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书书书 第5 9卷 第6期 化 工 学 报 V o l . 5 9 N o . 6 2 0 0 8年6月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 J u n e 2 0 0 8 檭檭檭檭檭 檭檭 檭檭檭檭檭 檭檭 殐 殐 殐 殐 研究论文洗涤塔脱除燃烧源超细颗粒的实验研究 孙露娟,杨林军,张 霞,颜金培,张 宇,沈湘林 ( 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 1 0 0 9 6) 摘要在填料洗涤塔中进行了利用蒸汽相变原理促进燃煤和燃油超细颗粒凝结长大并高效脱除的实验研究;采 用电称低压冲击器 (E L P I) 、S EM及X P S对两种燃烧源细颗粒凝结洗涤前后的数浓度、粒径分布、形貌和元素 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考察了洗涤塔进口气液温差、进口烟气含湿量及液气比等对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燃煤和燃油产生的超细颗粒形貌和组分具有较大的差别,燃煤超细颗粒主要为硅铝矿物质,而燃油超细颗粒主 要为含炭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燃煤超细颗粒相变脱除效果优于燃油超细颗粒;脱除效率随洗涤塔进口气液温 差的增大而提高,在相同进口气液温差下,增大进口烟气含湿量可显著提高超细颗粒的脱除效率;液气比的影 响与填料洗涤塔内是否存在蒸汽相变有关;通过合理调节进口烟气含湿量及进口烟气与洗涤液的温差在填料塔 内建立微粒凝结长大所需的过饱和水汽环境可有效脱除燃烧源超细颗粒。 关键词蒸汽相变;超细颗粒;洗涤塔;脱除 中图分类号X5 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4 3 8-1 1 5 7(2 0 0 8)0 6-1 5 0 8-0 7 犚 犲 犿 狅 狏 犪 犾 狅 犳 犳 犻 狀 犲狆 犪 狉 狋 犻 犮 犾 犲 狊 犳 狉 狅 犿犮 狅 犿 犫 狌 狊 狋 犻 狅 狀犫 狔犮 狅 狀 犱 犲 狀 狊 犪 狋 犻 狅 狀狊 犮 狉 狌 犫 犫 犻 狀 犵 犛 犝 犖犔 狌 犼 狌 犪 狀,犢 犃 犖 犌犔 犻 狀 犼 狌 狀,犣 犎 犃 犖 犌犡 犻 犪,犢 犃 犖犑 犻 狀 狆 犲 犻,犣 犎 犃 犖 犌犢 狌,犛 犎 犈 犖犡 犻 犪 狀 犵 犾 犻 狀 (犓 犲 狔犔 犪 犫 狅 狉 犪 狋 狅 狉 狔狅 犳犆 犾 犲 犪 狀犆 狅 犪 犾犘 狅 狑 犲 狉犌 犲 狀 犲 狉 犪 狋 犻 狅 狀犪 狀 犱犆 狅 犿 犫 狌 狊 狋 犻 狅 狀犜 犲 犮 犺 狀 狅 犾 狅 犵 狔,犕 犻 狀 犻 狊 狋 狉 狔 狅 犳犈 犱 狌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犛 狅 狌 狋 犺 犲 犪 狊 狋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犖 犪 狀 犼 犻 狀 犵2 1 0 0 9 6,犑 犻 犪 狀 犵 狊 狌,犆 犺 犻 狀 犪)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P a c k e dc o l u m ns c r u b b e ri nw h i c hv a p o rc o n d e n s a t i o n w i t hf i n ep a r t i c l e sa c t i n ga sn u c l e a t i o n n u c l e i w a s u s e d t o s e p a r a t e f i n e 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 c o m b u s t i o n .T h e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a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s c r u b b i n gw e r em e a s u r e db yt h ee l e c t r i c a l l o wp r e s s u r e i m p a c t o r(E L P I). T h e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a n dm a j o re l e m e n tc o m p o s i t i o n so ff i n ep a r t i c l e sw e r ea n a l y z e db ys c a n n i n ge l e c t r o n m i c r o s c o p y(S EM)a n dX r a yp h o t o e l e c t r o ns p e c t r o s c o p y( X P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B a s e do n t h i s,t h e i n f l u e n c e s o fo p e r a t i n gp a r a m e t e r s,s u c ha s t h e 