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 喻万强 , 一 , 刘纲 , 王晓军 , 陈祥 , 王治华L 1 .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 河北廊坊0 6 5 0 0 0 ; 2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1 0 0 0 8 3 摘要 寨上金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和下二叠统, 中泥盆统分为4个岩性段 , 下二叠统分为2个岩性段, 北矿带分布于背斜北 翼下二叠统第一岩性段 中, 南矿带分布于核部 中泥盆统第一岩性段 中。 地层岩性差异控制矿脉的形成和分布, 矿脉产 于软硬岩性 接触界面且靠近软性一侧地层中, 其产状与围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矿区构造由背斜、 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3 部分组成。扎麻树 背斜具有北薄南厚、 北缓南陡、 北翼正常南翼倒转的特点, 走向N W, 向西转折为近 E W 向, 呈反“ s ” 形。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受控 于背斜。 伴随背斜的二次变形而成。 矿脉夹持于主干断裂之间, 分布于背斜南北两侧转折应力集中部位, 受地层、 背斜和断裂三者 联 合控 制 。 关键词 寨上金矿; 地层; 断裂; 背斜 ; 控矿因素; 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P 6 1 8 . 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2 5 1 8 2 0 1 0 0 3 0 0 4 6 0 5 寨上金矿床地处西秦岭褶皱带北亚带中西段 , 含矿建造为晚古生代浅变质细碎屑岩建造。该矿经 过近 l 0年的地质勘探 , 已形成南 、 北 2个矿带, 共发 现金矿脉 2 0条, 圈定金矿体 2 2个⋯ 。 目前提交金资 源量 3 3 3 3 3 4 近 1 0 0 t , 有望达到超大型规模 。 矿床 类型为卡林型I 2 1 。 前人 】 认为寨上金矿床受背斜控制 , 但对背斜 轴、 转折端、 倾伏端的认识 比较模糊 , 特别是背斜与 成矿的关系研究较薄弱 ; 其次, 矿脉的分布 明显受到 地层岩性的控制 , 前人也没有论及 。 1 区域地质背景 寨上金矿在区域上位于岷县礼县成矿带西段 , 由 茶固滩喂子坝断裂带 、 新N-- I N断裂带及夹于其中 的卓洛一国营牛场复背斜组成一个东西长 1 1 0 k m、 南 北宽 4 5 k m的茶固滩帚状构造体系。 矿区背斜、 主干断 裂和容矿断裂是帚状构造体系中的一部分。 区域主要出露大面积分布的上古生界 ,其次为 少量的中、 新生代地层。 区域岩浆岩 主要 出露在岷县一礼县成矿带东 段 , 由中川 、 碌础坝 、 柏永庄 、 闻井和教场坝五大花 岗 岩群 俗称“ 五朵金花” 组成 , 面积约 7 0 0 k m , 岩性 主要为酸性侵入岩,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 的花岗岩 构成了岩体的主体。矿区范围内未见岩浆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矿化相对集中于扎麻树背斜的核部和北翼 , 形成南 、 北 2个矿带。北矿带长 7 2 0 0 n l 、 宽 1 0 0 0 i n , 产于下二叠统岩性组 的下部 P 1 , 北矿带东部 由南 向北有 2 9 、 2 1 、 I I 、 1 0 、 9 、 1 9 一 l 、 1 9 2和 2 2号共 8条 矿脉。南矿带长 4 2 0 0 m、 宽 1 0 0 0 m, 产于下一 中泥 盆统岩性组的下部 D , 由北到南主要为 4 2 、 4 1 、 3 2 和 3 1 号矿 脉 。 南北矿带矿脉均具有左行斜列、 分段富集特征 , 北矿带可以分为王足路、 沟麻背后 、 拉杆梁和纳纳牧 场东4 个矿段, 矿体右行斜列、 单个矿体具有向西侧 伏特征。 按蚀变原岩和矿化特征,矿石类型可分为断层 泥型, 破碎蚀变碳质板岩型 , 蚀变破碎板岩、 砂岩型 , 蚀变破碎泥质板岩型 , 蚀变破碎泥质 、 钙质板岩型, 致密块状及强硅化蚀变角砾岩型 6 种。