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题真题 ((1))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错误。 教育的发展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教育的发展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 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错误。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越多,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但知识掌握 的多少和能力高低不成正比。 ((3)) 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错误。 接受学习是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 有意义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来界定的。 二者并不冲突,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学习,也可以是机械学习。 ((4))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 的发展水平的发展水平 错误。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论,道德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 的过程,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 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 ((5))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正确。 遗传素质具有先天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遗传因素可以随 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发生改变 ((6))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错误。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7)) 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错误。 行为改变不全是学习的结果,一些由本能、疲劳、成熟等引起的行为改变,就不是 学习的结果。 ((8)) 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错误。 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还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 ((9)) 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错误。 教育目的的确定虽然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同时也要把个体的发展放在 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10))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错误。 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多种开端。 ((11)) 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持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持 错误。 工作记忆也叫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在头脑种保持 1 分钟以内的记忆,其保持 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 2.5-20 秒。 ((12)) 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错误。 学生的学习成绩除受智力水平影响以外, 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学习动机, 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 ((13))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在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 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且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程度不同。 ((14)) 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确。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 授之以鱼指传授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则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 ((15)) 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错误。 程序教学是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16))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错误。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是正迁移。可能是正迁 移,也可能是负迁移。 ((17))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 形成的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是教育目的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18)) 强调强调学生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错误。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19)) 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错误。 液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文 化教育的影响较小 ((20))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错误。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 U 曲线关系,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率最高。 动机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21))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 错误。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期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其中,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普 通小学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而普通中学教育又包括普通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22))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正确。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实现教 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3))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错误。 道德认识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需要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的参与,并不是有 了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24)) 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错误。 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都是比较持久的。 ((25))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错误。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 响的活动。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有组织、 有计划、 有目的的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型,而不仅仅指道 德品质的教育。 ((26)) 直观教学即是手段,也是目的直观教学即是手段,也是目的 错误。 直观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27))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错误。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是不同概念。 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上。 注意分散指由于个体劳累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 消极的。 ((28))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错误。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到底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 的性质以及其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非正式群体要 正确引导。 ((29))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本身有着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指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0)) 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错误。 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31))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错误。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心理定势的积极影响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节省很多时间和 精力。 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会束缚我们的思维,给解决问题带来一定下消极影响。 ((32)) 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错误。 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 1,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 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中, 学生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学 生会受各种因素影响 3,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一致。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 形成的品德可能与社会要求不一致 ((33))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错误。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活动。包括社会 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要 求之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希望他们朝期望的方向 发展的活动。 因此,无目的无意识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不能说是教育。 ((34)) 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错误。 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除此之外,还有 以下四方面 1, 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4,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5)) 逆向迁移都是负迁移逆向迁移都是负迁移 错误。 逆向迁移和负迁移是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划分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学习迁移类型。 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可以是正向迁移也可以是逆 向迁移。 逆向迁移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正迁移也可以是负迁移。 ((36)) 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 错误。 遗传只是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 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的影响。 (37)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改变 其方向。 ((38)) 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错误。 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 ((39)) 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错误。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能为力、自 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中。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40)) 负强化就是惩罚负强化就是惩罚 错误。 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从而加强行为发生的频率。 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从而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全真模拟全真模拟 ((1)) 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错误。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有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常用、 最有效的途径。 ((2)) 德育原则也叫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也叫德育规律,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错误。 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则带有主观色彩,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 制定或提出的 ((3))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正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 构。 ((4)) 教学中的“拔苗助长” “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教学中的“拔苗助长” “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正确。 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拔苗助长” , “陵节 而施” 。 ((5)) 美育是指艺术教育美育是指艺术教育 错误。 美育是指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6) 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错误。 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属于品德修养指导法。 (7)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均属于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三者是并列的关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均属于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三者是并列的关系 错误。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属于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三者使步步具体化的关 系,即课程标准使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8)) 德智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意味着均衡发展体劳等全面发展意味着均衡发展 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在不同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 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且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程度不同。 ((9)) 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而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而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 错误。 