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书书 第 3 8卷第 3期 2 0 0 8年 5月 东 南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V o l  3 8 N o  3 Ma y 2 0 0 8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 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王小芳 金保升 钟文琪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南京 2 1 0 0 9 6 ) 摘要以欧拉多相流模型为基础, 气相采用 k  ε湍流模型, 固相采用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封闭模 型, 引入传热、 传质、 煤热解、 气化过程反应模型, 建立了流化床煤气化过程的三维数理模型, 该模 型同时考虑了稠密气固流动和相内、 相间的化学反应. 对直径 0  2 2m的流化床煤气化炉不同操 作参数下的气化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 获得了气化炉内气化产物的组分分布、 温度分布及化 学反应速率变化规律. 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实验吻合 较好, 最小相对误差仅为 1 %左右, 最大相对误差为 2 0 %左右, 平均相对误差小于 1 4 %. 关键词流化床煤气化; 欧拉模型; 颗粒动理学理论; 3 D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 F5 3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1- 0 5 0 5 ( 2 0 0 8 ) 0 3  0 4 5 4  0 7 3 D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o n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i nf l u i d i z e db e d b a s e do nE u l e r i a nmu l t i p h a s ef l u i dmo d e l Wa n gX i a o f a n g J i nB a o s h e n g Z h o n gWe n q i ( S c h o o l o f 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2 1 0 0 9 6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E u l e r i a nm u l t i p h a s ef l u i dm o d e l ,3 Dn u m e r i c a l m o d e l s w e r ee s t a b l i s h e dt o s i m u l a t et h e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i nf l u i d i z e db e d .T h e g a s p h a s e w a s m o d e l e dw i t hk  εt u r b u l e n t m o d e l a n dt h ep a r t i c l ep h a s ew a s m o d e l e dw i t hk i n e t i ct h e o r yo f g r a n u l a r f l o w .S u b m o d e l s i n c l u d i n gh e a t t r a n s f e r m o d e l ,t r a n s f e r m o d e l ,s p e c i e s t r a n s p o r t m o d e l a n dc h e m i c a l r e a c t i o nm o d e l w e r ea d d e dt o c o n s i d e r t h e d e n s e g a s  s o l i df l o wa n dc h e m i c a l r e a c t i o n s i nf l u i d i z e db e dc o a l g a s i f i e r .C o a l g a s i f i c a  t i o n s i naf l u i d i z e db e dc o a l g a s i f i e r w i t hd i a m e t e r o f 0  2 2mw e r es i m u l a t e d .C o m p o s i t i o np r o f i l e s o f g a s p r o d u c t ,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g a s p h a s ea n dc h e m i c a l r e a c t i o nr a t e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o