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培训教程第三章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培训教程第三章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培训教程第三章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培训教程第三章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培训教程第三章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培训教程第三章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 现代安全管理概述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例如,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编制和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安全检查,开展安全竞赛以及总结评比,奖励处分等。其任务是发现、分析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各种损失,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的顺利发展,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安全管理的范畴包括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两大方面。 一、安全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1.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 安全问题是随着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的物质财富,而巨会遇到和必须克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保护自己和自己所创造的财富。 自从使用火以来,人类就开始同火灾作斗争,可以说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一。我国人民在与火灾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公元前700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一书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 的记载,说明了用水灭火的道理。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如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就设立了以维持社会治安和救火为主要使命的禁卫军和值班团。此后,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主要是出于保持“安宁”的愿望和防火的需要。直到公元12世纪,英国才颁布了防火法令,l7世纪颁布了人身保护法。 除了防火的安全管理外,在我国的采煤业,古代就有用大竹竿凿去中节插人煤中进行 通风、排除瓦斯、预防中毒的措施,并用支护防止冒顶等。公元989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筑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要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这些例子说明,在早期的劳动生产中,我国就很重视安全管理,并使用了较为科学的安全技术。 18世纪,蒸汽机的问世,使轮船、机车和纺织机械有了新的动力。生产得到了发展,但是产生蒸汽的锅炉却不断发生爆炸事故,每年锅炉爆炸造成数千人的死亡。为了防止锅 炉爆炸,人们对锅炉的结构、所用材料、工作压力和炉内除垢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工业革命的许多年代里,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每天从事超过10小时的劳动,伤亡事故接连发生,工人健康受到严重摧残。而资本家则认为频繁发生的伤亡事故是工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对工人的伤亡不负任何责任。为了生存,工人们进行了反抗资本家残酷压榨的斗争,社会上的进步人土也同情工人的悲惨遭遇。迫于工人的反抗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到了19世纪初.英、法、比利时等国相继颁布了安全法令。例如,1802年,英国通过的纺织厂和其他工厂学徒健康风纪保护法;1810年,比利时制定的矿场检查法案及公众危害防止法案;1829年,普鲁士规定了工厂雇用童工的限制并附带有工厂检查规定等。当时,尽管“安全”带有一种慈善和人道主义的观念,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安全管理和保险事业的发展。 进人20世纪以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和重大事故相继发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1930年工2月,比利时发生了“马斯河谷事件”,马斯河谷地区的铁工厂、金属工厂、玻璃厂和锌冶炼厂排出的污染物被封闭在逆温层下,浓度急剧增加。“杀人似的烟雾”使人感到胸痛\呼吸困难,在一周内造成60人死亡,许多家畜也死去。1952年11月,英国伦敦发生同样的事件,即所谓的“伦敦烟雾事件”。工厂排出的烟雾使伦敦在11月1日至 12月12日期间比历史上同期多死亡 3500~4000人。1961年9月14日,日本富山市一家化工厂因管道破裂,氯气外泄,使9000余人受害,532人中毒,大片农田毁坏。1960年到1977年,美国和西欧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360多起,损失数十亿美元,死伤1979人。 由于现代工业的安全管理和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目的基本一致,近几十年来,安全技术和管理在国外发展比较迅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外有些企业开始设置专职安全人员,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和技术体系。 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识到,创造就业机会,改进工作条件与生活质量,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国民生产总值的成果,应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样,成为在发展规划中受到重视的主要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进步标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注意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与安全卫生状况,以至当时像社会福利、人权、环境保护这些内容成为政治家的口头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70年代初形成了针对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高潮,美、英、日等国的劳动安全卫生法或职业安全卫生法都是这一时期建立的。决策者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使尽可能多的人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和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劳动安全卫生重大事故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农药厂发生45吨甲基异氰酸酯泄漏,中毒死亡的人数达2347人,受重伤的人数达3万~4万。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溢,造成7人死亡,35人受伤,229人受到严重的核辐射,核污染席卷了斯堪的那半岛和东欧,而且波及到西欧。这些震惊世界的惨祸,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对安全的呼声日益高涨。劳动安全与卫生,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又进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 的口号,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已成为国际上新的发展观。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劳动安全卫生的重要性更应得到加强。正因为普通劳动者应该是发展的主要受益者,所以在他们为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保护他们的安全与健康。 2.当前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冲击和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得不面对比以往更大的挑战。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安全管理水平的差距,使我国安全管理在本世纪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工作。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是当务之急。它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并保持政策稳定连贯。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拟订两个法律文本,即职业安全法和重大事故控制法。职业安全法通过重新授权,把在管理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关系加以调整。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责任,遵守本法规定的劳动安全标准。确定监察权力,授权监察机构,明确监察内容。重大事故控制法的目的是对全社会所有重大工业危险源进行识别和监控,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实行应急计划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OHSMSS)。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OHSMSS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及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一样,将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基础。