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4〕69 号国土资发〔2004〕69 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 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的相关规定,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简化有关审 批环节,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 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 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做好此项规定的 落实工作,在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查中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 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附件 1。 三、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条 件的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正式 颁布之前,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 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 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 程勘查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四、评估单位应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 2 - 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 10 年以上,同 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工作或参与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审查。 一级评估报告一般聘请 5-7 名专家、二级评估报告 3-5 名专家、三级评估报告 2-3 名专 家。 评估报告的质量,作为评估单位资质升降级的重要依据。 五、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通过专家组审 查后,评估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材料包括XX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报告、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组审查意见和XX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附件 2的文字报告报表和电子文档各一式两份。 一级评估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 厅局应在收到备案材料后 5 个工作日内将备案登记表一式一份转报国土资源部备查。 二级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自治区、直辖 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查。 三级评估报告报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查。 备案情况,作为评估单位资质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的管理,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七、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 资发[1999]392 号文同时废止。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 3 - 附件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附件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 法和程序。 1. 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 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 3 地质灾害危险区 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3.总则 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 394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 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 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 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 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 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 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 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 样测试。 3.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 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 8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 价工作。 4.工作程序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 - 4 - 5.评估范围与级别 5.评估范围与级别 5.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 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 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 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5.2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5.3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 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 致。 5.4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 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 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5.5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 5001000m 为限。 5.6 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 大一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7 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5.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见表 5-1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表 51 复杂程度 评估分级 项目重要性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一级 较重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1 号由于我省丘陵山区公路建设诱发了较多的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隐患,在丘陵山区,修建三级 (含)以下公路 50 公里以上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一级评估,修建三级(含)以下公路 50 公里以下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二级评估) 5.8.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见表 5-2。 - 5 - - 6 -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表 5-2 复杂 中等 简单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 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 3.地质构造较复杂, 岩性岩相不稳 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3.地质构造简单, 岩性单一, 岩土 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较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一般 注每类 5 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 5.8.2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表 5-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 5-3 项目类型 项目类别 重要建设项目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 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 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较重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 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一般建设项目 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 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5.9 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 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6.技术要求 6.技术要求 6.1 一级评估(量化评估)(量化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 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 二、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 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三、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 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 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6.2 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定量与定性) 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 二、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 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三、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 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 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 - 7 - 施与建议。 6.3 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客,作出概略评估。(定性评 估) (定性评 估) 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1 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 7.1.1 在相同地质环境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 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 7.1.2 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 7.1.3 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 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做为调查的重点。 7.1.4 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上分布范围,可做为调查的重点。 7.1.5 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 点作为调查的重点。 7.2 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 7.2.1 崩塌调查 一、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二、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三、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 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 四、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五、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质、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 六、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7.2.2 滑坡调查 一、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 地质构造。 二、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 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 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 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 8 - 三、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四、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五、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六、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 7.2.3 泥石流调查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井应调查下列内容 一、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三、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隋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 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四、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 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五、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 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六、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 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 量。 七、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 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八、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九、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 7.2.4 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 岩溶塌陷 一、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掌握区内岩溶发育、 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二、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三、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四、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五、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 9 - 采空塌陷 一、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二、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室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三、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 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四、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五、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六、搜集建筑物交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7. 2.5 地裂缝调查 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一、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 二、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三、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四、发展趋势预测。 五、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7.2.6 地面沉降调查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自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 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一、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笫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 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 分布。 