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次生热能资源的利用方式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矿井次生热能资源的利用方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矿井次生热能资源的利用方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矿井次生热能资源的利用方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矿井次生热能资源的利用方式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矿井次生热能资源的利用方式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1 2卷 第 4期 2 0 0 9年 7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V o l . 1 2N o . 4 J u l . 2 0 0 9 ■ 语言文化 湖湘文化研究综述① 刘 玲a, 米 华b ( 湖南科技大学 a . 组织部 b . 法学院, 湖南 湘潭 4 1 1 2 0 1 ) 摘 要 湖湘文化是形成、 发展和传播于湖南省境内的一种地域文化。为了更好地弘扬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在当代 社会的继承、 创新和应用, 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活力, 还需要学者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关键词 湖湘文化; 湖湘人物; 近现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 G 1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7 8 3 5 ( 2 0 0 9 ) 0 4- 0 1 1 2- 0 6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湖湘文化是形成、 发展和传播于湖南省境内的一种地域文化。人们对它的研 究历经百年不衰, 研究的内容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丰富, 成 果也越来越多。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湖湘文化研究进入到 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 在学术继承的同时有了新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弘扬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在当代社会的继 承、 创新和应用, 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活力, 本 文拟对湖湘文化的研究作一综述。 一 湖湘文化的源流、 发展及特征研究 关于湖湘文化的源流, 谢涛( 2 0 0 2 ) [ 1 ]将湖湘文化的源 流概括为两种 第一种是湖湘文化的源流大致在湖湘理学 创立的北宋末年; 第二种是春秋时代的楚国文化甚至先楚 时代的蛮夷文化。第一种源流的依据是谢涛( 2 0 0 2 ) 根据 彭大成( 1 9 9 1 ) [ 2 ]引用郭篙焘 “ 盖濂溪周子与吾夫子, 相去 七百载, 屹立相望。揽道学之始终, 亘湖湘而有光” 的话, 将周敦颐视为湖湘文化的开山之祖。同时认为两宋之交在 岳麓书院讲学的胡安国、 胡宏父子以及南宋的张南轩是湖 湘文化的最初奠基者。另外根据周跃文( 1 9 9 3 ) [ 3 ]的“ 湖湘 文化作为相对独立的地方文化而言, 最初是以南宋时期湖 湘理学一派的创立为其突出标志” 的观点以及杨金鑫 ( 1 9 9 5 ) [ 4 ]认为湖湘文化的发展源流应是在湖湘学派的创 立之时, 而“ 湖湘学派始于南宋, 胡安国首开先声, 其子胡 宏独创新论, 门人张南轩衍其说因而大成。 ” 另外, 还有饶 怀民、 杨念群、 王继平等人所持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基本上 都是基于将湖湘文化等同于理学中的湖湘学派, 由此而产 生了第一种观点。第二种源流的依据是谢涛( 2 0 0 2 ) [ 1 ]采 用了罗福惠先生早在2 0世纪8 0年代提出的观点[ 5 ]和罗敏 中( 1 9 9 7 ) [ 6 ]的观点“ 湖湘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 因为湖南 的原著民杨越是楚蛮的一支, 从畛域上来讲, 湖湘亦为古荆 州, 早在楚成王时便受周天子之赐 ‘ 镇尔南方夷越之地, 无侵中国’ , 正式纳入楚国的版图” 的观点以及陈甲标 ( 2 0 0 0 ) [ 7 ]指出湖南早在夏商西周的先楚时代, 便在和中原 文化的不断冲突和融合之中形成了自己的先楚文化。到了 楚国开拓南疆将湖南置于版图之后, 湖南的先楚文化便和 楚文化融合,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 湖湘楚文化” 等观 点。他们的观点是将湖湘文化的研究视角放在大文化的框 架之下, 即文化不仅包括见诸文字的以思想文化为主的高 级层面, 而且应该包括诸如生活方式、 心理素质、 风俗习惯、 民族心态等低级层面而形成。 