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8卷第4期 2003 年8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Vol .18 No.8 Aug.,2003 文章编号 1001-8166 (2003 )04- 0515- 06 沉积岩中无机CO 2 热模拟实验研究 王学军 1,2 (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27 ; 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 东营 257015 ) 摘 要 结合三水盆地的地质特点, 分析了无机CO2热模拟实验研究的可能性, 进行了不同条件下 的模拟试验和相关的分析测试, 提出了无机CO2生成量和转化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从实验结果 来看 含有一定量碳酸盐矿物的沉积岩, 在一定温度下可转化形成相当数量的无机CO2, 无机CO2 转化率越高, 岩石中碳酸盐矿物越容易转化生成无机CO2; 相同热成熟度条件下, Ⅱ型干酪根生成 有机CO2的量较Ⅲ型的少;CO2中碳同位素与CO2的成因密切相关, 随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增加, 同 种类型有机质生成的有机CO2相对富集 13C; 无机 CO2较有机CO2的碳同位素明显富集 13C, 随水介 质的pH值降低, 无机O2气含量、 模拟温度及时间的增加, 无机CO2相对富集 13C 。实验研究结果 为CO2成因研究及其资源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 键 词 热模拟实验;CO2; 生成量; 转化率; 碳同位素 中图分类号 P588. 2 文献标识码A 前人对有机成因CO2进行过热模拟试验研究, 而 对沉积岩中无机CO2的可能性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热 模拟试验研究 [1~9 ], 结合三水盆地的地质特点, 作者通 过热模拟实验对沉积岩中无机CO2转化率和生成量 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无机CO2成因研究和其资源量的 计算提供一些依据。 1 模拟试验条件 沉积岩中相当含量碳酸盐矿物的存在客观上为该 区无机CO2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已有的实 验研究表明, 在有地下水参与加热或者岩石中含有Al、 Mg、Fe等杂质时, 碳酸盐岩中碳酸钙发生脱碳酸作用的 温度会大大降低,CO2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高 达2 000 ℃), 这些都构成了无机CO2的模拟试验尤其 是高温热模拟实验研究的基础。 模拟样品采自位于华南褶皱系中部赣湘桂粤褶皱 带南部的三水盆地, 模拟试验温度为200 、300 、380 、 480 、580 、680 和780℃, 另外, 选择灰岩样品780℃模拟 后的固体产物, 进行了880℃和980℃高温条件下 的模拟试验。此外, 进行了低温 (200℃和300℃) 条件下加水的模拟试验, 所加水的pH值分别为 6.0 、6.5 及6.9 。低温模拟时间分别为1小时、4 小时和8小时, 其它温度条件下的试验时间为1 小时。此外, 为了对比研究, 选取部分泥岩中干酪 根进行了380℃、480℃、580℃、680℃无水条件下 1小时的模拟试验。 2 无机CO2生成量和转化率的计算 无机CO2转化率, 指在外界热力作用下, 岩 石中碳酸盐矿物发生脱碳酸作用而生成CO2的 百分率, 是衡量一定条件下沉积岩中碳酸盐矿物 经脱碳酸作用生成无机CO2难易程度的一个定 量参数。无机CO2生成量(cm 3 /g岩石), 是指单位 重量岩石经脱碳酸作用而生成无机CO2的体积。 2.1 无机CO2生成量的计算 模拟生成的CO2中包括有机成因、 脱碳酸作 收稿日期 2002- 03- 25 ; 修回日期2003- 01- 07. 作者简介 王学军 (1966-) , 男, 山东荣成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油气勘探研究 . E- m ail wx jktzh @ mail . slof . com 用 (即岩石无机成因)和吸附气3部分。有机CO2 生成量的计算, 采用了模拟试验研究过程中所总结 的计算公式 ①。从模拟试验结果来看, 相对于有机 生成量及脱碳酸作用的量而言, 吸附CO2的量很 少, 所以计算中未考虑。由于计算时假设生成的有 机CO2保存完好, 因此, 现在地层中的有机CO2最 多不会超过理论计算值。那么, 差减法求得的无机 CO2生成量的意义为, 至少有这么多的脱碳酸作用 形成的无机CO2存在。 2.2 无机CO2转化率的计算 假定碳酸盐矿物受热发生脱碳酸作用转化生成 无机CO2的程度相同, 那么碳酸盐矿物完全发生脱 碳酸分解生成无机CO2的量可以理论求取, 实际模 拟可得到脱碳酸作用生成无机CO2的量, 故可求取 样品无机CO2转化率 (表1、2)。 