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6 4 有色金属 选矿部分2 0 1 3 年增刊 d o i 1 0 J 9 6 9 ,j .i s s n .1 6 7 1 - 9 4 9 2 .2 0 1 3 .Z 1 .0 4 1 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 何晓娟1 ,一,饶金山1 , 2 1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广州5 1 0 6 5 0 ;2 .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 1 0 6 5 0 摘要本研究针对含泥4 0 .0 4 %、铁3 1 .3 0 %的某难选稀土矿,应用自主研制的新型药剂D Q 作为捕收剂,配合组合调 整剂,采用创新的不脱泥加温直接浮选工艺,成功分选了用常规选矿药剂 如脂肪酸、羟肟酸、H 。L 。等 不能回收的难 选稀土矿,获得的稀土精矿品位R E O4 1 .2 5 %、回收率7 2 .6 2 %,与以往最好的研究结果相比,在稀土品位大于4 0 %的基础 上,回收率提高1 9 .6 2 %,使原矿含泥 - 1 0 斗m 4 0 % 高的复杂稀土资源采用不脱泥浮选成为可能,从而使经济高效地开 发利用该资源成为现实。对捕收剂D Q 作了简要的机理分析,并采用x 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辛基羟肟酸和D O 在典型稀 土矿物的吸附差异,结果表明,D Q 既保留了常规羟肟酸对稀土矿物螯合作用的选择性,又通过改性方法强化了疏水基团疏 水性,这就是D Q 能在高泥铁复杂稀土矿成功应用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稀土;浮选;吸附 中图分类号T D 9 2 3 .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6 7 1 9 4 9 2 2 0 1 3 S O 一0 1 6 4 0 6 稀土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环 保等1 3 个领域的4 0 多个行业,是各国优化传统产 业,是发展国防高端技术和高新技术必不可少的战 略资源[ 1 ] 。全球不断增大的稀土需求,对高效利 用复杂稀土资源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随着 离子型稀土矿的开发利用,资源储量逐渐减少,并 引发重大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因此,高效环保地 开发轻稀土矿是稀土资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某稀土矿的选矿难点在于1 稀土矿物嵌布 粒度细,且与褐铁矿共生关系复杂,稀土矿物难解 离,精矿品位难以提高;2 原矿含铁高,碳酸岩 经深度淋滤氧化,含铁矿物几乎全转化为褐铁矿, 褐铁矿硬度很小,泥化严重致使原矿和磨矿产品含 泥高;3 原矿含泥量高,细泥导致药剂用量大, 干扰浮选,此外细泥含稀土高,脱泥一浮选工艺无 法达到回收率大于6 5 %的目标。 试验对比了脱泥一浮选工艺和创新的不脱泥加 温直接浮选工艺,验证了脱泥一浮选工艺难以实现 R E O 回收率大于6 5 %的目标。而直接浮选工艺通 过探索试验、条件试验和优化试验,最终获得了分 选指标好和经济高效的工艺流程。 针对多泥高铁复杂的稀土矿,该研究创新地研 发出了捕收性能强、选择性能好、适应性强的稀土 矿高效捕收剂D Q 。以D Q 为捕收剂,配合组合调 整剂,成功地解决了矿泥的分散和非目的矿抑制的 难题,取得了稀土矿与其他矿物的良好分选效果。 1 原矿性质 原矿主要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原矿含R E O1 7 .0 1 %, F e31 .3 %。主要的稀土矿物有独居石、假象独居石, 其次为磷稀土、方铈矿、磷铝铈矿、氟碳铈矿等。 