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书书书 第5 8卷 第7期 化 工 学 报 V o l . 5 8 N o . 7 2 0 0 7年7月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 J u l y 2 0 0 7 檭檭檭檭檭 檭檭 檭檭檭檭檭 檭檭 殐 殐 殐 殐 研究简报一种基于犣 狀/ 犣 狀 犗的新型煤气化系统理论 能效分析及其环境性能评估 吕 明,周俊虎,周志军,杨卫娟,刘建忠,岑可法 (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3 1 0 0 2 7) 关键词煤气化;锌;氧化还原对;部分氧化法;太阳能 中图分类号TQ5 4 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4 3 8-1 1 5 7(2 0 0 7)0 7-1 8 2 2-0 6 犜 犺 犲 狅 狉 犲 狋 犻 犮 犪 犾 犲 狀 犲 狉 犵 狔犪 狀 犪 犾 狔 狊 犻 狊犪 狀 犱犲 狀 狏 犻 狉 狅 狀 犿 犲 狀 狋 犪 犾 犲 狏 犪 犾 狌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犪狀 犲 狑 犮 狅 犪 犾 犵 犪 狊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狊 狔 狊 狋 犲 犿犫 犪 狊 犲 犱狅 狀犣 狀 /犣 狀 犗狉 犲 犱 狅 狓狆 犪 犻 狉 犔 犕 犻 狀 犵,犣 犎 犗 犝犑 狌 狀 犺 狌,犣 犎 犗 犝犣 犺 犻 犼 狌 狀 ,犢 犃 犖 犌 犠 犲 犻 犼 狌 犪 狀,犔 犐 犝犑 犻 犪 狀 狕 犺 狅 狀 犵,犆 犈 犖犓 犲 犳 犪 (犛 狋 犪 狋 犲犓 犲 狔犔 犪 犫 狅 狉 犪 狋 狅 狉 狔狅 犳犆 犾 犲 犪 狀犈 狀 犲 狉 犵 狔犝 狋 犻 犾 犻 狕 犪 狋 犻 狅 狀,犣 犺 犲 犼 犻 犪 狀 犵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犎 犪 狀 犵 狕 犺 狅 狌3 1 0 0 2 7,犣 犺 犲 犼 犻 犪 狀 犵,犆 犺 犻 狀 犪)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A n e w k i n d o fc o a lg a s i f i c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Z n/Z n O r e d o x p a i r狏 犻 犪a t w o s t e p c y c l ei s p r o p o s e d . F i r s t l y,c o a l i sm a i n l yg a s i f i e d t oC Ob y r e a c t i n gw i t hZ n Oi nah i g h l ye n d o t h e r m i c s t e pa t a b o u t 1 2 0 0℃ . S e c o n d l y,i na ne x o t h e r m i cs t e pa tal o w e rt e m p e r a t u r eo fa b o u t5 0 0℃,h y d r o g e ng a sa n ds o l i d Z n Oa r ep r o d u c e d狏 犻 犪t h eh y d r o l y s i so f l i q u e f i e dz i n cp r o d u c e df r o mt h ef i r s ts t e p .T h ep r o d u c e dZ n Oc a n b e t h e nr e c y c l e d t o t h e f i r s t s t e p . I n t h i sp a p e r,b o t h t h e a u t o t h e r m a l r e a c t o rw i t hp a r t i a l o x i d a t i o no f c o a l a n ds o l a r r e a c t o rw e r e c o n s i d e r e da sh e a t s u p p l y i n t h e f i r s t s t e p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e n e r g y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n e w s y s t e mb a s e do nt h e1 s ta n dt h e2 n dl a wo f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sw a sp e r f o r m e d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e dt h a tt h e s y s t e mc o u l dr e a c ha ni d e a lt h e r m a le f f i c i e n c ya sh i g ha s8 9% w h e ne q u i p p e d w i t ht h ea u t o t h e r m a l r e a c t o r,a n d6 7% w h e ns o l a rr e a c t o