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1).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卷第期 年月 安 徽地质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一 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 徐小磊 ’ , 杨 则东 ’ , 孙仁伟 , 戴圣潜 ’ , 褚进海 ’ , 鹿献章 安徽 省地质调查院 , 安徽合肥安徽省地质矿 产勘查局 , 安徽合肥 摘要系统总结了安徽省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和现状 , 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水文 地质 、 环境地质问题讨论了开展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 重要性 、 必要性和社会需求 , 以 及今后开展水 文地质 、 环境地质 调查工作方向和战略研究 关键词水文地 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引言 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调查作是一项重要 的基 础性 、 公益性工作 , 是经济建设的先行 。 本文对建国 以来安徽省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调 查工作进行了总结 , 对其存在 的主要问题 , 进行了 阐述和讨论 。 同时对加强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调查 工作的重要性 、 必要性和开展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 调查工作的战略及其社会需求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 为安徽省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徽 的建设提供依据 。 建国以来主要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 研究程度 完成全省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万 , 淮北 平原农田供水水 文地质勘察万为主 , 淮北东 北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万 及岩溶水资源评 价 , 全省及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 , 淮北第二发 电厂 、 淮北 、 宿州 、 阜阳 、 蚌埠 、 合肥 、 铜陵 、 芜 湖 、 宣城等城市和仁矿供水勘察或水工环综合勘察 万 。 对淮北地区盐碱土与地下咸水 , 两淮地区 地方性氟中毒 , 皖东与大别山 区碘缺乏病 , 阜阳市 地面沉降 , 两淮与沿江矿区采空塌陷 , 淮南 、 铜陵 等地岩溶塌陷 , 安徽维尼纶厂巢湖滑坡进行了勘 察 , 对重点工程 、 铁路 、 公路等进行了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 , 完成了巧个县市 、 区的地质灾害调 查与区划工作 。 完成全省环境地质调查万 、 地质灾害 调查 巧 万 、 农业地质环境评价 、 充滕 一 两淮能 源开发区环境地质论证 、 两淮煤田煤炭开采环境地 质调查 、 两淮经济区水文地质 、 工程地质 、 环境地 质综合评价 、 沿江经济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 质综合评价 〕 初步编制了全省地貌 图 、 第四纪地质图 、 水文地质图 、 工程地质图研编 。 初步建成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 对淮北 平原区域地下水及重要城市地下水的水位 、 水温 、 水质 、 水量实施监测 , 开展全省汛前 、 汛期及突发 性地质灾害调查 。 通过以卜工作①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 、 上程地质条件和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②全省及区域 地下水资源数量基本清楚③基本查 明主要城市或 水源地水文地质结构④地质灾害的现状基本清 楚⑤对全省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有进一步认识 。 水文地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 省水文地质的主要 问题集 中在区域水文 地质条件研究程度 、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 地下 收稿日期 一 一以 责任编辑 柏林 作者简介 徐小磊 一 , 河南荣阳 人 , 教授级高级程师卜要 从事环境地质 、 遥感地质及技术管理作 安徽地质年 水开 发利用的负面效应及地下水资源管理等诸方 面 二 以往水文地质成果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需要 自世纪年代始 , 地矿 、 水利 、 建设等部 门 , 在安徽省开展过不同目的 、 不同精度 、 不同区 域的调查 、 勘查 、 评价等作 , 取得了一 大批水文 地质成果 , 对个省水文地质条件形成 」 ’ 阶段性的认 识 , 藉此为指 导水文地质实践起 到过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社 会的发 展和 历 史条件的 限制 , 以及环境地质 条件和水资源形式 的变化 , 还 不能客观地反映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水文地质条件 , 特别是对地下水赋存条件的研究和地下水系统补 、 径 、 排条件研究不够对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现状 