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地质环境演变——以其神秘无人区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例.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地质环境演变——以其神秘无人区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地质环境演变——以其神秘无人区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地质环境演变——以其神秘无人区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地质环境演变——以其神秘无人区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地质环境演变——以其神秘无人区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 熙 杂 志I 7卷 5托 鼻 综合考寨 ~2 6 / ’ 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地质环境演变 以 其 神 秘 无 人 区 腹 地 n-I 西 里 地 区 为 例 『 ; 如 户 、 可 可 西 里 地 体 是 随 着 青 藏 高 原 古 地 壳 的 运 动 而 发 展 的 , 经 历 了 由 海 成 陆 【c J j 由 陆 成 湖 x P , 的 变 迁 , 现 代 湖 泊则是第四纪初在高原面上形成的新生湖.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也是伴随着青藏j l原的整体隆起而洧化的,经历了大 湖期【 QI , 退萎期 Q2 , 分离期 QA 干化期 Q4 ;本区第四纪环境事件的演变在其内部地带与边缘地带具有不同的作 用过程, 湖泊效应与高原隆起事件以及冰川作用密切相关,与之相伴而生的古人类活动也是其环境演变的t感指示 器. 综合研究其环境变迁还须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才能彻底揭开青藏高原地学之谜. 可可西里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腹地, 面积约达 8 . 2 1 0 4 k in。 ,平均海拔为4 8 0 0 - --5 0 0 n l , 是高原面最为发 育的地方. 也是我国最后一块空白区. 根据可可西里地 区综台科学考察取得的丰富资料,对其第四纪湖泊地质 环境进行初步探讨 一 、区域地质史略 基础地质资料研究证明,可可西里地体发展的雏形 始于晚古生代末期,区内露出最老的地层为石炭系 上统 l - 仅 为局部 发育, 在南部呈 岛状 展布;二选系地 层发育 在中部,呈链状展布.可可西里地体的发展在中生代达 到鼎盛时 期, 三迭系 地层广泛发 育,呈带 状展布侏罗 系和白垩系地层呈弧状展布.可可西里地体在新生代的 发展表现为隆升期, 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呈块状展布. 从 可可西里地 体发展过程 中地 层的增生事件来分析 , 自晚古生代以来地层沉积是连续的,物质水平向量变化 也是比较大的, 意味着地质环境与之控制物质演变的机 理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 根据古地磁 董学斌等。l 9 9 1 t ” , 古气候 崔克信等, 1 9 8 4 [ ,区域地质等方面的资料综台分析, 可可西里地 体在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如下. 石炭 纪 可 可西里地区 中心位置约处于南 纬 2 0。, 地层建造是一套以灰岩. 砂岩、 页岩 板岩 、 为互层的浅海 相岩系, 央有煤层, 有中性一 酸性火山岩活动 气候表现 为海水温 暖、 陆地潮湿、 雨量充沛、 二迭纪 可 可西里地 区中心位置约处于南 纬 1 5 。. 地层 建造是 以砂岩 、页岩 板岩 .灰 岩为互层 的浅 海一 滨海相岩系, 夹有煤层,有中性火山岩活动 气候 温暖. 『 上接第2 5 6 页都很自然地想到, 能解决这些 尚末解决 的困难的方法是要把对称这个观念再加以推广. 