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in the narrow coal pillar category, the decrease of the width of the pillar will reduce the peak bearing pressure on the pillar, when the width of the pillar is less than 10m, the peak bearing pressure on the coal pillar in the goaf side of the goaf will become less than the value of the original rock stress, and the support pressure on the coal pillar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when the size of the pillar is less than 5m. The distribution will be smaller and the best location for roadway layout. Keywords Mining Influence; Support Pressure Distribution; Mining Pressure Appearance; Numerical Simulation;Optimization of Coal Pillar Thesis Application research 目录 目录 1 绪论 ......................................................................................................................................... 1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1.2.1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 1 1.2.2 预留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 3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5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5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5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6 2 工作面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 7 2.1 30104 上综采采煤工作面地质概况 ............................................................................ 7 2.1.1 30104 上综采面具体位置及概况 ...................................................................... 7 2.1.2 工作面地质、水文特征 .................................................................................... 7 2.1.3 30104 上工作面巷道布置、采煤方法及工艺 .................................................. 8 2.1.4 30104 上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 .............................................................. 8 2.2 岩性取样与试件制备 .................................................................................................. 9 2.3 力学试验系统简介 ...................................................................................................... 9 2.4 试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10 2.4.1 密度参数 .......................................................................................................... 10 2.4.2 弹性模量测试结果 .......................................................................................... 11 2.4.3 强度参数 .......................................................................................................... 13 2.5 本章小结 .................................................................................................................... 17 3 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煤柱稳定性理论分析计算 ................................................... 18 3.1 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动态变化 ................................................................................ 18 3.1.1 一般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分析 .......................................................................... 18 3.1.2 支承压力叠加作用分析 .................................................................................. 18 3.1.3 侧向支承压力动态变化 .................................................................................. 19 3.1.4 支承压力带影响范围 ...................................................................................... 20 3.2 煤柱受采动影响的稳定性分析 ................................................................................ 20 3.2.1 受一侧采动的煤柱稳定性 .............................................................................. 20 3.2.2 两侧采动的煤柱压力计算 .............................................................................. 