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 白钨矿 ,其次为黄铜 矿 、 黝铜矿 、 毒砂 、 辉锑矿、 方铅矿、 闪锌矿和黑钨矿 , 少量辉钼矿、 车轮矿 、 硫铜锑矿 、 辉锑铅矿和铜蓝, 金 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 矿石结构主要有 自形 、 半 自形 、 他形、 草莓状 、 交 代、 交代残余、 环带、 胶状、 环边和碎裂等。矿石构造 主要为脉状一 网脉状、 角砾状 、 浸染状、 斑点状、 团块 状 、 放射状、 块状和晶簇状 。 显微镜下 自然金不可见 ,矿石中金主要呈次显 微 、 细分散、 机械混入物弥漫于硫化物中。围岩蚀变 主要为硅化 、 方解石化 、 黄铁矿化和毒砂矿化 , 次生 蚀变有褐铁矿化和高岭土化。 硅化 、 黄铁矿化和毒砂 矿化与金成矿关系密切 。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1 0 7 ; 修订 日期 2 0 1 0 0 4 2 8 . 作者简介 喻万强 1 9 7 7 一 , 男 , 湖南 宁乡人 , 工程 师, 主要从 事金矿成矿与勘查找矿研究工作. y u w a n q i a n g 2 0 0 8 s i n a . e o m 4 6 ∞L D 器 酗 成矿作用经历了沉积成岩 、热液叠加成矿和表 生氧化 3个期次。 其 中热液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 4 个成矿阶段 白钨矿一石英 、 含砷黄铁矿~毒砂一石 英金 、多金属硫化物一石英~碳酸盐一金锑和晚 期碳酸盐阶段。 矿床 9号矿脉绢云母 4 O A r / 3 9 A r 定年为 1 2 5 . 5 6 5 - 1 . 2 0 一 1 2 5 . 2 8 1 . 2 6 Ma l 。该年龄数据可以代表主 要金成矿阶段年龄。 3 控矿因素 3 . 1地层 1 岩性的重新厘定 。寨上矿区出露中泥盆统 、 上泥盆统 、 下二叠统和第三系 , 中泥盆统和下二叠统 为主要的含矿层位。赋矿岩性为碳酸盐岩一碎屑岩 建造 , 且岩石遭受浅变质 板岩一千枚岩 , 与内华达 卡林型金矿赋矿围岩特征l 9 _ m ] 相一致 。 中泥 盆统 D 自下 而上可分 为 4个 岩性段 图 1 。第一岩性段 I 2 相当于 1 2 0万地质图_ l 1 ] 内 中泥盆统 E组第一岩性段 ,该岩性段是矿区出露的 主要地层之一 , 也是最老的地层 , 组成背斜核部。岩 性主要有含化石青灰色薄层灰岩 、土黄色钙质板岩 和灰 白色泥质板岩。 第二岩性段 D ; 相当于 1 5万地 质图 中黄家沟组 , 出露于矿 区的东南部 , 为灰一灰 绿色钙质板岩 、 钙质粉砂质板岩和粉砂质板岩 , 局部 夹微一泥晶灰岩。 第三岩性段 D i 相 当于 1 5万地质 图 中红岭山组 , 分布于矿 区东南部 , 与上下地层均 为整合接触关系 , 厚约 1 3 0 I n , 为一套灰一深灰色碳 酸盐岩建造 , 是背斜的标志层。第四岩性段 D 相当 于 1 5万地质图_ l 2 1 中双狼沟组第一岩性段 , 为一套 灰一灰绿色中厚层 、 厚层 、 块状及薄层状细粒岩屑石 英砂岩、 石英砂岩 、 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同色 粉砂质板岩 、 板岩 , 局部偶夹灰岩。 上泥盆统 D 相 当于 1 5万地质 图f 2 1 中双狼组 第二岩性段。分布在 中泥盆统两侧 , 总体为一套杂色 砂岩和泥质岩 , 夹少量灰岩及硅质岩等 。 下二叠统 P 可分为上、 下 2个岩性段。第一岩 性段 P j 相当于 1 5万地质 图【 l 2 1 中下加岭组 , 主要 由 灰色、 浅黄色砂岩 、 砂质板岩与黑色碳质板岩组成 , 二 者呈互层状。第二岩性段 P { 相当于 1 5万地质 图【 2 1 中十里墩组 ,岩性为灰色厚层状 中细粒岩屑砂岩 、 岩 屑杂砂岩和中粗粒砂岩 , 夹黑色碳质泥质板岩薄层 。 第三系 E 分布于矿区西部 , 其他地区也有零星 出露 。 2 含金性特征。区内赋矿围岩 以泥盆系和二叠 董全纠一 技 镱 %缓 臻 2 0 1 0年 6 鬟 羧 凄 鹈 系板岩为主 , 原岩为细碳酸盐岩高频互层的浊积岩 , 金含量为 4 . 4 x l O , 是区域泥盆系及上地壳金的平均 丰度值 1 . 8 x 1 0 的 2 倍多【 l 3 ] 。 表明在成岩过程 中, 金 已得到初步富集 , 成为区内金矿的矿源层。同时容矿 岩石主要为碳质 、泥质板岩 ,受构造影响易发生破 碎 , 有利于金成矿。碳质含量高的地层 , 由于碳的吸 附作用 , 有利于 A u的富集 。矿床流体包裹体 、 同位 素 、稀土元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与围岩发 生部分物质交换l 1 4 】 。 