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硅灰石 滑石 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9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硅灰石 滑石 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9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硅灰石 滑石 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9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硅灰石 滑石 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9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硅灰石 滑石 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9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硅灰石 滑石 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07-2002 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温石棉 硅灰石 滑石 石墨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glass-grade silicon materials, ornamental stone,gypsum, chrysotile asbestos, wollastonite, talc and graphite exploration 2002-12-17发布 2003-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 布 DZ/T 0207-2002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勘查的目的任务 4 勘查研究程度 4.1 地质研究程度 4.2 矿石质量研究 4.3 矿石选矿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 4.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5 勘查控制程度 5.1 勘查类型划分原则 5.2 工程间距确定原则 5.3 勘查控制程度要求 6 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 6.1 地形测量、工程测量 6.2 地质调查 6.3 遥感地质和物探工作 6.4 探矿工程 6.5 岩矿鉴定、分析的采样与测试 6.6 专项取样 6.7 矿石选矿、工艺试验取样 6.8 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取样 6.9 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 6.10 地质编录、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6.11 计算机及其他新技术的运用 7 可行性评价工作 7.1 概略研究 7.2 预可行性研究 7.3 可行性研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2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8.3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编码)及条件 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9.1 矿产工业指标 9.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一般原则 9.3 确定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 9.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控制标准及饰面石材矿床勘查中放射性水平的预评价 C.1 术语、符号 C.2 分类 C.3 石材矿床勘查中放射性水平的预评价 C.4 本标准和饰面石材矿床放射性水平评价准则节录自JC 51893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控制标准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岩矿化学分析检查的允许限和系统误差的判断 D.1 检验分析的允许限 D.2 系统误差的判断 D.3 本附录节录自DZ 0130.3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3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勘查类型划分和勘查工程间距 E.1 勘查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 E.2 矿床勘查类型 E.3 勘查工程间距 附录 F (资料性附录) 纵纤维石棉钻探取心操作细则 F.1 总则 F.2 钻具选用 F.3 水平钻安装的一般规定 F.4 水平钻孔钻进技术参数 F.5 取心操作注意事项 附录G(资料性附录) 石棉矿石试样加工方法和加工操作细则 G.1 石棉矿石试样加工采用风选工艺流程 G.2 石棉矿石试样地质加工的野外加工和室内加工阶段 G.3 石棉纤维分级与质量检查 附录H(资料性附录) 矿产一般工业要求 H.1 玻璃硅质原料矿一般工业要求 H.2 饰面石材矿一般工业要求 H.3 石膏矿一般工业要求 H.4 温石棉矿一般工业要求 H.5 硅灰石矿一般工业要求 H.6 滑石矿一般工业要求 H.7 石墨矿一般工业要求 DZ/T 0207-2002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对玻璃硅质原料矿床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4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饰面石材矿地质勘探暂行规定(1990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石膏、硬石膏矿床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4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GF 9303温石棉矿地质勘探规范、硅灰石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7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GB 1248590滑石矿床地质勘探规范、石墨矿地质勘探规范(1986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七个标准(规范、暂行规定)进行修订的,并合并改为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以往颁发的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或规定自行废止。