3 模拟试验结果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无机CO2生成量及转化率参数 受到模拟温度、 矿物及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3.1 模拟温度的影响 同一样品随着模拟温度的增加, 无机CO2生成 量及转化率参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模拟温度低于 580 ~680℃, 增加的幅度较小, 超过这一温度, 增加 的幅度明显加大 (表1)。 3.2 矿物含量的影响 无机CO2转化率随样品中杂质矿物含量的增 加而增加 一方面岩石中含有Al、Mg、Fe等杂质时, 可大大降低碳酸盐矿物的分解温度; 另一方面碳酸 盐矿物与 Si O 2作用也生成一定量的CO2。 表1 三水盆地样品热模拟无机CO2生成量与转化率参数① Table 1 Theinds of yieldquantity and conv ersion rate ofinorganic carbon dioxide by therm alsimulation ofthesam ples collecte dfrom Sanshuibasin 样品 编号 层位 生成量 (cm 3/g 岩石)与转化率 (% ) 380℃480℃580℃680℃780℃880℃980℃ 模拟前的主要矿物组成 (% ) 石英粘土长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 1 Eb 0.79 1.12 3.05 4.62 28.76 50.25 44.70 72.92 47.29 83.38 2 Eb 0.49 0.24 1.43 6.01 3.36 15.66 4.95 21.80 6.80 26.02 3 Eb 1.03 2.83 1.86 5.06 4.29 15.28 6.77 24.84 4 Eb 0.82 1.80 4.83 13.48 13.29 34.36 27.31 56.68 36.85 89.38 5 Eb 0.56 0.92 1.26 4.21 2.16 3.42 3.24 3.93 3.80 6.88 6- 1 Eb 0.33 0.16 1.75 1.05 3.36 1.93 14.71 7.58 29.30 15.12 169.03 88.78 179.74 94.40 6- 2 P1 0.53 0.28 1.50 0.79 3.10 1.64 5.02 2.65 20.39 11.30 170.52 88.48 186.92 96.76 6- 3 C 0.32 0.13 1.24 0.59 2.79 1.32 5.14 2.38 14.15 6.73 172.16 80.06 194.70 90.54 7- 1 Ex 1.15 0.69 2.81 1.69 4.37 2.62 4.81 2.88 5.79 3.47 7- 2 Eb 0.56 0.84 1.55 2.41 7.56 10.21 16.11 23.51 8- 1 Eh 0.11 0.13 0.70 0.92 2.63 3.42 6.04 7.78 8- 2 Ex 0.47 0.63 2.40 2.14 6.92 8.69 22.41 20.95 34.36 38.26 9 Ex 0.64 1.43 1.09 2.43 3.65 8.14 7.33 16.34 12.67 28.26 13.40 10.40 52.60 3.57 6.97 12.03 43.00 28.30 9.50 8.05 6.20 47.58 13.97 23.57 8.78 2.80 1.20 25.90 9.20 24.03 25.57 9.07 45.50 20.50 6.00 12.50 4.50 11.00 7.80 4.33 87.87 14.00 86.00 3.00 3.00 94. OO 12.00 8.00 74.00 27.10 32.07 5.53 17.90 7.93 24.60 31.70 5.05 32.85 4.05 25.77 27.37 4.60 20.10 22.17 59.00 8.00 13.00 9.00 11.00 注 表中 “生成量 (cm 3/g 岩石)与转化率 (% ) ”栏中, 上行对应生成量, 下行对应转化率 615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①王新洲, 李丽.天然气生成量及其成因模拟试验研究.山东东营 胜利石油管理局, 1989. 