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XX 金矿详查报告 报告提交单位XXXX矿业有限公司 二OO七年六月 XX省XXX县XX矿区XXX矿段(勘查范围) 金矿详查报告 报告编写单位 报告编写日期 2007年5月2007年6月 主要编写人 参加人 技术负责人 总工 程师 法人代表 报告提交单位 法人代表 总经理 提交时间 2007年6月30日 正 文 目 录 摘要 1 绪论1 1.1 详查工作目的和任务1 1.2 工作区位置、交通1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3 1.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5 1.5 本次工作情况(2003年11月~2007年5月)7 2 区域地质8 2.1 大地构造位置9 2.2 地层9 2.2.1前震旦系xxxxx群(Pz1bk)9 2.2.2 中泥盆统三河口组(D21s)10 2.2.3 石炭系(C)12 2.2.4 下二叠统(P1)12 2.3 构造12 2.3.1 褶皱13 2.3.2 断裂构造及剪切带13 2.4 岩浆岩15 2.4.1 印支早期花岗岩()15 2.4.2 印支晚期岩浆岩15 2.5 区域矿产16 2.5.1 雄黄、辰砂矿16 2.5.2 锑矿16 2.5.3 金矿17 3 矿区地质18 3.1 地层18 3.1.1 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第三岩性段(D21s3)18 3.1.2 石炭系下、中统(C1~C2)18 3.2 构造19 3.2.1 褶皱构造20 3.2.2 断裂构造20 3.3 岩浆活动23 3.4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23 3.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26 3.5.1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26 3.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27 3.5.3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28 3.5.4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28 4 矿体地质特征30 4.1 矿化带特征30 4.2 矿体地质特征31 4.2.1 矿体空间分布31 4.2.2 矿体产出特征33 4.3 矿石质量38 4.3.1 矿石成分38 4.3.2 金的赋存状态及载金矿物42 4.3.3 矿石结构、构造43 4.4 矿石类型43 4.4.1 矿石自然类型和矿床工业类型43 4.4.2 矿石的氧化程度及氧化带深度44 4.5 矿体围岩和夹石44 4.6矿物形成阶段及生成顺序45 4.7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46 4.7.1成矿地质条件46 4.7.2 矿化富集规律49 4.7.3矿床成因类型49 4.7.4找矿标志49 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50 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50 5.2 实验种类、方法及结果51 5.2.1 室内柱(池)浸试验51 5.2.2 野外堆浸扩大试验51 5.3 矿山选矿生产指标51 5.4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52 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52 6.1 水文地质52 6.1.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52 6.1.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54 6.1.3 地下水与地表水、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57 6.1.4矿坑涌水量预测57 6.1.5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58 6.1.6 矿区水文地质评价58 6.2 工程地质59 6.2.1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59 6.2.2 矿区工程地质评价60 6.3 环境地质62 6.3.1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62 6.3.2 矿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63 6.3.3 矿区环境地质评价64 6.