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第2分册).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第2分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37页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第2分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37页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第2分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37页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第2分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37页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第2分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 �第二分册� 主 编�刘 荣 副主编�周存中 薛友智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 二○○三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二分册 矿 产 2�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01 2�2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331 2�3 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345 2�4 矿山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353 25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357 2�6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419 2�7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451 2�8 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505 2�9 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549 2�10 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589 2�11 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619 212 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温石棉 硅灰石 滑石 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643 2�13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705 编者的话 为了规范地质勘查活动�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并颁发了大量 的标准、规范、规定、规程及办法�以下简称“标准” � 。这些标 准�既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圭臬�又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文件�还 可作为学习相应领域系统知识的教科书。因此�我们专门编辑了 这套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 � 供我局地质技术人员学习、 使用。 入选本汇编的标准�力求符合以下的原则。第一�专业性� 收入标准的专业领域限定在地质勘查范围�层次限定在地质专业 技术人员应知会的内容。对于更详细�更专门化的内容�比如地 球物理勘查的操作方法�岩矿石测试的工作流程等�则不在本汇 编收录之列。第二�实用性�包括实用和常用两个方面。实用是 指密切结合地质勘查专业的需要。常用性�是指使用频度比较大。 第三�权威性。收入汇编的�一般是国家标准�或者是行业标准� 少量是部�委�或省�市�颁布的规定、规程、办法。它们都是 经由专业人员起草�通过一定程序审定的。第四�相对稳定性。 为了控制汇编的规模� 在不影响原标准整体完整性的前提下� 我们把标准之间的重复部分及过于专门化的内容� 作了适度删节。 在删节处�保持标题�并注明“ �略� ”字样。 本汇编共收入 54 个标准�分为四个分册。第一分册�基础� 第二分册�矿产�第三分册�方法�第四分册�其他。其中第四 分册收录的�多是当前社会地质工作领域中一些尚未成为“标准” 的规定、办法、技术要求等�不排除今后可能的异动。 本汇编由刘荣主编�周存中、薛友智副主编。第一分册由薛 友智负责�第二分册由刘芳文负责�第三分册由李仕荣负责�第 四分册由柏万灵负责。参加编辑工作的人员还有�以姓氏笔划为 序� �马建中、马辉、王小春、何德润、林慧明、周正、杨伟寿、 贾平远、梁世全、董滇生、龚志大。总编纂工作由薛友智负责。 编者 2003 年 12 月�成都 编者的话 为了规范地质勘查活动�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并颁发了大量 的标准、规范、规定、规程及办法�以下简称“标准” � 。这些标 准�既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圭臬�又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文件�还 可作为学习相应领域系统知识的教科书。因此�我们专门编辑了 这套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 � 供我局地质技术人员学习、 使用。 入选本汇编的标准�力求符合以下的原则。第一�专业性� 收入标准的专业领域限定在地质勘查范围�层次限定在地质专业 技术人员应知会的内容。对于更详细�更专门化的内容�比如地 球物理勘查的操作方法�岩矿石测试的工作流程等�则不在本汇 编收录之列。第二�实用性�包括实用和常用两个方面。实用是 指密切结合地质勘查专业的需要。常用性�是指使用频度比较大。 第三�权威性。收入汇编的�一般是国家标准�或者是行业标准� 少量是部�委�或省�市�颁布的规定、规程、办法。它们都是 经由专业人员起草�通过一定程序审定的。第四�相对稳定性。 为了控制汇编的规模� 在不影响原标准整体完整性的前提下� 我们把标准之间的重复部分及过于专门化的内容� 作了适度删节。 在删节处�保持标题�并注明“ �略� ”字样。 本汇编共收入 54 个标准�分为四个分册。第一分册�基础� 第二分册�矿产�第三分册�方法�第四分册�其他。其中第四 分册收录的�多是当前社会地质工作领域中一些尚未成为“标准” 的规定、办法、技术要求等�不排除今后可能的异动。 本汇编由刘荣主编�周存中、薛友智副主编。第一分册由薛 友智负责�第二分册由刘芳文负责�第三分册由李仕荣负责�第 四分册由柏万灵负责。参加编辑工作的人员还有�以姓氏笔划为 序� �马建中、马辉、王小春、何德润、林慧明、周正、杨伟寿、 贾平远、梁世全、董滇生、龚志大。总编纂工作由薛友智负责。 编者 2003 年 12 月�成都 331 2�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1 �GB/T 13908-2002 代替 GB/ T13687-1992 GB/T 13688-1992 GB/T 13908-199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工作、可 行性评价工作、矿产资源/储量类型条件、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各阶段的总体工作部署�可 作为评审、验收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成果的总要求�也是制定各类 �种�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规定、指南的总原则�还可作为 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评价、 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 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 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3 矿产勘查的目的任务 矿产勘查最终的目的是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 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 的经济效益。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4个阶段。 