然而, 周秋光( 1 9 9 9 ) [ 8 ]在 光明日报 发表的文章 湖 湘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将湖湘文化的源流分为了三 种 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 楚 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 第二种认 为湖湘文化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 第 三种认为, 从广义上说, 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 它不仅包 括传统文化, 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 秦汉在内的文化; 而狭 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 形成于宋代。 对于以上二源说、 三源说两类分法, 本质上没有什么大 的差别, 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有点不同, 都有其合理的方 面。况且目前对于源流问题, 也没有产生新的观点。并且 基于近代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的湖湘文化实质上是以 湖湘理学为思想支点的一种文化, 它伴随着数代湖湘理学 大师的理论阐发和辉煌功绩深入广大湖湘人士的心中并凝 聚成一种永恒的情结, 所以, 将湖湘文化的研究重心置于湖 211 ①收稿日期 2 0 0 9- 0 3- 2 0 作者简介 刘 玲( 1 9 7 2- ) , 女, 湖南株洲人, 馆员,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湘理学, 又将湖湘理学的研究重心置于近代湖湘可以说是 众望所归。 关于湖湘文化的演进, 彭大成( 1 9 9 1 ) [ 2 ]对近代以后的 湖湘文化的演进途径, 根据湖湘文化发展的思想线索, 分成 两条思想线索 第一条是由王夫之 谭嗣同 杨昌 济 毛泽东的爱国主义和民主启蒙思想发展路线; 第二 条是由王夫之 曾国藩 杨昌济 毛泽东的中国传 统文化思想发展路线。认为两条思想脉络的起点都是王夫 之, 终点则是毛泽东,其中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 重大作用。周秋光( 1 9 9 9 ) [ 8 ]概括了很多学者的观点, 对湖 湘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 以发展兴衰时期为标准, 将湖湘文 化的发展演进分四个阶段 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 了古代湖湘文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 使已经世 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的第三次大融合, 使湖南全省风气大开;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 第四次大融合, 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饶 怀民则认为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战争为止, 为地主阶级的 经世派、 洋务派文化时期; 第二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到辛亥 革命, 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革命派文化时期; 第三阶段从辛 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后, 为无产阶级新文化时期。整 体来看, 学者们对湖湘文化的演进过程或按人物划分, 或按 时间段划分, 划分角度不同因而结果也就不同, 但大家对湖 湘文化从北宋末年到近代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再到盛的过 程, 而王夫之是湖湘文化振弊起衰的关键人物这一点持认 同态度却毫无疑义。 关于湖湘文化的特征, 学者们研究的非常多, 从不同的 方面、 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特征。首先是研究湖湘文化 积极方面的特征, 彭大成( 1 9 9 1 ) [ 2 ]将湖湘文化的主要特点 归纳为 哲理思维和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 经世致用的哲学 思想与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 “ 气化日新” 、 自强不息的奋 斗精神; 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 运筹决胜、 平 治天下的军政谋略等五个特征。陈先枢( 1 9 9 7 ) [ 9 ]对湖湘 学风的特征进行了探讨, 指出湖湘学风具有经世致用、 伦理 践履、 文 化 乡 恋 和 教 学 图 新 四 个 重 要 特 征。谭 双 泉 ( 1 9 9 7 ) [ 1 0 ]认为面对晚清“ 二千年来未曾有的大变局” , 湖 湘文化在近代发生了嬗变, 她表现出敢于同旧传统决裂、 坚 持崇尚实学、 “ 旧瓶装新酒” 等等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陈甲 标( 2 0 0 0 ) [ 7 ]专门论述了湖湘文化的兼容性特征, 认为早在 先秦时期楚国和湖南原著民之间不断战争和融合之中产生 的“ 湖湘楚文化” 便已具备了兼容的特点, 秦汉以后湖南不 断的人口迁移又进一步加强了湖湘文化的这种兼容并蓄特 性。他还指出湖湘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对于整个湖南社会产 生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影响。