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能源汽车机械结构的探讨研究 评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 “新能源”是化解人类文明延续危机的重要手段,具体 到“新能源汽车”这一工业产物上,“新能源”被演化成一 个内涵丰富的技术概念,而非单纯的物质概念和能量概念。 一方面,“新能源”仍然属于能源范畴,它具有物理意义上 的“物质形态”和化学意义上的“能量转换”特征,如潮 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在广义的能源范畴内与石油、煤 炭等传统能源本质相近。但另一方面,“新能源”具备更高 的科技优势禀赋,将风能、水能、潮汐能及生物能等新能 源转化为电能,从而摆脱了不可再生能源的制约。 在可预期的未来,传统能源终将有完全枯竭的一刻, 而人类社会因新能源助力将得以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说, 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由瑞佩尔主 编的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2 0 1 9 年1 月第1 版 一书,聚焦汽车产业“新四化”发展现状, 从汽车服务、汽车消费双重视角人手,系统而深入地剖析 了新能源汽车机械结构特征,全面且通俗地解读了新能源 汽车基本原理、构造与特征,为读者勾勒出清晰的新能源 汽车的价值体系。总览全书,呈现出三大特色 一、立足汽车工业新格局,展望新能 源汽车未来前景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虽是一部技术专著,但作者 观察视野比较开阔,针对整个汽车工业的“新格局”也提 出了独特见解。本书指出,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并不局限在 清洁、绿色、低碳等领域,在以电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前提 下,赋予了汽车工业更多创新性价值。概括来说,就是汽 车工业将朝向“新四化”的趋势发展,包括汽车系统的 “电动化”、汽车应用的“网联化”、汽车操作的“智能化” 以及汽车产品的“共享化”,这既是汽车工业的未来前景, 也是新能源社会的终极图景在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水平后,汽车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而 是出行代步的日用品,在潜在的庞大消费量推动下,中国 有望建立起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生态系统采 用电动化供能及控制系统,将极大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 友好性,采用网联化的车载应用平台,将有效地提升交通 安全指数,采用智能化的汽车造作系统,将赋予汽车驾驶 更良好的互动体验,采用共享化的汽车产品使用机制,将 全面推动“共享经济”在汽车工业新格局中的渗透。 二、以分解思维展开描述,详细新能 源汽车机械结构 为了条理清晰地阐述新能源汽车机械结构,本书共设 计了十个模块、采用分解思维展开描述,从读者视角获得 的感官体验非常真实先介绍了不同动力类型的新能源汽 车 纯电力、混合动力 ,再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即“电池与电源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构造原理、电池冷却 系统、电池转换系统、电池充电系统等,随后介绍新能源 汽车的“肢体”,包括“电动机与动力系统⋯‘高压与电动 化部件”“混动控制系统⋯‘变速与减速系统”等,最后介 绍新能源汽车的“神经网络”,即“汽车通信系统”。作者 采用分解思维展开描述,赋予读者形象感与直观感的同时, 也将汽车机械结构一一展现出来,同时,书中所列举的新 能源汽车机械结构细节均有据可循,都属于当前汽车工业 已经实现的技术要素。此外,在介绍新能源汽车机械结构 过程中,书中提供了海量全彩插图,覆盖整车到零部件, 采用真实图片、3 D 剖面、实物拆解等多元形式展示,有助 于读者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原理。 三、综合国内外众多品牌,横向对比 新能源汽车技术 客观上,虽然“新能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但 具体到新能源汽车产品层面,必须强调新能源技术对新能源 汽车产品的可行性、实用性,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 技术是高度绑定的。毕竟,新能源汽车不能直接搭载风力发 电设备,也不可能安装核动力系统,其核心价值源自于“新 型车载动力装置”,即主要以电力驱动取代燃油驱动的部分。 而在这一领域,国内外不同汽车品牌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态 势,本书通过横向对比,分析了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 优劣。整体上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电池充电系统、电池管 理系统、高压分配系统等方面有着较大优势,代表品牌如比 亚迪、江淮、传祺、知豆等,国外新能源汽车在电动机制 造、能量回收系统、电池冷却系统、汽车电控系统等方面有 着很大优势,代表品牌如特斯拉、宝马、奥迪、雅阁等。 本书认为,新能源汽车将变更传统汽车工业的固有版 图,横向维度的技术优势分割,倒逼不同汽车品牌展开深 度合作,这样才有望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动力水平,从当前 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向更高层次的“氢燃料”跨越。本书 也详细介绍了氢能源汽车的机械结构及技术原理,对新能 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更长远的憧憬。 张真忠/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汽车工程系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