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 (试行)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2010 年 9 月 2 前 言 为规范重庆市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统一重庆市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保障 重庆市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质量,在重庆市城镇规划和工程建设中有效保护地质环境,依照 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根据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 理局要求,结合市 DB50/139─200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DZXXX─2008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试行)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地质环境调查、规划区地质环 境影响评估、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成果等八章组成。 本规定按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1- 2000)编制。 本规定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定由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本规定主编单位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规定参编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勘测院、重庆市地质矿产勘 查开发局、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监督站。 本规定起草人彭先孚、方玉树、任幼蓉、江景雄、黎力、何 平、王敬林、李进财、 彭光泽、王靳、唐剑波、向强。 3 目 次 前 言 .......................................................................................................................................................2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4 4 总则 .....................................................................................................................................................5 4.1 一般规定........................................................................................................................................5 4.2 评估工作程序................................................................................................................................6 4.3 评估级别........................................................................................................................................6 5 地质环境调查 .....................................................................................................................................8 5.1 一般规定........................................................................................................................................8 5.2 致灾地质体及致灾地质作用调查................................................................................................8 5.3 水文地质调查................................................................................................................................9 5.4 地下空间调查..............................................................................................................................10 6 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0 6.1 一般规定......................................................................................................................................10 6.2 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分级..................................................................................................11 6.3 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分级..........................................................................................................13 6.4 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规划建议......................................................................................13 7 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4 7.1 一般规定......................................................................................................................................14 7.2 现状评估......................................................................................................................................14 7.3 预测评估......................................................................................................................................15 7.4 综合评估......................................................................................................................................16 7.5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建议........................................................................................17 7.6 