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法吸收燃煤烟气中CO2的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化学法吸收燃煤烟气中CO2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化学法吸收燃煤烟气中CO2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化学法吸收燃煤烟气中CO2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化学法吸收燃煤烟气中CO2的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 0 1 5 年第l o 期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7 5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7 - 7 5 4 5 .2 0 1 5 .1 0 .0 1 9 化学法吸收燃煤烟气中C 0 2 的研究 周绪忠,李水娥,仵恒,崔同明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阳5 5 0 0 2 5 摘要以乙醇胺 M E A 和四乙烯五胺 T E P A 作为吸收剂吸收燃煤烟气中的C 0 2 。在反应温度2 0 ℃、 溶剂体积浓度5 %、C O 体积浓度1 3 %、模拟烟气流量5 5 0L /h 时,M E A 和T E P A 的吸收速率分别为 0 .6 5 9 和0 .5 1 3m m o l /s 。 关键词化学法;吸收速率;吸收剂;C 0 2 ;M E A ;T E P A 中圈分类号X 7 0 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7 7 5 4 5 2 0 1 5 1 0 0 0 7 5 0 4 S t u d yo nC 0 2A b s o r p t i o nf r o mC o a l f i r e dF l u eG a sb yC h e m i c a lM e t h o d Z H O UX u z h o n g ,L IS h u i e ,W UH e n g ,C U IT o n g m i n g C o l l e g eo fM a t e r i a l sa n dM e t a l l u r g y ,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5 5 0 0 2 5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0 2w a sa b s o r b e df r o mc o a l f i r e df l u eg a sb yc h e m i c a lm e t h o dw i t he t h a n o l a m i n e M E A a n d t e t r a e t h y l e n e p e n t a m i n e T E P A a ss o l v e n t s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a b s o r p t i o nr a t eo fM E Aa n dT E P Ai s 0 .6 5 9a n d0 .5 4 3m m o l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 si n c l u d i n gr e a c t i o nt e m p e r a t u r eo f2 0 ℃,s o l v e n t v o l u m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5 %0 ,C 0 2v o l u m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1 3 %,a n ds i m u l a t e df l u eg a sf l o wr a t eo f5 5 0L /h . K e yw o r d s c h e m i c a lm e t h o d ;a b s o r p t i o nr a t e ;a b s o r b e n t ;C O z ;M E A ;T E P A 目前温室效应对全球性大气污染的影响最为严 重[ 1 。6 ]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最主 要的原因之一[ 7 ] ,其来源主要由矿物燃料燃烧[ 8 ‘1 ⋯。 目前,正在大力开发的碳捕集技术主要是燃烧后脱 碳[ 1 1 。13 | ,而其中的化学吸收分离烟气中的二氧化碳 更是研究的重点[ H - 1 8 ] 。刘今朝n 妇等的研究表明, 4 5 %M D E A /5 %P Z 溶液的吸收温度窗口为4 0 ~6 0 ℃,氨水为2 0 ~4 0 ℃。张亚萍心叩等通过A s p e n P l u s 模拟研究了醇胺法捕集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 的工艺及优化。陆诗建[ 2 嵋等对烯胺溶液进行了吸 收模拟烟气中二氧化碳的研究。C h o iW o n J o o n [ 2 2 1 等对M E A /A M P 混合溶液进行试验,质量 分数1 8 %M E A 1 2 %A M P 混合溶液对二氧化碳 的吸收量比质量浓度为3 0 %的M E A 溶液提高了 5 1 .2 %。上述研究都只单独考察了醇胺、烯胺及其 混合溶液,本文将讨论那种溶液更加适合化学吸收 分离二氧化碳及其工艺参数。 1试验部分 1 .1 反应原理 伯胺、仲胺吸收C O 的总反应方程式 C 0 2 2 R 1 R 2 N HH R l R 2 N C O O 一 R l R 2 N H 2 叔胺吸收C O 的总反应方程式 C 0 2 H 2 0 R 1 R 2 R 3 NHR 1 R 2 R 3 N H H C O f 1 .2 试剂、装置和方法 主要试剂为纯度9 9 %的C O 。,乙醇胺 M E A 和四乙烯五胺 T E P A 均为分析纯试剂。试验装置 收稿日期2 0 1 5 一0 4 一0 3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项目 黔教合K Y 字E 2 0 1 4 ] 2 2 2 号 ;贵州省科技厅、贵州大学2 0 1 4 联合资金项目 黔科合L H 字 [ 2 0 1 4 3 7 6 4 7 号 ;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研理工2 0 1 5 0 0 5 作者简介周绪忠 1 9 8 8 一 ,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7 6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2 0 1 5 年第1 0 期 如图1 所示。 