22 西安科技大学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II 3.3 本章小结 .................................................................................................................... 24 4 工作面矿压监测分析 ........................................................................................................... 25 4.1 观测的主要内容与测点布置 .................................................................................... 25 4.2 监测方法与使用仪器 ................................................................................................ 25 4.3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 26 4.3.1 钻孔应力计监测分析 ...................................................................................... 26 4.3.2 采煤工作面附近巷道收敛变形分析 .............................................................. 28 4.3.3 30104 上工作面胶运顺槽顶底板汇合速度监测分析 .................................... 35 4.3.4 30104 上工作面胶运顺槽单体支柱加载速度监测与分析 ............................ 37 4.4 本章小结 .................................................................................................................... 40 5 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区段煤柱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 42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 5.1.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赋值 .............................................................................. 42 5.1.2 数值模拟方案 .................................................................................................. 43 5.2 数值模型结果分析 .................................................................................................... 43 5.2.1 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分布与采空区不同跨距的关系分析 .......................... 43 5.2.2 不同区段煤柱尺寸时煤柱与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 ....................................... 47 5.3 本章小结 .................................................................................................................... 50 6.结论与展望 ........................................................................................................................... 51 6.1 结论 ............................................................................................................................ 51 6.2 展望 ............................................................................................................................ 52 参考文献 .................................................................................................................................. 53 1 绪论 1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针对厚煤层的开采目前比较先进方法是大采高综采。 大采高综采工艺具有许多优势, 如可以提高产量、降低巷道掘进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着鲜明的 劣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矿压显现比较明显,支护难度大,不利于顶板管理,如果 煤层又处在软岩地层中,则更加加剧矿压控制的难度。 杭来湾煤矿主采煤层为 3 号煤层,该可采厚度 4.85~11.90m,平均厚度 8.36m,煤 层底板标高从切眼到主辅回撤通道1024.72~1066.88m, 采煤方法为倾斜分层大采高 复合假顶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分层高度为 4.2~5.5m。 30104 上工作面采用传统的走向长 壁采煤系统,既工作面的两侧分别布置一条胶运顺槽和一条回风顺槽。不同的是在胶运 顺槽的一侧距离其 20m 位置还布置一条辅运顺槽,中间 20m 为保护煤柱,两条巷道之 间每隔一定距离留有联络巷,上一工作面的辅运顺槽也是下一工作面的回风巷。30104 上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发现回采后支承压力对回采巷道的影响比较大, 许多回采巷道要 经过多次修复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由于超强支承压力的影 响导致回风顺槽鼓包严重,工作面副帮侧 5m 范围内最大鼓包量达 500mm,使工作面的 安全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对 30104 上工作面采空区周围的支承压力以及煤柱 留设合理宽度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摸清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和影响范围, 为煤矿 工作面开采合理布局及制定巷道围岩管控措施奠定基础成为了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杭来湾煤矿 30104 上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及煤柱优化研究, 可确保该煤层工作 面生产系统的畅通和巷道围岩的稳定,对矿井安全、高效和今后的持续稳定生产都是一 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有助于掌握 3 号煤层工作面的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优化出区 段煤柱最佳尺寸范围,可为今后进行合理的盘区巷道布置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关于大采高工艺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从上世纪 60 年开始, 到 80 年代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此工艺技术应用与现场实践,如西德的威斯特法伦矿、南斯 西安科技大学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 拉夫的 Veleng 矿、美国在俄怀明州卡邦县的一号矿井等设计采高都已经达到 5m 以上, 前苏联有数十个矿都已使用大采高工艺开采技术 [1-7]。 