建设场地适宜性..........................................................................................................................17 8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成果 ...................................................................................................................18 8.1 一般规定......................................................................................................................................18 8.2 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18 8.3 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18 附录 A ......................................................................................................................................................20 附录 B ......................................................................................................................................................21 4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 1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规定适用于规划区和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技术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 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 万~1∶5 万) DZ0225-2004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XXX-200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DB50/139-200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DB50/143-200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J50-043-2005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J50-047-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 3.1 地质环境 geo-environment 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并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岩石圈的表层空间。 3.2 地质环境问题 geo-environmental problems 对生产生活有不利影响的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 3.3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al effect 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4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 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5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6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7 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8 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可能失稳的岩体。 3.9 崩塌 rocksoil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5 3.10 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塌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和洼地的现象。 3.12 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高程降低的现象。 3.13 地裂缝 ground fissur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4 含水层 aquifer 饱含重力水的土层或岩层。 3.15 含水层破坏 aquifer breakage 人为活动引起的含水层水位降低、水量减小、范围缩小、水质恶化等现象。 3.16 地质遗迹 geological traces 被县级以上政府列为保护单位的具有观赏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 3.17 地质遗迹破坏 geological traces breakage 人为活动引起的地质遗迹的消失或观赏与科学研究价值的降低。 3.18 地下空间 underground space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形成的有一定用途的地下洞室。 3.19 地下空间破坏 underground space breakage 地下空间的毁坏、破损。 4 总则 4.1 一般规定 4.1.1 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 估宜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进行。 4.1.2 评估时段不应小于评估项目设计使用年限。 4.1.3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应包括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质遗迹破坏、 地下空间破坏及由地下空间开挖引起的岩土体变形,其中地质灾害种类尚应包括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1.4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范围不应小于规划区和建设场地范围,应视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特 点及影响范围、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种类按下列原则确定 可能受崩塌、滑坡影响和可能引发崩塌、滑坡的评估项目,其评估范围应包含崩 塌、滑坡所涉及的范围。 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评估项目,其评估范围应包含泥石流三区(物源区、流通区、 堆积区)中所在区及其上游区分布范围,可能引发泥石流的评估项目,其评估范围应包含 泥石流主要影响范围,调查范围宜包含完整的泥石流流域。 可能受地面塌陷影响和可能引发地面塌陷的评估项目,其评估范围应包含可能塌 陷范围。 可能受地裂缝影响的评估项目,当根据已有资料不能对地裂缝作出恰当评价时, 评估范围应包含地裂缝延展的范围。 可能受地面沉降影响的评估项目,当根据已有资料不能对地面沉降作出恰当评价 时,其评估范围应包含引发该区地面沉降主控因素所在的范围。 可能引发地表水体渗漏的项目,其评估范围应包含各渗漏途径的分布范围,调查 范围宜包含地表水体的汇水范围及用水范围。 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的评估项目,其评估范围应包含整个含水层分布范围。 可能造成地下空间破坏的评估项目,其评估范围应包含导致地下空间破坏的各主 控要素影响范围,调查范围宜包含整个地下空间分布范围。