r w a su s e d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c u r r e n tt h e r m a le f f i c i e n c y o fs o l a r c o l l e c t o r .T h er e l a t i v ee x e r g ye f f i c i e n c i e sw e r e8 0% a n d6 6%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m a j o rs o u r c e so fe x e r g y l o s s e sc a m ef r o m t h ei r r e v e r s i b i l i t yo fr e a c t i o ni na u t o t h e r m a lr e a c t o r,a n d h e a tl o s s e sf r o m s o l a r r e a c t o r .As i m p l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f o rt h es y s t e m w a sa l s op e r f o r m e db a s e do nt h er a t i oo f p r o d u c e dC Ot oH2(CHR)i nt h es y s t e m .A p p a r e n t l y,t h es o l a rh e a t e ds y s t e mw a sm o r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l y f r i e n d l yt h a nt h ea u t o h e a t e ds y s t e m,t h eCHRo f t h e f o r m e rw a ss m a l l e r t h a n1/6o f t h e l a t t e r .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c o a lg a s i f i c a t i o n;z i n c;r e d o xp a i r;p a r t i a l o x i d a t i o n;s o l a re n e r g y 2 0 0 6-1 0-2 5收到初稿,2 0 0 6-1 2-0 5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周 俊 虎。第 一 作 者吕 明 (1 9 8 2) ,女,博 士 研 究生。 引 言 煤炭气化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转化技术,是清洁 高效利用煤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目前应用最为 犚 犲 犮 犲 犻 狏 犲 犱犱 犪 狋 犲2 0 0 6-1 0-2 5. 犆 狅 狉 狉 犲 狊 狆 狅 狀 犱 犻 狀 犵犪 狌 狋 犺 狅 狉Z HOUJ u n h u.犈-犿 犪 犻 犾e n e j h z h o u@ p u b l i c . z j u . e d u . c n 广泛的一种洁净煤技术。利用煤气化制氢,不仅制 氢热效率高,而且可以通过氢能进一步实现能源的 高效与清洁利用。因而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全 替代化石燃料之前,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制氢技术可 以作为中远期能源技术而进行大力发展。目前应用 于制氢工业的煤气化技术主要为部分氧化气化法, 在 其 基 础 上 发 展 出 了L u r g i、U G a s、T e x a c o、 S h e l l等一系列成熟的气化工艺 [1 3]。此外,近年来 有一种以C a O为C O 2受体的新型煤炭气化方法也 被提出来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颇为引人注目[ 4 5]。 这些煤气化工艺技术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缺点首 先,为了获得较高的气化强度和碳转化率,这些工 艺均需要高温、高压的运行环境,从而对系统运行 及其设备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使设备和 运行成本增加;其次,从氢能利用方面来看,在这 些煤气化工艺的产物气中,H2和C O( 或者C O 2) 是以一种混合气体的形式产生,而氢能在许多应用 场合中对氢气纯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如目前广 泛应用于燃料电池车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要求 其燃料氢气中C O的含量在1 0m gm-3以下[ 6], 因此在这些煤气化工艺中往往需要对产物气进行分 离净化,从而使系统进一步复杂化同时也使得系统 耗功增加;此外,从污染物处理方面来看,为了实 现C O 2零排放,必须对C O2进行回收和处理,而 传统工艺中的产物气由于纯度问题在直接利用过程 中常常无法获得高浓度的C O 2,这对C O2的集中 处理埋存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7]。 