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0卷第5期 2005 年5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IN EARTH SCIENCE Vol .20 No.5 May.,2005 文章编号 1001- 8166 (2005 )05- 0549- 07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 方法及相关进展 * 林 舸 1,赵重斌1,2 ,张晏华 1,2,王岳军1,单业华1,3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 ; 2. CSIRO Exploration & Mining , Australia Perth W A 6151 ; 3.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计算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湖南 长沙 430012 ) 摘 要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是遵循自然科学规律, 依据数学、 物理学、 化学等学科中已 为人们认识的规律为原理; 依靠计算机先进的综合处理系统; 以固体地球科学资料为基础所构建的 地质模型为实验研究本体。因而,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是采用数学物理方法对相关地质学问题 的科学描述, 并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方法, 对所描述的相关地质学过程进行定量化求解。 由于数值模拟可以综合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 建立和模拟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地质模型, 为定 量化地解决一些复杂的地质学问题, 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 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重视和深入 研究。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方法的发展, 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地学界从采用了多年的传统的描述性研 究方法向科学的定量化研究方法的转变。 关 键 词 地质; 构造变形; 数值模拟; 原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P54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现今获取和观察到的大量地质信息和实例, 都 是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某一幕或某一阶段的地质表 现, 是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最后一幕的综合结果或某 一次地质事件的具体产物。然而, 早期的地质信息 或地质作用所发生的过程可能被后期地质作用所改 造、 叠加或抹失。因此, 完整地观察或再现地质构造 变形演化过程, 热动力驱动和构造变形之间的耦 合和叠加关系, 俯冲和碰撞带的形成与演化发展, 造 山带伸展垮塌与陆内裂解作用等事件的演变过程及 其内在动力机制显得尤为困难。 传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理论和分析 方法, 无疑是再现地质构造变形演化过程的重要手 段之一, 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由于不同的学者从不 同的侧重点来研究地质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以 及对地质过程理解方面的局限性, 这些手段在研究 地球动力学机制方面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物理模拟实验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构造变形过程和动 力学的作用过程, 但也存在严重的时空尺度的局限 性。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可以综合利用其它方法 (如 地质、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的研究成果, 建立和模 拟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地质模型, 而成为现代地球 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地质演化过程的正 演模拟, 重建地球或一个区域的地质演化过程, 从而 得到深部动力学与浅部构造响应的重要信息, 以帮 助人们认识与理解地质构造演化过程。通过数值模 拟实验研究, 可以理解和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热动力 作用与构造变形之间的耦合与叠置关系, 地质历史 时期内岩石圈构造、 热结构、 应力应变场的演变, 岩 石圈内部不同层次或尺度物质能量的传输、 转换 及其调整过程, 岩石圈演变与重要构造形迹的形成 * 收稿日期2004- 03-08 ; 修回日期2004- 09-28.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主碰撞带地壳挤压增厚和缩短阶段的构造变形和成矿响应” (编号2002 CB412601 ); 中 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基金项目 “壳幔过渡带的形成及揭示的动力学模式 ” (编号030513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林舸 (1948-),男,湖南洞口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研究. E- m ail gelin @ gig. ac. cn 过程及其形成机理等。 