罗敏中( 1 9 9 7 ) [ 6 ]对古代的 湖湘文化特性进行了研究, 指出其具有的“ 蛮” 性特质, 并 认为这种“ 蛮” 性可分三个层面来解释 其一是指这种文化 中所蕴涵的原始野性, 它产生了湖湘文化中开拓和蛮干的 双重文化功效; 其二是指在这种文化中体现着强烈乡土意 识和怀乡恋乡情结; 其三是指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精神。 还有的研究者从湖南特定的地理环境出发分析了湖湘文化 所具有的鲜明地域风格和特色 在性情和气质方面, 其特色 主要体现在“ 淳朴敦厚的民性, 强悍刚烈的民风” 上, 使得 湘人具有勇于任事、 不甘沦落和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 在行 为习俗方面, 表现为“ 克己谨慎而保守” ; 在思想品德方面, 集中表现在“ 崇尚程朱理学, 讲究道德修养, 注重节操志 向, 不妄言, 不妄为” 。周秋光( 2 0 0 1 ) [ 1 1 ]则通过对湖湘文 化发展变化的脉络, 将湖湘文化的主要特点归纳为 历史源 远流, 绵延传承, 有一种明显的连续性, 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历久常新, 激励三湘儿女奋发图 强, 报效祖国; 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奋 斗与创新精神。管仕福( 2 0 0 4 ) [ 1 2 ]通过从湘籍历史名人的 思想中, 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总结了湖湘文化具有务实观、 变化发展观、 和合观、 民本主义、 强调坚忍等五个方面的特 征 另外, 有的学者还对湖湘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之间的特 征进行了比较。如杨念群( 1 9 9 7 ) [ 1 3 ]的 儒学地域化的近 代形态 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 , 对湖湘文 化的学理根源 湖湘理学, 以及湖湘知识群体在近代出 现的儒学“ 地域化” 状态之下和江浙、 岭南进行了卓有成效 的比较研究。他认为“ 儒学地域化过程所导致的思维范式 的多元化, 会形成绵延久长的传统, 它统摄着不同地域知识 分子群体对待西学侵入所采取的迥然不同的话语应对策 略” 。这种传统在湖湘表现为强烈的政治思维和帝王之学 盛行, 在岭南表现为神秘主义主导下的理想主义“ 政治神 话” 的重构, 在江浙则表现为学术职业化和专门化的倾向 大兴其道。周秋光( 1 9 9 9 ) [ 8 ]在 光明日报 发表的文章 湖 湘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将两湖文 化、 湘赣文化作了比较, 认为湖湘文化与这两种文化相比, 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两湖文化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 重经世致用, 都有一定程度的民本思想和张扬个性、 敢 于探索、 接受新知、 文学艺术上富于想象、 追求瑰丽新奇等; 不同之处表现为 一是社会发展与文化重心移动不同; 二是 文化精英政治意识和强弱不同; 三是文化的连续性不同; 四 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士绅的力量和影响也很大不 同。而湖南、 江西则都是山河走向一致的内陆省份, 气候和 土地、 矿产资源相似, 清代前期江西远胜湖南, 而近代湖南 迅速崛起, 既与明末清初江西移民大量进入湖南有关, 也和 湖南近代以来地理政治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卢清华和周 芬芬( 2 0 0 6 ) [ 1 4 ]将湖湘文化与中国其他文化相比较, 认为湖 湘文化具有民俗性、 包容性、 历史性等三大特征。还有的研 究者对湖湘、 江淮、 闽粤三大区域文化近代民主思想进行了 比较, 认为湖湘文化中的近代民主思想比江淮和闽粤少了 一个“ 产生” 阶段, 由此便使得湖湘的近代民主思想具有 “ 失风气于先, 得风气于后” 以及“ 强调政治, 忽视经济” 的 特征, 等等。 其次, 有一些学者对湖湘文化消极方面的特征也进行 了深入研究。谭长富和康化夷( 2 0 0 4 ) [ 1 5 ]通过对湖湘文化 中的固守传统、 缺乏创新精神; 过于浓烈的民族情节、 拒斥 外来事物而缺乏开放精神; 重农轻商、 重义轻利而局限了科 技工商的发展; 自负矜持而易于脱离现实等四个方面进行 了反思; 而周秋光( 2 0 0 1 ) [ 1 ]则认为湖湘文化的缺陷有四 经济上极冷、 政治上极热的两极分化倾向; 经世致用的学风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湖南人急功近利、 缺乏对人的终极关 311 怀, 过于强调经验的作用而忽视了理论的建构; 易走极端, 保守与激进并存; “ 楚材晋用” 现象较为突出。除此之外, 缺乏大局意识、 有时窝里斗; 不合群, 团结精神差; 性格急 躁, 不能虚衷受益; 不善纳言和向他人求教; 也不善于包装 和推销自己, 等等。学者们希望在继承和弘扬湖湘文化时, 能全面科学地去认识湖湘文化的这些特质和社会作用, 进 而能有效地遏制和克服其缺失和负面因素, 以期湖湘文化 在中国乃至世界璀灿的未来。 二 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研究 对湖湘人物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对近代湖湘人物 的研究, 分两个层面 一是湖湘人物研究, 它又包括对湖湘 人物的个案研究, 以及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之间关系研究; 二是湖湘人才群体研究。 ( 一) 对湖湘人物的个案研究 湖湘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吒风云, 可以说产生了 很多推动中国历史车轮的人物, 所以, 湖湘人物的研究不仅 是湖湘文化研究的重点, 而且也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的重点。对于毛泽东、 曾国藩、 郭嵩焘的研究是近年来湖湘 人物研究的最热点, 尤其是对于郭嵩焘的研究近年来颇受 学术界关注, 大有超越曾国藩研究之势。不仅在史料整理 上, 大量的郭嵩焘著作得以出版, 而且就郭嵩焘的洋务思 想、 人才思想、 外交思想以及郭嵩焘和湘军集团的关系等诸 多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高 水平的论文和论著。王兴国[ 1 6 ]专著 郭嵩焘评传 可以说 是这时期郭嵩焘研究的学术大总结。王夫之、 魏源、 谭嗣 同、 左宗棠、 黄兴、 蔡锷和杨度亦是这一时段湖湘人物研究 中的热点, 其中王夫之和谭嗣同不仅是史学界而且是哲学 界的重点研究对象。另外, 还有一些湖湘人物长期以来不 为学术界所重视和关注, 而地位又相当重要的湖湘人物近 年来的研究力度也在加大。例如周秋光对熊希龄的系列研 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在八九十年代里一共编著了 6部 专著, 写了近 3 0篇相关论文。饶怀民( 1 9 9 9 ) [ 1 7 ]对于李燮 和的研究也颇引人注目, 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之上, 对史学界 关于李燮和在光复会重建、 第二次倒孙风潮、 上海光复及李 陈争督和列名筹安会等问题上的旧论进行了质疑。章犹才 和欧阳斌( 1 9 9 6 ) [ 1 8 ]通过对蔡锷的人格进行分析, 研究了湖 湘文化从“ 古代传统观念到近代民主革命观念的转化嬗 变” , 指出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变革大潮中必须“ 穷通损益” 来扬弃陈旧的传统, 才能“ 葆其活力, 培育新人” 。张云英 和罗建英( 2 0 0 6 ) [ 1 9 ]通过对毛泽东个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认 为以王船山为代表的近代湖湘文化, 蕴育了毛泽东的独特 个性 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的思维模式, 造就了 毛泽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神奇结合的虎气与猴气相统一 的独特的个性气质; 气化日新、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蕴育 了毛泽东“ 动” 、 “ 斗” 性格; 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 意识, 豪迈自负、 救中国自湖南始, 济天下自我始的历史责 任感, 造就了毛泽东自信、 豪迈、 乐观的个性; 经世治用的实 学思想蕴育了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的力行意识。 ( 二) 对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之间关系研究 彭大成( 1 9 9 1 ) [ 2 ]将王夫之视为近代湖湘文化发展的 源头。杨金鑫( 1 9 9 5 ) [ 4 ]认为“ 王船山是湖湘学派承上启下 的关键人物” , 在明末清初, 他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 使湖 湘学“ 大倡于湖湘, 而遍之天下” 。王兴国[ 1 6 ]认为郭嵩焘 对于湖湘文化有三大贡献 郭嵩焘是近代探讨湖湘文化优 良传统的第一人, 宣扬了由屈原、 周敦颐至王夫之、 曾国藩 一脉相传的湖湘文化之精髓; 郭嵩焘对近代湖湘文化的兴 盛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影响湖湘文化发展的三大原因; 郭嵩 焘不仅在学理上积极宏扬湖湘文化, 而且亲身实践湖湘文 化中经世致用、 兼容并蓄之博大精神。等等。 ( 三) 湖湘文化与近代湖湘人才群体研究 研究湖湘文化绝对不能回避近代的湖湘人才现象, 湘 地在近代以来一扫蛮夷之风, 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崛起了一 大批近现代史叱吒风云的人物, 思想家、 哲学家、 政治家、 军 事家、 战略家、 外交家、 文学家, 等等, 可谓灿若星辰, 叹为观 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 半部由湘人写就” , 正是这种情形 的真实写照。那么, 湖南何以在百余年里一拨接一拨地涌 现出那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呢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相关 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展开的层面不断地深入, 切入的角度 也越来越新颖。 关于近代湖湘人才群体兴起的时期, 绝大多数研究者 将之定为湘军兴盛的咸同年间。历史学家谭其骧认为 “ 清季以来, 湖南人才辈出, 功业之盛, 举世无双。 ” 陶用舒 ( 1 9 9 6 ) [ 2 0 ]通过分析道光年间以陶澍为中心的湖湘经世派 群体, 认为无论在人才的比重和质量上, 还是在对后世的影 响力上它都可以说是近代湖湘人才群体的开端。研究者们 最关注的问题还是近代湖湘人才群体产生的原因, 对此, 学 术界兴趣盎然, 各抒所见, 颇能成一家之言。综合下来, 重 要的观点有以下几家 其一, 地理和民风的塑造。