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书书 第 59卷 第 2期 2013 年 3 月 地 质 论 评 G E O L O G I C A LR E V I E W V o l . 5 9 N o . 2 M a r c h 2 0 1 3 注 本文为国家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编 号 4 0 9 2 5 0 0 6 ) 、 科 技部 9 7 3项目 ( 编 号 2 0 0 9 C B 4 2 1 0 0 2 ) 、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编号 2 0 0 9 0 0 2 2 1 1 0 0 0 6 ) 、 教育部 1 1 1计划( 编号 B 0 7 0 1 1 ) 、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 编号 G P M R 2 0 1 1 ) 的成果。 收稿日期 2 0 1 2  0 3  2 3 ; 改回日期 2 0 1 3  0 1  1 6 ; 责任编辑 章雨旭。 作者简介 李宏博, 男, 1 9 7 8年生。博士, 副研究员。岩石学专业。E m a i l l i _ h _ b @s i n a . c o m . c n 。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 李宏博1 , 2 ), 张招崇1 ), 李永生1 ), 汪云峰1 ) 1 )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北京, 1 0 0 0 8 3 ; 2 ) 中国地质博物馆, 北京, 1 0 0 0 3 4 内容提要 本文对峨眉山地幔柱的轴部位置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应在米易永仁一带。利用经典地幔柱模型, 估算出峨眉山地幔柱到达上地幔时轴部直径大约为 6 5~ 1 0 5 k m , 高温苦橄岩的分布和差异剥蚀程度显示中心区的范 围约为 2 6 0~ 3 0 0 k m 。深大断裂带、 古地貌等因素控制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和展布, 使得轴部岩浆的喷发偏于西部, 形成了大理 - 丽江一带的苦橄岩分布较多的现象。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轴部位置; 苦橄岩; 深大断裂带; 古地貌 大火成岩省( l a r g ei g n e o u s p r o v i n c e , L I P ) 以短时 限内( 约 1 M a ) 的巨量喷发( 约 1 0 6k m3) 为特征。对 于 L I P的成因, 传统的板块理论和对地球深部过程 的理解不能很好地给予解释, 而地幔柱 ( m a n t l e p l u m e ) 可较好地解释 L I P的一些现象( C o f f i ne t a l . , 1 9 9 4 ;F a r n e t a n ie ta l . ,1 9 9 4 ,1 9 9 7 ;S h e t h ,1 9 9 9 ; O l s e n , 1 9 9 9 ; C o u r t i l l o te ta l . , 1 9 9 9 ; D e P a o l oe ta l . , 2 0 0 3 ; C o r d e r ye ta l . , 1 9 9 7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E m e i s h a nl a r g ei g n e o u s p r o v i n c e , E L I P ) 是全球大火 成岩省的重要组成, 也是我国唯一得到国际地学界 认可的以溢流玄武岩为主体的大火成岩省。自 C h u n gS u n l i n 等( 1 9 9 5 ) 提出 E L I P的地幔柱模型以 来, 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 并提出了一些关键性证 据( 徐义刚等, 2 0 0 1 ; 张招崇等, 2 0 0 2 , 2 0 0 4 , 2 0 0 6 ; 宋 谢炎等, 2 0 0 2 ; 何斌等, 2 0 0 3 , 2 0 0 5 , 2 0 0 6 ; X i a oL o n ge t a l . , 2 0 0 4 ; G u oF e n g e t a l . , 2 0 0 4 ; F a nWe i m i n g e t a l . , 2 0 0 4 ; Z h a n gZ h a o c h o n ge ta l . , 2 0 0 6 ; Z h o uM e i f ue t a l . , 2 0 0 7 ; 李宏博等, 2 0 1 0 ) 。