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其评估范围应包含枢纽、引水工程、厂房和库区含库区水 域及受库水位影响的岸坡;调查范围应适度扩大,库区宜包含枢纽以上全流域,调查范围 6 边界应到达库区两岸Ⅰ级分水岭,涉及向邻谷渗漏时,宜到达邻谷。 各类拟建项目的评估范围均应包含可能受拟建工程影响的区域。 调查范围不应小于评估范围,以能合理划定评估范围为原则。 4.1.5 规划区和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应分别具有下列与项目相关的资料 规划区范围、规划功能和布局。 建设项目用地范围、拟建物平面布置、功能、规模、整平高程、项目投资。 4.2 评估工作程序 评估工作宜按图 1 所示的程序进行。 资料收集、现场踏勘 确定调查评估范围与等级 地质环境调查分析项目调查分析 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编制评估报告 编制评估纲要 图 1 评估工作程序 4.3 评估级别 4.3.1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区、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为一级。 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按表 1 划分。 当拟建线状工程长度小于 30km 大于等于 10km 或非线状工程用地面积小于 0.5km2大于 等于 0.1km2时,按表 1 划分的评估级别如为二、三级则应提高一级;当拟建线状工程长度 大于等于 30km 或非线状工程用地面积大于等于 0.5km2时,评估级别应定为一级。 表 1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项目重要性 复 杂较复杂简 单 重要一级一级二级 较重要一级二级三级 一般二级三级三级 4.3.2 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设项目重要性按附录 A 划分,附录 A 未列出的其它项目的重要性应根据相应行业建 设工程设计规模划分表确定,大型为重要,中型为较重要,小型为一般;未列入相应行业 建设工程设计规模划分表的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宜根据其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确定,严重为重 要,较严重为较重要,不严重为一般。 7 4.3.3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a 判定因素 复杂较复杂简单 地形坡角 >3030~15<15 岩坡>3030~15<15 地 形 条 件 自 然 陡坡高度 e m 土坡>1515~8<8 土层厚度 m >1010~5<5 岩层厚度薄层状中厚~厚层状巨厚层状 岩 土 性 质 岩层或土层组合多元组合二元组合岩性单一 裂隙发育程度 有断裂带或裂隙超过 4 组,间距<0.3m 裂隙 3~4 组, 间距 0.3~1.0m 裂隙少于 3 组, 间距>1.0m 贯通性结构面 与斜(边)坡关系 e 外倾临空 且倾角>20 外倾临空且倾角 20~10, 切向临空且倾角≥20, 顺向不临空且倾角≥20 外倾临空时倾角<10, 切向临空时倾角<20, 顺向不临空时倾角<20 地 质 构 造 地震基本烈度 b ≥ⅧⅦ~Ⅵ≤Ⅴ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大中等小 水文及 水文地质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大中等小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比例 c >3030~15<15 土质边坡>1515~8<8 边坡 高度 e m 岩质边坡>3030~15<15 地表水≥3030~10<10 漏失量占蓄(流) 量的比例 e 地下水≥3030~10<10 洞顶覆岩厚度 与洞跨之比 e <11~3>3 破环 地质 环境 的人 类活 动 d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 >3030~15<15 注 1自然陡坡系指坡角≥35的自然土坡或坡角≥60的自然岩坡。 注 2洞顶覆岩厚度不包括应力松动圈 冒落带 、土层和强风化层厚度;洞跨指洞室最大宽度,当为分离式复洞其相 邻侧壁底 45ф/2 角射线交点高于塌落拱高度时,可分别按单独洞室计算覆跨比,反之应合并成一个洞室计算覆跨 比。 注 3贯通性结构面指岩层层面、岩土界面、断层面及贯通性裂隙。 注 4表中采空区限指开采深厚比<200 的采空区。 a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应由复杂向简单推定。除自然陡坡高度、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不良地质现象占用 地面积比例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等 6 项外,其余项中有 5 小项首先满足某较高等级时,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即为 该等级。自然陡坡高度、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比例、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6 项中,有任 1 小项首先满足某较高等级时,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即为该等级。 b 地震基本烈度应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确定。 c 不良地质现象面积含其影响范围面积,影响范围可结合工程类比法确定。 d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6 小项中,有任 1 项首先满足某较高等级时,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即为该等级。 e 用自然陡坡高度、边坡高度、洞顶覆岩厚度、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及地表水、地下水漏失量占蓄(流) 量比例决定复杂程度时,当以上各要素影响面积之和小于用地面积 10时,宜降一个档次;洞顶覆岩厚度与洞跨之比不 8 包含采空区。 5 地质环境调查 5.1 一般规定 5.1.1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应进行地质环境调查。调查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 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现象、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等内容。 5.1.2 地质环境调查前应搜集区内的气象、水文、地震及各种地质资料尤其是地质灾害及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资料。 5.1.3 地质环境调查所用图件,应是能准确反映区内地形地物的地形地质图或地形图,对 建设场地该图还应反映拟建工程布置及整平高程,涉及矿山尚应反映矿山开采境界、已有 及未来采空区范围、采矿影响范围、覆岩厚度、深厚比、冒落带高度及导水裂隙带高度, 以及地下水疏排量与污染情况。图件比例尺应视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致灾地质体及地质环 境问题数量、规模而定,以能清晰反映区内地质环境特征尤其各致灾地质体的基本特征并 便于阅读使用为原则,但对规划区应采用不小于规划图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或地形图,对 重要地段应采用不小于 1∶1000 的地形地质图或地形图。地质环境调查所用图件比例尺不 应小于成图比例尺。 5.1.4 地质环境调查中,平面图上每 0.01 m2面积内的地质调查点对一级评估不应少于 3 个,二级评估不应少于 2 个,三级评估不应少于 1 个,重点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微地貌、 地层、地质构造及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地段应有调查点。 5.1.5 基岩出露区不同构造部位均应有裂隙统计点,裂隙调查和统计宜符合工程地质调 查规范DZ/T0097-1994的规定。 5.1.6 剖面线布置应考虑总体地形坡向、岩层倾向,拟建工程和保护对象;每条剖面图上 均应有不少于 3 个控制性地质调查点或勘探点。