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莫如爵、曹苏扬、李登科、赵纯明、鲍黎裕、孟宪钦。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DZ/T 0207-2002 玻璃硅质原料 饰面石材 石膏 温石棉 硅灰石 滑石 石墨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玻璃硅质原料1)、饰面石材2)、石膏3)、温石棉4)、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的勘查研究和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可行性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了供类比使用的矿床勘查类型及供参考的勘查工程一般间距。 本标准适用于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验收、评审勘查地质报告;也可作为上述矿产的矿业权转让、上市,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 01301~01301394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JC 51893 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控制标准 3 勘查的目的任务 矿产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是查明矿床地质特征,评价矿产资源的开发价值,为矿山建设规划、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资料。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预查是依据区域地质研究和物探异常研究成果,通过初步野外观测和极少量的工程验证,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矿性能进行类比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价值的评价,或圈出详查区范围。 1)本规范所指玻璃硅质原料主要为适用于平板玻璃所常用的硅质原料,包括石英岩、石英砂岩、脉石英和石英砂。 2)饰面石材是指主要用于建筑物内外表面装饰的天然石材,主要有两类,即大理石类和花岗石类。 3)石膏矿包括石膏(CaSO42H2O)和硬石膏(CaSO4)两大类。 4)温石棉又称蛇纹石石棉。 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矿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床,其加工选矿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其间距足以肯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矿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可行性研究、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4 勘查研究程度 4.1 地质研究程度 4.1.1 预查阶段 全面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和矿产分布情况等有关信息,研究预测区内地质、大地构造情况、勘查矿产的矿点分布范围和成矿远景,必要时,选择有利地段开展路线地质踏勘,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提出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化潜力区。 4.1.2 普查阶段 充分收集、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和矿产分布情况,根据勘查矿产的分布规律,圈出详查区或寻找、发现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床(点);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矿点的含矿性,矿床分布规律和成矿远景;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床(点),应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夹石分布及影响、破坏矿体的因素。 4.1.3 详查阶段 4.1.3.1 区域地质研究 研究区域地质条件,勘查矿产的成矿特征、控矿条件、分布规律及其成矿远景,并对详查区和其外围的主要矿点做出比较;了解区域内其他矿产分布情况。 4.1.3.2 矿床地质研究 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含(控)矿岩系层位、岩性、厚度,研究其分布规律及控矿作用; 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的较大地质构造的性质、规模、产状及分布范围; 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岩类、岩性、时代、相带,研究变质岩的分布规律和对矿体的控制坏作用; 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及近矿围岩蚀变的类型、岩性、物质组合、分布特征,研究其分布变化规律和对矿体的控制、破坏作用; 基本查明砂矿床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条件,含矿层位、岩性、岩相、结构和构造、基底岩性及起伏变化特征,研究其对矿体富集、分布的控制作用。 4.1.3.3 矿体地质研究 基本查明矿体数量、连接对比条件和分布范围; 基本查明矿体的产状、厚度、规模、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基本查明矿体的岩性、矿物组成及赋存规律; 基本查明矿体中的夹石、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及有用、有害组分; 基本查明矿体的氧化带、风化带、淋失带、水化带的分布范围、深度,研究其变化规律; 基本查明矿体覆盖层的岩性、厚度,研究其分布规律和范围; 基本查明碳酸盐岩类矿体中岩溶的发育程度,研究其分布规律。 