但是, E L I P的地幔柱模 型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也遭到了一些质疑 ( P e a t ee t a l . , 2 0 0 8 ) 。 根据 C a m p b e l l 等( 1 9 9 0 ) 提出的经典地幔柱模 型, 地幔柱由巨大的头部和细长的尾部( 轴部) 构成 的。轴部是地幔柱深部源区( 有可能是核幔边界) 物质上升的通道, 所产生的熔融物具有高温、 高镁等 特征( G r i f f i t h s e t a l . , 1 9 9 1 b ) 。接近原始岩浆成分的 苦橄岩被认为形成于高温条件下的地幔柱轴部, 因 此常被作为地幔柱存在的岩石学证据( 张招崇等, 2 0 0 6 ) 。因此, 峨眉山地幔柱的轴部及其所携带的 熔融物质包含着解读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成因的重要 信息, 对于地球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 峨眉山地幔柱的轴部位置是否存在到底在 何处这是关系到 E L I P地幔柱模型是否成立的一 个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深大断裂带、 古地貌以及 峨眉山玄武岩溢流和分布情况的研究, 对以上问题 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以期揭示峨眉山地幔柱轴部的 真正位置所在。 1 深大断裂带、 古地貌对峨眉山玄武 岩喷发的影响 1 . 1 深大断裂带对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影响 断裂带, 尤其是一些深大断裂带是峨眉山玄武 岩熔浆的上升通道。在整个 E L I P范围内, 金河程 海断裂、 安宁河断裂、 小江断裂等岩石圈深大断裂形 成了一系列的喷发中心( 图 1 a ) 。这些断裂带的产 状、 分布以及与地幔柱中心距离的远近, 对峨眉山玄 武岩的喷发、 分布以及地球化学特征都有显著的控 制作用( 宋谢炎等, 2 0 0 1 ) 。 E L I P中心地区的断裂带主要是安宁河断裂带、 磨盘山绿汁江断裂带、 金河程海断裂带和小金 河丽江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均为深大断裂带, 是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主要通道( 图 1 a ) 。断裂带的 走向、 倾向等构造因素对峨眉山玄武岩的分布有着 重要影响( 表 1 ) 。以金河程海断裂带为例, 断裂 带以西的峨眉山玄武岩第一喷发旋回主要分布于上 餐、 大迪里、 七棵梁子一带, 这个带紧靠程海断裂带 西侧, 并与该断裂方向大体一致。值得注意的是, 峨 眉山玄武岩的厚度以断裂带为中心向西由近及远逐 渐减薄( 秦德先等, 1 9 9 9 , 图 1 b ) 。这表明了断裂带 对峨眉山玄武岩的分布有控制作用。小金河丽江 断裂不仅是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中心, 喷发后形成的 玄武岩组合 黑泥哨组中的角砾状玄武岩也沿断 裂呈 N E向展布, 甚至有的呈带状直接分布于断裂 带上(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 9 9 0 ) 。这些事实说 明, 中心区玄武岩的分布受到断裂带产状的控制作 用十分明显。 图 1( a ) 峨眉山玄武岩及茅口组灰岩等厚图( 据张云湘等, 1 9 8 8 ; 李宏博等, 2 0 1 1 ) ; ( b ) 程海断裂带玄武岩等值线图( 据秦德先等, 1 9 9 9 ) F i g . 1( a )I s o p a c hm a po f t h eE m e i s h a nb a s a l t s a n dl i m e s t o n eo f t h eM a o k o uF o r m a t i o n( a f t e r Z h a n gY u n x i a n ge t a l . , 1 9 8 8 ;L i H o n g b oe t a l . , 2 0 1 1 ) ;( b )I s o p l e t ho f b a s a l t a l o n gt h eC h e n g h a i f a u l t ( a f t e r Q i nD e x i a ne t a l . , 1 9 9 9 ) 因此, E L I P中心区的深大断裂带对峨眉山玄武 岩喷发, 尤其是早期的岩浆作用有重要影响。其中, 位于偏西部的金河程海断裂带和小金河丽江断 裂带构成了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中心( 图 1 a ) , 由于 其产状和展布的控制作用, 使得玄武岩质岩浆和地 幔柱轴部高温熔融产生的苦橄岩质岩浆向西部丽 江大理一带喷溢, 产生了巨厚的熔岩层。