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65 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65 7.1 勘查类型65 7.2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66 7.2.1 勘查方法和施工手段66 7.2.2 勘查工程布置66 7.3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67 7.3.1 槽探工程67 7.3.2 坑探工程67 7.3.3 钻探工程68 7.4 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68 7.4.1 控制测量及地形测量68 7.4.2 工程测量69 7.5 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70 7.5.1 12000地质测量和地形地质图编制70 7.5.2 1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和编制71 7.5.3 原始地质编录71 7.6 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①71 7.7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73 7.7.1 采样工作73 7.7.2 加工化验工作76 7.7.3 岩矿鉴定工作77 8 资源/储量估算77 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78 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78 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78 8.3.1 平均品位(C)78 8.3.2 厚度H81 8.3.3 矿体块段面积(S)的测定82 8.3.4 矿石体积质量(体重)的确定82 8.3.5 矿体块段体积、矿石量、金属量估算82 8.4 矿体圈定的原则83 8.4.1 矿体的连接83 8.4.2 矿体圈定及外推原则83 8.5 块段划分及资源/储量分类84 8.5.1 块段划分的基本原则84 8.5.2 (332)类块段84 8.5.3 (333)类块段84 8.5.4 (333)类低品位块段85 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85 8.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85 8.8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87 8.8.1 关于“工业矿石”与“低品位矿石”的划分87 8.8.2 低品位矿石资源量的处理87 8.8.3 关于“穿鞋戴帽”87 8.8.4 块段中低品位工程的处理87 8.8.5 资源/储量估算中数据的处理原则88 8.8.6 关于未估算伴生有益组份资源储量的原因88 9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89 9.1 市场分析89 9.2 资源状况89 9.3 矿山建设外部条件89 9.3.1 供电90 9.3.2 供水90 9.3.3 交通运输90 9.3.4 生产外协条件90 9.4 矿石采选技术方法及工艺流程90 9.4.1采矿方案选择91 9.4. 2 选矿工艺及指标92 9.4.3生产规模的确定93 9.5 技术经济评价93 9.5.1投资93 9.5.2成本93 9.5.3税费计算93 9.5.4经济效果计算94 9.5.5 技术经济分析94 9.5.6 经济评价结论95 10 结 论95 10.1 详查工作程度及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95 10.1.1 矿床的控制程度和研究程度95 10.1.2 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96 10.2 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96 10.2.1 成矿规律96 10.2.2 矿床远景评价97 10.3 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97 10.4 矿床开采经济效果98 10.5 地质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98 10.6 生产地质工作和矿山开采的建议99 4 附 图 目 录 图号 顺序 图 名 比例尺 001 0001 XX省XXX县Xx金矿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图 150000 002 0002 XX省XXX县XX金矿区综合地质图(附探矿权、采矿权、详查工作范围叠合图) 110000 003 0003 XX金矿区XX矿段地形地质图 12000 004 0004~0005 XX金矿区XX矿段Ⅱ-4、Ⅲ-19号矿体地表采样平面图 11000 004 0006 XX金矿区XX矿段Ⅲ-6、7号矿体地表采样平面图 11000 004 0007 XX金矿区XX矿段Ⅲ-8、9、10号矿体地表采样平面图 11000 004 0008 XX金矿区XX矿段Ⅲ-10号矿体地表采样平面图 11000 004 0009 XX金矿区XX矿段Ⅲ-15号矿体地表采样平面图 11000 005 0010 XX金矿区XX矿段2220米中段地质平面图 11000 005 0011 XX金矿区XX矿段2160米中段地质平面图 11000 005 0012 XX金矿区XX矿段2080米中段地质平面图 11000 005 0013 XX金矿区XX矿段1980米中段地质平面图 11000 006 0014 XX金矿区XX矿段勘探线剖面图统一图例 007 0015 XX金矿区XX矿段25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007 0016 