3 与成矿的关系。 岩性控制 了矿化类型, 灰岩 、 泥质板岩 、 钙质板岩 、 碳质板岩和粉砂质板岩等细碎 屑岩作为热液交代 的主要对象 ,是本区微细粒矿化 卡林型矿化 发生的主要原因。 容矿断裂 矿脉 优先沿软硬不 同的岩性界面顺 层发育 图 2 。在北矿带主要沿砂岩 、 砂质板岩与碳 质板岩的接触界面发育 , 在南矿带则沿灰岩 、 钙质板 岩与泥质板岩的接触界面发育。而且容矿构造破碎 带均偏 向较软地层一侧发育, 造成板岩层破碎强烈 , 砂质板岩、 灰岩和钙质板岩等岩层比较完整 。 矿脉不 切割砂岩、 砂质板岩层 , 只在其下盘发育支脉 。 岩性差异也造成岩石地表差异风化 。 砂岩 、 砂质 板岩 、 灰岩和钙质板岩等硬性岩石抗风化能力强 , 在 地貌上呈正地形 。而泥质板岩和碳质板岩抗风化能 力弱, 呈负地形。 负地形与断裂相吻合 , 矿脉处于正、 负地形的交接地带 , 偏向负地形一侧。 软性地层的厚度也影响容矿断裂的发育 , 在北 图 1 寨上矿区地质 图 D 一 中泥盆统第 一岩 性段 ; D }中泥盆统第二岩性段 ; D; _ 中泥盆统第 三岩性段 ; D 一 中泥盆统第四岩性段 ; D 一 上泥盆统 ; P i 一 下二叠统第一 岩性段 ; P } 一 下二叠统第二岩性段 ; E 一 第三系 ; 1 .矿脉及编号 ; 2 . 断裂 推断断裂 及编号; 3 . 背斜核部范围; 4 . 背斜轴及产状 第 l 8 卷 第3 期4 7 矿带当碳质板岩 比较薄 , 上 、 下部硬性岩层又比较厚 时 , 夹持产生 的作用力强 , 碳质板岩破碎更为强烈 , 易形成较大的容矿空间。反之 , 当碳质板岩厚度 比较 大时 , 易产生塑性变形 , 抵消应力作用 , 板岩破碎程 度降低 , 形成较小的容矿空间。 南矿带含矿地层 D 比较 陡 , 有利于剪切应力 扭动 的作用 , 容矿断 裂在较硬 的薄层灰岩和 钙 质板岩层两侧相对 较软的泥质板 岩中都 可能形成 图 2 。同理 , 泥质板岩层厚度小时 , 整个岩层矿化 , 有利于形成较大规模的容矿断裂。 容矿断裂发育继承了原岩产状 , 地层陡时 , 其 中 的断裂也陡 , 倾角 7 0 ~ 8 5 。 南矿带 ; 地层缓时 , 其 中 的断裂也缓 , 倾角 4 0 ~ 6 0 。 北矿带 。 南矿带个别地段 存在反倾 ,这与地层在形成倒转背斜时产生扭折有 关 , 容矿断裂也继承 了这一特点。 3 . 2 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包括矿区背斜 扎麻树背斜 、 主 干断裂 F 、 F , 、 F s 、 F 。 、 F 和 F 。 和容矿断裂 矿脉 。 构 造走向总体呈 N WW N W 向展布。扎麻树背斜是一 个不对称的 N倾倒转背斜 ,北翼为正常翼 ,地层缓 4 0 5 0 。 , 南翼 为倒转翼 , 地层 陡 7 0 ~ 8 0 。 , 轴面 N 倾 。 存在一条沿轴面发育的逆冲断层 图 3 。 背斜是 寨上矿区的主体构造 ,对断裂和矿脉 的形成起着重 要的控制作用。 1 基本特征 。扎麻树背斜属于卓洛一国营牛 场一申都牧场背斜的北西段 ,该区域背斜存在走向 转折 、 轴面扭折和 向西扬起 的特点 图 4 , 在扎麻树 段 北西段 背斜走向由 N W 向转为近 E W 向, 轴面 N 倾, 国营牛场段 中段 为正常背斜 , 走向 N W, 申都牧 场段 南东段 走 向由近 E W 转为 N W 向, 轴 面倾向 S 。总体呈反“ S ” 形 , 中段正常, 北西段和南东段倒转。 矿区背斜核部走向转折位于扎麻树到东路沟一 带 ,南北两翼转折点分别位于扎麻树到随固和沟麻 背到寨上沟 图 1 。过转折点后 , 向南发生极大的逆 时针偏转 ,背斜轴由近 E W 向旋转成 N W 或 N WW 向。 转折部位的内侧发育小褶皱 , 外侧集中发育容矿 断裂 , 形成矿脉。一部分矿脉分布在核部 , 构成南矿 带; 另一部分在北翼 , 构成北矿带。 背斜轴面扭折 , 体现在地层产状变化 , 3 1 号脉比 较清晰 , 7 5 ~ 9 9线之间呈 s 倾 , 7 1 ~ 5 9线 大雪沟 呈 近于直立 , 过了大雪沟往西明显向 N倾 。 产生反倾的 原因与背斜倒转和转折时地层沿水平轴扭动产生岩 层扭折有关。 这种空间上类似扭“ 麻花” 状态 , 造成后 期断裂顺层继承发育时 , 产生浅部与深部产状不一 4 8 ∞L O 器 戮潞 D 。 0 P 。 s圈 s 图 2 寨上矿区地层岩性控矿示意图 P 一 下二叠统 ; D 一 中泥盆统 ; 1 . 泥质板岩 ; 2 .砂岩 、 砂质板岩 ; 3 . 灰岩 、 钙质板岩 ; 4 .碳质板岩 ; 5 .矿脉及编号 圈 圄 亘 。 