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移动带系统对气动升力影响的数值模拟.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风洞移动带系统对气动升力影响的数值模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风洞移动带系统对气动升力影响的数值模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风洞移动带系统对气动升力影响的数值模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风洞移动带系统对气动升力影响的数值模拟.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 0 1 3年 第 3 5卷 第 2期 汽车工程 A u t o mo t i v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1 3 V o 1 . 3 5 N o . 2 2 01 3 0 2 8 风洞移动带系统对气动升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丁 宁, 杨志刚, 李启良 同济大学, 上 海地 面交通 工具风洞 中心 , 上海2 0 1 8 0 4 [ 摘要] 为探讨风洞移动带系统对气动升力测量的影响,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移动带系统进行数值模 拟。结果表明, 当移动带 自身空转时, 无论是否有来流, 都会产生升力, 且该升力随着来流速度增大而增大。当移动 带上方有简化汽车模型时, 其 自身产生的升力会有所减小。移动带产生的附加升力导致实验车升力测量误差高达 2 5 %以上。因此, 在风洞实验中必须扣除移动带产生的升力 , 才能得到正确的气动升力值。 关键词 风洞; 移动带系统 ; 数值模拟 ; 气动升力 N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n t h e Ef f e c t s o f Mo v i n g Be l t S y s t e m i n Wi n d T u n n e l o n Ae r o d y n a mi c L i ft F o r c e Di ng Ni ng, T o n g fi U n i v e r s i ty, S h a n g h a i Y a n g Z h i g a n g L i Qi l i a n g Au t o mo t i v e Wi n d T u n n e l C e n t e r ,S h a n g h a i 2 0 1 8 04 [ Ab s t r a c t ] T o s t u d y t h e e f f e c t o f mo v i n g b e l t o n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a e r o d y n a mi c l i ft f o r c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i n w i n d t un n e l e x pe r i me n t s ,c o mp ut a t i o n a l flu i d d y n a mi c s t e c h n i q u e i s us e d t o c o nd u c t t h e nu me ri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n mo v i n g be l t s y s t e m.Th e r e s ul t s s ho w t h a t o n c e t he b e l t i s mo v i n g i t a l wa y s p r o d u c e s l i ft f o r c e,wh i c h i n c r e a s e s wi t h t h e r i s e o f i n c o mi n g fl o w v e l o c i t y ,e v e n i n u n l o a d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n o ma t t e r w h e t h e r t h e r e e x i s t s i n c o mi n g fl o w o r n o t .B u t wh e n t h e s i mp l e c a r mo d e l i s p u t o n t h e mo v i n g b e l t ,t h e l i f t f o r c e d e c r e a s e s .T h e a d d i t i o n a l l i ft f o r c e t h e mo v i n g b e l t p r o d u c e s b r i n g s a b o u t a n e r r o r o f mo r e t h a n 2 5 % i n me a s u rin g l i f t f o r c e o f t e s t e d v e h i c l e .T h e r e f o r e .t o o b t a i n t h e c o rre c t v a l u e o f a e r o d y n a mi c l i ft f o r c e i n wi nd t un n e l e x p e r i me n t s,t h e l i ft f o r c e o f mo v i n g b e l t mus t b e d e d u c t e d. Ke y wo r d s wi n d t u n n e l ;mo v i n g b e l t s y s t e m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a e r o d y n a mi c l i ft f o r c e 日 IJ舌 整车风洞是研究 汽车空气 动力学的重要设施。 