p  e r a t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w e r e o b t a i n e d . S i m u l a t e dr e s u l t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w i t he x p e r i m e n t a l v a l u e s . T h e r e 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s a r e i nw e l l a g r e e m e n t w i t h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s .T h e m i n i m u mr e l  a t i v ee r r o r o f s i m u l a t i o nt o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i s o n l y 1 %,t h e m a x i m u mr e l a t i v e e r r o r i s a b o u t 2 0 % a n d t h em e a nr e l a t i v ee r r o r i s l e s s t h a n1 4 %. K e yw o r d s f l u i d i z e db e d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 E u l e r i a nm o d e l ; k i n e t i c t h e o r yo f g r a n u l a r f l o w ; 3 Dn u 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收稿日期 2 0 0 7  1 1  2 0 . 作者简介王小芳( 1 9 8 2 ) , 女, 博士生; 金保升( 联系人)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b s j i n 2 0 0 7 @s e u . e d u . c n .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 6 3计划) 资助项目( 2 0 0 6 A A 0 5 A 1 0 3 ) . 引文格式王小芳, 金保升, 钟文琪.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J ] .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8 , 3 8 ( 3 ) 4 5 4 4 6 0 .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 油气相对匮乏, 在未来 相当长的时期内,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 但利用效率较低、 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容忽视. 煤气化技术以其高效、 环保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 在已成功应用的煤气化技术中, 流化床气化炉的气 固混合良好, 传热效率高, 温度分布均匀, 有利于碳 的转化和煤气生成, 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1 ]. 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非均匀结构特征决 定了对其研究的复杂性. 气固两相流模型主要分为 两类 欧拉 拉格朗日模型及欧拉双流体模型. 与欧 拉 拉格朗日模型相比, 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了形 式统一的模型方程, 计算相对简单且计算量较小, 能大量地节约计算时间及计算资源, 尤其是对于固 气比较高的流化床模型的计算, 更具实用性[ 2 ]. 在 欧拉双流体模型中, 对于拟流体颗粒流动的描述多 采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颗粒动理学理论[ 3 ]. v a n Wa c h e m等[ 4 ], B e n y a h i a 等[ 5 ],Z h o n g等[ 2 ]应用该 理论分别对循环流化床提升管部分和喷动流化床 内的稠密气固流动特性进行研究, 与实验数据对比 验证其合理性的同时, 获得了大量有益的气固流动 规律. 由于气化炉内气固流动特性、 化学反应机制以 及传热传质过程的复杂性, 气固流动与化学反应耦 合的数值模型的建立成为难点. 亦有学者对此进行 了一定的研究Wa t a n a b e 等[ 6 ]和 G r  b n e r 等[ 7 ]分 别对气流床及循环流化床的煤气化过程进行了数 值模拟, 对气固流动的描述采用欧拉 拉格朗日模 型. 该方法应用于大型气化炉的模拟, 计算时间及 计算资源的消耗相当的惊人. Y u等[ 8 ]应用基于颗 粒动理学理论的欧拉模型, 耦合化学反应, 对鼓泡 流化床煤气炉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通过与 O c a m p o 等[ 9 ]实验数据的对比进行了模型验证. 