XX金矿区XX矿段27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007 0017 XX金矿区XX矿段31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007 0018 XX金矿区XX矿段33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007 0019 XX金矿区XX矿段35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007 0020 XX金矿区XX矿段37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007 0021 XX金矿区XX矿段39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007 0022 XX金矿区XX矿段43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1000 008 0023 XX金矿区XX矿段Ⅲ-6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008 0024 XX金矿区XX矿段Ⅲ-7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008 0025 XX金矿区XX矿段Ⅲ-8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008 0026 XX金矿区XX矿段Ⅲ-9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008 0027 XX金矿区XX矿段Ⅲ-10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008 0028 XX金矿区XX矿段Ⅲ-15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008 0029 XX金矿区XX矿段Ⅲ-18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008 0030 XX金矿区XX矿段Ⅲ-19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009 0031 XX省XXX县XX金矿区XX矿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0 010 0032 XX金矿区XX矿段ZK3201钻孔柱状图 1500 010 0033 XX金矿区XX矿段ZK3101钻孔柱状图 1500 010 0034 XX金矿区XX矿段ZK3103钻孔柱状图 1500 011 0036 PD2220CM27素描图 1200 011 0037 PD2220CM31素描图 1200 011 0038 PD2220CM35素描图 1200 011 0039 PD2220CM35S素描图 1200 PD2220CM37素描图 1200 011 0040 PD2220CM39素描图 1200 011 0041 PD2220CM43素描图 1200 011 0042 PD2160CM23素描图 1200 011 0043 PD2160CM27素描图 1200 011 0044 PD2160CM29S素描图 1200 011 0045 PD2160CM31坑道素描图 1200 011 0046 PD2160CM35素描图 1200 PD2160YM35-39坑道素描图 1200 011 0047 PD2080CM27素描图 1200 011 0048 PD2080CM31SE素描图 1200 PD2080CM31NW素描图 1200 011 0049 PD2080CM35素描图 1200 011 0050 PD1955排水硐出水口素描图 1200 PD1980排水硐进水口素描图 1200 011 0051 PD1980YM51-27坑道素描图 1200 011 0052 PD1980CM39NW素描图 1200 PD1980CM39SE素描图 1200 011 0053 PD1980CM43SE素描图 1200 PD1980CM43NW素描图 1200 011 0054 XX金矿XX矿段探槽素描图册(4-1) 1100 011 0055 XX金矿XX矿段探槽素描图册(4-2) 1100 011 0056 XX金矿XX矿段探槽素描图册(4-3) 1100 011 0057 XX金矿XX矿段探槽素描图册(4-4) 1100 011 0058 XX金矿区XX矿段坑探素描图册(3-1) 1100 011 0059 XX金矿区XX矿段坑探素描图册(3-2) 1100 011 0060 XX金矿区XX矿段坑探素描图册(3-3) 1100 附 表 目 录 册号 序号 附表名称 页号 Ⅰ-1 1 控制测量成果表(附矿区测量网、点展开示意图) 1-4 2 工程测量成果表(槽、坑、钻探) 5-10 3 勘探线剖面端点测量成果表 11-12 4 矿石大、小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1-5 5 基本分析内、外检及误差对照表 1-38 6 组合分析、光谱分析、矿石多元素分析、岩石化学全分析结果表 1-13 7 岩矿鉴定报告 1-116 8 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 1-5 Ⅰ-2 1 基本分析结果及单工程平均品位、厚度计算表 1-267 2 XX矿段(勘查范围)矿体块段资源/储量估算表 268-279 3 XX矿段(勘查范围)资源/储量汇总表 280 附件目次 册号 序号 附件名称 页号 