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5 6 卷第3 期 2004 年8 月 有色金属 N O n f e r r o u sM e t a l s V 0 1 .5 6 .N o .3 A u g u s t 2 0 0 4 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记载山西产锡及其意义 李延祥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北京1 0 0 0 8 3 摘要分析2 0 世纪3 0 年代出版的‘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中有关山西中南部汾城、阳曲、太谷等地产锡的记载。通过所记 载的锡等金属价格方面的记录和相关背景知识,肯定了汾城 今襄汾 等地近代产锡的事实,进而指出了山西中南部地区古代产锡 的可能性及其重大考古学意义,对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冶金史;锡;冶金考古;山西 中图分类号K 8 7 2 ;K 8 7 8 .5 ;T F 8 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1 0 2 1 1 2 0 0 4 0 3 0 1 4 6 0 5 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国家在“十五”重点 攻关课题中设立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项 目。在实施该项目子课题“龙山至二里头时期铜器 冶铸技术及相关矿冶遗址资料的收集与考察”及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西地区早期铜冶金”过程 中,发现抗日战争前夕出版的中国通邮地方物产 志 以下简称物产志 记载有山西中南部地区产 锡的情况。鉴于锡是青铜冶铸技术发展的控制性原 料,对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故将其 报告并略加考证,以期同道共鸣,方家指教,推动相 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1 物产志简介 物产志出版于1 9 3 6 年 民国二十五年 ,其编 辑者为民国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见图1 。物产 志前有代交通部长俞飞鹏、次长彭学沛,邮政总局 局长郭心崧、副局长徐昌成所作的四篇序言。俞飞 鹏序于首,赞扬其编辑宗旨“昔史迁传货殖,凡于各 地之特产,纪之甚详,而其推论治要,则日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其次教养诲之,其次整齐之,谅哉其知 膏也。吾国夙以地大物博著闻于世, 而近百年来国 帑空虚,民生凋敝,岌岌不可终日,良由缺乏正确之 调查统计,因而声气隔阂,供求不能相应,遂至商务 寝衰,影响国计非细故也。邮政局诸君子惹然忧 之,各本其服务社会之旨,相与商榷,协力进行,关于 通邮地方物产及工商行号,就近调查,实事求是,笔 收稿日期2 0 0 4 0 4 2 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0 0 7 4 0 0 9 ;国家“十五”公 关课题 2 0 0 1 B A 8 0 5 8 0 5 作者简介李延祥 1 9 6 2 一 ,男,辽宁调兵山市人,研究员,博士,博 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冶金考古与冶金史研究。 之于书,都二十四编。其中分农、畜、水产、林、矿、制 造六类,异名之物二千三百余种,工商行号八万五千 余家,附以图影,以备参考,可谓勤矣。自有是编,庶 几产量之丰啬,行销之范围,运输之计划,可按籍而 稽,了如指掌。既以促进物产之流通,即所以助长实 业之进步,是诚充实国力以杜漏厄之基本工作,其于 史迁所谓因势利道之术,思过半矣。中华民国二十 五年七月俞飞鹏序。” 图1 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扉页 F i g .1 F i r s tp a g eo f “Z h o n g g u oT o n g y o uD i f a n gW u c h a n z h i ’’ 徐昌成序在尾,述其编篡过程“邮政为共用事 业,原不应斤斤于赢利。昔在欧洲中古,封建诸侯, 有以经营邮政为特权收入之一者,于今訾其不当,现 代各国邮政,盖无不由税收政策逐渐转变而为服务 目的矣。推服务之主旨,凡所以便利社会,裨益民 生,而为邮政能力之所及,殆无不可者。吾国年来金 融枯竭,农村崩溃,经济困穷,达于极点。将如何运 用邮政功能,以尽服务社会之责,此一问题,日夕萦 怀,适邮政方面,亦以天灾人货,种种原因,同感经济 衰颓。间与沈君养义、楼君祖诒、刘君承汉诸同事共 万方数据 第3 期李延祥 、 清一统志等也只记山西某地有 炉甘石,有的地点还很详细,但都未指出产倭铅。近 代矿冶资料、现代炼锌史的研究文献中也未见有山 西明清以来有炼锌的记载。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的, .应是山西近代没有炼锌业的反映。此外,明清文献 记载的炉甘石产地有太原、泽州、阳城、高平、灵丘、 平顺[ 2 l ,也与山西编所记锡产地不相重叠。