3.1 预查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 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提出可供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2-08-28 批准 2003-01-01 实施 332 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并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参考资料。 3.2 普查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 和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 步评价�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为发展地区经济提 供基础资料。 3.3 详查是对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 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 目建议书提供资料。 3.4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 通过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以及可行 性研究�为矿山建设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 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矿山建设设计等 方面提供依据。 4 矿产勘查工作 4.1 矿产勘查内容 包括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 性能和综合评价等。 4.1.1 勘查区地质 搜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 岩蚀变等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资料�对砂矿床还包括第四纪地质 及地貌特征。 地层�应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岩相分带�确定含矿层 位。对沉积矿产应研究含矿层的岩性组合、物质组成以及沉积环 境与成矿关系等。 构造�应对控制或破坏矿床的主要构造进行研究�了解其空 间分布、发育程度、先后次序及分布规律等。 岩浆岩�对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应了解或查明其岩类、岩相、 岩性、演化特点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 333 变质岩�对变质矿床应了解或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 影响因素、相带分布特点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围岩蚀变�应了解或研究矿床的围岩蚀变种类、规模、强度、 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2 矿体地质 矿体特征�应研究或控制矿体分布范围、数量、规模、产状、 空间位置及形态、相互间关系及氧化带�风化带�的范围等�研 究围岩、夹石的岩性、产状、形态等�研究成矿后断层对矿体的 破坏情况�找出矿体的对比标志�使其合理地有依据的连接。 矿石特征�包括矿石物质组成和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物质组成�包括矿物组成及主要矿物含量、结构、构造、 共生关系、嵌布粒度及其变化和分布特征�应划分矿石自然类型� 矿石的蚀变和泥化特征�并研究各类型的性质、分布、所占比例 及对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的影响。 矿石质量特征�包括矿石的化学成分�有用组分、有益和有 害组分含量、可回收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及分布特征�依 据矿石的工艺性质及当前生产技术条件�划分矿石工业类型和品 级�不同类型变化规律和所占比例�非金属矿产及固体燃料矿产� 可据用途要求选择测定项目�用以确定该矿产的类型、品级。 4.1.3 开采技术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调查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确定其汇水边界�查明含�隔�水层的分布、含水性质、构 造破坏与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情况�主要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 带与风化带的分布及其导水性�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含水性及储水 性、与矿层�体�的相对位置、连通其他含水层及地表水体和老 窿水的情况�地下水的水头高度、水力坡度、径流场特征与动态 变化�地表水体的分布、水文特征、连通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可能 途径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确定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充水方式 和途径�建立水文地质模型�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估算矿 334 坑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以及矿区总涌水量。 调查矿区及其相邻地区的供水水源条件�结合矿山排水对矿 山供水问题及排供结合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指出矿山供水水 源方向。缺水地区�应对矿坑涌水的利用价值进行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矿床开采区矿体及围岩的物理力学 性质�岩体结构及其结构面发育程度、组合关系�评价岩体质量� 调查影响矿床开采的不良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层、软弱层、构造 破碎带�的性质、产状与分布特征�结合矿山工程需要�对露天 采矿场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及溶�熔�腔的稳固性作出初步 评价�指出可能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地质体或不良地段。 环境地质研究�研究区域稳定性�矿区内历次地震活动强度 及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老窿的分布范围、充填情况�在可能的 情况下�圈定老窿�采空区�界限。查明矿区内崩塌、滑坡、泥 石流、山洪、地热等自然地质作用的分布、活动性及其对矿床开 采的影响�调查矿区存在的有毒�砷、汞„„�、有害�热、瓦 斯、游离二氧化硅等�及放射性物质的背景值�对矿床开采可能 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 预测矿床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对影响区内的生产、居民生活 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区可能构成的危害作出 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结合采矿工程�对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地面变形破坏�地面 沉降、开裂、塌陷、崩塌、泥石流等�范围�采选矿废水排放对 附近水体的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对采矿废石的堆放与处置、利 用提出建议。 适于水溶、热熔、酸浸、碱浸、气化开采的矿床以及多年冻 土矿床�应针对其勘查的特殊要求开展工作�具体要求在矿产分 类规范中予以明确。 4.1.4 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 根据试验的目的、要求、程度、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可靠 335 性�矿石加工选冶试验可分为可选�冶�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 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5类。 非金属矿产的选矿加工技术试验是为了获取某些物理的技术 工艺性能或特殊要求。 煤的选矿加工技术试验主要是通过筛分、浮沉及工艺性能试 验�了解煤的可选性及加工工艺特性。 试验工作应根据矿产勘查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体要 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4.1.5 综合评价 在勘查主矿产的同时�对于达到一般工业指标要求、又具有 一定规模的共生矿产或伴生的其他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对同 体共生矿�应综合考虑�整体勘查�运用综合指标圈定矿体�对 异体共生矿�应利用勘查主矿产的工程进行控制�其控制程度� 视具体情况确定。 