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 年 3 月 March 2019 岩矿测试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Vol. 38,No. 2 204 -211 收稿日期 2018 -06 -04; 修回日期 2018 -07 -24; 接受日期 2018 -08 -10 基金项目 山东省地质勘查项目 “铬污染土壤化学还原法修复机理及效果研究” 鲁国土资字[ 2016] 328 号 作者简介 安茂国, 工程师, 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及生态地球化学工作。E - mail 15963775283163. com。 通信作者 谭现锋, 研究员, 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E - mail geotan1977126. com。 安茂国, 赵庆令,谭现锋, 等. 化学还原 - 稳定化联合修复铬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研究[ J] . 岩矿测试, 2019, 38 2 204 -211. AN Mao - guo,ZHAO Qing - ling,TAN Xian - feng,et 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Chemical Reduction - Stabilization Combined Remediation of Cr - contaminated Soil[ 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19, 38 2 204 -211. 【DOI 10. 15898/j. cnki. 11 -2131/td. 201806040068】 化学还原 - 稳定化联合修复铬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研究 安茂国1, 2,赵庆令1, 2,谭现锋1, 2*,王永刚1, 2,李清彩1, 2 1.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 兖州 272100; 2. 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山东 兖州 272100 摘要 六价铬是国际公认的 47 种最危险废物之一, 研究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济南市某典型铬污染场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化学还原 固化稳定” 的修复 治理思路, 针对修复剂类型、 投加比、 反应时间、 还原效率、 修复成本和环境效应等因素, 确定了该修复工艺的 最佳条件, 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 Cr Ⅵ 的最佳修复条件为 以氯化亚铁作 为化学还原剂, 其投加比为 5 倍的理论投料比, 还原时间为 2 天; 以钙镁磷肥作为稳定剂, 其投加比为 10 换算成钙镁磷肥与总铬的质量比为 72 ∶ 1 。采用以上条件修复铬污染土壤, 总铬的生物可利用系数由 0. 4398降低至 0. 0017, 修复后的土壤 Cr Ⅵ 含量介于 0. 315 ~0. 501mg/kg, Cr Ⅵ 被还原率大于 99. 5。 该结果可为土壤修复和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化学还原; 稳定化; 六价铬; 土壤修复; 联合方法 要点 1 采用了 “化学还原 稳定化” 的联合治理思路。 2 剖析了该联合修复方法的最佳运行条件, 并且揭示了其影响规律。 中图分类号 S151. 93; O614. 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 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 大量未经处理的废弃物向土壤系统转移, 并在自然 因素的作用下汇集、 残留于土壤环境中, 致使土壤遭 受污染 [1 -3 ]。鉴于土壤的防治和土地的再开发利用 关系到人体健康及其切身利益, 没有得到修复的污 染场地将会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 影响 [4 -5 ]。因此, 必须对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污染土 壤修复予以高度重视。 众多金属污染中, 铬污染尤其引人关注 [6 -7 ]。 铬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三价铬 Cr Ⅲ 和六价铬 Cr Ⅵ 呈现, Cr Ⅲ 是必需的营养物, 而迁移性较 强的 Cr Ⅵ 对活细胞具有强烈的氧化能力, 对动植 物具有致畸、 致癌、 致突变作用 [8 -9 ]。另外, Cr Ⅵ 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可引起一系列病变, 已被列为国 际公认的 47 种最危险废物之一 [10 ]。