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书书书 2013 年 10 月 October 2013 岩矿测试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Vol. 32,No. 5 669 ~680 收稿日期 2013 -01 -15; 接受日期 2013 -01 -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41201512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 1212011120277 作者简介 胡俊栋, 博士, 助理研究员, 环境地球化学专业, 主要从事纳米环境学和生态地球化学领域研究。 E- mail hujundong cags. ac. cn。 文章编号 02545357 2013 05066912 天然有机质存在条件下的纳米颗粒与重金属协同行为研究 胡俊栋,刘崴,沈亚婷,路国慧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摘要 纳米颗粒与重金属元素相结合发生反应, 可能产生一系列 相互作用关系。这些作用过程是取决于多个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 复杂过程, 尤其是在土壤这种复杂的典型非均质环境介质中。这些 作用关系可分为协同促进和拮抗抑制两大类关系。对于土壤中的 重金属离子而言, 纳米态粒子对其环境有效性究竟是协同促进还是 拮抗抑制作用, 关键取决于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特性、 二者间的界 面反应以及反应后重金属元素的最终赋存状态这三个方面。协同 促进或拮抗抑制作用与否则最终决定了这些污染重金属离子的生 物可利用性和生态毒性响应。本文对近年来纳米颗粒 - 重金属共 环境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讨论。纳米 - 重金属界面吸 附解吸和土壤中迁移持留过程研究涉及多个热力学、 动力学解析方法, 科学家结合静态批实验和动态迁移实 验等实验室模拟手段, 对纳米颗粒、 重金属离子、 有机质三因子在土壤介质中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共行为方式 展开深入探讨。在重金属离子 - 纳米颗粒表面吸附机制、 赋存形态以及重金属纳米吸附态土壤迁移固定机 制研究中, 多种定性表征方法的综合应用, 如透射电镜 TEM 、 X 射线衍射 XRD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 X 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扩展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 XANES/ EXAFS 等方法相结合, 被公认是揭示这一系列过程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土壤环境中有机质存 在条件, 正确评价纳米态物质对重金属的迁移性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作用, 将为纳米环境效应评估和纳米 修复技术等相关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机理依据。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重金属; 天然有机质; 吸附; 迁移; 环境共行为; 土壤 中图分类号 X820. 4文献标识码 A 纳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当今全球范围 内的飞速发展, 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工业生产 和日常生活等众多方面。纳米材料是指由尺寸小于 100 nm 的纳米结构组分所组成的一类材料物质。 它通常包括纳米层、 纳米线管以及纳米颗粒 [1 ]。其 中, 金属纳米颗粒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纳米粒子。纳 米材料及纳米颗粒不仅在提高产品物化性能等方面 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 如纳米催化剂、 纳米吸附剂具 有广阔的应用, 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系统各过程方 面也具有独特、 敏感、 高效的作用能力, 可通过吸附、 固定、 转化和辅助运移等方式来降低或改变环境介 质中的污染物含量和赋存状态, 从而改变环境质量 及其可持续性 [2 ]。 