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动态变化不够 地表水与地 下 水合理配置不够运用新理论 、 新技术 、 新方法 全面 、 系统地重新审视水文地质条件成为当前水文 地质 卜作的全新课题 , 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和突出 重点城市 、 重点地区的新一轮勘查工作尤为重要 地下水资源的不足形成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据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公布 , 全省 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亿 , 人均和耕地 亩均地下水 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我省属地 下水资源短缺的省份一些地区水资源尤其是地下 水资源的不足 ,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 与经济发展创制 约因素 。 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 , 决定了地下水在地 域卜分布的严重不均 , 城市和工业用水的快速增长 与有限的水资源矛盾日趋尖锐淮北平原是我国重 要的商品粮 、 能源基地 , 国土面积为全省的 , 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占全省总量的 , 地下水 位埋藏浅 、 易开采 、 水质好 , 适宜饮用和灌溉 , 但 该区地表水可用资源贫乏 , 地下水资源尚难满足 农业用水之需江淮之间以省会合肥 为中心是我省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 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 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 是地表水 、 地下水资源严重匾 乏地区 , 尤其是大别山 区 山前地带 、 江淮分水岭沿 线地区干旱季节人畜饮用水极度困难 , 水资源的紧 缺已成 为该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 富奔小 康的主要制约因素沿江和江南地区是重要的金属 矿产 、 林茶及旅游经济区 , 沿江丘陵平原区地下水 资源较为丰富 , 皖南山 区含水岩组储水条件较差资 源量有限 , 地下水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需 求 。 地下水资源开采不平衡 、 潜力需重新评估 区域性地下水开采程度整体较低唯淮北平原 开采强度较大 , 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和农村人畜饮 用年统计 一 , 全省地下水开 采总量为 亿 , 其中淮北平原区亿 、 门淮波状平 原区亿 、 沿江斤陵平原区亿 , 、 皖 南中低山区 】 亿 , 、 大别 ‘, 氏山区开采甚微 城镇用水多采用集中供水方式 水源地也集中 在北部地区 〔 全省个水源地 , 地下水年开采总 量亿 , 其 中淮河以南亿除少数 水源地开采岩溶水外 , 多开采浅层地下水由于缺 乏对地下水的科学认识和管理 , 有的城市在建成区 范围内盲目集中打井 , 强化开采 , 已出现以区域地 下水位持续下降为标志的地下水超 量开采等环境 地质问题 , 造成部分浅井干涸抽水设 备更替 、 供 水成本增大 , 地下水资源潜力丧失或减小 , 其中淮 北地区的阜阳 、 毫州 、 界首 、 淮北市较 为突出 、 早 在世纪 一 年代 。 阜阳市中深层地下水头尚 高于地表 , 到了世纪年代随着地下水开采量 的增加 , 水位床持续大幅度下降 , 目前开采最 大动水位埋深已逾水位压埋深等 值线圈定的漏斗面积已超过 “ , 目与附近水 源地 的降落漏 斗已经或正在连为一体 , 寻找不同层 位 、 不同地点的后备水源地已成为当务之急淮北 市水源地以岩溶地下水为开采目的层 , 自年 以来开采量剧增 , 岩溶裂隙水漏斗面积已超过 耐 , 中心水位压理深左右 , 漏斗降速 一 。 卜覆孔隙含水岩组水位亦呈漏 斗状 同步下降 , 部分民用浅井干涸 , 出现 「农业争求矛 盾 。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 用 、 保护与管理亚待加 强 地下水资源管理还 处在粗放型 、 无序状态 , 大 多数城镇水源地并未进行勘查评价 , 水资源情况不 清 , 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育目性建立地下 水资源管理与监测机构 , 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 研究 、 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 健全水 文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十分迫切必要 环境地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类 几程经济活动的加剧 , 城市发展 和矿 第卷第期徐小磊 , 等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 山开采等产生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 , 制约了我省经 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 根据调查我省面临的主要环境 地质 问题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地面沉降 随着城市化 、 工业化的推进 , 地下水资源 的需 求量加大 , 大规模无序集中开采地下水 , 使我省的 阜阳市 、 毫州市 、 宿州市 、 界首市等城市出现地面 沉降根据统计年阜阳市累计沉降量已达 , 目前沉降范围大于以卜宿州 市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超过 地血沉降对水利 「程和城 市的市政基础设施 产生 了严重破坏 , 中 一 阳市的泉河 、 颖河穿越沉降区 的河堤坝 , 高度已降低 , 市中心的颖河节制闸整体 下沉 】 左右 , 严重 影响了泄洪和防洪能 力 , 城市 输排水管道时常断裂 , 井管抬升 , 多座公路桥梁建 筑物开裂由于地面沉降是缓变形 的地质灾害 , 给 城市建设的危害将越来越严重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安徽省是我 国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 , 全省 已发现各类矿产种 , 年上矿产储量表的 矿产地处 , 已探明储量的矿种种 , 在 种主要矿产中 , 我省保有储量在全国前位的矿 产有种 。 