0 0 0℃ t o1 2 0 0℃ .W 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eo fT I Ta f t e r 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f i r i n g f r o m1 2 0 0℃t o1 5 0 0℃,s y s t e me f f i c i e n c y i n c r e a s e s f r o m3 7 . 4% t o4 0 . 8%a n dC O2e m i s s i o nr i s e sf r o m3gkW-1h -1t o2 0 2gkW-1h-1 .A tas p e c i f i cT I Tt h e r e e x i t sa no p t i m u mp r e s s u r er a t i oa n dt h eo p t i m u mp r e s s u r er a t i og o e su pa sT I Tr i s e s .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c h e m i c a l l o o p i n gc o m b u s t i o n;c o m b i n e dc y c l e;C O2s e p a r a t i o n 2 0 0 6-1 1-2 8收到初稿,2 0 0 7-0 2-1 1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及第一作者向文国 (1 9 6 4) ,男,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1 7 6 0 1 0,9 0 4 1 0 0 0 9) 。 引 言 二氧化碳 (C O 2)是最大的温室气体,燃烧过 程中减排C O 2已成为研究热点。火电技术均以空 气为氧化剂,生成的烟气中C O 2只占1 0%~2 0%, C O2的后续处理成本太高,难以实施。在燃烧过 程中生成高浓度的C O 2或便于C O2分离的气相混 合物 ( 如H2O+C O 2) ,同时消除其他污染物的生 犚 犲 犮 犲 犻 狏 犲 犱犱 犪 狋 犲2 0 0 6-1 1-2 8. 犆 狅 狉 狉 犲 狊 狆 狅 狀 犱 犻 狀 犵犪 狌 狋 犺 狅 狉X I ANG W e n g u o .犈- 犿 犪 犻 犾w g x i a n g @s e u . e d u . c n 犉 狅 狌 狀 犱 犪 狋 犻 狅 狀犻 狋 犲 犿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 N a t i o n a l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C h i n a(5 0 1 7 6 0 1 0,9 0 4 1 0 0 0 9). 成排放 ( 如NO 狓、S O狓及 H g 等) ,是一条有效的 途径,选择纯氧作氧化剂,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 是,制取纯氧或富氧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对于发电 厂来说,其消耗的电力可占厂用电的1 0%以上, 限制了此技术的应用。在燃料燃烧之前,进行脱碳 处理,可以减少C O 2的排放,如对燃料进行气化、 重整,分离出清洁的氢能,燃用氢能可以实现零排 放,但是需要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C O 2、H2分离 膜等相关技术。 化学 链 燃 烧 (c h e m i c a ll o o p i n gc o m b u s t i o n, C L C)原理如图1所示,气体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 触,以金属氧化物为载氧体,在一定的温度下,载 氧体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结合氧;然后与燃料 气进行还原反应,释放氧。气相反应产物只有C O 2 和H2O( 气) ,凝结出水,得到高纯C O 2。化学链 燃烧过程中C O 2不会被空气中的N2稀释,故可在 没有能量损失的前提条件下实现C O 2分离。 图1 化学链燃烧原理 F i g . 1 C h e m i c a l l o o p i n gc o m b u s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C L C将传统的燃烧反应分解为两个气固化学 反应,其一为金属载氧体的载氧反应 狓M e+ 狔 2O 2→ 高温 M e狓O狔 (1) 其二为金属氧化物与气体燃料的还原反应。气体燃 料 ( 如CH4)在常温条件下,性能相对稳定,但 在高温下,具有相当大的活性,可与金属氧化物 M e狓O狔进行下述反应 CH4+ 4 狔 M e狓O狔→ 高温 C O2+2 H2O+4 狓 狔 M e (2) 此外,C L C还 能 够 根除NO 狓 的 生 成。一 方 面,空气与燃料不直接接触避免了燃料型NO 狓的 产生;另一方面,在空气反应器里,由于载氧体颗 粒热容较高且分布均匀,使得反应器温度比较均 匀,维持 反 应 器 温 度 不 高 于1 2 0 0℃时,温 度 型 NO狓也不会产生。 