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 4 卷第4 期 2 0 0 5 年7 月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8 LT e c h n o l o g y 文章编号1 0 0 0 1 9 6 4 2 0 0 5 0 4 0 4 2 7 0 6 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 张晓东,桑树勋,秦勇,张井,唐家祥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 2 1 0 0 8 V 0 1 .3 4N o .4 J u l .2 0 0 5 摘要根据不同粒度的干燥煤样、含平衡水煤样的等温吸附实验,结合压汞法对煤样孔隙结构的 测试实验,分析了粒度变化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粒度和孔隙结构变化对干燥煤样和含平衡 水煤样吸附甲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的粒度对干燥煤样吸附甲烷气 体的影响只是在吸附时间上,而对含平衡水煤样的同等压力下吸附的甲烷量、L a n g m u i r 压力参 数 钆 和吸附时间都有明显影响,但对L a n g m u i r 体积参数 仇 影响不大.并根据实验中出现的 到了某一压力之后随着压力增大煤样吸附量下降的现象,研究认为L a n g m u i r 等温吸附模型已不 适用,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等温吸附理论模型. 关键词煤;粒度;孔隙结构;等温吸附 中图分类号P5 9 1文献标识码A I s o t h e r mA d s o r p t i o no fC o a lS a m p l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G r a i nS i z e Z H A N GX i a o d o n g ,S A N GS h u x u n 。Q I NY o n g ,Z H A N GJ i n g ,T A N GJ i a x i a n g S c h o o lo fM i n e r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E a r t hS c i e n c e ,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2 1 0 0 8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s t u d yo fi s o t h e r ma d s o r p t i o no fd r yc o a ls a m p l e sa n de q u i l i b r i u m w a t e r b e a r i n go n e s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p o r es t r u c t u r eo fc o a ls a m p l ew i t hd i f f e r e n ts i z e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v a r i a t i o ni ng r a n u l a r i t yo fc o a ls a m p l e so np o r es t r u c t u r ei sa n a l y z e d .T h ei n f l u e n c em e c h a n i s mo f C H ta d s o r p t i o no fd r ya n de q u i l i b r i u m - w a t e r b e a r i n gc o a ls a m p l e sb yt h ec h a n g eo fg r a n u l a r i t ya n d t h ep o r es t r u c t u r ei Sd i s c u s s e d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st h a tt h es i z ei n f l u e n c e so n l yo na d s o r p t i o nt i m ef o r d r yc o a ls a m p l e s ;H o w e v e r ,i ti n f l u e n c e so na d s o r p t i o nc a p a c i t yu n d e rt h es a m ep r e s s u r e ,L a n g m u i r p r e s s u r ep a r a m e t e r 丸 ,a n da d s o r p t i o nt i m ef o rt h es a m p l ec o n t a i n i n ge q u i l i b r i u m - w a t e r ,o f w h i c h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L a n g m u i rv o l u m ep a r a m e t e r V L i sn o ts i g n i f i c a n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t