正迁移、负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进行划分的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方向不同而划分的 正迁移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 负迁移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 ((10)) 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正确。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 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11)) 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提高而提高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提高而提高 错误。 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强度成倒 U 型曲线 任务难度较低,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偏高。 任务难度较大,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偏低。 任务难度中等,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中等。 ((12)) 备课就是写教案备课就是写教案 错误。 备课包括三项工作 1, 备教材,即专研教材 2, 备学生,即了解学生 3, 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 ((13))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正确。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证明, 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榜样的特点、 示范的形式及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14)) 有了科举制度就有了班级授课制形成有了科举制度就有了班级授课制形成 错误。 科举制是在隋朝开始施行,而班级授课制是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 ((15))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智力、体力、道德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 ((16)) 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 错误。 行为变化除了由学习引起之外,还可以由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引起。 ((17))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 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即只要进行了教学,就会产生某 种教育影响 ((18)) 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正确。 贯彻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 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9)) 讲授法和谈话法都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和谈话法都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正确。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要求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来回答。 两者都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20)) 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错误。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又重视学 生个性的发展,对不同的学生又不同的发展要求 ((21)) 在教学的任务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核心在教学的任务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核心 错误。 教学任务包括 1,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能力(核心与保证) 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2) 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 错误。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 狭义是指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是配养人的基 本途径 ((23)) 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 错误。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24)) 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正确。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 段 ((25))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正确。 教学中学生通过认识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 不足 ((26))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错误。 典型的错误是只注意到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而忽略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 作用 ((27)) 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错误 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8)) 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 德政治课。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之外的其他教学形式。 ((29)) 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 形态形态 错误。 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 ((30))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错误。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 (31) 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错误。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32))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错误。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33)) 学生某一学科在期末和期中两次考试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信度很低学生某一学科在期末和期中两次考试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信度很低 错误。 测验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题干中表述“期 中和期末两次考试” ,所以不能说明信度的高低 (34) 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时教师应把全部精力放在专研教材上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时教师应把全部精力放在专研教材上 错误。 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但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备教材,即专研教材 备学生,即了解学生 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 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专研教材上 (35) 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错误。 人的发展时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低估遗传、环境 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36)) 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错误。 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现代化。 (37) 只要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就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只要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就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错误。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以学生成绩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38))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 错误。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过程。 ((39))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错误。 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个人主观能动 性等的关系 (40) 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正确。 正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非正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可以阻碍教 育事业的发展 ((41)) 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同一个概念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同一个概念 错误。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 和普通中等教育。 ((42))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 教育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但是教育本身又具有相对 独立性 ((43)) 依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而负强化则降低反应的概率依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而负强化则降低反应的概率 错误。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是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二者都是通过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44)) 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45)) 在所有的精细加工策略中,列提纲和利用图形是比较有效在所有的精细加工策略中,列提纲和利用图形是比较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地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 错误。 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是组织策略,不是精细加工策略 ((46))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在教育中依然适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在教育中依然适用 正确。 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此施教的教育原则 ((47))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8)) 人们在飞鸟的启发下发明了飞机,这说明了原型启发的作用人们在飞鸟的启发下发明了飞机,这说明了原型启发的作用 正确。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9))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会妨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会妨碍学生的主体地位 错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并不矛盾。 ((50)) 处罚法能消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出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出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 有效有效 正确。 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51)) 参观法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中应该多加运用参观法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中应该多加运用 错误。 参观发虽然能够使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但比较费事费力,场地的选 择也不容易,而且还需考虑安全问题。 ((52))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对学生的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对学生的 回答进行评价回答进行评价 错误 教师的评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加深学生的 印象。即使学生完全正确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也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53))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错误 受教育着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 在因素 ((54)) 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行越大行越大 正确 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源泉 ((55)) 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错误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不断培养提高的过程 ((56)) 智育就是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智育就是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错误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 文化知识 ((57)) 1903 年颁布癸卯学制,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年颁布癸卯学制,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正确 1903 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近代学制,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 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58))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错误。 道德意志不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才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9)) 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决定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 ((60))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却较执着的肯定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却较执着的肯定 或否定的内心倾向称之为认知失调或否定的内心倾向称之为认知失调 错误 题干所述是态度定势 ((61)) 卢梭是一位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自然教育”思想家 正确 卢梭主张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62)) 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抑制属于逆向负迁移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抑制属于逆向负迁移 正确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内容的阻碍和干扰作用。 在迁移中,根据迁移产生的效果,负迁移起阻碍作用。根据迁移时间顺序,逆向迁 移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内容的影响。 倒摄抑制既符合时间上的倒序性,又符合消极影响,因此属于逆向负迁移 ((63)) 组织教学仅仅是在上课开始是进行组织教学仅仅是在上课开始是进行 错误。 组织教学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始终直到课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课堂纪律 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