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的发展主要在于 ①它是一种大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分析研究方 法, 所涉及到的主要学科包括地质学、 地球物理、 地 球化学、 数学、 计算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科学上的 重大突破, 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往往在 相邻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特别 是地学中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更体现了这一 点 [1]。②将常规的广为大地构造学或地质演化过 程研究所采用的归纳、 演绎的逻辑推测方法, 向通过 由计算机算法和技术表示的数学逻辑方法推进, 从 而为综合分析地质资料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 同时, 也为实现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创新从理论上和方法上 提供可靠的支持。 1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的原理与方法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是遵 循自然科学规律, 如物质不灭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等; 并依据数学、 物理学、 化学等学科中已为人们认 识的基本规律为原理; 依靠计算机先进的综合处理 系统; 并以固体地球科学资料为基础所构建的地质 模型为实验研究本体。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 研究, 不是单纯的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 它是采用数 学物理方法对相关地质学问题的科学描述, 并采用 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方法, 对所描述的相关地 质过程进行定量化的求解。因而, 对能充分反映岩 石圈及地壳变形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 (如流体流动 过程、 热传递过程、 介质变形过程、 热液流体的混合 化学反应过程和水岩化学反应过程等 )及其相关的 基本科学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积累, 是探讨地质构造 变形等复杂地质学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一般地 说,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先从简单模型 做起, 简单的几何形态是数值模拟常采用的方法, 能 有效地认识一些基本的科学问题, 如温度场的改变, 导致流体的对流及含矿热液系统化学反应的发生, 再现成矿物质的溶解与沉淀过程。由于地质学问题 的复杂性, 既使对这些具有简单几何构形, 但能充分 反映影响岩石圈及地壳变形的基本问题的求解, 采 用纯数学分析的方法常常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 研究和发展高级数值计算方法, 及数值模拟技能的 积累无疑也是为解答上述的这些基本科学问题进行 求解和探讨地质构造变形而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 为了探讨地质构造变形, 必须深入研究与岩石 圈及地壳变形机制相关的基本科学问题。如孔隙流 体在岩石圈及地壳中的对流, 这一对流作用可导致 类似地幔柱式的地温重分布; 由于组成岩石圈及地 壳的材料强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而这一变化又可 导致组成岩石圈及地壳材料的屈服破坏。因而, 这 种地温的重分布无疑又对地壳的构造变形有着极为 重要的影响。又如在岩石圈及地壳中发生的不同流 体的混合化学反应及水岩化学反应, 这些化学反应 可导致岩石圈及地壳中骨架材料的溶解或沉积, 这 种由于化学反应引起的溶解或沉积作用, 又将改变 岩石圈及地壳中骨架材料的结构及孔隙分布, 从而 明显地改变岩石圈及地壳材料的强度及传热特性, 无疑又将导致组成岩石圈及地壳材料的屈服破坏, 结果也是严重地影响岩石圈及地壳的构造变形。由 此可见, 为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构造变形问题, 我们 必须对诸如上述的一些基本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 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需要对一些能反映这 些基本科学问题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进行详细的 研究。 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主要 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建立科学的高级数值计算算法, 这是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的核心。只有依据现已为人 们所发现和认识的自然科学规律建立的数学物理方 程组, 才有可能定量化模拟相关的地质学过程, 并逐 步将地质科学纳入定量的科学理论范畴。