随着纳米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愈来 愈多的纳米态颗粒进入自然环境, 加之本来就存在 于环境中的大量自然源纳米态粒子, 因而在自然环 境介质尤其是土壤介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同基质纳 米级颗粒。当前, 越来越多的纳米环境研究工作者 已将环境中共存纳米颗粒与共存金属离子间的共环 境行为研究作为纳米环境研究重点之一。该类研究 966 ChaoXing 大多选取代表性的纳米颗粒、 重金属离子和天然有 机质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物, 通过实验室界面反应和 迁移模拟实验, 结合多种界面过程和赋存状态表征 方法, 进行一系列纳米颗粒 - 重金属界面吸附过程 和环境介质中纳米颗粒 - 重金属协同迁移过程考 察, 并探讨不同天然有机质存在条件以及其他环境 介质物化条件的影响作用。 1纳米颗粒 -重金属的环境存在概况 图 1 A 零价铁纳米颗粒 TEM 图像[8 ], B 零价铁纳米颗粒 SEM 图像 250 nm 比例尺 [8 ], C Fe3O4磁纳米颗粒 TEM 图像 100 nm 比例尺 [9 ], D 氧化铁纳米颗粒 TEM 图像[10 ] Fig. 1 A A TEM micrograph of zerovalent iron nanoparticles[8 ], B a SEM image of zerovalent iron with 250 nm scale bar [8 ], C a TEM image of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with 100 nm scale bar [9 ],and D a TEM micrograph of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10 ] 在长期自然演变过程中, 纳米颗粒不断地产生并 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介质中, 尤以铁基纳米颗粒居 多。这些矿物纳米颗粒最终经过迁移沉淀, 汇集在土 壤和沉积物中, 使得这两种环境介质成为天然纳米颗 粒的主要储存库。土壤环境中所富含的纳米颗粒, 主 要包括黏土矿物、 金属 氢 氧化物、 腐殖质、 病毒等, 以金属 氢 氧化物为主的无机纳米颗粒是土壤纳米 颗粒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 矿物化学风化通常会产 生铁 氢 氧化物, 如无定形氧化铁、 水铁矿、 针铁矿是 典型的纳米颗粒,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会形成粒径范围 为20 ~25 nm 的超顺磁性颗粒。 除了自然源纳米颗粒外, 由于近年来纳米科技的 发展、 纳米材料和相关产品的大量生产与广泛应用, 大批的纳米物质有机会被释放到环境中, 并在环境介 质中迁移转化, 形成了自然环境中纳米颗粒的另一重 要的来源 人为源。在为人所用的众多工程纳米 颗粒中, 铁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开发关注度和利用程度 尤其高。图1 为三种铁基工程纳米颗粒 零价铁纳米 颗粒、 Fe3O4纳米颗粒、 氧化铁纳米颗粒 的电镜形态 图。其中, Fe3O4纳米颗粒是具有磁性特征的一类特 殊纳米颗粒, 表面反应活性非常高, 它们在外磁场作 用下可以产生定向移动, 具有超顺磁性, 并可以产生 热量效应。铁 氢 氧化物纳米颗粒目前被广泛应用 于铁磁流体技术、 信息载体技术、 磁场分离技术、 催化 剂技术等多方面, 涉及化工、 塑料、 纺织、 电子等多个 工业领域 [ 3 -5 ]。铁基纳米颗粒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 即是作为纳米吸附剂被应用于环境工程修复领 076 第 5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3 年 ChaoXing 域 [ 6 -7 ], 已有文献报道其在水相或多孔介质相中对 铅、 砷化合物的有效去除作用。因此, 目前很大一部 分纳米环境学研究将 Fe3O4工程纳米颗粒选定为纳 米颗粒研究目标物, 因为它既能代表土壤中大量存在 的自然源铁矿物纳米颗粒, 又能代表大量应用产生的 人为源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图 2进入环境中的纳米颗粒可能发生的自环境行为、 与共存天然有机质和污染物的共环境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 示意图 [13 ] Fig. 2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self- aggregation/disaggregation,transport and the co- behaviors with NOM or other contaminant [13 ] 重金属污染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凸显 的重大环境问题。