针对场地土壤 中 Cr Ⅵ 的修复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复法、 化学修复 法、 生物修复法三大类 [11 -13 ]。其中, 物理修复法包 括客土法 [13 ]、 固化/稳定化法[14 -16 ]、 电动修复法[17 ] 等; 化学修复法包括化学还原法 [18 -20 ]、 化学淋洗 法 [21 ]; 生物修复法包括植物富集[13, 22 ]、 微生物还 原 [23 -24 ]技术。Zhang 等[15 ]研究了碱活化炉渣黏结 剂对Cr Ⅵ 的固定化潜力, 以明确固化修复机制, 结果表明碱活化炉渣黏结剂对固化含 Cr Ⅵ 废弃 物是有效的, 只是固化效果强烈依赖于氢氧化钠用 量、 水渣比、 初始 Cr Ⅵ 含量和固化持续时间。Wu 等 [17 ]在不同电解质条件下进行了电动力修复污染 402 ChaoXing 土壤中铬的实验, 结果表明当电解质分别为超纯水、 0. 1mol/L氯化钾和 0. 1mol/L 柠檬酸时, 实际土壤中 的铬浓度分别下降了 138. 1、 45. 04、 494. 4mg/kg, 使 用柠檬酸溶液提高了土壤中 Cr 去除率。Jiang 等 [19 ]指出, 弱电子供体 如草酸、 酒石酸、 柠檬酸、 苹 果酸、 2 - 吡啶甲酸、 腈基三乙酸等 和 Cr Ⅵ 之间 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被许多环境或工业生产的聚羧 酸盐 PolyCAs 显著加速, 这主要取决于 PolyCAs 的 电子 转 移 能 力 以 及 配 位 铬 物 种 的 能 力, 这 种 PolyCAs 和铬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Cr Ⅵ 还原的 新效应, 可以为制定 Cr Ⅵ 污染修复策略提供借 鉴。Zhang 等 [22 ]通过野外调查和盆栽试验, 证实了 李氏禾对 Cr 有着很大的生物耐受性, 是一种 Cr 超 积累植物, 可以在铬污染土壤及水体的植物修复中 发挥作用。Bai 等 [23 ]证实了在 70℃ 葡萄糖发酵条 件下, Caldicellulosiruptor saccharolyticus 菌表现出良 好的Cr Ⅵ 还原能力和 Cr Ⅲ 固定能力, 其对 Cr Ⅵ 的还原可能是利用了不同的电子传递途径。 以上有关 Cr Ⅵ 修复效果及机理研究都是基于单 一修复技术, 并没有涉及多技术联合的修复技术。 化学还原法, 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廉价易得的化 学还原剂将 Cr Ⅵ 还原为 Cr Ⅲ , 降低铬在环境 中的毒性的一种方法。稳定化法, 是将铬污染土壤 与稳定化剂混合, 通过吸附、 共沉淀、 络合等作用将 铬固定在化合体内, 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溶出性和 迁移性。本研究以山东济南市某铬渣污染场地土壤 为研究对象 [25 ], 采用 “化学还原 稳定化” 联合治理 思路, 通过开展室内化学还原 - 稳定化修复条件优 化试验, 确定了该联合修复方法的最佳运行条件, 并 且评价了铬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效果, 拟为化学还 原 - 稳定化联合修复技术应用于铬污染土壤治理工 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1铬污染场地待修复样品性状 以济南市某典型铬污染场地土壤作为研究对 象。该场地自 1958 年开始生产铬盐产品, 主导产品 是铬酸酐, 2009 年整体搬迁至交通便捷、 承载能力 强的济南化工产业园区, 原厂不再生产铬盐, 拟规划 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根据该厂的铬污染补充调 查工作报告, 该场地因集中存放铬渣使土壤铬含量严 重超标, Cr Ⅵ 污染深度达到地表以下埋深 12m, 将 Cr Ⅵ 污染的土壤分为 4 层 第一层 0 ~3.0m, 主要 为建筑垃圾层, Cr Ⅵ 平均含量为 1641mg/kg; 第二 层 3. 0 ~7. 6m, 主要为粉土层, Cr Ⅵ 平均含量为 681. 4mg/kg; 第三层 7. 6 ~ 12. 2m, 主要为黏土层, Cr Ⅵ 平均含量为 280. 3mg/kg; 第四层 12. 2 ~ 16. 1m, 主要为粉质黏土层, Cr Ⅵ 平均含量为 0. 9mg/kg。其中, 第二层土壤的 pH 值在 7. 86 ~ 8. 40, 呈弱碱性, 应是易溶性铬酸盐离子部分发生水 解所致。污染场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7. 28 ~ 9. 29之间, 显著低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 [25 ]。 2研究方法 2. 1采样和样品铬含量水平 土壤样品的采样点布设、 样品采集及样品测试 方法详见文献[ 25] 。将采集的 100 件铬污染土壤 样品 主要为粉土 , 分别选取大约 1kg 进行组合, 充分混匀后用玛瑙研钵研磨至 0. 074μm 200 目 , 作为本次修复条件优化试验研究的样品。 经测试, 本次选用的铬污染土壤修复条件优化 试验样品的总铬和 Cr Ⅵ 含量分别为 1389、 689. 1mg/kg; 铬离子交换态、 碳酸盐结合态、 铁锰氧 化物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的含量分别为 610. 