矿产资源 的开发给我省的国 民经济和 社会经济发展作出 了重大贡献 , 同时也产生了一 系 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 如地表采空塌陷 、 疏干排水 引起的岩溶塌陷 、 大气污染 、 崩塌 、 滑坡 、 水土流 失 , 破坏和侵 占土地 、 土壤污染 、 尾砂坝失稳等一 系列问题 。 采空塌陷主要分布于两淮地区 , 次为沿江的铜 陵 、 马鞍山及广德等地 , 至年 , 全省已有 座矿山发生采空塌陷 , 塌陷总 面积 , 塌 陷中心深度 一 。 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铜 陵 、 安庆 、 淮南等地区 , 目前全省已发现岩溶塌陷 处 , 塌陷点个 。 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的危 害主要为挤 占 、 毁坏农田 ,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破坏基础设施 、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妨碍 交通 、 通讯设施和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 , 使 一 农业 争地问题更为突出 、 露天采场边坡失稳 , 是我省露采矿山常见的环 境地质问题 , 主要分布于沿江地区的建材或金属矿 山采场 , 产生滑坡 、 崩塌等地质灾害 。 据统计自 年代以来曾先后发生较大规模的露天采场边坡 失稳起 , 造成矿山设备损毁 、 停止乃至采场报 废等灾难性事故 。 矿山尾砂坝失稳 , 废水 、 废碴污染较为普遍 。 全省矿区废碴年排放量约 , 历年 累计堆 积 一一 废矿碴 , 占地面积矿坑排水 达 。 矿山排放 的废水 、 废碴 中含有一 定量 的污染物质 , 对矿区周 围的地表水 、 地下水 、 土壤造成了严重 的重金属污染和其它有毒污染 地质灾害问题 安徽省地质灾害较为频繁 , 主要有种地质 灾害 , 其类型有崩塌 、 滑坡 、 泥石流 、 地裂缝 、 岩溶塌陷 、 采空塌陷 、 汀几湖崩岸 、 水土 流失 、 地方 病 、 土壤盐渍化等 , 而大部分是由人类 卜程经济活 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分布较为广泛 , 根据统计每年 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亿元 二 随着人类 程活动的加剧 ,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有逐 年加剧之势 , 并严重影 响了我省的社会经济发 展和 社会稳定 。 农业环境地质问题 安徽农业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 流失 、 土地沙化 、 农业污染 、 土质退化 、 低产田 、 洪涝灾 害等 。 根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土地退化 、 低 产田 、 洪涝灾害等时有发生 ,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 , 其中中度水土流失面积 , 轻 度水土流失面积 , 强度水土流失面积 ,, 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 , 剧烈 水土流失面积 , 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 , 肥 力下降 、 生态环境恶化 、 加剧 自然灾害的发生 , 严 重制约了我省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 生态环境及地质遗迹保护问题 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世纪年代末至 年代初 , 到年月 , 我省先后建立了三 种类型 、 三个级别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犯处 , 其中国家级处 、 省级处 、 县市级处 , 总面积 ,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 从年 月至年月 , 我省还先后建 立了处森林公园 , 总面积万 , 占全省 森林总面积的 , 其中 , 国家森林公园处 , 省级森林公园处 。 年开始地质公园建设 ,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进行了黄山 、 齐云 山 、 浮山 、 淮 南八公山四处 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报告土作 , 并于 年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 安徽地质年 年石 台溶洞群 、 牛 占牛降 、 明光女山正积极 申 报省级地质公园 , 并已进行了审查 。 我省黄山 国家 地质公园已编写了丰富的报告 , 申报了世界地质公 园 , 并已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批准 。 