近期出现的多起“镉米” 和“婴孩 血铅” 事件就是典型的重金属污染危害。以铅危害 为例, 铅对植物和人体来说都是非必需元素, 并且半 衰期长, 在土壤及生物体内都不易代谢, 容易累积。 铅一般经呼吸道、 消化道及皮肤进入人体, 几乎可以 损害所有的器官, 铅中毒涉及神经系统、 血液系统、 消化系统 胃肠道 、 泌尿系统等, 甚至引起细胞癌 变。进入环境中的重金属, 大部分积累在土壤中, 土 壤是重金属环境行为的重要介质之一。 存在于土壤介质中的纳米颗粒与重金属等污染 物及其他环境物质 如天然有机质等 共存, 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环境归趋行为, 如迁 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等。图 2 描绘了纳米颗粒进 入环境后, 可能发生的一系列自身迁移转化行为过 程及其与环境共存污染物、 有机质等所能发生的共 环境行为 吸附解吸附、 持留固定、 生态效应 。研 究环境介质中纳米颗粒对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影响, 是纳米环境研究者近十年来的工作重点 [11 -12 ]。工 程纳米颗粒与重金属间的界面过程研究近些年已有 一些开展, 但研究工作多集中于水环境介质中的静 态吸附过程和重金属纳米修复宏观总量研究, 而环 境多孔介质 土壤、 沉积物、 蓄水层等 中纳米颗粒 对重金属迁移和赋存的微观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天然 176 第 5 期胡俊栋, 等 天然有机质存在条件下的纳米颗粒与重金属协同行为研究第 32 卷 ChaoXing 有机质作用下重金属的环境有效性、 生物可利用性 等方面还亟待进一步研究探讨。这对客观准确评价 重金属污染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潜在健康风险评 估都具有重要意义。纳米级颗粒和重金属元素在多 孔介质 土壤等 环境中的协同行为规律, 是重金属 污染纳米材料修复应用的机制与数据基础, 是正确 评价二者环境归趋行为和生态环境潜在威胁的基 础。其中, 共存纳米颗粒与铅离子间的相互反应过 程已成为近年纳米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方 面可为纳米修复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和机理支撑, 另 一方面也是充分理解纳米颗粒对铅的环境行为影响 作用的迫切需要。 2天然有机质的作用意义 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生物有效性及环境可移动 性, 除了受环境介质中纳米颗粒的反应影响外, 在很 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自然有机质的存在状况 [14 ]。重 金属能够直接与土壤中某种天然有机质组分发生吸 附反应, 与之形成稳定可溶的螯合物, 从而改变自身 的迁移和转化。天然有机质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 和包裹作用, 能够强烈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带电特 性及其稳定集聚行为, 继而影响自身在土壤中的迁 移行为及其与重金属之间的界面吸附和协同迁移过 程 [15 ]。可见, 在实际土壤环境中, 天然有机质能够 同时与纳米颗粒和重金属离子发生表面吸附反应。 此三个研究要素两两相关, 三者的协同作用效果究 竟是 “正” 是 “负” , 则需要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天然有机质作为土壤中的重要组分, 其来源组 成复杂, 且以多种功能团组合及多种大小分子形式 存在, 故研究土壤介质中天然有机质某些特征组分 与纳米颗粒 - 重金属的反应过程极具科学意义。相 关研究表明, 选取适当的天然有机质组分和理想的 多孔介质环境模拟条件是探讨揭示有机质作用影响 的有效手段 [16 ]。天然有机质的不同组分和含量变 化对纳米颗粒 - 重金属在土壤介质中一系列行为表 现的影响作用重大, 但目前研究数据较为缺乏, 机理 解释尚不明朗。自然腐殖质中, 胡敏酸 humic acid, HA 和富里酸 fulvic acid, FA 是重要组分, 也是该 领域科研工作者着重研究的天然有机质对象。其 中, 胡敏酸的稳定性、 芳化程度更高, 而离解度较小, 因此通常被认为是良好的天然有机质反应剂。图 3 所示为原子力显微镜 AFM 观测的胡敏酸悬液中 胡敏酸团聚体的实际影像。研究表明 [17 ], 胡敏酸组 分在无机矿物微粒表面的吸附作用非常明显, 即使 是较少量天然有机化合物在无机矿物颗粒表面, 也 会对土壤微粒 - 微粒间相互反应产生显著影响。