由于问题 的复杂性, 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是解决这类耦合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将建立的高级数值计算算法转 换成计算机语言, 这一部分工作将主要由计算机方 面的专家来做; 三是依据已有的地质资料, 以观察到 的地质现象为依据, 选择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实验 研究。 依据观测或推测的边界条件、 实验参数, 来建立 实验研究的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并不断修正、 更改 实验参数、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逐步 使实验结果趋近于或等于观察到或科学推测的地质 构造模型, 从数学理论和方法上证实或证伪已有的 地质模型, 建立符合区域地质实况的地质构造模式。 因此, 综合分析已有资料, 构建合理的地质模型, 从 不同方面选择实验研究的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及实 验参数, 并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并从 地质、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等方面提供约束条件, 限 制实验结果的多解性, 并使实验结果趋近于地质现 状, 是数值模拟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国外地质构造数值模拟研究的现状 基于数值模拟研究的优越性, 近20年, 那些已 055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在传统构造地质学、 成矿学、 大地构造学研究领域卓 有成就的专家、 学者, 如澳大利亚的 Bruce Hobbs , 英国的 England , Housem an , 德国的 Cee Pashan ,加 拿大的 Paul W illiam s , 瑞士的 Neil Mancktelow 等, 都 已致力于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 目前许多国家 (如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瑞士、 澳大利 亚 ) 也都相继建立起计算机模拟研究实验室或研究 中心。国外研究者相继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碰 撞与碰撞后过程深部动力学机制、 浅部响应和远程 地质构造间的热应力传输与耗损过程、 板块俯冲对 俯冲带热动力的调整及其对岩浆作用源区性质、 俯 冲带形变特征及大陆增生等的影响、 大陆俯冲陆 陆碰撞过程下插板片断离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同 碰撞和碰撞后岩浆作用与大陆构造变形的影响与制 约作用、 陆内岩浆作用与伸展构造、 多陆块相互作用 与侧向构造逃逸间耦合作用机制、 岩石圈变形温 度流体相互作用机制等; 如 Bott [2]模拟了板缘力 驱动下板内应力应变的演化; Tapponnier [3]对板块俯 冲过程及俯冲带中变形的研究; Mckenzie [4]对大陆 引张和盆地形成过程的模拟; England 等[5]在1982 年首次将黏性薄层流变模型运用到以印度板块和欧 亚板块的碰撞为代表的大陆形变, 在一矩形区域内 对青藏高原的挤压隆升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 Housem an 等 [6~8 ]成功模拟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 碰撞后板块边缘变形与地幔对流之间的耦合关系, 他们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地壳厚度变化是调整碰 撞动力学环境变化的主要地质构造效应, 走滑剪切 断裂只是部分地缓解了这种应力场的变化, 地壳厚 度变化产生的向上浮力, 导致陆块间的侧向运行和 地壳厚度变化。 Zhang 等 [9,10]用模拟手段成功地解 释了澳大利亚东部的岩石圈构造和异常应力场的成 因 澳大利亚东部被动板缘或陆/洋壳交接带, 有一 高密度区指向大陆的上地幔契, 正是这一高密度区 的存在, 导致了澳大利亚东部的岩石圈构造和异常 应力场的发生和地壳构造运动。 Zhao 等 [11]用变 形流体热力学化学反应全耦合的模拟方法实 现对构造控矿理论的研究和找矿勘探的应用。 国际上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构造变形动力学数 值模拟研究的方法是成熟的。目前的发展主要在数 学公式的推导与高级计算机算法的设计, 并主要利 用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方法。模拟研究也充分考虑到 岩石圈的特性, 加强了在流变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更 大程度上考虑到实际地质现况。近几年, 国外研究 者对能充分反映岩石圈及地壳变形的基本物理化学 过程 (如流体流动过程, 热传递过程, 介质变形过 程, 热液流体的混合化学反应过程和水岩化学反应 过程等 )及其相关的基本地质科学问题的认识和发 展高级数值计算方法, 进行了初步研究。澳大利亚 的 Zhao 等 [12]在近几年来, 已研究和发展了可用于 求解岩石圈及地壳中介质变形过程, 流体流动过程, 热传递过程, 热液混合化学反应和水岩化学反应过 程的一些高级计算机算法, 利用简单的几何模型进 行了一些有效的研究工作, 为定量化地解决许多复 杂的地质学问题,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3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在我国 的进展 近几年, 我国地质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构造 变形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并有 一批成果报道 [13~25 ]。