道路模拟系统是风洞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主 流的汽车风洞大都配备先进移动带系统来实现道路 的模拟, 以提高测量精度。因为汽车底部气流和车 轮运 动所 造 成 的阻 力 占汽车 总 气 动 阻力 的大 部 ,只有真实模拟底部气流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汽 车的实际受力。 移动带系统是由 1 条中央移动带和4条小移动 带组成, 见图 1 。中央移动带居于车身底部, 4条小 移动带居于车轮底部, 4条小移动带旁有 4个固定 支柱用以固定被测车辆 , 同时他们的底部有 4个探 针 , 通过这 4个探针 , 风洞下部的测力天平可以对实 验 中所 需要 的数 据 进 行 测量 。 图2 为4 条 小 移 动 中 原稿收到 日 期为 2 0 1 1 年 1 2 月 1 9日, 修改稿收到 日 期为 2 0 1 2 年 4 月 2 6日。 图 1 风洞移动带系统概念图 带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汽车工程 2 0 1 3年 第 3 5卷 第 2期 带的示意图。在运转时, 每条移动带上下必然产生 压差, 这会给天平升力测量带来一定的误差, 其大小 较难通过实验直接获得, 而借助数值计算可准确了 解。国内外有关移动带的研究 , 大都侧重于移 动地面对于地面边界层的影响 , 或将地面移动带和 边界层抽吸系统放在一起研究, 而很少单独细致地 分析小移动带的误差。为此, 本文中采用数值模拟 方法 , 分别对移动带系统在空转 、 有单个轮胎和整车 等工况进行计算, 分析移动带系统在这些工况下的 受力情况 , 并确定所带来的测量误差。 图2 4条小移动带示意图 1 数值模拟 本文中的数值模拟共分 6个算例进行, 如表 1 所示。 表 1 数值模拟算例分类 人 口风速/ 移动带速 工况 有/ 无轮胎 有/ 无车 m / s 度/ m/ s 1 3 0 O 无 无 2 0 3 0 无 无 3 3 0 3 0 无 无 4 0 3 0 有 无 5 3 0 3 0 有 无 6 3 0 3 0 有 有 研究的移动带系统 由 1 条 中央移动带和 4条小 移动带组成 , 其中中央移动带长为7 m、 宽为 l m; 4条 小移动带长为 0 。 3 m、 宽为 0 . 2 8 m; 由于风洞测力单 元位于 4条小移动带处 , 因此主要选择 4条小移动 带的转鼓实验台进行数 值模拟。如图3所示, 仅 选取整个系统的一半进 行模拟。图 4示 出计算 所用简化两厢车。 处理 网格时在物理 量梯度较大的区域 以及 移动 带和地 面 区域加 密 网格 , 4条小移动带的 图3 移动带系统计算模型 图 4 汽车模型 表面网格控制在 2 0 m m左右, 移动带和地面的第 1 层网格厚度为 1 m m, 增量 2 ram, 这样可以更好 地反 映近地面的气体流动情况。轮胎的表面网格控制在 2 0 m m, 汽车模型的表面网格控制在 5~ 3 0 m m之间, 部分复杂 曲面如后视镜 , 采用 5 m m 网格 , 大 面积平 滑表面如车顶盖, 采用 3 0 m m网格 , 车身表面 网格第 1层厚度为 1 . 5 ram, 增量 1 . 5 m m。对于 6种工况 , 统 一 使用非结构化网格。 计算域由两部分组成 , 如图 5所示 , 一部分是 由 长宽高分别为 、 、 的长方体区域模拟风洞实验 段 , 另一部分则是转鼓模型的计算区域。 图 5 计算域示意图 为提高计算效率, 选择 3种不同的计算域来进 行计算, 因为工况不同, 用来模拟风洞实验段的长方 体大小也有所不同, 但转鼓部分的计算 域在 6种工 况计算中相同, 这也保证了转鼓和 4条小移动带部 分 6 种工况的计算结果有可比性。 6种工况的长方体部分计算域大小和 网格总数 见表 2 。该部分计算域在考虑提高计算效 率和节省 计算资源 的前提下 , 在长方体高度 方面做 了修改。 主要依据是使6种工况的阻塞比都符合要求。有研 究 表明, 对于风洞实验结果, 低于1 %的阻塞比, 其 表 2 6种工况的长方体部分计算域大小和网格数 工况 长方体部分/ m 网格数/ 万 1、 2、 3 3 5 7l 4 0 4、 5 3 5 73 1 4 2 6 3 5 77 2 6 6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0 1 3 V o 1 . 3 5 N o . 2 丁宁, 等 风洞移动带系统对气动升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1 4 5. 阻塞干扰产生的误差无须修正 。本次计算所选 用的轮胎模型和汽车模型的投影面积分别为0 . 1 7 7 和2 . 4 4 m , 其阻塞比均小于 1 %, 因此认为选取不同 长方体部分的计算域, 其计算结果可以认可。 