天 然有机质对金属氧化物颗粒表面尤其具有很强的吸 附作用, 主要作用机制为颗粒表面的活性点位 如 FeOH 与天然有机物的去质子化功能团 如 COOH、 OH 在固 - 水界面间的配位络合反应。 我国地域广阔, 土壤有机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对 天然有机质不同组分的作用开展对比研究则显得尤 为必要。 图 3AFM 观测的2 μg/g 胡敏酸悬液中胡敏酸大分子团聚颗 粒的实际存在状态 5 mmol/L NaCl, pH 6. 7 , 上图为 AFM Deflection error 模式, 下图为 AFM Friction 模式 [ 18 ] Fig. 3AFM images of humic acid aggregates in a real humic acid suspensionwithaconcentrationof2μg/g 5 mmol/L NaCl,pH 6. 7 .The upper image is AFM Deflection error mode,the lower image is AFM Friction mode [18 ] 3纳米颗粒 -重金属界面反应 3. 1吸附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研究 重金属的吸附反应过程是决定其在环境介质中 的迁移、 生物有效性和最终归趋的重要基础过程。 目前, 纳米颗粒 - 重金属界面反应过程相关研究已 较广泛地开展起来。已经证实铁基纳米颗粒对多种 276 第 5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3 年 ChaoXing 重金属离子具有相当大的吸附容量, 因此也被认为 在修复去除环境水体和多孔介质体中重金属污染物 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19 ]。但也有研究发现, 在 多孔介质环境 土壤或沉积物 实际应用中, 铁纳米 颗粒与重金属的界面反应过程具有一系列的不确定 性。铁纳米颗粒的高反应活性使得其在复杂环境因 子作用下表现得尤为不稳定且多变。因此考察实际 环境条件下 如有机络合物、 不同 pH 和离子强度 等 铁纳米颗粒与重金属界面反应过程, 成为纳米 颗粒 - 重金属界面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0 ]。 纳米颗粒 -重金属表面吸附反应过程研究中, 所 涉及的实验方法以静态吸附/解吸附批实验为主, 并 结合多种定量、 界面定性表征方法。涉及的理论方法 主要为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理论, 过程机理表达 多以相应的热力学/动力学模型方程参数来实 现 [ 21 -22 ]。界面吸附热力学在理论上描述能够帮助解 释重金属离子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机制, 例如单点 位吸附、 多点位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机制。界面吸 附动力学在理论上描述能够提供纳米颗粒表面吸附 容量、 平衡时间和初始吸附速率等重要反应过程参 数。热力学理论方程主要有 Langmuir、 Freundlich 和 Dubinin -Radushkevich D - R 三种吸附等温模型方 程。动力学理论方程主要有 Lagergren - pseudo - first - order、 Pseudo - second - order、 Elovich 和 Intra - particle diffusion 四种模型方程。已有研究将热力学 模型方程应用于批实验数据描述, 成功将纳米颗粒 - 重金属的结合系数 RL作为评估纳米颗粒对水环境中 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指标。 研究者对零价铁纳米颗粒和一系列无机污染物 进行了静态吸附批实验, 获得的吸附热力学等温曲线 结果显示在某特定介质条件下, 纳米颗粒参与界面反 应后, 介质中硫酸盐离子的浓度略有降低, 铵基离子 浓度几乎无变化, 而金属铝离子的浓度却大幅下降, 这个结果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研究者 通过对吸附效率计算和界面反应机制的分析, 最终发 现该研究介质中 pH >4 的因子条件大幅改变了铝离 子吸附反应后的赋存状态, 是导致该研究结果的主要 原因 [ 23 ]。通过对 As 在铁氧化物纳米颗粒表面吸附/ 解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了明显的二段 式吸附反应曲线。前一段吸附反应速率明显高于后 一段反应速率, 说明这种铁氧化物纳米颗粒对 As 的 主要吸附过程在极短的反应时间内完成, 也揭示了 As 在该纳米颗粒表面吸附是由内向外的逐层吸附, 吸附反应速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 24 ]。