9、 73. 52、 224. 9、 192. 7、 258. 6mg/kg, 总铬的生 物可利用系数为 0. 439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 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试行 GB 36600 2018 规定第一类、 第二类建设用地的 Cr Ⅵ 管制 值分别为 30、 78mg/kg, 经 统 计, 待 修 复 土 壤 中 Cr Ⅵ 含量超出了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管制 值的 22. 97 倍、 8. 83 倍。因此, 须将污染场地土壤 中 Cr Ⅵ 修复治理, 方可用于建设开发。 2. 2修复方案设计 依据污 染 场 地 土 壤 修 复 技 术 导 则 HJ 25. 42014 要求, 基于铬污染场地环境污染现状及 场地未来规划, 有效地开展 Cr Ⅵ 污染场地的修复 工作, 将场地土壤中 Cr Ⅵ 的环境风险降低到可以 接受的水平即可。鉴于此, 化学还原法修复铬污染 土壤的优化筛选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确保 场地土壤中 Cr Ⅵ 得到安全、 有效的处理和处置, 并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②在 Cr Ⅵ 污染物处理处置 过程中, 尽可能缩短修复时间, 提高修复效率; ③筛选方案兼顾修复费用方面的试剂成本; ④修复 方法的选择是通过最简化的途径或方法达到修复目 标, 而不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2. 2. 1土液比条件筛选方案 称取 100g 土壤样品于 5 只 1000mL 烧杯中, 分 别加入 100、 250、 500、 750、 1000mL 去离子水, 使土 液比分别为 1 ∶ 1、 1 ∶ 2. 5、 1 ∶ 5、 1 ∶ 7. 5、 1 ∶ 10, 搅拌 502 第 2 期安茂国, 等 化学还原 - 稳定化联合修复铬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研究第 38 卷 ChaoXing 混匀后静置 1 天, 通过测定上层清液中 Cr Ⅵ 浸出 率来确定最佳土液比。 2. 2. 2化学还原条件筛选方案 称取 100g 土壤样品于带密封盖子的洁净塑料 桶中, 投加 1x、 5x、 10 x、 20 x、 40 x x 指理论投料比 的 化学还原剂 氯化亚铁、 硫化钠、 亚硫酸钠 配制成 最佳土液比体积的溶液, 并将此还原剂溶液转入塑 料桶中, 氮气吹扫桶内空隙 3min, 拧紧盖子密封, 并 充分振荡, 使土壤与还原剂溶液成分混合接触后, 静 置。反应至一定时间时,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 50mL 浑浊液于离心管中, 经离心机高速旋转使固、 液充分 分层后, 上层清液用于测定总铬和 Cr Ⅵ 。 2. 2. 3稳定化条件筛选方案 向经过最优化还原条件处理后的土壤中加入稳 定剂 氧化钙、 碳酸钙、 钙镁磷肥、 水泥 , 各稳定剂 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 1、 5、 10、 20, 一个月 后分别测定土壤中 Cr 的离子交换态、 碳酸盐结合 态、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含量。 3化学还原 -稳定化法实验优化条件 3. 1土液比条件优化试验 通常土液比越小, 即泥浆越浓稠, 越不利于混合 反应; 反之, 大的土液比尽管利于混合反应, 但易造 成大量的水体污染风险, 也会增加修复工程成本。 由图 1 可知, 在浸取 1 天时, 不同土液比条件下 Cr Ⅵ 浸出率介于 80 ~90, 差异并不显著。整 体而言, 1 ∶ 2. 5 和 1 ∶ 5 的土液比条件下 Cr Ⅵ 浸 出率相对高些。但是, 考虑到化学还原条件优化试 验中需要多次采集一定体积的上层清液进行监测, 因此选择 1 ∶ 5 的土液比作为最佳条件。 图 1不同土液比条件下 Cr Ⅵ 的浸出率 Fig. 1Leaching rate of Cr Ⅵ at different soil/liquid ratio 3. 2化学还原条件优化试验 3. 2. 1投加氯化亚铁时总铬和 Cr Ⅵ 的变化特征 就 Cr Ⅵ 被还原率 图 2 而言, 投加 1x 的氯 化亚铁时, 由于还原剂的损耗及浸出液中其他可溶 性氧化物的消耗等因素, 致使 Cr Ⅵ 被还原率随时 间线性降低, Cr Ⅵ 去除率介于 89 ~94。而投 加 5x、 10 x、 20 x、 40 x 的氯化亚铁时, 仅在第 1 天各浸 出液中 Cr Ⅵ 被还原率有所差异, 表现出 40 x <20 x <10 x <5x; 自第 2 天始, 投加 5x、 10 x、 20 x、 40 x 的氯 化亚铁时 Cr Ⅵ 被还原率均高于99. 5, 并且在第 30 天时, 各投加比的 Cr Ⅵ 去除率更高了些, 达到 了 99. 99。