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g a s a n dw a t e r a t t h e i n l e t o f s c r u b b e r, t h e m o i s t u r e c o n t e n t s o ff l u e g a s,l i q u i d t o g a s r a t e,o n t h e p a r t i c l e r e m o v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m o r p h o l o g ya n dc o m p o s i t i o n so f t h e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c o a l a n d o i l c o m b u s t i o nw e r ev e r yd i f f e r e n t .T h e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m a i n l yw e r em i n e r a l s u b s t a n c e s o fS i a n dA l,w h i l et h ep a r t i c l e sf r o mo i lc o m b u s t i o nm a i n l yw e r ec a r b o n .T h er e m o v a le f f i c i e n c yo f f i n e 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w a s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o i l u n d e r t h e s a m e c o n d i t i o n s . I tw a s a l s o f o u n d t h a t t h er e m o v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i n c r e a s e dw i t h i n c r e a s i n g i n l e t 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g a sa n dl i q u i d .Wh e n t h e 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w a st h es a m e,t h ec o n d e n s a t i o n a l r e m o v a le f f i c i e n c yc o u l db eh i g h l ye n h a n c e d w i t h i n c r e a s i n gh u m i d i t yo f i n l e tg a s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l i q u i dt og a sr a t i ow a sr e l a t e dt o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2 0 0 7-1 0-2 3收到初稿,2 0 0 7-1 2-1 6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杨林军。第一作者孙露娟 (1 9 8 2) ,女,硕士研 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0 5 7 6 0 2 0) ;国家重点基 础研究专项经费项目 (2 0 0 2 C B 2 1 1 6 0 4) 。 犚 犲 犮 犲 犻 狏 犲 犱犱 犪 狋 犲2 0 0 7-1 0-2 3. 犆 狅 狉 狉 犲 狊 狆 狅 狀 犱 犻 狀 犵 犪 狌 狋 犺 狅 狉P r o f . YANG L i n j u n. 犈 - 犿 犪 犻 犾 s u n l u j u a n s e u @1 6 3 . c o m 犉 狅 狌 狀 犱 犪 狋 犻 狅 狀犻 狋 犲 犿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C h i n a(2 0 5 7 6 0 2 0)a n dS p e c i a lF u n do ft h eN a t i o n a l B a s i c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a mo fC h i n a(2 0 0 2 C B 2 1 1 6 0 4).