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章编号0253224092002 0520385207 收稿日期2002207220; 修回日期200220920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款G 19990221 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 作者简介黄戒介19632 , 男, 山西芮城人, 研究员, 从事煤气化、高温煤气净化基础和工艺开发研究。E 2mail huangjj sxicc1ac 1cn 现代煤气化技术的开发与进展 黄戒介, 房倚天, 王 洋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01 摘 要评述了现代煤气化技术开发现状, 对加压固定床气化, 流化床气化, 水煤浆气流床气化和干粉气流床气化典型代表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提出了未来煤气化技术发展的原则。鉴于目前制氧成本仍然是制约煤气化技术发展的最大因素, 认为一方面应加速高效廉价的大规模制氧技术的开发, 另一方面要注重氧耗低的气化技术的开发, 重视过程集成概念和技术经济的优化。理论分析和已有研究表明粉煤Π块煤双粒级进料液态排渣固定床气化、两段多段 进料干粉气流床气化、流化床部分气化与气流床气化或CF B 燃烧集成技术具有各自特点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关键词煤气化; 固定床; 流化床; 气流床中图分类号T Q546 文献标识码A 能源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 煤炭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化石能源为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同时也造成了地球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如区域性酸雨问题、全球性臭氧层空洞和气候 变暖温室效应 问题。因此解决能源、碳排放、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未来煤炭利用的关键议题。我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以煤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 煤炭的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的70左右, 长期以来煤炭的利用主要沿用传统的直接燃烧方法, 不仅效率低, 而且排放出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而天然气相对煤炭不仅洁净且利用方便, 另外天然气利用排放的C O 2仅是煤炭利用的一半。随着日益严格的环境控制和C O 2排放全球性的限制, 天然气的产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天然气的价格势必上涨。如此以来, 煤炭气化的潜力和竞争力将显现出来, 这是由煤炭气化所具有的特点来决定1 现代煤气化技术发展的很快, 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都是史无前例的, 以煤炭气化为基础的合成氨、合成化学品甲醇、醋酸等 已占据很大的市场; 2 以煤炭气化为基础的联合循环发电IG CC 其经济竞争力已非常接近粉煤燃烧发电技术, 更重要的是IG CC 可以达到非常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 3 对于C O 2的脱除要求, 煤气燃前脱C O 2的IG CC 的经济性与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燃后脱除C O 2相当, 但明显地低于其他煤直接燃烧技术燃后 脱C O 2的发电技术 [1]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煤气化技术研究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的刺激和严重的燃煤环境污染问题, 国内外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美国先后 提出的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CCTP 和21世纪展望Vision 21 , 其中IG CC 是主要项目; 欧共体和日本的洁净煤技术发展计划都十分重视IG CC 。在IG CC 项目的带动下, 一批大型化的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完成示范, 如T exaco , Destec , Shell , Pren flo , K RW 等技术。基于成熟技术的煤部分气化燃烧集成联合发电系统ABG C 英国 , HIPPS 美国 概念正在开发。在过去二十年中, 我国煤气化技术研究开发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灰熔聚流化床气化技术完成了工业示范; 水煤浆气流床气化技术和加压固定床气化技术等完成了中试, 由于国外技术的引进T exaco ,Lur 2gi 气化炉 转变为国产化服务和技术改进多喷嘴技术 。干粉气流床气化技术近几年由于Shell 、Pren flo 技术的示范成功, 国内亦开始有关的技术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现代煤气化技术现状和理论分析, 对未来煤气化的发展规律和几种具有特色的气化技术予以讨论。 