钱基博和李肖聃( 1 9 8 5 ) [ 2 1 ] 较早提出类似的见解, 他认为湖南“ 人杰地灵, 大儒迭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义以淑群, 行必厉己, 以开 一代之风气, 盖地理使之然也。 ” 张朋圆和林增平也先后探 索了这种观点。在 2 0世纪 9 0年代的研究者中, 朱翔 ( 1 9 9 5 ) [ 2 2 ]指出湖南的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地理环境和政治 地理环境都适宜于高层次军政人才的培育。张伟然 ( 1 9 9 5 ) [ 2 3 ]专门论述了湖南的民风和士人气质, 提出了和前 人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湖南的民风由古代到近代经历了两 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从古代的怯懦畏事到近代的强悍果 敢, 二是从古代的懒惰到近代的勤奋” , 民风影响士气, 所 以湖湘士人在此种民风的熏陶之下形成了特有的果敢、 负 气和质直的气质。另外, 杨念群、 陶用舒、 周秋光也很关注 这一原因。 其二, 文化的塑造, 这主要是指湖湘学风在近代湖湘人 才群体兴盛中的作用。刘四平和吴仰湘( 2 0 0 2 ) [ 2 4 ]引 湘 学新报 例言所说 “ 学术为政治之本, 学术明斯人才出” , 指出了湖湘学术之蓬勃兴盛和湖湘人才的联袂群起是相伴 相随的, 宋末和近代是湖湘人才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亦是湖 湘学术最昌明之时。陶用舒( 2 0 0 0 ) [ 2 5 ]则专文论叙了湖湘 经世之学对湘军人才群的重要作用。杨念群( 1 9 9 7 ) [ 1 3 ]通 过湖湘书院作为“ 湖湘知识阶层凝聚权力的象征” 进行了 深入地分析, 探寻了湘籍学人在咸同以后崛起的深层文化 411 背景。 其三, 群 体 关 系 对 于 人 才 形 成 的 影 响。陈 先 枢 ( 2 0 0 0 ) [ 2 6 ]认为家族、 血缘关系乃至桑梓之情既为人才的脱 颖而出营造了氛围, 又为人才群体的形成编织了纽带。以 家族、 血缘关系结成的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主要的群体 之一。在这个群体之中, 名人的形象、 目标和规范往往会成 为其亲属、 后人行动的指南, 成为他们努力达到的标准。朱 翔( 1 9 9 5 ) [ 2 2 ]提出了近代湖湘在人才规律上的人才团、 人才 链集聚效应。杨念群( 1 9 9 7 ) [ 1 3 ]在这方面也有过许多新颖 的表述, 例如他认为崇祀先贤远祖是湖湘人士一种独特的 文化传承使命, 这种文化传承使命“ 一旦通过婚姻师友之 谊的网络与政治军事组织相联接, 就会转化为凝聚权力的 有效手段” ; 他还用韦伯的“ 卡里斯玛共同体” 来比附湘军 团体, 认为这是一种以情感性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群体, 它通 过对于个人感召力的宣扬来构就团体的凝聚力, 使得整个 团体显现出“ 精英化倾向” 。 其四, 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状况 对于人才形成的影响。戴日光和付涛( 2 0 0 7 ) [ 2 7 ]认为“ 自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面临着一个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 化转型的重大课题, 国家和民族亟需杰出人才” , 在这种社 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状况下, 湖南近代人才群的产生和 成长有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 从而诱发湖南人才群体的崛 起, 此为外因。 三 湖湘文化与近现代中国关系研究 湖湘文化其最大影响力的发挥便在于它对近代中国现 代化的重大促进作用, 这亦是湖湘文化引起学术界重视和 关注的重要原因, 所以关于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 关系研究是湖湘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该问 题涉及面很广, 这里仅就近年来学术界在湖湘文化研究视 角之下进行的主要成果作一简单介绍。 ( 一) 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湖湘文化中所 蕴涵的教育思想研究、 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之间的关系研 究等两个方面。 关于湖湘教育思想研究, 大多数学者都是对湖湘人物 的教育思想开展研究。如王立新( 1 9 9 9 ) [ 2 8 ]、 唐兆梅和李莉 ( 2 0 0 0 ) [ 2 9 ]分别研究了湖湘学派宗师胡宏的教育思想, 从教 育目的上, “ 夫为是学者, 非教士子美食逸居, 从事辞藻, 癰 凯名第, 盖将使之修身也。身修, 然后人伦明, 小民亲, 而人 道立。 ” 阐述了其教育目的首先定位在“ 修身” 上, 然后实现 “ 体用合一” 。从教育方法论上, 第一, 坚持“ 存疑” 的原则, 强调“ 读书一切事” 应有“ 见处” 。第二, 切忌速成, 尤忌骄 傲。