s 图 3 矿 区背斜剖面图 D 一 中泥盆统 ; D , 一 上泥盆统 ; P r - 下二叠统; 1 .薄层灰岩、 钙质板岩 2 . 泥质板岩; 3 . 碳质板岩; 4 . 砂质板岩、 砂岩 ; 5 . 矿脉及编号 图4 卓洛一国营牛场反“ S ” 形背斜【“ 1 E 一 第三 系; P 2 一 下二叠统 ; D 3 一 上泥盆统 ; D 中泥盆统第 四岩性段 ; D } 中泥盆统第三岩性段 ; D 2 _中泥盆统第二岩性段 ; D i 一 中泥盆统 第一岩性段 ; 1 .断裂 ; 2 . 反⋯ S’ 形背斜轴 \ \\ 。 一 \ O 一 \ 一 I \ \ \ 、 \ 一 、 ‘ 、 ~ 、 、 ~ 、 r 、 . 样或者一段产状与另一段 产状不一样 的反倾 现象 。 其他矿脉位于 3 1 号脉的北西侧 , 倾 向均为 N。 由此可见, 矿区背斜至少经历了 2 期构造变形 , 第 一 次形成正常的背斜 ,这与区域上印支期 S N向挤压 应力场相对应; g g 二次在燕山期应力作用下 , 由于地层 岩I生的不均一性, 相对刚性的地层相当于砥柱 , 使背斜 形成不对称的扭折 呈反“ S ” 形 和倒转。 矿区主干断裂 和容矿断裂是伴随背斜第二次变形活动形成。 主干断裂有 F 、 F , 、 F 、 F 、 F 和 F 。 6条 ,其中 F 为下二叠统第一岩性段与第二岩性段 的分界线 , 相 当于区域上的新城一红崖断裂 _ 1 5 1 ; F 。 产于下二叠统 第一岩性段 中 ,区域上为那泥沟一大滩里断层 ; F 。 为下二叠统第一岩性段与第二岩性段 的分界线 , 区 域上为朱麻滩一义仁沟 门前断层 ,它们与正常背斜 的形成相对应 ; F , 、 F 5 、 F 和 F 9 是伴 随背斜 的二次 改 造变形而成。 容矿断裂 矿脉 夹持于 F 、 F 和 F 之间 , 为伴生 的次一级构造 , 由于应力场的左旋性 , 形成左行斜列 的容矿断裂。成矿期断裂反方向伸展 , 形成右行斜列 的张性扩容空间, 成矿物质充填 、 交代 、 沉淀和富集 , 形成右行斜列的矿体。容矿断裂围岩是泥质板岩 、 钙 质板岩 、 灰岩 、 碳质板岩、 砂质板岩和砂岩 。矿区的主 要容矿断裂北矿带为 2 9 、 2 1 、 1 1 、 9 、 1 0 、 1 9和 2 2号脉 断裂 , 南矿带为 3 1 、 3 2 、 4 l 和 4 2 号脉断裂 图 1 。 2 与成矿的关系。 容矿断裂是在矿区背斜和主 干断裂运动产生的左旋压扭性应力场作用下 ,在背 斜轴 向转折和轴面扭折应力集 中部位 ,沿软硬不同 岩性界面顺层滑动形成。矿脉夹持在矿区主干断裂 之间 、 定位于反 “ S ” 形背斜轴 向转折端 , 呈左行斜列 分布。由于容矿断裂早期为左行压扭性 , 成矿期为右 行张扭性 的应力环境 , 矿体呈右行斜列 , 同时容矿空 间在垂 向上向左 西 发展有利 , 形成 了单个矿体 向 西侧伏的规律。 4 结论 1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和含矿热液 , 受变 质的沉积地层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赋矿围岩的原 岩为泥盆系和二叠 系细碳 酸盐岩 高频互层 的浊 积 岩 , 含金丰度值高 , 为矿源层 。成矿流体与围岩地层 发生部分物质交换。 2 矿脉发育于软硬岩性界面, 且靠近软性地层 一 侧 。 北矿带矿脉位于砂岩 、 砂质板岩与碳质板岩的 接触界面,发育于碳质板岩 中;南矿带矿脉位于灰 警全纠予杖 酝 。 。 臻 2 0 1 0年 6 % 岩 、 钙质板岩与泥质板岩的接触界面, 发育于泥质板 岩 中。 3 容矿断裂的形成和分布受地层 、 背斜和断裂 三者联合控制。 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 背斜发生 二次变形 , 伴 随背斜的轴 向转折 、 轴面扭折 、 向西扬 起和矿 区主干断裂的形成 ,容矿断裂沿软硬岩性界 面顺层滑动产生 , 分布于矿区主干断裂之间, 定位于 反“ s ” 形背斜转折端的内外侧 , 形成南北 2个矿带。 参考文献 [ 1 ] 王伟峰, 赵天心, 宫元吉, 等.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床成矿规 律与找 矿方向 [ J ] . 矿床地质 , 2 0 0 8 , 2 7 增刊 1 9 9 2 0 8 . [ 2 ]张复新 , 魏宽义. 南秦岭微细浸染型金矿 床地质与找 矿[ M] . 西安 西北大学 出版社 , 1 9 9 7 1 - 1 6 . [ 3 ] 卢纪英, 李作华, 张复新. 秦岭板块金矿床r M] . 西安 陕西 科学技术 出版社 , 2 0 0 1 3 2 6 3 3 6 . [ 4 ] 刘新会 , 于岚 , 张 复新 , 等 .