h a ta d s o r p t i o nc a p a c i t yd e c r e a s e s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p r e s s u r ew h e nt h es a m p l e r e a c h e sac e r t a i np r e s s u r e .t h ea u t h o r sh o l dt h a tt h eL a n g m u i rI s o t h e r m A d s o r p t i o nM o d e lc a nn o t e x p l a i n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a n ym o r ea n dS Os h o u l db er e p l a c e db yan e wm o d e l . K e yw o r d s c o a l ;g r a n u l a r i t y ;p o r e - s t r u c t u r e ;i s o t h e r m - a d s o r p t i o n 煤对煤层气的吸附是在煤固体表面 外表面和 孔隙内表面 发生的,其吸附能力除了受到煤自身 特性的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前者 如煤的物质组成、变质程度、颗粒大小;后者如温 度、压力、水分等。作为一种多孔介质,煤固体的外 表面积与内部孔隙的表面积相比一般是可以忽略 的,孔隙表面是吸附相赖以存在的场所。也就是说, 研究煤的表面积变化对吸附影响时,不需要考虑外 表面积变化因素,只需考虑内部孔隙表面积变化带 来的影响.前人研究表明,煤的孔隙结构是极其复 收稿日期2 0 0 4 1 0 一2 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 7 3 项目 2 0 0 2 C B 2 1 1 7 0 3 作者简介;张晓东 1 9 7 1 一 ,男,河南省温县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 E m 删Z w e n f e n g 1 6 3 .c o m 万方数据 4 2 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4 卷 杂的,其比表面积与孔径大小和分布情况以及煤的 显微组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1 ’3 ] .目前国内开展的许 多等温吸附实验中,实验所用煤样一般为6 0 目以 下的煤粉.R u p p e l 曾对粒度在6 ~3 2 5 目范围内的 干燥煤样吸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煤的吸附能 力与粒度无关[ 4 ] .由于干燥煤样严重脱离了地层条 件下煤储层含水甚至被水饱和的实际,现在的研究 者多是通过对煤样预湿后制成平衡水样,然后进行 吸附实验.那么,煤的颗粒大小变化对平衡水煤样 是否有影响 影响的机理怎样 目前关于这些问题 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此,对不同粒度的同煤级煤样 进行了干燥和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甲烷气体实验, 通过比较吸附实验结果,分析粒度大小对吸附的影 响效果,探求其作用机理,籍此对生产、实验中应用 最为广泛的L a n g m u i r 等温吸附模型的适用性进行 探讨,从而为煤层气吸附实验和进一步理论研究提 供启示. 1 实 验 1 .1实验原理 本次等温吸附实验方法是体积法,其基本原理 是气体在煤储层中的赋存方式有游离、吸附和溶 解三种,其中溶解态的瓦斯含量很少,煤储层吸附 研究中一般可以不予考虑.游离瓦斯量可用气体状 态方程来描述;而吸附瓦斯量一般用单分子层气体 吸附模型一L a n g m u i r 方程来描述.游离的气体和 吸附的气体随着温度、压力的改变是可以互相转化 的.也就是说,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当孔隙气体压 力增加时,游离气体被煤孔隙表面吸附转化为吸附 态的量大于吸附态气体解吸的量,宏观上表现为吸 附;反之,压力降低时,吸附态的气体发生解吸转化 为游离气的量大于吸附的气体量,宏观上表现为解 吸.当解吸和吸附速率相等时,即认为此时煤储层 对气体的吸附达到了动态平衡.这时就可以针对一 个封闭系统,根据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和L a n g m u i r 方程来计算出吸附的气体量和有关参数.体积法计 算吸附量的基本公式为 n 。- - n k 一琊, 1 式中魂,砩,n 。分别为整个样品室的总进气量、吸 附平衡后的游离气量和吸附量 m 0 1 ,其中瑰和啷 分别根据式 2 、 3 计算得到 ,z k 可/J 百kv 吊s , 2 旷器, ㈤ 式中y 。为样品室放人煤样后的死体积 换算成标 准状态下的体积 ,e m 3 ;p k ,P 。分别为气体注入后 测死体积时的压力和吸附平衡时的压力,M P a ;Z t , z ,分别为压力为P “,P ,下对应的气体的偏差系数 也称为压缩因子 ;R 为普氏气体常数, 8 .3 1 4J / m o l K ;T 为温度,K . 1 .2实验方法 样品的制备本次实验的样品采自山西省沁水 盆地成庄煤矿,属于无烟煤.为了减少影响因素,选 用亮煤作为研究煤样.