1 基于Z n /Z n O的新型煤气化制氢技术 与传统的部分氧化气化法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 接受体气化法不同,2 0世纪末瑞士P S I研究所的 S t e i n f e l d等 [8]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煤气化制氢工艺概 念。这种煤气化制氢技术以金属/金属氧化物对 ( 又称为金属氧化还原对)作为能量存储和转移的 介质,其制氢过程原理为 第一步碳热还原反应 M狓O狔+狔→C狓M+狔C O (1) 第二步产氢反应 狓M+狔H2→OM狓O狔+狔H2 (2) 在第一步吸热反应中,在碳的参与之下金属氧 化物M狓O 狔 被热力还原为金属单质M( 或低价金 属氧化物M狓 ′O狔′) ,同时固体碳本身被气化生成 C O气体。在第二步放热反应中,金属单质 ( 或低 价金属氧化物M狓 ′O狔′)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和金属 氧化物M狓O 狔,产物中的金属氧化物又可以被回收 应用于第一步反应。此外,第一步反应所需的热量 可以通过煤的部分氧化或者太阳能热来获得。 这种两步式煤气化制氢系统的提出最初是为了 降低基于金属氧化还原对的两步式热化学制氢循环 系统对高温的要求 ( 需要至少2 0 0 0K以上的还原 温度) ,由于与后者相比系统中除了水和氢、氧以 外还有其他物质的投入产出,没有形成理想中的封 闭循环,因此又被称为两步式热化学准循环制氢技 术[ 8]。与以往的煤气化制氢工艺相比,这种新型的 两步式制氢系统在制氢性能与产物气利用上都存在 着很大的优势。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煤炭的气化过程 与制氢过程完全分开进行,从而无需进行产物气分 离就可以获得高纯H2以及高浓度的C O,这将非 常有利于未来氢能的应用需求以及对煤炭利用后期 C O2的捕集和处理。 目前,有关新型两步式煤气化制氢系统的相关 研究工 作 主 要 在 瑞 士 的P S I研 究 所 和 以 色 列 的 W I S研究所展开,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各种金属 及其氧化物性能的初步评估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及 实验研究上[ 8 1 0]。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基于这种新 型煤气化技术的系统评估。 由技术原理可以看出,新型两步式煤气化制氢 工艺的技术核心主要有两点一是金属氧化物的碳 热还原过程,二是相应金属的水解过程。因此在选 择金属氧化还原对时,必须同时考虑到其金属氧化 物 的 碳 热 还 原 性 能 以 及 相 应 金 属 的 水 解 性 能。 M u r r a y等 [9]对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的碳热还原性能 进行了实验评估,结果发现只有F e 2O3、Z n O和 M g O经过碳热还原能够获得游离金属产物;而 A l2O3、T i O2、S i O2、Z r O在惰性氛围下的碳热还 原过程中则有碳化物或者金属碳氧化物生成,不仅 如此,如果反应在N 2气氛下进行,还会较易产生 氮化物,如T i N、S i 3N4和A l N。而从化学反应动 力学来看Z n和 M g 都有较好的水解性能[ 1 1]。此外 还考虑到还原温度、系统运行压力等多重因素,本 文所设计的两步式煤气化系统最终选择Z n O/Z n作 为金属氧化还原对。由于第一步碳热还原反应是一 种高度吸热的化学反应,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加热 方式。本文在系统设计时同时考虑了两种加热方 案,一种是使用传统的碳部分氧化加热方法,即建 立自热式碳热还原反应器;另一种是使用新兴的太 阳能加热技术,即使用太阳能反应器。对基于这两 种加热方式而分别建立起来的两步式煤气化系统 3281 第7期 吕明等一种基于Z n/Z n O的新型煤气化系统理论能效分析及其环境性能评估 ( 如图1所示) ,本文将分别进行理论能效评估和环 境性能评估,并对其流程各个环节由于不可逆性所 产生的火用损进行分析。 (a)s y s t e mu s i n gs o l a r r e a c t o r (b)s y s t e mu s i n ga u t o t h e r m a l r e a c t o r 图1 基于Z n/Z n O的两步式煤气化系统 F i g . 1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 2 s t e p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b a s e do nZ n/Z n O (S 1a n dS 2a r es e p a r a t o r s f o r p r o d u c tm i x t u r eo fR 1a n dR 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S 3 i sa i r s e p a r a t o r) 2 系统主要参数设计及其说明 对于本系统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从煤的气 化原理可以看出,其气化过程主要取决于煤中碳成 分对Z n O的还原反应,因此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 是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系统都偏向于使用含碳量较 高的煤种,如低硫低灰无烟煤,尤其适用于焦炭、 石油焦等含碳量极高的化石燃料二次产物。