Ⅱ-1 1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申报表 1 2 探矿权范围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叠合图 1 3 承诺书 1 4 关于发送XX省XXX县XX矿区XX矿段Ⅱ-2、3、4号矿体金矿勘查报告评审意见书的函 1-10 5 地质勘查资质证书 1 6 采矿许可证及勘查许可证 1-3 (1) XX省XXX县XX矿业有限公司XX金矿采矿许可证(正本) (2) XX省XXX县XX矿业有限公司XX金矿采矿许可证(副本) (3) XX省XXX县XX金矿勘查许可证 Ⅱ-2 1 XX省XXX县XX金矿区XX矿段工业指标推荐书 1-22 2 选矿试验报告 1-14 (1) XX省XXX县XX金矿氰化提金工业试验九八、九九年度工作概况 (2) 2285XX选矿浸出试验报告 (3) 2285、2220选矿浸出试验报告 (4) XX进矿样2220CM31矿样选矿浸出试验报告 Ⅱ-3 XX省XXX县XX金矿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7 IV 摘 要 工作区位于XX省XXX县东南的XX乡,地理坐标东经XXX;北纬XXX,面积2.80Km2。由XX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地质勘查工作。详查工作时间2003年11月至2007年5月31日,完成主要工作量坑道工程量6697.70米,基本分析4250件,地质工作投入资金708.4万元。 矿床地处西XX南缘XX~XX断裂带上,矿体主要产于Ⅲ号矿带中,详查范围内共查明Ⅲ-6、7、8、9、10、15、18、19号等8个矿体,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呈不规则脉状产出、近北东向雁行式平行排列。矿石自然类型为构造角砾岩型和蚀变花岗斑岩型;工业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型氧化金矿石。 共查明(332333)类金矿资源量矿石量XXX吨、金属量XXXX千克、平均品位XXX10-6。 “详查报告”及所提交的资源量建议作为矿山统一规划和开发利用,以及XXX的依据。 1 绪论 1.1 详查工作目的和任务 XX矿区原由XX省xxxxx局xxxxx大队于1987年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普查工作。2003年8月,XXxxxxx公司出资收购了XX金矿区的探矿权和已有的勘查成果,成立了XX省XXX县XX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公司在重新申请获得了XX矿区XX矿段金矿详查XXkm2的探矿权后,加强了矿区的勘查力度,重点对XX矿段2160m标高以上开展了详查地质工作。从2003年8月开始至2007年5月,三年多来,地质勘查成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此,公司下达任务根据历年勘查资料,对XX矿段进行深入综合研究、估算资源储量,编写该矿段详查地质报告。其目的为XX矿业集团股份公司xxxxx提供评审认定的资源储量,同时为矿区金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资料。 1.2 工作区位置、交通 XX矿区隶属XX省XXXXXXXX县XX乡所辖,位于XXX县东南,东与XX省XX县接壤。矿区地理坐标东经XXXX′XX″~XXXX′XX″; 北纬XXXX′XX″~XxXX′XX″。图幅号XXXX。矿区面积XXXkm2。 公司于2005年2月获得XX矿段探矿权。新勘查许可证号xxxxxxxxx,有效期自xxxxxxxxxxxxxxx。探矿权面积xxxxxkm2。图幅号xxxxxx,平面拐点坐标如下 探矿权许可证由XX省国土资源厅下发。 本次详查工作范围xxxxkm2,平面拐点坐标如下 1、 探矿权范围和本次详查工作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矿权范围大于本次详查工作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其叠合关系详见附件Ⅱ-1中的“探矿权范围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叠合图”。 矿区有乡级公路与xxx乡、XXX县城相接,矿区~xxxxx公路与xxxxx~xxxxx镇公路相连。矿区~XXX县城55km(直距19 km),由XXX县城经松潘至成都490km;矿区至xxxxxx40km,由xxxx至xxxxx铁路xxxxx火车站235km,矿区内、外交通尚属方便(见插图1~1交通位置图)。矿区有线、无线通讯、宽带网络均来自xxxxx省xxxxx电信局,对外联络十分方便。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XXX县位于XX省北部山区,地处xxxxx山脉北段之东部,xxxxx脉的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西北、西南和南部均为高山环绕,海拔高度3000~4000m之间。矿区位于xxxxx水系xxxxx上游,区内坡陡林密、地形陡峭、沟谷切割强烈,海拔标高一般在1400~2850m,相对高差一般在600~1000m之间,金矿床分布在1950~2430m之间。按地貌形态分类,矿区属中高山深切割剥蚀地貌区。 