实验室内通过筛分分别将煤 样制成0 .1 ~o .3 Z 1 ,0 .3 - - 一0 .5 Z 2 ,0 .5 ~1 Z 3 , 1 ~2 Z 。 ,2 ~5 Z 。 ,5 ~1 0 Z 。 等不同粒度,然后 分别在恒温箱或干燥器里进行预湿或干燥制成平 衡水样和干燥样. 孔隙结构测定为了与吸附实验配套,探寻粒 度变化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进而揭示粒度影响吸附 的机理,采用了汞注入法对0 .5 ~1 ,5 ~1 0m m 粒 度的煤样测定了孔隙结构.所用仪器为美国 M I C R O M E R I T I C SI N S T R U M E N T 公司生产的 9 3 1 0 型微孔结构分析仪,仪器工作压力为0 .0 0 3 5 ~2 0 6 .8 4 3M P a ,分辨率为0 .1m m 3 ,测定孔径下 限值为7 .2n m .每个样品用量大约3g 左右.整个 过程由计算机控制测量. 等温吸附实验是在美国T e r r aT e k 公司生产 的I S 一1 0 0 等温吸附仪进行的.吸附质为纯度达9 9 . 9 9 %的甲烷气体,实验温度为2 5 ℃。最高实验压力 为1 2M P a ,吸附的最大平衡压力一般在1 0M P a 左右,每次实验压力点数为6 个.首先测算拟定实 验温度下样品缸和参考缸的体积,每个缸测定4 次,以其平均值作为两者该温度下的体积数.在样 品缸装入大约1 0 0g 测试煤样后,加压进行死体积 测算,测出样品缸中除了煤样体积以外的自由空 间,重复测试四次,取其平均值并换算成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然后采用逐步加压,进行吸附实验.在实 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记录下不同时间样品缸和参 考缸的压力和温度数值.实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处 理,根据L a n g m u i r 单层分子吸附模型,计算求得表 征煤等温吸附特性的L a n g m u i r 参数 仇,p 1 .以及 等温吸附曲线 ,整个计算过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具体实验流程和计算方法参见文献E 5 3 . 2 不同粒度煤的孔隙结构测试结果及分析 为了反映颗粒大小对孔径、孔容和比表面积的 影响,研究中对粒度分别为0 .5 ~1 ,5 ~1 0m m ,编 号为Z 。,Z 。的煤样测定了孔隙结构,测试中,进汞 万方数据 第4 期张晓东等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4 2 9 压力点5 0 个,退汞压力点3 7 个,测试结果见图1 ,2 . 弘 鬈 0 .1 0 一0 .0 8 ∞ 。‘0 .0 6 蚤0 .0 4 0 .0 2 O l p /M P a a 孔溶 昀 毒 善 p /M P a C 比表面积 劝 图1注汞压力 户 与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 F i g .1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m e r c u r y i n t r u s i o np r e s s u r ea n dp o r es t r u c t u r ep a r a m e t e r s 1 0 l1 0 21 0 31 0 41 0 s1 0 6 D ,n m a 孔溶 叻 .z 6毒 ‘z , 善 D /n m b 比表面积 劝 图2 不同粒度煤与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 F i g .2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o r es t r u c t u r ep a r a m e t e r so fd i f f e r e n tg r a i ns i z e 煤的孔隙结构划分上,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 研究目的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案,傅雪海曾通过分形 研究,对煤的吸附性和渗透性类型进行了划分n ] 将孔隙分为渗透孔和吸附孔,其下又分为几个亚 类,其中渗透孔分为大孔 孔径D 25 0 0n m 、过 渡孔 10 0 0 - - - 25 0 0r i m 、中孔 7 5 “ - - 10 0 0n m ,吸 附孔分为过渡孔 2 5 ~7 5n m 和微孔 2 5n m . 煤基块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内表面积可达到1 0 0 ~4 0 0m 2 /g [ 6 ] ,受实验条件限制,本次研究能测到 的孔径下限是7 .2n m ,得到的孔比表面积不到7 m 2 /g ,因此可以推测孔径小于7 .5n m 的微孔在煤 中的总比表面积中仍找占有很大比重,此类孔隙也 是煤吸附的主要场所. 从图1 可以看出,随着注汞压力的增加,孔容 及孔比表面积的增加显现三个不同的阶段,但粒度 不同,三个阶段也有所差别在压力小于0 .0 3M P Z s 、0 .0 7M P a Z 。 阶段,随着压力的增加,两个 粒度煤样的孔容、比表面积快速增大,曲线斜率较 大;而在一个较宽的注汞压力范围内 Z 。