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床地 质特征 及成 因初探[ J ] . 西北地 质 , 2 0 0 5 , 3 8 4 4 5 5 3 . [ 5 ] 路彦明, 李汉光, 陈勇敢, 等.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地质地球 化学特征及成 因[ J ] 地 质与勘探 , 2 0 0 6 , 4 2 4 2 5 3 1 . [ 6 ] 刘光智, 刘家军, 刘新会, 等. 甘肃省岷县寨上金矿床成因 机制研究[ R] . 西安 武警黄金第五支队, 2 0 0 7 . [ 7 ] 赵文川 , 肖振, 侯红星. 寨上金矿区褶皱构造对矿体的控 制及找矿方向探讨[ J ] .矿床地质, 2 0 0 8 , 2 7 增刊 1 5 1 1 5 5 . [ 8 ] 路彦明, 李汉光, 陈勇敢 , 等. 西秦岭寨上金矿床中石英和 绢云母 r 定年[ J ] .矿床地质, 2 0 0 6 , 2 5 5 5 9 0 5 9 7 . [ 9 ] S t r e n q e r D P , K e s l e r S E ,P e h o n e n D R, e t a 1 . D e p o s i t i o n o f g o l d i n Ca r l i ntyp e d e p o s i t s Th e r o l e o f s u l fida t i o n a n d d e c a r b o n a t i o n a t T w i n C r e e k s , N e v a d a [ J ] . E c o n o m i c G e o l o g y , 1 9 9 8 , 9 3 2 2 0 1 2 1 5 . [ 1 0 ] E ms b o P , H ofs t r a A H, L a u h a E A, e t a 1 .O ri g i n o f h i g h g r a d e g o l d o r e, s o u r c e o f o r e fl ui d c o mp o ne n t s, a n dg e ne s i s o f t he Me i k l e a n d n e i g h bo rin g Ca r l i n t y pe d e po s i t s , n o r t h e r n Ca r l i n t r e n d , N e v a d a l J J . E e , n o m i e G e o l o g y , 2 0 0 3 , 9 8 6 1 0 6 9 - 1 1 0 5 . [ 1 1 ] 地质部陕西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 4 8 一X V f 岷 县1 幅地 质 图说 明 书 1 2 0万 [ R] . 武 功 地质部陕西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 1 9 7 0 . [ 1 2 ] 徐景 明, 王茂 松 , 冯秦 阳, 等. 1 5 00 0 0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岷县幅[ R] . 兰州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 2 0 0 1 . [ 1 3 ] 于岚.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 讨 [ c ] . 西安 西北 大学, 2 0 0 4 . [ 1 4 ] 路彦明, 陈勇敢, 张国利, 等. 甘肃省岷县寨上金矿区深部 及外围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R] . 廊坊 武警黄金地质 研究所 , 2 0 0 4 . [ 1 5 ] 周振环.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 [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 9 8 9 . 第 l 8 卷 第 3 期4 9 蕊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or e c 0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Z h a i s h a n g Go l d De p o s i t i n Ga n s u Pr o v i n c e Y U Wa n q i a n g 1 2 , L I U G a n g 1 , WA N G X i a o j u n , C H E N X i a n g , WA N G Z h i h u a 。 