1 现代煤气化技术开发现状 20世纪, 针对不同的工业用途和形势需要替 代天然气, 合成气, 发电 发展了几百种气化方法, 其 第30卷2002年 第5期 10 月 燃 料 化 学 学 报 JOURNA L OF FUE L CHE MISTRY AND TECH NO LOGY V ol 130 N o 15Oct 1 2002 中以温克勒气化炉、常压K 2T 炉、鲁奇加压气化炉等得到最早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IG CC 的开发, 促进了新一代气化技术的诞生。美国45个洁净煤技术示范项目中有7个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项目; 配套有六种气化技术, 包括T exaco 水煤浆气化技术、CE 两段式气流床气化技术、Destec 两段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K RW 气化技术、U 2G as 气化技术和BG ΠL 固定床熔渣气化技术。德国的HT W 流化床气化技术、Pren flo 干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和荷兰的Shell 干粉气流床气化技术SCG P 也发展到示范规模。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煤种适应广、气化温度高、气化压力高、生产能力大、气化效率高、气体容易净化[2,3]。 根据气化炉类型煤气化技术可分为固定床气化如Lurgi 、BG L 、流化床气化如HT W ,U 2G as 、K RW , ICC 灰熔聚等 、气流床气化如T exaco 、Destec 、Pren 2flo 、Shell 、G SP 等 。111 加压固定床气化技术 加压鲁奇炉是典型的 加压固定床气化技术, 技术成熟, 能利用高灰分煤, 并且能在2141MPa 压力下运行, 适合合成液体燃料合成所需要的操作压力, 可节约投资和能耗, 因此, 南非萨索尔Ⅰ、Ⅱ、Ⅲ厂都选择了蒸汽和氧为气化剂的鲁奇加压气化技术。萨索尔Ⅰ使用鲁奇气化炉16台和1台M ARK Ⅴ型试验用鲁奇气化炉, 正常操 作时每台气化炉日产气88万m 3 。萨索尔Ⅱ、萨索尔Ⅲ, 均使用鲁奇Ⅳ型气化炉, 气化炉内径3185m , 操作压力约217MPa , 单台炉日产气110万m 3 。鲁奇炉设计的Ⅴ型气化炉内径为417m , 高1215m , 重量 200t , 日产气量达228万m 3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 鲁奇炉在应用中不断前进, 气化炉直径逐步放大; 使 用了搅拌装置, 从而可气化一定粘结性的煤[4] 。尽管鲁奇单台生产能力达到日处理上千吨煤, 但与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相比生产能力还不够大, 不能气化粉煤, 蒸汽分解率低, 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焦油和酚水。为克服上述缺点, 又进行了新的开发, 主要技术升级包括进一步提高压力、提高温度、两段引气。KG N 气化技术为两段气化, 将上出口含焦油煤气通过内部设施循环, 成功地生产出无焦油煤气。鲁尔100型气化炉能在10MPa 压力下操作, 设两个煤气出口, 可生产高热值和中热值煤气, 由于压力提高, 处理能力较215MPa 操作增加一倍, 煤气中CH 4也增加近一倍, 同时因为炉上部煤气流速降低很多, 从而减少了被带出的粉煤量。BG ΠL 液态排渣鲁奇炉, 与固态排渣相比, 气化温度提高, 气化能力提高3倍 ~4倍, 煤气中C O 、H 2含量大大增加, 水蒸气分解率提高、用量降低, 但氧耗高一些, 目前证明放大到500t Πd 是成功的。112 流化床气化技术 温克勒气化工艺是典型的流化床技术, 最早用于工业生产, 第一台工业生产装置于1926年投入运行。这种炉型存在严重的缺陷, 只能利用高活性褐煤, 排灰含碳多, 飞灰带出碳损失严重, 致使碳利用率降低。针对这些问题开发了新的流化床技术, 如高温温克勒HT W 、灰熔聚气化K RW ,U 2G as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灰熔聚气化法 和循环流化床气化工艺。 HT W 气化法的基本开发思路提高操作压力和 温度、增加流化床带出细粉循环入炉系统, 从而提高了气化炉的气化强度和碳转化率, 煤气中CH 4含量亦降低。已运转的示范装置操作压力为110MPa , 其生产能力为干褐煤720t Πd 。为应用于IG CC , 进一步提高压力至215MPa 以上, 气化炉直径317m , 褐煤处 理能力达到160t Πh , 可满足3617万kW 发电装置[4] 。 灰熔聚气化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射流技术在流化床浓相床中央建立一局部高温区, 中心温度达到1200℃左右, 炉壁温度1000℃~1100℃, 不仅气化炉平均温度高, 可气化烟煤, 而且生成灰熔聚颗粒物, 容易与半焦分离, 从而使排灰碳含量降低。应用此原理的K RW 、U 2G as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灰熔聚气化技术均进入工业示范开发阶段。 U 2G as 气化工艺完成中试后, 在我国上海焦化厂建立了工业装置, 日处理次烟煤120t 左右, 采用空气、蒸汽鼓风制低热值燃料气,1994年底投入生产。由于是第一套工业装置, 灰熔聚操作还有一定 的困难, 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5] 。 K RW 气化技术是加压流化床气化, 中试设计压力为211MPa , 操作压力0191MPa ~1162MPa , 处理能力次烟煤730kg Πh ~1140kg Πh 。该技术被美国能源部列为IG CC 用气化技术之一, 应用于Pinon Pine IG CC 项目, 采用空气鼓风气化模式。MW K ellogg 公司提供气化岛的设计。1998年1月气化岛开始建设, 至2001年1月, 气化炉运转了18次, 每次运行失败的原因为设计和设备缺陷, 长时间持续操作的目标还未完成。