铁锰矿物主要有褐铁矿,少量磁铁矿、赤铁矿、钛 铁矿、隐钾锰矿、碱硬锰矿,褐铁矿硬度变化大, 多孔褐铁矿和土状褐铁矿硬度很低,在磨矿过程中 极易泥化。非铁脉石矿物有磷钙铝石、白云石、石 英、磷灰石、高岭石等,此外有微量的黄铁矿、黄 铜矿。 表1 2m m 原矿中稀土矿物的粒度分布 从表1 可以看出,稀土矿物嵌布粒度极不均 匀,分布于 0 .0 8m m 粗粒级的稀土占有率为 2 4 .0 8 %,为提高稀土品位和回收率,需在浮选前设 置磨矿;而分布于一0 .0 1m m 细粒级的稀土占有率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 计划 资助项目 2 0 1 2 C B 7 2 4 2 0 1 收稿日期2 0 1 3 1 0 2 0 作者简介何晓娟 1 9 6 1 一 ,女,湖南宁远人,教授,硕导,从事复杂多金属硫化矿和稀有金属矿选矿工艺研究。 万方数据 2 0 1 3 年增刊何晓娟等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 1 6 5 为3 6 .4 4 %,该粒级稀土细度细,采用常规捕收剂可 选性差,脱除该粒级后浮选不可能达到总回收率大 于6 5 %的目标。 o 对一2l l l n l 原矿进行了筛分和水析试验,结果 见表2 。 表2 2m m 原矿筛分和水析结果 表2 说明,一2m i l l 原矿中 0 .0 7 6m i l l 粒级产 率为3 9 .1 2 %,稀土占有率为4 3 .7 4 %,欲获得较好 的稀土品位和回收率,必须设置磨矿作业使粗粒级 稀土矿物 独居石、假象独居石 进一步解离。但 是磨矿使磨矿产品进一步泥化,一0 .0 1 0m m 粒级含 量将超过4 0 .0 4 %,稀土占有率超过2 6 .2 3 %。 磨矿产品若不脱除一1 0 斗m 粒级,采用常规捕 收剂直接浮选,药剂 尤其是捕收剂 用量偏大、 可浮性差、矿泥分散困难,严重干扰稀土矿物的浮 选;若脱除该粒级,超过2 6 .2 3 %的稀土将损失于 矿泥中,很难实现总回收率大于6 5 %的目标。 2 脱泥一浮选试验 十多年来,众多的研究机构对该矿开展了选矿 工艺研究,但始终未能取得经济高效的流程,且做 出了不脱泥无法获得品位大于4 0 %的稀土精矿的结 论,其中最好的选矿指标为 脱泥一浮选工艺 , 原矿品位R E O1 7 %~1 9 %,精矿品位在R E O 大于 4 0 %的情况下,R E O 回收率为5 3 %。虽然脱泥一浮 选可以获得符合要求的稀土精矿,但是回收率低,资 源综合利用率低。矿方曾与有关研究单位合作,以 脱泥一浮选流程进行了半工业试验,但未成功[ 2 ] 。 采用针对该矿石研发的新型捕收剂D Q ,参考 其他研究机构的试验流程,验证了脱泥一浮选工艺 的可行性,流程如图1 ,结果列于表3 。 从表3 试验结果可知,矿泥中稀土的损失率为 18 .6 5 %,在尾矿和矿泥中稀土的总损失率为4 2 .0 9 %, 不可能达到回收率大于6 5 %的目标。 小型试验和半工业试验,脱泥一浮选工艺均未 取得经济和技术指标良好的结果。原因有以下两点 1 回收率低。由于褐铁矿淋滤氧化,多孔状 精矿中矿Ⅱ 图1 脱泥一浮选试验流程图 表3脱泥一浮选试验结果 和土状褐铁矿硬度很低,极易泥化,产生大量矿 泥,一2r l l l T l 原矿中,一1 0 “m 粒级含量4 0 .0 4 %,稀 土占有率为2 6 .2 3 %。而稀土矿物粗细极不均匀, 欲取得较好的浮选效果,浮选前仍需设置磨矿,使 粗粒级稀土矿物进一步解离。但是,磨矿使得浮选 给矿进一步泥化,一0 .0 1 0r a i n 粒级含量将超过 4 0 .0 4 %,稀土占有率超过2 6 .2 3 %;而极细矿物 O .0 0 6m m ,浮选效果不好,回收率低[ 3 1 ,很难 使总回收率达到6 5 %以上。 2 工业上,脱泥设备仍不能满足要求,目前 水力旋流器的分离粒度下限为1 0 “m 左右⋯,但 是对于更细的颗粒,只能选直径更小 d 7 5 斗m 的旋流器,从而造成堵塞、沉沙嘴磨损等一系列 的问题,致使操作不稳、脱泥不彻底、自动控制 万方数据 1 6 6 有色金属 选矿部分 2 0 1 3 年增刊 困难。 3 创新不脱泥浮选工艺 由于脱泥一浮选流程回收率低,工业上脱泥难 以实施,因此确定了直接浮选为主流程,进行了探 索、捕收剂对比、粗选段优化及全流程试验。 