同时, 形 成于早期的苦橄岩也大多数出现在这一区域( 图 3 a ) 。 1 . 2 古地貌对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影响 J a y 等( 2 0 0 9 ) 对印度德干大火成岩省( D e c c a n L I P ) 的研究表明, 位于东印度的 R a j a h m u n d r y暗色 岩很可能是 D e c c a nL I 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 P r o t o  R e u n i o n 地幔柱产生的玄武岩质岩浆经长距离 溢流而形成的, 其通道是位于 D e c c a nL I P东南的一 条 E W向沉降带( d e p r e s s i o n ) 或冰川沟( m o a t ) 。这 说明古地貌对于溢流玄武岩省的形成及分布有重要 影响。E L I P也不例外, 区域地质资料显示, 茅口组 顶部的剥蚀程度及地形起伏的形态对峨眉山玄武岩 岩浆的流向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从而对峨眉山玄武 岩的厚度产生影响。如四川峨眉山地区, 区内玄武 岩大体为东厚西薄的分布格局, 这与茅口组顶部的 古侵蚀地形有直接的关系。 图1 a 也较好地体现 202地 质 论 评2 0 1 3年 表 1E L I P中心区主要深大断裂带及对峨眉山玄武岩的影响 T a b l e 1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d e e p  s e a t e df a u l t s a n dE me i s h a nb a s a l t s i nt h ec e n t r a l z o n eo f E L I P 序号断裂带位置产状与 E L I P的关系资料来源 1 安宁河 断裂带 安宁河断裂带位于康滇地 轴的轴部 走向近 S N , 断裂以倾东为 主, 局部倾西, 倾角 4 0 ~ 6 0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中心, 此外还 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 发育 刘家铎等, 2 0 0 7 ; 程建武等, 2 0 1 0 ; 刘肇昌等, 1 9 9 6 2 磨盘山 绿汁江 断裂带 康滇地轴的主干断裂之 一, 北起西昌磨盘山, 向南 与云南绿汁江断裂相接 走向近 S N , 倾向约 2 7 0 , 倾 角 6 5 ~ 7 8 沿断裂带有华力西期基性、 超基 性岩浆活动, 且规模巨大, 是攀枝 花西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的主 要喷发通道 四川地质矿产局, 1 9 9 1 ; 宋谢炎等, 2 0 0 2 3 金河程海 断裂带 位于康滇古陆西缘, 南端 与红河断裂带, 北端与箐 河金河断裂带及鹤庆 小金河断裂带相交接 走向 S N N N E , 倾向 N N W, 近直立 峨眉山玄武岩上升的主要通道, 并对峨眉山玄武岩的分布有明显 的控制作用, 其中断裂带南段是 岩浆活动最强的中心, 形成了厚 达 5 0 0 0多米的玄武岩层 秦德先等, 1 9 9 9 ; 国家地震局地质 研究所, 1 9 9 0 4 小金河 丽江 断裂带 自小金河向西南经玉龙雪 山东侧, 过丽江止于洱源、 剑川一带, 形成于加里东 期 走向 N E 3 5 ~ 4 0 , 倾向 S E 古生代晚期, 断裂带呈拉张状态, 并沿断裂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 9 9 0 了峨眉山玄武岩厚度分布与茅口组古地形之间的耦 合关系, 玄武岩厚度较大的地区往往是古地貌相对 凹陷的区域。 在 E L I P地区,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前的古地理 环境为浅水碳酸盐岩台地, 即滇黔桂碳酸盐岩台地。 连续沉积了栖霞组( P 2q ) 和茅口组( P2m ) 以生屑灰 岩为主的地层。从宏观上看, 此时的古地貌呈现出 自西向东 4个厚度区相间排列的格局( 图 1 a ) , 即木 里丽江大理相对凹陷区、 西昌楚雄文山相 对隆起区、 古蔺昭通盘县相对凹陷区和贵阳 百色相对隆起区。其中位于 E L I P中央地带的西 昌楚雄文山相对隆起区是 E L I P中心区所在位 置, 它基本继承了栖霞期的木里永仁丘北相对 隆起区, 但隆起范围明显有所扩大, 扩展到西昌、 文 山一线( 冯增昭等, 1 9 9 4 ) 。这可能与峨眉山地幔柱 引发的地表隆升有关( 李宏博等, 2 0 1 1 ) 。中心区西 侧则为木里丽江大理相对凹陷区。 前文已述及, 深大断裂带的控制作用使得峨眉 山玄武岩偏于西部喷发。