二、查明笫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 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三、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 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7.2.7 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 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 一、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二、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 10 - 三、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成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 的破坏情况等。 四、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一、各种类型的崩滑体; 二、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三、斜坟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棱体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四、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五、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六、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己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七、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八、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 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九、其他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7.2.8 其他灾种 根据现场实际,可增加调查灾种,并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7.3 地质环境务件分析 7.3.1 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的基础。 7.3.1.1 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一、岩上体物性岩土体类型、组份、结构、工程地质特征; 二、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 三、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 四、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 五、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速与流量等; 六、地表植被种类、复盖率、退化状况等; 七、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 八、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形式与规模。 - 11 - 7.3.1.2 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 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7.3.1.3 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的和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 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评估重点区段提供依据。 7.3.2 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作出总体和分区段 划分。 7.3.3 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 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成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 作用;激发因素是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 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出现不稳定状态,评价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7.3.4 有关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和高层建筑地基稳定性、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下 开挖过程中各种灾害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等问题,不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可在地质环境 条件中进行论述。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l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 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以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 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 8.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见表 8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表 81 确定因素 危险性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 危险性大 强发育 危害大 危险性中等 中等发育 危害中等 危险性小 弱发育 危害小 8.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 性综合评估。 8.3.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 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入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 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 做出评估。 - 12 - 8.3.2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 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环 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因素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的地质环境因 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地质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 一、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的高陡 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二、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危害隐 患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三、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字统 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8.3.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 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 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 等级分区段。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 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 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见表 82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组表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组表 表 82 级别 分 级 说 明 适 宜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 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 基本 适宜 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 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适宜 性差 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成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和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和承灾对 - 13 - 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区段。 四、分区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 模、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 9.成果提交 9.成果提交 9.l 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说明书。 9.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 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9.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 书要力求筒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 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9.4 地质灾害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如下 前言 前言 说明评估任务由来委托单位及委托日期,委托要求,评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估工作的依据 五 个方面资料收集,野外调查,现状与预测评估,综合评估与适宜性评估,防治措施建议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工程类型和工程的重要性要明确,征地范围与标高,附规划图,建设场 地,拟建工程对地质环境作用包括边坡工程,基坑工程,填方工程 二、以往工作程度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列表说明)(列表说明)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地表水)(地表水) (简要说明评估区所处的气候区,气温,降雨量,蒸发量,湿度,风速变 化及历史性灾害天气等;简述评估区水系分布,水位,流量,水质及其变化等特征,特征值出现时间) 二、地形地貌(调查评估区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岩土组成,土层覆盖情况,切割程度,植被覆盖情 况,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及其他现象) 三、地层岩性(概述评估区地层时代[由老至新论述],层序分布,主要岩性岩相特征及厚度变化[附 地质图],概述评估区岩浆岩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 四、地质构造(简要说明评估区所处区域构造位置,构造格架,断裂,褶皱,解理,裂隙发育程度, 规模,性质,产状等特征)与区域地壳稳定性(新构造与地震)(新构造与地震) (简述区域活动断裂,新构造活动特征和 地震分布特征,评估区基本裂度和设防裂度) 五、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工程特征)(岩土工程特征) (岩土工程地质分类,简述评估区岩土体类型和岩土体主要特征, 及物理力学性质;评述重建设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该区所存在潜在的不良地质现象) 六、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条件地下水)(区域水文条件地下水) (简述评估区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概况,地下水特征, 简述地下水类型的分布,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及基本特征,包括水位,水量,,地下水补经排条件与 动态,简述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动态变化,评述地下水对建设工程的影响与复杂程度)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评价)(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评价) (扼要介绍评估区已有的人类工 程活动,包括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市政建设,水利与交通建设,矿山采矿) - 14 -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评估范围内,对灾害点评估,一般灾害点列表, 重点灾害详细调查描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是点灾害评估) (评估范围内,对灾害点评估,一般灾害点列表, 重点灾害详细调查描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是点灾害评估)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与工程有关,点灾害预测按灾种,分区[单元](与工程有关,点灾害预测按灾种,分区[单元] 论述)论述)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在山地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一般工程设计挖方切坡工程在不稳定边坡,必须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可列专节论述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区内相似,区隙相异,取大的原则)(区内相似,区隙相异,取大的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以地原 分种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以地原 分种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区分区评估 四、防治措施(针对性强)(针对性强)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9.5 成果图件的基本内容 9.5.1 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比例尺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 该图是以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分布规 律。 一、平面图内容 一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 二按 GBl232890 规定的色标,以面状普染色表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三采用不同颠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 四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裹示各类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危险 性等。 二、镶图与剖面图 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可在平面图上附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如降水等值线田、全新 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等。同时应附区域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图。 三、大型、典型地质灾害说明表 用表的形式辅助说明平面图的有关内容。表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点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 形成条件与成因、危险性与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 9.5.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 15 - 比例尺按委托单位要求井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 该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和防治措施。 一、平面图内容 一 桉规定的素色表示筒化地理要素和行政区划要素; 二 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现状符号分门别类的表示建设项目工程部署和已建的重要工程; 三采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综合分区; 四以代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级,一般可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一 般防治点段; 五采用点状符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监 测预警措施; 二、综合分区段说明表 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级别、区段编号、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发育强度与危 害程度、防治措施建议等。 9.5.3 应附大型、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照片和潜在不稳定斜坡、边坡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 - 16 - 附件 2 附件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编号 建设项目或 规划区名称 评估级别 用地范围及 面积 地理位置 东经 北纬 名称 法人代表 地址 联系人 项目 名称 电话 建设 或规 划单 位 用地 性质 传真 名称 法人代表 地址 联系人 等级 电话 评估 单位 评估 资质 编号 传真 报告 名称 报告 主编 电话 审查时间 评估 报告 专 家 组 专家组长 - 17 - 评估单位对评 估结论负责的 承 诺 (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建设或规划单 位按评估结论 做好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 承 诺 (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对建设项目或 规划区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 工作是否符合 有关规定 的意见 备案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