遇到的最多问题是高温煤气过滤除尘集灰的排出困难; 其次是气化炉底部排灰灰和石灰石 困难, 部分是由于气化炉耐火材料脱落造成的。估计操作参数为日处理煤88016t , 总发电能力 1017万kW , 净发电能力是91971万kW , 热效率LH V 是4211[6]。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在中试基础上, 进行了氧气Π蒸汽鼓风制合成气的工业示范装置开发, 烟煤处理能力为100t Πd , 常压, 气化炉直径214m , 目前已投入生产运转, 能稳定灰熔聚操作, 炉底 部排灰率占入炉灰分的70左右, 碳含量小于10, 煤气带出碳占入炉碳量的10左右, 含碳细粉C 65 掺入流化床锅炉入炉煤再利用, 其总碳利用率达到98。 循环流化床一般在大于颗粒终端速度下操作, 床中气体返混少, 无气泡存在, 气固接触好, 因此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循环流化床气化工艺开发目前处于中试规模, 美国HRI 公司、瑞典的Studsvik 能源公司、德国鲁奇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等开发了该技术, 结果证明其气化强度比传统流化床大3倍 ~4倍, 但煤的气化碳转化率仅为89[7] , 达不到完全气化。由于循环细粉较循环床锅炉碳含量高的多, 半焦的气化速率较燃烧速率低上千倍, 循环倍率也高, 因此此过程要求更高效的粉尘分离系统。113 水煤浆气流床气化技术 水煤浆气流床气化 又称湿法进料气流床气化,T exaco 炉是一种率先实 现工业化的气化技术, 由于其进料方式简单, 工程问题较少, 又有重油气化经验, 近十几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 具有大的气化能力, 处理煤800t Πd ~1500t Πd , 操作压力318MPa ~615MPa , 最大的一套处理能力 达到2400t Πd [8] , 在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在全世界建立了13套气化装置, 包括我国淮南煤900t Πd , 合成氨 、美国M otiva Delaware City 2300t 流化石油焦Πd ,120MW 蒸汽 等, 气化原料有煤、重油、石油焦等[9] 。T exaco 气化炉使用的典型煤浆浓度是60~70, 由于煤浆具有液体的特性, 加压进料容易, 所以可以实现更高压力8MPa ~10MPa 操作。其操作温度一般在1350℃~1500℃之间, 当灰熔点高于1500℃时, 需要添加助熔剂。离开气化炉的高温粗煤气和细粉, 含有入炉煤化学能的15~35, 因此冷煤气效率较低冷水工程71~74 。另一主要的问题是氧耗较高。为了降低过程氧耗, 提高冷煤气效率, 在T exaco 气化技术基础上发展了两段进煤煤气化工艺, 如Destec 气化法, 增加二段水煤浆进料, 二段水煤浆喷入量为总量的10~20, 气化炉出口温度降到1038℃~1050℃[4,10] 。次烟煤 气化冷煤气效率达到77。 114 干粉进料气流床气化技术 干粉进料气流床 气化技术相对湿法进料具有氧耗低、煤种适应广、冷煤气效率高等优点。其代表技术有Shell 、Pren flo 、日立气流床等。 Shell SCG P 工艺20世纪70年代初,Shell 开始致力于煤气化技术SCG P 的研究和开发,1983年 夏,Shell 公司在美国休斯顿附近的Deer Park 综合建 造厂开始建设日处理煤量220t 烟煤 或360t 褐煤 示范装置SCG P 21 ,1987年投入运转, 到1990年, 累计运行15000h , 其中连续运转时间最长为1528h , 完成了16个煤种的试验。继SCG P -1成功后, 又在荷兰Buggenum 兴建了一座2513万kW 的IG CC Demkolec 示范电厂, 气化能力是煤2000t Πd , 气化压 力218MPa 。1993年底试车, 以后三年中完成了14个煤种试验和12种不同烧嘴的设计测试, 气化运转率在95以上, 碳转化率可达99, 冷煤气效率80~83 [4,10,11] 。2005年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 司ΠShell 、双环化工和意大利Sulcis 将建设数套Shell 气化炉, 用于化工和发电生产, 气化能力900t Πd ~5000t Πd [12] 。 Pren flo 气化工艺Pren flo 工艺是常压K 2T 炉的 继承和发展, 特点为加压气化, 干粉进料, 与Shell SCG P 基本相同, 只是炉体设计有所不同。Pren flo 中 试装置于1986年在德国Furstenhausen 建设运行, 气化规模48t Πd , 操作压力310MPa , 气化温度1600℃, 气化炉出口用循环煤气冷却至800℃。该技术被西班牙Puertollano IG CC 电厂采用, 气化炉生产能力为2600t Πd 。示范数据表明, 尽管使用的是本地劣质煤灰分50左右 , 冷煤气效率达到7415, 大于合 同值7317 [13] 。 日本日立公司开发了处理量1t Πd 的气化炉, 采用一室两段的设计思想, 上下喷嘴有不同的旋回直径, 上喷嘴向下旋流, 延长了煤在炉内的停留时间, 有利于煤的气化, 同时两段进料气化时冷煤气效率明显提高 [4] 。 2 煤气化技术发展规律和几种煤气化技术 探讨 由热力学计算纯碳气化, 不考虑设备散热损失 可以得到煤气化冷煤气效率与气化反应、气体出口温度、气化剂过剩系数如蒸汽 的关系, 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可见C H 2O O 2反应冷煤气效率最高,C H 2O 空气反应冷煤气效率较低, 随煤 气出口温度提高冷煤气效率降低,C H 2O 空气反应降低幅度最大; 图2显示随着蒸汽过剩系数提高, 冷煤气效率降低 。 