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c o n d e n s a t i o n i n t h ep a c k e dc o l u m ns c r u b b e r .T h e r e s u l t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c o u l db e e f f e c t i v e l yr e m o v e db yt h ep a c k e dc o l u m ni nw h i c hs u p e r s a t u r a t i o no fv a p o r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d r o p l e t g r o w t hb y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c o n d e n s a t i o nw e r ea b l e t ob ea c h i e v e db ya d j u s t i n gt h em o i s t u r ec o n t e n t so f t h e i n l e tg a sa n dt h e i n l e t 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f l u eg a sa n dw a t e r .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c o n d e n s a t i o n;f i n ep a r t i c l e s;s c r u b b e r;r e m o v a l 引 言 可吸入颗粒物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 污染物,尤其是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 . 5μm 的PM2 . 5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煤、油等燃料燃烧是 引起大气环境中PM2 . 5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虽现 有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可达9 9%以上,但对超细 颗粒物的捕获率仍较低,导致大量超细颗粒物排入 大气环境中,构成大气气溶胶的主要部分[ 1 2],以 颗粒的数量计可达到飞灰总数的9 0%以上。这也 是我国在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呈逐年下降趋势,烟 尘排放总量也下降的情况下,超细颗粒物却呈上升 趋势的原因,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是我国 长期的目标,因此,控制燃烧源超细颗粒排放是迫 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技术发展的主要途 径是在除尘设备前设置预处理设施,使其通过物理 或化学作用长大成较大颗粒后加以脱除,声、光、 电、磁、热、相变等各种技术对超细颗粒的长大都 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3 4],其中,应用蒸汽相变 原理是促使超细颗粒凝并长大的重要措施。 利用蒸汽相变作为脱除超细颗粒的预调节措施 已有较长的研究时间。1 9 5 1年S c h a u e r等[ 5]研究 得出利用蒸汽在微粒表面凝结是促进超细微粒粒度 增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 9 7 4年C a l v e r t等[ 6]进行 了在模拟废气中添加蒸汽使之达到饱和状态,然后 用筛板塔洗涤器脱除F e 2O3微粒 (犱p<2μm)的 研究,并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除尘器 流量力/ 冷凝洗涤器 ( f l u xf o r c e/c o n d e n s a t i o ns c r u b b e r) 。 1 9 7 6年Y o s h i d a等 [7]实验研究了香烟微粒、邻苯 二甲酸二辛酯 (D O P) 、硬脂酸、炭黑4种亚微米 级颗粒在过饱和蒸汽中的长大特性,结果发现即使 是疏水性微粒在过饱和蒸汽中也能快速长大,并认 为蒸汽相变是最有前途的脱除超细微粒预调节措施 之一。1 9 9 4年S u n等[ 8]进行了应用蒸汽相变原理 脱除污泥焚烧厂废气中亚微米级微粒的研究。但上 述微粒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燃煤、燃油微粒有很大 不同,且主要通过单纯添加蒸汽达到实现蒸汽相变 所需的过饱和状态,能耗较高。相变凝结过程中, 水汽以微粒表面为依托开始凝结发生相变,微粒起 到凝结核的作用,其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核化 性能及此后的凝结生长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以 煤、油等燃料燃烧产生的含尘烟气为对象,通过调 节洗涤塔入口烟气和水的温差和烟气的含湿量,使 烟气在塔内达到过饱和,利用其在洗涤塔内发生相 变促进超细颗粒凝结长大并高效脱除,对凝结洗涤 前后的微粒数浓度、粒径分布、形貌和元素组分等 物化性质进行了分析测试,并考察了进口气液温 差、进口烟气含湿量、液气比等操作条件对燃烧源 超细颗粒脱除效果的影响规律。 1 实 验 1 1 实验系统 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有全自动燃煤锅炉 ( 或柴油机) 、旋风分离器、烟气湿度调节室、填料 洗涤塔、测量控制系统等组成。 图1 实验系统示意图 F i g . 