为了更 清晰地显示该系统的主要反应和流程,在系统流程 图中忽略了N、O、H、S等其他次要元素成分而 采用其主要成分C来代表煤,在后面的理论评估 中也做了相应的简化。 由于在系统设计时同时考虑了碳部分氧化加热 和太阳能加热这两种系统方案,为了便于进行系统 评估与比较,本文选择产氢量作为系统规模的指 标。考虑到目前热化学装置的生产能力,以及太阳 能集热系统和热能存储系统的规模,借鉴与参考其 他一些相似系统的设计经验,设计系统的氢气产量 被选为4 0k m o lh -1。以此为基础,系统主要设 备特性及其参数设计如下。 ( 1)碳热还原反应器R 1 碳热还原反应器R 1的设计参数主要取决于 Z n O的碳热还原反应,该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锌 的火法冶炼技术[ 1 2]。根据化学热力学的计算结果, 常压下该还原反应的平衡温度约为9 0 4℃( 此时反 应的G i b b s自由能等于零) 。温度越高,反应越容 易进行。当温度达到1 0 0 0℃以上时就能获得较为 合理的还原速度[ 1 2]。而锌的气化温度为9 0 7℃,因 此在碳热还原反应中,产物Z n常呈气态。其化学 反应式为 Z n O(s)+C(s→ ) Z n(g)+C O(g) (3) 氧化锌的碳热还原反应是一个高度吸热的反应, 1 2 0 0℃时其标准反应焓约为3 5 1k Jm o l -1,整个 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 8 8~2 1 6k Jm o l -1[1 1 1 2]。 从反应式 ( 3)中可以看出,降低系统压力有利于 反应平衡向左移动。但是负压运行对系统及其设 备、材料均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综合考虑到以 上因素,碳热还原反应器R 1的设计温度确定为 1 2 0 0℃,设计压力为常压 (0 . 1MP a) 。 若R 1采用自热式反应器,设计采用纯氧作为 氧化剂 [ 如图1( b)所示,系统增加一个空气分 离装置S 3] ,则反应器中部分碳将直接与氧反应生 成C O,如式 ( 4)所示。其反应过程的标准热效 应Δ犎2 9 8=-1 1 1k Jm o l -1。 C(s)+0 . 5 O2(g→ ) C O(g) (4) 若R 1采用太阳能反应器 [ 如图1( a)所示] , 则太阳能集热系统采用比较常见的中心塔式,其集 热效率约为2 9%~5 6%,热存储系统效率可以达 到9 8 . 8%,因此总的太阳能加热系统热效率约为 2 8 . 6%~5 5 . 3% [1 3]。 ( 2)分离器S 1 由于锌蒸气在9 0 7℃以下就会冷凝成为液态, 因此可以用部分冷凝的方式来分离碳热还原反应的 产物气。基于这种原理,设计分离器S 1为一个非 接触式部分冷凝分离装置,通过S 1将混合气冷却 到9 0 0℃左右,锌蒸气由于冷凝作用自动从气态产 物中分离出来。 4281 化 工 学 报 第5 8卷 ( 3)水解反应器R 2 Z n的水解反应是一个中度放热的反应,5 0 0℃ 时其标准反应焓约为-1 1 0k Jm o l -1,其化学反 应式为 Z n(犾)+H2O(g→ ) Z n O(s)+H2(g) (5) 根据 化 学 反 应 热 力 学,常 压 下 当 温 度 降 到 1 2 1 7℃以下反应就会进行,且温度越低越有利于反 应平衡向左移动,使单位锌的产氢率提高。但是降 低温度会使反应速率也随之降低。因此必须选定一 个较为合适的反应温度以获得合理的反应速率和产 氢率。当锌为液态时系统压力对反应的平衡影响不 大,适当增加压力能够促使反应快速达到平衡,但 采用高压使系统对设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此外还 需考虑整个系统的压力匹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选择水解反应器R 2的设计温度为5 0 0℃,设计压 力为常压 ( 0 . 1MP a) 。 ( 4)分离器S 2 水解反应的产物 氢气与氧化锌的分离属于 典型的气固分离,由于产物温度比较高,大约为 5 0 0℃左右,因此分离器必须能够耐一定的温度。 S 2可以选用一些常用的高温气固分离装置,如高 温旋风分离器、高温陶瓷分离器等[ 1 4]。 ( 5)空气分离器S 3 如前所述,当系统采用煤部分氧化加热方式 时,为了提高氧化效率和C O产气的纯度,自热式 反应器R 1设计采用纯氧作为氧化剂。因此系统需 要增加一个空气分离装置S 3。 3 系统评估及其结果分析 3 1 理论能效分析 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第二定律为基础,本文 对设计系统进行了热分析和火用分析。 分析时,系统中各个环节均被视为稳流开口系 统,能量平衡[ 1 5]为 Δ犎=犎2-犎1=犙-犠 (6) 式中 犎2、犎1分别为进出口物流所具有的焓值 ( 按低位热值计算) ,k J;犙为过程换热 ( 系统吸热 为正,放热为负) ,k J;犠为过程做功 ( 系统对外 做功为正,反之为负) ,k J。 