从上述 事实看,山西编中的锡不可能是锌。 综上,山西编中的锡不是其他金属的误记,所指 就是金属锡。 3 .2 锡矿的原始产地 物产志所记各项物产一般只记在县的名下, 很少具体到某乡某村。山西编的前述四条出锡信息 就是只记在县名之下。但这四条出锡信息之间有相 互联系的,汾城之锡销往地带是“太谷、榆次、天津”。 但“太谷、榆次”出的锡中有多大比例来自汾城,还应 县体分析。按山西编的记载,每年产锡量汾城为 1 0 0 0 0 公斤 2 0 0 0 0 斤 ,太谷为8 0 0 0 0 斤;榆次为 6 5 6 0 斤,以此推算,榆次的锡有可能全部来自汾城, 而太谷的锡中只有少量来自汾城。榆次的锡价为 0 .5 0 .9 元/斤,比汾城的锡价0 .4 0 .8 元/斤贵, 也和榆次之锡来自汾城的推断相符。依上述分析, 汾城至少是锡的原始产地之一,太谷年产锡8 0 0 0 0 斤的记载无误的话,则是更大一处产锡地,如太谷年 产锡多记了一个0 的话,则太谷和榆次一样也可能 不是锡的原始产地。阳曲和太谷的锡价皆为0 .5 1 .2 元/斤,比榆次更高,从这一点看阳曲的锡也可 能来自汾城。 从地理分布上分析,阳曲、榆次、太谷三地从东 北向西南沿太原盆地东缘依次排列,相距不远,而汾 城 今襄汾 则远在临汾以南,与前三者相距很远。 如将前三者视为一区,汾城视为一区,则后一区是原 始的产锡地区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山西编中只有后 一区向前一区输出锡的记录而无相反的记录。 综上,晋南的汾城即今襄汾应有锡矿资源存在, 这一资源到抗日战争之前尚在开采。晋中的太谷和 阳曲也可能有锡矿开采。 4汾城等地产锡的重大意义 晋南地区在中国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进程中 占有重要地位。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考古区系类型 理论的创建者苏秉琦先生早就指出,中国新石器时 代的古人类文化有两个重要的区系,一个是源于渭 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 文化。它们都有自己的根 祖先 、自己的标志。两 者出现或形成的时间约距今六七千年。仰韶文化的 标志之一是玫瑰花,红山文化的标志之一是龙∞J 。 在不晚于距今5 0 0 0 年前的时候,华山脚下的仰韶文 化与燕山地带的红山文化,通过一个类似“』”形的 通道进行接触、交流、撞击,而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就 在这一通道上【4 】。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的这种相 互作用奠定了晋南地区的“中国”地位,成为中国文 化的“总根”,“中华 花 儿女”、“龙的传人”等影响至 今的观念皆由此产生。“小小的晋南一块地方,曾保 留远自7 0 0 0 年前到距今2 0 0 0 余年前的文化传统, 可见这个’直根’在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重要地 位’’[ 3 | 。 仰韶和红山两大文化相互作用结果是在晋南地 区产生了以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遗存, 在辽西地区产生了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 晚期遗存。陶寺文化和晚期红山文化可能已经掌握 了冶铜技术,但未能达到使用锡青铜的阶段。陶寺 遗址曾发现过红铜铸造的铜铃[ 5 】5 ,近年又发现砷铜 质的齿轮形器物。牛河梁出土的冶铜遗物热释光年 代测定未进入红山文化年代范围内[ 6 J ,但红山文化 其他遗址出土的有关遗物显示该文化晚期确有掌握 冶铜技术的可能,如1 9 8 7 年在敖汉旗西台遗址红山 文化房址中发现了多块陶范,范的外形作方块状,打 开后里面有类似鱼钩状的空隙,肯定是铸铜的 范【7J 。牛河梁第二地点红山文化4 号积石冢顶部附 葬的小墓中随葬有一小件铜环饰,经 北京科技大学 万方数据 第3 期李延祥 记载山西产锡及其意义1 4 9 冶金史研究与材料研究所本文作者注 鉴定为 红铜,发掘者称这项发现地层关系清楚,材料可 靠[ 引。 夏县东下冯遗址 公元前1 9 至公元前1 6 世纪 出土铜器共2 7 件,其中镞1 9 件、刀6 件、凿2 件,经 过鉴定5 件中,除1 件凿为红铜外,其余4 件皆为青 铜,其中的2 件镞含锡分别为1 4 .1 3 %和9 .1 4 %,并 含少量铅。该遗址还出土有石范1 0 块[ 9 J 。著名的 侯马春秋时期铸铜遗址发现的大规模铜器制造作坊 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美陶范[ 1 0 ] 。晋文化考古 更是发现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所有这些发现毫无疑 问地表明,晋南地区是中国先秦时期青铜冶铸的中 心。 从资源角度看,晋南地区有中条山铜矿为之提 供铜料当无疑义。作者于1 9 8 7 年曾在中条山铜矿 胡家峪矿区店头铜矿点古代采空区内取得木支护样 品,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1 4 C 年代 测定,其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 7 5 8 5 年,属战国 时期[ 1 1 ] 。