水库区环境地质问题 建国以来我省兴建了众 多水库 , 其中大型水库 座 , 中型水库座 , 总库容达到 】 亿由 于其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 都存在严重的淤积问题 万 如大别山北麓五大水库建成后 的 一 巧 年里已淤 积亿 , 占兴利库容的水库淤积 , 大 大地降低’水库的蓄洪 、 泄洪 能 力 二 另外 , 由于库 区淤积人为围垦严重 万 此外 , 坝址稳定性和诱发地 震时有发生 , 水库安 个存在一定的隐患 开展重要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调查 工作 一讨论 江河 、 湖流域环境地质 横贯我省的长江 、 淮河两大河流及巢湖 、 龙感 湖 、 大官湖 、 武 昌湖等大小湖泊 , 是我省主要的地 表水资源但沿江河 、 湖岸带所产生的变迁 、 淤积 、 崩塌 、 溃堤 、 管涌 、 人 一二 造岸 、 围湖造田和 水质污染问题 , 游水土流失及新构造升降运动所 造成的抬升与下降等一 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 给人类 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众多危害如洪涝灾 害 、 水资源匾乏等 。 而我省以往地质 一〔 作 , 对这 些江 、 河 、 湖泊缺乏深人系统的调查研究 , 急需从 地质环境角度提 出科学的整治对策 。 矿山环境地质 安徽省是一个矿业大省 , 其中煤炭 、 有色金属 、 钢铁等矿产资源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 , 建材 、 水泥 灰岩等非金属矿产近年来也进行了大规模开发 。 其 中淮北 、 淮南 、 铜陵 、 马鞍山等均是以采矿业而发 展起来的矿业城市 , 但多年来的矿山开采所产生的 一系列环境地质 问题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 破坏 , 也严重制约了这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 需要 解决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采空 区地面塌陷 、 疏干排水引起的岩溶塌陷灾害 , 矿山废水 、 废碴污 染 , 矿区地表生态环境恢复 与治理问题等 。 采空区地面塌陷 、 岩溶塌陷 采空区地面塌陷主要产生于两淮地区 , 沿江次 之 , 截 自年资料表明 , 全省已有座矿山发 生采空区地面塌陷 , 塌陷总面积 , 岩溶 塌陷主要 发生于铜 陵 、 淮南两市 , 自五十年代以来 渐趋活跃 , 塌陷造成的地表农田消失 、 道路及管道 破坏 、 建筑物被毁等灾害损失巨大 , 致使大片土地 废置 , 城市用地 紧张 , 并产生 一 一定 的社会不安定 因素 矿山废水 、 废碴污染 矿山废水 、 废碴污染问题普遍 , 矿坑酸性水 、 选矿废 水 、 废矿碴 、 尾砂等对地表水 、 地下水 、 上 壤造成了严重 的重金属污染和毒素污染 矿山生态环境恢 复与治理 我省 一部分矿山 开采已近尾声 , 少数已停产 , 但矿山开采后遗留下来的土地 、 生态环境已被 破 坏 , 地表废碴堆 、 采矿坑 、 尾砂库 、 污水渠遍布 , 植被稀疏 , 土壤砂石化 , 不适于农 、 林业生 产和建 筑 「程用地 而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 一作, 在我省 尚未正式起步 , 也缺乏系统的矿山环境调查 研究 一卜作二 城市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 安徽省城市水文地质 、 「程地质 、 环境地质 作 , 尽管在世纪年代 , 曾在少数城市开 展过水工环地质综合勘察 , 但由于当时作方法和 工作程度的局限性 , 其成果已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发 展 的需要 , 世纪年代以来城市水文地质环境 地质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 环境地质问题所产生 的后 果将给城市规划 、 发展 、 产业结构调整 、 城市环境 容量等产生制约作用 。需 要解决的城市水文地质环 境 、 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地表水 、 地下水污染 , 过量 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及区域性地下 水位下降并诱发地面沉降灾害 , 矿山城市的采空区 塌陷 、 岩溶塌陷灾害等 。 对一些重要的城市应及早 进行环境容量论证 。 城市地表水 、 地下水污染 由于 “ 三废 ”污染 , 我省境 内的长江 、 淮河 、 新 安江三大水系地表水体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 尤 其是城市下游的江河段及湖泊污染更加严重 , 造成部分城市污染性水资源匿乏 , 至使过量开采地 下水资源 , 继而 由此产生了一 系列新的环境地质问 题 。 少数城市因地下水资源很贫乏 , 严重制约了城 市的发展 。 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 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 , 城市供水以开采地下水 第卷第期徐小磊 , 等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 资源为主 ,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 工业生产 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 加之地下水资 源开采布局不合理 , 自世纪年代以来已在阜 阳等城市出现了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 且漏斗范 围正 在不断扩大 , 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 。 