火用平衡[ 1 5]为 Δ犈=犈2-犈1=犈犙-犈犠-犈L (7) 式中 犈2、犈1分别为进出口物流的火用,k J;犈犙为 过程换热所具有的火用流,k J;犈犠为过程做功所具 有的火用流,k J;犈L为过程的火用损,k J,犈L=犜0犛 i, 犛i为过程中的总熵产,k JK-1。 系统的总热效率为 η= 犙(H2)+犙(C O)+犙e ∑犙 犻 (8) 式中 犙(H2)和犙(C O)分别为系统输出H2和 C O所具有的焓值 ( 按低位热值计算) ;犙e是系统 所产生的额外热能;∑犙 犻是提供给整个系统的总 热能,包括输入系统的燃料所具有的低位热值以及 系统所耗电能的等价热能,如果采用太阳能加热方 式,则需要计入输入系统的太阳能热。 系统的总火用效率为 ηE X= 犈(H2)+犈(C O)+犈e ∑犈 犻 (9) 式中 犈(H2)和犈(C O)分别为系统输出H2和 C O的火用能;犈e是系统所产生的额外火用能;∑犈犻 是提供给整个系统的总火用能。 能效评估中所用物质的基本热化学数据均来自 文献 [ 1 5] 。 计算结果表明,自热式煤气化系统 ( 采用纯氧 氧化)的理想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达到了8 9%和 8 0%。目前现有的常压煤气化技术如W i n k l e r、K T等工艺其总热效率一般为8 0%~9 0% ( 按高位 热值计算) [1]。如果考虑到氢与一氧化碳的分离与 提纯,显然与现有的常压煤气化技术相比新工艺有 获得更高能效的潜力。另一方面,对太阳能加热式 新型煤气化系统的理论能效分析结果表明其系统 理论热效率最高可达到6 7%,相应的火用效率可以 达到6 6%( 假设太阳能加热系统的整体热效率为 5 5 . 3%,以下相关数据的计算均以此为基础) ;从 输入能量分布上来看,系统总输入能量的6 5%以 上均来自于太阳能,由此可见当采用太阳能加热方 式时,固体碳在整个系统中主要是作为一种推动 Z n O还原反应进程的化学还原剂,而不再作为系 统能量输入的主体。 从系统火用损分布来看,无论采用何种加热方 式,R 1所产生的可用能损失均为最大,分别占了 总火用损的6 0 . 5%( 自热式)和8 5 . 5%( 太阳能加 热式) ,前者的火用损主要来自于反应过程所产生的 不可逆性,而后者的火用损则主要由太阳能加热系统 的散热所引起。由此可见当采用太阳能加热方式 时,如何改进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集热效率是提高总 系统效率的关键所在。此外,分离器S 1在冷凝过 5281 第7期 吕明等一种基于Z n/Z n O的新型煤气化系统理论能效分析及其环境性能评估 程中的可用能损失以及R 2中由于传热和反应不可 逆性所带来的火用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另外,由能量衡算结果还可知道锌的水解反 应器完全可以实现自热,因此水解反应器R 2可以 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单独运行,又鉴于Z n的运输 与存储比H2无论在安全性还是经济性上都要优秀 很多 ( 以1m o l Z n产1m o lH2计算,通过折算Z n 的质 量 储 氢 密 度 大 概 为3%,体 积 储 氢 密 度 为 2 1 8 . 3k gH2m-3,与现有开发的储氢材料相比 虽然在质量储氢密度上优势不大,但是其体积储氢 密度性能远远优于现有的各种储氢材料[ 1 6]) ,因此 本文所建立的煤气化制氢系统可以作为未来分散式 氢能利用系统的选择之一。 3 2 环境性能评估 由新型煤气化制氢工艺的气化原理可知,煤炭 的气化反应在较强的还原性气氛中进行,因此煤中 的N和S成分基本上不会被氧化生成气态污染物 NO狓和S O2;另一方面,由于反应中大量金属氧 化物的存在,生成H2S气体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整个系统中含硫含氮气态污染物 的排放量极少,煤中的N和S大部分将以含氮含 硫无机盐的形式作为灰渣排出。当S含量较低时, 煤中固有的矿物质成分如C a O、M g O、F e 2O3等 可以直接满足固S的需要;当S含量较高时,部分 Z n O将转化为Z n S,从而达到固S的目的,但同时 也会造成部分Z n O的损失。 本文 还 通 过 系 统 所 产C O与H2的 摩 尔 比 (CHR)对新型煤气化制氢工艺C O 2的排放情况进 行了考察。显然,CHR越小表明该系统的相对 C O2排放量越低,其整体清洁性能越好。计算结 果表明自热式煤气化系统的CHR为6 . 6 5,太阳 能加热式煤气化系统的CHR为1,后者仅为前者 的1 5%。由此可见,采用太阳能极大地提高了化 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的清洁性能,结合太阳能发展 化石燃料综合能源利用系统将是未来能源开发与利 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C O 2处理方面来看,对煤气的主要成分C O 和H2进行分离提纯,从而获得高浓度的C O燃气 有利于在联合循环发电、联合燃料电池发电等后续 能源利用过程中获得较高浓度的C O 2排气,从而 为最终能源系统C O 2的捕集和处理过程带来效率 和经济上的优势[ 7]。目前现有的煤气化工艺其产气 一般为C O、H2、CH4等气体的混合气,其中C O 的浓度最高不会超过7 0%[ 1],而新系统中煤气化 过程的产气直接为高浓度的C O气体,理论上其产 气中C O浓度可以达到9 9%以上,这为后续能源 利用系统C O 2的捕集与处理带来了方便。 4 结 论 基于金属氧化还原对的两步式煤气化制氢技术 是一种新型的洁净煤利用技术。