2 0 0 2 年1 月初,作者再次考察该采空区。 从现已掌握的情况看,这处深入山中近百米的古代 采空区的开掘绝非短期能够完成,其起始年代应更 早。地质文献的初步查阅显示中条山存在着数以百 计的古矿冶遗迹。作者坚信未来能够在中条山找到 更早的冶铜遗址,晋南地区的早期青铜冶铸业得益 中条山丰富的铜资源是必然的。j 问题是青铜冶铸的控制性原料锡从何而来。 前述东下冯遗址出土的铜器初步分析显示其含 锡量有高于同期的二里头遗址铜器含锡量的趋势。 天马曲村罕见地出土了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锡器 3 3 件 出自2 4 座墓,其中可看出器形的有1 0 件,其 中礼器9 件,兵器1 件 【1 2J 。上述事实显示晋南先 秦时期的锡供应较为充足,可能与地近或拥有锡矿 资源有关。 以目前的资料看,物产志山西编提供了前述 中华文化中心地带最明确的锡矿信息,其意义就非 同一般了它直接关系到中国文明的主根何以扎在 晋南这块土地上的问题。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接触 时期正处于早期冶铜技术传播阶段,这种传播不仅 仅波及辽西和晋南,但辽西和晋南由此发展成为两 个青铜冶金技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辽西地区早期铜冶金”的实施,已经揭示出辽西夏 家店下层文化拥有很高的青铜合金使用水平,其资 源基础是该地区丰富的铜锡矿产资源,尤其是赤峰 北部地区存在的中国长江以北的最大的锡矿资 源[ 1 2 】。晋南地区作为与中华早期文明关系更为密 切的青铜冶铸技术中心,虽然开展工作的程度不如 辽西,但从 物产志山西编提供的锡矿信息看,它的 资源基础应是南靠中条山的铜、北靠汾城等地的锡, 而且锡应该更重要。’“.‘ 文明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农业 环境 和 工业 资源。前者要求有适合于农业发展的地 区,通常是大河流域,合适的地区并不限于辽西和晋 南。后者要求有制造青铜的矿产资源 特别是锡资 源 ,这一点辽西和晋南应该同时满足了。环境和资 源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辽西和晋南成为中国早期 文明的两个中心,其中的晋南扮演了中华文明主根 的角色。汾城等地的锡资源可能正是决定晋南扮演 这一角色的主要资源条件。 太谷、阳曲等晋中地方产锡的可能性也需予以 关注。虽然在陶寺时期晋中地区考古学文化,其发 达程度比不上陶寺文化,但在后来的商代,该区兴起 的以太谷白燕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与商王朝的 关系不同于其他地区 如张家口地区、关中地区 ,是 一种独立性较强的方国文化,而非征服文化【1 引。是 何种因素导致了这种局面,是否为太谷等地的锡,值 得进一步探讨。 要全面探明山西中南部古代产锡还需要开展许 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对近代山西矿产资源开发、现代 地质勘探、考古文物普查等等资料的深入考察,有可 能发现更详实的线索。物产志山西编中还记载各 地商号及经营范围、地点。如太谷商号经营铁业的 有恒隆庆、瑞隆裕,分别位于南街和东街 山西编二 三页 。阳曲经营铁业的有活牛市的隆泰德、昌盛 德,按司街的逢盛德;五金行有南市街的义和铁铺、 潞丰昌,灰市街的晋和五金行,桥头街的聚和五金 行,钟头街的斌记五金行,钟楼街的利亿五金行 山 西编二。页 ,等等,经营锡货的商家当于其中求之。 对这些商号的经营史的调查及其从业者的咨询当是 目前最可行者。上世纪3 0 年代从事锡矿开采或贸 易以及参与邮政局对其进行调查而寿至今日者,已 是耄耋之年矣,时不我待,有志者当从速为之。此 外,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山西铜锡业兴起,生产铜 锡壶、铜锡水烟筒等,开业最早的在1 8 7 7 年、最晚的 1 9 1 5 年,可统计的近代山西铜锡业就有7 家,其中 新绛5 家、曲沃l 家、神池1 家u5 J 。对这些铜锡器 皿制造厂商的物料来源进行考察,也可能获得有价 值的信息。 万方数据 1 5 0有色金属第5 6 卷 参考文献 [ 1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第十四五金倭铅[ M ] . [ 2 ] 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 M ] .北京地质出版社,1 9 8 6 1 4 2 . 1 3 ]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 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9 4 8 8 . [ 4 ] 苏秉琦.晋文化与北朝文化研究新课题[ A ] I I - - 晋考古 第一辑 [ C ]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0 1 3 . [ 5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 J ] .考古,1 9 8 4 , 1 2 1 0 6 9 1 0 7 1 . [ 6 ] 李延祥,宝文博,韩汝玢,等.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 J ] .