大理宾川丽江盐源 一带的玄武岩厚度分布与古地貌特征十分吻合( 图 1 a ) , 这说明中心区东部高西部低的古地貌特征使 得玄武岩向西部溢流和集中, 这就不难解释, 在宾川 一带形成了厚度达 5 0 0 0余米的玄武岩层。根据 C a m p b e l l 等( 1 9 9 0 ) 经典地幔柱理论模型, 地幔柱引 起的隆升达到峰值后紧接着下沉。一些经抬升遭受 了强烈剥蚀作用的地层有可能重新没入海水中, 就 造成了宾川一带海相喷发的情况, 从而形成了枕状 玄武岩的堆积。 2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约束 2 . 1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及中心区的厘定 经典的地幔柱理论认为, 地幔柱起源于深部地 幔, 甚至核幔边界( D ″ ) , 由蘑菇状的头部和较为细 长的尾部组成。上升中的地幔柱其轴部为一个较为 细长的通道, 来自深部的高温、 低密度物质经此不断 上涌, 而不与周边较冷的、 密度大的物质发生混合。 地幔柱轴部到达地幔顶部发生熔融, 其影响范围会 扩大, 即地幔柱中心区( 图 2 a ) 。高温苦橄岩代表了 地幔柱轴部熔融的产物, 往往形成于地幔柱引发的 岩浆作用的早期( G r i f f i t h s e t a l . , 1 9 9 1 b ) 。 G r i f f i t h s 等( 1 9 9 1 b ) 推导出的地幔柱轴部直径 的计算公式为 d = ( ρ c π a g c o s Φ/ 1 2 8 Q H) - 1 / 4 ν 1 / 4 △t - 1 / 2 式中 d是地幔柱轴部直径, ρ 是地幔柱密度, c 是源 区异常热能, a是地幔的热膨胀系数,g 是重力加速 度, Φ是地幔柱倾斜角, Q H是浮力通量, ν 是地幔柱 的粘度, △t 是温度异常。 地幔柱的轴部直径 d 是倾斜角 Φ、 浮力通量 Q H 和温度异常△t 的函数, 当倾斜角 Φ= 0时, 可采用 图 2 b 来进行估算。峨眉山地幔柱的浮力流量 Q H ( b u o y a n c yf l u x ) 为 3 1 0 3~4 1 04N/ s , 热异常△t ( e x c e s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 为 3 5 0 ℃( 张招崇等, 2 0 0 7 ) , 由 此估算出幔柱到达上地幔时轴部的直径大约为 6 5 ~ 1 0 5 k m ( 图 2 b ) 。结合 E L I P高温苦橄岩和差异剥 302第 2期李宏博等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 图 2( a )地幔柱中心区及轴部示意图; ( b )地幔柱尾部直径换算图( 据 G r i f f i t h s e t a l . , 1 9 9 1 b ) F i g . 2( a )A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 am a n t l ep l u m ef e db yac o n s t a n t f l u x ;( b )t h ed i a m e t e r o f c o n d u i t s c a r r y i n gag i v e nb u o y a n c yf l u xf o r s e l e c t e dl o c a l 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 s ( a f t e r G r i f f i t h s e t a l . , 1 9 9 1 b ) 蚀程度, 推算出峨眉山地幔柱中心区的范围约为 2 6 0~ 3 0 0 k m ( 何斌等, 2 0 0 3 ; 图 3 a ) 。 2 . 2 前人对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研究 对于峨眉山地幔柱轴部的位置, 近年来的一些 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约束。高温苦橄岩 被认为代表了早期地幔柱轴部熔融的产物, 其出露 地区 往 往 可 代 表 轴 部 的 位 置,如 K a r o oL I P ( C a m p b e l l , 2 0 0 5 ) 。从目前的发现来看, 苦橄岩出露 位置主要集中在 E L I P的西部地区( H a n s k i e t a l . , 2 0 1 0 ; 图 3 a ) 。宋谢炎等( 2 0 0 2 ) 认为盐源丽江地 区玄武岩的喷发显示出极大的岩浆产率, 并有苦橄 岩和橄榄玄武岩出露,说明此处是地幔热柱的活动 中心。侯增谦等( 2 0 0 5 ) 认为以丽江大理攀枝 花为中心的苦橄岩分布三角区代表了峨眉山地幔柱 的轴部位置。张招崇等( 2 0 0 3 , 2 0 0 4 , 2 0 0 6 ) 在丽江 县城一带发现了可代表峨眉山地幔柱头部熔融产物 的苦橄岩层, 计算出的初始岩浆 M g O含量为约 2 2 %, 开始熔融温度为 1 6 3 0~ 1 6 8 0 ℃。