徐善广和张林川( 1 9 8 2 ) 、 周慧杰( 1 9 9 2 ) 、 唐兆梅和李 莉( 1 9 9 9 ) 以及邓天红( 1 9 9 9 ) 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王夫之 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罗海兵( 2 0 0 3 ) [ 3 0 ]从其教育思想的 角度探讨魏源教育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的湖湘文化传统及其 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兰婷和张作岭( 2 0 0 3 ) [ 3 1 ]从教育目的、 教育作用、 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以及教育原则与方法等方面 研究和探讨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然而, 从 2 0 0 4年开始一 些学者开始从湖湘学派整体角度研究湖湘教育思想。朱璋 龙和张玉萍( 2 0 0 4 ) [ 3 2 ]通过对湖湘文化及其蕴涵的教育思 想研究, 阐述了湖湘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即为经世实学教 育思想洋务教育思想维新教育思想 资产阶级教育 思想。黄守红和单苹( 2 0 0 4 ) [ 3 3 ] 研究了湖湘学派强调使 学习者“ 修身成德, 明体达用, 学以致用, 匡济时艰” 的教育 目的和“ 知行互进、 坚持存疑、 提倡讲论” 的教育方法。 关于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蒋作斌 ( 2 0 0 2 ) [ 3 4 ]阐析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揭示湖湘文化的 传承是怎样为湖南教育的发展提供文化土壤的问题, 并进 而探讨了在当今社会我们又将怎样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湖湘 文化传统来为湖南教育的发展服务。舒放、 黎梦龙和陈选 才( 2 0 0 4 ) [ 3 5 ]通过从古到今湖南教育的起始、 初兴、 兴盛与 现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四个阶段分析, 论述了湖湘文化和 湖南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具有兼容性、 合一性和同一目的性 的“ 血缘” 关系。李选才、 舒放、 黎梦龙等( 2 0 0 5 ) [ 3 6 ]研究了 湖南教育多元化格局与湖湘文化交互渗透的关系问题, 等等。 ( 二) 关于湖湘文化与洋务思潮的关系研究 周辉湘( 1 9 9 8 ) [ 3 7 ]专文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洋务派的 首领们经过对湖湘文化集大成者王夫之经世济民思想的继 承, “ 架起了一座由湖湘文化通向洋务思潮的桥梁” 。但 是, 湖湘文化在孕育了洋务思潮的同时, 它只是一种封建统 治的“ 自我调节理论” , 故而这种“ 经世观” 只能为封建统治 进行输血, 而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制造新鲜血液。 ( 三) 湖湘文化与戊戌维新研究 湖南是戊戌维新时期最富朝气的省份, 湖南由一个保 守落后的内陆省份一跃成为变法维新之领头羊, 历来是学 术界研究之重点。过去, 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变法形 势、 机构、 人物、 影响和变法中的新旧之争, 近年来的研究则 越来越注重对这一事件背后所蕴涵的区域文化因素进行发 掘。郑焱( 1 9 9 4 ) [ 3 8 ]认为湖南的维新思潮具有其独特性, 那 便是湖南维新派的激进人物谭嗣同主张的人格觉醒与平等 学说, 它的广泛传播是湖湘维新运动蓬勃发展的思想基础。 罗志田( 1 9 9 8 ) [ 3 9 ]围绕“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的主流究竟是 趋新还是守旧 ” 这一具体问题, 从湖南区域文化的一些特 性入手, 探讨这一特定区域文化语境对湘籍人士思想观念 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认为“ 趋新而非守旧是近代湖湘区域 文化的主流趋向” , 而这种趋向来源于对魏源、 郭嵩焘、 曾 纪泽“ 确立为正面形象并与以前曾、 左一辈的趋新形象结 合, 而确立的以趋新为表征的近代湖南文化传系” 的认同, 新旧之争从根本上来讲只是学风之争。 ( 四) 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的研究 湘籍志士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重要力量, 这期间 对于他们的研究主要有 饶怀民( 1 9 9 3 ) [ 4 0 ]对辛亥革命时期 湖南的会党进行了探讨, 认为他们具有首领素质高、 组织严 密、 纪律严格、 注重联合、 以形成战略格局、 以纳入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轨道等特征, 对于全国的革命形势起了很大的 推进作用。有的研究者通过研究辛亥革命时期在两湖发生 的重大革命事件中湘籍志士的联络活动, 论证了湘籍志士 在两湖革命运动中重大作用, 促成了“ 湖北首义, 湖南首 应” 的壮举。饶怀民( 2 0 0 1 ) [ 4 1 ]研究了辛亥革命时期湘籍 511 志士的舆论宣传, 认为湖湘志士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而且 无愧为舆论界的骄子。还有的研究者针对学术界否定排满 革命, 进而怀疑暴力革命的倾向, 对湖南的排满革命进行了 思考,得出了“ 湖南无疑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而 排满革命思潮是湖南革命思潮的源头” , “ 排满革命促成了 近代‘ 湖南意识’ 的空前觉醒, 也是湖南近半个世纪人民民 主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的结论。 