1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y s t e m 由全自动燃煤锅炉 ( 或柴油机)产生的含尘烟 气经过旋风分离器脱除粗颗粒 ( 犱p≥1 0μm)后, 进入烟气湿度调节室,添加适量水蒸气调节烟气含 湿量,然后进入洗涤塔;通过调节进口烟气温湿 度、洗涤水温度等措施在塔内建立过饱和水汽环 境,使细颗粒在塔内凝结长大并脱除。烟气额定体 积流量为6 5m 3h-1,塔直径1 5 0mm,塔高1 5 0 0 9051 第6期 孙露娟等洗涤塔脱除燃烧源超细颗粒的实验研究 mm。填料为不锈钢丝网波纹填料,峰高、比表面 积、空隙率、盘高、盘径和倾角分别为6 . 3mm、 5 0 0m 2m-3、9 5%、1 0 0mm、1 4 9mm、4 5 ,在 塔高4 5 0 mm处 有 填 料 支 撑 板,填 料 层 高 度 为 9 0 0mm。 1 2 采样方法 采样系统以E L P I为主体,配以取样枪、旋风 分离器、真空泵等相关部件。由于实验系统排放的 烟气含湿量较高,水蒸气容易在E L P I管路及冲击 盘上凝结,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用E L P I采样 及测量时要对采样烟气进行稀释。图2为采样系统 示意图,启动真空泵,烟气依次进入取样枪、旋风 分离器,并由旋风分离器脱除粒径大于1 0μm的 颗粒,然后与经净化的高温稀释气混合 ( 稀释比 8 . 1 8∶1) ,高温稀释气与采样烟气混合后进入E L P I测试系统,测得细颗粒的浓度和粒径分布,采 样测试时末级冲击盘处压力维持在1 0k P a左右, 真空泵流量控制在1 0Lm i n -1。用于形貌和元素 组分分析的颗粒样品采用P K 4 5 1 2型微型真空泵系 统采集。 图2 采样系统示意图 F i g . 2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 s a m p l i n gs y s t e m 1 3 分析方法 颗粒形貌及元素组成采用德国L E O公司的 1 5 3 0 V P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该显微镜配有英国 O X F O R D公司的I N C A 3 0 0X射线能谱分析系统; 扫描电镜的主要性能为在高真空模式下分辨率为 1 . 0n m/2 0k V,放大倍数为2 0~9 0 0 0 0 0,电 子枪为电子热场发射,样品电流为4p A~1 0n A, 加速电压为1 0 0V~3 0k V。扫描分析前,需要将 样品固定在铜合金样品台上镀金,样品放入真空腔 后,密闭抽真空达到规定的负压值,即可通过外部 控制台和软件系统完成样品的扫描放大拍摄和能谱 分析记录等操作。 2 结果与讨论 2 1 凝结洗涤前后燃烧源细颗粒的物化特征 2 . 1 . 1 燃烧源细颗粒浓度及粒径分布 实验用的 燃煤和燃油细颗粒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累积分布如 图3所示,两者主要为亚微米级微粒,燃油、燃煤 细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0 . 0 7μm、0 . 1 2μm。从 图中可以看出,燃油颗粒粒径要比燃煤颗粒小,粒 径小于0 . 0 8μm的燃油颗粒占颗粒总数的7 0 . 2%, 而燃煤细颗粒只占到3 9 . 7%;颗粒数浓度主要集 中在亚微米级颗粒,而质量浓度主要集中于微米级 颗粒。从颗粒源排放特性分析看,控制颗粒数浓度 要比控制颗粒的质量浓度更有实际意义。 图3 颗粒数量与质量累积分布 F i g . 3 N u m b e ra n dm a s sc u m u l a t i v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o fp a r t i c l e s 图4为气液进口温差6 0℃、进口烟气相对湿 度9 0%、洗涤塔液气比为2 . 5Lm-3时,洗涤脱 除前后颗粒数浓度分布,曲线1、2分别为燃油洗 涤脱除前后的颗粒数浓度分布,曲线3、4分别为 燃煤洗涤脱除前后的颗粒数浓度分布。可以看出, 实验用燃煤和燃油颗粒数浓度在E L P I测试范围 ( 0 . 0 3~1 0μm)内呈单峰分布,初始数浓度峰值 粒径分别为0 . 2μm和0 . 0 7μm,大部分颗粒在 0 . 0 3~0 . 7μm之间。凝结洗涤后,不仅颗粒数浓 度大幅下降,且粒径分布趋势也发生了变化,燃煤 和燃油微粒数浓度峰值 粒 径 下 降 为0 . 0 7μm和 0 . 0 3μm,大部分颗粒在0 . 0 3~0 . 3μm。这是因为 在上述操作条件下,微粒可在洗涤塔内发生凝结长 大,并由洗涤液、除雾器等脱除凝结长大的含尘液 滴,使塔出口微粒数浓度降低,粒度分布向小粒径 方向移动。 0151 化 工 学 报 第5 9卷 图4 洗涤脱除前后颗粒数浓度分布 F i g . 4 N u m b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o fp a r t i c l e s 1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o i l c o m b u s t i o n i ns c r u b b e r i n l e t; 2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o i l c o m b u s t i o n i ns c r u b b e ro u t l e t; 3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i ns c r u b b e r i n l e t; 4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i ns c r u b b e ro u t l e t 2 . 