3 .1 捕收剂试验 因为羟肟酸对氧化铜矿、赤铁矿、针铁矿、黑 钨矿、锡石、钙钛矿、铌铁矿、稀土矿等有很好的 效果[ 5 ] ,因此主要对比了C “ 羟肟酸、L 蚧H 嬲和 D Q №] 对该稀土矿的浮选差异。 试验对比了C ,司羟肟酸、L 。叭H 嬲和D Q 对该 矿的捕收性和选择性,辅以氢氧化钠、水玻璃、腐 殖酸钠、氟硅酸钠、硫化钠等调整剂,试验流程为 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不同捕收剂最佳的分选药剂制 度和指标见表4 。 表4 捕收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D Q 的浮选效 果最好,在氢氧化钠、水玻璃、氟硅酸钠、硫化钠 调整剂的配合下,浮选粗精矿品位R E O 大于2 5 %, 回收率大于7 7 %,粗精矿品位较高的同时,回收率 最高。 使用D Q 药剂,粗精矿品位与使用常规羟肟酸 时相当,但回收率提高了2 8 .1 9 %,说明D Q 保留 了常规羟肟酸对稀土矿物螯合作用的高选择性,同 时其捕收l 生能比常规羟肟酸更强。 3 .2 浮选全流程试验 在捕收剂试验、调整剂试验、磨矿细度等条件 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脱泥加温直接浮选工艺分 散矿泥、抑制非目的矿物的可行性。制定了如图2 所示的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见表5 。 表5全流程试验结果 产品名称产率,% B 。/%P d %£。一%8 d % 精矿 2 9 .1 6 4 1 .8 01 5 .6 46 6 .5 71 4 .8 0 中矿51 .1 42 1 .2 13 1 .2 51 .3 21 .1 6 中矿42 .0 21 6 .1 63 4 .9 71 .7 82 .2 9 中矿34 .0 81 2 .5 93 6 .5 62 .8 14 .8 4 中矿26 .2 78 .8 23 7 .6 93 .0 27 .6 7 中矿12 2 .8 59 .2 03 7 .0 81 1 .4 82 7 .4 9 尾矿3 4 .4 86 .9 13 7 .3 11 3 .0 24 1 .7 5 给矿 1 0 0 .0 1 8 .3 13 0 .8 21 0 0 .01 0 0 .0 全流程试验结果表明,稀土精矿品位4 1 .8 0 %, 回收率6 6 .5 7 %;在品位大于4 0 %的前提下,相比 最佳的脱泥一浮选流程,回收率提高了1 3 .5 7 %。 经过粗选段和精选段各条件的优化试验,稀土精矿 品位4 1 .5 2 %,回收率7 2 .6 2 %。半工业试验取得了 稀土精矿品位4 0 .2 0 %、回收率6 5 .2 0 %的良好指 标。工业试验取得了稀土精矿品位大于3 5 %、回收 率大于7 5 %的较好指标。 创新不脱泥直接浮选工艺能够取得更好的试验 指标,并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指标比小型试验和 扩大试验指标还要好,原因在于 1 直接浮选工艺强调回收细粒。与脱泥一浮 选脱除细泥的工艺不同,直接浮选工艺采用高选择 性和强捕收性的D Q 作为稀土矿物的捕收剂,配合 多种不同的调整剂,有效解决矿泥分散和干扰问 题,从而达到回收细粒稀土的目的。 2 高选择性、强捕收性D Q 药剂的作用。从 捕收剂对比试验结果可知,D Q 药剂作为捕收剂时, 粗精矿品位与常规羟肟酸作捕收剂时相当,但回收 表4不同捕收剂浮选效果对比 万方数据 2 0 1 3 年增刊何晓娟等高泥铁复杂稀土浮选研究 1 6 7 率提高了2 8 .1 9 %。 3 组合调整剂的作用,在粗选辅以氢氧化钠、 水玻璃、氟硅酸钠、硫化钠的组合调整剂,氢氧化 钠良好地调节矿浆p H 值[ 7 ] ,水玻璃在矿浆中水解 产生H S i 0 3 、H S i O f 及胶态S i 0 2 ,氟硅酸钠水解产 生的H 2 S i O ,胶体等,均能吸附于石英和硅酸盐矿物 表面,从而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此外水玻璃还有 分散矿泥的作用,硫化钠具有选择性脱药和调节矿 浆中难免金属离子的作用L s , s ] 。 