本文以该技术原理 为基本出发点,构建了一种基于Z n/Z n O的新型煤 气化系统。与以往的煤气化工艺相比,该系统采用 常压运行方式,无需进行产物气分离便可获得高纯 H2和高浓度的C O,而且其产氢反应器可以实现 自热而独立运行,因而在系统设备选择和产物气应 用以及污染物处理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优势。 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本文对 新系统进行了理论能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纯氧 氧化的自热式煤气化系统其理想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分 别达到了8 9%和8 0%,而按现有太阳能加热系统 的热效率计算,太阳能加热式煤气化系统的整体理 想热效率和火用效率最高分别可以达到6 7%和6 6%;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系统的主要火用损分别 来自于自热式反应器中反应过程所产生的不可逆 性,以及太阳能加热系统的散热损失。本文对新系 统的环境性能也进行了理论评估与比较,结果显 示新系统的含氮含硫气态污染物排放量极少,而 且在后续能源利用过程中C O 2的捕集与处理上具 有一定的优势;从C O 2排放来看,采用太阳能加 热方式其环境性能远远优于采用自热方式,前者的 CHR不到后者的1/6。以上评估结果进一步肯定 了新型两步式煤气化工艺的开发价值,同时也为我 国中远期能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与途径, 相关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展开。 犚 犲 犳 犲 狉 犲 狀 犮 犲 狊 [1] W a n gT o n g z h a n g( 王同章).T h e o r i e s a n dF a c i l i t i e s o f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煤 炭 气 化 原 理 与 设 备 ).B e i j i n gC h i n a M a c h i n eP r e s s,2 0 0 13 3 1 4 6 [2] M i n c h e n e r A J .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a d v a n c e d p o w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犉 狌 犲 犾,2 0 0 5,8 4(1 7) 2 2 2 2 2 2 3 5 [3] L i Z h i q i a n g(李 志 强 ).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y d r o g e n p r o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t h e h y d r o g e n s o u r c e s o f p e t r o l e u mr e f i n i n gf a c t o r i e s .犘 犲 狋 狉 狅 犾 犲 狌 犿&犘 犲 狋 狉 狅 犮 犺 犲 犿 犻 犮 犪 犾 犜 狅 犱 犪 狔( 当代石油石化) ,2 0 0 6,1 4 (7) 1 2 1 5,3 4 [4] X i a oY u n h a n( 肖 云 汉).H y d r o g e nf r o m c o a lw i t hz e r o e m i s s i o n.犑 狅 狌 狉 狀 犪 犾 狅 犳犈 狀 犵 犻 狀 犲 犲 狉 犻 狀 犵犜 犺 犲 狉 犿 狅 狆 犺 狔 狊 犻 犮 狊( 工程热 6281 化 工 学 报 第5 8卷 物理学报) ,2 0 0 1,2 2(1) 1 3 1 5 [5] W a n g Q i n h u i(王 勤 辉 ) ,S h e n X u n(沈 洵 ) ,L u o Z h o n g y a n g( 骆仲泱) ,C e nK e f a( 岑可法).N e wn e a r z e r o e m i s s i o n c o a l u t i l i z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w i t h c o m b i n e d g a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o m b u s t i o n .犘 狅 狑 犲 狉犈 狀 犵 犻 狀 犲 犲 狉 犻 狀 犵( 动 力 工 程) ,2 0 0 3,2 3(5) 2 7 1 1 2 7 1 5 [6] L iY i n g(李 瑛 ).F u e l C e l l(燃 料 电 池 ).B e i j i n g 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 I n d u s t r yP r e s s,2 0 0 01 5 9 [7] N iW e i d o u( 倪维斗) ,Z h a n gB i n( 张斌) ,L iZ h e n g( 李 政).H y d r o g e ne c o n o m yC O2m i t i g a t i o nI G C C .