1 . G o l d G e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A P F , L ang 0 6 5 0 0 0 , He b e i , C h i n a ; 2 . F a c u h y ofE a r t h S c i e n c e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of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fG e o s c i e n c e s B e ij i n g , B e i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Zh a i s h a n g g o l d de p o s i t e x p o s e s mi d d l e De v o ni a n a n d l o we r Pe r mi a n, t h e f o r me r d i v i d e i n t o f o u r l i t h o l o g i c s e g me n t s a nd t h e l a t t e r d i v i d e i n t o t wo l i t h o l o g i c s e g me n t s . No r t h o r e b e l t d i s t r i b ut e i n t h e f i r s t l i t ho l o g i c s e g me n t o f l o w e r P e r mi a n, n o rt h wi n g o f a n t i c l i n e , a n d s o u t h o r e b e h d i s t r i b u t e i n t h e fi r s t l i t h o l o g i c s e g me n t o f mi d d l e De v o n i - a n, c o r e o f a n t i c l i n e . Th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d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o r e v e i ns a r e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l i t h o l o g i c d i f f e r e n c e s , o r e v e i ns p r o d u c e i n t h e c o n t a c t i n t e r f a c e o f s o f t a n d h a r d r o c k , t h e v e i n o c c u r r e n c e h a s o b v i o u s i n h e r i t a n c e w i t h w a l l r o c k . S t r u c t u r e i s c o mpo s i t i o n o f a n t i c l i n e , ma i n f a u l t a n d c o n t a i n o r e f a u l t . Zh a ma s h u a n t i c l i n e h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n o r t h t h i n, s l o w a n d n o r t h w i n g n o rm a l , a n d s o u t h t h i c k , s t e e p a n d s o u t h wi n g r e v e r s e , NW t r e n d, t u r n w e s t t o n e a r l y E W , s h o w ⋯ S’s h a p e . T h e ma i n f a u l t a n d c o n t a i n o r e f a u l t a r e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a n t