4 以改性淀粉作为铁矿物的抑制剂,很好地 解决了稀土精矿品位低的问题『5 一] 。改性淀粉对铁 矿物的抑制作用可能因为淀粉含一O H 及一O 一基 团,易与铁矿物表面F e O H x 3 - x 0 ≤戈≤4 的H 和 O H 一发生氢键作用;淀粉分子较长、易分叉及弯曲 程度较高,对已经吸附于矿物表面的捕收剂所形成 的疏水性薄膜产生掩盖作用,从而不必使捕收剂解 吸,就能产生抑制作用;或者与铁矿物表面F e 3 , F e 2 起特殊的化学反应;淀粉中的羧基和铁矿物表 面的F e , /F e 2 起了化学反应,优于捕收剂吸附在矿 物表面而起了抑制作用_ o | 。 4 D Q 作用机理分析 以辛基羟肟酸为常规烷基羟肟酸的代表,采用 x 一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测试方法,探索研究辛基羟 肟酸和D Q 在氟碳铈矿表面的吸附差异,以研究 D Q 对稀土矿物的作用机理。 对经过辛基羟肟酸 p H 9 ,用量为l x 1 0 ‘3 m o l /L 和D Q p H l O .5 ,用量为8 7m g /L 作用后 的氟碳铈矿进行x 一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并重点 分析对比了C l s 峰。氟碳铈矿X P S 全谱见图3 , C l s 谱图见图4 ;与辛基羟肟酸作用后氟碳铈矿 X P S 全谱见图5 ,其中C 1 S 的x P S 谱见图6 。 由图3 、5 和7 可以看出与辛基羟肟酸和D Q 作用后,C l s 峰有明显的加强;0 1S 峰对称性下降, 发生了分裂;辛基羟肟酸中的N l s 峰微弱地出现于 全谱中,而与D Q 作用后,N l s 信号太弱没有检测 到,这应该是矿物表面N 含量太低所致;此外 C e 3 d 3 、C e 3 d 5 、L a 3 d 3 、L a 3 d 5 、F 1 s 和O l s 的光电 子强度下降,受制于电子逃逸深度,光电子能谱存 在一定的检测深度,一般为1 ~4n m 或者8n m , 氟碳铈矿表面因吸附羟肟酸而形成一层薄膜,致使 氟碳铈矿能被检测的深度下降[ 1 ,从而使氟碳铈 矿原有元素的光电子强度下降。 i 圉1 0 0 %p H 1 05 2 D Q5 0 0 精选l 尺 2 7 ., k 3 0 0 0 0 0 2 5 0 0 0 0 2 0 00 0 兰1 5 00 0 0 01 0 00 0 】 5 0 f O O 0 l 图 对比图4 和6 可知,经过辛基羟肟酸作用,氟碳铈矿中碳酸盐的C l s 2 8 9 .1 8e V 光电子强度下 万方数据 1 6 8 有色金属 选矿部分2 0 1 3 年增刊 结合能序、 图4 氟碳铈矿C 1 SX P S 1 8 0o 1 6 00 1 4 0 1 2 0O { 1 0 00 薹 8 00 ,毫 6 00 4 00 2 0o 结合能肛、 图5与辛基羟肟酸作用后氟碳铈矿X P S 全谱 收剂试验结果表明,与C ,4 羟肟酸、L 。位和H 猫相 比,使用D Q 作捕收剂,虽然品位比使用C ,4 羟肟 酸低3 .6 %,但是回收率提高了3 8 .1 9 %。综上所 述,D Q 既保留了常规羟肟酸对稀土矿物螯合作用 的高选择性,又强化了疏水基团疏水性,这就是 D Q 在高泥铁复杂稀土矿成功应用的本质原因。 1 4 0 01 2 0 01 0 0 08 0 06 0 0 4 0 0 2 0 00 结合能/e \’ 图7 与改性烷基羟肟酸作用后氟碳铈矿X P S 全谱 结合能/e V 图8 与改性烷基羟肟酸作用后氟碳铈矿C l s 图与辛基羟肟酸作盏淼碳铈矿56C l s X P S 结论 图与辛基羟肟酸作用后的氟碳铈矿 ⋯。 降至57 8 0 .2 0C o u n t s /s ;而碳化物的C l s 2 8 4 .0 8 e V 光电子强度增加至70 6 4 .5 4C o u n t s /s ,这应该 是由辛基羟肟酸钠所含的C 0 、C N 键和辛基异羟 肟酸的C O 键引起;而在2 8 5 .2 8e V ,出现了C C /C H 的C lS 峰,光电子强度为64 3 9 .7 4C o u n t s /s [ 12 I ,说明辛基羟肟酸在氟碳铈矿表面吸附。 