OHSMSS强调企业应对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 (3)稳定和壮大劳动安全技术力量,逐步走向社会化服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等原因,原本就分散和薄弱的安全技术队伍出现了分化和波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我国劳动安全技术服务工作一直没有纳人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工业技术先进国家的经验和这些年我国改革的事实都说明,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走向市场化服务之路,是未来安全技术服务的必然选择。社会中介服务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明确了中介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的责、权、利关系,有利于解决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可以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技术力量投人到劳动安全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中,使劳动安全技术力量不断壮大。 (4) 劳动安全卫生与工伤保险密切结合。在工伤保险的“预防、救治康复和补偿”三个功能中,预防是第一位的。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开始把“损失控制”作为工伤保险的主 要目的,因为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实现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工伤保险的须防作用,必须强凋劳动安全卫生与工伤保险密切结合。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刚刚从企业保险走向社会保险,如果能在其方案设计和运行中把预防作为主要功能,使社会保险与劳动安全卫生紧密结合,无论对劳动安全卫生和工伤保险,还是对我国经济的全面改革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安全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一)预防原理与原则 1.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预防和善后是安全管理的两种工作方法。预防是在有可能发生意外人身伤害或健康损 害的场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善后是针对事故发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处理工作。显然,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 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其基本出发点源自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观点。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说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由于预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生产系统一般都是较复杂的系统,事故的发生既有物的方面的原因,又有人的方面的原因,事先很难估计充分。有时,重点预防的问题没有发生,但未被重视的问题却酿成大祸。为了使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事故和大量的未遂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生产中的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 2.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发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对于人身事故,美国学者海因里希(Heinrich)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得出了重伤(包括死亡)、轻伤和无伤害事件发生的概率之比为1︰29︰300,称为海因里希法则。也有的事故发生没有造成任何损失,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但若再次发生完全类似的事故,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只能由偶然性决定而无法预测。 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惟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的关系。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决定了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 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必然性来自于因果关系,深人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 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的原因、管理的原因等四个方面。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这三种对策就是3E原则。 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法制对策是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其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谓本质上实现安全化指的是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目前还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这一原则。本质安全化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而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 (二)强制原理与原则 l.强制原理的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一般来说,管理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作用和影响,并要求被管理者服从其意志,满足其要求,完成其规定的任务。不强制便不能有效地抑制被管理者的无拘个性,不能将其调动到符合整体管理利益和目的的轨道上来。 安全管理需要强制性是由事故损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险”心理以及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所决定的。安全强制性管理的实现,离不开严格合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各级规章制度,这些法规、制度构成了安全行为的规范。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以保证被管理者始终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一旦其行为超出规范的约束,就要有严厉的惩处措施。 2.与强制原理有关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 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可以说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内容。贯 彻安全第一原则,就是要求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安全,把安全工 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把保证安全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在计 划、布置、实施各项工作时首先想到安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该原则强调,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企业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作为一项有“否决权” 的指标,不安全不准进行生产。 (2)监督原则 为了促使各级生产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制 度,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授权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和惩罚的职责,以揭露安全工作中的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追究和惩戒违章失职行为,这就是安全管理的监督原则。 安全管理带有较多的强制性,只要求执行系统自动贯彻实施安全法规,而缺乏强有力 的监督系统去监督执行,则法规的强制威力是难以发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国家与企业、企业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差别,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有所体现。它表现为生产与安全、效益与安全、局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企业经营者往往容易片面追求质量、利润、产量等,而忽视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配备合格的监督人员,赋予必要的强制权力,以保证其履行监督职责,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伤亡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的预防及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人,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1936年,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了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研究人身受到伤害的伤亡事故顺序五因素模型,即事故因果连锁论。