在过去 的几百年之间,由于不断地推广对称观念, 我们才达到 今天,今天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出于我们还未 把对称这个概念推广到头最近这 加 多年来,推广与 再推广对称的观念已变成一个热门的课题.1 9 7 3 年, 有 人提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数学结构,叫做超对称.1 9 7 6 年, 有人提出来一个新的对称观念,叫做超引力它与 超对称虽然不一样,可是有密切的关系.1 9 8 4年又有人 提出了超弦 其实. 所有这些发展方向的精神都是一样 的, 就是要把今天我们已扩大到相当大的.前所不能想 象的一些对称观念再扩充一下.不过不幸的是, 尽管它 们都有很巧妙的数学结构,而且有银多聪明的年轻人在 从事这项工作, 也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文章,但是至今为 止, 这些发展还未能跟任何一个实验的结果发生直接的 关系.所以其前途如何, 我们现在还不敢讲.不过,骰 如你去问一个研究基本物理的人,这个总的方向希 望把对称的观念再扩充一点, 再延展一下, 通过这些努力 企图来解决一些我们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 是不是一个 正确的方 向呢7我想 9 0 %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确 的方 向,虽然这个正确方向中的一些细节要向何处走, 尚在摸索之中 冯承天整理 S y mme t r y a n d Ph y s i c s Ch e rtNi n gYa ng 啦 5 5 0 1e ,s f 。 Un i e r s i t y o f k w Y o r k , S t o n y r o o k .NY I 1 7 9 4 . us 维普资讯 综合考察 Z ir a n Z Ⅱ h E V o l I 7 N o 5 三迭纪 可可西里地区中心位置约处于南纬 l 3。, 地层建造是以砂岩、 板岩 页岩 、 灰岩为互层的浅海一 半 深海相岩系,夹有煤层和石膏层,有中性火山岩活动 气候温暖炎热. 侏罗纪 可可西里地区中心位置约处于北纬 1 4。, 地层 建造是 以杂色砂 岩, 泥岩 为互层的浅海一 泻湖相岩 系, 夹有煤层,火山活动微弱 气候温和适宜 白垩纪 可可西里地区中心位 置约处于北纬 2 3。, 地层建造是一套 以紫红色砾岩、 砂岩、 泥 岩为互层的磕相 碎屑岩系, 有中基性火山岩活动 气候炎热、 潮湿 第三纪 可可西里地区中心位置约处于北纬 3 0。, 地层建造是以杂色砾岩、 砂岩、 泥岩 泥灰岩 为互层的湖 相 碎屑岩系, 夹有石 盐及石膏层,中基性 火山岩活 动强 烈 气候炎热干燥 第四纪 可可西里地区中心位置约处于北纬 3 5。, 地层 建造是以砾 岩、 砂岩 、 泥岩 为交错 层的河、 湖相 碎屑 岩系, 局部有石盐 芒硝等沉积 气候寒冷干燥. 由上而知,可可西里地体从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 由海成磕 c _ J ,由陆成湖 K R 的变迁;由于青藏高原 第三纪末广泛发育古夷平面 即高原面 ,第四纪出现的 湖泊为新生湖.气候也出现由温暖潮湿 c_ J , 温和适宜 J , 炎热 X P 至寒冷 Q 的变化这种气候环境的变化 是伴随着地壳运移过程 可可西里地体由南纬 2 0。迁 移至北纬 3 5。 而发生的自晚古生代以来, 可可西里 地体伴随着青藏高原块体的漂移向北位移的纬度数约达 5 0。. 青藏高原块体除这种向北推移之外 晚古生代一 中生代以这种运动为主 .在新生代初青藏高原块体受重 力均衡调整的影响持续隆升 周玖等,1 9 8 1 t ,继而产生 的推覆构造沿其逆掩作用f J . L . Me r c i e r 等,l 9 8 0 i 】 的滑 脱面 黄国辉,1 9 8 9 出现差异运动. 这种差异运动影 响 到了青藏高原内部 的地壳应力条件 罗焕炎、 徐煜坚 等,1 9 8 2 [ 5 】 和大地形变 张青松等,1 9 9 1 【 q 等问题,而且 青藏高原地 体结构还控制 了大地热流状态 沈显杰 等,1 9 9 1 】 . 总而言之,可可西里地区地质环境变迁是 高原地体演变的结果,对其发展史的分析是研究本地区 现代地质结构及环境变化的基础 对了解可可西里地区 湖泊 的形成和物质来源以及演变过程奠定 了基本条 件,也是宏观认识可可西里地体的一把钥匙 二、湖泊发展阶段 根据综合资料的研究,可可西里地区现代湖泊是第 四纪以来形成的, 它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及隆起的地质事 件是相对应的. 