图1 吸收装置 F i g .1A b s o r p t i o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y s t e m 首先控制好二氧化碳和压缩空气的流量,将气 体通人缓冲瓶配置成相应体积浓度的模拟烟气,其 体积浓度记为C 。;对试验装置排气3m i n ,在通入吸 收塔与吸收剂进行逆向吸收,尾气经干燥后通过二 e 去 l 喜 馨 整 氧化碳红外分析仪直接读取其体积浓度,每分钟记 录一次,记为C 。。当吸收率小于1 0 %时停止试验, 其中溶液总体积为1L ,溶液流速为4L /m i n 。整个 试验在大气压下进行。 1 .3 试验指标 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为 m I I h 击索,一y ∞2 1 7 吸收速率 车 二睾_ Vm 式中,V ∞。为C O 。的体积流量 L /s ;V 。为气 体的摩尔体积 2 2 .4L /m 0 1 ;刁为吸收率 % 。 2 结果与讨论 2 .1 反应温度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试验条件C O z 体积浓度8 .5o A 、溶液体积浓度 3 %、烟气流量5 0 0L /h ,不同反应温度时的试验结 果如图2 所示。 e 毛 重 蠡 馨 毯 图2 反应温度对M E A a } 和T E P A b 吸收速率的影响 F i g .2 E f f e c to fr e a c t i o nt e m p e r a t u r eo na b s o r p t i o nr a t eo fM E A a a n dT E P A b 由图2 可知,温度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最高的吸 收速率影响不大。M E A 和T E P A 在2 0 ℃的吸收 速率最高分别为0 .4 8 0 和0 .4 7 6m m o l /s 。主要是 因为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的升高不利于正向反 应。从而最高吸收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 反应温度在2 0 ℃左右较为合适。 2 .2 溶剂体积浓度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试验条件二氧化碳体积浓度8 .5 %、反应温度 2 0 ℃、烟气流量5 0 0L /h ,溶液体积浓度对吸收的影 响见图3 。由图3 可看出,随着溶剂体积浓度的增 加,其吸收速率也随之增加,并且反应历程也越久。 M E A 和T E P A 的最高吸收速率分别为0 .5 6 1 和 0 .4 8 1m m o l /s 。原因是化学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 活化分子百分数和有效碰撞。溶剂体积浓度增加, 使得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从而单位体 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最终使有效碰撞几率也增加, 从而使吸收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活化分子 数减少,吸收速率也随之减慢。而5 %和6 %的最高 吸收速率很接近,所以溶剂体积浓度应控制在5 % 左右。 2 .3 二氧化碳体积浓度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试验条件;溶液体积浓度3 %、反应温度2 0 ℃、 烟气流量5 0 0L /h ,不同二氧化碳体积浓度时的结 果如图4 所示。从图4 可见,随着二氧化碳体积浓 度的增加,其最高吸收速率均加快。M E A 和T E P A 的最高吸收速率分别为0 .6 1 5 和0 .4 9 8m m o l /s ,并 且反应历程也越久。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吸收率主要 是受二氧化碳分子扩散进入液相的传质速率和化学 反应吸收二氧化碳反应速率的影响。随着二氧化碳 体积浓度的增加,气膜二侧的二氧化碳浓度差也随 万方数据 2 0 1 5 年第1 0 期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o n 7 7 之增加,二氧化碳从气相扩散到液相的传质速率也 增加,与液相中的游离氨迅速反应。然而吸收溶剂 却是有限的,随着反应的进行,游离氨浓度快速降 i 趸 星 哥 霎 留 低,导致其吸收速率快速下降,从而达到反应平衡点 的历程也增加。所以吸收二氧化碳体积浓度在 1 3 %左右较为合适。 图3 溶剂体积浓度对M E A a 和T E P A b 吸收速率的影响 F i g .3 E f f e c to fs o l v e n tv o l u m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n a b s o r p t i o nr a t eo fM E A a a n dT E P A b e 毛 重 孬 霎 签 图4 二氧化碳体积浓度对M E A a 和T E P A b 吸收速率的影响 F i g .4 E f f e c to fC 0 2v o l n m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na b s o r p t i o nr a t eo fM E A a a n dT E P A b 2 .4 模拟烟气流■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试验条件溶液体积浓度3 %、反应温度2 0 ℃、 e 二 g 星 爵 髫 螫 二氧化碳体积浓度8 .5 %,模拟烟气流量对吸收的 影响见图5 。 时间/m i n 图5 模拟烟气流量对M E A a 和T E P A b 吸收速率的影响 F i g .5 E f f e c to ff l o wr a t eo fs i m u l a t e df l u eg a so n a b s o r p t i o nr a t eo fM E A a a n dT E P A b I-∞.109曼、哥罩f掣螫 % 吣 眈 毗 o I-s.109E,爵斓罄签 万方数据 7 8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h t t p //y s y l .b g r i m m .c n 2 0 1 5 年第1 0 期 由图5 可知,随着模拟烟气流量的增加,除 M E A 在4 5 0L /h 时,其最高吸收速率均加快,并且 反应历程越短。M E A 和T E P A 的最高吸收速率分 别为0 .4 9 2 和0 .4 7 7m m o l /s 。主要原因是烟气流 量越大,其烟气的流速也越快,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 内二氧化碳与吸收溶液的接触增加,二氧化碳分子 扩散到液相中的数目增多,从而与游离氨反应加快, 使吸收速率增加。