但是该模 型将三维不对称流化床结构简化为二维矩形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流化床内流动及反应的描 述. 本文在 Y u 等[ 8 ]二维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流 化床煤气化过程的三维数理模型, 同时考虑了稠密 气固流动和相内、 相间的化学反应, 对流化床煤气 化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 并将模拟数据与实验数 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二者吻合良好. 1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1  1 气固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气相采用欧拉法、 k  ε湍流双方程模型; 固相 应用颗粒动理学理论, 分别建立连续方程和动量方 程[ 2 , 1 0 ]. 1  1 . 1 连续方程   t ( α gρg)+( αgρgνg)=Sg s ( 1 )   t ( α sρs)+( αsρsνs)=Ss g ( 2 ) 式中, α , ρ 和 ν分别表示体积份额、 密度及瞬时速 度. 在本文所建立的流动与化学反应耦合模型中, 气固之间的非均相反应使得两相间存在质量、 动量 及能量的交换, S 为质量源项, 且[ 8 ] S s g=-Sg s=Mc∑σcγc ( 3 ) 式中, M, σ和 γ分别表示摩尔质量、 化学计算系数 和化学反应速率. 在流化床反应器内, 气体密度是各化学组分和 温度的函数, 但是流场中的气相可以认为是理想气 体, 根据理想气体定律, 有 1 ρ g =R T p∑ N i = 1 Y i Mi ( 4 ) 式中, Y i, Mi分别表示各气体组分的质量分数和摩 尔质量. 1  1  2 动量方程 1 )气体相   t ( α gρgνg)+ ( αgρgνgνg)=-αg pg+ α gρgg-β ( νg-νs)+τg+Sg sUs ( 5 ) 式中, U s表示颗粒平均速度; β 为曳力系数; τg为气 体相压力应变张量, 分别定义如下 β= 3 4 C D ρ gαsν g-νs d s α - 2  6 5 g α g>0  8 1 5 0 α 2 sμg α gd 2 s +1  7 5 ρ gαsν g-νs d s α g≤        0  8 ( 6 ) C D = 0  4 4R e s>10 0 0 2 4 R e s ( 1+0  1 5 R e 0  6 8 7 s ) R e s≤ {10 0 0 ( 7 ) R e s= ρ gαgν g-νsd s μ g ( 8 ) τ g=μg[  νg+(  νg) T]-2 3 μ g( νg) I ( 9 ) μ g=μg l+Cμαgρgκ 2 / ε ( 1 0 ) 式中, μ g为剪切粘度; μg l为层流粘度; Cμαgρgk 2 / ε 为湍流粘度. 2 )颗粒相   t ( α sρsνs)+ ( αsρsνsνs)=-αs ps+ α sρsg+β ( νg-νs)+τs+Ss gUs ( 1 1 ) 式中, p s为颗粒间的相互碰撞引起的颗粒相压力; τ s为颗粒相压力应变张量, 表示为 p s=αsρsΘ [ 1+2 g0αs( 1+e ) ] ( 1 2 ) g 0= 3 5 1- α s α s , m a x 1 / [] 3 - 1 ( 1 3 )   t (  sρsΘ )+( αsρsΘ ) νs= 2 3 [ ( - p sI +τs)  νs+( ΓΘ Θ )- γ s+s+Dg s] ( 1 4 ) 554第 3期王小芳, 等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γ s=3 ( 1-e 2) α2 sρsg0Θ 4 d s Θ 槡 π -ν s ( 1 5 )  s=-3 β Θ ( 1 6 ) D g s= d sρs 4 π 槡Θ 1 8 μ g d 2 sρ s 2 ν g-νs 2 ( 1 7 ) ΓΘ=1 5 0 ρ sds π 槡Θ 3 8 4 ( 1+e ) g 0 1+6 5 ( 1+e ) g 0α[]s 2 + 2 α 2 sρsdsg0( 1+e ) Θ 槡 π ( 1 8 ) τ s[ =( -p s+ξsνs)+μs[  νs+ (  ν s) T]-1 3 ( ν s] ) I( 1 9 ) ξ s= 4 3 α 2 sρsdsg0( 1+e ) Θ 槡 π ( 2 0 ) μ s= 3 4 α 2 sρsdsg0( 1+e ) Θ 槡 π + 1 0 ρ sds π 槡Θ 9 6 1+4 5 α sg0( 1+e[] ) 2 ( 2 1 ) 式中, g 0为径向分布函数; Θ为颗粒动力学温度, 用 于表征颗粒的随机碰撞及颗粒随机脉动速度的大 小; γ s为颗粒碰撞导致的动力学温度耗散; s表示 气体和颗粒湍动能的交换; D g s为颗粒湍动能的耗 散率; ΓΘ为颗粒温度的输运系数; ξs为颗粒相表观 粘度; μ s为颗粒相剪切粘度. 