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公告[2014]第13号.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附件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公告[2014]第13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附件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公告[2014]第13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附件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公告[2014]第13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附件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公告[2014]第13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附件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公告[2014]第13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公告 2014年第13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已经2014年4月2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014年5月7日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 一、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可接受风险标准)用于确定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在役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二、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 我国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值表 防护目标 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 (概率值) 新建装置 (每年)≤ 在役装置 (每年)≤ 低密度人员场所(人数30人)单个或少量暴露人员。 110-5 310-5 居住类高密度场所(30人≤人数<100人)居民区、宾馆、度假村等。 公众聚集类高密度场所(30人≤人数<100人)办公场所、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等。 310-6 110-5 高敏感场所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监狱等。 重要目标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文物保护单位等。 特殊高密度场所(人数≥100人)大型体育场、交通枢纽、露天市场、居住区、宾馆、度假村、办公场所、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等。 310-7 310-6 三、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死亡人数N(人) 可接受区 不可接受区 尽可能降低区 累积频率F(次/年) 我国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图 附录1.相关术语 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 附录1 相关术语 定量风险评价是对某一装置或作业活动中发生事故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可接受风险标准比较的系统方法。 风险是指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个体死亡率。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 社会风险是对个人风险的补充,指在个人风险确定的基础上,考虑到危险源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以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概率超过社会公众的可接受范围。通常用累积频率和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曲线(F-N曲线)表示。 防护目标指在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的人员密集场所或敏感场所,包括居民区、村镇、商业中心、公园、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养老院、车站等。 不可接受区指风险不能被接受。 可接受区指风险可以被接受,无需采取安全改进措施。 尽可能降低区指需要尽可能采取安全措施,降低风险。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是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危险源在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防护目标处人员伤亡而设定的安全防护距离。 附录2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 根据不同适用范围,一般采用事故后果计算法、定量风险评价法或危险指数法计算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一、事故后果计算法 是以爆炸事故后果模型为基础,根据装置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爆炸事故情景,计算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方法。 (一)适用范围。 涉及爆炸品类危险化学品(如硝酸铵、三硝基甲苯、硝基胍)的生产、储存装置。 (二)计算步骤。 事故后果计算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最严重事故情景。 参照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50089-2007)中第3条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生产、储存装置内能够发生同时爆炸的最大爆炸品量作为计算药量,选择计算药量同时发生爆炸的情景作为最严重事故情景进行后果计算。 2.计算事故后果。 最严重事故情景下距爆炸点中心某距离处的冲击波超压可按下式计算 (1) 式中 ΔP空气冲击波超压值,单位为105 帕斯卡(Pa); Q一次爆炸的梯恩梯(TNT)炸药当量,根据计算药量折算,单位为千克(kg); R爆炸点距防护目标的距离,单位为米(m)。 3.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根据空气冲击波超压的安全允许强度(一般取ΔP0.02105Pa;可以影响建筑物玻璃破损的强度),通过计算得出生产、储存装置与防护目标间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二、定量风险评价法 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发生事故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以可接受风险标准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方法。 (一)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选用定量风险评价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1.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 2.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且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的; 3.构成重大危险源,且涉及毒性气体的。 但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符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第九条规定的情形,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的风险标准执行。 (二)计算步骤。 定量风险评价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步骤如下 1.定量风险评价。 个人风险计算中的危害辨识和评价单元选择、失效场景分析、失效后果分析、个人风险计算和社会风险计算可参照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中有关规定执行。其中设备设施的失效场景频率及修正可参照基于风险检验的基础方法(SY/T 6714-2008)中有关规定执行。 2.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根据本公告公布的可接受风险标准,通过定量风险评价法得到生产、储存装置的个人可接受风险等值线及社会可接受风险图,以此确定该装置与防护目标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三、危险指数法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性质、位置和生产类型,评估和计算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指数,并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方法。 (一)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同时符合下列所有情形的,应当选用危险指数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1.未列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 2.不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或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但不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 3.涉及毒性气体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二)计算步骤。 危险指数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危险指数法流程图 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是按物理危险性(火灾/爆炸)或健康危害性(人员健康)进行的危险性分级。根据收集的危险化学品资料,通过查表1,可得到其危险等级。 表1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标准表 危险化学品 危险货物分类 说明 危险种类 危险等级 易燃 气体 2.1 a)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 b)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的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火灾爆炸 高 2.1 易燃成分占45或更多的气溶胶。 火灾爆炸 高 液化石油气(LPG) 火灾爆炸 中 易燃 液体 3PGⅠ 闪点<23℃,初沸点≤35℃ 火灾爆炸 高 3PGⅡ 闪点<23℃,初沸点>35℃ 火灾爆炸 高 3PGⅢ 23℃≤闪点≤60℃ 火灾爆炸 中 可燃液体 60℃<闪点≤93℃ 火灾爆炸 低 液态退敏爆炸品 3 PGⅠ PGⅡ PGⅢ a)物质 (i)列为液态退敏爆炸品,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以下简称规章范本)中包装分类为Ⅰ、Ⅱ或Ⅲ; b)液态退敏爆炸品 (i)是一类爆炸品添加退敏剂形成液体,不再满足爆炸品的条件; (ii)没有列在规章范本中,没有包装分类。 火灾爆炸 高 易燃固体易燃固体和摩擦易着火的固体 4.1(a) PGⅡ 按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以下简称试验和标准手册),迅速燃烧或反应迅速或可能通过摩擦起火的物质。 火灾爆炸 中 4.1(a) PGⅢ 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4.1(a)PGⅡ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 低 自反应性物质 4.1(b) A类 B类 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会传播爆轰或快速爆燃或剧烈反应或热爆炸的热不稳定物质。 火灾爆炸 高 4.1(b) C类 D类 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4.1(b)A类、B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 中 4.1(b) E类 F类 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4.1(b)C类、D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 低 固体退敏爆炸品 4.1(c) PGⅠ PGⅡ PGⅢ a)列入规章范本的几种物质; b)是一类爆炸品添加退敏剂形成固体,不再满足一类爆炸品的条件。 火灾爆炸 高 自燃 物质 4.2 PGⅠ a)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按试验和标准手册,与空气接触5分钟内发生燃烧的固体; b)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是依据相关测试条件,可以燃烧或使滤纸燃烧的液体。 火灾爆炸 高 4.2 PGⅡ 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按相关测试方法,满足特定标准的物质。 火灾爆炸 高 4.2 PGⅢ 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按相关测试方法,一定数量满足特定标准的物质。 火灾爆炸 中 遇湿易燃固体 4.3 PGⅠ a)少量物质与水接触释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b)常温下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易燃气体释放率在任一分钟内大于10L/kg。 火灾爆炸 高 4.3 PGⅡ 常温下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易燃气体释放率每小时大于20L/kg。 火灾爆炸 高 4.3 PGⅢ 常温下与水反应缓慢的物质,易燃气体释放率每小时大于1L/kg。 火灾爆炸 中 氧化物固体或液体 5.1 PGⅠ a)规章范本中属于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Ⅰ的物质; b)与干纤维素混合自燃或平均燃烧时间小于特定参考物的固体; c)与干纤维素混合自燃或平均燃烧时间小于特定参考物的液体。 火灾爆炸 高 5.1 PGⅡ a)规章范本中属于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Ⅱ的物质; b)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特定参考物,不符合5.1PGⅠ标准的固体; c)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特定参考物,不符合5.1PGⅠ标准的液体。 火灾爆炸 高 5.1 PGⅢ a)规章范本中属于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Ⅲ物质; b)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特定参考物,不符合5.1PGⅠ或Ⅱ标准的固体; c)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特定参考物,不符合5.1PGⅠ或Ⅱ标准的液体。 火灾爆炸 中 氧化物气体 2.2 a)规章范本中属于5.1类的气体; b)引起或有助于其他物质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快的气体。 火灾爆炸 高 有机过氧化物 5.2 A类 B类 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会传播爆轰或快速爆燃或剧烈反应或热爆炸的物质。 