表2 三水盆地样品低温模拟无机CO2生成量与转化率参数 Table 2 Theinds of yieldquantity and conv ersion rate of Inorganic carbon dioxide by therm alsimulation under low er tem peratur e ofthesam ples collected from Sanshuibasin 样品 序号 pH 值 模拟 时间 (h) 200℃300℃ 模拟前全岩矿物组成(% ) 生成量转化率生成量转化率石英粘土方解石 6- 4 无水 6.0 6.0 6.0 6.5 6.5 6.5 8 1 4 8 1 4 8 0.11 0.27 0.40 0.45 0.21 0.31 0.32 0.05 0.14 0.20 0.23 0.11 0.17 0.15 0.25 0.78 0.58 0.60 0.62 0.59 1.21 0.12 0.40 0.30 0.31 0.31 0.30 0.61 7.35 3.25 89.20 6- 2 无水 无水 无水 6.0 6.0 6.0 6.5 6.5 6.5 1 4 8 1 4 8 1 4 8 0.07 0.03 0.05 0.08 0.15 0.24 0.08 0.16 0.13 0.04 0.01 0.02 0.04 0.09 0.10 0.05 0.08 0.08 0.26 0.18 0.08 0.29 0.48 0.57 0.39 0.54 0.78 0.14 0.05 0.04 0.15 0.26 0.29 0.22 0.29 0.40 14.0 86.00 6- 5 无水 无水 无水 6.0 6.0 6.0 6.9 6.9 6.9 1 4 8 1 4 8 1 4 8 0.28 0.04 0.01 0.34 0.30 0.72 0.13 0.61 0.89 0.13 0.02 0.01 0.16 0.14 0.33 0.06 0.28 0.41 0.24 0.13 0.15 1.08 0.64 1.29 0.36 1.18 0.61 0.11 0.06 0.07 0.50 0.30 0.60 0.17 0.55 0.28 4.00 96.00 注 生成量参数单位 m L / g 岩石; 转化率参数单位 % Ca CO 3→ Ca O + CO 2↑ Ca Mg (CO3)2→ Mg O + Ca O + 2 CO 2↑ Ca Mg (CO3)2+Si O 2→ Mg Si O 4+Ca CO 3+CO 2↑ Ca CO 3+Si O 2→ Ca Si O 3+CO 2↑ 将780℃热模拟的固体残留物与680℃热模拟 的固体残留物进行了全岩X衍射分析, 其中碳酸 盐矿物及 Si O 2含量的减少就是很好的证明 (表3)。 表3 样品680℃和780℃模拟固体产物 全岩x衍射分析结果对比 Table 3 Com parison of all rock Xdiffraction i nthesolid productssimulated under the tem perature of 6 80℃ and 780℃ 序号 模拟前(%)模拟后(% ) 石英 MCO 3 石英 MCO 3 127.2 34.4 23.4 15.9 2/22.3 /8.0 321.4 6.0 5.2 4.6 443.0 50.2 40.1 48.3 566.3 9.4 49.6 4.9 非灰岩类。这类样品的无机CO2生成量随其 中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在580℃以 前, 生成量明显高于灰岩类, 尤其含有菱铁矿等稳定 性差的碳酸盐矿物时, 无机CO2生成量更是明显高 于灰岩类。无机CO2生成量参数随碳酸盐含量变 化的幅度有差异, 这是由无机CO2转 化率所决定 的, 是样品中各种主要矿物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灰岩类。模拟温度低于580℃ 时, 样品中碳酸 盐矿物含量越高, 无机CO2生成量虽然有不断增加 的趋势, 但该参数及无机CO2转化率明显与碳酸盐 矿物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680℃以后, 随着温度的 增加, 其无机CO2生成量在继续保持增加趋势的同 时, 该参数及无机CO2转化率与样品中碳酸盐矿物 的含量之间的关系也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表明 对灰岩类来讲580℃以前, 与温度这一因素相比, 石 英等杂质矿物对碳酸盐矿物脱碳酸作用的促进作用 更强; 而680℃以后, 控制灰岩类碳酸盐矿物发生脱 715 第 4期 王学军 沉积岩中无机CO 2热模拟实验研究 碳酸作用的主要因素则为温度, 杂质矿物的促进作 用变得不明显。 3.3 其它因素 3.3.1 残余有机碳含量 从表1中1号、5号和9号3块碳酸盐矿物含量 相近样品的数据来看, 若扣除矿物杂质、 不稳定碳酸 盐矿物等前述因素的影响, 似乎样品中残余有机碳 含量对无机CO2生成量及转化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即样品中残余有机碳含量的增加, 对无机CO2生成 量和转化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2 水介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对同一样品而言, 水介质的加 入, 利于岩石无机CO2生成量参数的增加; 在相同加水 量情况下 (实验过程中为考虑加水量的影响), 随加入 水介质pH值的增大, 无机CO2生成量就减小。这反映 了地质体中无机CO2生成量要高于热模拟试验值。 3.4 模拟CO2的碳同位素特征 3.4.1 有机CO2的碳同位素特征 对Ⅱ及Ⅲ型干酪根样品热模拟气体产物进行了 分析测试 (模拟时间1小时), 发现产物中含有一定 量的CO2, 而且CO2极富 12C(表 4)。 