Cr Ⅵ 在铁 氧化物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同 样体现了二段式吸附反应曲线模式, 并且该模式被证 实符合 pseudo -second -order 模型 [ 21 ]。 3. 2界面反应的定性表征研究 除了进行系统的吸附/解吸附实验过程模拟外, 定 性表征是揭示重金属 -纳米颗粒吸附反应过程机制的 重要手段。研究者通常根据重金属 -纳米颗粒界面反 应特性, 选择多种复合表征手段, 对纳米颗粒表面重金 属的吸附赋存状态和结合机制进行表征描述。 Hu 等 [25 ]对金属离子 - 铁氧化物纳米颗粒表面 吸附过程进行研究, 运用透射电镜 TEM 、 X 射线 衍射 XRD 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等表征手 段, 证实了 Cr Ⅵ 和 Cu Ⅱ 在 Fe3O4纳米颗粒表面 吸附反应主要是静电力吸引和离子交换作用的共同 结果, 而 Ni Ⅱ 的吸附仅源于静电吸引作用。图 4 显示了磁赤铁矿纳米粒子吸附 Cu Ⅱ 和 Ni Ⅱ 前 后的 TEM 镜像对比。Li 等 [8 ]利用高分辨 XPS 证 实, 在零价铁纳米颗粒与 Cr Ⅵ 发生界面反应的过 程中, Cr Ⅵ 被吸附固定在零价铁纳米颗粒表面并 发生还原反应, 零价铁充当还原剂将吸附其表面的 Cr Ⅵ 还原为 Cr Ⅲ 。该研究的 HR - XPS 能谱分 析进一步显示, 在高浓度 Cr Ⅵ 条件下, 铁纳米颗 粒表面所还原产生的大量 Cr Ⅲ 能够继续与纳米 颗粒表面的羟基氢氧化铁结合, 并在颗粒表面生成 一层铁铬氢氧化物 CrxFe1 - x OH 3, 继而抑制铁 纳米粒子对 Cr Ⅵ 的持续还原作用。界面作用 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图 4TEM 观察镜像 a 纯净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 b pH 6. 5条件下表面吸附 Cu 后的三氧化二铁 纳米颗粒, c pH 8. 5 条件下表面吸附 Ni 后的 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 [25 ] Fig. 4TEM images of apure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bCu- adsorbed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at pH 6. 5,and cNi- adsorbed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at pH 8. 5[25 ] 376 第 5 期胡俊栋, 等 天然有机质存在条件下的纳米颗粒与重金属协同行为研究第 32 卷 ChaoXing 图 5零价铁纳米颗粒对 Cr 的表面固定及反应过程示意简图[8 ] Fig. 5Conceptual model for Cr immobilization with zero- valent iron nanoparticle [8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被认为是研究纳 米粒子界面吸附过程中被吸附物赋存状态的强大分 析工具。在对 As - 氧化铁纳米颗粒界面吸附反应 的 FTIR 研究中 [10 ], 研究者发现由于 As Ⅲ 的表面 吸附, 氧化铁纳米颗粒原本在 918 cm -1位置的伸缩 振动峰迁移至 915 cm -1 新位置, 而这个 915 cm -1 频位恰是 AsO 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 见图 6 。 该结果说明, As Ⅲ 在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发生吸 附后, 并不是以单纯的三价形态独立沉积于氧化铁 纳米颗粒表面, 而是发生了 As Ⅲ - Fe 替换反应, 从而以一种 As 络合物产物存在。 图 6氧化铁纳米颗粒的 FTIR 图谱对比 a 表面吸附 As Ⅲ 之前, b 表面吸附 As Ⅲ 之后 [10 ] Fig. 6FTIR spectra for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 before and b after treating with As Ⅲ traces in water [10 ] 近期已在多领域被广泛应用的 X 射线吸收近 边结构 XANES 和扩展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EXAFS 光谱法也被公认是表征重金属离子 - 纳 米颗粒界面吸附状态的重要有效手段, 能够有效表 征界面反应过程后吸附离子的氧化还原态变化、 键 合状态和吸附几何态等 [15, 26 -28 ]。Zhou 等[28 ] 将 SEM、 TEM 电镜观察与 XANES 表征技术系统结合, 对多壁碳纳米管 MWNTs 对 RuO2的吸附固定作用 机制进行研究。