L y n g f e l t等 [1  3]以 CH4为气体燃料,以F e2O3 和N i O为载氧体,对C L C锅炉进行概念设计,研 究了该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特性。B r a n d v o l l等[ 4]对 采用C L C技术的联合循环系统进行热力性能计算 与分析。A n h e d e n等[ 5  6]对以煤气化合成气为燃料 C L C进行初步分析。J i n等 [7  1 1]研究了多种气体燃 料的C L C燃烧机理,分析研究了相关联合循环的 热力性能,同时对基于C L C燃烧技术的整体煤气 化联合循环作了初步研究。 载氧体在C L C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 虑到载氧体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和机械稳定性以 及耐高温能力的要求,作者选用N i O/N i A l 2O4作 载氧体。能量的梯级利用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将化学链燃烧技术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相耦 合,构建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系统,实现 煤的高效、低污染利用。本文利用A S P E N建立该 系统各部分模型,搭建系统流程,对影响系统性能 的重要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各参数对 系统性能的影响。 1 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 1  1 系统介绍 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系统是将I G C C 系统燃气轮机燃烧室用C L C燃烧装置取代,实现 C O2分离,系统流程由3部分组成 ( 图2) ,顶循 环部分 ( 包 括 煤 气 化、C L C燃 烧 装 置 及 燃 气 轮 机) 、底循 环 部 分 ( 即 蒸 汽 循 环) 和C O 2 富 集 部分。 图2 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系统 F i g . 2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 i n t e g r a t e d C L Cc o m b i n e dc y c l es y s t e m 煤制浆后进入气化炉 (G)气化,气化产物粗 煤气经除尘、脱硫等净化 ( P)处理作为C L C燃料 反应器燃料。空气经压气机 (C)压缩后进入空气 反应器,被还原态的载氧体消耗掉部分氧气后,变 为高温高压的燃气 ( 欠氧空气) ,经补燃室 (S F) 补燃,再进入透平 (G T 1)做功,透平出口燃气进 入余热锅炉 (HR S G 1)加热给水产生蒸汽,最后 排入大气。C L C燃料反应器中燃料气被氧化态的 7181 第7期 向文国等N 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 载氧体氧化后,产生的高温高压烟气 ( 主要是C O 2 和H2O)进入膨胀机 (G T 2)做功,再进入余热 锅炉 (HR S G 2)加热给水产生蒸汽,经冷却压缩, 得到较纯净的C O 2。 ( 1)气化部分。本系统选用目前成熟的德士古 气化工艺[ 1 2],9 8%的纯氧作气化剂,水煤浆进料。 设定气化温度1 3 1 5℃、压力4 . 1 4MP a、碳转化率 9 8%、压损6%、散热损失0 . 5%、辐射冷却器出 口煤气 温 度9 0 0℃、除 尘 温度2 5 0℃、MD E A法 脱硫。 ( 2)C L C部分。选用N i/N i O作载氧体,添加 A l2O3增加其机械特性。空气反应器内反应为 2 N i +O→ 22 N i O Δ犎=-4 6 6 . 9k J (3) 燃料反应器内反应为 H2+→N i ON i +H2O Δ犎=-1 6 . 4k J(4) C O+→N i O N i +C O2 Δ犎=-4 7 . 6k J(5) CH4+→4 N i O4 N i +2 H2O Δ犎=1 3 1 . 0k J (6) 由于煤气中CH4含量少,燃料反应器总的反应会 放热。即采用煤气作燃料气,并用N i O作载氧体 时,C L C的两个反应器均放热。模拟计算中,压 损取8%,N i O∶N i A l 2O4=3∶2( 质量比) 。 ( 3)燃气轮机以及汽水循环。燃气轮机的效率 和比功随透平 入 口 温 度T I T的升高而升高。而 T I T温度越高,透平冷却空气量越大。对于G T 2, 为了能保持燃气中C O 2的浓度以利于回收,不采 用传统的空气冷却技术,而应用分离出来的低温 C O2冷却;同时由于它的输出净功在系统总功中 所占比例不大 ( 1 5%左右) ,所需冷却气体量较小, 对系统净效率的影响不大,为简化,模拟计算中不 考虑G T 2的冷却问题。对有冷却的透平膨胀功的 模拟计算,采用以I S O温度为透平入口温度的方 法[ 1 3],其等熵膨胀效率近似为透平的级等熵效率。 燃气轮机以西门子V 9 4 . 3 A参数作为模型,压比 1 7、透平进口温度T I T 1 3 5 0℃、进口空气流量6 3 4 k g s -1、冷却空气系数 0 . 1 2、压气机绝热效率 8 8%、燃气透平绝热效率9 0%、排气压力0 . 