重点地段均应测制或修测代表性纵横剖面 图,剖面测图比例尺不应小于平面图比例尺。 5.1.7 特殊性岩土调查内容和方法可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其它相 关规范的规定。 5.2 致灾地质体及致灾地质作用调查 5.2.1 滑坡应调查滑坡要素及变形特征,分析滑坡的规模、类型、主要引发因素及滑坡影 响范围,评价其现状和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性,调查分析方法宜符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 察规范 (DB50/143-2003)及相关规范的要求。 5.2.2 危岩崩塌应调查陡崖的形态、岩性组合、岩体结构、结构面性状、危岩体被裂隙切 割的程度、基座变形情况,分析危岩的形态、类型、规模及崩塌影响范围,评价其现状和 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性,调查分析方法宜符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143- 2003)及相关规范的要求。 5.2.3 泥石流应调查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植被发育情况、 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类型、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 9 及泥石流影响范围,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方法宜符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勘察规范 (DZ/T0220-2006)的要求。 5.2.4 地面塌陷调查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岩溶塌陷和黄土湿陷应调查塌陷形态、边界、形成塌陷的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动力 条件对地表水体及含水层的破坏情况、洞穴充填情况、建(构)筑物变形及处理情况。并 结合区域岩溶发育规律,分析评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发育程度。 采空塌陷和地下挖掘塌陷应调查塌陷所处地下采(挖)空区的位置、边界、埋藏 深度、开采(挖)时间、处理方法、含水层破坏及采空区积水等情况,地表裂缝和陷坑几 何特征,及其与地下采(挖)空区和覆岩性质、地质构造的关系,建(构)筑物变形及处 理情况。 应分析重力和地表荷载作用、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及塌陷影响范围, 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 调查分析方法可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 5.2.5 地裂缝的调查分析主要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调查地裂缝的几何特征与活动特征,单个地裂缝及群体地裂缝的规模、性质及分 布,地裂缝对地面地下建(构)筑物的破坏特点,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影响,现有防治措 施和效果。 划分地裂缝成因类型,判定引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分析与同地区其他地质灾 害的关系。 调查分析方法宜符合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DZ/T0097-1994) 。 5.2.6 地面沉降的调查分析主要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调查地面沉降区的位置、原因、历史、地下水采灌情况及矿山开采情况,累计沉 降量、沉降速率;沉降区内的岩土组成及均匀性,各类土层的性状及厚度,地面沉降的危 害。 分析产生沉降的原因,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地面沉降累计量及沉降速率, 预测沉降发展趋势。 调查分析方法可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 5.2.7 斜(边)坡的调查分析主要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挖方边坡应调查边坡长度、高度及坡度,边坡物质组成和状态、结构面组合情况及其 与边坡的关系、基岩面性状以及边坡变形迹象,分析边坡岩土体类型、可能破坏方式、稳 定性及失稳后的影响范围。对建设项目将形成的挖方边坡,当无放坡设计方案时,稳定性 分析所用坡角宜按 90考虑。 ──填方边坡应调查原地面形态、物质组成及状态,填土的物质组成和状态,填方高度、 长度及坡度,分析边坡沿填土层内部弱面、原地面、原滑面或岩土界面滑动的稳定性及失 稳后的影响范围。对建设项目将形成的填方边坡,当无放坡设计方案时,稳定性分析所用 坡角宜按临时休止角考虑。 ──斜坡应调查斜坡的长度、高度及坡度,斜坡物质组成和状态,结构面特别是贯通性结 构面性状、斜坡类型、可能破坏方式、稳定性及失稳后的影响范围。 ──岸坡应调查岸坡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地表水水位变化及水下和水上稳定坡角、 地下水作用等情况,分析岸坡稳定性、塌岸类型、强烈程度及影响范围。 调查分析方法可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 5.2.8 各级评估对致灾地质体稳定性均应进行定性评价,经定性评价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性未 达到稳定要求时,尚应进行定量评价。当根据地面调查或已有资料不能对致灾地质体稳定 性做出正确评价时,宜采取适当的勘探手段。 10 5.3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中应调查分析下列内容 ──地表井泉水位、水量,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 其随降水量的变化,划分和圈定水文地质单元。 ──地下水类型、赋存状态、含隔水层特征含导水裂隙或断层导水性──地下水位埋 深及其变化。 ──地下工程对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程度。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 井泉流量减小或干涸、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态及分布范围、疏排水量及其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情况及用途。 地下水的疏排量可据抽放水资料确定,在没有抽放水资料时,可按渗入系数法进行计 算,其计算公式为 Q 2.73λh F 1 试中 Q---地下水的疏排量; λ---区域地层渗入系数; h---降雨量; F---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地表汇流区面积。 渗入系数可通过小流域降水测流计算求得,或据不同区域岩土性质查表 3 确定。 表 3 渗入系数参照值表 地 域 岩类 渝西渝东北渝东南 汇流区0.5~0.70.5~0.80.5~0.8 碳酸盐岩 非汇流区0.3~0.40.36~0.470.3~0.6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0.1~0.20.15~0.30.25~0.3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0.05~0.20.05~0.250.05~0.2 碎屑岩0.04~0.060.1~0.150.1~0.15 泥页岩0.005~0.0080.005~0.10.005~0.02 注1渝东渝西的界定以雷口坡组/巴东组、飞仙关组/大冶组相变带为界。 注2碳酸盐岩中,厚层石灰岩取较大值,泥质、白石质灰岩取较小值。 注3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类,视夹碳酸盐岩的多少取值,夹碳酸盐岩多取较大值,反之取较小 值。 注4碎屑岩类须家河组砂岩取较大值,其他砂岩取较小值。 注5泥页岩类以含钙质砂质成份多少判定,钙质砂质泥页岩取较大值,单纯泥质岩取较小值, 粉砂质泥岩界于其间。 调查分析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DZ0225-2004) 。 