XANES 研究结果证实, RuO2在 MWNTs 表面并不仅仅发生物理吸附, 而是通过 RuCO 键合作用与 MWNTs 发生化学反应, 这种 化学结合继而导致 MWNTs 中由碳间 2p 衍生态所 引发的表面电荷重新分配。在 Se Ⅵ 与纳米零价 铁界面反应研究中 [29 ], 研究者对 Se Ⅵ - Fe0进行 了传统的批实验和 XPS 光谱分析, 并对吸附在铁纳 米颗粒表面的 Se 元素进行 Se 氧化状态的 XANES 表征分析, 获取了 Se 由原本 Se Ⅵ 转化为不可溶 性负二价 Se 的证据 如图 7 所示 。为了确定负二 价 Se 的具体结合形式, 研究者运用 EXAFS 手段对 停留在纳米颗粒表面的 Se 进行进一步结构分析, 结 果发现负二价 Se 是与零价纳米铁结合并形成氧化 产物, 最终以无序排列的硒化铁 FeSe 化合物存在于 纳米颗粒表面。 3. 3静态批实验的不足 虽然静态吸附解吸附实验是多年来研究界面反 应过程的经典方法手段, 但是对于实际多孔介质环 境条件下重金属 - 纳米颗粒吸附反应过程而言, 则 存在其局限性。所获得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参数 过于理想化,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达重金属 - 纳米颗粒界面反应过程和基本机制, 但是要充分描 述动态迁移条件下的重金属 - 纳米颗粒共环境行 为, 则显得相当不足。静态批试验考察的是介质中 各反应物完全均匀混合接触下的反应过程, 而在实 际环境土壤迁移过程中, 各反应物是不可能达到完 全均匀接触条件的, 整个吸附反应过程是一个水动 力学相关的动态过程。因此, 进行相应条件下的多 孔介质动态过程实验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补充。 476 第 5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3 年 ChaoXing 图 7 a 硒化钠 Na2Se 和元素硒 Se0 标准物质的 XANES 图谱对合成硒化亚铁 FeSe 图谱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结果; b 硒化钠 Na2Se 和合成硒化亚铁 FeSe 图谱对 Se Ⅵ 吸附后的零价铁纳米颗粒数据进行拟合的结果[29 ] Fig. 7 a Least squares fitting of sodium selenide Na2Se and elemental Se Se0 model compound spectra to synthetic iron selenide FeSe ,and b fitting of Na2Se and synthetic FeSe to Se Ⅵ - treated nano Fe0data[29 ] 4多孔介质中纳米颗粒 - 重金属吸附固定 和迁移过程 4. 1纳米颗粒 -重金属协同动力学行为 纳米颗粒 - 重金属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 沉积 过程是与时间相关的动力学过程, 其中水动力学弥 散系数 D 是表征其迁移性的重要因子。表征纳米 颗粒 - 重金属在多孔介质表面吸附沉积动力学行为 的另 一 个 因 子 为 微 粒 - 介 质 接 触 碰 撞 效 率 attachment/collision efficiency , 用以表示微粒向介 质表面迁移沉积的倾向性以及介质吸附持留纳米颗 粒 - 重金属粒子的能力。经典 DLVO 表面反应能理 论 Derjaguin - Landau - Verwey - Overbeek 通过描 述纳米颗粒 - 重金属在多孔介质颗粒表面的碰撞吸 附数据和在介质中的穿透数据, 可以获取纳米颗粒 - 重金属 - 介质间理论接触效率, 从而可以评价纳 米颗粒作用下多孔介质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 [30 ]。 多孔介质中, 纳米颗粒对重金属环境的有效性 改变通常采取 TCLP 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 和PBET Physiologically-Based Extraction Test 两种测试手段, 这两种环境有效性评 估实验方法的相关公式如图 8 所示。其中, TCLP 法 主要是用来评估多孔介质中纳米颗粒和天然有机质 共同作用下的重金属的可迁移性, PBET 法则是用 来评 价 重 金 属 的 生 物 可 利 用 性。在 前 期 研 究 中 [11, 31 ], 纳米颗粒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固定效率实验 大多采取的是静态批实验手段, 并通过计算来估计 固定后的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 研究中 涉及的重金属目标物通常包括 Pb、 Cr、 Cd、 Hg 等。 为了准确估计 TiO2纳米颗粒对痕量 Cd 和 Mg 的富 集浓缩作用以及可淋溶性, Manzoori 等 [32 ]开展了一 组以玻璃珠为多孔介质载体的微柱实验。