火灾爆炸 高 5.2 C类 D类 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5.2A类、B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 中 有机过氧化物 5.2 E类 F类 G类 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5.2C类、D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 低 有毒 物质 6.1 PGⅠ 2.3(气体) 食入毒性LD50≤5mg/kg 皮肤毒性LD50≤50mg/kg 吸入毒性(气体)LC50≤100ppm 吸入毒性(蒸气)LC50≤0.5mg/L 吸入毒性(粉尘/雾滴)LC50≤0.05mg/L 人员健康 高 6.1 PGⅡ 2.3(气体) 食入毒性5mg/kg<LD50≤50mg/kg 皮肤毒性50mg/kg<LD50≤200mg/kg 吸入毒性(气体)100ppm<LC50≤500ppm 吸入毒性(蒸气)0.5mg/L<LC50≤2.0mg/L 吸入毒性(粉尘/雾滴)0.05mg/L<LC50≤0.5mg/L 人员健康 高 6.1 PGⅢ 食入毒性50mg/kg<LD50≤300mg/kg 皮肤毒性200mg/kg<LD50≤1000mg/kg 吸入毒性(气体)500ppm<LC50≤2500ppm 吸入毒性(蒸气)2.0mg/L<LC50≤10.0mg/L 吸入毒性(粉尘/雾滴)0.5mg/L<LC50≤1.0mg/L 人员健康 中 6.1 PGⅢ 食入毒性300mg/kg<LD50≤2000mg/kg 皮肤毒性1000mg/kg<LD50≤2000mg/kg 吸入毒性(气体)2500ppm<LC50≤5000ppm 吸入毒性(蒸气)10mg/L<LC50≤20mg/L 吸入毒性(粉尘/雾滴)1.0mg/L<LC50≤5.0mg/L 人员健康 低 腐蚀 物质 8 PGⅠ 资料表明短期暴露会造成皮肤不可逆毁坏。 人员健康 高 8 PGⅡ 资料表明中期暴露会造成皮肤不可逆毁坏。 人员健康 中 8 PGⅢ 资料表明长期暴露会造成皮肤不可逆毁坏。 人员健康 低 2.确定危险化学品基准量。 通过查表2,按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确定其火灾爆炸基准量,或按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性确定其人员健康基准量。 表2危险化学品基准量 危险货物分类 危险等级 单位 基准量 火灾爆炸 人员健康 易燃气体 2.1 高 立方米(m3) 吨(t) 10 000 10 - 2.1 高 立方米(m3) 吨(t) 10 000 10 - 液化石油气(LPG) 中 吨(t) 30 - 易燃液体 3PGⅠ 高 吨(t) 10 - 3PGⅡ 高 吨(t) 10 - 3PGⅢ 中 吨(t) 30 - 可燃液体 低 吨(t) 100 - 液态退敏爆炸品 3 PGⅠ PGⅡ PGⅢ 高 吨(t) 1 - 易燃固体 4.1(a)PGⅡ 中 吨(t) 10 - 4.1(a)PGⅢ 低 吨(t) 20 - 自反应性物质 4.1(b)A类B类 高 吨(t) 1 - 4.1(b)C类D类 中 吨(t) 10 - 4.1(b)E类F类 低 吨(t) 30 - 固体退敏爆炸品 4.1(c) PGⅠ PGⅡ PGⅢ 高 吨(t) 1 - 自燃物质 4.2 PGⅠ 高 吨(t) 1 - 4.2 PGⅡ 高 吨(t) 1 - 4.2 PGⅢ 中 吨(t) 10 - 遇湿易燃固体 4.3 PGⅠ 高 吨(t) 1 - 4.3 PGⅡ 高 吨(t) 1 - 4.3 PGⅢ 中 吨(t) 10 - 氧化物固体或液体 5.1 PGⅠ 高 吨(t) 1 - 5.1 PGⅡ 高 吨(t) 1 - 5.1 PGⅢ 中 吨(t) 10 - 氧化物气体 2.2 高 立方米(m3) 吨(t) 10 000 10 有机过氧化物 5.2 A类B类 高 吨(t) 1 5.2 C类D类 中 吨(t) 10 5.2 E类F类G类 低 吨(t) 30 有毒物质 6.1 PGⅠ 2.3(气体) 高 吨(t) 立方米(m3) - 1 50 6.1 PGⅡ 2.3(气体) 高 吨(t) 立方米(m3) - 1 50 6.1 PGⅢ 中 吨(t) 立方米(m3) - 10 150 6.1 PGⅢ 低 吨(t) 立方米(m3) - 30 500 腐蚀物质 8 PGⅠ 高 吨(t) - 1 8 PGⅡ 中 吨(t) - 10 8 PGⅢ 低 吨(t) - 30 3.计算校正因子。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类型,校正因子分为针对火灾、爆炸影响的最终火灾/爆炸校正因子和针对人员健康的最终人员健康校正因子。计算校正因子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与边界的距离;3)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状态。同时还要考虑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专家的意见和经验。 最终火灾/爆炸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 FF1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当危险化学品为固体或粉末、液体时,FF11;当危险化学品为气体时,FF10.1; FF2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米时,FF21;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大于30米时,FF23。 FF3取决于危险化学品装置的类型当装置类型为生产装置时,FF30.3;当装置类型为地面储存装置时,FF31;当装置类型为地下储存装置时,FF310。 最终人员健康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 FH1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当危险化学品为固体时,FH13;当危险化学品为液体或粉末时,FH11;当危险化学品为气体时,FH10.1; FH2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米时,FH21;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大于30米时,FH23。 FH3取决于危险化学品装置的类型当装置类型为生产装置时,FH30.3;当装置类型为地面储存装置时,FH31;当装置类型为地下储存装置时,FH310。 校正因子用来校正危险化学品基准量,以得到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化学品校正量。 4.计算危险指数。 危险指数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涉及的每一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与校正量比值之和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4) 式中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吨或立方米)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基准量(单位吨或立方米); β1,β2,,β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因子。 5.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通过查表3,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与防护目标间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表3 危险指数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对照表 危险指数 危险程度 标识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米) F<10 较轻 Ⅰ 40 10≤F<100 中等 Ⅱ 50 100≤F<1000 很大 Ⅲ 70 F≥1000 非常大 Ⅳ 80 安全监管总局网站 2014/06/27 稿件来源安全监管总局监督管理三司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 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解读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可接受风险标准)已经2014年4月22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于5月7日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公布。 一、颁布可接受风险标准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石化、化工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城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区、居民区与部分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防护距离不足带来的安全风险有不断加剧趋势。