对比图4 、6 和8 ,氟碳铈矿与D Q 作用后,氟 碳铈矿的c l s 峰对称性下降,C 1 s 峰可分为碳酸盐 的C l s 峰、碳化物的C l s 峰和C C /C H 的C l s 峰, 其中C C /C H 的C l s 峰在氟碳铈矿原矿谱图中没 有出现,光电子强度1 25 5 1 .2C o u n t s /s ,比经过辛 基羟肟酸作用的C C /C H 峰更强烈,说明氟碳铈 矿存在大量C C /C H 的疏水碳链[ 12 | 。说明D Q 使 氟碳铈矿表面疏水性能要比常规烷基羟肟酸强。捕 1 用自行研制的新药剂D Q 作捕收剂,在磨 矿细度一0 .0 4 3m m 占8 0 %左右的情况下,配合组合 调整剂的应用,采用不脱泥加温直接浮选工艺,成 功分选了用常规选矿药剂 如脂肪酸、羟肟酸、 H 跚L 。位等 不能回收的难选稀土矿,使原矿含泥 一1 0 “m 大于4 0 %的难选稀土矿,采用不脱泥浮 选成为可能,解决了国外耗费近十年研究所未能解 决的技术难题。 2 降低甚至消除矿泥干扰,除了脱泥措施之 外,使用合适的调整剂分散矿泥是有效的方法之 一,针对矿石性质,研制捕收性能强、选择性能好 和适应矿泥的高效的捕收剂D Q 是创新性的方法。 D Q 是适应该类矿石的高效捕收剂,与常规稀土矿 物捕收剂 C ,由烷基羟肟酸、L 胁H 猫 相比,选 择性能好、捕收性能更强,且配合相应的调整剂制 下转第1 7 2 页 O 0 0 O 0 O 0 O 0 O 0 0 O O O O 0 O 0 O O 0 0 0 O O 0 0 O 0 O 0 O 6 4 2 O 8 6 4 2 { 兰c _ 三o M H 他m 8 6 4 2 s/sl口罩止一 万方数据 1 7 2 有色金属 选矿部分2 0 1 3 年增刊 收率分别为0 .0 3 %和0 .7 5 %的非导体。经过筛板电 选,分别获得金红石精矿I 产率0 .7 8 %,含T i O 9 5 .1 7 %,回收率为2 .1 2 %,精矿I 中含Z r 0 20 .4 8 %, 金红石精矿I 达到一级品要求;金红石精矿Ⅱ产率 0 .5 7 %,含T i 0 29 0 .1 1 %,回收率为1 .4 5 %,精矿Ⅱ 中含Z r O 1 .7 8 %,金红石精矿Ⅱ达到三级品要求。 金红石精矿T i O 综合回收率为3 .5 7 %。 3 结论 1 原矿主要矿物为钛铁矿,其次是锆石和赤 铁矿,其他矿物含量虽少但种类较多,包括独居 石、磁铁矿、假象赤铁矿、石英、石榴石等。钛矿 物主要以钛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达9 0 %以上,其 次以金红石形式存在,金红石中T i O 含量1 .9 5 %, 分布率为5 .4 5 %,其余分布在硅酸盐中。 2 采用磁选一电选联合流程,对金红石进行 综合回收,分别获得金红石精矿I 产率0 .7 8 %,含 T i 0 29 5 .1 7 %,回收率为2 .1 2 %,精矿I 中含Z r O 0 .4 8 %,金红石精矿I 达到金红石精矿一级品要求; 金红石精矿Ⅱ产率0 .5 7 %,含T i O 9 0 .1 1 %,回收 率为1 .4 5 %,精矿Ⅱ中含Z r O 1 .7 8 %,金红石精矿 Ⅱ达到三级品要求。金红石精矿T i O 综合回收率 为3 .5 7 %。 3 莫桑比克某海滨砂矿原矿含钛品位高,粒 度均匀,单体解离度高,但金红石含量低,通过磁 选一电选联合流程,最终获得了较好的金红石精矿 试验指标,达到了选矿综合回收金红石的试验目 的。该研究为同类型海滨砂矿中金红石的选矿综合 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 1 ] 董天颂.钛选矿[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 0 0 9 . [ 2 ] 肖军辉,张宗华,张昱,等.风化细粒钛铁矿及伴生金红 石的选矿试验研究[ J ] .有色金属 选矿部分 ,2 0 0 7 1 1 2 1 4 . [ 3 ] 王占岐.海滨砂矿中金红石综合利用研究[ J ] .地球科 学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 9 9 8 ,2 3 6 6 2 4 - 6 2 7 . [ 4 ] 张云,管永诗,田玉珍.