区内属大陆性中高山寒温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夏短冬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干、雨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6℃;年平均降雨量659mm,多集中在7~9月;年均日照时数为1637小时;年、月平均相对湿度为64%;年、月平均风速为1.7米/秒,2、3、4三个月为多风的季节;冻土期为11月~次年3月,平均冻土深度5~7cm。3~11月均适宜进行地勘外业工作。 交通位置图 XXX县原名xxxxx县,为xxxxx汉等多民族杂居区。东部、北部与xxxxx、xxxxx县相连,南部、西部同XX省xxxxx、xxxxx、xxxxx三县接壤。面积xxxxxKm2,人口xxxxx万,全县以农林牧业为主,粮食可以自给。除xxxxx的XXX旅游资源外,工矿业主要有XXX县xxxxx金矿和XX金矿。水利资源较丰富,可开发量为31万千瓦,目前正在开发利用。该县以黄金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加强金矿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将有助于推动该县民族经济的发展。 矿区所在地属XX乡管辖,位于县城东南,东、南、北均与xxxxx省xxxxx县交界,西与本县xxxxx、xxxxx两乡接壤,总面积xxxxxkm2,耕地面积xxxxx亩,人口近xxxxx人。区内四周高山林立,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80%,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次为小麦、洋芋、荞麦,经济较落后。 1.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970年xxxxx区调队完成了1/20万xxxxx幅区域地质测量; 1986年XX省xxxxx局xxxxx队在区内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了XX金分散流异常; 1987年XX省xxxxx局xxxxx对该异常立项开展勘查工作。首先进行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出了24个具有找矿意义的Au、As、Hg、Sb组合异常,按20010-9浓集中心划分出大小不等的 32个高值异常,基本覆盖了XX矿区。紧接着该队在XX矿区开展了11万地质测量,12000矿区地形地质测量以及山地工程施工,取样化验、矿石选冶试验等地质工作,并配合冶金部、XX冶金地勘局有关科研单位完成了本区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及资源预测的国家三、四级课题项目,获得的主要成果为 ①金矿床受三个因素控制即石炭系地层白云质灰岩、中泥盆统三河 口组硅质岩、泥灰质角砾岩是主要的含金层位;XX~XX断裂及次级对肠沟断裂与羽状分支断层是导矿、容矿构造;印支晚期酸性脉岩(花岗斑岩)既是矿源也是热源,还是金矿化富集的主要场所。本矿床属浅成低温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微细浸染型)金矿。 ②矿区Au、As、Hg、Sb低温元素构成套合异常,分带特征明显,元素组合、热液蚀变、标型矿物,构成本区重要找矿标志。 ③矿床开采具有较好的内、外部条件。矿石具有较好选冶性能、工艺性能、机械性能。经室内柱浸全泥氰化试验,金的浸出率高达90%以上,扩大工业试验,混合矿石金的浸出率大于80%。 ④初步查明XX金矿地处西XX南缘XX~XX断裂带上,矿区与邻区xxxxxxxxxx金矿、xxxxx金矿为同一成矿带,矿化面积达6km2,主要矿(化)体集中分布在东西长xxxxxkm、南北宽xxxxxkm范围内。初步发现矿(化)体(Au≥110-6)37个。推断及预测资源量(333334)金矿资源量xxxxxkg。 2003年8月~2003年11月,XX省XXX县XX矿业有限公司成立后,即委托原勘查单位XX省xxxxx局xxxxx大队就矿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XX矿段Ⅱ-2、3、4号矿体编制提交XX省XXX县XX矿区XX矿段Ⅱ-2、3、4号矿体金矿勘查报告,该报告于2003年11月提交。XX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于xxxxx年xxxxx月对报告组织了评审,XX省国土资源厅以“xxxxxxxxxxxxxxx号文”备案、认定“XX矿段Ⅱ-2、3、4号矿体金矿勘查报告”及其所提交的(332333334)金矿资源储量合计矿石量xxxxx万吨、金属量xxxxx千克。其中(332333)矿石量xxxxx万吨、金属量xxxxx千克、平均品位xxxxx10-6,(334)矿石量xxxxx万吨、金属量xxxxx千克、平均品位xxxxx10-6。 以往地质工作不足之处 ①普查地质工作时断时续,工作周期过长; ②矿区12000地形测量精度较差,不能满足详查地质工作的需要; ③施工的坑探工程没有一定的方位和间距,布置凌乱。 1.5 本次工作情况(2003年11月~2007年5月) 为了加速矿区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司决定对XX矿段开展详查地质工作,提交详查报告,为矿山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XX矿段详查地质工作起于2003年11月,野外施工于2007年5月结束,6月编制提交“详查报告”。