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国际上通常采用可接受风险标准来控制危险源与防护目标间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保防护目标增加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目前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中有关危险化学品企业防护距离的概念主要有消防部门牵头组织制定的防火间距和卫生部门牵头组织制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但由于制定的目的不同,实践发现在预防重特大事故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防火间距主要是针对非爆炸性的火灾事故,以火灾预防和火灾初期扑救为目的来设定,不考虑危险物质泄漏后的毒性危害。其主要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规定的石化企业与居民区等的防火间距一般不超过120米。卫生防护距离是从保障公众健康的角度设定的,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车间或生产、储存单元的边界扩散至居住区范围内(对其他公共设施或民用建筑无要求),达到限制浓度的最小距离。其主要标准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SH3093-1999)、石油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GB8195-2011)规定的石化企业与居民区等的卫生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1200米。 可接受风险标准中明确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以下简称危化装置)在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设定的缓冲距离作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同时,针对重点监管、爆炸品和非重点监管三类危化装置分别研究提出定量风险评价法、后果计算法和危险指数法三种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用于危险化学品新建企业选址、高风险企业搬迁和化工园区规划布局时,更为科学、合理。 二、我国风险可接受标准的确定 (一)个人与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确定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风险可接受标准是针对人员安全而设定,根据不同防护目标处人群的疏散难易将防护目标分为低密度、高密度和特殊高密度三类场所,分别制定相应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将老人、儿童、病人等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特定脆弱性人群作为敏感目标优先考虑,制定了相对严格的可接受风险标准。 遵循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我国新建装置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在现有公布可接受风险标准的国家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由于我国现有在役危化装置较多,并综合考虑其工艺技术、周边环境和城市规划等历史客观原因,可接受风险标准对在役装置设定的风险标准比新建装置相对宽松。 (二)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 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家人口分年龄段死亡率最低值乘以一定的风险可允许增加系数,作为个人可接受风险的标准值。如荷兰、英国、中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地区)均颁布了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见表1)。 表1 不同国家(地区)所制定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 各发达国家或地区 可接受风险(每年) 医院等 居住区 商业区 荷兰 新建装置 110-6 110-6 110-6 在役装置 110-5 110-5 110-5 英国(新建和在役装置) 310-7 110-6 110-5 香港(新建和在役装置) 110-5 110-5 110-5 新加坡(新建和在役装置) 110-6 110-6 510-5 马来西亚(新建和在役装置) 110-6 110-6 110-5 澳大利亚(新建和在役装置) 510-7 110-6 510-5 加拿大(新建和在役装置) 110-6 110-5 110-5 巴西 新建装置 110-6 110-6 110-6 在役装置 110-5 110-5 110-5 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人口密度高,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密集,在确定风险标准时,一方面要考虑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考虑稀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普通民用建筑、一般居住场所的风险标准略宽松,但特殊高密度场所(大于100人)的风险标准较为严格。 我国不同防护目标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是由分年龄段死亡率最低值乘以相应的风险控制系数得出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0岁至20岁之间青少年的平均死亡率3.6410-4(/年)是分年龄段死亡率最低值。风险控制系数的确定参考丹麦等国的相关做法,分别选定10,3,1和0.1应用于不同防护目标,是公众对意外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直观体现。最终确定了我国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见表2)。 表2 我国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值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对比可看出,我国新建装置对居民区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低于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马来西亚、巴西的要求,但高于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要求。我国新建装置对于医院等高敏感场所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英国一致,高于所有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新建装置对商业区等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低于巴西、荷兰的要求,与英国、马来西亚、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一致,高于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要求。 对于在役装置,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都采取与新建装置一样的风险标准,荷兰和巴西则在役装置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比新建装置要求低,相差一个数量级。我国城区内现有危化装置比较多,针对国内现有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考虑其工艺技术、周边环境和城市规划等历史客观原因,可接受风险标准中按新建装置、在役装置分别列出风险标准,在役装置要比新建装置(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装置)的风险标准更为宽松。但现有装置一旦进行改建和扩建则其整体要执行新建装置的风险标准,避免老企业盲目发展引发新的安全距离不足问题。 (三)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是对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的补充,是在危险源周边区域的实际人口分布的基础上,为避免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概率超过社会和公众的可接受范围而制定的。