我国金红石矿资源开发利用现 状[ J ] .矿产保护与利用,2 0 0 0 5 2 7 3 0 . [ 5 ] 吴贤,张健,康新婷,等.我国金红石矿资源分布、开发 及技术现状[ C ] ,/第五届全国稀有金属学术会议专辑.稀 有金属,2 0 0 7 增刊 1 4 6 1 5 0 . [ 6 ] 赵军伟,王虎,岳铁兵.原生金红石选矿研究现状[ J ] . 矿产综合利用,2 0 0 7 1 4 4 _ 4 9 . [ 7 ] 王雅静,张宗华,高利坤.某难选金红石矿选矿试验研究 [ J ] .矿产综合利用,2 0 0 8 1 7 - 9 . 、 仓 仓 仓 介 仓 仓 仓 仓 僚 仓 岔 仓 仓 仓 仓 岔 僚 岔 仓 岔 仓 岔 命 仓 岔 仓 岔 岔 岔 金 岔 岔 岔 合 上接第1 6 8 页 度,其抗矿泥干扰能力强。D Q 既保留了常规羟肟 酸对稀土矿物螯合作用的选择性,又强化了疏水基 团疏水性,这就是D Q 能在高泥铁复杂稀土矿成功 应用的本质原因。 参考文献 [ 1 ] 韩明,郭明强,田兆墨.稀土元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 应用[ J ] .中国矿业,2 0 1 1 增刊I 4 6 5 0 . [ 2 ]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某稀土矿选矿试验报告[ R ] .广 州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2 0 0 2 4 1 0 . [ 3 ] 胡为柏.浮选[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 9 8 9 2 3 8 . [ 4 ] 中国选矿设备手册编委会.中国选矿设备手册[ M ]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6 5 . [ 5 ] 朱建光.浮选药剂[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 9 9 3 8 7 ,1 1 7 ,1 2 5 ,1 5 1 . [ 6 ] 何晓娟,郑少冰,罗传胜,等.一种脂肪羟肟酸捕收剂的 制备方法和用途中华人民共和国,C N1 0 1 8 1 6 9 8 0 A [ P ] . 2 0 1 0 0 4 3 0 1 - 3 . [ 7 ] 张泾生,阙煊兰.矿用药剂[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 0 0 8 6 2 5 . [ 8 ] 朱玉霜,朱建光.浮选药剂的化学原理[ M ] .长沙中南 工业大学出版社,1 9 9 6 2 3 1 . [ 9 ] 王淀佐.浮选剂作用原理及应用[ M ] .北京冶金工业出 版社,1 9 8 2 2 1 3 ,3 2 9 ,3 4 1 . [ 1 0 ] 吴永云.淀粉在选矿工艺中的应用[ J ] .国外金属矿选 矿,1 9 9 9 1 1 2 9 3 0 . [ 11 ] V i c k e r m a nJC ,G i l m o r eIS .S u r f a c ea n a l y s i st h e p r i n c i p a lt e c h n i q u e slMJ .B r i t i s h AJ o h nW i l e ya n d S o n s ,L t d .,P u b l i c a f i o n ,2 0 0 9 1 5 . 1 1 2 』W a g n e rCD ,R i g g sWM ,D a v i sLE ,e ta 1 .H a n d b o o ko f X r a yp h o t o e l e c t r o ns p e c t r o s c o p y [ M ] .E d e n P r a i r i eMi n n e s o t a P e r k i n E l m e r C o r p o r a t i o n ,1 9 7 9 3 7 4 5 .1 3 2 1 3 5 .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