究其原因, 由于Cr Ⅵ 的还原反应发 生在液 - 液界面, 加入过量的氯化亚铁时, Fe2 、 Fe3 的水解反应会生成Fe OH 2或 Fe OH3胶体 图 2 , 这些胶体在反应初期主要以团聚体的形态 均匀分散在溶液中, 而阻碍 Fe2 与 Cr Ⅵ 的接触, 并且这些团聚体的数量与亚铁盐的投加量成正比, 但是随着沉淀时间的延长, 团聚体会逐渐破损而沉 降下来, 形成较为密实的 Fe OH 2或 Fe OH3沉 淀, 被释放的 Fe2 才得以继续将 Cr Ⅵ 还原为 Cr Ⅲ , 并形成 Cr OH 3与 Fe OH3一同沉淀下来。 综合考虑后, 投加氯化亚铁作还原剂的最佳运行条件 确定为 氯化亚铁投加比为5x, 还原时间为2 天。 图 2投加氯化亚铁时浸出液中 CrⅥ 被还原率变化特征 Fig. 2Reduced ratio of Cr Ⅵ in leachate after adding FeCl2 3. 2. 2投加硫化钠时总铬和 Cr Ⅵ 的变化特征 就 Cr Ⅵ 被还原率 图 3 而言, 投加 1x 的硫 化钠时, 由于 H2S 气体的产生、 还原剂的损耗及浸 出液中其他可溶性氧化物的消耗等因素, 致使 Cr Ⅵ 被还原率随时间变化有所波动, Cr Ⅵ 去除 率介于45 ~ 80 , 这种现象与Na2S水解生成一 602 第 2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9 年 ChaoXing 定量的 H2S 息息相关。当硫化钠投加量不足时, 溶液中 HS - 则很快与溶液中 Cr Ⅵ 反应消耗殆尽, 然后缓慢吸附水解生成的 H2S 气体进行还原反应, 并且该反应受限于气、 液两相的接触面积, 以及 Cr Ⅵ 在溶液中的扩散速率 图 3 , 导致浸出液中 Cr Ⅵ 的浓度波动较为明显。而投加 5x 的硫化钠 时, 仅在第 1 天各浸出液中 Cr Ⅵ 被还原率最低, 为97. 27, 而自第2 天始, 浸出液中 Cr Ⅵ 被还原 率均高于 99. 5。投加 10 x、 20 x、 40 x 的硫化钠时, 各时间段的 Cr Ⅵ 被还原率均高于99. 5, 并且在 第 30 天时, 各投加比的 Cr Ⅵ 去除率更高了些, 达 到了 99. 99。 表 1最佳还原剂的筛选 Table 1Screen of optimal reductant 还原剂还原剂市场价格 理论还原 1x 条件下 Cr Ⅵ 被还原率 最佳投加条件下 Cr Ⅵ 被还原率 反应副产物及环境风险 氯化亚铁400 元/吨89 ~94>99.5 Fe OH 3沉淀, 环境风险较小 硫化钠6600 元/吨45 ~80>99.5单质硫及硫化氢气体, 环境风险较大 亚硫酸钠2400 元/吨-15 ~2021易溶的 SO2 - 4 , 环境风险一般 整体而言, Cr Ⅵ 被还原率与硫化钠投加量成 正比, 但是当硫化钠投加量达到一定时, Cr Ⅵ 被 还原率将不再增高, 而是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因此, 综合考虑投加硫化钠作还原剂的最佳运行条 件确定为 硫化钠投加比为 10 x, 还原时间为 2 天。 3. 2. 3投加亚硫酸钠时总铬和 Cr Ⅵ 的变化特征 投加 1x、 5x、 10 x、 20 x、 40 x 的 亚 硫 酸 钠 时 图 4 , Cr Ⅵ 被还原率均呈现出“波浪状” 变化特 征, 介于 - 15 ~ 20 还原率为负值可能是因投 加亚硫酸钠时促进了总铬的浸出 , 其均值基本维 持在 0, 说明投加亚硫酸钠不能够有效地将 Cr Ⅵ 还原为 Cr 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与 SO2 - 3 化学稳定性有一定关联。在水体系中 S4 -的 SO2 - 3 并不稳定, 主要以 S4 -的 HS2O - 5 、 S2O2 - 5 SO2 - 3 SO2 存在, 并且 S2O2 - 5 容易受 pH 及电位 Eh 的 变化而不稳定。例如, 当 pH >8. 5 时, S2O2 - 5 可以转 化为 SO2 - 4 。李玲等 [26 ]研究发现, 以 0. 4 的 50 硫酸作为酸度调节剂时, 投加的亚硫酸钠可将土壤 中的 Cr Ⅵ 被还原率增大到 70, 但是, 施加大量 的硫酸会致使土壤呈酸性, 影响 Cr Ⅲ 沉淀的生 成。本研究认为, 投加亚硫酸钠作为还原剂时, 在本 实验条件下 弱碱性条件 不能有效地修复土壤中 的 Cr Ⅵ 。 图 3投加硫化钠时浸出液中 CrⅥ 被还原率变化特征 Fig. 3Reduced ratio of Cr Ⅵ in leachate after adding Na2S 图 4投加亚硫酸钠时浸出液中 Cr Ⅵ 被还原率变化特征 Fig. 4Reduced ratio of Cr Ⅵin leachate after adding Na2SO3 3. 2. 4最佳还原剂的确定 表 1 总结了氯化亚铁、 硫化钠、 亚硫酸钠三种还 原剂的理论投料比条件 1x 、 最佳投料比条件下土 壤中 Cr Ⅵ 被还原率, 以及三种还原剂成本、 反应 副产物等因素, 认定以氯化亚铁作为化学还原剂时, 各个因素的表现均较优异。鉴于此, 修复土壤中 Cr Ⅵ 的最佳化学还原试剂及其最佳运行条件为 氯化亚铁作为化学还原剂, 其投加比为 5x, 还原时 间为 2 天。在此条件下 Cr Ⅵ 被还原率 >99. 5。 702 第 2 期安茂国, 等 化学还原 - 稳定化联合修复铬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研究第 38 卷 ChaoXing 3. 3稳定化条件优化试验 以下分析投加不同比例的稳定剂时土壤中铬形 态所占总铬的比例。如图 5 所示, 投加 1 ~ 20 的碳酸钙作为稳定剂时, 离子交换态、 碳酸盐结合 态、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 残渣态铬所占 总铬的比例, 与氯化亚铁还原后未固化时的铬形态 所占总铬的比例均基本吻合, 说明了投加碳酸钙作 为稳定剂没有明显的固化效果。 