青藏高原地学调查表明,第三纪古湖泊 在高原上已解体消亡, 仅在较完善 的大型山间断陷盆地 中 如柴达木盆地 曾发育着第三纪的残留古湖. 第四纪 湖泊是在第三纪古湖泊盆地的基础上重新发育的, 故而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是新生湖.那么, 本区现代湖泊则是 第四纪新生湖长期演变的结果在漫长的第四纪地质历 史演变过程 中, 地球构造景观发生 了影响全球变化 的青 藏高原堀起事件, 伴随着高原隆起及变幅的持续运动, 可 可西里地区的新生湖也将随之产生发展与演变. 通过野外调查和区域资料的综合研究及归纳分析, 初步将可可西里地区第四纪湖泊的演化过程概括为如下 四个 发展阶段 大 湖期 Q。 ,退萎期 Q2 , 分 离期 Q3 , 干化期 Q . 1 . 湖泊大潮期 这一时期主要发生于早更新世. 本地区湖泊在第四 纪初生成以后,由于高原面相对还很低,仅有 l 0 0 0 - - 2 0 0 0 m 潘保田等,l 9 9 1 赵希持等,1 9 8 1 N ,可可西里 地 体地 理 的 中心 位置 的 纬度 也 比较小 董学 斌等 , l 9 9 1 t ” , 第三纪约为北纬 3 0。; 而早更新世约为北纬 3 O 一 3 l 。 ,还处于亚热带潮湿气候影响之下, 雨量较充 沛; 又由于青藏高原已经产生抬升作用,地表径流多被圈 闭而积潴成泊,仅有少数较大的河流构成外流水系 如沱 沱河、 楚玛尔河、 红水河等 , 总水量处于补给大于排泄的 正均衡位置. 随着总水量的积累, 湖泊发育, 水面广大, 呈现出高原平湖的秀丽景象. 这一时期本区湖泊的补给来源主要依较大气降水, 又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幅度较小, 高原面基本未被破坏, 高原内部地形较平坦,地表径流多属短流程. 宽河床、 大 流量的水系; 剥夷山系还未全部形成, 其湖泊中碎屑沉积 量必然较小,造成早更新世沉积层厚度相对较小的态 势. 这与野外调查中本区出现早更新世地层不发育的情 况是相吻合的. 可可西里地区第四纪湖泊的大湖期延续至早更新世 末,它的出现对青藏高原隆起初期气候扰动是一种补偿 作用, 湖泊的。 冷岛效应 周兴佳,l 9 8 7 l 反调节了高原 内部气候的演变,以及伴有高原面的持续抬高, 形成追 使青藏高原向冷湿气候环境发生转变的可能 综上所 述, 这一时期本 区基本属上升 中的平原型气 候环境. 2 .湖泊遇萎期 这一时期发生于中更新世. 可可西里地体随着青藏 高原的持续抬升,其海拔高约 2 0 o o 一3 0 0 0 m, 其地理中 心位置纬度也随之变大为北纬 3 l 一3 2。导致气候环境 发生改变, 终于结束了早更新世发生的大湖期大气降 水明显减步, 湖泊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湖泊退萎期的 维普资讯 自然 杂 志 1 7 卷 5 期 综台考察 来 临 进人 中更新世, 可可西里地体 由于受青藏高原 内部 重力均衡 调整的影响. 边界 山系沿 逆掩作用产生的推覆 构 造 的滑脱 面而 急骤上 升.阻挡 了大气 环流 的 回转 路 径,形成本地区内部气候不均一的状况.受区域地形地 貌的影响,可可西里地区沿边界山系昆仑山和唐古 拉山的边缘 地带形成 近东西 向展布的雨影带, 在 中央地 带则形成夹裹其中的干燥带 与早更新世太湖期相对比,本区中更新世退萎期的 湖泊已由较完整的面状湖泊发展为带状湖泊, 其展布走 向与区 内小气候带的延展相一致沿唐古拉 山的北坡前 沿潮湿 半潮湿1 地带有可可西里南缘湖泊带, 沿昆仑山 的南坡 前沿潮湿 半 潮湿 地带有可可 西里北 缘湖泊带, 沿中央干燥 半干燥1 地带展布有可可西里中央湖泊带 这三大湖泊带的水量还是比较大的, 带内湖泊也比较连 贯、基本维系着区域较完善的水力联系 这⋯时期是本区气候持续干旱化的开始, 受山体地 形差异结构造成的“ 湿岛效应 马瑞俊,1 9 9 0 I q 影响, 使得这~形势在局部地带有所缓解. 由于湖泊退萎, 它的 区域气候调节功效减弱I 但地表水系普遍发育, 由于山体 的隆起其流程有了相应的延展, 其剥夷面及汇水面都有 了适当的扩充. 这个时期气候以冷湿 为主要表现特征.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本区整体属山地型气候环境. 3 . 湖泊分 离期 这⋯时期发生于晚更新世可可西里地体在晚更新 世进入~ 一 个构造活跃期,区内地壳受新构造运动的控制 发生不均匀抬升和局部坳陷, 形 成区内中低山系与山间 盆地相 问展布状 态. 