5.4 地下空间调查 5.4.1 天然洞穴应调查洞穴的展布特征、断面形状及尺寸、围岩性质、覆岩厚度、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的疏排特征及疏排量,分析覆盖层的稳定性及其对地面 保护对象的影响。 5.4.2 采掘空间应调查分析矿层(体)赋存条件、地质条件、采矿方法、开采历史、采空 区范围及处理方法、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高度、地表移动变形特征、采矿对地面保护对象 的影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疏排范围、疏排量及污染情况等。 11 5.4.3 地下洞室应调查洞室的开挖方式、支护情况,展布特征、断面形状及尺寸、围岩性 质、覆岩厚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的疏排特征、疏排范围及疏排量, 地表移动变形情况以及洞室的运行情况。 对于地下水疏降范围,据水文地质调查资料难以确定时,宜根据含水层破坏情况、地 下水疏排量,结合含水岩组渗入系数综合判定。 6 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6.1 一般规定 6.1.1 本章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区、村庄和集镇规划区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6.1.2 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应根据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对 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并提出规划建议。 6.1.3 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应分为大、中等、小三个等级。 6.1.4 当规划区内地质环境差异明显时,应分区进行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及地质环境 影响分级。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不利工况下未达到稳定要求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致灾地质体及其影响范围应单独 分区。 地质环境影响相同、位置相邻的各区可归并为一个区。 地质环境影响相同、位置不相邻的各区和地质环境影响相同但灾种不同的各区应 视为同一区的亚区。 6.2 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分级 6.2.1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应根据相应灾种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判定,当能判断致灾地质 体的稳定性时,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应根据致灾地质体在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性按表 4 判断。 表 4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按致灾地质体稳定性判定 致灾地质体在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不稳定、欠稳定可能性大 基本稳定可能性中等 稳定可能性小 对不能用稳定性判断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灾种,其发生可能性应根据地质灾害形成 条件的充分程度按表 5 判断。 表 5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按形成条件的充分程度判定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充分程度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充分可能性大 较充分可能性中等 不充分可能性小 6.2.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山采空区地段,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应定为大 ──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非连续变形的地段; ──地表移动活跃的地段; ──特厚矿层和倾角大于 55的厚矿层露头地段; ──由于地表移动变形引起斜(边)坡失稳的地段; ──地表倾斜大于 10mm/m,地表曲率大于 0.610-3 /m 或地表水平变形大于 6 mm/m 12 的地段。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矿山采空区地段,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应根据开采深厚比按表 6 判定。 表 6 采空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按开采深厚比判定 开采深厚比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120可能性大 120~200可能性中等 >200可能性小 6.2.3 地下洞室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计算,当无条件计算 时可根据地下洞室围岩基本质量等级与覆跨比按表 7 判定。 表 7 地下洞室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判定 覆岩级别 覆跨比 Ⅵ、ⅤⅣⅢⅡ、Ⅰ <1大大大中等 1~3大大中等小 >3大中等小小 注 1覆岩级别按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进行划分。 注 2当覆跨比大于 6 或地下空间已按经审查批准的衬砌设计衬砌,且效果良好或已有经审查批 准的衬砌设计时,其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宜为小。 6.2.4 地下空间的开发(采矿活动、隧道开挖、地下工程、水利工程等)对区域含水层破 坏及影响程度按表 8 判定。 表 8 含水层破坏可能性判定 影响半径(R) m 降 深(s) m ≥500500~100<100 ≥H/2≥h可能性大可能性大可能性中等 H/2~H/41h~h/2可能性大可能性中等可能性小 <H/4<h/2可能性中等可能性小可能性小 注1 H─潜水含水层厚度 注2 h─承压水水头高度 注3 当无抽(放)水试验成果时,宜根据影响范围内含水层井、泉涌水量下降程度确定, ≥30为大,30~10为中等,<10为小。 6.2.5 地裂缝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应根据地裂缝活动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程度 按表 9 进行划分。 表 9 地裂缝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划分 地裂缝活动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程度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13 近期活动明显或主要影响因素变化强烈可能性大 近期活动较明显或主要影响因素变化较强烈可能性中等 近期活动不明显且主要影响因素变化不强烈可能性小 6.2.6 地面沉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应根据累计沉降量及沉降速率,按表 10 进行划分。 表 10 地面沉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划分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地面沉降指标 大中等小 累计沉降量 mm>15001500~800<800 沉降速率 mm/a>5050~30<30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应由可能性大向可能性小推定。累计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两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