投加 1 ~ 20 的氧化钙及水泥作为稳定剂 时, 离子交换态、 碳酸盐结合态铬与氯化亚铁还原后 未固化时, 这两种形态铬所占总铬的比例均基本吻 合;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铬所占比例随着投加比例的 增加也具有增大趋势; 而有机结合态、 残渣态铬所占 总铬的比例则呈现出逐渐降低趋势。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 氧化钙、 水泥与水反应释放出一定量的 OH - , 这些 OH - 会破坏有机态和残渣态中铬的赋存 状态, 使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铬向铁锰氧化物结合 态铬转化, 只是水泥在转化程度上较氧化钙显得更 为柔和。因此, 可以认为投加氧化钙或水泥作为稳 定剂没有积极的固化效果, 反而破坏了还原后未固 化时铬赋存体系的稳定性。 投加 1 ~ 20 的钙镁磷肥作为稳定剂时, 离 子交换态铬与氯化亚铁还原后未固化时的离子形态 铬所占总铬的比例均基本吻合; 碳酸盐结合态、 铁锰 氧化物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铬所占总铬比例随着投 加比例的增加, 具有逐渐降低趋势; 而残渣态铬所占 总铬的比例则呈现出逐渐增高趋势, 在投加 10 的 钙镁磷肥作为稳定剂时, 残渣态铬占总铬的 76, 是还原后未固化时的 2. 1 倍, 是未还原未固化时的 4. 0 倍, 固化效果非常显著。钙镁磷肥是一种含有 磷酸根 PO3 - 4 的硅铝酸盐复合体, 其主要成分包括 Ca3 PO4 2、 CaSiO3、 MgSiO3, 是一种多元素肥料, 水 溶液呈碱性, 在土壤中能够缓慢释放出 PO3 - 4 , 而 PO3 - 4 可以与 Cr3 反应生成磷酸铬 CrPO4 , 磷酸铬 化学性质极其稳定, 不溶于水、 盐酸及王水, 仅与近 沸硫酸或强碱作用 [27 -29 ]。由于 CrPO 4溶解度较 Cr OH 3更低, 使铬更多地赋存于残渣态之中。 综上所述, 确定钙镁磷肥作为稳定剂时, 残渣态 铬占总铬的比例最为优越。固化土壤中铬元素的最 佳稳定试剂及其最佳运行条件为 钙镁磷肥作为稳 定剂, 其投加比例为 10 换算成钙镁磷肥与总铬 的质量比则为 72 ∶ 1 , 总铬的生物可利用系数降为 0. 0017。 自然土壤中的铬主要以 Cr Ⅲ 和 Cr Ⅵ 形式 图 5投加不同比例的氧化钙、 碳酸钙、 钙镁磷肥、 水泥时 铬形态所占总铬比例 Fig. 5Existing s of Cr after adding different amount of calcium oxide,calcium phosphate or cement 存在,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 络 合、 溶解、 沉淀、 吸附和解吸等过程发生迁移转化。 由于自然土壤中通常存在大量的还原性物质 亚铁 氧化物、 有机质 , 将土壤中 Cr Ⅵ 还原成 Cr Ⅲ 相比将 Cr Ⅲ 氧化成 Cr Ⅵ 更易发生, 主要是因 为土壤中大部分 Cr Ⅲ 都是以沉淀的形式存在, 故 能被直接氧化的 Cr Ⅲ 量较少,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 Cr Ⅲ 沉淀的溶解量的大小 [30 ]。另外, 修复后 的土壤中通过添加适度过量的还原试剂及固化试 剂, 会有效阻碍 Cr Ⅲ 向 Cr Ⅵ 转化, 使修复效果 具有长期稳定性, 但是对修复后土壤 Cr Ⅵ 仍需周 期性监测。 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效果验证 为了考察最佳修复方法对场地污染土壤中 Cr 的修复效果, 将采集的 10 件土壤样品分别采用最佳 化学还原条件及固化条件进行修复养护, 再次分析 此时土壤中的 Cr Ⅵ , 并与污染土壤修复前的状况 相比较, 对修复效果进行评判。 修复前土壤的 Cr Ⅵ 含量在 658. 5 ~ 816. 3 mg/kg, 平均值为 746. 1mg/kg; 修复后的 Cr Ⅵ 含 量介 于 0. 315 ~ 0. 501mg/kg, 平 均 值 为 0. 408 mg/kg。就修复前后 Cr Ⅵ 平均含量而言, Cr Ⅵ 被还原率超过 99. 5。依据 GB 366002018 对第 一类用地 包括住宅用地 的风险筛选值 3. 0mg/kg 和管制值 30mg/kg, 修复后的 Cr Ⅵ 均能满足风险 筛选值的限值要求; 依据HJ25. 32014相关要求, 802 第 2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9 年 ChaoXing 针对修复后土壤中 Cr Ⅵ 健康风险评估的暴露途 径仅涉及经口摄入土壤途径、 皮肤接触土壤途径和 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等三种途径, 选择最大值 0. 501mg/kg 进 行 评 估, 经 计 算, 修 复 后 土 壤 中 Cr Ⅵ 的总致癌风险为 6. 51 10 -7 小于可接受水 平 10 -6 , 总危害熵为 1. 47 10-2 小于可接受水平 1. 0 , 说明采用本研究方法对铬污染场地修复, 土 壤 Cr Ⅵ 的健康风险基本可以忽略, 适于作为第一 类建设用地开发。 