4.1.4 勘探阶段 4.1.4.1 矿床地质研究 详细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标志层,详细研究含(控)矿岩系的岩性、岩相、厚度及分布规律,详细研究围岩蚀变及与成矿的关系。对沉积形成的玻璃用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膏、大理石等矿床,以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质组成、性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对近代沉积的玻璃用石英砂矿床,还应研究有关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特征。 对控制、破坏和影响矿床的主要构造,应基本查明其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及发育先后次序,研究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及对矿床的破坏或影响程度。对小构造也要大致查明其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研究其分布规律。 对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体,应研究其类型、岩相、岩性、成分、形态、产状、规模、时代、演化特点、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阐述对矿体的影响程度。对矿体影响或破坏较大的岩体,应基本查明其形态、产状及分布范围;对小岩体也应大致了解其一般特征及分布规律。对与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的温石棉、花岗石等矿床,应详细研究侵入岩体对成矿的作用。 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石墨、硅灰石等矿床,应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变质岩岩性特点、变质相及其分布,研究变质作用对矿床的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应根据矿床综合研究资料,阐明成矿原岩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成矿作用,总结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标志。 4.1.4.2 矿体地质研究 详细查明矿体的空间分布及其范围,查明主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夹石分布以及成矿后断层、岩浆岩对矿体的穿插、破坏情况;找出矿体对比标志,使其能有根据地合理连接。 基本查明矿体的氧化带、风化带深度和覆盖层厚度及其分布范围,并了解其物质成分,研究风化(氧化)作用对矿石开采、选矿加工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碳酸盐岩类矿体的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矿体的破坏程度。 对饰面石材矿应研究矿体中节理裂隙和层理面的性质、产状、分布情况和规律,节理裂隙、层理面间的间距,节理裂隙率、层面率(条/m);研究矿体中析离体、残留体、捕虏体、细脉体等色斑、色线的种类、形态、大小、数量、产状、分布密集情况和规律及对荒料块度和荒料率的影响。 对石膏矿应研究淋滤作用、水化作用对矿体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对温石棉矿应研究矿体内的棉脉、棉脉组、夹石等组成特征;基本查明棉脉的纤维类型、产出特征,棉脉中隔板性质、组分及结构特征;基本查明棉组内棉脉的组合类型、棉脉间距、夹石产出特征及棉组规模;详细研究矿体内棉组数量、相互排列形式及间距、棉组间的夹石产出特征等;详细研究夹石或非蛇纹石岩体的性质、分布情况及其对矿体和矿石的影响。 4.2 矿石质量研究 4.2.1 预查阶段 与已知矿床类比,了解预查区内矿石质量情况。 4.2.2 普查阶段 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矿石质量情况;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点,应大致查明矿石的品位、物质成分、伴生组分、结构、构造并类比矿石类型,大致查明矿体在走向、倾向上矿石质量变化特征。对饰面石材矿初步评价其放射性水平。 4.2.3 详查阶段 对玻璃硅质原料、石膏、硅灰石、滑石、石墨矿应基本查明矿石物质成分、赋存状态和结构构造,基本查明矿石质量在走向、倾向上的变化特征,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规律;初步研究玻璃硅质原料矿石的颗粒组成,石膏、硅灰石的矿物组成和主要矿物含量计算方法,硅灰石的成纤性,滑石矿石的工艺物理性能,石墨的结晶程度和片度。 对饰面石材、温石棉矿应基本查明矿石质量的主要特征,并对其他性能进行初步研究。 4.2.4 勘探阶段 对玻璃硅质原料、石膏、硅灰石、滑石、石墨矿,应详细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研究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按照矿石的地质特征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结合矿石采、选、加工特点和用途划分矿石工业类型,根据勘查投资者对矿石分级开采的需要,在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按照工业指标要求划分矿石品级,研究各矿石类型、品级的分布规律和所占比例;研究覆盖层、近矿围岩、夹石的成分及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或开采时对矿石贫化的影响;研究风化(氧化)作用对矿石质量的影响。 对玻璃硅质原料矿还应研究矿石中矿物颗粒胶结物和胶结形式、颗粒组成及各粒级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研究难熔矿物(如铬铁矿、铬尖晶石、锆英石、夕线石等)的种类、含量及其分布状态;对石膏矿床还应根据对矿石矿物组成的研究,确定矿石中石膏、硬石膏含量的计算方法;对硅灰石矿还应通过对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和伴生矿物的种类、含量、结构、构造、嵌布关系等的研究,确定矿石中主要矿物含量计算方法,研究硅灰石的成纤性、可劈分性及纤维的径长比,还应根据一矿多用的特点,对矿石中硅灰石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做出综合评价,对需要手选矿石的矿床应系统地统计各矿体的含矿率;对滑石矿还应研究各类型、品级矿石的工艺物理性能,测定含矿率;对石墨矿还应研究不同结晶程度石墨的片度、解离难易程度,测定晶质(鳞片状)石墨的片度及含量百分比,研究矿石中石墨晶体或集合体与脉石矿物的嵌布状况。 