我国关于此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晚,引进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快速稳定发展 与应用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末。现在,大采高工作面越来越多,已成为应用此项工艺技术 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工作面采高越大,一般来说工作面的支承压力表现就越强烈,理论和实践都 能证明这一点。 支承压力大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矿压显现明显, 采场发生煤壁片帮, 冒顶、 底鼓,冲击地压和煤层突出的概率和现象就越多。这给回采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及超前巷 道的支护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不利经济效益以及安全隐患。研究大采高工作面的支承压 力分布情况对于指导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促进高产高效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14]。 众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开展了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 靳钟铭教授基于力学理论就支承压力分布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两个主要的 成果,一是基于弹塑性理论建立了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方程式[15]。二是基于关键层理论给 出了大采高采场覆岩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总的来说就是覆岩的垮落断裂受关键层的特 征、层位及分布控制。 侯朝炯、柏建彪、王卫军等[16-20]研究认为,支承压力大小除与采高因素关系密切外 还与煤层及直接顶的厚度密切相关,并在损伤力学本构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给定变形条 件下超前支承压力和侧向支承压力两个表达式。 陆士良教授着重研究了采空侧护巷煤柱与支承压力的关系,认为煤柱上的应力分布 呈双峰型,要想使煤柱足够稳定,必须使其宽度大于顺槽塑性区和两相邻工作面采空区 边缘塑性区宽度之和,既煤柱中有一定宽度的弹性区是必须的[21-22],但这个宽度最低应 有多少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 王贵虎采用现场实测及统计方法对工作面老顶来压现象与采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他统计分析了我国 7 个大采高(采高均大于 3.5m)缓倾斜一次采全厚综采工作面的矿压 观测结果,同时又统计分析了若干个与上述工作面煤层地质情况类似的小采高(采高小 于 3.5m)的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通过比较得出前者比后者的来压强度提高了约 5.2,周期来压步距增大了约 4.6%[23-24]。既他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与小采高(采高小 于 3.5m)综采面相比,大采高综采面的老顶来压更强烈,局部冒顶和煤壁片帮现象更严 重,支架冲击载荷更突出。他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影响 范围与工作面开采面积成正相关关系。 谢和平、陈忠辉等人[26-28]利用损伤力学理论给出了变形一定的条件回采工作面下支 承压力的分布规律[25], 并进一步通过 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支承压力的分区特征, 得出支承压力峰值一般在煤壁前方约 5~7 m 处出现。 1 绪论 3 钱鸣高在其提出的“砌体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顶板下沉的影响因素,他认 为直接顶的厚度一般是采高的 2-2.5 倍,则采高越大直接顶越厚,支护难度也就越大, 同时支护难度还与直接顶弹性模量关系密切,另外还与老顶回转角等有着重要的关系[29]。 吴健等[30-34]的研究认为开采厚度的工作面和开采厚度小的工作面,其上覆岩岩层中 所形成的大变形梁的大小是不确定的,两者不存在线性关系,但支承压力造成的压力增 加位置都是相同的,应力明显增加的趋势也是相似的。 史元伟等[35]通过利用离散元数值模拟得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当开采到一定距离 时(充分采动前) ,上覆岩层中存在类似拱的结构,拱结构的两个拱脚分别在煤壁前方应 力高峰区和切眼处煤体, 在工作面继续推进的情况下, 拱结构下方的岩层呈现分层现象, 并从下到上依次离层,此时便形成了所谓的梁式平衡,这种平衡在充分采动后消失。在 此基础理论上,谢广祥、浦海等[36-38]认为,在采场上方一定的空间中无论是走向方向还 是倾向方向都有大结构的应力拱存在,并提出了宏观应力壳理论。 余忠林,涂敏借用数值模拟软件 FLAC2D 建立了大采高沿空掘巷条件下窄煤柱的弹 塑性力学模型,对窄煤柱内的塑性区、位移及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的来 讲他认为塑性区呈倒梯形分靠规律,巷道两帮位移分布不对称也不均匀[39]。 1.2.2 预留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段预留煤柱宽度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基础理论研究与 数值模拟研究两种。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应用理论分析方法,以保证巷道稳定性为目的, 针对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进行理论计算分析,进而计算出煤柱宽度;数值模拟研究主 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对煤柱上方支承压力分布情况及煤柱体内部变形破坏规律进行研究, 同样以保持巷道稳定为依据,对不同煤柱宽度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最优的 预留煤柱宽度。