1  1  3 能量方程 能量方程考虑气相、 固相内的热传导及两相间 的热交换, 同时忽略粘性耗散项和压力做功及动能 的影响   t ( α gρgHg)+ ( αgρgvgHg)= ( λg Tg)+ h g s( Tg-Ts)+Sg sHs ( 2 2 )   t ( α sρsHs)+ ( αsρsvsHs)= ( λs Ts)+ h s g( Ts-Tg)+Ss gHs ( 2 3 ) 式中, H , λ , h 分别表示总焓、 导热系数及相间的换 热系数; S H项为由于气固非均相反应所引入的能 量源项. 各变量为 H =∑ j Y jHj ( 2 4 ) 本模型中, 气体混合物热传导系数的计算建立 在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 有 λ g=∑ j X jλj ∑ j X ji j ( 2 5 ) 式中, X j为组分 j 的摩尔分数;  i j= 1+ μ i μ j 1 2 Mj M i [] 1 4 2 81+Mi M [] j 1 2 ( 2 6 ) h s g= 6 k gαsαgN us d 2 s ( 2 7 ) 其中 N u s=( 7-1 0 αg+5 α 2 g)1+0  7 R e 0  2 s P r 1 3+ ( 1  3 3-2  4 ε g+1  2 α 2 g) R e 0  7 s P r 1 3 1  2 化学反应模型 煤气化过程可分为 ① 煤的热解; ② 非均相 的气固反应, 气相可能是最初的气化剂, 也可能是 气化过程的产物, 固相为煤热解后产生的焦炭; ③ 均相的气相反应. 1  2  1 煤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 本文中, 煤的热解及组分平衡主要考虑 煤→C s+ 挥发分 + H2O+ 灰 ( 2 8 ) 挥发分→n 1C O2+ n2C O+ n3C H4+ n4H2( 2 9 ) 式中, 挥发分组分的摩尔数 η i( i = 1 , 2 , , 4 ) 由参 与气化反应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所确定. 同时 假设挥发分析出后颗粒体积不变. 自 1 9 7 0年 B a d z i o c h等提出了最简单的煤热 解动力学的单方程模型以来, 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 双方程、 多方程、 多组分析出、 热解机理性、 竞争反 应及通用模型等各种经验、 半经验以及理论模 型[ 1 1 ]. K o b a y a s h i 等提出的一对平行的、 一级不可 逆反应模型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热分解模 型[ 1 2 ] →C k 1 ( 1- Y 1) S1+ Y1V1 →C k 2 ( 1- Y 2) S2+ Y2V}2 ( 3 0 ) 反应速率方程为 d c d t =- ( k 1+ k2) c ( 3 1 ) d v d t = d v 1+ d v2 d t = ( Y 1k1+ Y2k2) c ( 3 2 ) 式中, S 1, S2表示挥发分析出反应产生的固体颗粒 中未反应碳的浓度; Y为挥发系数; V为挥发分浓 度; c 表示固体颗粒中未反应的煤的浓度; v 为挥发 分析出量; k 1, k2为 A r r h e n i u s 形式的反应速率系 数 k 1 ( 2 ) =A 1 ( 2 ) e x p -E 1 ( 2 ) R T s ( 3 3 ) 各反应参数取为[ 1 2 ] A 1=0 . 2μ s - 1,A 2=1 3 μ s - 1,E 1 = 0 . 1 0 46 k J / mo l ,E 2 = 0 . 1 6 74 654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 8卷 k J / mo l ,Y 1=0  3 ,Y2=1  0 . 1  2  2 气固非均相反应模型 焦炭与 O 2, H2O及 C O2的非均相反应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 表现在反应物的扩散、 焦炭的破碎、 反 应与湍流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为了模型的简 化, 假设焦炭燃烧时粒径不变; 化学反应动力学方 程中同时考虑气膜扩散及化学反应的影响. 焦炭的非均相反应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8 ] r c= 6 V ckc d s p i ( 3 4 ) 式中, V c为焦炭颗粒体积; pi为反应物气体分压; kc 为反应速率常数, 表示为 k c= 1 k a +1 k d - 1 ( 3 5 ) 式中, k a =A T n se x p E R T s 为表面反应速率; k d = S h D g sMc R T sds 为气体扩散速率. S h=2+0  6 5 4 R e 1 2S c 1 3 表征颗粒边界层的气体传质对燃烧的影响; D g s= 8  3 41 0 - 6T1  7 5 p 为气体扩散系数. 1  2  3 气体均相反应模型 均相反应采用有限速率 / 涡耗散模型, 即同时 计算 A r r h e n i u s 和涡耗散反应速率, 净反应速率取 2个速率中较小的, 即 r c=mi n ( ra, re) ( 3 6 ) r a=kaT z C n AC m B ( 3 7 ) r e= vi , rMw , iA ρε k mi nmi n R Y R v R , rMw , R , B ∑ P Y P ∑ N j v j , rMw ,         j ( 3 8 ) 式中, k a=A e x p - E R T; C表示反应物浓度; n , m 为速率指数; A , B为经验常数, 分别取 4和 0  5 . 