“报告”编制前,对历年来各有关单位提交的资料进行了核实,充分利用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对本公司施工的各项工程质量、原始地质编录质量,随施工进度组织了实地检查验收;“详查报告”编制具备基本条件。 历年来XX矿区及XX矿段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1。表中所列的2003年以前的工作量,除部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1万地质测量涉及全矿区以外,其余山地工程及大比例尺地形地质测量主要在XX矿段,谨此说明。 XX矿段勘查范围内详查工作共投入地勘资金xxxxx万元。探获(332333)总资源/储量矿石量xxxxx万吨、金属量xxxxx千克、平均品位xxxxx10-6。每吨矿石投入地勘资金xxxxx元/吨矿石(每吨金属xxxxx万元/吨金属)。(332)类控制的资源量分布在12′线~39线2220m标高以上未来露天开拓首采区和0线~35线2220m~2160m标高露采转坑采首期接替块段,分布合理。总体而言,详查工作成本较低、效果较好。 XX矿段勘查范围内共发现大小矿体16个。其中Ⅲ-7、Ⅲ-8、Ⅲ-10、Ⅲ-18等主要矿体成群成带分布,近东西向的对肠沟断裂及北东向的次级断裂控制了矿体的产出特征。矿石自然类型以构造角砾岩型金矿石和花岗斑岩型金矿石为主;矿床工业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型氧化矿床。 XX矿区历年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1 类别 序号 工 作 项 目 计量单位 时间、范围及工作量 合计 1987~2003年XX矿区 2003~2007年5月XX矿段 地质测量 1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km2 10 10 2 1/1万矿区地质测量 km2 55.9 55.9 3 1/2千地质测量 km2 17.35 2.37 19.72 4 1/1千实测地质剖面 km 12.05 3.76 15.81 5 1/1千测勘探线剖面 km 2.038 6.33 8.368 6 1/1千实测纵剖面 km 2.29 4.17 6.46 7 1/5千水文、工程地质填图 km2 16.5 16.5 工程地形测量 8 矿区控制测量及图根点 km2/个 11/12 3.2/23 14.2/35 9 地质点测量 个 472 117 589 10 探槽测量 条/点 181 2 183 11 坑道测量 m 3968.71(1651.16) 8460.90(5046.54) 12429.61 (6697.70) 12 钻孔测量 个 8(5) 8(5) 13 首级导线测量 km 15.39 22.87 38.26 14 1/2千地形测量 km2 2 7.60 9.02 山 地工 程 15 探槽 m3 73985.02(16825.54) 1214.89 (1214.89) 75199.91(18040.43) 16 坑道 m 3968.71(1651.16) 8460.90 (5046.54) 12429.61(6697.70) 17 钻探 m 1426.55(633.75) 1426.55 (633.75) 取 样 18 刻槽取样 件 4050 (1855) 3953 (2098) 8003 (3953) 19 拣块刻线取样 件 590 316 906 20 原、次生晕取样 件 943 943 21 岩矿心取样 件 470(297) 470(297) 22 矿石大体重取样 件 2(1) 2(1) 23 岩矿鉴定取样 件 378 14 392 24 矿石小体重取样 件 32(14) 47(17) 79(31) 25 室内柱浸试验取样 件 6 9 15 测试分析 26 基本分析 件 4547(2152) 3911(2098) 8458(4250) 27 组合分析 件 74 74 28 岩石全分析 件 10 10 29 岩矿鉴定 件 378 14 392 30 光谱半定量测定 件 29 29 31 体重样含金分析 件 32 47 79 32 物相分析 件 6 6 33 内检/合格率 件/% 274(191)/87.23 448(286)/95.31 722(477)/92.24 34 外检/合格率 件/% 92(50)/81.52 204(123)/96.08 296(173)/91.55 注()内数据为勘查范围内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位置 XX矿区地处西XX东西向构造带南缘,北西侧为xxxxx~xxxxx地槽褶皱系,南与xxxxx北东向构造带相毗邻,位于xxxxx~XXX成矿带的东段。为“xxxxx” xxxxx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2-1)。本区自晋宁运动以来,经历了长期演变发展过程,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复杂而持久,褶皱、断裂等低压带发育,为矿液活动提供了理想的低压空间;岩浆活动频繁,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热源和丰富的物质,成矿地质背景好。 2.2 地层 与成矿有关的区域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泥盆系 D、石炭系(C)、下二叠统(P1)和上二叠统(P2)部分地层。地层展布范围东至xxxxx东部,西到xxxxx以西,北至XXX县城,南到xxxxxxxxxx一带,即xxxxx~xxxxx断裂带两侧主要地层。本区地层总体归昆仑XX区,因地壳活动的差异,各地又有较大的不同。