除以上两种方法外,现场实测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合理煤柱宽度留设研究 的常规方法,该方法以工程实际为依托,通过现场布点观测,可以完全掌握区段煤柱破 坏及煤体内的应力受采动影响的变化过程,最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区段预 留煤柱宽度。 1 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一些欧美学者对煤矿区段预留煤柱宽度研究较早,相应的也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而我国从事理论研究提出新理论的学者并不多,主 要是应用国外理论进行改进,以保证能符合某个矿区的实际情况。 有效区域理论。该理论假定煤柱承受着其上覆岩层及岩层周边一定范围内的荷载, 分析上部荷载分布情况,得到煤柱破坏的极限荷载,最终计算出预留煤柱宽度。该理论 将煤柱复杂的受力情况简单化,在确定预留煤柱宽度方面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 该理论仅用于区段预留煤柱宽度相同、 应力分布均、 开采面积较大的与情况下[40-43]。 西安科技大学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4 压力拱理论。 该理论认为采空区上方由于岩层的铰接作用形成类似拱形的受力结构, 可以有效的承受上覆岩层一定的荷载,剩余的载荷会通过岩层向两边煤柱上方转移。开 采深度和上覆岩层厚度决定了压力拱承受荷载的能力[44]。由于上覆岩层分布的复杂性难 以确定,因此应用该理论仅能估算预留煤柱宽度。 A.H.威尔逊(Wilson,1972)理论[45]。A.H.威尔逊理论是以煤柱三向强度特性 为基础,通过对煤体三向强度特性进行分析得到计算预留煤柱宽度的公式。该理论在英 国矿区得到广泛应用,它克服了其它一般理论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可以相对有效的计算 出预留煤柱宽度,但由于该理论也有其适用性,因此在英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应用相对较 少。 核心区域强度不等理论。格罗布拉尔[46-48]认为煤柱核心区域强度与实际应力存在着 一定的关系,从这一理论出发,得到煤柱核心区域内各个位置的强度。煤柱的尺寸和形 状对该理论计算的影响较大,假设煤柱核心区域强度各处均不相等,当煤柱核心区域平 均应力水平较大时,甚至高于煤体极限强度,由于破碎块体之间存在一定得摩擦力,不 会造成煤柱的立即破坏,但煤柱核心区域与巷道顶、底板的铰接效果必然降低。核心区 域强度不等理论由于假设太过理想化,没有考虑岩体的非均匀性,这就大大了限制了它 的使用,虽然理论公式推导及就算方法都较为精确,但参数太多,不易得到,因此其应 用并不广泛。 平台载荷法理论。吴立新、王金庄等人[49]以前人经验公式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因 素提出了“平台载荷法”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推导出合理的煤柱宽度计算公式。 经过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每个人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公式用以计算区段煤 柱预留宽度,但由于各种公式采用的假设条件不同,因此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针对每个矿区的煤柱宽度计算时,必须考虑该区域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 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出合理的区段预留煤柱宽度。 (2)数值模拟研究 21 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不断的更新,因此应 用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来计算区段预留煤柱宽度的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普遍。其中三维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方法,其根据采动影响的支承压力分布状 态的变化过程,分析煤柱的变形破坏过程。Hsiun 和 S.S.Peng [50-51]针对三种不同情况 的顶板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顶板和煤体的弹模比分别取 1、4 和 10 三种情况,得 到煤柱的稳定性与弹模比呈正比关系。 梁兴旺,王连国等人[52]运用 FLAC2D 软件对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 71煤层回采工 作面各种不同煤柱宽度情况下围岩应力和位移的大小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 71煤 层区段预留煤柱的合理留设宽度。 1 绪论 5 卢兴利,尤春安等人[53-54]以某矿实际工程条件为依托,采用 ANSYS 软件进行数值模 拟研究,针对有断层存在的情况下煤柱预留宽度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预留煤柱宽 度的合理尺寸。 杨健彬、徐乃忠针对顾桥煤矿 1117(1)工作面,运用 ANSYS 数值模拟软件分析计 算了回采过程中尾巷和回风巷断面之间煤柱的合理宽度 [55]。 任建峰,高明仕等人[56-57]以斜沟煤矿 18105 工作面为例,为维护巷道围岩稳定性, 运用离散元 UDEC3.0 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区段煤柱宽度不同时,巷道围岩受采动及掘进 影响下应力分布情况。最终得到预留煤柱合理宽度为 15~20m。 国内外许多学者运用各种数值模拟软件对区段预留煤柱宽度进行了数值模拟, 得到 了符合该矿区的合理预留煤柱宽度,可以说,数值模拟软件为煤柱合理宽度的留设,乃 至矿山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也必将开发更加完善的数值模拟分析软件, 最终实现计算机模拟越来越接近现场实际状 况[58-62]。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为对3煤层工作面采空区周围的支承压力以及煤柱留设合理宽度进行较为细致的研 究,摸清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和影响范围,需进行以下内容的研究 (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及区段煤柱留设尺寸理论研究。 (2)3 煤层地质和生产条件调研分析。 (3)3 煤层顶底板岩层及煤层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4)30104 上工作面及附近巷道矿压显现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现场测试分析。 (5)30104 上工作面顶板运动及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6)30104 上工作面区段煤柱尺寸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基于参阅现有的相关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及煤柱留设尺寸文献资料, 对文献资料成果进行分析综述。 (2)室内试验。对煤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得到其物理、力学指标,为 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西安科技大学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6 (3) 现场实测分析。 