应据地质条件、产出特征、共伴生关系、价值大小、需求程 度、开发利用的可能性等条件�对市场适销对路、经济价值较大、 并能同时开采的共生矿�尤其是位于首采地段或露采境界内的共 生矿�应加强综合评价。对伴生矿产�据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 确定其评价程度。 4.1.6 放射性检查 一般矿产应做放射性检查�对于放射性矿产�在各勘查阶段 均应按规范要求开展放射性测量工作。 4.2 矿产勘查的控制要求 4.2.1 勘查类型确定和划分 划分勘查类型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 查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圈定。 应根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内部结构复杂程度、 矿石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等主要地质因素确 定勘查类型。 336 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应以一个或几个主矿体为主�对于巨大矿 体也可根据不同地段勘查的难易程度�分段确定勘查类型。 按矿床地质特征将勘查类型划分为简单 �Ⅰ类型� 、 中等 �Ⅱ 类型�、复杂�Ⅲ类型�3个类型。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 有过渡类型存在。 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分类�应遵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 境地质相统一、突出重点的原则�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类型分 为3类9型。即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Ⅰ类�、开采技术条件 中等的矿床�Ⅱ类�、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Ⅲ类��除Ⅰ 类只有Ⅰ型外� Ⅱ、Ⅲ类中又按主要影响因素分为4型�即以水 文地质问题为主的矿床�Ⅱ-1、Ⅲ-1型��以工程地质问题为主的 矿床�Ⅱ-2、Ⅲ-2型��以环境地质问题为主的矿床�Ⅱ-3、Ⅲ-3 型�和复合型的矿床�Ⅱ-4、Ⅲ-4型��见附录B�提示的附录�。 4.2.2 工程间距确定原则 工程间距是指最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其间距 应根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首先要看 矿体的整体规模�并结合其主要因素确定工程间距�即使是分段 勘查�也要从整体规模入手。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 的勘查工程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不限于加密或放稀一倍。当 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 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比深部工程间距适当加密。 工程间距通常采用与同类矿床类比的办法确定。也可根据已 完工的勘查成果�运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或用SD法确定�见附录 C�提示的附录�。 由于矿床的形成条件各异�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应充分考虑 矿床自身特点�并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各矿种�类� 勘查规范可制定相应的参考工程间距要求。 4.2.3 工程布置、施工原则、控制程度 工程布置�应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的需要�参考同 337 类矿床勘查的经验进行。一般情况下�地表应以槽井探为主�浅 钻工程为辅�配合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深部应以岩心钻探为 主�当地形有利或矿体形态复杂�极复杂、物质组分变化大时� 应以坑探为主配以钻探�当采集选矿大样时�也可动用坑探工程� 对管条状和形态极复杂的矿体应以抗探为主。若钻探所获地质成 果与坑探验证成果相近�则不强求一定要投入较多的坑探工程� 可以钻探为主配合坑探进行。坑探应以脉内沿脉为主�当沿脉坑 道未能揭露矿体全厚时�应以相应间距的穿脉配合进行。 施工原则�应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 稀到密的原则进行�基准孔、参数孔、沿走向和倾向的主导剖面 应优先施工。 各阶段工程布置应考虑后续勘查和开发工作的衔接。 控制程度�首先应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相 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用工程控制。对基底起伏较大 的矿体、无矿带、破坏矿体及影响开采的构造、岩脉、岩溶、盐 溶、泥垄、泥柱、老窿、划分井田的构造等的产状和规模要有控 制。对与主矿体能同时开采的周围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对拟 地下开采的矿床�要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面和延伸 情况。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要注重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 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主要盲矿体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对矿 石质量稳定、埋藏较浅的沉积矿产�应以地表采样工程为主�深 部施工少量工程以验证矿石质量。 4.3 矿产勘查各阶段要求 4.3.1 预查 全面收集预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 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 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 对有希望的地区�应选择几条路线�进行比例尺为150000或 125000的路线地质踏勘�辅以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并选择有 代表性的异常进行Ⅱ�Ⅲ级查证�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 338 地区。 对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引起的异常及有意义 的地质体进行研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从基本特征、成 矿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 行追索、验证�采集测试样品。 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为开展下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应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当有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 可以估算预测的资源量。 4.3.2 普查 通过125000�150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 对区内 地质特征的查明程度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矿地质条 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 通过110000�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探、化探、 遥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 体特征�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要有工程证实�不要 求系统工程网度�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 相应的综合评价。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Ⅰ�Ⅱ级验证。 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 包括区域和测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对开采条件简 单的矿床�可依据与同类型矿山开采条件的对比�对矿床开采技 术条件作出评价�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 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 度等。 