南部地区的前震旦系、泥盆系地层划入西XXxxxxx小区,北部地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划归xxxxx分区xxxxx小区。 2.2.1前震旦系碧口群(Pz1bk) 分布在南部xxxxx弧形断裂以南地区。主要岩性为巨厚层正常沉积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按岩性组合和韵律特征,本区为下亚群和中亚群(缺上亚群)。各组(段)岩性为 ①下亚群本区分布最宽,为类复理石沉积。分下、中、上(Pz1bk11~3)三个碎屑岩组。岩性特征下部以粗碎屑为主,往上碎屑岩变细;中部以泥质物为主夹细碎屑岩,往上碎屑物增多;上部又以碎屑岩为主夹泥质岩(或互层),韵律性明显。 ②中亚群包括下部和中部两个碎屑岩组(Pz1bk21~2)。主要岩性为正常沉积碎屑岩及泥质岩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此套地层在xxxxx东部地区,下岩组和中岩组出露部分岩性段。 Pz1bk21由砂岩、砂泥质板岩类岩石组成,夹砂砾岩及少数凝灰质砂岩; Pz1bk22~1 由变砂岩、砂质板岩及绢云千枚岩组成,一般为互层出现; Pz1bk22~2由砂、泥质板岩、变质砂岩相间组成,内夹安山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质千枚岩。 xxxxx群在区内为褶皱基底,上与泥盆系地层不整合。岩性、岩相变化大,厚度各地相差悬殊,平武一带厚700~2400m,在变火山岩分布区有较强金矿化。 2.2.2 中泥盆统三河口组(D21s) 此套地层在区域上分布宽,南缘与xxxxx群同步延伸,各岩性段为断裂接触,本区出露四段 第一、二岩性段(D21s12)本段在大区域上相当于石坊组(D1s)。岩性为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及黑色砂质板岩、炭质板岩互层夹硅质砾岩层及硅质岩、灰岩透镜体。含无烟煤。厚度大于1200m。 第三岩性段(D21s3)上部为灰色灰岩夹泥灰岩,偶含假砾或燧石团块;下部为灰色砂质板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石英岩;底部为薄层灰岩。此套地层化石丰富,是本区Au、As、Hg、Sb矿化的主要含矿层。厚度2000~3600m。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图 插图2-1 第五、七岩性段(D21s5、D21s7)仅在邻区甘肃境内零星出露,前者为绢云板岩及砂质千枚岩夹薄层灰岩及紫色石英砂岩;后者为厚层灰岩及泥灰岩,中部夹黑色含炭千枚岩、钙质千枚岩。 2.2.3 石炭系(C) 仅在矿区及西部和南部出露,岩性以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局部夹白云岩和泥砂质岩,含化石丰富。与上部(P12~1)、下部(D21s3)地层假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800m。 2.2.4 下二叠统(P1) 在矿区外围北部地区广泛分布,地层受断裂推覆常有重复出现,总的岩性为海相碳酸盐岩及正常沉积碎屑岩。按沉积韵律及岩性组合,分为四个岩性段 第一段(P12~1)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灰岩质优量大是冶金和建筑的重要原料,厚1600~3050m。 第二段(P12~2)主要岩性为灰岩和砂质板岩,西部灰岩中夹高磷铁、锰矿,厚度1080~2750m。 第三段(P12~3)岩性为钙质砂、板岩及不纯灰岩,在北西部地区夹多层铁锰矿,厚度1280m。 第四段(P12~4)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及砂板岩。厚度1600~3800m。 2.3 构造 本区地处三大推覆板块相互作用的接合部位,受其制约,区内主体构造线呈三个方向展布,即XX及其东部地区近EW向,东部和西部地区呈NE~SW向和NW~SE向,后两组构造相汇组成了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带。区域构造格局展示,本区地层总体呈复式单斜平行迭置,各组断裂与地层走向平行或斜交。断层破碎带、岩浆岩岩株、岩脉以及矿化蚀变带,空间上具有同向性,构造活动上有同期性或后期继承性。 2.3.1 褶皱 在区域上由南往北有黄土梁复向斜、上XX~xxxxx复背斜、xxxxx~xxxxx村向斜和xxxxx~xxxxx背斜。本区褶皱各“构造层”有其自身特点。 ①中泥盆统地层分布区总体为一向北倾的复式单斜层,岩层倾角东部平缓,西部陡立,局部倒转。在此构造层上往往发育次一级褶皱。构造特征表现在轴面向南倾的倒转背、向斜,轴面倾角由东至西变陡,两翼地层倾角在XX沟一带南陡北缓,东端扬起,西端倾伏。XX矿段位于倾伏端的北翼。 ②石炭系地层分布区独有特点不显著,它既有继承泥盆系特点,又与二叠系地层中的褶皱有极大相似性。 ③二叠系地层分布区总体表现为一轴向NW~SE向的复向斜,它的次级褶皱为xxxxx~xxxxx背斜和xxxxx~xxxxx向斜。褶皱轴面倾向SW。翼部地层,向斜南西翼倒转或直立,北东部较陡,而背斜则与之相反。 2.3.2 断裂构造及剪切带 本区断裂主要为一组NW~SE向压扭性断层,从南部地区的xxxxx弧形断裂开始,至xxxxx以北的xxxxx断裂,主要的有五条 ①xxxxx弧形断裂包括xxxxx~xxxxx、xxxxx、xxxxx等断层,具压扭性特征,NW向展布,倾向多变,倾角较陡,破碎带宽1~5m,泥化、炭化明显。该断裂自加里东期以来直至印支期活动强烈。断裂两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