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地震地质作用.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地震地质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地震地质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地震地质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地震地质作用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源(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属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类型。 1. 基本概念 一、 基本术语 地震 地壳的机械颤动(振动)。 震源 振动的发源点,能量的发源点。 震中 震源在地表投射点。 震源深度 震源至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 震源至地震接收(观测)站的距离。 震中距 震中至地震接收(观测)站的距离。 地震序列 前震 主震 余震 在一个地区相继发生的并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大小地震(主震型、多震型、单发型)。 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是极其频繁的,每年500万次,但大多数是属无感地震(4级有感)7级以上灾难性给人类带来具大危害,1976.7.22日唐山地震20余万人死亡城市毁灭。 B A B A 海底地震称海啸。 按震源深度 深源地震300km 中源地震.70~300km 浅源地震800 次 8级 18次 分布 1. 东部地震区 华北(强烈) 华南(次) 东北(弱) 唯一深源430-580公里 破坏性地震占2/3省区 2. 西部地震区分布广、频度高,但人口稀少、城市少、实际危害小。 3. 南北地地震带 3. 地震的表现和预报 一、地震表现 地震是一种地壳的机械运动,不管地震的能量源于什么,最终在地震发生的瞬间都必须转化为机械能,表现为地壳颤动。从地震岩石的能量储集到释放,也就是从蕴育地震到起震的整个过程中,岩石发生一系列物理性质的变化及变形和变位,尤其在震前不长的时间内,变化明显,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 (一) 地电、地磁变化 地应力变化可使局部地磁发生变化,这在仪器中可观察到;地电变化可被人直接观察到,地震前或震时,地下可连续发生象闪电一样的光亮“地光”地声可通过仪器放大接收到。 (二) 地下水的变化 由于岩石受和或发生蠕变,可改变地下水赋存状态,甚至发生剧烈运动,导致水位、水温、化学成分等的变化。水质混浊,某些元素含量剧增,喷水冒沙。 (三)地壳升降 (四)褶皱断裂 1976年唐山裂隙1.5米宽 1970年 云南通海,长50多公里右旋平移断层,水平断距2.4米 (五)山崩、地滑 山区引起滑波、山崩、泥石流等。 二、地震预报预测出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及强度 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现象人类还无法阻止。但也不甘心坐等灾难的到来,而是利用各种手段尽力做一些预报工作,使人们有所准备。最大限度减少人身伤亡和财物损失。 地震预报,尤其在多震国家是非常重视的,我国是多地震国家,是地震纪录最早的国家,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有很久的历史,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准确测出震中所在的方向。 地震预报主要是利用震前一系列岩石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来测定即将发生的地震。 地温、潜水面、地声、地电、地磁异常,民间一些生物的反常表现也可作为发震的征兆。 6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