采用现场观测方法监测顺槽巷道表面收敛, 巷道顶板离层观测, 锚杆(索)受力状态、工作面液压支架荷载及变形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作面矿压显现 规律。 (4)理论分析。在对采场上覆岩层结构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上覆岩层空间 结构压力计算力学模型,分析计算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及动态演化过程。 (5)数值模拟。运用 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对 30104 上工作面前方的应力、应变 规律及顺槽巷道煤柱宽度优化设计模拟研究。 1.3.3 研究技术路线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图 1.1 技术路线图 现场调研搜集资料 理论分析研究 现场观测分析研究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30104 上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及煤柱优化尺寸 实验室试验 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2 工作面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7 2 工作面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2.1 30104 上综采采煤工作面地质概况 2.1.1 30104 上综采面具体位置及概况 杭来湾井田隶属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管辖。地理坐标位于东经 10946′49″~ 10956′27″,北纬 3824′52″~3832′08″之间。30104 工作面所属的 3 号煤层底板标高 1004.72~1066.88m, 整体由东南向西北缓倾, 倾角约 0.5 , 可采煤厚度 4.85~11.90m, 平均厚度 8.36m,埋深 213~225m,平均埋深 219m,上覆基岩平均厚度 165m,松散层 平均厚度 54m。30104 综采工作面位于杭来湾井田的东北部,西北侧为主回撤通道,东 北侧为工作面回风顺槽和 30103 采空区,西南侧为工作面胶运顺槽,东南侧为工作面切 眼。图 2.1 为 30104 上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图。 图 2.1 30104 上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图 2.1.2 工作面地质、水文特征 30104 工作面内煤层赋存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结构较为简单,平均可采厚度 9.44m, 但在回采过程中,煤壁局部出现小型砂岩冲刷带(单个面积 5 ㎡以下,最多同时揭露 3 处) ,工作面直接顶板和直接底板均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直接顶另有少量细粒粗粒长 石砂岩,直接底另有少量细粒粗粒长石砂岩、炭质泥岩。30104 工作面煤层顶底板岩 性特征具体情况如表 2.1 所示。 依据陕西有色榆林煤业有限公司杭来湾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察项目报告书中分 析的水文地质情况,从 30104 工作面切眼至回采范围 1400m,都属于侏罗系中统基岩富 水区,因此,30104 工作面的开采时要重视水的威胁。 上工作面胶运顺槽 上工作面辅助运输顺槽 上工作面 保护煤柱保护煤柱 上工作面回风顺槽 西安科技大学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8 表2.1 煤层顶底板岩石特征 类型 岩石名称 平均厚度(m) 岩 性 特 征 老顶 中砂岩~粗砂岩 24.0 灰白色~浅灰白色 水平层理及微波状层理 直接顶 泥岩~粉砂岩 3.0 浅灰色~灰黑色 水平层理及微波状层理 伪顶 伪顶(局部) 0.17 黑色-灰黑色 水平层理及微波状层理 直 接 底 泥岩~粉砂岩 4.5 深灰色~灰黑色 水平层理,块状结构 2.1.3 30104 上工作面巷道布置、采煤方法及工艺 30104 上工作面采用传统的走向长壁采煤系统,既工作面的两侧分别布置一条胶运 顺槽和一条回风顺槽。 不同的是在胶运顺槽的一侧距离其20m位置还布置一条辅运顺槽, 中间 20m 为保护煤柱,两条巷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留有联络巷,上一工作面的辅运顺槽 也是下一工作面的回风巷。 30104 上工作面采高设计 4.8m,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后 退时开采。采煤机型号为 7LS6C 型,进刀方式为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一个循环进 尺 0.8m。采用 AFC3 1000 型刮板输送机运煤,采用 RS198 型二柱伸缩式掩护支架支护 顶板,采用单体液压支柱进行超前支护。 2.1.4 30104 上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 30104 上工作面胶运顺槽断面形状为矩形,宽高分别为 6000mm、3850mm,回风顺 槽断面形状为矩形,宽高分别为 5400mm、3800mm,辅运顺槽断面形状也为矩形,宽高 分别为 5400mm*3800mm。支护方式30104 上工作面胶运、辅运、回风顺槽,顶板采用 钢筋网片、 玻璃钢锚杆、 锚索联合支护, 锚索规格 υ15.24*6000mm, 间排距2000*2400mm, 均呈二一二布置;胶运顺槽正副帮分别采用玻璃钢锚杆和圆钢金属锚杆支护,锚杆规格 分别为υ18*2100mm和υ16*1800mm, 呈矩形布置, 每排布置6根, 间排距为1200*1200mm。 辅运、回风顺槽两帮均采用圆钢金属锚杆支护,锚杆规格υ16*1800mm,呈矩形布置, 每排布置 5 根,间排距 1200*1200mm。30104 上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如表 2.2。 表表2.2 30104上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表上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表 巷道名称 断面大小/mm 锚杆参数 长度 /mm 间排距/mm 锚索参数 长度/mm 间排距/mm 30104上胶运顺槽 6000*3850 1800 (左帮除外) 2100(左帮) 1200*1200 6000 2000*2400 30104上辅运顺槽 5400*3800 1800 1200*1200 6000 2000*2400 30104上回风顺槽 5400*3800 1800 1200*1200 6000 2000*2400 2 工作面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9 2.2 岩性取样与试件制备 煤样取样位置为 30104 上工作面上中下 3 段,每处取样 3 块,共 9 块,煤块规格均 为 25cm*25cm*20cm。 每个岩芯取样孔均取 4 块样, 取样具体位置为按距顶底板的 0.5m, 1.5m,3m,6m 确定,对于底板来说既距离底板口的 5.1m,6.6m,7.6m,10.6m 位置。 顶底板岩样一共取样 24 块。钻场位置如图 2.2 所示。 上工作面胶运顺槽 上工作面辅助运输顺槽 上工作面 岩芯取样点1 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