并由此推断 地幔柱的轴部位置位于云南丽江县城一带。H eQ i 等( 2 0 1 0 ) 通过 P R I M E L T 2计算出的峨眉山地幔柱 头部熔融产生了原始地幔岩浆的 M g O含量达2 3 %, t p = 1 6 2 7 ℃, 并认为地幔柱的中心应靠近丽江地区。 经典地幔柱理论模型认为, 在大规模岩浆作用 之前, 地幔柱头部的上涌会使地表在几百万年之内 发生千米级的隆升。如果地幔柱作用发生在一个浅 海相的沉积盆地环境, 上覆地层因抬升而遭受差异 剥蚀。因此, 对 L I P沉积记录的研究可对地幔柱轴 部位置进行约束( C a m p b e l l e t a l . , 1 9 9 0 ; G r i f f i t h se t a l . , 1 9 9 1 a ; F a r n e t a n i e t a l . , 1 9 9 4 ) 。何斌等( 2 0 0 3 , 2 0 0 6 ) 对 E L I P粗碎屑岩系和下伏的茅口组灰岩的 研究不仅证实了地幔柱引起的地表隆升的存在, 并 根据差异剥蚀内带的分布范围推测出 E L I P地幔柱 作用的轴部在四川米易一带。巨型放射状岩墙群也 是识别地幔柱存在与否的一个关键地质标志, 其收 敛中心可指示地幔柱的轴部位置( E r n s te ta l . , 1 9 9 5 a , b , 1 9 9 7 , 2 0 0 1 ; B r y a ne t a l . , 2 0 0 8 ) 。笔者对 E L I P基性岩墙群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 岩墙群呈中 心放射状, 其中心收敛于云南永仁一带( 李宏博等, 2 0 1 0 ) 。米易和永仁两地相距较近( 1 0 0 k m ) , 所代表 的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基本吻合( 图 3 a ) 。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结果表明, 自峨眉山地幔柱 中心( H eB i ne t a l . , 2 0 0 3推测的中心区域) 向边缘 地区, 地壳厚度、 发震层/ 脆性层厚度( s e i s o g e n i c / b r i t t l el a y e r )逐 渐 减 薄, 而 无 震 层/ 韧 性 层 厚 度 ( a s e i s m i c / d u c t i l el a y e r ) 比率逐渐增大( 图 3 b ) 。这 些观察表明峨眉山地幔柱对上覆的岩石圈有增厚效 402地 质 论 评2 0 1 3年 图 3( a ) E L I P辉绿岩墙群分布复原图( 据李宏博等, 2 0 1 0 ) , 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左侧岩墙群沿断裂向 N W移动 5 0 0 k m后复原, 岩墙走向以断裂为参考保持不变, 橙色标识为复原后的金平和 S o n gD a 苦橄岩位置, E L I P差异剥蚀据何斌等( 2 0 0 6 ) , 五边形区域为何斌 等( 2 0 0 6 ) 推测的穹状隆升中心; 五角星为岩墙群的收敛中心; ( b ) E L I P地球物理探测剖面( WuJ i n g e t a l . , 2 0 1 1 ) , 红色线为 V p / V s , 棕色线 为地震波反射层, 绿色线为 M o h o 面深度, 据邓阳凡等, 2 0 1 1 F i g . 3( a )R e c o v e r o f E L I Pd i a b a s ed y k es w a r m s ( m o d i f i e df r o mL i H o n g b oe t a l . , 2 0 1 0 ) ,d y k es w a r m s o nt h el e f t o f t h eJ i n s h aR i v e r A i l a o M t s . H o n g h eR i v e r f a u l t w e r e r e l o c a t e d5 0 0k mt o w a r d s N W.R e f e r i n g t ot h ef a u l t ,t h e t r e n do f d y k e s w a r m s d i d n ’ t c h a n g e a n dt h e s a m e w a y i s u s e dt oJ i n p i n ga n dS o n gD ap i c r i t e s .B o u n d a r y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e r o s i o nw a s r e f e r r e dt o H e B i ne t a l . ,( 2 0 0 6 )a n dp e n t a g o nw a s t h e c e n t r