随着地下水位 的大幅下降 , 城市集中开采区产生了地面沉降灾 害 , 如阜阳 、 毫州 、 涡 阳等城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 的地面沉降灾害 , 并造成了城市供水 、 供气管道 、 排水管道及水利 、 道路 、 桥梁等设施严重破坏 、 水 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而这些问题均未能开展专 门地质仁作进行勘查研究 。 严重缺水地区找水水文地质 安徽 省中部 江 淮 分 水 岭地区和东南 部的 宣 城郎溪广德地区 , 由于地形地貌及地 层中生代红层盆地条件所限 , 地表水 、 地下水 资源均十分贫乏 , 人畜用水紧张属我省的严重缺水 地区 。 多年来水利部门虽采取了挖塘蓄水 、 挖井抽 水等措施 , 但其收效甚微 , 根本无法解决 当地的 一 ’ 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 长期以来居民 人畜用水紧张 , 用 的是沟里的污水 、 臭水 , 遇到中 等干旱年份靠外面送水以解决人畜用水 , 农业生产 听天由命 , 工业生产处 于落后状态 。 水资源问题严 重 困绕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 迫切需要从找水理念 、 成井工艺上进行新的突破 。 地质灾害防治 安徽省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 , 除前已述及的地 面沉降灾害 、 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和岩溶地面塌陷 灾害外 , 广大丘陵山区的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也十分发育 。 这些灾害大多分布于河流 、 公 路 、 铁路 、 村庄 、 城镇 、 矿山 、 旅游景点等重要地 带 , 产生的危害也相当严重 。 因灾害发生后大多得 不到及时治理 , 使其具继承性 、 复发性和突发性的 特点 , 且大多数已建 「程也无法避让 。 因此 , 开展 全省地质灾害预警仁程重点调查县市地质灾害 现状与区划「作 , 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 健全地质灾 害监测预报系统 , 同时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进行 勘查 、 治理工作 , 具有重大的防灾减灾意义 。 农业环境地质 我省农业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土地沙化 、 土质 退化 、 洪涝灾害 、 低产田 、 农业污染 、 耕地减少等 。 这其中既有 自然地质环境因素 , 也有人为作用所造 成的原因 , 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不清 、 滥施化肥农 药 、 盲目围垦 、 耕作制度和作物适宜性等 。 近年来 我省农业开发区 、 示范田如雨后春笋 , 农业结构也 多样化 、 产业化 , 但大多没有达到优质 、 高产 、 低 投入的预期效果 , 相对于安徽农业大省来说 , 农业 环境地质作已远远落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 生态环境及地质遗迹保护 安徽省地貌类型多样 , 平原 、 丘陵 、 山地均有 , 广大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复杂 , 除具有国家级的黄 山 、 九华山 、 天杜山旅游区外 , 尚有众多的 国家级 、 省级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 以及占文化遗址和珍 贵的地质遗迹 。 如何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和地质资源保护 , 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 使其为 我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 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环 境和地质资源调查研究 几作 , 以便从地质环境角度 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地下热水资源勘查开发利 用 地热作为一种无污染的能源 , 开发利用前景十 分广阔 , 国际国内对地热资源勘查 、 开发利用的积 极性不断高涨 。 我省从地质条件背景分析 , 具备了 地热资源勘查 、 开发利用 的前景 , 沿江及大别山一 和县 、 含山褶皱带 , 具有很好的构造控制深循 环型成热前景 , 地表已出露的热水泉处庐江东 汤池 、 温热水泉处黄山 、 东至张湾 、 和县香泉 、 岳西汤池贩 、 巢湖伴汤 、 温水泉处 、 钻孔等地 热异常点个 。 合肥盆地和淮北平原西部阜阳地 区具有很好的深埋型地热田成热前景 , 目前在金 寨天堂寨地区 、 阜阳市的太和县已打出水温达 多度的热水井 。 此外毫州市 、 芜湖市 、 安庆市 、 合 肥市也正在积极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卜述地热 远景区 , 除泉水出露 的少数几个点因地方进行了开 发利用而进行过简单勘查评价外 , 其余均未专门进 行过地热资源勘查评价 。 因此 , 及早开展地热资源 勘查与开发利用工作 , 对我省开发新能源 、 调整产 业结构 、 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社会 、 经济发展对我省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 “ 九五 ”以来 , 我 省经济发展进人子决车道 , 但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 。 