表4 干酪根热模拟气分析结果 Table 4 The analysis result ofthe simulation gas ofkerogen 干酪根 类型 模拟温 度 (℃) 模拟气中 CO2含量 (% ) δ 13 Cco 2 (‰) Ⅱ Ⅲ 380 8.45 ~13.45 17.91 ~38.86 -19.76 -21. 17 Ⅱ Ⅲ 480 6.50 ~11.03 13.38 ~33.73 18.88 ~14.22 -20.73 Ⅱ Ⅲ 580 5.86 ~9.67 12.23 ~29.50 -18.67 ~16.46 -20.09 Ⅱ Ⅲ 680 7.97 ~13.95 14.90 ~27.02 -17.19 ~ -13.79 -19.66 (1) 同类型的有机质模拟CO2, 随模拟温度 (相 当热成熟度)的增加而有富集 13C 的趋势。 (2) 模拟气中CO2的相对含量随模拟温度的 增加有减少的趋势, 在同一温度下, Ⅱ型干酪根热演 化过程所生成的气体产物中,CO2的相对含量较Ⅲ 型干酪根的少。 对干酪根而言, 模拟气中有机CO2含量与其碳 同位素明显呈负相关, 这与岩石样品是明显不同的, 这一特点为天然气中CO2的成因分析, 提供了有力 的模拟试验证据。 3.4.2 无机CO2的碳同位素特征 从不同条件下模拟得到的CO2碳同位素测定 结果来看 (表5、 图1) (1) 从加水模拟试验来看, 随水介质pH值的 降低, δ 13 Cco 2有增大趋势, 即无机CO2的碳同位素 相对富集 13C。 (2) 随温度升高 (由200℃升至300℃), 绝大部 分模拟气样品的 δ 13 Cco 2值都存在增大现象, 说明温 度适当升高会使CO2相对富集 13C; 当模拟温度超过 680℃时, 部分样品的模拟气中CO2的碳同位素反 而变轻。 (3) 绝大部分样品模拟气中,CO2的碳同位素 有随模拟时间的增加而相对富集 13C 的趋势, 说明 CO2的碳同位素存在年代分馏效应, 即 δ 13 Cco 2随埋 深增加或地质年代变老而增加。 (4) 相对干酪根样品模拟产生的有机CO2而 言, 岩样模拟气中的CO2明显富集 13C。 表5 低温条件下模拟气中CO2碳同位素组成 Table 5 δ 13 C of carbon dioxideinthe simulation gas under low er tem perature 模拟时间 (h) 148148 样品 编号 pH 二氧化碳碳同位素 (‰ ) 200℃300℃ 6- 1 6.0 6.5 -4.70 -8.00 / -3.60 / -2.10 / -3.10 -1.80 -4.70 / -3.00 6- 2 6.0 6.5 / -7.90 -9.30 / -7.00 / -2.90 / -2.40 -2.50 / 1.60 6- 3 -3. 40 -0. 30 / -1. 8 0.60 0.20 6- 5 6.0 6.5 / / -4.20 / / -4.30 / / -2.00 -6.00 / -2.00 注 表中空格表示实验中未加水介质样品,“/” 表示没有没试数据样品 4 结 论 在一定温度下, 含有一定量碳酸盐矿物的岩石, 可经脱碳酸作用而形成相当数量的无机CO2, 其转 化程度以无机CO2转化率来衡量, 无机CO2转化率 越高, 岩石中碳酸盐越容易转化生成无机CO2。无 机CO2生成量参数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某地 区CO2生成量的多少, 在CO2的评价中, 必须考虑 各类沉积岩 的体积和密 度参数。另外, 还应考虑 CO2的储存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尽管如此, 无机CO2转化率及生成量参数是CO2气 资源评价中必不可少的, 它们对无机CO2气资源评 价有着重要意义。 815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图1 无水介质条件模拟气中CO2碳同位素组成直方图 Fig.1 δ 13 C of carbon dioxideinthesimulation gas witho ut w ater CO 2中碳同位素与CO2的成因密切相关, 无机 CO2较有机CO2的碳同位素明显富集 13C 。随有机 质热成熟度的增加, 同 种类型有机质生成 的有机 CO2相对富集 13C, 相同热演化程度条件下, Ⅱ型干 酪根生成有机CO2的量较Ⅲ型的小, 随模拟气体中 有机CO2气含量的增加, 有机CO2的 δ 13 Cco 2值降 低。无机CO2的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随水介质的pH值降低, 无机CO2气含量、 模拟温度及时间的增加, 无机CO2相对富集 13C。另 外, 温度超过一定数值时, 无机CO2的 δ 13 Cco 2值有 降低现象。与温度相比,CO2气含量对碳同位素的 分馏作用的影响程度相对要小, 尤其是高温条件下 更是如此。模拟研究的结果为分析CO2成因研究 提供了可靠的模拟试验数据。另外, 在应用 δ 13 Cco 2 值分析CO2成因时, 要考虑到碳同位素的这种分馏 现象。 