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66 科技与企业 杂志 2011年11月 (上) 信息技术 山东某21000MW燃煤机组循环 水系统运行方式设计优化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广州) 唐刚 【摘 要】 循环水系统是电厂的耗电大户, 循环水系 统的经济运行是电厂节能的关键。 本文针对在冷端配置已 确定的情况下, 提出了不同季节循环水泵的配置及运行方式 优化的思路, 以期对同行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循环水系统优化; 扩大单元制; 节能减排 1、 工程简况 本工程为21000MW燃煤机组工程, 位于山东省境 内, 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循环供水系统, 本优化设计 阶段电厂三大主机已经招标、 选型。 因此本运行方式优 化是基于冷端设备已定货的情况下 (凝汽器额定设计背 压为5.2kPa、 凝汽器面积50000m2、 循环水倍率55以及 凝汽器设计进水温度为21℃) 进行循环水泵的配置及运 行方式优化。 2、 优化设计思路 (1) 首先确定本期工程1000MW机组循环水泵可能 存在的配置台数及水泵容量。 (2) 据每台机组配置的循环水泵数量不同, 罗列存 在的运行方式的相关组合。 (3) 根据不同组合的运行方式确定机组的排汽压力随循环 水流量变化的对应关系, 从而进一部确认机组出力增量和循泵耗 功量的对应关系。 (4) 通过机组出力增量和循泵耗功量的对应关系优选出机 组额定工况下最优的各季节循环水泵的组合及运行方式。 3、 循环水泵的配置及运行方式 3.1循环水泵的配置 根据相关工程设计分析, 结合本工程气象条件及全年机组运 行负荷变化, 本工程21000MW机组初选泵的配置及泵型见下 表 序号组合方式单泵容量备注 1 一机两泵扩 大单元制 2台50容量的循环水泵, 单泵 Q13.96m3/h,H27.3m。 2 一机三泵 单元制 3台33容量的循环水泵, 单 泵Q9.3m3/h,H27.3m。 3.2机组额定运行工况下循环水泵的运行方式 3.2.1 一机两泵运行方式优选 根据气象条件本工程一机两泵扩大单元制可能存在的全年 运行组合方式有 ① 夏季和春秋季1机2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1, 冬季2机3泵运 行, 水量基数为0.85; ② 夏季和春秋季1机2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1, 冬季1机1泵运 行, 水量基数为0.60; ③ 夏季1机2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1, 春秋季2机3泵运行, 水 量基数为0.85, 冬季 2机3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0.85; ④ 夏季1机2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1, 春秋季2机3泵运行, 水 量基数为0.85, 冬季1机1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0.6。 3.2.2 一机两泵下各运行组合的年运行费用对比 表3.2-1 一机两泵按照1/1/1/0.85运行时年运行费用表 夏春秋冬备注 循环水量 m3/s 27.9127.9127.9123.82 水泵扬程m27.327.327.324.636 循泵年耗电 量万kWh 4650.9 循泵全年运 行电费万元 1325.5 循环水出塔 温度℃ 28.39319.85220.54915 凝汽器末端 背压kPa 7.77454.9055.08674.17 微增功率差 异万元 -179.41 仅考 虑春、 秋、 冬 三季节 按照同样的计算可以得出一机两泵配置时, 在各个季节循环 表3.2-2 一机两泵配置各运行方式对比表 运行方式1/1/1/0.851/1/1/0.61/0.85/0.85/0.61/0.85/0.85/0.85 循环水泵 年耗电费 万元 1325.501185.221105.261245.54 微增功率 万元 -179.41-24.4333.26-121.72 总运行费 万元 1146.091160.791138.521123.82 排序3421 表3.2-3 一机三泵配置各运行方式对比表 运行方式1/1/1/0.751/1/1/0.41/0.75/0.75/ /0.41/0.75/0.75/0.75 循环水泵 年耗电费 万元 1247.511123.58887.651011.58 微增功率 万元 -133.74369.82499.80-3.75 总运行费 万元 1113.771493.401387.451007.83 排序2431 科技与企业 杂志 2011年11月 (上) 67 信息技术 水配置按照1/1/1/0.6; 1/0.85/0.85/0.85; 1/0.85/0.85/0.6对 应的年运行费用表3.2-2 由上表不难看出一机两泵扩大单元制运行时全年泵运行方 式按照1/0.85/0.85即, 夏季一机运行两台泵, 春、 秋、 冬三季两机 运行三泵方案年运行费用最低。 3.2.3一机三泵运行方式优选 根据气象条件本工程一机三泵单元制可能存在的全年运行 组合方式有 ① 夏季和春秋季1机3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1, 冬季1机2泵运 行, 水量基数为0.75; ② 夏季和春秋季1机3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1, 冬季1机1泵运 行, 水量基数为0.40; ③ 夏季1机3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1, 春秋季1机2泵运行, 水 量基数为0.75, 冬季1机2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0.75; ④ 夏季1机3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1, 春秋季1机2泵运行, 水 量基数为0.75, 冬季1机1泵运行, 水量基数为0.4。 