农业基础仍较薄 弱 , 不能有效抵御 自然灾害的影响 , 国民经济整体 素质不高 , 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状态 , 淮河干支流 安徽地质年 和巢湖等水域和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 已直接影 响到地区经济发展 , 人口 、 就业矛盾突 出 , 地区发 展与社会 、 经济 、 环境呈不协调状态 , 这些问题的 解决 与否直接影 响到我 省世纪 战略目标的实 现安徽 省世纪议程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 是在经济持续 、 快速 、 健康增长的同时 , 实现我 省经济 、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 展 , 安徽的可持续发 展是建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 、 资源 的叮持续利用 、 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 人 民生 活质量逐步提高的基 础卜 , 目前的经济现状已具备了较快发 展 的条件 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 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 逐 步解决环境 、 资源 、 社会和经济发展 的矛盾 、 以 保证经济发展 目标的实现 , “十五 ”到二 一 年的 经济目标是经济增 长率高于 全国平均 , 年 ,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 国 平均水平 , 综合省力跨人全国先进行列社会目标 是基本清除贫困 ,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 到 年 ,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 生活水平向中等发达 国家 迈近 , 城乡居民的居住 、 交通 、 通信和保健条件大 为改善 , 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 环境指标 是实现淮河和巢湖水域水质基本变清 、 环境污染 得到基本控制 , 省辖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 皖南山 区和大别山区自然生 态逐步走 向 良性循环 , 生态安 徽建设 , 年初步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 城乡环境清洁 、 优美 、 安静 、 经济 、 社会与环境协 调发展 。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 , 但安徽省农业抗灾能力 弱 , 水旱灾害频繁 , 淮河 、 长江两大流域经常发生 严重 的水灾 , 年淮河特大洪涝灾害给我省造 成了惨重 的损失 ,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旱灾严重 , 给 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 部分地区尚 存在 中低产土壤 、 地方病在某些地方流行等等 , 均 需要加强 基础性 、 公益性水文地质 、 上程地质 、 环 境地质调查研究作以促进安徽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重要物质 基础 , 我省虽 然矿产 、 淡水 、 土地 、 旅游等资源丰 富 , 但目前 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正 面临 严峻的挑战 , 一是我省人 口按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 , 人均淡水 、 耕地分别只有全 国人均水平的和 ,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和 , 而月随着 人口的增加 , 人均资源量仍在继续下降 。 二是在开 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 , 伴随着对自然资源和生态 环境的破坏部分地区森林乱砍乱伐 、 矿山乱采乱 挖 、 工业只废污染的现象仍然存在 , 造成山区水土 流失 、 淮河和巢湖水污染严重 , 生态环境恶化的局 面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 二是竞争加剧 , 使我省今后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 的需求过份依赖自然资源 的日益短缺将成为经济和社会持续 、 快速 、 健康发 展的重要制约 因素 , 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我 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快速 发 展 的战略选择 〔 因 此 , 迫切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水资源调查评价 , 进一 步优化配置水资源 , 同时 , 加强水域环保护 , 治理 水污染 , 做好土地资源的调查 、 监测以及 土地资源 信息管理 上作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条件 , 加强 矿山环境的调查 , 评价及研究, 二 , 为合理开采矿 产资源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安徽省所处的 自然地理条件和某些历史因素 , 加上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的某些不当行 为 ,导 致灾 害频繁发生 , 主要包括气象 、 生物 、 环境 、 土地 、 事故 、 地质六大类灾害 , 其中旱涝灾害是最严重的 自然灾害 。 