其中, 宁杰远等[13]对俯冲带 波速结构的数值模拟;毛兴华等 [14]根据弹性本构 关系, 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相变引起的体 积变化、 板块内部温度差、 密度异常及边界力产生的 应力场分布情况, 对俯冲带深部应力场开展了二维 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 张贵宾等 [15]利用中英合作完 成的有限元粘弹塑构造数值模拟技术 FEVPLIB , 模 拟研究了青藏高原西部横过西昆仑和塔里木结合带 剖面的这一动力学演化过程;何丽娟 [16]采用粘弹 性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 构造热演化的影响。李祖宁等 [17]将印度板块持续 地向北推进、 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大陆岩石 层的搬离作用以及剥蚀作用视为形成现今东亚大陆 形变和应力场格局的主驱动力, 在一梯形区域内,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东亚大陆在不同的边 界条件、 不同的剥蚀率系数及不同的岩石力学参数 条件下的形变及应力场格局。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 动力学机制, 一直是地球科学家关注的热门课题。 李祖宁等 [18]修改了 England 和 Mckenzie 的黏性薄 层流变模型中控制大陆形变的连续性方程,将剥蚀 作用对高原隆升演化的影响直接引入该方程,并考 虑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岩石层的搬离作用对 高原隆升演化后期的影响, 用有限差分法直接模拟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数值模拟结果所显示的高原隆 升演化过程与实际观测资料吻合较好, 揭示了高原 隆升演化过程的非平稳和多阶段的特性。毕思 文 [19]根据山地系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因素构造 带和断裂带, 应用变形体模拟构造带,采用摩擦模 型模拟断裂带, 并根据周边位移情况给出边界条件。 155 第5期 林 舸等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 方法及相关进展 应用 ABAQUS 有限元分析软件和位移加载, 开展了 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岩石圈应力位移场的数值模拟 分析, 给出了应力和位移的分布规律。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质构造变形 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小组, 近年来与国外学者进行合 作研究, 初步地研究了岩石圈与地壳中流体对流的 可能性, 揭示了流体对流在岩石圈及地壳中发生的 基本前提条件。尽管地学界通过岩石探针,从物质 成分分析对比, 普遍认为在岩石圈板块中存在着大 规模的对流。但是并不完全清楚在不同的边界条件 下, 对流在岩石圈及地壳中发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通过对岩石圈及地壳不同尺度的流体对流过程的理 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已认识到 岩石圈与地壳中 流体对流对岩石圈及地壳中的应力分布及其演化过 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岩石圈及地壳在不同的边 界条件下, 本身具有一个 “系统临界地温温度梯 度 ” , 当岩石圈及地壳中的实际地温温度梯度大于 或等于这一相关的 “系统临界地温温度梯度 ”时, 对 流就可能在岩石圈及地壳中发生 [26~37 ]。这一科学 认识从根本上揭示了流体对流在岩石圈及地壳中发 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对探讨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 的动力学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的主要内容之一是 研究构造应力与构造变形, 即应力与应变的关系问 题。因此, 开展构造地质基础的数值模拟实验, 是地 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 数值模拟不但可以在华北、 华南陆块这类板块尺度 大区域的实验研究; 而且对矿区这类小尺度的实验 研究同样是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构造地质学的基础 理论方面, 数值模拟还可重点围绕着应力反演 ( stress inversion )和构造复原 ( restoration ), 以及褶 皱/断裂构造导致流体的运移、 集中、 混合和沉淀富 集开展有关的创新性研究。 应力反演法是利用断层数据来反演当时原地古 应力状态的一种方法。目前已提出的多种方法都带 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表现为它们一般不能够有效 地区分开不同构造期的断层数据, 从而导致错误的 应力估计。这种局限性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应力反 演问题的非线性。然而, 经过简单的非线性变换, 在 Fry [38]提出的特征空间 ( sigm aspace )里, 应力反演 问题可以转变为线性问题, 即同构造期断层数据的 分布呈现出统一的超平面, 而不同构造期断层数据 的分布呈现出不同的超平面。在此基础上, 引入模 糊线性聚类方法, 不仅考虑到数据测量误差给应力 估计带来的不确定性, 而且还能够根据观察数据的 内在特征合理地确定出最佳的构造期数目 [39~43 ]。 构造复原或恢复是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构造变形场的 一种重要手段。通常的做法属于不连续恢复, 即先 将离散的有限单元去应变, 然后再拼贴所有的去应 变单元, 最终得到复原的结果。