各 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动力学参数见表 1 . 表 1 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动力学参数表[ 1 31 4 ] 非均相反应均相反应 公式反应速率系数公式反应速率系数/ ( P a - 1s- 1) 单位 znm 式( 3 9 )k a , 1= 5 9 6 Tpe x p (- 18 0 0 / Ts) 式( 4 2 )k a , 4= 1  0 1 0 1 5e x p (- 1 60 0 0 / T g) k m o l - 0  7 5m2  2 5K1  5s- 1 0 . 01 . 00 . 5 式( 4 0 )ka , 2= 20 8 2  7 e x p (- 1 80 3 6 / Ts) 式( 4 3 ) k a , 5= 5  1 5 9 1 0 1 5e x p (- 34 3 0 / T g) k m o l - 1  5m4  5K1  5s- 1 - 1 . 51 . 51 . 0 式( 4 1 )k a , 3= 6 3  3 e x p (- 1 40 5 1 / Ts) 式( 4 4 ) k a , 6= 3  5 5 2 1 0 1 4e x p (- 1 57 0 0 / T g) k m o l - 1m3K s- 1 - 1 . 01 . 01 . 0 式( 4 5 )k a , 7= 2 . 7 8 1 0 3e x p (- 15 1 0 / T s) k m o l - 1m3K s- 1 0 . 01 . 01 . 0 式( 4 5 ) k a , 8= 1 . 0 4 9 0 6 1 0 5e x p (- 54 7 8 / T s) k m o l - 1m3K s- 1 0 . 01 . 01 . 0 1  3 物质输运方程 本模型中, 假设气相组分包括 O 2, C O2, H2O , C O , H 2, C H4和 N2, 根据第 i 种物质的对流扩散方 程预估每种物质的质量分数, 守恒方程表示为[ 1 1 ]   t ( ρ gYg , i)+ ( ρgYg , ivg)=- Jg , i+ Ri+ Si ( 3 9 ) 式中, J g , i为气相组分 i 的扩散通量, 由浓度梯度产 生; R i为化学反应的净反应速率; Si表示由于源项 产生的额外反应速率. 气相组分的扩散通量由 F i c k 定律计算 J g , i=- ρgDi , m+μ t S c t Y g , i ( 4 0 ) 1  4 初始及边界条件 本文的模拟对象为流化床煤气化炉[ 9 ], 其结 构简图及网格划分如图 1所示. 采用三维模型, 计 算域同时采用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网格, 进行分区划 分. 计算中采用速度入口边界条件. 因出口处的流 图 1 反应器结构简图及网格 ( 单位 m m) 量及压力未知,故使用质量出口边界条件, 壁面处 使用无滑移边界条件, 且假设壁面热流量为零. 颗粒 最大堆积密度取为 0  6 4 , 流化床内初始床料( 石英 砂) 高度设为 1  0m , 体积份额 0  4 8 [ 8 ]. 模拟工况对 照 O c a m p o等[ 9 ]的流化床煤气化炉试验数据[ 9 ], 具 体物料特性、 参数及运行工况见表2 和表3 . 754第 3期王小芳, 等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表 2 物料特性 工业分析/ %元素分析/ % MAVw ( F C )w ( C )w ( H )w ( O )w ( N )w ( S ) Qd w/ ( MJ k g - 1) 珔 d p/ m m 表观密度/ ( k g m- 3) 2  61  54 1  85 4  17 5  35  41 5  61  80  42 9  6 9 50  6 212 5 0 注 w为质量分数. 表 3 操作参数及试验数据 工况 操作条件试验结果/ % 给煤量/ ( k g h - 1) 氧量/ ( k g h - 1) 水蒸气量/ ( k g h - 1) 入口 温度/ ℃ 反应器 温度/ ℃ φ ( H2)φ ( C O 2) φ ( N2)φ ( C H 4)φ ( C O ) 18  01 9  44  64 2 28 4 19  6 31 4  4 06 4  6 21  3 49  9 7 28  02 1  94  64 2 08 5 58  5 31 9  3 16 0  3 70  8 41 0  9 4 38  02 8  44  63 6 88 2 66  4 81 4  8 67 1  5 41  2 95  8 0 注 φ为体积分数.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精确性, 将计算结果与试 验数据进行比较( 见图 2 ) . 其中, 表示计算结果的 摩尔分数取出口截面的面积平均值. 图 2 不同工况下计算与实验数据比较 如图 2所示, 模型计算所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 合较好, 最小相对误差仅为 1 %左右, 最大相对误 差为 2 0 %左右, 平均相对误差小于 1 4 %. 