5结论 本研究采用“化学还原 稳定化” 联合治理的 思路, 确定了联合修复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为 以氯 化亚铁作为化学还原剂, 其投加比为 5 倍的理论投 料比, 还原时间为 2 天; 以钙镁磷肥作为稳定剂, 其 投加比列为 10 换算成与总铬含量的质量比例为 72 ∶ 1 。经本方案修复的土壤, 其总铬的生物可利 用系数为 0. 0017, Cr Ⅵ 含量显著降低。本研究成 果为其他铬污染场地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了参考和决 策依据。 6参考文献 [ 1]Tardif S, Cipullo S, SH U, et al. Factors governing the solid phase distribution of Cr, Cu and As in contaminated soil after 40 years of ageing[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52 744 -754. [ 2]田衎,杨珺,孙自杰,等. 矿区污染场地土壤重金属 元素分析标准样品的研制[J] . 岩矿测试, 2017, 36 1 82 -88. Tian K, Yang J, Sun Z J,et al. Preparation of soil certifiedreferencematerialsforheavymetalsin contaminated sites[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17, 36 1 82 -88. [ 3]L J S, Wang Y M. Multi - scale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sources in soils of Jiangsu Coast, Eastern China[J] . Chemosphere, 2018, 212 964 -973. [ 4]Ma R, Zhou X N, Shi J S.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in critical zone of Luan River catchmen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 Geochemistry Exploration, Environment, Analysis, 2018, 18 47 -57. [ 5]Wang Q, Liu J F, Chen Z, et al. A causation -based developed for an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2 1396 -1405. [ 6]Diao Z H, Du J J, Jiang D, et al. Insights into th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Cr6 and Pb2 by a novel sewage sludge - derived biochar immobilized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Coexistence effect and mechanism[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2 505 -515. [ 7]邓日欣, 罗伟嘉, 韩奕彤, 等. 膨润土负载纳米铁镍同 步修复地下水中三氯乙烯和六价铬复合污染[J] . 岩 矿测试, 2018, 37 5 541 -548. Deng R X, Luo W J, Han Y T, et al.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TCE and Cr Ⅵin groundwater by using bentonite - supported nanoscale Fe/Ni[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18, 37 5 541 -548. [ 8]Economou -Eliopoulos M, Megremi I, Vasilatos C.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s of Cr Ⅵcontamination in waters of Messapia Central EviaBasin[J] . Applied Geochemistry, 2017, 84 13 -25. [ 9]Sby F, Vacchina V. Critical assessment of hexavalent chromium species from different solid environmental, industrial and food matrices[J]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104 54 -68. [ 10]Clemention M, Shi X L, Zhang Z. Oxidative stress an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Cr Ⅵ carcinogenesis[ J] . Current Opinion in Toxicology, 2018, 8 20 -27. [ 11]Khalid S, Shahid M, Niazi N K, et al. A comparison of technologies for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J] .