1 . 2 燃烧源细颗粒的形貌及元素组成 通过扫 描电镜观察采集的细颗粒物形貌特征,同时使用能 谱分析测试细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图5是洗涤脱除 前燃煤和燃油超细颗粒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可 知,燃煤和燃油超细颗粒形态结构相似,大多呈球 形结构,颗粒大小较为均匀,颗粒之间相互堆积在 一起。从燃煤、燃油细颗粒元素分析结果 ( 表1) 和X射线能谱 ( 图6)可知,该燃煤微粒主要元素 组分是O、A l、S i( 注由于扫描电镜所用样品需 要镀金预处理,所以能谱图上都有较高的A u元素 谱峰) ,占9 4 . 5 8%,其余为C、C a、 M g 、K、C l 等次要元素,从其主要元素的量可推知燃煤超细颗 粒大多为难溶于水的硅铝质矿物颗粒;从颗粒的润 湿性能看,属于中等润湿性颗粒[ 9]。燃油微粒主要 组分为C,含量超过9 0%,与燃煤细颗粒相比, O、A l和S i的含量极低;从该分析结果可以推知 燃油细颗粒主要为含炭的疏水性较强的油性物质, 与燃煤细颗粒相比,其润湿性能更差,核化凝结需 要更高的临界过饱和度,不利于蒸汽在其表面凝 结,相应的凝结长大的液滴也较小,凝结洗涤的效 果下降。洗涤脱除后燃煤和燃油超细颗粒的扫描电 镜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可见,洗涤塔出口处的细 颗粒物相互堆积在一起,形成致密的不规则块状、 层状或絮状结构,由图7上凸起的半球形颗粒可以 确定,这种结构是在捕集的过程中原本球形的颗粒 物通过相互团聚作用而形成的。在场发射电镜下, 洗涤前的燃煤排放细颗粒的表面特性如图8所示, 图5 洗涤塔入口燃烧源超细颗粒的S EM图像 F i g . 5 S EMi m a g e so f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i ns c r u b b e r i n l e t 图6 洗涤脱除前后燃煤超细颗粒能谱 (X P S)分析 F i g . 6 X P So f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c o n d e n s a t i o ns c r u b b i n g 可见多数细颗粒的表面并不是特别光滑,而是存在 纳米级的超细颗粒。这反映出燃煤颗粒不同粒径之 间存在逐级吸附的现象,即粗颗粒表面吸附细颗 粒,而细颗粒表面吸附超细颗粒,这些细颗粒物在 存放和利用过程中极易飞扬,进入大气环境,从而 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1151 第6期 孙露娟等洗涤塔脱除燃烧源超细颗粒的实验研究 图7 洗涤塔出口燃烧源超细颗粒的S EM图像 F i g . 7 S EMi m a g e so f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i ns c r u b b e ro u t l e t 图8 燃煤细颗粒的表面特征 F i g . 8 S u r f a c ep r o p e r t i e so f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从微粒元素分析结果 ( 见表1)可知,洗涤脱 除前后燃煤超细颗粒的O和C的百分含量分别由 5 3 . 7 5%和1 . 5 5%增 加 到5 4 . 9 9%和2 . 8 4%,而 M g 、A l、S i、C l、K、C a的百分含量均有不同幅 度的降低。在洗涤脱除过程中,水溶性离子溶解于 洗涤液中,由于不同离子的溶解特性不同,导致洗 涤脱除前后超细颗粒的百分含量变化有较大差异。 2 2 塔进口气液温差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进口烟气和洗涤水的温差Δ犜可影响塔内气液 传热传质特性,从而改变塔内烟气含湿量,图9 ( a)为 液 气 比3 Lm-3,进 口 烟 气 温 度7 0~ 9 0℃,洗涤液温度2 0~6 0℃时,燃煤、燃油超细 颗粒的脱除效率随进口气液温差的变化特性。可以 看出,随着进口烟气与洗涤水温差的增大,超细颗 粒的脱除效率增加。这是因为塔内扩散泳和热泳作 表1 燃烧源超细颗粒元素组成 犜 犪 犫 犾 犲1 犈 犾 犲 犿 犲 狀 狋 犮 狅 犿 犫 狌 狊 狋 犻 狅 狀狅 犳 犳 犻 狀 犲狆 犪 狉 狋 犻 犮 犾 犲 狊 犳 狉 狅 犿犮 狅 犿 犫 狌 狊 狋 犻 狅 狀 E l e m e n t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 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i n l e to u t l e t F i n e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 o i l c o m b u s t i o n/% i n l e to u t l e t O5 3 . 