对于数值 模拟, 该误差属合理范围, 因此认为所建模型具有 可靠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与试验数据相比, 计算值 中 C O 2和 H2偏大, C O略小. 分析其原因有 ① 在 化学反应 C+ α H 2O→( 2-α ) C O+( α- 1 ) C O2+ α H 2中, 产物分配系数 α的值随温度的升降而变 化[ 1 5 ]. 所建模型中, 根据反应器温度取固定值 1  2 , 但是在试验工况中, 反应器内温度有较大波 动, 产物分配系数也随之变化, 故导致计算值的偏 差. ② O c a m p o 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中, 包括添加 石灰石进行炉内脱硫的过程 C a C O 3+ S O2+1 2 O 2C a S O4+ C O2 ( 4 1 ) 该反应产生额外的 C O 2使得化学反应 C O+H2O →H2+ C O2, C O+ H2O←H2+C O2的逆反应增强, 相应的正反应削弱, 因此试验所得的 C O值要较计 算值略大, H 2值略小. 但考虑到石灰石加入量小, 为了模型的简化, 忽略该影响. 2 . 1 反应器内各组分分布 图3 为不同工况下流化床反应器纵截面( x = 0 ) 上主要化学反应组分的摩尔分数分布图. 从图中可 以看出 在反应器底部, 由于大量 C s的存在, 形成了 C O 2的较低浓度区, 沿反应器高度方向, 随着 Cs的 减少及 C H 4燃烧等氧化反应的进行, C O2浓度逐渐 增加; 反应器内的 C H 4主要来源于煤热解时挥发份 的析出, 因此, 在煤热解及氧化反应的共同作用下, 相对于反应器上部, 下部的 C H 4浓度较高, 到达一 定高度后, 随着 O 2耗尽, 甲烷浓度变化逐渐减小; 水 气置换反应中,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因此, 在反应器 上部, 温度的降低有利于该正向反应的进行, 从而在 C O减少的同时, C O 2及 H2相应增加. 2  2 反应器内化学反应速率变化 图 4为工况 3流化床气化炉纵截面( x = 0 ) 上 碳的质量分数、 温度及各气固非均相反应速率的分 布图. 如图所示 ①C s主要分布在反应器的下部, 因此非均相反应主要在反应器的下部进行. ② C s O 2的反应速率较 Cs H2O , Cs C O2的反应速率大. 通常, 在氧浓度较高时, 以 C s O2的燃烧反应为主, 因此, 对于燃烧器而言, 只需考虑与氧的非均相反 应, 但是, 在煤的气化器中, C s H2O , Cs C O2反应亦 十分重要, 特别是在氧快速消耗殆尽以后[ 1 1 ]. 从图 中也可以看出, 在气化器底部气体入口, 由于氧浓 854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 8卷 度高, C s O2的燃烧反应明显占优, 随着高度的增 加, 氧逐渐减少至零, 而水蒸气及二氧化碳的浓度 增加, 因此在一定的高度范围, C s O2的反应结束, 而 C s H2O , Cs C O2反应成为主导. ③ 氧气主要集 中在反应器下部, 由此引发的燃烧反应放热在反应 器下部形成一个高温区. 而 C s H2O , Cs C O2为吸 热反应, 因此该高温区也是 C s H2O , Cs C O2反应 速率底部较大和上部较小的原因之一. 图 3 不同工况下反应器纵截面( x = 0 ) 上主要化学反应组分的摩尔分数分布 3 结语 对直径 0  2 2m、 高 2m的流化床煤气炉气化 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 气相采用标准 k  ε湍流 模型, 固相应用颗粒动理学理论, 同时考虑煤气化 过程中的热解、 均相反应、 非均相反应, 以及流动与 954第 3期王小芳, 等 基于欧拉多相流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化学反应的相互影响, 建立化学反应速率模型, 并 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二者吻 合良好. 通过模拟计算, 对流化床煤气化过程进行 有效预测, 获得反应器内的组分分布、 温度分布等 规律, 以及多种因素影响下反应器内化学反应速率 的变化. 研究表明, 本文所建立的基于欧拉多相流 模型的流化床煤气化三维数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方 法, 符合对象的特性, 有助于揭示流化床气化炉复 杂的稠密气固流动和化学反应规律, 为流化床煤气 化炉的结构设计、 优化和运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图 4 温度、 C s分布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参考文献 (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周宏仓,金保升,仲兆平,等.流化床部分煤气化实 验研究[ J ] .热能动力工程, 2 0 0 4 , 1 9 ( 3 ) 2 5 2 2 5 6 . Z h o uH o n g c a n g ,J i nB a o s h e n g ,Z h o n gZ h a o p i n g ,e t a l .