1 0 4 7 MP a。透平做功后的燃气进入余热锅炉进行热量回 收,产生蒸汽,余热锅炉设计为三压再热型,参数 为1 2 . 5 MP a/5 1 0℃/2 . 8 6 MP a/5 1 0℃/0 . 7 2 MP a/ 2 3 2℃ [1 4],最小节点温差 5℃、接近点温差3 0℃、 热量损失0 . 7%、排烟温度8 0℃,凝汽器压力4 k P a、汽轮机内效率9 0%。 ( 4)C O2的分离和压缩。对C O2进行了分离 和压缩,以期实现C O 2富集。C O2的分离和压缩 分4级进行,每一级都经过压缩、冷却、气液分离 3个流程。压缩采用离心式压气机,最大压比3 . 5, 效率8 2%。最终C O 2压缩冷却至1 1 . 5MP a /3 0℃, 呈液态。 1  2 系统计算分析方法 本文研究以煤为燃料的链式燃烧联合循环发电 系统的性能,不涉及对反应器内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特性、传热过程、流体力学特性及反应器的结构设 计。利用A S P E N软件模拟热力过程,计算过程遵 循热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其中空气反应器和燃料反 应器采用R G i b b s模型,利用最小G i b b s自由能计 算反应器中各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对系统做如下 假设空气反应器和燃料反应器均绝热,温度均不 高于1 2 0 0℃;载氧体循环质量只要大于最小载氧 体质量,即可满足载氧要求;模拟计算中,选择一 定量的氧过剩系数;环境温度为1 5℃,相对湿度 6 0%;选取I l l i n o i s6号烟煤作为系统燃料,其成 分如表1所示,其高位热值为2 6 . 1 4 M J k g -1, 低位热值为2 4 . 8 3M J k g -1。 表1 犐 犾 犾 犻 狀 狅 犻 狊6号烟煤分析数据 犜 犪 犫 犾 犲1 犝 犾 狋 犻 犿 犪 狋 犲犪 狀 犪 犾 狔 狊 犻 狊狅 犳 犐 犾 犾 犻 狀 狅 犻 狊6 #犮 狅 犪 犾 P r o x i m a t ea n a l y s i s /%(m a s s,a i rd r y) MAVF C U l t i m a t ea n a l y s i s /%(m a s s,d a f) CHONS 1 2 . 0 8 . 83 6 . 3 54 2 . 8 56 1 . 2 4 . 7 8 . 81 . 13 . 4 考虑到制备及压缩O 2 的耗功,系统净效率 ηn e t和比功狑 可定义为 ηn e t= (犠G T 1+犠G T 2+犠S T 1+犠S T 2-犠c o m p) ηm + g + a u x-犠C O2 c o m p-犠O2  犿c o a lHHV (7) 狑= (犠G T 1+犠G T 2+犠S T 1+犠S T 2-犠c o m p) ηm + g + a u x-犠C O2 c o m p-犠O2  犿a i r (8) 式中 犠G T 1为透平1的输出功,犠G T 2为透平2的 输出功,犠S T 1为汽轮机1的输出功,犠S T 2为汽轮机 2的输出功,犠c o m p为压气机耗功,犠C O 2 c o m p为 C O2 分离 压 缩 耗 功,犠O 2 为 氧 气 制 备 及 压 缩 耗 功, 8181 化 工 学 报 第5 8卷 ηm+g +a u x为 机 械 电 机 效 率, 犿a i r为 空 气 质 量 流 量,  犿c o a l为入煤质量流量,HHV为煤高位热值。 定义补燃率为气化产生的气体燃料中用于补燃 的份额,如式 ( 9)所示 补燃率= 用于补燃的煤气量 总的煤气量 (9) C O2回收率即C O2的分离效率,为 C O2回收率= 经压缩分离收集到的C O2 HR S G 1出口烟气中C O2+HR S G 2出口烟气中C O2 (1 0) 系统C O 2的排放量如式 (1 1)所示 C O2排放量= 排入大气的C O2( gh - 1) 系统净功(kW) (1 1) 本文对空分装置流程不进行模拟,用到纯氧时 将空 分 制 氧 压 缩 所 耗 的 功 按 经 验 数 据[ 1 5] (0 . 4 kWh k g -1)折算为系统耗功的一部分,不再 单独计算各部分制冷能耗。 2 结果及讨论 水煤浆浓度6 6 . 5%,气化炉出口粗煤气经除 尘脱硫后得到洁净煤气,脱硫效率取9 8%,脱硫 的同时会脱去2 5%C O 2,模拟结果见表2。气化参 数确定后,根据燃料反应器的能量平衡,最小载氧 体的循环质量 犿Z Y T  m i n为8 . 5 5k g (k gc o a l) -1。 为保证燃烧充分,取载氧体的循环质量流率为1 5 k g ( k gc o a l) -1。 表 3、 表4是 空 气 反 应 器 (AR)和燃料反应器 (F R)出口气体主要成分。 燃烧过程产生的烟气分成两股一股是A R出口高 温欠氧空气,经过能量利用最终将排入大气;另一 股是F R出口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水组成的烟气,经 余热利用、压缩冷却,最终液化为高纯C O 2。 表2 洁净煤气成分/%(v o l) 犜 犪 犫 犾 犲2 犆 狅 犿 狆 狅 狀 犲 狀 狋 狊狅 犳 犮 犾 犲 犪 狀狊 狔 狀 犵 犪 狊/%(v o l) C OH2H2OC O2N2O t h e r 4 2 . 7 52 9 . 6 91 9 . 4 77 . 1 30 . 7 90 . 