这 一构造活跃 期是 区 内近东西 向、 北 西向及北东 向断裂系 重新活动的结果, 它也 造就 了现 代地貌景观的雏形格局,并导致第四纪湖泊进一步解体, 使本区进入湖泊分离期. 这一时期. 本地湖区也不再维持 较大范围的统一而完善的湖面系统,由于受局部坳隆作 用的影响, 太湖面也解体分离发展为孤立状或串珠状的 湖泊盆地.各个湖泊盆地形成各 自独立的补给水系.由 低矮山峦或局部地表隆起构成高差不甚明显的分水岭. 水系的补给来源除依赖大气降水之外, 由于湖泊盆地形 成初期构造作用比较活跃,导致地下水沿断裂带和岩层 薄弱面大量涌出, 构成 了湖泊补给 水的另一重要来源. 进入晚更新世,可可西里 地体地理中心位置约为北 纬 3 3 3 4。、区内菱形湖泊盆地及其分割山链均已定 型,湖泊补给水系也比较完善,剥蚀面及汇水流域也有 较大 的扩展 , 湖泊沉积量也 随之增 加.由于湖泊 盆地的 分割与封闭程度各有差异, 造成一定条件下的局部沉积 环境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沉积物. 与中更新世湖泊退萎 期相比,本区晚更新世湖泊分离期的湖面对区域气候的 调节作用已显著减弱. 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 其区域气侯仍向干旱 化发展.这一时期可可西里地区边界山系及其内部山链 相继抬升.相应产生山间地块的下沉作用并发育成较完 善的湖泊盆地群体结构整个高源面已上升至海拔 3 0 0 0 4 O 0 0 m.由于 高山对气 流的 阻挡作用和湖泊热效应 的 影响,这一 时期本区出现 了热 干的气候特征 .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本区整体属盆地型气候环境. 4 . 湖泊千化期 这一时期发生于全新世.可可西里地体随着青藏高 原的整体抬升, 高原面已上升到海拔 4 0 0 0 5 0 0 0 m 之 上,其地理中心位置约在北纬 3 4 0 5。 区内湖泊普遍 发生干化趋势, 母湖沿湖盆边缘下降分裂出大量子湖; 随 着区域干燥气侯的影响,湖水浓缩. 在条件有利的镧区 出现大量盐类沉积 进人全新世.可可西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趋于平 缓,但由于构造作用的不均一性,湖泊盆地的封闭程度 和保持状况有所差异. 区域湖泊除少数与外流水系还存 在水力联系外, 大多数湖泊已逐渐脱离外流水系,并在 古河道上游地段形成串珠状的湖泊链. 这一时期湖水的 补给来源主要依靠冰雪融化, 泉水及雨水补给为辅;湖 泊水质普遍恶化. 湖中生物作用贫乏. 湖泊调节区域气 候的效应已经很微弱.同时,湖泊沉积的差异性反应强 烈, 化学蒸发盐沉积作用表现活跃, 碎屑沉积已转变为 以间发性 的浊流沉积为主. 可可西里地区全新世发生的湖泊干化期, 是青薰高 原持续大幅度隆起的结果 由于区内极高山系屏蔽效应 的强化和湖泊储热能力的减退, 这一时期本区气候以冷 干为其特征. 综上所述, 这一时期本区整体属高原型气候环境. 三、第四纪环境事件 1 .高原隆起事件 青藏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变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也 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热门话题. 其焦点之一就是第四纪 冰盖有无之说. 根据青藏高原古球川遗迹 李炳元. 李吉 钧等,1 9 9 1 I 】 1 J 的研究,已确认的第四纪冰川作用遍布高 原各地,并在可可西里地区以东的黄河源地区有局部球 盖的遗迹,其面积约达 l 1 0 k m . 根据综合资料的研 究 , 黄 河 源地 区第 四 纪球 川 可分 为 四期 朱建 立 , 1 9 9 2 I , 并可与珠穆朗玛峰、 昆仑山. 唐古拉山等地 亚 洲地质图编图组. 1 9 8 2 ” 悃 比. 冰川活动是近代气候影 维普资讯 综合考察 Z ir a n Z a z h i V o 1. 1 7 N o .5 响链的主要环节,青藏高原的湖泊与其存在互为进退的 负相关关系.根据可可西里境内太阳湖地区综台地质调 查表 明, 冰进时期是 高原湖泊的退缩阶段,冰退时期则 为高原湖泊的扩展阶段. 