他们通过 控制并优化纳米颗粒淋溶强度和环境 pH 条件, 对 多孔介质系统中吸附态 Cd、 Mg 的可迁移性和最佳 回收率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 经玻璃珠多孔介质 承载后的 TiO2纳米颗粒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固定能 力明显增强。2010 年 Chidambaram 等 [33 ]通过模拟 地下蓄水层多孔介质环境的砂柱实验方法 sand column , 获取了生物诱生的 Pd 纳米颗粒对介质中 Cr 离子的固定作用过程数据。结果证实生物源 Pd 纳米颗粒能够帮助地下蓄水层介质对 Cr Ⅵ 污染 物进行高效固定。该研究同时也运用 μXANES 光 谱手段确证了在多孔介质表面上形成了生物源 Pd 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表面存在 Cr 离子吸附热点。 正如前面所述, 在评价土壤多孔介质中重金属 - 纳米颗粒的固定效率和环境有效性研究方面, 与静态 批实验方法相比, 多孔介质淋溶实验 动态实验 更能 反映实际土壤迁移条件而更具实际环境意义。研究 多孔介质迁移行为的最主要和普遍的动态实验手段 是多孔介质饱和填充柱纵向迁移实验法 [ 11, 34 ]。 576 第 5 期胡俊栋, 等 天然有机质存在条件下的纳米颗粒与重金属协同行为研究第 32 卷 ChaoXing 以重金属 Pb2 为例的 TCLP 和 PBET 环境有效 性实验评估公式如下。 TCLP 的可浸出性 土壤中 Pb 的浸出率 CTCLP, Pb0. 01 QPb0. 5 100 式中 CTCLP, Pb为 TCLP 提取液中 Pb2 的浓度, mg/L; QPb为未进行 TCLP 实验淋溶的土壤样品中 Pb2 的含量, mg/g。 PBET 的生物可利用性 Pb 的生物可利用性 CPBET, Pb0. 01 QPb0. 1 100 式中 CPBET, Pb为 PBET 溶液中 Pb2 的浓度, mg/L; QPb为 PBET 提取操作前土壤样品中 Pb2 的 含量, mg/g。 4. 2饱和/非饱和多孔介质充柱实验 多孔介质动态过程研究通常采用的填充柱迁移 实验研究装置如图 8 所示, 填充柱主体通常选用圆 柱筒体, 长度、 内径大小根据实验目的需要而不一。 对于饱和多孔介质条件 见图 8a , 迁移实验时填充 柱系统两端密封, 淋溶液 胶体悬液或背景电解质 溶液 通过恒流泵由下至上注入柱体, 而填充柱上 端的淋出液则由部分收集器定期收集测定。多孔介 质填充物按各实验需求的不同, 可选择不同粒径或 不同表面性质的石英砂或玻璃珠甚至实际土壤等, 填充方法可采用湿装柱 wet packing 或干装柱 dry packing 两种方式进行分层填装。饱和迁移实验中 的孔隙水流速可通过调节注入泵的转速来改变。协 同迁移实验结束后, 将淋出数据 相对浓度 与淋溶 时间 相对时间 对应作图, 则可得到纳米颗粒 - 重 金属在多孔介质中的协同穿透曲线 breakthrough curves,BTCs 。将填充柱拆解, 分层取出其中的多 孔介质, 提取分析其中所持留的纳米颗粒 - 重金属 含量, 可将每层的目标物含量与对应的层深度作图, 便可获得研究目标物在介质中的持留剖面分布图 spatial distribution profile 。 目前, 针对纳米颗粒 - 重金属多孔介质中运移 行为及机理的研究还多局限于前面介绍的饱和水稳 定条件, 而对于实际环境土壤中的部分饱和水非稳 定状态下的迁移持留行为研究还非常不足。据已有 研究报道, 土壤中胶体微粒在渗流层 vadose zone 的运移机制比其在饱和水层的相应机制要复杂得 多。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所存在的空气相可以增加气 - 水界面上的疏水性反应效应, 纳米颗粒、 重金属以 及二者结合态的迁移也因而在很大程度地受到气 - 水界面吸附机制的影响。另外, 含水率梯度变化的 存在也是影响纳米微粒非饱和介质条件下迁移行为 的另一复杂因素。因此, 非饱和渗水层作为工程纳 米颗粒及重金属污染物可能进入并威胁地下水系统 过程中的第一层介质环境, 模拟考察纳米颗粒 - 重 金属在其中的迁移、 持留固定行为是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的。相对于饱和水填充柱实验设 计, 非饱和多孔介质填充柱装置增加了非饱和度控 制装置, 该装置通常采用恒流泵反抽及真空室产生 负压来实现 如图 8b 所示 。 图 8填充柱迁移实验装置示意图 a 饱和水条件装置, b 非饱和 部分饱和 水条件装置 [35 ] Fig. 8 a Schematic diagrams of saturated flow system, b unsaturated flow system [35 ] 5天然有机质作用影响机制 5. 1天然有机质对界面吸附过程影响 一方面, 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质可以与土壤溶 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形成多种络合物, 从而增大重金属离子的表观溶解度, 减小其在土壤 中的持留吸附。