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7, 182 247 -268. [ 12] 陈保冬, 张莘, 伍松林, 等. 丛枝菌根影响土壤 - 植物 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的机制及其生态 应用[ J] . 岩矿测试, 2019, 38 1 1 -25. Chen B D, Zhang X, Wu S L, et al. The rol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fungiinheavymetaltranslocation, trans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soil - plant continuumUnderlyingmechanismsandecological implications[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19, 38 1 1 -25. [ 13] Liu L W, Li W, Song W P, et al. Remediation techniques for heavy metal - contaminated soi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bility[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33 206 -219. [ 14]Choppala G, Kunhikrishnan A, Seshadri B, et al. Compa - rative sorption of chromium species as influenced by pH,surfacechargeandorganicmattercontentin contaminatedsoils [J] .Journalof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8, 184 255 -260. [ 15]Zhang M T, Yang C H, Zhao M, et al. Immobilization potential of Cr Ⅵ in sodium hydroxide activated slag pastes[J]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7, 321 281 -289. [ 16] Ballesteros S, Rincn J M, Rincn - Mora B, et al. Vitrifi 902 第 2 期安茂国, 等 化学还原 - 稳定化联合修复铬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研究第 38 卷 ChaoXing - cation of urban soil contamination by hexavalent chromium[J] .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7, 174 132 -139. [ 17]Wu J N, Zhang J, Xiao C Z. Focus on factors affecting pH, flow of Cr and transation between Cr Ⅵ and Cr Ⅲin the soil with different electrolytes [J] . Electrochimica Acta, 2016, 211 652 -662. [ 18] Dhal B, Thatoi H N, Das N N, et al. Chemical and micro - bialremediationofhexavalentchromiumfrom contaminated soil and mining/metallurgical solid waste A review[J]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3, 250 -251 272 -291. [ 19] Jiang B, He H H, Liu Y J, et al. pH - dependent roles of polycarboxylates in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Cr Ⅵ and weak electron donors[J] . Chemosphere, 2018, 197 367 -374. [ 20]Li Y Y,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