2 0 表3 空气反应器出口气体成分/%(v o l) 犜 犪 犫 犾 犲3 犆 狅 犿 狆 狅 狀 犲 狀 狋 狊狅 犳犃 犚狅 狌 狋 犾 犲 狋 犵 犪 狊/%(v o l) N2O2H2OA rO t h e r 8 1 . 7 31 6 . 1 01 . 0 70 . 9 70 . 1 4 表4 燃料反应器出口气体成分/%(v o l) 犜 犪 犫 犾 犲4 犆 狅 犿 狆 狅 狀 犲 狀 狋 狊狅 犳犉 犚狅 狌 狋 犾 犲 狋 犵 犪 狊/%(v o l) C O2H2ON2C OH2O t h e r 4 9 . 4 34 8 . 9 80 . 7 90 . 4 40 . 2 00 . 1 5 2  1 透平犌 犜 1冷却空气率的影响 如 图3所 示,T I T 1 3 5 0℃、 空 气 反 应 器 1 2 0 0℃,随着 冷 却 空 气 量 的 增 加,系 统 的 效 率 (HHV)呈下降的趋势,C O 2 排放量增加。冷却 空气率每增加2%,系统净效率约降低0 . 3%,比 功约减少1 7k J k g -1,C O 2排放量增加0 . 4g kW-1h -1,影响较小。透平冷却后相当于降低了 透平进口的I S O温度,透平出口、余热锅炉进口 温度也降低,余热锅炉产汽量减少,汽轮机做功量 也随之减少。 图3 透平冷却空气份额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F i g . 3 E f f e c to f c o o l i n ga i r r a t eo ns y s t e mp e r f o r m a n c e 2  2 空气反应器温度犜犃 犚的影响 补燃后T I T温度1 3 5 0℃、冷却空气率1 2%, 空气反应器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图4所示。 A R出口温度升高,补燃减少,燃料反应器的燃料 量增加;由于燃料反应器出口不补燃,G T 2入口 温度相对较低,燃料反应器出口流量的增加,将会 导致循环最高平均温度降低,系统效率随之降低。 A R出口温度从1 0 0 0℃升高到1 2 0 0℃,系统效率 将从4 0 . 3%降低到3 9 . 6 1%,补燃率 降 低2 3%, C O2排放量减少了1 5 8gkW-1h -1,C O 2回收 率提高2 3%。 2  3 补燃温度犜犛 犉的影响 冷却空气量随T I T的升高而增加,空气反应 器温度1 2 0 0℃、冷却空气率1 2%,补燃后,T I T 在1 2 0 0~1 5 0 0℃变化,温度每升高1 0 0℃,冷却空 9181 第7期 向文国等N i载体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性能 气率提 高4%。 模 拟 结 果 见 图5,补 燃 温 度 由 1 2 0 0℃提高到1 5 0 0℃,系统净效率由3 7 . 4%增加 到4 0 . 8%,C O 2 的 排 放 量 达 到2 0 2gkW-1 h -1。T I T升高,则所需补燃量增多,T I T每增加 5 0℃,补燃率约增加约6%,相应地燃料反应器内 通过的燃料气份额减少。补燃温度升高,系统比功 增加,效率升高。但是,C O 2 回收率降低,C O 2 的排放量由2 . 9 8gkW-1h -1升高到2 0 4 . 0 2g kW-1h -1。尽管如此,其排放量远远低于超临界 煤粉电厂7 3 3gC O 2kW -1h-1的排放量[1 6]。 图4 犜A 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F i g . 4 E f f e c to f犜A Ro ns y s t e mp e r f o r m a n c e ■s y s t e me f f i c i e n c y(c o o l i n g) ;C O2e m i s s i o n(c o o l i n g) ; □s y s t e me f f i c i e n c y(u n  c o o l i n g) ;C O2e m i s s i o n(u n  c o o l i n g) 图5 犜S F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F i g . 5 E f f e c to f犜S Fo ns y s t e me f f i c i e n c y 2  4 载氧体循环质量的影响 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在满足载氧要求的前提 下,改变载氧体循环质量,系统净效率变化较小, 1 . 2~3倍循环倍率下,效率变化仅0 . 0 4%。载氧 体循环质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空气反应器与燃料反 应器之间的热量分配,载氧体循环质量越大,由空 气反应器带入燃料反应器的热量越多,燃料反应器 出口温度越高。由于两个反应器中反应均为放热反 应,两反应器出口温度相差不多,故载氧体因物理 显热变化而传递的热量并不多,对系统影响不大。 但是载氧体循环质量变化造成压损变化 ( 取 4%~1 2%) ,随着压损的增大,系统净效率减少, C O2排放量增加。压损每增加2%,系统净效率减 少约0 . 1 3%,C O 2排放量增加约0 . 3 5gkW -1 h -1。压损增大,透平膨胀比减小,输出功减少, 效率降低。 2  5 压比 (犘 犚)的影响 图6显 示 了 补 燃 温 度犜S F一 定 ( 取1 2 0 0、 1 3 0 0、1 3 5 0℃)的情况下,改变压气机压比对系统 性能的影响。