犆 狅 犪 犾 犆 狅 狀 狏 犲 狉 狊 犻 狅 狀( 煤炭转化) ,2 0 0 3,2 6(3) 1 1 0 [8] S t e i n f e l dA,K u h nP,R e l l e rA,P a l u m b oR,M u r r a yJ, T a m a u r aY.S o l a r p r o c e s s e dm e t a l s a s c l e a ne n e r g yc a r r i e r s a n d w a t e r s p l i t t e r s .犎 狔 犱 狉 狅 犵 犲 狀犈 狀 犲 狉 犵 狔,1 9 9 8,2 3(9) 7 6 7 7 7 4 [9] M u r r a yJP,S t e i n f e l dA,F l e t c h e rEA.M e t a l s,n i t r i d e s, a n dc a r b i d e s狏 犻 犪s o l a r c a r b o t h e r m a lr e d u c t i o n o f m e t a l o x i d e s .犈 狀 犲 狉 犵 狔,1 9 9 5,2 0(7) 6 9 5 7 0 4 [1 0] R o m a nA,M i c h a e lE.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o f s o l a r r e a c t o r s f o rc a r b o r e d u c t i o no fz i n co x i d e .犈 狀 犲 狉 犵 狔,2 0 0 4,2 9(5/ 6) 7 5 7 7 6 9 [1 1] K o d a m a T.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s o l a rc h e m i s t r yf o r c o n v e r t i n gs o l a rh e a t t oc h e m i c a l f u e l s .犘 狉 狅 犵 狉 犲 狊 狊 犻 狀犈 狀 犲 狉 犵 狔 犪 狀 犱犆 狅 犿 犫 狌 狊 狋 犻 狅 狀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2 0 0 3,2 95 6 7 5 9 7 [1 2] M e t a l l u r g yo fL e a da n dZ i n cE d i t o r i a lB o a r d( 铅锌冶金学 编委会).M e t a l l u r g yo fL e a da n dZ i n c( 铅 锌 冶 金 学). B e i j i n gS c i e n c eP r e s s,2 0 0 31 6 5,4 5 4 5 0 3 [1 3] T e oED,B r a n d o nNP,V o sE,K r a m e rGJ .Ac r i t i c a l p a t h w a ye n e r g ye f f i c i e n c y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h e r m o c h e m i c a l UT 3c y c l e .犐 狀 狋 犲 狉 狀 犪 狋 犻 狅 狀 犪 犾犑 狅 狌 狉 狀 犪 犾狅 犳 犎 狔 犱 狉 狅 犵 犲 狀犈 狀 犲 狉 犵 狔, 2 0 0 5,3 05 5 9 5 6 4 [1 4] C e nK e f a( 岑可法) ,N iM i n g j i a n g( 倪明江) ,Y a nJ i a n h u a ( 严建华) ,L u oZ h o n g y a n g( 骆仲泱) ,L iX i a o d o n g( 李晓 东) ,F a n gM e n g x i a n g( 方梦祥) ,L iX u a n t i a n( 李绚天) , C h iY o n g( 池涌) ,G a oX i a n g( 高翔) ,J i a n gX u g u a n g ( 蒋 旭 光 ) ,C h e n g L e m i n g(程 乐 鸣 ). T h e o r i e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e so f t h eS e p a r a t i o no fG a sa n dS o l i d( 气固分离 理 论 及 技 术 ). H a n g z h o u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 9 9 93 8 3 3 9 5,5 0 4 5 0 7 [1 5] Y u a n Y i(袁 一 ) ,H u D e s h e n g (胡德生 ).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sA n a l y s i so fC h e m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P r o c e s s ( 化 工 过 程 热 力 学 分 析 法).B e i j i n gC h e m i c a l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1 9 8 51 6 0 [1 6] C h e nC h a n g p i n( 陈长聘) ,W a n gX i n h u a( 王新华) ,C h e n L i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