综合分析表明, 黄河源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中,第 一 次冰期 早更新世 海拔约 4 6 0 0 m, 第二次冰期 中更 新世 海拔为 4 6 0 o _ _ 4 8 0 0 m, 第三次冰期 晚更新世 海拔 为 4 8 0 0 --5 0 0 0 m. 新冰期 全新世 海拔为 5 1 O O m 若按 青藏高原隆起幅度及速率计算,它在第四纪初期的海拔 仅 为 l O 0 0 - - - 2 0 0 0 m; 若再恢复黄河源及可可西 里地 区的 古纬度, 第三纪未至第四纪初其约为北纬 3 0。_ 谜两组 地理参数与我国东部地 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剖面 庐山, N2 9。3 0 , El 1 5 。5 9 , 海拔 1 4 7 4 m; 黄 山, N3 0。l 0 , El 1 8。1 0 海拔 1 8 4 1 m 的 时空位置是 相吻台 的. 第 四 纪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并未发生大规模 的地壳水平运动, 其现今位置和青藏高原腹地 可可西里地区 第四纪初的 古地理位置是能够对比的而且青藏高原内部地壳上升 的幅度也是非均一 的, 高原面也多 为冰蚀 黄平面f 朱建立, 1 9 9 2 E 】 . 那么, 第四纪初期青藏高原原始台地是否存在 较大范围的冰川作用是否出现过较大面积的冰盖看 来并非不可能f 从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分析说明, 其大规模隆起始 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 张青松,1 9 8 1 其动力来源于 印度次大陆 欧亚大陆的板块相撞机制之说也并非圆满 无缺.首先、青藏高原 内部山系r 包括祁 连山、 昆仑山、 唐 古拉 山、 岗底斯 山 喜 马拉雅 山等 均呈迭瓦式逆掩构 造 型式, 古板块 岗瓦拉板块和劳亚板块 初始碰撞的时间 晟近也得追溯到中生代初期以前,为什么仅在晚新生代 第四纪初 发生大规模隆起事件 其次,晚新生代以来青 藏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质事件,难道青藏高原除了因板 块碰撞导致整体隆起其内部并无什么地质作用过程, 这 在全球第四纪环境变化中是可能的吗如果接另一条思 路去考查这个问题. 结果会怎,厶样呢 2 . 冰盖效应事件 青藏 高原 地 壳物 质 处于 负 均衡 状 态 周 玖等 , 1 9 8 1 E 3 1这 是举世公 认的事实.按板块 构造理论解释. 板块相撞并不会引起地壳质量亏损,尤其在仰冲侧只会 形成地壳加积作用.地学要素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 地 壳物质均衡效应的反 弹现 象. 那么 . 又是什么样的地 质作用曾使青藏高原在隆起前处于地壳均衡状态 从地 球动力学机制分析问题,它只能是青藏高原原始台地f 海 拔约为 1 O 0 0 --2 0 0 0 m 发育大范围的冰j f I 作用和出现大 面积的冰盖.即认为第四纪第一次大冰期r 与黄河源地区 冰盖的第一次冰碛相对应 遍及整个青藏高原,也是全球 性 的冰河 期 大冰 期[ 3 1 的开始. 它 的消亡 是青藏高原 隆起 的直接原因,即冰盖 消退引起 的地壳反 弹作用 , 是 青藏高原整体崛起的主 因. 这 种大阽性 台原冰J J I 在消亡 时, 其边缘冰碛作用较明显, 其内部冰蚀作用并不显著. 正如现代南极冰盖一样,待到消亡时, 其冰碛作用只 能在南极大阽边缘的深海里去寻找,其内部较少保存有 显著的冰碛物, 甚至其内部尚有干燥风蚀作用的遗迹 如 现代南极喧 洲 地区这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大冰盖之 争 的关键所在 , 不同类型的 冰川作用就会有不同的冰蚀 作 用过程和不同的冰碛特征. 由此可知, 青藏高原第四纪环境变迁是与高原隆起 相伴而发展的. 高原湖泊也是高原内部环境变化的一个 重要载体,其地质纪录能反映青藏 高原 变化的同步性. 另外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域分析, 其外围的沙漠带f 塔克 拉玛干、 柴达木、 巴丹吉林一 毛乌素等 和黄土带 中国西 北一 华北 的发育及发展均与第四纪大冰期的活动相关 联. 都是第 四纪环境变化的产钩 . 从地球物质运动而言, 地球水圈的质量是守恒的. 