通常用累积频率和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曲线(F-N曲线)表示,如图1所示。社会风险曲线中横坐标对应的是死亡人数,纵坐标对应的是所有超过该死亡人数事故的累积概率。即F(30)对应的是该装置造成超过30人以上死亡事故的概率,也就是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概率。 图1 社会风险曲线 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并不是每个执行定量风险评价的国家都在用,例如匈牙利、巴西等国家虽然设定了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但没有制定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在设置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的国家和地区中,英国、荷兰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较具有代表性(如图2至图5所示)。 图2 英国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图3 荷兰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图4 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图5 各国家地区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对比 将三个典型国家(地区)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相比较,可看出中国香港地区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比荷兰的要求低,但比英国的要求高。总体看中国香港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标准处于中等水平。 综合考虑,我国采用香港地区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值,作为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的补充对危险源造成群死群伤事故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估。 (四)个人与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的关系 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描述的是危化装置周围某一固定位置处单个人员对风险的可接受水平,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是危化装置周边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整体对风险的可接受水平。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是对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的补充,为避免当个人风险满足标准要求时,由于人口密度过高导致的群死群伤事故概率超过公众可接受范围。例如100年发生1次死亡100人的事故和100年发生100次1人死亡的事故的个人风险相同,但我们要采取措施进一步避免1次死亡100人的事故发生,因此对危险源周边的人口密集区域需要从社会风险的角度提出补充要求。 (五)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选择依据 通过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现状、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和工艺的危险特性,将危化装置分为涉及爆炸品的、重点监管的和非重点监管三类,分别推荐了相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1.涉及爆炸品的危化装置。爆炸品不需要借助外界提供氧,仅靠自身就可以发生瞬间整体爆炸,对外界造成危害的时间很短,防护目标处人员没有采取撤离疏散等应急措施的可能,并且爆炸事故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大。基于以上因素,爆炸品危化装置需要单独作为一类选取最为严格的事故后果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周边居民和公共财产的安全。 2.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由于该类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较高,装置规模通常较大,加上工艺复杂多样,不同装置之间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在选取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时既要考虑科学性又要考虑针对性,因此推荐选用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的定量风险评价法。定量风险评价法不仅可以科学的评价出装置的实际安全水平,而且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提升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体现了科学性和针对性。 自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以下简称“40号令”)公布以后,定量风险评价法在涉及毒性气体、爆炸品、液化易燃气体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次将定量风险评价应用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是在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公布以后,对40号令第九条有关规定的扩展延伸。与40号令第九条规定相比,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装置范围更广,依据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更适用于危险性稍低于40号令第九条所列的装置。因此当危化装置符合40号令第九条规定的情形,需按照40号令中规定的风险标准执行。 3.非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该类装置的特点是工艺简单,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很多属于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的中小企业。如果按照定量风险评价法来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可能造成评估成本较大;如果按照事故后果方法按最严重事故场景来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可能会造成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过大,致使因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而搬迁的企业范围扩大,因此建议采用简单便捷的危险指数法,根据危化装置中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性质、位置、生产类型和周围环境条件,评估和计算危化装置的危险指数,然后通过简单查表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六)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本公告中的可接受风险标准只用于限定危化装置与厂区外部防护目标之间的距离,主要目的是减小危化装置发生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事故对周边社会公众的影响。考虑的是事故状态下,危化装置周边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并不针对环境危害和正常生产对周边人员长期、慢性的健康问题。因此在执行相关距离标准时,应在满足本公告要求的基础上,执行其他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 25 -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