因此 , 加强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的 灾害影响评价研究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 与各种 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以及 人为因素引起的 未来 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探讨通过调 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程度 , 减少未来 自 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可能性和减轻其危害的途径 , 建 立与我省经济 、 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灾减灾体 系 , 是我省广大环境地质 飞作者一项光荣而又艰巨 的任务 。 水文地质 、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向 及 战略研究 指导思想 围绕安徽省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 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 以及生态安徽建设目 标 , 依靠科技进步 , 采用新机制 、 新思路 、 运用新 理论 、 新技术 、 新方法 , 开展水文地质环境 、 地质 调查评价 , 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 、 程地质 、 环境 地质调查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紧密结合 , 加强 国计民生 、 国家安全和我省重大基础工程建设 项目前期的地质调查评价 , 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 , 为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 为减灾 第卷第期徐小磊 , 等安徽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战略研究 防灾服务 , 为国土资源 和环境保护与建设服 务突 出淮河流域安徽段 、 长江 皖江经济带 , 及合肥 经济中心 和矿山城市的环境地质 几作 , 为落实国家 和安 徽 省地质调 查 “ 十五 ’, 计划和 “ 二一 ’, 年 水 文地质环境地质调 查 卜作部署提供依据 可着手应用多和自动监测技 术 , 全面 了解 省内水资源 及环境的演变和现状 , 重新核算地下水 资源开展新一轮动态 、 数字 水文地质图 的研编 作开展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调查 , 预测水资源及 环境变化趋势 , 进行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 二 制定合 理的水资源 开发利用 和保护规划 针对已经出现的 水资源问题 、 采取行政的 、 法律的 、 技术的 手段 , 控制水环境状态朝 着 良性循环制约方向发 展 , 并在 资源 、 环境和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前提下满足 不断增 长的社会对地下水资源 的需求 充分开发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 、一程 地质 、 环境地质 、 物化探 、 遥感等丰富的地质资料结合安 徽省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和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 , 以及生态安徽建设目标应用新理 论 、 新方 ‘ 法 、 新技术对原有的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 用 , 并在原有资料分析利用的基础卜分析评价安徽 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 开展 问题突出的水文地质环 境地质调 查与评价作 以服务于安徽 省近期和长 远社会经济发展 为目标 , 开展水文地质 、 几程地质 、 环境地质调查 项 目 , 以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调查评价 ’作主要部署在环境地质和水资 源问题突 出的淮河流域 、 巢湖流域 、 安徽中部及皖 东南严重缺水地区 、 地质灾害预警 ’程 、 两淮及沿 江的矿山环境 、 地质遗迹 、 地质景观和全省农业生 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技术路线 加强新理论 、 新方法 、 新思路及高新技术的应 用以提高调查评价作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水文地 呜 质 、 飞程地质 、 环境地质条件的调查研究 、 地质灾 害动态监测及防治 、 环境地质系列 图的编制 、 环境 地质信息系统建立的各种需要 充分收集利用调查区已有各种资料 , 采用地质 测量 、 化探 、 遥感 、 物探 、 钻探 、 试验等多种调查 手段方法 , 注重 “ 多’’技术应用与集成 , 以地球表 层系统理论为指导 , 以人地关系研究 为主线 , 以环 境地质问题调查为重点 , 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 , 和 适 当的勘查 仁作 , 充分采用新理论 、 新技术 、 新方 法 , 深化对水文地质 、 「程地质 、 环境地质问题的 认识 , 提高调查和勘查成果 的水平 一 技术方法 系统收集研究已往调查区的各类成果资料 , 进行分类整理 , 综合分析 , 建立资料 、 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与多 “”技 术相 结 合开展调查 研究 , 实现调查与勘查成果全部数字化 、 评价预测 的计算机化 、 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和信息 、服 务的网络 化 利用遥感 技术 , 进行不同目的的遥感 解译 , 实 时地提供各种环境信息 , 发现各种变化 , 及时进行数据更新 应用技术尽快建立阜 一 阳 、 毫州 、 界首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 纳人 全国地面沉降监测 网络系 统 , 同时利用其实时 、 快速地提供各类水 ’环点 、 钻孔及其它勘探点 、 灾害点等的空间位置 , 利用 和可视化技术 , 对多种来源 的时空数据 进行综合处理 、 集成管理 、 动态存取 , 作为新的集 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 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 、 管理 、 分析处理提供地学基础 。 