7 55 4 . 9 93 . 5 64 . 1 7 C1 . 5 52 . 8 49 1 . 6 09 0 . 5 3 M g 0 . 6 90 . 4 90 . 0 80 . 3 4 A l1 8 . 3 81 7 . 8 30 . 9 31 . 5 9 S i2 1 . 4 52 2 . 3 81 . 2 92 . 1 3 C l0 . 8 50 . 2 10 . 8 40 . 2 7 K0 . 9 40 . 6 00 . 7 20 . 4 1 C a1 . 2 00 . 6 60 . 9 80 . 5 6 用随气液温差的增大而增强,有利于洗涤塔对细颗 粒的捕集,但从图9( a)可以看出这种脱除作用 的效果有限,即使塔入口气液温差达到6 0℃,脱 除效率仍不超过4 5%。作者利用A s p e nP l u s软件 对烟气含湿量沿填料洗涤塔的变化特性进行了计 算,发现在本实验操作条件下,塔内烟气含湿量始 终低于饱和态,达不到实现蒸汽相变所需的过饱和 条件。 为此,进行了在进口烟气中添加适量蒸汽以同 时提高烟气含湿量的实验,图9( b)为进口烟气 相对 湿 度 为9 0%时 ( 蒸 汽 添 加 量 为0 . 0 8k g m-3) ,不同温差下两种燃烧源超细颗粒的脱除效 率。可以看出,通过在烟气中添加适量蒸汽增大进 口烟气中水汽含量可显著提高填料洗涤塔对超细颗 粒的脱除效率,如在温差为6 0℃时,燃煤超细颗 粒的脱除效率可从4 2%提高到8 5%。这主要是由 于在相同的气液温差下,提高进口烟气含湿量能增 大塔内烟气含湿量,并使之达到过饱和态,发生以 细颗粒为凝结核的蒸汽相变作用,使颗粒粒度增 大,进而增强洗涤塔对颗粒的惯性碰撞捕集作用。 2 3 塔进口烟气含湿量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图1 0为进口气液温差5 0℃( 进口烟温7 0℃) 、 液气比3Lm-3时,不同塔进口烟气含湿量下的 燃烧源超细颗粒脱除效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燃 烧源超细颗粒的脱除效率随塔进口烟气含湿量的增 大而提高。作者应用A s p e nP l u s软件计算发现, 在上 述 操 作 条 件 下, 当 进 口 烟 气 含 湿 量 达 到 0 . 1 0 8~0 . 1 3k gm -3 ( 相 对 湿 度7 9% ~9 3%) 时,可使塔内烟气达到过饱和,其过饱和度及发生 过饱和的区域随进口烟气含湿量的增加而增大,使 2151 化 工 学 报 第5 9卷 图9 气液温差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F i g . 9 E f f e c t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 f l u eg a sa n dw a t e ro nr e m o v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更多的细颗粒可发生核化凝结长大,同时在每个颗 粒表面凝结的水汽量增加,凝结长大的含尘液滴粒 径增大,更易通过惯性碰撞机理被洗涤液及除雾器 捕集。图1 0还表明,在塔进口烟气相对湿度相同 时,燃煤超细颗粒的脱除效率比燃油超细颗粒的脱 除效率高,如塔进口烟气相对湿度均为7 0%,两 者的脱除效率分别为7 4%和6 2%,但因燃油烟气 原始水汽含量高于燃煤烟气,达到相同的进口烟气 含湿量,蒸汽添加量少。由燃煤、燃油超细颗粒物 化性质分析结果可知,燃油细颗粒为疏水性较强的 含炭颗粒,润湿性能不及燃煤颗粒,水汽在颗粒表 面发生异质核化凝结所需的临界过饱和度高于相应 的燃煤细颗粒。另外,根据开尔文方程[ 1 0],过饱 和水汽核化临界过饱和度与颗粒的粒径呈反比,粒 径越小的颗粒核化所需的临界过饱和度越大,由图 3和图4可知燃油超细颗粒的平均粒径比燃煤细颗 粒小,且粒径小的颗粒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数较大。 图1 0 塔进口烟气含湿量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F i g . 1 0 E f f e c to fh u m i d i t yo f f l u eg a s i ns c r u b b e r i n l e to nr e m o v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因此,在相同条件下,蒸汽易于在燃煤细颗粒表面 凝结,核化凝结的概率较高,相应的凝结长大后的 含尘液滴也较大,通过惯性冲击捕集的效率也得到 提高。 2 4 液气比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图1 1为在烟气中添加蒸汽进行提高含湿量预 调节和原始烟气两种情况下,燃煤和燃油细颗粒的 脱除效率与液气比的关系。可以看出,液气比对脱 除效率的影响与填料洗涤塔内是否存在蒸汽相变有 关,对于未进行添加蒸汽预调节的原始烟气,两种 细颗粒的脱除效率均很低,不到2 0%,且脱除效 率与液气比几乎无关;而当在烟气中添加适量蒸汽 使相对湿度增至9 0%时,填料洗涤塔对细颗粒的 脱除效率显著提高,且脱除效率随液气比的增加而 上升。这是因为,随着液气比的增加,气液传热与 传质加剧,使塔内烟气温度降低越显著,烟气的过 饱和度及发生过饱和的区域变大,从而发生凝结长 大的颗粒增多,使超细颗粒的脱除效率提高,同 时,颗粒与洗涤液惯性碰撞的概率提高。