0 .0 3 “ - - 5 0 M P a ;Z 5 0 .0 7 ~5 0M P a ,随着压力的增加,孔容 缓慢增大,两个粒度的煤样比表面积的变化曲线在 注汞压力 O .0 3 ~2 0M P a 范围内均呈现阶梯状, 先是缓慢增加,接着有个很窄压力范围的突然增 加,然后又趋于缓慢增加,此趋势一直到2 0M P a 左右;压力大于5 0M P a 时,随着压力的增加,孔容 急剧增大,比表面积的显著增大是在注汞压力大于 2 0M P a 以后.结合进汞压力与相应孔径分布图推 断孔容和比表面积的突变阶段与孔径的变化有密 切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注汞压力与孔容、孔比表面 积的关系曲线上出现的突变是孔径大小和分布变 化所引起的. 根据图2 ,可以看出随着孔径的减小,不同粒 度间的累计孔容之间的差减小,而累计比表面积趋 予相等.也就是说,粒度变化主要影响的是中孔和 大孔,对过渡孔和微孔可认为没有影响. 综上所述,粒度变化主要是影响了孔容,粒度 大的孔容相反则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煤基块 的压缩性,在高压下,煤的孔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颗 粒越小这种影响越大[ 1 ] .粒度虽然对大中孔的比表 面积产生影响,但对过渡孔和微孔的比表面积没有 影响.由此可以推断,粒度变化不会对孔径D 7 .2 n m 的微孔比表面积产生影响. 3吸附实验 3 .1干燥煤样、含平衡水煤样等温吸附实验对比 实验结果见图3 .根据L a n g m u i r 单分子定位 等温吸附方程对不同粒度煤样的等温吸附实验结 果进行模拟,计算出不同粒度煤样等温吸附的 L a n g m u i r 体积参数n 和L a n g m u i r 压力参数户L 见表1 和图4 . 根据图3 ,可以发现同一粒度、同等压力条件 下干燥煤样的吸附量要比平衡水吸附量高,并且两 翼 “一 j _ ~ 睦~ 万方数据 4 3 0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4 卷 者的差随压力的升高趋于减小,到一定压力下,两 者的差趋于恒定;干燥煤样达到最大吸附量的压力 速率要快于平衡水煤样,即等温吸附曲线上的干燥 样吸附量随压力变化的曲线斜率在低压阶段 4 3 4 3 0 2 6 2 2 1 8 1 4 1 0 M P a 大于平衡水煤样,也可以看出,干燥煤样达到 饱和吸附量所需的压力要低于平衡水样,即出现平 衡水煤样相对干燥煤样的“滞后”现象,并且颗粒越 大,滞后现象越明显. - 5 ~1 0 m m ●2 ~5m m ●l ~2m m x0 .5 ~1m m _ 0 .3 ~0 .5 m m 0 .1 ~O .3r n n l p /M P a b 含平衡水煤样 图3 不同粒度煤样的吸附量与吸附平衡压力的关系 F i g .3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a d s o r p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ya n da d s o r p t i o n - e q u i l i b r i u mp r e s s u r e o fc o a ls a m p l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g r a i ns i z e 裹1 不同粒度吸附实验结果 T a b l e1T h ea d s o r p t i o ne x p e r i m e n tr e s u l t s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g r a i ns i z e V L / c m 3 g - 1 2 8 .3 83 1 .2 13 1 .2 13 1 .2 13 1 .2 13 1 .2 12 2 .32 6 .0 12 6 .0 12 6 .0 12 6 .0 12 2 .3 p L /M P a 0 .1 90 .2 50 .1 50 .3 2 0 .3 8 0 .3 30 .6 4 1 .1 50 ,8 5 1 .0 51 .8 41 .8 7 吸附实验用时/h 1 3 01 4 1 .21 5 0 .72 8 33 3 9 .33 6 1 .51 2 21 6 01 8 3 .94 0 04 0 04 0 1 .7 由表1 和图4 可以看出含平衡水煤样的吸附 实验周期要长于干燥煤样,L a n g m u i r 压力参数A 3 3 、3 0 ,2 7 导2 4 √2 1 1 8 1 5 干燥煤样 a 含平衡水煤样 也大于干燥煤样,而其L a n g m u i r 体积参数u 要小 于干燥煤样. 煤样粒度/ram煤样粒度/mm a 兰氏体积参数 吒 b 兰氏压力参数 “ 图4 不同粒度煤样的L a n g m u i r 参数变化 F i g .4C h a n g eo ft h eL a n g m u i rP a r a m e t e r so fc o a ls a m p l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g r a i ns i z e 3 .2 不同粒度等温吸附实验对b 匕 由等温吸附曲线 图3 可以看出,粒度变化对 同等条件下干燥煤样吸附的影响很小,不同粒度的 干燥煤样等温吸附曲线基本上是重合的,而含平衡 水煤样的等温吸附曲线之间偏差较大,总体上看 来,同等压力下,粒度越小,吸附量越大,其中粒度 为5 ~1 0m m 的含平衡水煤样同等压力下的吸附 量明显小于其他粒度的煤样,并且实验压力范围内 最大为1 2M P a 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大仍在增 加,并没有达到饱和吸附量. 