除海洋水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循环之外、 大陆冰J f I 活 动应是影响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 因素大阽冰川发生 扩展 冰期 ,由于受冰川冷吸附效应的影响, 势必减少 大阽水汽运移总量,就会在冰川前缘地区r 大气环流的前 方 形成水汽贫乏空间, 在地表造成干燥地带, 如由于青 藏高 原冰川的扩展 , 其 边缘发育有r 如塔里木、 柴达 木、 阿拉善、 鄂尔多斯等 干旱盆地. 随着远离冰J 』 f 的影响. 大气环流同化效应增强, 大陆水汽得到部分补偿, 在 地表形成半干旱地带;如中国西北干旱山地. 继而向外 围大陆水汽补偿能力的加大, 在地表形成半湿润地带, 如 中国华北平原. 由此看来, 青藏高原的边缘效应也就十分明显了. 3 .湖泊效应事件 由前述可知,与青藏高原冰川活动冰期一 问冰期相 伴发展的高原腹地湖泊的水期一 问水期 也应该是与青 藏高原的崛起同步演化的.中国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宏观 研究 袁宝印等,1 9 7 9 [ 说明、早更新世的大成湖时期、 中更新世的大红土时期、 晚更新世的大黄土时期以及全 新世的人类大发展时期, 都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转折事 件. 不言而喻, 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重大 影响, 也必然要影响到中国大陆及青藏高原内部的演变.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演化的总体趋势表明,湖泊水体 总量是由第四纪初以来向减少的方向发展的,它应与第 四纪诛期冰雪总量的发展一致.即青藏高原冰雪总量由 第四纪以来亦向减少的方向发展,赖其补给的湖泊水量 必然向减少的方向演变.另外,湖泊的热效应对局部小 维普资讯 自 杂 志 1 7卷 5 靳 综合考察 气候的形成以及生态效应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反之, 大冰期并非是生命的禁区,是能够存在适应 特定生物物种发育繁衍的小气候环境的.像现代北极圈 冰原上仍有人类活动 如爱斯基摩人 一样, 第四纪初的 青藏高原大冰期并未扼制生命的延续, 而是在冰原的适 宜地带 如湖泊各地等 得以新生和繁衍. 青藏高原腹地 的现代生物活动都是以湖泊为中心地域的, 就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 4 . 古人类活动事件 青藏高原 自本世纪 5 O年代末发现旧石器 邱 中郎 等,1 9 5 6 ,1 9 5 8 t ” 】 以来,至本世纪 8 0 年代末,已在高原 全境范围内发现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1 9 9 o年 7月. 在 其 腹 地 无 人 区 所 发 现 的 旧 石 器 胡 东 生 等 , 1 9 9 0 ,1 9 9 4 [ - , 是截至目前所揭露的青藏高原古人类 最古老的话动遗迹, 标志着青藏高原地区也是我们中华 民族大家庭传 统文化 的发 祥地之一 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古人类旧石器的时代已早达第 四纪晚更新世.与本区新石器文化的展布区域相对比. 古人类有从西向东. 由腹地向边缘渐次迁徙的迹象. 加 之遍及我国各民族民众之中的雪域古国、 葱岭王国等久 经不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文字记载. 可以相信, 青藏高 原的古人类是以此地为故乡的, 其诞生的最早年代还会 更古老些. 在其腹地 包括可可西里地区和阿里地区 还 有可能找到更古老的古人类活动遗迹. 可可西里地区的古人类活动多以湖湾河边为主要栖 息场所,以渔猎草禾为生活来源,随着环境变化而择地 为家. 可以断言. 青藏高原的古人类也是随着高原环境 的变迁而发生运动和迁移的青藏高原现代的险恶环境 也不是历来就有和一蹴而就的, 也是分阶段演化而成 的 古人类对其环境也有个适应、 抗争和搬迁的过程. 即 便现在, 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仍在持续向干旱和寒玲的 方向发展着, 却没有能够阻止人类在这一 生命的禁区 崭露头角, 高原各民族人民在沟壑水边、 瀚海雪原上顽 强地生活着, 仍然利用自然界的严酷条件,辛勤而智慧 地抗争在世界屋脊之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青藏高原的环境事件应是地球内外营力 的复合功效,影响事件的因素是复杂的.