e o f d o m e u p l i f t .P e n t a g r a mw a s t h ec e n t r e o f d y k es w a r m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b )E L I Pg e o p h y s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p r o f i l e ,a f t e r WuJ i n g e t a l . , 2 0 1 0 .R e dl i n e i s t h e V p / V s r a t i o ,b r o w nl i n ei s s e i s m i cl a y e r ( S L ) ,g r e e nl i n e i s M o h o f r o mD S S ( D e e ps e i s m i cs o u n d i n g ;D e n gY a n g f a ne t a l . , 2 0 1 1 ) 应( WuJ i n ge t a l . , 2 0 1 1 ) 。中心区的下地壳存在一 个 P波高速带( h i g h  v e l o c i t yl o w e r c r u s t ,H V L C ) 以 及呈透镜状的、 高速上地幔带( V p= 8  1~ 8  6k m/ s ) , 这个异常区( E 1 0 0  8 ~E 1 0 2  8 ) 与 E L I P的中 心区是基本对应的( L i uJ i a n h u ae t a l . , 2 0 0 1 ) 。这些 发现均与峨眉山地幔柱头部上涌导致的壳幔相互作 用有关, 也印证了地幔柱轴部位置的存在。 2 . 3 对地幔柱轴部位置偏差的解释 如上所述, 通过苦橄岩( 以丽江为中心) 和差异 剥蚀、 放射状岩墙群( 以米易永仁为中心) 所限定 502第 2期李宏博等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 的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并不完全重合, 但两个区 域在地理上较为接近。如何解释这种偏差峨眉山 地幔柱的轴部位置究竟在何处 是不是由于地幔柱的迁移造成的呢现代观测 表明, 虽然热点( h o t s p o t ) 存在迁移现象, 但速度十 分缓慢, 一般 < 1c m / a ( D u n c a ne ta l . , 1 9 9 1 ) 。 E L I P的火山作用的主喷发时限为 2 6 0~ 2 5 5 M a , 即 持续了约 5 M a 。由此计算的迁移距离应 < 5 0 k m , 而 丽江至米易永仁的距离为 1 7 0~ 1 9 0 k m , 远远超出 了热点迁移的范围。况且, 苦橄岩多数形成于早期, 喷发的时限更为短暂。因此, 地幔柱迁移的说法不 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 一般说来, 地表隆升引起的差异剥蚀和放射状 基性岩墙群是地幔柱在宏观上造成的结果, 两者对 地幔柱轴部的约束更为可靠。因此, 峨眉山地幔柱 的轴部位置应在米易永仁一带。米易二滩、 攀枝 花一带出露的苦橄岩就是峨眉山地幔柱轴部早期岩 浆活动的残留, 而永仁地区由于地幔柱导致的地表 隆升而遭受了强烈的剥蚀, 以致早期形成的苦橄岩 未能得以保存。金河程海、 小金河丽江等深大 断裂带作为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岩浆喷发的主要 通道, 其产状控制了苦橄质和玄武质溢流岩浆的喷 发, 使其偏于西部。此外, 地幔柱的上涌引起上覆岩 石圈的隆升, 以及地幔柱岩浆活动对岩石圈的加厚 作用均会导致地幔柱的轴部位置( 米易永仁一 带) 的地形隆升( 何斌等, 2 0 0 3 , 2 0 0 6 ; 李宏博等, 2 0 1 1 ; WuJ i n ge t a l . , 2 0 1 1 ; 图 3 b ) 。同时, 轴部以西 的大理 -丽江一带处在扬子克拉通的西部边缘地 带, 岩石圈的厚度可能较腹地要薄一些。这就形成 了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西昌楚雄文山相对隆起区 和西部木里丽江大理相对凹陷带的古地貌特征 ( 表 1 , 图 1 a ) 。因此, 深大断裂带的产状以及古地 貌等因素使得轴部岩浆的喷发偏于西部, 从而形成 了大理 - 丽江一带的苦橄岩分布较多, 以及巨厚玄 武岩层的现象。 地幔柱头部继续上升至岩石圈底部时, 地幔柱 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导致地幔柱头部发生扁平化 ( F l a t t e n e d ) , 其直径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C a m p b e l l , 2 0 0 7 ) 。