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 理论。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并在1966年由哈登(Hadden)引申的“能量异常转移”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的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防止能量异常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对能量进行屏蔽。 20世纪70年代是事故致因理论比较活跃的时期。1969年由瑟利(J.Surry)提出,70年代初得到发展的瑟利模型,是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的一种事故模型。这种理论认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发事故。动态和变化的观点是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个基础理论。1972年,本尼尔(Benner)提出了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产系统中,由于“扰动”(Perturbation)导致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 近十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事故致因理论是“轨迹交叉”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预防事故的发生,就是设法从时空上避免人、物运动轨迹的交叉。 2.几种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1)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5种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M)、人的缺点(P)、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事故(D)、伤害(A)。 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如图3–1所示。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终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发生事故,如图3–2所示。 (2)动态变化理论 世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工业生产过程也在不断变化之中。针对客观世界的变化,我们的安全工作也要随之改进,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管理人员和操作员如果不能或没有及时地适应这种变化,将产生管理和操作失误。外界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机械、设备等故障,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本尼尔认为,事故过程包含着一组相继发生的事件。这里,事件是指生产活动过程中某种发生了的事情,如一次瞬间或重大的情况变化,一次己经被避免的或导致另一事件发生的偶然事件等。因而,可以将生产活动看作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向某种预期的或意外的结果的事件链,它包含生产系统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着的外界的影响。由事件链组成的正常生产活动,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的,在事件的稳定运行中,向预期的结果发展。 事件的发生必然是某人或某物引起的。若将引起事件的人或物称为“行为者”,而其动作或运动称为“行为”,则可以用行为者及其行为来描述一个事件。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如果行为者的行为得当,则可以维持事件过程稳定地进行;否则,可能中断生产,甚至造成伤害事故。生产系统的外界影响是经常变化的,可能偏离正常的或预期的情况。这里称外界影响的变化为“扰动”(Perturbation)。扰动将作用于行为者。产生扰动的事件称为起源事件。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不超过其承受能力的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而不发生事故。如果其中的一个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时,动态平衡过程被破坏,开始一个新的事件过程,即事故过程。该事件过程可能使某一行为者承受不了过量的能量而发生伤害或损害。这些伤害或损害事件可能依次引起其他变化或能量释放,作用于下一个行为者并使其承受过量的能量,发生连续的伤害或损害。当然,如果行为者能够承受冲击而不发生伤害或损害,则事件过程将继续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将事故看作是由事件链中的扰动开始的,以伤害或损害为结束的过程。这种事故理论也叫做“P理论”。 (3)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按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和物(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轨迹交叉论的事故模型见图3–3。图中,起因物与致害物可能是不同的物体,也可能回是同一物体;同样,肇事者和受害者可能是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个人。 在人和物两大系列的运动中,二者往往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相互转换的。有时,人的不安全行为促进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引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事故的发生可能并不是如图3–3所示的那样简单地按照人、物两条轨迹独立地运行,而是呈现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 轨迹交叉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凋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第二节 系统安全工程 系统安全工程是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分析和评价系统中的危险性,并根据其结果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投资费用等因素,使系统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能得到消除或控制,使事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它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危险,防止灾害,避免损失,保证人身财产安全。系统安全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预测等内容。本节简要介绍几种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安全评价(危险评价)在下一节介绍。 一、安全检查表(SCL) 1.安全检查表的定义 制定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 List,简称 SCL)来检查安全是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系统地发现工厂、车间、工序或机器、设备、装置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把检查对象加以剖析,把大系统分割成小的系统,查出不安全因素所在,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将检查项目按系统或子系统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和避免漏检,这种表就叫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克服了传统安全检查的缺陷,是发现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使用安全检查表能够大大地提高检查质量,避免检查时出现规定不明确、缺乏计划性和漏检等弊端。由于安全检查表是在集中了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事先的周密研究和考虑,再经过编制人员的详细推敲,以系统的观点,按系统的顺序编制出的安全检查提纲,因而它的使用,对于安全检查工作不仅可起到指导和备忘录的作用,而且会使安全检查工作更为系统、全面和准确。 2.安全检查表的种类及优点 由于安全检查的目的和对象不同,检查的着眼点也不相同,因而需要编制出多种类型的安全检查表。常用的安全检查表有 (1)设计用安全检查表 是供设计人员遵循安全标准而编制的安全检查表。表中应列出应该遵循的有关规程、标准。这样做既可以扩大设计者的知识面,又能使它们乐于采纳这些标准所列的数据要求,避免与安全人员意见不同而发生争议。 (2)厂级安全检查表 供全厂性安全检查时使用,也可供安全技术、防火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日常巡回检查时使用。主要集中在防止火灾、交通、保安和人身伤亡等事故方面,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厂区各个产品的工艺和装置的安全性、要害部位、主要安全装置与设施、危险物品的贮存与使用、消防通道与设施、操作管理及遵章守纪情况等。 (3)车间安全检查表 供车间进行定期安全检查或预防性检查时使用,主要集中在防 止人身、设备、机械加工等事故方面。其内容包括工艺安全、设备布置、安全通道、通风照明、安全标志、尘毒及有害气体浓度、消防救护设施及操作管理等。 (4)工段及岗位安全检查表 供工段及岗位进行自查、互查或进行安全教育时使用, 主要集中在防止人身及误操作引起的事故方面。 (5)专业性安全检查表 该表由专业机构或职能部门编制使用,主要用于专业性的安 全检查或特定设备的安全检查。如对电气、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等设备,爆破工作,压力容器等的专业性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表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标准化、规范化,给人的印象深刻,可以和生产责任制相结合等优点,是系统安全分析的基本方法,任何推行系统安全工程的单位都首先要应用安全检查表。 3.安全检查表的编制及应用举例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可以根据生产系统、车间、工段编写,也可以按专题编写。如重要设备,就可以编写该设备的安全检查表。为了使编制的检查表切合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