对饰面石材矿应研究矿石品种及其赋存、变化情况和规律,研究不同品种的矿石成分(主要是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结构、构造、颜色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研究矿石中杂质的种类、形态、大小、数量、分布规律和密集区,以及杂质对板材加工和板材质量的影响,研究矿石的体积质量(体重)、吸水率、抗压强度、耐磨性和光泽度,评价矿床天然放射性强度,并视需要研究矿石的抗冻性。 对温石棉矿应详细研究石棉的矿物特征、纤维长度及空间变化规律,脉石矿物种类、含量、粒度、相互间以及与石棉的嵌布情况;详细研究矿石中石棉纤维的含量、各级棉的比例及分布规律,详细研究与石棉纤维伴生的磁铁矿、水镁石、碳酸盐类等有害杂质矿物,以及纤维中氟、氯等有害元素,基本查明有害矿物种类、含量、粒度、产出状态等,并研究其加工处理的可能性;详细研究石棉纤维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查明其光学性质、劈分性、坚固性、耐热及导热性、耐酸碱腐蚀性、电绝缘性、磁性、吸附性、吸水性及化学成分;注意研究石棉(尤其是以短纤维为主的)是否具有分散成浆的湿纺性能。 4.3 矿石选矿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 4.3.1 预查阶段 通过矿石类比研究,类比主要矿石类型的选矿、加工技术性能,做出是否可作为工业原料的预测。 4.3.2 普查阶段 大致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矿、加工技术性能。对一般矿石进行选矿性能对比研究,做出是否可能作为工业原料的初步评价;对在国内工业利用尚无成熟经验需要选矿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4.3.3 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矿、加工技术条件性能。对需要进行选矿试验的矿石,一般进行可选性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评价;对生产矿山附近、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类比评价,不做选矿试验。 4.3.4 勘探阶段 详细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矿、加工技术条件性能。对需要进行选矿试验的矿石,一般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有类比条件的矿床、易选矿石,进行可选性或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选的或新类型的矿石进行半工业试验,大型矿床必要时做工业试验,选择最佳工艺流程。 对石膏矿已有生产经验的可供类比的矿石类型,一般可不进行可选性试验,但需在类比的基础上做出评价;对硅灰石矿除矿物分散或矿物较杂的矽卡岩型矿石均可进行手选;在晶质石墨矿石选矿试验中,应重视保护大鳞片正目(100目、0.147 mm)石墨及提高其产出率的研究。 对玻璃硅质原料、硅灰石、石膏等矿的新类型矿石,可根据勘查投资者的要求,进行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的有关试验。 对饰面石材矿尚未开发利用的矿床,应根据勘查投资者的要求测试研究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一般包括矿石在锯、磨、抛光、切等方面的技术性能及光泽度、板材率;对已开采的矿床,应收集已采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资料,如确认具有代表性时,可不再进行有关测试。 4.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4.1 预查阶段 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 4.4.2 普查阶段 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交通供电等建设条件资料,大致了解普查区内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是否可以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对已经确定远景的矿床,应对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研究,进行地表水点调查和简易水文观测,大致查明矿床主要含(隔)水层特征、泉水流量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并大致查明其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4.4.3 详查阶段 4.4.3.1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调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明矿床的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发育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调查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和长期水文观测资料;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必要时初步预测矿坑的涌水量,评价其对矿床开发的影响程度。 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4.4.3.2 矿床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力学强度;基本查明构造、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岩体风化蚀变程度及软弱夹层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矿床开采影响范围内岩、矿石稳固性和露天矿场边坡稳定性;对矿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 调查老窿和生产井的分布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或开采区范围。 