这种人为的分步计 算的不足在于复原结果往往取决于所采用的拼贴方 案, 要求输入较多的控制参数, 且算法不易编程实 现。基于有限元分析, 提出的连续恢复算法, 能够较 好地克服以上的不足之处。目前, 已将它运用到裂 谷盆地三维断裂构造面的复原, 探讨花岗岩侵入体 的侵位空间和侵位机制 [44~46 ]。小构造 (褶皱、 断 裂、 节理等 )的活动, 与成矿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 对褶皱/断裂活动导致的变形场的模拟显示, 褶皱/ 断裂活动造成的位移场均可导致形应变和体应变 (岩石体积增加 ) 在褶皱轴部或断裂尖端附近集中, 并进一步引起岩体渗透率的增加和流场流压的降 低, 导致成矿流体在这些位置运移、 集中、 混合, 沉淀 富集; 构造运动及其对流体成岩/成矿耦合作用的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下, 成矿流体 的流速、 流线和温度分布, 成矿元素的溶解和沉淀类 型及分布区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成矿流体的混合 反应是成矿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47~49 ]。 研究组分别运用 FLAC 软件和薄席片粘性模 型, 研究了可能导致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动力 学过程。研究结果显示, 在块体挤压应力引起的岩 石圈/地壳加厚背景下, 重力伸展垮塌作用是导致 华北陆块盆山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热应力模拟 表明, 热侵蚀作用是导致厚且冷的克拉通岩石圈减 薄的主导因素, 而机械伸展引起的减薄幅度有限; 华 北陆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过程是地热热流与应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50,51]。该项成果的创新主要在3 个方面 ①地球热力学模拟本构方程的建立。本项 研究建立的模型全面考虑了岩石圈热传导特性, 岩 石放射性生热的能力以及源自地幔深处的热流的影 响。这在国际上现时进行的地球热力学研究中, 是 同行公认的较全面的数值建模方案。引导出的模型 能真实地反映岩石圈的热演化。②本项研究对热侵 蚀减薄和机械构造伸展减薄进行了综合考虑和耦合 模拟。国际上类似的模型多将两种机制单独考虑。 因此, 本模型较真实地再造大地构造事件的实际过 程。③对华北岩石圈的减薄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定量 描述。这种定量的结论代表着对推理性的、 模糊的 华北热构造事件常规描述的进一步的认识。 255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4 问题与讨论 我国在大陆地质构造变形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方面的工作虽已经开始, 但只能说还在探索阶段。 在碰撞与碰撞后过程深部动力学机制、 俯冲带形变 特征及大陆增生等的影响、 大陆俯冲陆陆碰撞过 程下插板片断离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同碰撞和碰 撞后岩浆作用与大陆构造变形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陆内岩浆作用与伸展构造、 多陆块相互作用与侧向 构造逃逸间耦合作用机制等数值模拟研究方面, 尚 未开展深入研究。一方面是我们起步晚, 另一方面 是尚未能真正认识到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可 能的前景。 由于地质学问题的复杂性, 要对哪些具有简单 几何构形, 但能充分反映影响岩石圈及地壳变形的 基本科学问题的求解, 必须研究和发展高级数值计 算方法。这就需要大学科的交叉和科学家们的合 作, 特别需要数学家, 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参与。如 果地质学家想用一组数理方程式来描述岩石圈及地 壳变形的过程, 没有数学家, 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参 与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了他们的参与, 加上地质学 家对地质科学资料的积累和认识及其正确的逻辑思 维方法, 利用的现代高科技手段, 研究和发展一些高 级计算机算法, 为定量化地解决许多复杂的地质学 问题, 甚至用一组数理方程式来描述岩石圈及地壳 变形的过程, 也不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 [1] Sun Chengquan , Qu J iansheng. Status and trends ofthe interna - tional Earthsciencesstudies [J]. Advancesin Earth Science , 2002 ,17(3)344- 347.[孙成权,曲建升.国际地球科学发展 态势 [J].地球科学进展,2002 ,17(3) 344- 347.] [2] Bott M H , Dean D S. Stresssystem s atyoung continental m argins [J]. Nature ,1972 ,235 23- 25. [3] Tapponnier P. Slip- line fieldtheory and lar ge- scale continental tectonics [J]. Nature ,1976 ,264 319- 324. [4] Mc Kenzie D P. Som erem arks onthe m ovem entofs m allm eltfrac- tionsinthe m antle [J]. Earth Planet Sciences Letter ,1989 ,95 53- 72. [5] England P C , Mckenzie D A . Thin viscoussheet m odelfor cont