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o f c o a l p a r t i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i na f l u i d  i z e db e d[ J ]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f o r T h e r m a l E n e r  g ya n dP o w e r , 2 0 0 4 , 1 9 ( 3 ) 2 5 2 2 5 6 .( i nC h i n e s e ) [ 2 ] Z h o n gWe n q i ,Z h a n gMi n g y a o ,J i nB a o s h e n g ,e t a l . 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 s i m u l a t i o no f g a s / s o l i df l o wi ns p o u t  f l u i db e d s w i t hk i n e t i c t h e o r yo f g r a n u l a r f l o w[ J ] . C h i  n e s eJ o u r n a lo fC h e m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6 , 1 4 ( 5 ) 6 1 1 6 1 7 . [ 3 ] Ma t h i e s e nV ,S o l b e r gT ,H j e r t a g e rBH .A ne x p e r i  m e n t a l a n d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s t u d yo f m u l t i p h a s ef l o wb e  h a v i o r i nac i r c u l a t i n gf l u i d i z e db e d[ J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Mu l t i p h a s eF l o w , 2 0 0 0 , 2 6 ( 3 ) 3 8 7 4 1 9 . [ 4 ]v a nWa c h e mBGM,S c h o u t e nJ C ,K r i s h n aR ,e t a l . E u l e r i a ns i m u l a t i o n so f b u b b l i n gb e h a v i o u r i ng a s  s o l i d f l u i d i s e db e d s [ J ] .C o m p u t e r sC h c mE n g n g ,1 9 9 8 , 2 2 ( 8 ) S 2 9 9 S 3 0 6 . [ 5 ] B e n y a h i aS ,A r a s t o o p o u rH ,K n o w l t o nTM,e ta l . S i m u l a t i o no f p a r t i c l e s a n dg a s f l o wb e h a v i o r i nt h e r i s e r s e c t i o no fac i r c u l a t i n gf l u i d i z e db e du s i n gt h ek i n e t i c t h e o r ya p p r o a c hf o rt h ep a r t i c u l a t ep h a s e [ J ] .P o w d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0 , 1 1 2 ( 1 ) 2 4 3 3 . [ 6 ] Wa t a n a b eH ,O t a k aM.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o f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i ne n t r a i n e df l o wc o a l g a s i f i e r[ J ] .F u e l , 2 0 0 6 , 8 5 ( 1 2 / 1 3 ) 1 9 3 5 1 9 4 3 . [ 7 ]G r  b n e r Ma r t i n ,O g r i s e c kS i r k o ,Me y e r B e r n d .N u m e r 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o f 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a t c i r c u l a t i n gf l u i d i s e d b e dc o n d i t i o n s [ J ] . F u e l P r o c e s s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7 , 8 8 ( 1 0 )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