致谢 研究工作得到了戴宗林、 范泰雍、 周向阳、 廖永胜等专家的指导, 并得到了刘旋、 王宇蓉、 单梅 等同志的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 [1] Song Yan , Hong Feng. The characteristicsand originof n atural gasin China [A]. In Shi Baoheng , e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Natural Gas [C]. Bei jing The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 1992. 82- 93.[宋岩, 洪峰.我国天然气的组分特征及其成因 [A].见 石宝珩编.天然气地质研究 [C].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 社, 1992. 82- 93.] [2] W ang Xinzhou. Discussionongeologicalorig inzoneofnaturalgas As acaseofJ iyang depression [A]. In Shi Baoheng , ed. Geolog- ical Investigationon Natural Gas [C]. Bei jing The Petroleum In- dustry Press ,1992. 138- 144.[王新洲.对天然气地质成因分带 的探讨 以济阳坳陷为例 [A].见 石宝珩主编.天然气地 质研究 [C].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138- 144.] [3] Xu Yongchang. The Origin Theoryof Natural Ga sand its Applica- tion [M]. Bei jing Scientific Press House ,1994. 284- 291.[徐永 昌.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 [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284- 291.] [4] DaiJ inxing , Qi Houfa , Hao Shisheng. The Geological Conspectus of Natural Gas [M]. Bei jing The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 1989. 13- 18.[戴金星, 戚厚发, 郝石生.天然气地质学概论 [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13- 18.] [5] Shen Ping , Xu Yongchang , Wang Xianbin , etal . AInvestigation onthe Genetic Mechanism sand Geochemical Cha racteristicsof Natural Gasand its Source Rocks [M]. Lanzhou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1. 62- 71.[沈平, 徐永昌, 王先彬, 等. 气源岩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气机理研究 [M].兰州 甘 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62- 71.] [6] Dai J inxing , Song Yan , Dai Chunsen , et al . The Inorganic Gas and the ing Conditionsofits Poolinthe Ea stof China [M]. Bei jing Science Press ,1995. 80- 210.[戴金星, 宋岩, 戴春森, 等.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 [M].北京 科学 出版社, 1995.80- 210.] [7] DaiJ inxing , Fei Xigu , Qi Houfa. Natural Gas Geologyin China [M]. Bei jing The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92. 29- 30.[戴 金星, 斐锡古, 戚厚发.中国天然气地质学 [M].北京 石油工 业出版社, 1992. 29- 30.] [8] Chen Shurong. Natural Gas Geology (2 nd ) [M]. W uhan Pressof China Universityof Geosciences Press ,1991. 128- 135.[陈书 荣.天然气地质学 (第二版 ) [M].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915 第4期 王学军 沉积岩中无机 CO 2热模拟实验研究 1991. 