由图可知,随着压比的升高,系统比 功减小,C O 2排放量增加,系统净效率先增大后 减小,存在最佳压比,即每一个犜S F温度对应一个 最佳压比,且随着犜S F温度的升高,最佳压比增 大。犜S F为1 2 0 0℃时,最佳压比约为1 3,1 3 0 0℃时 约为1 6,1 3 5 0℃时约为1 7。 图6 不同补燃温度下压气机压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F i g . 6 E f f e c to fd i f f e r e n tp r e s s u r er a t eo ns y s t e m p e r f o r m a n c ea td i f f e r e n t 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c o m b u s t i o nt e m p e r a t u r e 2  6 与常规犐 犌 犆 犆系统比较 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进行计算,其煤气 化、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及汽水系统的参数选取与 本系统均一致,在未对烟气中的C O 2进行分离和 压缩时,系统净效率为4 3 . 1 2% HHV( 4 5 . 3 9% LHV) ,C O2排放量为6 5 2gC O2kW-1h -1。 若考虑对C O 2进行深冷分离,则系统效率将降低 约6个百分点[ 1 6],再考虑 C O2回收 ( 压缩耗功) , 则系 统 效 率 仅 为3 4 . 2% HHV(3 6 . 4%LHV) , 0281 化 工 学 报 第5 8卷 C O2排放量为1 4 9gC O2kW-1h -1。 对于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系统,燃气 轮机压比为1 7、透平进口温度1 3 5 0℃,系统净效 率可达3 9 . 6 1% HHV( 4 1 . 5 5% LHV) ,C O2排放 量为1 2 6gC O 2kW -1h-1。与常规I G C C系统 相比,其效率更高,C O 2排放量更小,有很大技 术优势,具有发展前途。 3 结 论 对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系统进行了概 念性设计,并利用A S P E N软件对系统性能做了模 拟计算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 1)采用德士古气化工艺、V 9 4 . 3 A型燃气轮 机、三压再热型余热锅炉,压比为1 7、燃气透平 (G T 1) 进 口 温 度1 3 5 0℃,系 统 净 效 率 可 达 到 3 9 . 6 1%HHV(4 1 . 5 5%LHV) ,C O2排放量为1 2 6 gkW -1h-1; ( 2)T I T为1 3 5 0℃, 空 气 反 应 器 温 度 由 1 0 0 0℃升高到1 2 0 0℃,系统C O2的回收率升高约 2 3%,系统净效率由4 0 . 3%降低到3 9 . 6 1%; ( 3)补燃温度升高,系统净效率增加,但是 C O2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空气反应器温度1 2 0 0℃, 补燃温度由1 2 0 0℃提高到1 5 0 0℃,系统净效率由 3 7 . 4%增加到4 0 . 8%,C O2的排放量为2 0 2g kW-1h -1; ( 4)补燃后T I T一定,压比增大,系统比功 减小,C O 2排放量增加,效率先增大后降低,有 一最佳值,补燃温度1 3 5 0℃时,系统的最佳压比 为1 7。 犚 犲 犳 犲 狉 犲 狀 犮 犲 狊 [1] M a t t i s s o nT,L y n g f e l tA . A p p l i c a t i o n so f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 c o m b u s t i o n w i t h c a p t u r e o f C O2/ /S e c o n d N o r d i c M i n i  s y m p o s i u m o n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C a p t u r e a n d S t o r a g e . G  t e b o r g,2 0 0 1 [2] M a t t i s s o nT,L y n g f e l tA,C h oP.T h eu s eo f i r o no x i d e a s a no x y g e nc a r r i e r i n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 c o m b u s t i o no fm e t h a n e w i t h i n h e r e n t s e p a r a t i o n o f C O2.犉 狌 犲 犾,2 0 0 1,8 0 1 9 5 3  1 9 6 2 [3] L y n g f e l t A,L e c k n e r B,M a t t i s s o n T . A f l u i d i z e d  b e d c o m b u s t i o n p r o c e s sw i t h i n h e r e n tC O2s e p a r a t i o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 c o m b u s t i o n .