4.4.3.3 矿床环境地质条件研究 基本查明岩、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 调查了解工作区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指出矿山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4.4.4 勘探阶段 4.4.4.1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查明矿床的含(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主要构造破碎带、风化破碎带、岩溶发育带的分布和富水性及其与其他各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密切程度;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地下水径流特征、水头高度、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地表水体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老窿分布、积水情况等;确定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充水方式及途径;确定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对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搜集气象资料,调查矿床及其附近的地表水体和当地的最高洪水位,确定采矿场地表汇水边界及自然排水条件。对于凹陷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的矿床,除进行上述工作外,还应详细查明含(隔)水层的产状、厚度、分布和岩溶裂隙、构造破碎带发育程度及含水性;详细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与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和对矿床开采影响程度;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预测下一开拓水平的涌水量。 对玻璃硅质原料砂矿应了解含水层的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体(含海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海水回灌时对砂矿质量的影响;收集历年潮水位或最高洪水位资料和工作区内最大淹没高度、时间和范围;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预测采矿场的涌水性。 对矿床疏干、排水和矿山供水进行详细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对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大水矿床,如急需开采利用,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工作。 4.4.4.2 矿床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研究矿床的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划分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查明对矿床开采不利的工程地质岩组的性质、产状和分布;查明矿体及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结构与岩体质量;查明各类结构面 (断层、节理裂隙、软弱层等)的发育程度、分布及组合特征;查明岩石强风化带的发育深度与分布;调查相邻矿床已有矿山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等,确定矿床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结合矿山工程建设的需要,对露天矿场边坡的稳定性或地下开采井巷围岩的稳固性做出初步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要研究矿体覆盖层的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及与矿体的界线并确定剥采比。 对大水矿床疏干排水、地面塌陷区预测、复杂边坡稳定性评价、大型露天矿场剥离物强度评价及矿山场地工程地质等专门性的工程地质问题,可根据勘查投资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 4.4.4.3 矿床环境地质条件研究 调查矿床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情况及新构造活动特征,参考全国地震烈度分区,对矿床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调查矿床内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结合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述。 对在矿床开采中,可能对矿床地质环境破坏和影响的现象,如山体开裂、塌陷、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水体污染及其他环境地质效应等,应进行预测评述,提出防治意见。并对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和复田措施提出建议。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粉尘、尾矿、废渣、废水、石棉纤维及放射性物质等,应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防治建议。 对具有放射性的矿床,应调查矿床的水源、大气、土壤及食用生物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提供辐射环境监测资料,对辐射环境质量做出评述。 对发现有逸气的石膏矿床等,应进行调查和了解其成分,指出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预查阶段应了解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及其特征。 