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矿石物质 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 小、有害组分及影响选冶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对比�并就矿石 加工选冶的性能作出概略评述。对无可类比的或新类型矿石应进 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 339 提供依据。对饰面石材还应作出“试采”检查。 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资料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 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值得转入详查�并采用一般 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4.3.3 详查 通过110000�12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描 述矿床的地质模型。 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 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了主矿体的矿体特征、空间分布�基本 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 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 对矿床开采可能影响的地区�矿山疏排水水位下降区、地面 变形破坏区、矿山废弃物堆放场及其可能污染区��开展详细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 件。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及矿体围岩的物理 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 及其水文地质参数、矿体围岩岩体质量及主要不良层位�估算矿 坑涌水量�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 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作出评价。 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易选的矿石可与同 类矿石进行类比�一般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难选矿石还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饰面石材还应有代表性的 试采资料。直接提供开发利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设计的要 求。 在详查区内�依据系统工程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 料以及实测的各种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择合适的 方法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或经预可行性研究�分别估算相应 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 体设计、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供依据。 340 4.3.4 勘探 通过110000�12000�必要时可用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 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及相应的工作�详细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 规律�建立矿床的地质模型。 详细控制主要矿体的特征、空间分布�详细查明矿石物质组 成、赋存状态、矿石类型、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对破坏矿体或划 分井田等有较大影响的断层、破碎带�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 距�煤炭第一水平范围内的古河流冲刷、古隆起、较大陷落柱应 有工程控制�对首采地段主矿体上、下盘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 应一并勘探�以便同时开采�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 应进行综合评价�共生矿产的勘查程度应视该矿种的特征而定。 异体共生的应单独圈定矿体�同体共生的需要分采分选时也应分 别圈定矿体或矿石类型。 对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 要详细查明。通过试验�获取计算参数�结合矿山工程计算首采 区、第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的涌水量� 预测不良工程地段和问题�对矿山排水、开采区的地面变形破坏、 矿山废水排放与矿渣堆放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未 开发过的新区�应对原生地质环境作出评价�老矿区则应针对已 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放射性、有害气体、各种不良自然地质 现象的展布及危害性�进行调研�找出产生和形成条件�预测其 发展趋势�提出治理措施。 在矿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矿石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 品�进行加工选冶性能试验。可类比的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 程试验�一般矿石在实验室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扩大连 续试验�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 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 勘探时未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可依据系统工程及加密工程的 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及各种实测的参数�用一般工 341 业指标圈定矿体�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 量�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 格论证后所确定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圈 定矿体�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为矿山 初步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探明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返本 付息的需要。 4.4 勘查工作质量 各项勘查工作都应执行相应规范、规定�保证质量要求。对 勘查工作中出现的所有质量问题�都应该客观、详实地反映和评 价�不允许用平均数来掩饰质量问题。 4.4.1 地形及工程测量 地形测量和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通用的坐标系统和最新 的国家高程基准点进行。对于边远地区小矿�周围没有可供联测 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提 供的当地数据�建立独立坐标系统测图。但必须详细说明所采用 定位仪器的型号、定位的时间、程序、精度。测量的精度要求� 应按有关规范执行。不同比例尺的勘探线剖面应当是实测剖面。 4.4.2 地质填图 不论哪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都应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其精 度要求应按同比例尺地质测量规范要求。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为 矿产勘查、矿山建设设计服务的�比例尺的选择应以矿床的矿体 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地质点要布 设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用仪器法展绘到图上。