利用 F L U E N T软件选用 k - e R e a l iz a b l e 两方程湍 流模 型, 和 N o n e q u i l i b r i u m壁 面 函数 , 边界条 件 如表 3所示。 表 3 边界条件 人 口 速度人 口 地面及汽车模型 固定壁面 上面以及侧面 对称面 轮胎 旋转壁面 固定壁面 固定壁面 工况 1 工况 1 4条小移动带 转鼓 滑移壁面 旋转壁面 其余工况 其余工况 中央移动带 滑移壁面 出口 压力出口 首先对计算模型进行 1阶精度计算, 当残差收 敛至 l 0 数量级后, 继续进行 2阶精度计算, 直到残 差收敛至 1 0 数量级 , 且监控 物理量数值基本不 随 迭代发生改变时, 认为计算收敛。 2 计算结果分析 6种工况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 由于边界条件 和气流分布不同, 由移动带 自身运动所产生的附加 升力会有很大不同。而升力产生的原 因是 由于移动 带的运动, 带动其附近气流的运动, 从而造成移动带 上下产生压差所致 。 2 . 1 工况 1 、 工况 2和工况 3的结果分析 表 4给出了工况 l 与工况 3的结果对比。可以 看出, 移动带自身的运动会产生附加升力。 表 4 工况 1和工况 3受力对 比 N 工况 转鼓上部分移动带受力 转鼓下部分移动带受力 合力 1 4. 9 1 9 . 6 2 4. 5 3 2 2 .1 5 4 . 8 7 6. 9 表5为工况 2与工况 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 出, 当有入口风速时, 移动带 自 身运动所产生的附加 升力明显增大。图6 给出了两种工况下转鼓实验台 中心截面的湍流强度 , 从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人口风 表 5 工况 2和工况 3受力对比 N 工况 转鼓上部分移动带受力 转鼓下部分移动带受力 合力 2 O . 7 3 . 8 4 . 5 3 2 2 . 1 5 4. 8 7 6 . 9 速的增大, 转鼓实验台内和地面上部的湍流强度明 显增强, 这部分湍流消耗了能量, 产生了压差, 使移 动带产生了升力, 这给位于 4条小移动带下的天平 测量带来误差。 工况2 工况 3 图6 工况 2和工况 3转鼓实验台 中心截面的湍流强度对比 2 . 2 工况 4和工况 5的结果分析 表6给出了工况 4 与工况 5的计算结果。可以 看出, 在有 轮胎参与运动 , 且没有 人 口风速 的情况 下, 4条移动带所产生的附加升力都有减小的趋势, 甚至产生了负升力。 表 6 工况 4和工况 5受力对比 N 工况 转鼓上部分移动带受力 转鼓下部分移动带受力 合力 4 ~1 . O O . 4 一O . 6 5 3 0 . 6 3 . 2 3 3 . 8 图7给出了工况4和工况5的轮胎与转鼓实验 二 一 二 踹 麓 蘸隆臻 雏 ~ 麓~ 纂 躲~ ■蠢瓣 辫 蘧瓣 _ - ■瑟 蠹 瑟 誓■■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 4 6 汽车工程 2 0 1 3年 第 3 5卷 第 2期 台中心截面湍流强度。可 以看 出, 由轮胎旋转所引 起的湍流强度无论是在转鼓实验台内还是在移动带 附近都明显强于工况 2和工况 3 , 这种情况在工况 5 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前轮引起 的尾部湍流已经影 响 到后轮周围的流场分布, 但综合转鼓上下两部分移 动带的受力, 当有轮胎参与运动时, 对于移动带运动 所产生的附加升力 , 工况 4比工况 2减小了 1 1 3 % , 工况 5比工况 3减小了 5 6 %。 2 . 3 工况 6计算结果分析 工况6的计算结果见表 7 。图8给出了车轮附 近的湍流强度 , 从 图中可以看出, 由于车轮 自身 的运 动和车身外形 的影响 , 前轮后部 的湍流强度 比工况 4有所减弱, 这些湍流形成了低压区, 同时使4条移 动带的上部产生了升力, 但移动带下部却有负升力 产生。工况 6的汽车模型由数值计算得出的气动升 力系数为 0 . 1 2 2 , 所受气动升力为 1 6 4 . 8 N, 而 4条小 移动带所受的合力为 4 4 . 3 N 。在风洞实验中, 天平 所测的升力是汽车所受的气动升力与移动带运动所 产生的附加 升力之和 , 即 1 6 4 . 8 4 4 . 32 0 9 . 1 N, 这 时所计算出的气动升力系数为0 . 1 5 5 , 相对于0 . 1 2 2 增加了 2 7 %, 可见在实车风洞实验测定气动升力 时 , 必须扣除地面移动带所造成的附加气动升力 。 表 7 工况 6的计算结果 汽车所受的 转鼓上部分 转鼓下部分 汽车迎风面积/ m 汽车气动阻力系数 汽车气动升力系数 移动带合力/ N 气动升力/ N 移动带受力/ N 移动带受力/ N 2 . 4 4 0 . 4 0 1 0 . 1 2 2 1 6 4. 8 5 O . 7 6 . 4 4 4. 3 ; 一 3 结论 图8 车轮附近的湍流强度 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移动带系统在不同工况 下的自 身压差, 分析其形成原因, 得到以下结论。 1 移动带 自身空转即使无来流也会产生升 力 , 而升力随来流速度增加而有所增 大。对于本 文 中所计算 的来流速度 , 其升力可达 7 6 . 9 N。 2 整车测量中, 移动带 自身产生的升力会增 大实验车的升力, 可使实验车升力增加 2 7 %。 应该指出的是, 不同移动带系统可能给实验测 量带来的升力误差有所不同, 有必要进行各自修正。 