由图1 1 还可见,当对烟气进行添加蒸汽预调节时,在相同 液气比下,燃煤超细颗粒的脱除效率明显高于相应 的燃油超细颗粒,如在液气比为2Lm-3时,燃 煤和燃油细颗粒的脱除效率分别为8 0%和6 5%。 这主要是由于燃油颗粒原始粒径比燃煤颗粒小所致 ( 见图3、图4) ,同时也与两者的润湿性能不同 有关。 3 结 论 ( 1)燃烧源超细颗粒凝结洗涤效果与颗粒的物 化特性密切相关,燃煤、燃油细颗粒大多呈规则的 3151 第6期 孙露娟等洗涤塔脱除燃烧源超细颗粒的实验研究 图1 1 液气比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F i g . 1 1 E f f e c to f l i q u i dt og a sr a t i oo nr e m o v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球形结构,燃煤细颗粒主要为难溶于水的硅铝质矿 物颗粒,而燃油细颗粒主要为润湿性较差的含炭粒 子;颗粒数浓度在E L P I可测范围内均呈单峰分 布,燃煤细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燃油细颗粒;填料 洗涤塔对燃煤细颗粒的洗涤脱除效果优于燃油细 颗粒。 ( 2)洗涤塔进口气液温差、进口烟气含湿量对 燃烧源细颗粒的洗涤脱除效果存在较大影响,脱除 效率随洗涤塔进口气液温差的增大而提高,在相同 气液温差下,增大进口烟气含湿量使塔内烟气达到 过饱和,可显著提高超细颗粒的脱除效率。 ( 3)液气比对燃烧源细颗粒洗涤脱除效果的影 响与洗涤塔内是否存在蒸汽相变有关,当洗涤塔内 烟气达到过饱和,细颗粒可发生凝并长大时,适当 增大液气比可提高脱除效果,否则,影响不明显。 ( 4)通过调节进口烟气含湿量及烟气与洗涤水 的进口温差在洗涤塔内形成微粒凝结长大所需的过 饱和水汽环境,可显著提高燃烧源细颗粒的洗涤脱 除效率;将其与湿法脱硫等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技术相结合,可协同实现湿法脱除S O 2等气态污 染物和促进超细颗粒凝结长大并高效脱除的目的, 通过与烟气湿法脱硫装置结合可望实现工程应用。 犚 犲 犳 犲 狉 犲 狀 犮 犲 狊 [1] T u c k e rW G . A no v e r v i e w o fPM2 . 5s o u r c e sa n d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i e s .犉 狌 犲 犾 犘 狉 狅 犮 犲 狊 狊 犻 狀 犵 犜 犲 犮 犺 狀 狅 犾 狅 犵 狔,2 0 0 0,6 5/6 6 3 7 9 3 9 2 [2] Z h e n gC h u g u a n g( 郑 楚 光 ) ,X u M i n g h o u( 徐 明 厚 ) , Z h a n gJ u n y i n g( 张军营) ,犲 狋 犪 犾. E m i s s i o n sa n dC o n t r o lo f T r a c eE l e m e n t s f r o mC o a lC o m b u s t i o n( 煤燃烧痕量元素排 放与控制).Wu h a nH u b e i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P r e s s, 2 0 0 22 2 4 [3] W e iF e n g( 魏 凤 ) ,Z h a n g J u n y i n g( 张 军 营 ) ,W a n g C h u n m e i( 王春梅) ,Z h e n gC h u g u a n g( 郑楚光).R e v i e wo f s u b m i c r o np a r t i c l e s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i nc o a lc o m b u s t i o np r o c e s s . 犆 狅 犪 犾 犆 狅 狀 狏 犲 狉 狊 犻 狅 狀( 煤炭转化) ,2 0 0 3,2 6(3) 2 7 3 1 [4] W e iF e n g( 魏 凤 ) ,Z h a n g J u n y i n g( 张 军 营 ) ,Z h e n g C h u g u a n g( 郑楚光) ,C h e nJ u n( 陈俊).C F D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t h ec o u r s eo fs u b m i c r o np a r t i c l e sc o a g u l a t i o nd u r i n g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犑 狅 狌 狉 狀 犪 犾 狅 犳犈 狀 犵 犻 狀 犲 犲 狉 犻 狀 犵犜 犺 犲 狉 犿 狅 狆 犺 狔 狊 犻 犮 狊( 工程 热物理学报) ,2 0 0 4,2 5(3) 5 3 1 5 3 3 [5] S c h a u e rPJ .R e m o v a l o f s u b m i c r o n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am o v i n g g a ss t r e a m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