对于薄 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扩 大表示。 4.4.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各种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和环境地质调查�均 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规范的要求和相应勘查阶段对矿区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要求。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及岩矿石物 342 理力学性质测定样的测试都应满足有关规定、规范的要求�以保 证工作成果的可靠性。 4.4.4 物探、化探工作 各种比例尺的地球物理测量、地球化学测量的质量�都应符 合相应比例尺规范的要求。各项测试数据应准确、可靠。 4.4.5 探矿工程 对覆盖层小于3m的浅部矿体可使用探槽、浅坑�大于3m应采 用浅井。钻探工程的质量应符合钻探规程的要求�矿芯及顶、底 板3�5m范围内的岩石及标志层和全孔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规程 规定或勘查设计的要求。当厚大矿体连续5m低于要求时�应立即 采取补救措施。钻孔�井�进出矿体应测顶角、方位角�丈量孔 深。钻孔实际出矿点偏离设计出矿点的垂直勘探线距离�应视矿 床具体情况而定。砂钻严禁超套管采样�开孔、穿矿、终孔应测 钻头内径。坑探工程应按坑探规程或设计要求进行。 4.4.6 采样及测试�含加工选冶试验样品� 必须严格执行采样规范的要求�不得混样、错号�严禁选择 性采样。难以识别的矿石或可能矿化地段�应连续取样。煤质采 样要根据不同煤类及其可能的工业用途、煤质主要指标的变化程 度来确定。砂矿样的淘洗、称重按有关规范执行。金属、非金属 矿产样品加工应严格遵循切乔特公式�样品加工重量总损失率不 大于5。样品分析、测试�应由国家认证的有资质的化验单位承 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内检样品必须由送样单位编 密码、送原分析单位进行验证。外检样亦编密码�附原分析方法 的说明�送指定实验室进行外检。具体要求应按有关规范执行。 加工选冶试验样品的采取�要考虑矿石类型、特征及代表性� 能分采的应分类型采集。实验室流程试验样和扩大连续试验样在 采集前应与试验单位共同编制采样设计�在采集时还要考虑到开 采时矿石的贫化。样品主要组分含量应低于所代表的矿石类型的 平均品位。当矿石中有共、伴生有用组分时�采样时应一并考虑。 343 加工选冶试验的各环节都必须符合规范、规程的要求。 4.4.7 地质编录、综合整理 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原始地质编录要在现场进行� 应及时、准确、客观、齐全�综合整理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 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鼓励使用计算机辅助野外采集系统�凡 能用计算机成图、成表的资料�都应按标准化表格内容的要求填 写。工程、采样、测试、编录的质量问题及矿体、矿石质量的异 常变化�应如实在报告中一一反映。 5 可行性评价工作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矿产勘查工作与矿山建设紧 密衔接�减少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投资的风险�提高矿产勘查和 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普查、详查和勘探3个阶段�都应进行 相应的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包括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 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5.1 概略研究 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通常是在收集分析该矿 产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已取得的地质资 料�类比已知矿床�推测矿床规模、矿产质量和开采利用的技术 条件�结合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环境保护等�以我国类似企业 的技术经济指标或按扩大指标对矿床作出技术经济评价。从而为 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进行详查阶段工作、制定长远规划 或为工程建设规划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般普查阶段应做概略研究�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床�也可 只进行概略研究。 5.2 预可行性研究 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预可行性研究需要比较 系统地对国内外该种资源、储量、生产、消费进行调查和初步分 析�还需对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量、产品品种、质量要求和价格趋 344 势作出初步预测。根据矿床规模和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区地形地 貌�借鉴类似企业的实践经验�初步研究并提出项目建设规模、 产品种类�矿区总体建设轮廓和工艺技术的原则方案�参照价目 表或类似企业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初步提出建设总投 资、主要工程量和主要设备等�进行初步经济分析�并估算不同 的矿产资源/储量类型。 通过国内、外市场调查和预测资料�综合矿区资源条件、工 艺技术、建设条件、环境保护以及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等各方面 因素�从总体上、宏观上对矿山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 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为是否进行勘探阶段地质工 作以及推荐项目和编制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预可行性研究应在详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 5.3 可行性研究 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可行性研究首先需要认 真对国内外该矿种资源、储量、生产和消费进行调查、统计和分 析�对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量、产品品种、质量要求、价格、竞争 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工作中对资源�或原料�条件要认真 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考虑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 政策的影响�对企业生产规模、开采方式、开拓方案、选冶工艺 流程、产品方案、主要设备的选择、供水供电、总体布局和环境 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和多方案进行 比较�并依据评价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投资、生产经营成本、 销售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入、流出等。项目的技术经济数据能满 足投资有关各方的审查、评价需要。从而得出拟建工程是否应该 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的基本认识。 通过可行性研究的论证和评价�为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投资 决策�确定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等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应在勘探工作基础上进行。 345 6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6.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 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16 种类型。〔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6.1.1 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 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 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 基准内部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 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 量�122� 3个类型。 