四 湖湘文化的其他研究 ( 一) 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湖湘文化研究 历史学家谭其骧较早对湖南的历史地理进行研究, 然 而, 继谭以后则鲜有研究成果。张伟然在 1 9 9 5年出版的著 作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缺憾[ 2 3 ]。 该书运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对湖湘文化从先秦 到清末各个时期的文化要素之分布、 差异和变迁以及该文 化区域发展之背景、 格局、 地理环境、 行政建制和移民等因 素进行了论述。另外, 周跃云也专门论叙了湖湘文化和湖 南地理之间的关系。朱翔则对近现代湖南的人才之地理分 布进行了论述, 同时探讨了近现代湖南人才产生和湖南地 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二) 文艺学视角下的湖湘文化研究 主要论及湖南文学与湖湘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关的研 究者有 田中阳、 欧阳斌和等。田中阳[ 4 2 ]在其专著 湖湘文 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 一书中提出了三个重要观 点 其一, “ 屈贾情结” 作为“ 经世致用” 的心灵爝火, 造就了 湖湘现当代文学的磅礴大气和灿烂辉煌; 其二, “ 经世致 用” 也对中国的近代文学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主 要表现在文学服从于政治功用, 讲求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以 至形成否定知识、 轻视知识的极端; 其三, 湖湘精神要在新 时期的文学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必须改造湖湘文化 让她真正成为一种开放的、 多元的、 淡泊明志的文化。欧阳 斌认为流寓文化、 理学文化、 红色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构成 了湖湘文化的主体内容, 也是湖湘文化的四大支柱, 这是湖 南文学审美品格产生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有 湖湘特色的文学审美品格主要包括 慷慨大气、 辞藻华美和 浪漫主义的楚味; 经邦济世、 忧国忧民和针贬时弊的辣味; 浓郁湘地风情的俗味。钟友循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论稿 从文化学、 社会学的角度对湖南文学与湖湘文化等进行了 审视, 在其 文学的缺失还是文化的缺失 一文中, 他找寻 了湖湘人没有出现文化巨人的原因 一是湖湘人的某些精 神文化特征雷同; 二是创作中缺乏一种本应属于作家本人 艺术家品格之要素的内在的、 强烈的内在激动; 三是湖南小 说的乡土情感缺乏思想深刻性、 现代意识与现代观念、 高境 界大眼光史诗品格等大气的东西。 ( 三) 湖湘史学视角下的湖湘文化研究 伍成泉( 2 0 0 1 ) [ 4 3 ]通过对晚清湘人文集的大致介绍, 分 析了晚清湘人文集在政治、 军事、 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所具 有的重要史料价值。李绍平( 2 0 0 1 ) [ 4 4 ]对近代湖湘史学进 行了回顾和总结, 认为近世的湖湘史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 帜, 着重史学形式和内容的更新, 并且首开了当代史和鸦片 战争史的研究, 同时在晚清的考据史学上也取得了重大的 成就。 ( 四) 湖湘少数民族文化等其他湖湘文化研究 田茂军( 2 0 0 3 ) [ 4 5 ]通过对苗族女红文化的研究, 总结了 苗族女红的文化内涵 生命意识的感悟、 艺术之美的张扬、 情感思想的载体、 个体创作的传承。郑英杰和谷遇春 ( 2 0 0 4 ) [ 4 6 ]对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色进行了总结, 提出 了对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的开发战略, 还有的学 者对土家族文化等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另外, 冉毅介绍 了湖湘文化在日本的影响; 王兴国则对湖湘文化的现代化 进行了探讨, 等等。 总而言之, 学术界对湖湘文化的研究是硕果累累, 但要 想对湖湘文化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 更好地为湖南政治、 经济、 文化等服务, 还需要学者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 1 ]谢 涛. 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湖湘文化研究综述[ J ] . 益阳师专学报, 2 0 0 2 , 2 3 ( 5 ) 6 2- 6 6 . [ 2 ]彭大成. 湖湘文化与毛泽东[ M] .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 9 9 1 . [ 3 ]周跃云. 湖南地理与湖湘文化求索[ J ] . 1 9 9 3 , ( 3 ) 1 1 5 - 1 1 8 . [ 4 ]杨金鑫. 王船山是湖湘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J ]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9 9 5 , 2 4 ( 5 ) 8 0- 8 3 . [ 5 ]罗福惠. 