其相互关系可 表述为环境链.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的发展及演化表达了 青藏高原腹地第四纪环境变迁的一个侧面,是环境因素 链中介于冰川和沙漠、 黄土之间的环节.由此可知, 冰 川、 湖泊、 沙漠、 黄土景观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其耦合 作用也就是环境事件的基本规律. 从青藏高原的全面考察来说,其内部效应和边缘效 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应该进行 多学科、多手段、多思路的全方位的研究.不应该形成 谈虎色变的局面, 对青藏高原地学之谜的探索要允许几 代人的共同努力,才会有更加辉煌的成果. 致谢参加工作 的还有陈克造教授、 李秉孝副研究员. 蔡碧琴 副 研究员, 邵明昱高级实验师、 王华安 高级工程 师以及山发寿工程 师等,谨表谢忱. 胡末生 副研究 员,中用科学院青 海燕湖研究所, 青海省西宁市 81 0 00 8 1 董学斌等 地质论评1 9 9 1 ; ∞ 1 6 0 - 1 6 4 2 崔克宿等. 地质科学 3 9 S 4 ; f 1 1 1 1 2 3 周玖等.地震科学研究.1 9 8 1 ; 2 3 5 “ - 4 I 4 J L _麦 尔西 叶等中法 喜 马拉 雅 山考 察成 果 . 北 京 地 质 出版 社 1 9 8 4 1 “ 4 5 罗缺蛊等.地震地质1 9 g I f ”3 1 -3 g 6 张青橙等.科学通报1 9 9 I ;m 5 2 9 - 5 3 1 7 沈显焘等.科学通报1 9 9 I ;∞ 6 1 1 - 6 1 3 8 中国科学院青藏膏原练旨科学考察 队.青藏膏厚摩起的时代, 幅度和 形成同露.北京 科学出版社,1 9 8 1 卜1 7 5 9 中耳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台碧. 地辘与第四纪研究避展 北京铡绘 出舨杜.1 9 9 1 2 2 卜 3 3 7 I O 马璃惶环境科学.1 9 9 0 ; 2 7 6 0 I 1 李炳元、 李吉钧主l绾 青藏高原第四{ 己 球川遗迹分布圈. 北京 科学 出版社.1 9 9 1 I 2 朱建立青海地质.1 9 9 2 ; 2 7 6 0 I 3 亚 地质船编圈组 亚洲地质 附图及船表地质出版社、1 9 9 2 I 4 衰宝印等.地理知识1 9 7 9 2 7 2 9 1 5 Ch | u Chu G t a n g V e r t e b r at e Pa l a s i a t a ,1 9 5 g ; 2 3 1 5 7 山1 7 I I 6 胡末生 王世和科学通报I 9 9 1 0 1 9 2 4 - 9 2 7 I 7 胡求生,王世和干旱区地理.1 9 9 4 ; 3 3 卜3 7 黄国辉青藏深辞地质构造的新认识1 9 8 9 圆 潘保 田,李吉钧青藏高原隆起的年代研究.1 9 9 1 卢武强第四把大球期.1 9 8 9 回 胡求生可可酉里地 区期泊演化1 9 9 2 E v o l u t io n o f G e 0 l o g i c | I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Qe m t e r ur y L a k e s i n Q i Ⅱ g h X i 珊n 喜 P l a t e a u A 暑 g a t e s t w l 3 , t h e y s t i g a l d e p o t a t e i h l n t e r l a ml f o r K e k e x l O ll Hu Do n g - s h e n g 0 I t i l u t e o f S a l t L a k e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X i n in g . 0孵 h a l g 1 0 og K e y w a r q l 1] a k e s e v o l u t i o n , e n v i r o n me n t c h a i n . Q i a g h a i - Xi z a n s p l a t e a u 维普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