文物,1 9 9 9 , 1 2 4 4 5 1 . [ 7 ] 刘晋祥.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 J ] .考古,1 9 8 9 , 1 2 1 1 1 0 1 1 2 0 . 【8 ] 郭大顺.赤峰地区早期冶金考古随想[ A ]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C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9 9 4 2 7 8 2 8 2 . [ 9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 1 9 8 8 2 0 8 2 1 5 . [ 1 0 ] 山西考省古研究所.侯马陶范艺术[ M ] .美国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 9 9 6 1 . [ 1 1 ] 李延祥.中条山古铜矿冶遗址初步考察研究[ A ] i i 中国冶金史论文集 二 [ C ] .北京北京科技大学,1 9 9 4 7 4 7 8 . [ 1 2 ] 邹衡.天马一曲村 第二册 [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0 3 0 8 . £1 3 ] 李延祥,贾海新,朱延平.敖汉旗大店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出土铜器初步研究[ J ] .有色金属,2 0 0 3 ,5 5 4 1 6 8 1 7 2 . [ 1 4 ] 张忠培,朱延平,乔梁.晋陕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分析[ A ]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C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4 2 8 3 ~2 9 0 . [ 1 5 ] 温泽先.山西科技史 上 [ M ]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2 4 1 9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i nP r o d u c t i o nR e c o r d si n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i n1 9 3 0 ’S L IY a n z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o t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B e O i n g ,B e i j i n g1 0 0 0 8 3 ,C h i n a A b s t r a e t T h er e c o r d sa b o u tt i np r o d u c t i o ni no fF e n c h e n g ,Y a n g q ua n dT a i g ul o c a t e di nt h ec e n t r a ls o u t ho fS h a n x i , C h i n ai nab o o kp u b l i s h e da t1 9 3 0 s ,“T h eR e c o r d so fP r o d u c t sf r o mt h eP o s t i n gP l a c e si nC h i n a ” Z h o n g g u o T o n g y o uD i f a n gW u c h a n z h i ,a r ea n a l y z e d .T h eh i s t o r yf a c to ft h et i np r o d u c t i o ni nF e n c h e n g ,t o d a y ’SX i . a n g f e n g ,i sc e r t i f i e db yt h er e c o r d so nt h ep r i c eo ft i na n do t h e rm e t a l s ,a n du n d e r g r o u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i m . p o r t a n t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t i np r o d u c t i o ni nt h ea n c i e n tc e n t r a ls o u t ho fS h a n x ii sp o i n t e do u t ,a n d t h en e x ts t e po nr e s e a r c hi sp r o s p e r e d . K e y w o r d s K e y w o r d s m e t a l l u r g i c a lh i s t o r y ;t i n ;a r c h a e o m e t a l l u r g y ;S h a n x i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