3.2.4 一机三泵下各运行组合的年运行费用对比见表3.2-3 由上表不难看出一机三泵单元制运行时全年泵运行方式按 照1/0.75/0.75/0.75即夏季一机运行三台泵, 春、 秋、 冬三季一机 运行二泵年运行费用最低。 3.3机组额定运行工况下循环水泵的运行方式优选 表3.2-5 不同泵组合下的最优运行方式对比 泵配置一机两泵一机三泵 运行方式1/0.85/0.85/0.851/0.75/0.75/0.75 年总运行费万元1123.821007.83 排序21 从上表机组在额定满发情况下, 一机三泵1/0.85/0.85/0.85 运行方式最优。 4、 结论 通过以上计算, 在机组凝汽器设计进水温度为21℃, 背压为 5.2kPa, 机组满发前提下, 整体配置存在以下特点 (1) 如果单纯从循环水泵运行来看, 水量百分数越低, 泵的 运行费用越小。 (2) 虽然本厂地处山东, 冬季气温较低, 但是无论哪种组合 单泵运行都无法满足机组满发, 因此不能单纯的认为气温过低只 运行一台泵即可保证机组满发, 往往忽略了循环水量减少带来的 循环水温升的增加, 同时也导致凝汽器端差增高, 从而凝汽器末 端背压高于额定背压。 (3) 从最优组合来看, 春秋季气温较低, 水量按照100%配 置, 凝汽器冷端背压远低于额定凝汽器额定背压, 因此增加水量 引起的微增功率并不能与增加水量导致循泵的增加电耗相抵, 因 此一味的通过提高循环水量来产生微增功率并不经济。 (4) 从最优组合循泵的运行水量比看出在汽机招标确定的 循环水量偏大, 在背压不能修改的前提下, 后期设计应该减小循 环水倍率。 作者简介 唐刚 ,男,1981年生, 四川仁寿人,硕士,主要从事火力发 电厂水工工艺、给排水及消防方面的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韦尧兵,李鹏宇,雷春丽.面向现代制造业的质量管理信息 系统若干重要技术发展探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7614-17 [2]曹旭峰.质量信息集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D].安徽合肥 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⑶ 郭燕.企业质量信息系统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7 ⑷ 孙继文.企业质量信息系统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 徽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7 ⑸ 同淑荣等. 面向QDF的制造质量控制信息[J]. 西北工业大学 学报. 20054508-511 ⑹ 赵明泉等编.锅炉结构设计[M]. 第2版. 哈尔滨哈尔滨工 业大学出版社,1991 ⑺ Lee.N. Aguayo.I.H. A New Model of the Conceptual Design Process Using QFD/FA/TRIZ. .1998. 质量信息, 能方便快捷的获得数据分析结果, 提高管理效率, 降 低管理强度, 提升决策准确度; 在员工层面上, 能减少重复劳动、 操作简单规范, 便于学习相关知识。 根据加热炉质量信息系统建设特点和要求, 考虑加热炉企业 的普遍情况, 兼顾开发工具的安全性、 可操作性, 以及开发工具对 系统需求的适合度, 选择VFP作为开发工具。 由于加热炉质量信息系统涉及加热炉质量形成全过程, 整个 系统较为复杂, 但各模块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基本一致, 因篇 幅所限, 本文仅以设计质量信息模块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设计质量信息模块的主要功能为 存储检索功能 所有与设 计有关的文档资料及相关信息都可以存储其中, 并能快捷实现质 量信息的筛选、 汇总、 统计、 检索, 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和分层分 析等必要的深度处理, 能够实现各部门质量信息的实时共享。 规 范设计流程的功能 通过系统流程设置达到比人为控制更严格规 范的流程管理, 从而达到规范的管理要求。 加热炉的设计制造过程因客户要求不同而分为委托设计和 委托制造, 委托设计是从设计到制造全程由制造企业负责; 委 托制造是由客户提供图纸, 企业审核修改然后生产制造。 故进入 “设计质量信息模块” 可以通过 “委托设计” 和 “委托制造” 进入 不同的界面。 进入 “委托设计” 界面, 则模块中与委托设计相关的 子模块被激活,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有关操作。 5、 结束语 本质量信息系统切合加热炉制造企业的组织运行模式, 实用 性强, 系统对软硬件环境要求不高, 是加热炉企业改进质量管理 模式, 实现质量信息化、 推进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 能够为企 业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提 供切实可行的工具。 由于本系统没有纳入专家系统, 对质量信息的深度处理能力 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接第65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