普查阶段应大致了解共生、伴生矿产的赋存特点及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详查阶段应利用勘查主矿产的工程,研究了解共生、伴生矿产的含量和物质组分,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基本查明其赋存状态及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勘探阶段对共生、伴生矿产,应查明和研究其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富集条件、与主矿产相互关系等,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达标成型”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当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5 勘查控制程度 5.1 勘查类型划分原则 矿床勘查类型根据矿体规模、主矿体形态和内部结构、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矿石质量稳定程度及矿床构造、岩浆岩、岩溶对矿体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五个方面划分为三个类型,即①地质条件简单型,②地质条件中等型,③地质条件复杂型。 应根据占矿床矿产资源/储量70%以上的主矿体(一个或几个矿体)的特征来确定勘查类型,当不同的主矿体或同一主矿体的不同地段,其特征差别很大时,也可划分为不同的勘查类型。 应根据影响各自矿床勘查难易的主要因素,兼顾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矿床勘查类型。由于地质因素变化的复杂性,也可允许有过渡类型的存在。 勘查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和供类比使用的矿床勘查类型见附录E。 5.2 工程间距确定原则 通常采用类比法,与同类矿床类比,选择适当勘查工程间距部署工程。实施中如有情况变化,应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工程间距。供参考选择探求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间距见附录E。 对推断的矿产资源,可布置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验证地质调查和物探成果,大致查明矿体地质特征。 对于勘查工程数量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也可进行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确定最佳工程间距。 5.3 勘查控制程度要求 一般应首先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相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有工程控制。对破坏矿体和影响开采较大的构造、岩脉、岩溶等的产状和规模要有适当的工程控制。对主矿体走向两侧或上、下盘分布的能与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小矿体,应注意控制其分布范围。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重点控制主矿体的两端,上下界面和延伸情况。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注意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矿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主要盲矿体要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 一般情况预查区预测的矿产资源量要能为区域远景规划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普查区推断的矿产资源量要达到矿山远景规划和规划部署进一步勘查工作的要求;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勘查区,其探明的和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要能满足勘查投资者要求的矿山最低服务年限内生产的需要,其中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要能满足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返还本息的要求。 小型和复杂的大、中型矿床可只探求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提供开发利用,经用较密工程仍达不到控制的要求时,可探求推断的矿产资源量,提供矿山边采边探(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见附录B)。对于某些覆盖层和风化层较厚而又需开发的饰面石材矿床,限于当前可能采用的勘查方法、手段难以达到本规范的要求,这类矿床宜在做适当地质工作、了解花色品种后,实行边采边探。对于属于湖南郴州鲁塘一类特别复杂的隐晶质石墨矿床,考虑其矿体沿走向反映有一定的连续性,而在倾向上形态变化则极其复杂,因此,可在走向上大致以250 m、倾向上以60 m间距的工程进行了解后供边采边探。 具体矿床的勘查控制程度可由勘查投资者和地质勘查单位根据矿床开发需要结合矿床实际情况确定。 6 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 6.1 地形测量、工程测量 一般采用全国统一坐标高程系统,测量精度应符合DZ/T 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的要求。普查阶段可测制地形简图,详查、勘探阶段的矿床地形图应为精测。地形图的比例尺和测量范围应满足地质填图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需要,图幅边廓应尽量规整。 6.2 地质调查 6.2.1 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0 000)~(1∶200 000),图幅范围和内容应能反映区域地质基本特征、成矿地质背景及区域矿产分布。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如存在不足时,应结合矿产勘查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 6.2.2 矿床地质填图和勘探线地质剖面测量 普查阶段普查区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 000)~(1∶25 000)。详查、勘探阶段,矿床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 000,根据矿床地质复杂程度、工作区面积的大小、矿山未来开采方式等实际情况,也可用(1∶1 000)~(1∶5 000)。分段勘探的大型矿床,全区地质图比例尺可用(1∶5 000)~(1∶10 000)。 