图1 冷煤气效率与温度的关系 Figur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d gas efficiency and temperature 1 C H 2O O 2; 2 C C O 2O 2; 3 C H 2O Air 图2 蒸气过剩系数对冷煤气效率的影响 Figure 2 E ffect of steam extra coefficient on cold gas efficiency C H 2O O 2 1 α0; 2 α0. 5; 3 α1 煤是一种复杂的有机矿物, 由富碳芳香烃、侧链 脂肪烃以及杂原子S 、N 、O 基团和少量矿物质组成, 其结构因煤而异。在煤热解过程中形成不同反应性的半焦。根据非催化气固反应缩核模型, 当碳转化率大于90, 残余的10碳反应性很低, 其气化几 乎需要占完全气化时间的一半[14] 。煤的热重气化实验结果基本与非催化气固反应缩核模型结果一致, 见图3。 上个世纪煤气化技术有两次重大突破, 第一次是工业制氧装置的开发, 用氧气代替空气进行工业 煤气化; 第二次是加压气化的开发[15] , 加压气化是煤气化大规模化的重要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 煤气化技术发展的原则 应为 1 加压气化2 纯氧Π蒸汽为气化剂3 低的出口煤气温度 4 低的蒸汽或C O 2 过剩系数 5 根据反应性变化特征分级气化或气化燃烧 图3 气化时间与碳转化率的关系 Figur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ification time and carbon conversion 1 T 1273K; 2 1233K 根据目前气化技术的发展基础和上述原则, 陶 瓷离子传递膜高效空气分离; 粉煤Π块煤双粒级进料液态排渣固定床气化; 两段多段 进料干粉气流床气化; 流化床部分气化与气流床气化或CF B 燃烧集成等技术都具备一定的条件, 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大的突破。211 陶瓷离子传递膜空气分离 相对空气Π蒸汽鼓风, 氧气Π蒸汽鼓风不仅可获得高的冷煤气效率, 而且气化反应速度提高, 气化炉气化能力提高115倍~210倍, 煤气含氮少, 用途广, 体积小, 输送能耗低, 因此氧气Π蒸汽鼓风是理想的气化模式, 但制氧设备投资大与气化设备投资相当 、耗电量大, 是气化技术昂贵的主要因素。变压吸附空气分离和有机膜分离经过开发已得到应用, 但对大规模气化炉其生产能力或氧纯度仍不能满足需要。陶瓷离子传递膜空气分离是一种新的空分概念, 利用无孔混合导体陶瓷膜, 既具有电子传导也具有离子传递特性, 该导体为无机混合金属氧化物, 如Li ,Cr Fe ,C o ,Cu O 3-8, 其化学计量系数为欠氧, 造成格子结构氧空位, 在高温800℃~900℃ 下工作, 氧纯度达到100, 处理能力大, 目前美国空气产品有限公司正 在研究开发。应用于IG CC 其经济收益体现在总装机成本降低713, 发电成本降低615 [16] 。 212 粉煤Π块煤双粒级进料液态排渣固定床气化 液态排渣固定床气化是一种大处理能力的气化炉, 炉出口温度较低, 冷煤气效率高, 目前主要问题是原料煤粒度的限制。高炉喷煤和干粉进料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发展, 浓相输煤和高温喷嘴技术已经解决, 为采用粉煤Π块煤双粒级进料液态排渣固定床气化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液态排渣鲁奇炉已进行了添加粉煤的试验, 粉煤粒度小于6mm , 添加量高达35, 随气化剂喷入, 气化操作满意。在喷煤高炉、KG N 炉和气流床结构设计的基础上, 进行固定床气化炉体的合理设计, 如图4所示, 实现块煤和粉煤双粒级气化且不生产焦油的目标, 该工艺发挥了固定床冷煤气效率高的优势, 同时可以使用粉煤, 其缺点仍是不适于强粘结煤种, 由于所依据的单元技术比较成熟, 工业化比较容易, 将会大大改善IG CC 用气化炉的技术和经济性 。 图4 双粒级进料液态排渣固定床气化工艺示意图 Figure 4 S lagging fixed bed gasification with pulverized coal injection 213 两段多段 进料干粉气流床气化 高温有利 于煤的气化反应, 但同时造成氧耗增加、煤气显热量大、高温煤气冷却强度大等问题。如何在降低煤气温度的同时, 使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如Destec 、日立气流床气化采用了二段进料, 有效地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煤气中的化学能。实践证明干粉进料气化明显优于湿法进料气化, 目前两段或多段干粉进料气流床气化成为国内外竞相开发的技术。 214 流化床部分气化与气流床气化或CFB 燃烧集 成技术 流化床反应器的混合特性有利于传热传质及粉状原料的使用, 但混合也造成了排灰和飞灰中的碳损失较高。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已解决了灰与半焦的有效分离、细粉循环, 提高了碳利用效率。但流化床飞灰带出仍然存在, 尤其对低活性煤气化, 完全气化是很难的。一方面需要庞大的细粉捕集循环系统; 另一方面残余碳的气化活性极差, 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为此有了流化床部分气化与气流床气化见图5 或与CF B 燃烧集成概念的产生, 该集成工艺可发挥流化床气化条件温和、氧耗低的特点, 利用气流床高温气化或CF B 燃烧快速转化流化床带出飞灰, 总碳转化率可达98。前者总体氧耗量低于气流床气化, 冷煤气效率也提高, 投资和运行费用降低; 后者如HIPPS , 使用低成本的流化床气化与流化床锅炉集成, 煤部分气化使气化炉气化能力提高, 又煤中硫大部分进入煤气, 容易脱除, 其IG CC 发电效率优于其他采用单一气化技术发电系统[17] 。 