犆 犺 犲 犿 犻 犮 犪 犾 犈 狀 犵 犻 狀 犲 犲 狉 犻 狀 犵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2 0 0 1,5 63 1 0 1  3 1 1 3 [4] B r a n d v o l l ,B o l l a n d O . I n h e r e n t C O2c a p t u r e u s i n g 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c o m b u s t i o ni nan a t u r a lg a sf i r e dp o w e r c y c l e/ /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A S ME TUR B O E X P O 2 0 0 2.T h e N e t h e r l a n d s,Am s t e r d a m,2 0 0 2 [5] A n h e d e nM .A n a l y s i so f g a s t u r b i n e s y s t e m s 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 e n e r g y c o n v e r s i o n[D].S t o c k h o l mR o y a l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2 0 0 0 [6] A n h e d e n M,S v e d b e r g G . E x e r g y a n a l y s i so f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 c o m b u s t i o n s y s t e m s .犈 狀 犲 狉 犵 狔 犆 狅 狀 狏 犲 狉 狊.犕犵 犿 狋., 1 9 9 8,3 9(1 6/1 7/1 8) 1 9 6 7 1 9 8 0 [7] J i n H,O k a m o t o T,I s h i d a M.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n o v e l 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 c o m b u s t i o ns y n t h e s i s o f a l o o p i n g m a t e r i a lw i t had o u b l em e t a l o x i d eo fC o O  N i O.犈 狀 犲 狉 犵 狔牔 犉 狌 犲 犾 狊,1 9 9 8,1 21 2 7 2  1 2 7 7 [8] J i n H,O k a m o t o T,I s h i d a M.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n o v e l 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c o m b u s t i o ns y n t h e s i so fas o l i dl o o p i n g m a t e r i a lo f N i O/N i A l2O4.犐 狀 犱.犈 狀 犵.犆 犺 犲 犿.犚 犲 狊.,1 9 9 9, 31 2 6  1 3 2 [9] J i n H,I s h i d a M . R e a c t i v i t ys t u d yo nan o v e lh y d r o g e n f u e l e d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 c o m b u s t i o n.犎 狔 犱 狉 狅 犵 犲 狀 犈 狀 犲 狉 犵 狔, 2 0 0 1,2 68 8 9  8 9 4 [1 0] I s h i d aM,J i nH .An e wa d v a n c e dp o w e r  g e n e r a t i o ns y s t e m u s i n g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c o m b u s t i o n .犈 狀 犲 狉 犵 狔,1 9 9 4(4) 4 1 5 4 2 2 [1 1] J i nH,I s h i d aM . An e wa d v a n c e dI G C Cp o w e rp l a n tw i t h c h e m i c a l  l o o p i n g c o m b u s t i o n/ /P r o c . I n t e r . S y m p o s i u m o n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s A n a l y s i s a n d I m p r o v e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