普查阶段地质剖面测量的比例尺一般为(1∶1 000)~(1∶5 000)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剖面应为精测,比例尺一般为(1∶500)~(1∶2 000)。 矿床地质填图和地质剖面测量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6.2.3 饰面石材矿的矿床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图和矿体覆盖层及风化层等厚线图 饰面石材矿详查、勘探阶段要求在矿床地质填图的同时,进行节理裂隙调查,编制矿床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图,当矿体覆盖层及风化层厚度大于2 m时,需编制矿体覆盖层及风化层等厚线图。此两种图件的比例尺与矿床地形地质图相同。矿床节理裂隙图可不绘地形线,但应绘出各个地质体及其产状和构造(褶皱、断层和破碎带),着重反映出矿体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节理裂隙组、不同节理裂隙的一般产状)、发育程度(节理裂隙密度),视情况划分出不同发育程度区,划出节理裂隙密集区、层理面密集区,还应反映出色斑、色线密集区(区别不同种类的色斑、色线密集区)。矿床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图和矿体覆盖层及风化层等厚线图可单独绘制,如情况简单也可与矿床地形地质图合并。 6.3 遥感地质和物探工作 6.3.1 遥感地质 地质勘查工作中要充分运用遥感资料提供的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图质量。 6.3.2 物探工作 应充分收集区域物探资料,根据矿床的具体条件和物探技术方法的运用前提,本着高效、经济的原则,合理确定物探方法。对具备物探前提的矿床,应结合探矿工程,尽可能采用有效的地面和井中物探方法,配合其他勘查方法圈定矿体和地质体,研究矿体的连续性,了解矿体形态、产状,确定覆盖层、风化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区、岩溶发育带的分布,解决地质构造和某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 普查阶段应对具有找矿意义的物探异常,使用探矿工程进行检查验证,综合分析资料,做出评价。 详查、勘探阶段的物探工作,应布置一定数量的参数基准工程及地质、地球物理剖面,研究矿床地球物理特征,作为解释的依据。经一定数量工程验证的物探解释成果,方可作为详查、勘探的评价依据。用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测井资料,应是定量解释的测井成果。 物探工作质量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要编制与勘查阶段、勘查目的相适应的综合成果图件,物探主要成果应反映于地质勘查报告中。 6.3.3 其他工作 对饰面石材花岗石类矿床的勘查,应进行放射性测量和评价,评价准则和评价标准见附录C。岩浆岩发育的矿床,一般应做放射性检查,如发现异常应做进一步工作。 6.4 探矿工程 6.4.1 工程部署 应根据勘查工作目的、矿床地质特征,并考虑地形条件和技术经济因素,合理布置探矿工程。手段地表一般当覆盖层小于3 m时采用探槽,大于3 m时可采用取样钻或浅井;深部一般采用钻孔,当地形有利、经济合理时,也可采用坑道与钻孔相结合的方法。 普查阶段应根据找矿的需要布置探矿工程,尽量考虑能为下阶段所利用;详查阶段可根据地表和主干剖面揭露的主要矿体的总体特征,与已知矿床类比,按初步划分的勘查类型系统布置工程,在工作中应不断研究和调整,最终基本确定矿床勘查类型和工程间距,控矿工程应布置在勘探线剖面上;勘探阶段通常是在已基本确定矿床勘查类型、工程间距的基础上,系统加密布置探矿工程。 探矿工程布置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本着一工程多用的原则,尽可能兼顾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多方面的需要。 6.4.2 坑探工程 探槽、坑道等坑探工程质量应符合坑探规程的要求,控制矿体的工程应揭穿矿体顶底板围岩界线。探槽的深度一般应挖至新鲜基岩内0.3 m~0.5 m,勘查饰面石材矿探槽应穿过风化、半风化带,达到新鲜基岩内以能鉴别花色品种、统计节理裂隙和采取品种鉴定基本样为准。如遇探槽施工困难或难以保证施工安全时,可采用取样钻或浅井替代探槽。 6.4.3 钻探工程 岩心钻探钻孔口径以能满足地质编录和采样的需要,达到预期探矿目的为准。 钻探工程施工中,要根据矿种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岩矿心采取的质量,纵纤维石棉钻探取心操作可参考附录F。各矿种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要求如下 a)玻璃硅质原料岩类矿、饰面石材矿、石膏矿、硅灰石矿、滑石矿、石墨矿钻孔岩心采取率不低于70%,矿心(包括矿石、矿化夹石,近矿3 m围岩及重要标志层)采取率不低于80%,计算分层平均采取率,厚度大的矿体,按连续5 m~8 m计算平均采取率,钻进中要注意保持矿心完整; b)玻璃硅质原料砂类矿层分层采取率一般不低于80%,不超过130%,钻进中要避免涌砂; c)温石棉矿顶底板围岩的岩心采取率不低于75%,其他岩心采取率不低于70%,矿心采取率不低于90%,钻进中应防止选择性磨损和扰扯石棉纤维,力求矿心完整、清洁。 钻探工程其他质量要求遵循地质矿产部1982年颁布的岩心钻探规程的规定。 6.5 岩矿鉴定、分析的采样与测试 6.5.1 岩矿鉴定取样 对不同类型的矿石和岩石分别取代表性岩矿鉴定样品。 6.5.2 化学分析取样 6.5.2.1 基本分析样品的采集 玻璃硅质原料、石膏、硅灰石、滑石、石墨矿的所有见矿工程和可以利用的矿体露头均应采取基本分析样品。样品应沿矿体厚度方向布置,按工程、矿体、矿石类型、矿石贫富而分层、分段连续采取。近矿围岩也应采取适当数量的样品。厚度大于0.5 m的明显夹石应单独采样。若一个样段是由矿石(单层厚大于10 cm)与夹石交互组成,也可将此样段中的矿石与夹石分别合并成两个分样,此样段的成分为两个样成分的加权平均值。纤维石膏一般只采取代表性样品做基本分析,其数量不少于20件~30件。硅灰石矿对具备手选条件的应将矿石和脉石分别采取(脉石部分只做统计含矿率用),并统计每个样品的含矿率。 基本分析样段长度(按矿体真厚度计算)一般采用以下数值∶石膏、硅灰石、石墨矿1 m~2 m,玻璃硅质原料矿0.5 m~2 m,滑石矿0.6 m~1 m。如果矿石沿厚度方向品位变化不大,且不在边界品位上下波动时,样长可适当放宽。 基本分析采样方法,在矿体露头或坑探工程中通常采用刻槽法,样槽规格一般可采用以下数值石膏矿为(3 cm2 cm)~(10 cm5 cm),玻璃硅质原料、硅灰石、石墨矿为(5 cm3 cm)~(10 cm5 cm),滑石矿为10 cm5 cm,采样中应保证刻槽断面规格。钻孔采样采用半心法,不同回次岩心直径或采取率相差很大时要分别采取,采集样品的半心和保留的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