近代湖湘文化鸟瞰[ C ] / / 岳麓书院 1 0 1 0年周 年纪念文集( 第 1辑) . [ 6 ]罗敏中. 论湖湘文化之源及其‘ 蛮’ 的特性[ J ] . 湖南师 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9 9 7 , ( 5 ) 6 0- 6 4 . [ 7 ]陈甲标. 湖湘文化兼容性特性的形成与影响[ J ] . 湖南 社会科学, 2 0 0 0 , ( 6 ) 5 1- 5 5 . [ 8 ]周秋光. 湖湘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N ] . 光明日报, 1 9 9 9- 0 7- 3 0 . [ 9 ]陈先枢. 试论湖湘学风的特征[ J ] . 湖南社会科学, 1 9 9 7 , ( 2 ) 6 1- 6 5 . [ 1 0 ]谭双泉, 章猷才. 略论近代湖湘文化嬗变中的若干特 点[ J ] . 湖南社会科学, 1 9 9 7 , ( 3 ) 6 9- 7 3 . [ 1 1 ]周秋光.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缺陷[ J ] . 船山学 刊, 2 0 0 1 , ( 4 ) 2 7- 3 2 . [ 1 2 ]管仕福. 从湘籍历史名人的思想共性看湖湘文化的特 征[ J ]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 0 0 4 , 2 5 ( 4 ) 1 0 0- 1 0 3 . [ 1 3 ]杨念群.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三大知识群体互 动的比较研究[ M]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 1 9 9 7 . [ 1 4 ]卢清华, 周芬芬. 论湖湘文化和湖南人精神[ J ] . 船山 学刊, 2 0 0 6 , ( 3 ) 4 0- 4 2 . [ 1 5 ]谭长富, 康化夷. 湖湘文化的反思[ J ] . 求索, 2 0 0 4 , ( 6 ) 1 5 0- 1 5 2 . [ 1 6 ]王兴国. 郭嵩焘评传[ M]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0 . [ 1 7 ]饶怀民. 李燮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 . 求索, 1 9 9 9 , ( 2 ) 1 0 8- 1 1 2 . [ 1 8 ]章犹才, 欧阳斌. 从蔡锷人格的复杂性看湖湘文化的 611 近代嬗变[ J ]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6 , ( 6 ) 8 0- 8 4 . [ 1 9 ]张云英, 罗建英. 论湖湘文化对毛泽东个性特征的影 响[ J ] . 船山学刊, 2 0 0 6 , ( 3 ) 3 8- 3 9 . [ 2 0 ]陶用舒. 论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形成的标志[ J ] . 求索, 1 9 9 6 , ( 5 ) 1 1 4- 1 1 8 . [ 2 1 ]钱基博, 李肖聃. 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 M] . 长 沙 岳麓书社, 1 9 8 5 . [ 2 2 ]朱 翔. 近现代湖南人才地理研究[ J ] . 地理学报, 1 9 9 8 , 5 3 ( 3 ) 2 7 9- 2 8 4 . [ 2 3 ]张伟然.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M] . 上海 复旦大学 出版社, 1 9 9 5 . [ 2 4 ]刘四平, 吴仰湘. 论湖湘学术之兴与湖湘人才之盛 [ J ]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 0 0 2 , 3 1 ( 1 ) 1 1 6 - 1 2 1. [ 2 5 ]陶用舒. 湘军人才群和经世致用之学[ J ] . 益阳师专 学报, 2 0 0 0 , 2 1 ( 4 ) 7 3- 7 7 . [ 2 6 ]陈先枢. 论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及其形成原因[ J ] . 湖 南社会科学. 2 0 0 0 , ( 1 ) 6 5- 6 7 . [ 2 7 ]戴日光, 付 涛. 论近代湖南人才辈出的原因[ J ] . 桂 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7 , ( 2 ) 1 2 7- 1 2 9 . [ 2 8 ]王立新. 胡宏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J ] . 长沙电力学院 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 9 9 9 , 1 4 ( 3 ) 7 1- 7 4 . [ 2 9 ]唐兆梅, 李莉. 论湖湘学派大师胡宏的教育思想[ J ] .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0 , 2 1 ( 2 ) 4 4- 4 7 . [ 3 0 ]罗海兵. 魏源教育思想与湖湘文化[ J ] . 邵阳学院学 报( 社会科学) , 2 0 0 3 , 2 ( 4 ) 7 6- 7 8 . [ 3 1 ]兰 婷, 张作岭. 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J ] . 吉林师范 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0 3 , ( 3 ) 1 1 6- 1 1 8 . [ 3 2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