图5 流化床Π气流床集成气化工艺示意图 Figure 5 Fluidized bed coal gasification integrated with entrained flow gasification 3 结束语 现代煤气化技术研究开发在IG CC 项目的带动 下, 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制氧成本仍然严重制约着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因此一方面应加速高效廉价的大规模制氧技术的开发外, 另一方面要注重氧耗低的气化技术的开发。应充分认识各种气化技术的优缺点, 发挥其优势, 采用过程集成概念, 实现技术经济的优化。理论分析和已有研究表明粉煤Π块煤双 90 3 燃 料 化 学 学 报 30 卷 粒级进料液态排渣固定床气化 、 两段 多段 进料干 粉气流床气化 、 流化床部分气化与气流床气化或 CFB 燃烧集成技术符合发展规律 、 具有良好的发展 前景 。 参 考 文 献 [1] Neville A H Holt1 Coal Gasifi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Needs and Opportunities[A ]1 Presented at the Gasifica2 2 [2 ] 雍永祜 1 展望 2000 年我国煤化工技术 [J ]1 煤化工 , 1996 , 77 4 32181 [15 ] 唐宏青 1 煤化工工艺技术评述与展望 ogy Chinese , 2001 , 29 1 1251 [3 ] 徐振刚 1 美国洁净煤技术项目中的 IGCC[J ]1 洁净煤技术 , 1995 , 1 2 522561 [8 ] 张东亮 1 干法进料加压粉煤气化制合成气 [J ]1 煤化工 , 1996 , 77 4 242301 San Francisco , CA , Oct1 10 , 20011 Dec1 19981 162191 CA , Oct1 10 , 20011 4 242301 processes[J ]1 Coal Chemical Industry Chinese , 1996 , 77 4 192231 gies Conference[ C]1 San Francisco , CA Oct1 10 , 20011 tional Energy Forum[ C]1 23228 July , 2000 ,Las Vegas ,NV1 nese , 1995 , 1 2 522561 [4 ] 沙兴中 ,杨南星 1 煤的气化与应用 [M]1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1237 ,3781 [11 ] 候国良 1 Shell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J ]1 化肥设计 , 1998 , 36 5 162191 20011 Technology , 19951237 ,3781 [5 ] SUN Song2liang , Lau Francis , CUI Hai2jun , et al 1 Revamping Medium and Small Size Fertilizer Plant with U G Gasifier for Clean 2 AS [6] Pepe Cargill , Gail Dejonghe , Tim Howsleg , et al 1 Pinon Pine IGCC Project2Final Technical Report[ R]1 DE2FC21292MC29309 , Jan1 [7 ] 房倚天 ,李海滨 ,张建民 ,等 1 循环流化床技术在煤气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J ]1 煤化工 ,1996 , 77 4 192231 [9 ] William E Preston1 Texaco Gasification 2001 Status and Path Forward[A ]1 Presented at the Gasification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 C]1 [14 ] Zhong Tang , Yang Wang1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use of coal[J ]1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 2000 , 62 13721411 [10 ] Gasification of Solid and Liquid Fuels for Power Generation , Technology Status Report[ R]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 U1 K1 [12 ] Zuideveld P L1 Overview of Shell Gasification Projects[A ]1 Presented at the Gasification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C]1 San Francisco , ZHANG Dong2liang1 Syn2gas from pressure pulverized coal gasifier with dry feeding[J ]1 Coal Chemical Industry Chinese , 1996 , 77 2 Production[A ]1 Proceedings of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lean Coal Technology[ C]1 Beijing , 1999 ,95929631 [13 ] Eric Joos , Vincent Vittu1 Analysis of IGCC Acceptance Test Data The Puertollano Case[A ]1 Presented at the Gasification Technolo2 [ 16 ] Robin E Richard ,VanEric E Stein1 ITM