峨眉山地幔柱的影响范围将明显扩大, 岩 浆活动逐渐向东部及周边地区扩展。同时, 随着地 幔柱头部温度的有所降低, 火山作用强度逐渐减弱, 溢流玄武岩喷溢量不断减少, 从而形成了中心地区 厚周边地区薄、 西部厚东部薄的分布格局。 3 结论 峨眉山地幔柱的轴部位置应在米易永仁一 带。峨眉山地幔柱到达上地幔时轴部直径大约为 6 5~ 1 0 5 k m , 其中心区的范围约为 2 6 0~ 3 0 0 k m 。深 大断裂带、 古地貌等因素控制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 和展布, 使得轴部岩浆的喷发偏于西部, 形成了大理 - 丽江一带的苦橄岩分布较多的现象。 致谢 审稿人为本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谨致衷心感谢 注 释 / N o t e 四川省地质局第 2区测队. 1 9 7 1 .峨眉幅( H  4 8  2 0 ) 1 / 2 0万区域 地质测量报告. 参 考 文 献 / R e f e r e n c e s 程建武, 郭桂红, 岳志军. 2 0 1 0 .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的基本 特征及强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研究, 3 3 ( 3 ) 2 6 5~ 2 7 2 . 邓阳凡, 李守林, 范蔚茗, 刘佳.2 0 1 1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 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地球物理学报, 5 4 ( 1 0 ) 2 5 6 0~ 2 5 7 4 . 冯增昭, 金振奎, 杨玉卿, 鲍志东, 辛文杰, 等.1 9 9 4 .滇黔桂地区二 叠纪岩相古地理.北京 地质出版社, 4 , 3 8~ 4 6 , 附图 1 , 6 .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 9 9 0 .滇西北地区活动断裂.北京 地震出 版社, 1 0 , 9 3 . 何斌, 徐义刚, 王雅玫, 罗震宇, 王康明.2 0 0 5 .用沉积记录来估计峨 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抬升幅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 9 ( 3 ) 3 1 6~ 3 2 0 . 何斌, 徐义刚, 肖龙, 王康明, 沙绍礼.2 0 0 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 成机制及空间展布 来自沉积地层学的新证据.地质学报, 7 7 ( 2 ) 1 9 4~ 2 0 2 . 何斌, 徐义刚, 肖龙, 王雅玫, 王康明, 沙绍礼.2 0 0 6 .峨眉山地幔柱 上升的沉积响应及其地质意义.地质论评, 5 2 ( 1 ) 3 0~ 3 7 . 侯增谦, 卢记仁, 林盛中. 2 0 0 5 .峨眉地幔柱轴部的榴辉岩地幔岩 源区 主元素、 痕量元素及 S r 、 N d 、 P b 同位素证据.地质学报, 7 9 ( 2 ) 2 0 0~ 2 1 9 . 李宏博, 张招崇, 吕林素, 汪云峰, 寇彩化, 李永生, 廖宝丽.2 0 1 1 .栖 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 对峨眉山地幔柱成因模式的指示意义. 岩石学报, 2 7 ( 1 0 ) 2 9 6 3~ 2 9 7 4 . 李宏博, 张招崇, 吕林素. 2 0 1 0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基性岩墙群几何 学研究及对地幔柱中心的指示意义.岩石学报, 2 6 ( 1 0 ) 3 1 4 3~ 3 1 5 2 . 刘家铎, 张成江,等. 2 0 0 7 .攀西地区金属成矿系统.北京 地质出 版社, 3 9 . 刘肇昌, 李凡友, 钟康惠, 李伟, 文绍先,等.1 9 9 6 .扬子地台西缘构 造演化与成矿.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 2 , 1 6 7 . 秦德先, 燕永锋, 林幼斌, 田毓龙, 刘伟.1 9 9 9 .程海断裂带玄武岩及 其成矿.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8 ( 6 ) 3 7 3~ 3 7 7 .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 1 9 9 1 .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北京 地质出版社, 3 6 3 . 