6.1.2 基础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 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 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即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 济的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 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可分为3个类 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 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 济基础储量�其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 间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 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6.1.3 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即内蕴经济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和预 测资源量。 内蕴经济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 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 346 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详查、勘探的成果�进行 了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 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产品能大幅度降低成 本或大幅度降价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也分 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 �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 量�2S22�� 预测的矿产资源。即经过预查工作�依据已有资料分析、类 比、估算的资源量�334���也是资源量的一种�属潜在矿产资 源。 6.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条件 6.2.1 可采储量�11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了探明的程度�详细圈定了矿体的三维 空间�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排除了多解性�矿石的物质组成、 矿石质量都已详细查明�开采技术条件和影响开采的各种因素也 已详细查明�对共、伴生组分进行了综合评价�矿石加工选冶性 能试验的成果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 经可行性研究�在对矿床的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 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并扣除了受这些因素影响而不能 开采的部分后�被证实为在当时开采是经济的那部分即谓可采储 量�111��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地质和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 高。 6.2.2 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了探明的程度�但仅作了预可行性研究� 在扣除了因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 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能开采的部分后即为探明的预可采储量。它 347 只是用于从总体上、客观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 行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和论证。地质可信度高�可 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6.2.3 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 在详查地段内�达到了控制的程度�圈定了矿体的三维空间� 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排除了大的多解性�基本查明了矿石 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矿石中的共伴生有用组分进行了综合评 价�对易选矿石的可选性进行了类比�一般矿石作了实验室流程 试验�新类型或难选矿石作了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其成果可供 评价矿石是否具有工业价值。 经预可行性研究�并扣除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采的部 分后即为控制的预可采储量。地质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的可 信度一般。 6.2.4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在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勘探地段�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 同6.2.1所述�其中包括了可采储量。即经可行性研究后属经济的� 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部分。 6.2.5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勘探阶段探明的程度�预可行性研究认 定为是经济的�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部分。 6.2.6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在详查地段内�达到了详查阶段控制的程度�经预可行性研 究认定为是经济的�是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部分。 6.2.7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的程度�经可行性研究�按评价时 的市场价格估算为边际经济的。开采这部分矿产资源�其内部收 益率在生产期内年平均大于0�小于行业内部基准收益率。未扣除 设计、采矿损失的部分。 6.2.8 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348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的程度�经预可行性研究证实�用 适合评价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进行估算时�年平均内部收益率大 于0� 小于行业内部基准收益率� 没有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部分。 6.2.9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在详查地段内�达到控制的程度�预可行性研究证实�用适 合评价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进行估算时�年平均内部收益率大于 0�小于行业内部基准收益率�没有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部分。 6.2.10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的程度�可行性研究证实其依据评 价当时的市场价格估算、 年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的那部分资源量。 6.2.11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在勘探地段内�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评价达到如6.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