i- nental de ation [J]. J 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 ,1982 , 70295- 321. [6] Philip England , Gregory Housem an. Role of Lithosphericstren gth heterogeneitiesinthe tectonics of Tibet and neighbouring regions [J]. Nature ,1985 ,315 (6 017 )297-301. [7] England P , Housem an G A . Extension during continental co nver- gence , with applicationtothe Tibetan Plateau [J]. J ournalof Ge- ophysics Rresearch ,1989 ,9417 561- 17 579. [8] Gregory Housem an , Philip England. A Crustal - Thickening Model forthe Ind- Asian Collision [M]. Los Angeles , USA , the Rubey Colloquium -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 ,1994. [9] Zhang Y , Scheibner E , Ord A , etal . Num ericalm odelling ofcrus- talstressesinthe eastern Australian passiv e m argin [J]. Austral- ian J 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6 ,43161- 175. [10] Zhang Y , Scheibner E , Hobbs B E , etal . Lithosphericstructure in SE Australia A m odelbased on gravity , geoid and m echanical m odeling [A]. In Braun J, Dooley J, Goleby B , et al , eds.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the Australianlith osphere [C]. AGU Monograph , Geodynamics Series ,1998 ,2689- 108. [11] Zhao Chongbin , Hobbs B E , Mhlhaus H B . Finite elem entm od- elling oftem perature gradient Drivenrock al teration and minerali- zationin porousrock m asses [J]. Com puter s in Applied Mechanicsand Engineering ,1998 ,165 175- 187. [12] Zhao Chongbin , Hobbs B E , Mhlhaus HB , et al . Num erical m odelling ofdouble Diffusion drivenreactiv eflowtransportin de- ablefluid- saturated porous m edia with p articular considera- tion oftem perature- dependentchemicalreac tionrates [J]. Inter- national J ournalfor Com puter - Aided Enginee ring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om putations ,2000 ,17367-385. [13] Ning J ieyuan , Zang shaoxian. Num erical Sim ulation of P- w av e velocitystructure ofsubductionzones [J]. Chinese J ournalof Ge- ophysics ,2001 ,44(2)190- 198.[宁杰远,臧绍先.俯冲带波 速结构的数值模 拟 [J].地球 物理学 报,2001 ,44(2)190- 198.] [14] Mao xinhua , Liu Yaqing , Ye Guoyang , et al. 2- D elastic FEM sim ulation onstressstateinthe deep part of a subductedslab [J]. Acta Seism ologica Sinica ,2002 ,24(3)277-284.[毛兴 华, 刘亚静, 叶国扬, 等.俯冲带深部应力场的二维弹性有限 元数值模拟 [J].地震研究,2002 ,24(3)277-284.] [15] Zhang Guibin , Martin H PBott . Modelling the evlution ofa hal f graben basin using elasto- viscoplasticfini te elem entanalysis [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0 ,7(4)442- 448.[张贵宾, Martin HPBott .半地堑盆地演化机制的粘弹塑数 值模拟 [J].地学 前缘,2000 ,7(4)442-448.] [16] He Li juan. Effects oflithosphericrheology ontherm al - m echanical m odelling ofextension basins [J]. Chinese J ournalof Geophysics , 2002 ,45(1)49- 55.[何丽娟.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 热演化历 史的 影响[J].