Oxygen Technology An Oxygen Supply Option for Vision 21[A ]1 Energex 2000 2 8th Interna2 [ 17 ] Shenker J 1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of coal fired high perance power systems[A ]1 Proceedings of Advanced Coal Based Power and tion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C]1 San Francisco , CA , Oct1 10 , 20011 77 4 32181 Y ONG Y 2hu1 Prospects for the Chinese coal chemical industry in early 21 century[J ]1 Coal Chemical Industry Chinese , 1996 , ong XU Zheng2gang1 IGCC among the clean coal technology demoustration program in the united states[J ]1 Clean Coal Technology Chi2 SHA Xing2zhong , Y ANG Nan2xing1 Coal Gas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M]1 Shanghai Publishing Company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FANG Y2tian , LI Hai2bin , ZHANGJian2min , et al 1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technology in coal gasification i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Environmental Systems’ C]1 July 1997 , FETC , Morgantown , West Virginia1 97[ HOU Guo2liang1 Development of shell coal gasif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 ]1 Chemical Fertilizer Design Chinese , 1998 , 36 5 TANG Hong2qing1 Prospectives for R 连续几年进入 CA 等 千种表 。已成为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源期刊 万方数据系统期刊数据库 、 源期刊 。并多次获国 家、 中国科学院 、 华北地区及山西省的优秀期刊奖 。 燃料化学学报 为双月刊 ,大 16 开本 ,96 页 ,全部为铜版纸印刷 ,每册定价 15 元 ,全年 90 元 含邮资 。 欢迎广大读者在当地邮局订阅 邮政代号 22 50 。若需过刊或漏订 ,可随时与编辑部联系 。 联系地址 太原市桃园南路 27 号燃料化学学报 编辑部 邮政编码 030001 电 0351 2025214 0351 2025214 E2mail rlhx sxicc. ac. cn 话 传 真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dern coal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is reviewed1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on2 cepts for several typical gasification processes has been conducted1 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carbon gasification , the principle of future coal gasification development is proposed1 Because air separation for oxygen making with high capital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cost seriously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coal gasification , on the one hand , R on the other hand , lower oxygen consump2 tion gasification process might be developed as well by using integration concept1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it can be seen that slagging fixed bed gasification with pulverized coal injection two2grade particle size stock , en2 trained flow gasification with two or more stages of dry coal feeding and partial gasification in fluidized bed integrated with entrained flow gasifying or CFB combustion have good prospect1 Key words coal gasi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