建立调查区 区域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 实现数据采集的标准化 、 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 评价 预测的模型化 、 综合整治的可视化 。 为社会经济发 展的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水文地质工作方 向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 开展新一轮严重缺水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潜力 调查评价 , 在安徽省重点调查评价安徽 中部江淮分 水岭地区及皖东南 “ 红层 ”严重 缺水地区水文地 质 调查评价作刘 一淮 北平原淮河流域以地下水系 统理论为指导 , 更新整理有关资料 , 深化对淮河流 域 内地下水的形成 、 赋存与调蓄功能和环境与生态 功能的认识 , 评价可持续利用区域地下水资源潜力 及其空间分布 「 地热资源调 查评价 根据全省地热资源分布 , 重点调查评价阜阳 、 合肥 、 毫州 、 安庆等城市地热的分布 , 地热资源 的 分布形成的地质条件 , 地热场展布和热储模式构造 及其特征 , 圈定地热异常范围 , 为我省地热资源 的 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水文地质数据 库建设 安徽地质年 完成全省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建设 , 万城市水工环综合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 , 形成了一批水文地质 、 工程地质 、 环境地质调查成 果数据库 , 为社会提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信息服 务 。 环境地质工作方向 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重点开展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的农业生态地球 化学调查 、 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 以及大别 山 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 新安江流域 、 巢湖流域的 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 地质灾害调查与 防治 开展安徽省地质灾害预警工程 , 编制全省地质 灾害现状与区划图件 , 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 学依据 , 同时开展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大别山区 、 皖南山 区及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地质灾 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 矿山环境地质调 查 重点开展长 江沿岸的矿山及城市及两淮煤矿 矿山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 主要开展马鞍山市 、 铜陵 市 、 淮南 、 淮北等城市的矿山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 作 。 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 查及地质 遗迹保护 和 湿 地 资源调查与评价 开展安徽江淮流域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 价 , 调查评价安徽省地质遗迹资源 、 长江中下游地 区的湿地资源 。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 加快建设阜阳 、 毫州 、 界首 、 地面沉降监测 网 络 。 参考文献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 , 安徽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地质出 版社 , 安徽省水利厅 , 安徽水旱灾害州匕京中国水利水 电出 版社 , 「张永波编著 , 水工环研 究的现状与趋势 , 北京地质 出版社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安徽省年鉴 , 」合肥 安徽 年监 出版社 , 」安徽省统计局 , 安徽统计年鉴 , 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 , 张坤民 , 可持续发展论 , 州匕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王玉太世纪 上半叶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水战略研究 , 「合肥 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安徽省水利厅 , 安徽省环境保护局编 , 安徽省水功能区划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一 ,一 口厂夕 一 , 一,一 , 一 , 从了 七 , 叹厂 , 代 , , 一 , ,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