i c l i n e , f o r ma t i o n w i t h t h e s e c o n d a r y d e f o r ma t i o n o f a n t i c l i n e . o r e v e i n s c l a mp b e t we e n t he ma i n f a u l t ,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e i n t h e f o c u s a r e a o f t r a ns i t i o n s t r e s s o f n o rt h a n d s o u t h s i d e s o f a n t i c l i n e , a n d i t i s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s t r a t u m, a n t i c l i n e a n d f a u l t j o i n t l y . Ke y wo r d s Z h a i s h a n g g o l d d e p o s i t ; S t r a t u m; F a u l t ; An t i c l i n e ; O r e -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用于稠油水热裂解的催化降粘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 明涉及一种用于稠油水热裂 解的降低稠 油粘度的降粘剂 的制备方法 。用于稠油水 热裂解 的催化降粘剂 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它包括如 下步骤 按钼盐 蒸馏水 碱溶 液 浓度 1 ~ 5 mo l / L 芳 环 酸 1 ~ 2 g 1 0 ~ 2 0 mL 8 ~ 1 0 m L 1 5 ~ 3 0 m L, 选取钼盐 、 蒸馏水 、 碱溶液和芳 环酸原料 , 备用 ; 将钼盐溶于蒸馏水 中, 在 8 0 ~ 1 2 0℃下搅拌 水浴加热 , 缓 慢滴加碱溶液 , 调节 p H值为 9 1 4 , 反应 1 5 ~ 6 0 mi n ; 然后 缓慢滴加芳 环酸 , 恒温反应 4 ~ 6 h , 蒸馏 除去水 , 即得用 于稠油水热裂 解 的催 化降粘剂。本发明具有普适性强、 降粘效果好、 制 备工艺简单等特点。 发明人 陈艳玲, 吴川 , 王元庆 , 等 低温煅烧制备 4 A沸石分子筛的方法 本发 明涉及一种利用高岭土制备 4 A型沸石分 子筛的方法 ,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在高岭土 中加人其重量为 5 %一 1 5 %的铝土矿 ,混合均匀 , 在 5 0 0 7 0 0℃煅烧 3 . 0 ~ 5 . 0 h , 得到偏高岭土 ; 以固液 比 为 5 ~ 3 0 g 1 0 0 mL的比例向偏高岭土 中加入浓度 为2 ~ 5 m o l / L的 N a O H水溶液 , 混合均匀, 升温至 7 0 ~ 7 5 q C 剧烈搅拌 3 . 0 ~ 4 . 0 h , 再升温到 9 0 ~ 1 0 0 o C, 中速 搅拌 4 . 0 ~ 5 . 0 h , 得混合物 ; 将混合物过滤 , 滤饼用蒸 馏水反复洗涤至 p H 1 0 ~ 1 1 , 9 0 1 0 0℃干燥 4 5 h , 即得 4 A沸石分子筛。本发明具有成本低的特点。 发明人 严春杰, 韩利雄, 梅娟, 等 一 种高粘浓度高岭土的生产工艺 本 发 明涉及 一 种 高粘 浓 度 高岭 土 的生 产工 艺 , 其 特征在 于它包括如 下步骤 1 用水力 机械 法开采高岭土矿 , 经制浆 、 分级 、 化学漂 白、 洗涤除 铁 、 压滤脱 水 、 分散制浆 、 剥 片 、 振动筛分级 , 得 高 岭土矿浆料 J ; 2 喷雾干燥 、 插层。首先对喷雾干 燥 处生产线进行 改进 , 喷雾干燥设备的绞龙 、 提升 斗及料仓添加保温层 ,且在喷雾干燥设备的喷雾 干燥 口下方 的绞龙处添置变频加料机 ,变频加料 机由管道与尿素破碎机相连通; 然后喷雾干燥 , 得 高岭土粉 ; 3 利用变频加料机将插层剂尿素与高 岭土粉混合插层 , 进料泵参数为 2 8 H Z, 插层剂尿 素 的添加量为高岭土粉质量 的 2 % 1 0 %,得 到粘 浓度为 7 2 %一 7 3 . 7 %的高岭土产品 。该生产工艺能 得到高粘浓度的高岭土 。 发 明人 严春杰 , 朱小燕, 陈洁渝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