因此,模拟烟气流量控制在5 5 0 L /h 左右较合适。 3结论 M E A 和T E P A 吸收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最 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2 0 ℃、溶剂体积浓度5 %、 二氧化碳体积浓度1 3 %、模拟烟气流量5 5 0L /h 。 在此条件下M E A 和T E P A 的吸收速率分别为 0 .6 5 9 和0 .5 1 3m m o l /s 。M E A 的脱碳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 1 ] 秦大河.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挑 战[ J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 0 0 7 4 6 - 1 4 . [ 2 ] 郑京.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J ] .山东环境,2 0 0 3 ,5 1 1 5 1 - 5 2 . [ 3 ] 夏秀芳.温室效应的影响与我国的应对措施[ j ] .和田 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 0 1 1 ,3 0 2 2 0 2 1 . [ 4 ] 方华书.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J ] .福州师专学报自然 科学版,2 0 0 0 ,2 0 6 5 6 5 9 . [ 5 ] 胡庆东,余博鹏,陈京远.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J ] .科 技创新导报,2 0 1 2 2 3 1 3 4 1 3 5 . [ 6 ] 张峥,张涛.温室效应及其生态影响综述r J ] .环境保护 科学,2 0 0 0 ,2 6 3 3 6 - 3 8 . [ 7 ] 吴兑.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M ] .北京气象出版社, 2 0 0 3 2 9 . [ 8 ] 冯国琳.C O 综合利用的研究[ J ] .氮肥技术,2 0 1 1 ,3 2 3 4 5 - 4 8 . [ 9 ] 石建屏,李新,吕淑珍,等.中国水泥工业C O 。排放现状 及减排对策[ J ] .环境科学学报,2 0 1 2 ,3 2 8 2 0 2 8 2 0 3 3 . [ I O ] 冉锐,翁端.中国钢铁生产过程中的C 0 2 排放现状及 减排措施[ J ] .科技导报,2 0 0 6 ,2 4 1 0 5 3 5 6 . [ 1 1 ] B J PB u h r e ,L KE l l i o t t ,C DS h e n g ,e ta 1 .O x y - f u e lc o r n b u s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f o rc o a l f i r e dp o w e rg e n e r a t i o n [ J ] 。 P r o g r e s si nE n e r g ya n dC o m b u s t i o nS c i e n c e ,2 0 0 5 ,31 4 2 8 3 3 0 7 . [ 1 2 ] 巢清尘,陈文颖.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综述及对我国的 影响[ J ] .地球科学进展,2 0 0 6 ,2 1 3 2 9 1 2 9 8 . [ 1 3 1 葛明.不同炭质多孔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比较 [ D ]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 0 1 1 . [ 1 4 ] 吕碧洪,金佳佳,张莉,等.有机胺溶液吸收C O 的研 究现状及进展[ J ] .石油化工,2 0 1 1 ,4 0 8 8 0 3 8 0 9 . [ 1 5 ] 盖群英,张永春,周锦霞,等.醇胺溶液吸收与解吸 C 0 2 的研究[ J ] .环境污染与防治,2 0 0 8 ,3 0 6 6 2 6 5 . [ 1 6 ] M a r kBS h i f l e t t ,D a v i dWD r e w ,R o b e r tAC a n t i n i ,e t a 1 .C a r b o nd i o x i d ec a p t u r eu s i n gi o n i cl i q u i dl b u t y l 一3 一 m e t h y l i m i d a z o I i u ma e e t a t e [ J ] .E n e r g y &F u e l s ,2 0 1 0 。 2 4 1 0 5 7 8 1 - 5 7 8 9 . [ 1 7 ] 严政,姚成林,文娟.C O 的化学吸收分离技术研究进 展[ J ] .矿业安全与环保,2 0 1 3 ,4 0 3 1 1 0 1 1 3 . [ 1 8 ] 李雪松,张密林.T E A D E T A 混合胺水溶液吸收C O z 的研究[ J ] .应用科技,2 0 0 1 ,2 8 6 4 0 4 1 . [ 1 9 ] 刘今朝,王淑娟,赵博,等.N 一甲基二乙醇胺/哌嗪溶液 和氨水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 J ] .环境科学学报, 2 0 1 2 ,3 2 1 0 2 5 3 3 2 5 3 9 . [ 2 0 ] 张亚萍,刘建周,季芹芹,等.醇胺法捕集燃煤烟气 C 0 2 工艺模拟及优化I - J ] .化工进展,2 0 1 3 ,3 2 4 9 3 0 9 3 5 . [ 2 1 ] 陆诗建,李清方,张建,等.烯胺溶液吸收和解吸模拟 烟气中二氧化碳实验研究[ J ] .应用化工,2 0 0 9 ,3 8 9 1 2 4 5 1 2 4 8 . [ z 2 ] W o n J o o nC h o i ,J o n g B e o mS e o ,S a n g Y o n gJ a n g ,e ta 1 . R e m o v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0 2u s i n ga q u e o u sM E A / A M Ps o l u t i o n si nt h e a b s o r p t i o n a n d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J ] .J o u r n a l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s ,2 0 0 9 ,2 1 7 9 0 7 9 1 3 .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