宋谢炎, 侯增谦, 汪云亮, 张成江, 曹志敏, 李佑国.2 0 0 2 .峨眉山玄 武岩的地幔热柱成因.矿物岩石, 2 2 ( 4 ) 2 7~ 3 2 . 宋谢炎, 侯增谦, 曹志敏, 卢纪仁, 汪云亮, 张成江, 李佑国.2 0 0 1 .峨 602地 质 论 评2 0 1 3年 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时限.地质学报, 7 5 ( 4 ) 4 9 8~ 5 0 6 . 徐义刚, 钟孙霖. 2 0 0 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活动的证据及其 熔融条件.地球化学, 3 0 ( 1 ) 1~ 9 . 张云湘, 骆耀南, 杨崇喜, 等.1 9 8 8 .攀西裂谷.北京 地质出版社, 1 4 1 . 张招崇, M a h o n e yJ J , 王福生, 赵莉, 艾羽, 杨铁铮. 2 0 0 6 .峨眉山大火 成岩省西部苦橄岩及其共生玄武岩的地球化学 地幔柱头部熔 融的证据.岩石学报, 2 2 ( 6 ) 1 5 3 8~ 1 5 5 2 . 张招崇, 董书云. 2 0 0 7 .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作用引起的吗 .现代 地质, 2 1 ( 2 ) 2 4 7~ 2 5 4 . 张招崇, 王福生, 郝艳丽, M a h o n e yJ J . 2 0 0 4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苦 橄岩与其共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源区的约束.地质学 报, 7 8 ( 2 ) 1 7 1~ 1 8 0 . 张招崇, 王福生. 2 0 0 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发现二叠纪苦橄质熔 岩.地质论评, 4 8 ( 4 ) 4 4 8 . B r y a nSE ,E r n s tR E .2 0 0 8 .R e v i s e dd e f i n i t i o no fl a r g ei g n e o u s p r o v i n c e s ( L I P s ) .E a r t hS c i e n c e R e v i e w s , 8 6 ( 1 ) 1 7 5~ 2 0 2 . C a m p b e l l IH .2 0 0 5 .L a r g ei g n e o u sp r o v i n c e sa n dt h em a n t l ep l u m e . E l e m e n t s , 1 ( 5 ) 2 6 5~ 2 6 9 . C a m p b e l l I H . 2 0 0 7 .T e s t i n gt h ep l u m e t h e o r y .C h e m i c a l G e o l o g y ,2 4 1 ( 3~ 4 ) 1 5 3~ 1 7 6 . C a m p b e l lIH ,G r i f f i t h sR W.1 9 9 0 .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m a n t l ep l u m e s t r u c t u r ef o r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f l o o dB a s a l t s .E a r t ha n dP l a n e t a r y S c i e n c e L e t t e r s , 9 9 ( 1~ 2 ) 7 9~ 9 3 . C h u n gS u n l i n ,J a h n B M.1 9 9 5 .P l u m e l i t h o s p h e ri n t e r a c t i o n i n g e n e r a t i o no ft h eE m e i s h a nf l o o db a s a l t sa tt h eP e r m i a n T r a s s i c b o u n d a r y .G e o l o g y , 2 3 ( 1 0 ) 8 8 9~ 8 9 2 . C o f f i n M F ,E l d h o l m O .1 9 9 4 .L a r g ei g n e o u sp r o v i n c e s C r u s t a l s t r u c t u r e , d i m e n s i o n sa n d e x t e r n a lc o n s e q u e n c e s . R e v i e w so f G e o p h y s i c s , 3 2 ( 1 )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