地 球物 理学 报,2002 ,45(1)49- 55.] [17] Li Zuning , Fu Rongshan , Zheng Yong , et al. Evolution ofthe de ation and stress patterns ofthe East As ia continent under m ulti- drivingforce [J]. Acta Seism ologica Sinica ,2002 ,24(1) 17- 26.[李祖宁, 傅容珊, 郑勇, 等.多种驱动力作用下东亚大 陆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J].地震学报,2002 ,24(1)17- 26.] [18] Li Zuning , Fu Rongshan , Huang J ianhua. Num ericalsim ulation of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uplift underth e effectof denuda- tion and m antle convection [J]. Chinese J ournal of Geophysics , 2002 ,45(4)516-524.[李 祖宁, 傅容珊, 黄建华.剥蚀及地 幔作用下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J].地球物理学报, 355 第5期 林 舸等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 方法及相关进展 2002 ,45(4)516-524.] [19] Bi Siwen. Study on dynamic num ericalsim ulat ion of m ountain systemin Tibet Plateau [J].J ournalof Mountain Science ,2001 , 19(4)289- 298.[毕思文.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动力学数值模 拟研究 [J].山地学报,2001 ,19(4)289-298.] [20] Fu Rongshan , Xu Yaomin , Huang J ianhua , et al. Num erical sim ulation ofthe com pression uplift ofthe Qi nghai - Xizang Plat- eau [J]. Chinese J ournalof Geophysics ,2000 ,43(3)346- 355. [傅容珊, 徐耀民, 黄建华, 等.青藏高原挤 压隆升过程的数 值模拟 [J].地球物理学报, 2000 ,43(3)346-355.] [21] Fu Rongshan , Huang J ianhua , Xu Yaoming , et al . Num erical sim ulation ofthe collision betw een Indian an d Eurasian plates and the de ations ofthe present Chinese conti nent [J]. Acta Seis- m ologica Sinica ,2000 ,22(1)1-7.[傅容 珊,黄建华,徐耀 民,等.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数值模拟和现代中国大陆形 变 [J].地震学报,2000 ,22(1)1- 7.] [22] Zhu J ieshou. Structure oflower m antle and co re- m antle boundary region and its geodynamics [J]. Advancesin Earth Science , 2000 ,15(2)139- 142.[朱介寿.下地幔及 核幔边结构及地 球动力学 [J].地球科学进展,2000 ,15(2)139- 142.] [23] He Li juan. Advanceintectono- therm al m odel ling ofsedim entary basins [J]. Advancesin Earth Science ,2000 ,15(6)661- 665. [何丽娟.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进展 [J].地球 科学进展,2000 ,15(6)661-665.] [24] Zhu J ieshou , Cao J iamin , Cai Xuelin , et al. Study forthree- di- m ensionalstructure of Earthinterior and geo dynamicsin China and ad jancentand searegions [J]. Advancesin Earth Science , 2003 ,18(4)497- 503.[朱介寿,曹家敏,蔡学林,等.中国 及邻区陆域海域地球内部三维结构及动力学 研究[J].地球 科学进展,2003 ,18(4)497- 503.] [25] Zheng Guizhou , Shen Yongli.3- D analysys of geological chara c- teristics and status research of 3- Dgeology m odelling [J]. Ad- vancesin Earth Science ,2004 ,19(2)218-223.[郑贵州,申永 利.地质特征三维 分析及三维模拟现 状研究 [J].地球科学 进展,2004 ,19(2)218-223.] [26] Chongbin Zhao , Hobbs B E , Mhlhaus H B , etal. Finite elem ent m odelling ofthree- dim ensionalconvection p roblem sinfluid- satu- rated porous m edia heatedfrombelow [J]. Com m unications in Numerical sin Engineering ,2001 ,17101- 114. [27] Chongbin Zhao , Ge Lin , Hobbs B E , etal . Finite elem entm od- elling ofheat Transf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