另一方面, 对矿物土壤进行的研究 发现, 土壤中的天然有机质与氧化物矿物组分也具 676 第 5 期 岩矿测试 http ∥www. ykcs. ac. cn 2013 年 ChaoXing 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关性数据充分表明了土壤中天 然有机质 - 氧化物纳米颗粒结合体的存在, 有机质 包裹层对纳米颗粒表面带电性具有明显的改性作 用。天然有机质与纳米颗粒表面活性点位间的反应 是矿物 - 水界面间络合反应过程的决定性反应。在 表面络合反应过程中, 胡敏酸可以与金属纳米颗粒 表面的绝大部分的活性点位结合, 如铝氧化物的 AlOH 点位和铁氧化物的 FeOH 点位等, 从而改 变这些纳米颗粒的团聚和吸附作用 [9 ]。天然有机 质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包裹, 能够给纳米颗粒提供额 外的空间位稳定性和静电力稳定性, 从而纳米颗粒 的迁移性和对重金属的吸附携带能力也会随之而改 变 [36 ]。在与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吸附反应过程中, 土 壤中某天然有机质组分能够与土壤中的磷展开吸附 竞争, 而此吸附通常是发生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内斯 特恩层 Stern 中, 最终将会影响到土壤中氧化物纳 米颗粒的表面反应能及其随后的吸附和迁移行 为 [14 ]。而且, 天然有机质 - 纳米颗粒间有效界面吸 附过程是与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密切相关的, 天然 有机质在氧化物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过程在很大程 图 9 a 水悬液中溶解性胡敏酸大分子与单个及 2 ~3 个 Fe 2O3纳米颗粒团聚体间吸附状态的 AFM 影像图 [37 ]; b 胡敏酸大分子与 Al2O3纳米颗粒间的吸附反应过程示意图 pH 4 [38 ] Fig. 9 a The AFM phase image of HA- coated γFe2O3NPs on a mica surface shows that humic acid HA molecules coated a single NP as well as nanoclusters the aggregates of 2 - 3 nanoparticlesproduced by strong magnetic attraction [ 37 ], b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roposed aggregation mechanism of Al2O3- NP in the presence of humic acid HA at pH 4 [ 38 ] 度上取决于天然有机质中溶解性有机质的组分比 例 [16 ]。Ghosh 等[37 ]利用 AFM 手段对天然有机质对 Fe2O3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可移动性影响进行了实 时液相观测研究 图 9a , 指出在 pH 9 条件下的 Fe2O3纳米颗粒悬液中, 胡敏酸的分子链吸附包裹在 纳米颗粒表面形成包裹层, 这一包裹层为 Fe2O3纳 米颗粒间提供了充分静电力稳定空间。而在 pH 低 值 pH 4 条件时, 纳米粒子间静电排斥力的减退 以及短距范德华力和磁力的增强, 使得 Fe2O3纳米 颗粒在胡敏酸长链分子作用下发生了快速集聚变 化, 形成大团聚体 aggregates 。2012 年 Pan 等 [38 ] 在一篇综述文章中对低 pH 环境条件下胡敏酸大分 子对 Al2O3纳米颗粒的团聚失稳影响作用机制进行 了总结描述, 其作用过程示意图如图 9b 所示。 5. 2天然有机质对迁移持留过程影响 天然有机质对纳米颗粒迁移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非常有限, 尤其是其对非稳态多孔介质中纳米颗粒 - 重金属协同迁移沉积行为的影响作用。对Fe3O4纳米 颗粒迁移行为研究发现, 多孔介质中水相天然有机质 的存在能够使得纳米颗粒的迁移持留过程发生变化。 微颗粒 -介质间 DLVO 反应能及沉积动力学的计算表 明, 有天然有机质存在时, 纳米颗粒 - 介质颗粒间 DLVO 次能量井深度减小、 接触效率减小, 纳米颗粒在 介质液相中的持留行为减弱, 吸附在介质固相上的微 颗粒解吸附行为增强 [ 39 ]。一方面, 胡敏酸可以减小 Fe3O4纳米颗粒 - 多孔介质固相间主次能量井吸附和 熟化作用 ripen , 促进 Fe3O4纳米颗粒迁移; 而且, 胡敏 酸的存在能够加大 Fe3O4纳米颗粒团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