128- 135.] [9] Gao Gang , Huang Zhilong , Liu Guangdi , etal . Sim ulating Meth- odologyon Oiland Gas Genesisof Carbonate Roc ks[M]. Bei jing The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0. 16- 154.[高岗, 黄志龙, 柳 广第, 等.碳酸盐岩油气生成模拟方法 [M].北京 石油工业出 版社, 2000. 16- 154.] ARESEARCH ONTHEIN ORGANIC CARBONDIO XID EFRO M ROCK BY THERMALSIM ULATIO NEXPERIM ENTS WANG Xue- ju n 1,2 (1. The Geoscience Departmentof Zhe jiang Unive rsity , Hangzhou 310027 , China ; 2. The Geoscience Institute of Shengli Oil Fiel d Ltd. Co., SINOPEC , Dongying , Shandong 257015 , China ) Abstract Com bining withthe geologicalcharacteristi cs of Sanshuibasin , the authoranalyses the possibilityto do therm alsim ulation experim ents of inorgan ic carbon dioxide , has done m any experim ents under different con di- tions and relative determinations , gives the concepts ofyield quantity and conve rsion rate ofinorganic carbon diox- ide in sedim entaryrocks and works outthe m eth od to calculatethem . The experim entalresult sshow the sedim en- taryrocksthatcontain carbonate minerals ca n convertinto a num ber of inorganic carbon dio xide , the higher the conversion rate ofinorganic carbon dioxide i s, the easier the carbonate mineralsin the sedim entaryrock convert. Under the sam etherm alm aturity , the quantity of organic carbon dioxide yielde din kerogen of style Ⅱ issm aller than thatyielded in kerogen ofstyle Ⅲ. There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carbon i sotope and origin of carbon dioxide.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therm alm a turity oforganic m atter , the 13 C is getting m ore and m orein organic carbon dioxide yielded by the sam estyle organ ic m atter. The 13 C in inorganic carbon dioxide is enriched obvi ously than thatin organic carbon dioxide. The 13 C ininorganic carbon dioxide is enriched as th e p H ofwateradded inthe experim entdecreases and the content ofinorg anic carbon dioxide in the yielded gas , the experim entaltem perature and tim eincrease. Allthese experim entalres ults give proofs ofsim ulation experim entsfo rth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carbon dioxide and itsresources uatio n. Key w ords Therm alsim ulation experim ent ; Carbon dioxide ; Yield quantity ; Conversion rate ; Carbon isotope. 025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