参考文献 [ 1 ] C o g o t t i A .E v o l u t i o n o f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a n A u t o m o t i v e Wi n d T u n n e l [ J ] . J o u r n a l o f Wi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I n d u s t r i al A e r o d y n a m i c s , 2 0 0 8, 9 6 6 7 6 6 7 7 0 0 . [ 2 ] E d w a r d D u e l l ,A m i r K h a r a z i ,S a m Mu l l e r , e t a1.T h e B MW A V Z Wi n d T u n n e l C e n t e r [ C ] .S A E P a p e r 2 0 1 0 - 0 1 0 l 1 8 . [ 3 ] 庞加斌 , 刘晓晖, 陈力, 等. 汽车风洞试验中的雷诺数、 阻塞和边 界层效应问题综述[ J ] . 汽车工程, 2 0 0 9 , 3 1 7 6 0 9 6 1 5 . f 4 1 Hu e h o Wo l f - H e i c h .A e r o d y n am i c s o f R o a d V e h i e l e s F o u r th E d i t i o n [ M] . S A E I n t e rna t i o n a l , 1 9 9 8 . [ 5 ] Me r c k e r E, K n a p e H W.G r o u n d S i mu l a t i o n Wi t h Mo v i n g B e l t a n d Ta n g e n t i al Bl o win g f o r F u l l S c a l e Au t o mo t i v e Te s t i n g i n a W i n d T u n n e l [ C] .S A E P a p e r 8 9 0 3 6 7 , [ 6 ] B r u n g a r t T A,L a u c h l e G C,D e u t s c h S ,e t a 1 .E ff e c t o f a Mo v i n g W a l l o n a Fu l l y De v e l o p e d,Eq u i l i b ri u m Tu r b u l e n t B o u n d a r y La y e r [ J ] .E x p e ri m e n t s i n F l u i d, 2 0 0 1 , 3 0 4 1 8 - 4 2 5 . [ 7 ] Y o s h i o k a S ,K i k u c h i S ,O h t a F,e t a 1 .Me a s u reme n t o f G r o u n d E ff e c t a n d B o u n d a r y l a y e r T r ans i ti o n b y T o win g Wi n d T u n n e l [ J ] . F l u i d D y n am i c s R e s e a r c h, 2 0 0 9 2 . [ 8 ] K w o n H, P a r k Y, L e e D, e t a 1 .Wi n d T u n n e l E x p e ri me n t s o n K o . r e a n Hi g h s p e e d T r a i n s Us i n g Va r i o u s Gr o u n d S i mu l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 J ] .J o u rnal o f Wi n d E n g i n e e ri n g 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A e r o d y . n a m i c s , 2 0 0 1 , 8 9 1 3 1 1 7 9 1 1 9 5 . [ 9 ] 杜登惠. 汽车风洞地面模拟 系统 的研究 [ D] . 长春 吉林 工业大 学 , 2 0 0 0 . [ 1 O ] 贾青, 杨志刚. 不同收集 口角度下模型风洞试验段流场的数值 模拟与实验研究[ J ] . 实验流体力学, 2 0 0 7 , 2 1 1 9 3 9 6 . [ 1 1 ] 张英朝. 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 M] .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2 0 1 1 . [ 1 2 ] S h i h TH, L i o u WW, S h a b b i r A , e t a 1 . AN e w k - 8 E d d y V i s c o s . i t y Mo d e l for Hi g h Re y n o l d s Nu mb e r Tu r b u l e n t F l o ws Mo d e l De -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V al i d a t i o n [ J ] .C o m p u t e r s a n d F l u i d s , 1 9 9 5 , 2 4 3 2 2 7 2 3 8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