从图4 可以看出,干燥煤样的饱和吸附量 L a n g m u i r 体积参数V L 基本上与粒度无关,粒度 最小的颗粒Z 。的 o .1 ~0 .3r a m V L 最小,其它粒 度的n 均相等.相对而言.粒度对平衡水样的n 体积参数影响较干燥煤样显著粒度最小的Z 。 o . 1 ~0 .3r a m 和粒度最大Z 6 5 ~1 0m m 的“最 小,其他粒度的仇等值.而L a n g m u i r 压力参数P 。 随着粒度改变变化较大,干燥煤样的P 。随着粒度 增加有波动且增幅不大,规律性也不明显.而含平 衡水煤样的P 。随着粒度增加而增大. 实验中也可发现,不同粒度的干燥煤样,随着 压力的增加,粒度小的干燥样都出现了吸附量减小 万方数据 第4 期张晓东等不同粒度的煤样等温吸附研究 4 3 1 的现象,并且粒度越小,下降越明显.粒度较小的平 衡水样也出现类似现象,但在粒度较大的平衡水样 吸附中尚未出现类似现象.这种压力增大吸附量减 小的现象使得采用L a n g m u i r 得到的n 体积参数 实际上已经小于实验中得到的值 见表1 . 由表1 可以看出,随着粒度的增加,无论是干 燥煤样还是含平衡水煤样,吸附时间周期变长,且 在粒度为1 ~2m m 时,吸附时间增加幅度突然加 大,然后随着粒度增加,时间增加趋势减缓. 4结果分析 4 .1 水分对固气相间作用的影响 干燥样的吸附量大于平衡水样的吸附量,主要 是因为对特定煤样,在一定压力下,吸附质分子能 进入煤孔隙吸附在煤的内表面上有效吸附位是一 定的,当煤样中含有水分时,水分与甲烷气体分子 之间存在着竞争吸附,而水分子的极性因为大于甲 烷分子,能够优先吸附,水分含量越高可能占据的 有效吸附点位也就越多,相对留给甲烷分子“滞留” 的有效点位就会减少,在极性水分子和表面氧化物 作用下,水分子以固定方式被吸附于煤体孔隙内表 面,减少了气体的吸附空位,从而使甲烷吸附量减 少. 由于干燥煤样和平衡水样分别处于固一气两 相和固一液一气三相的环境下,液态水的存在使得 气体分子与煤基块之间的相间作用变的极其复杂 吸附不仅与比表面积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与水分含 量、水分在孔隙中的分布以及水分对甲烷的吸附和 溶解也有关系,而液态水在温度、压力和矿化度一 定的条件下,其溶解甲烷的量是不变的,其在孔隙 中的分布成为影响煤对甲烷分子的吸附的主要因 素.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气体扩散的本质是 在存在压差的情况下,气体分子不规则热运动的结 果,在固液气三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甲烷气体同 时运动予气液界面和固气界面之间,其间的作用是 非常复杂的.由吸附动力学可知,吸附速率与气相 分子的压力呈正比,压力越低吸附速率越慢口] ,由 于水分子优先占据易吸附的点位,在减少了甲烷分 子的相对吸附点位的同时,由于孔隙中液态水的表 面张力作用,会阻止气体的进一步运移,滞缓了甲 烷分子的扩散速率,使得低压下气体难以进入小的 孔隙,出现含平衡水样等温吸附曲线相对于干燥样 等温吸附曲线低压阶段比较平缓以及在等压下的 吸附时间加长和达到饱和吸附量的相对“滞后”现 象,但当压力增大到一定值后,气体得到足够的能 量而“穿墙”而过,扩散到微孔隙中开始吸附,并逐 步达到饱和吸附量.这也是在实验压力范围内,含 平衡水煤样出现随着压力降低吸附量减少现象要 弱于干燥煤样的主要原因,并且可以推测,当压力 继续增大时,含平衡水煤样必然都会出现吸附量减 少的现象. 4 .2 粒度对煤吸附的影响 一般认为,吸附作为表面过程,在温度、压力及 水分一定时,对于给定的吸附质,吸附剂的比表面 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气体分子的吸附量的多少.结 合孔隙结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粒度对孔比表面积 特别是微孔的比表面积基本没有影响,因此,粒度 的变化对成分、结构相对简单的干燥煤样吸附的影 响并不明显,其影响主要因为粒度增加引起甲烷分 子的扩散、吸附路径的加长,表现在吸附时间上,粒 度越大,吸附时间越长. 而对含平衡水煤样,粒度增加后,除了会引起 甲烷分子的吸附路径变长,吸附时间越长外,还引 起了L a n g m u i r 压力参数P 。和同等压力下吸附量 的变化.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粒度变化改变了 煤样中的水分分布,进而影响甲烷分子的吸附,使 得一些在干燥煤样中不能出现的情况在含平衡水 煤样中出现.但在水分含量和分布状态一定的情况 下,煤孔隙表面积上的吸附点位并不改变,即粒度 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饱和吸附量的变化,这也 是L a n g m u i r 体积参数n 变化并不明显的原因.而 粒度变化影响L a n g m u i r 压力参数P 。显著,这是因 为在饱和吸附量不变的前提下,在低压阶段,尽管 水分含量不变,但当粒度增加时,吸附质扩散和吸 附路径加长,达到一固定吸附量所需要的压力越 大,使得P 。 取值为饱和吸附量的一半对应的压力 值 也就越大.因此,根据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为 粒度对含平衡水煤样吸附能力的影响并不大,在通 过煤的吸附实验评价其吸附能力时,为了加快吸附 进度,实验中可采用粒度较小的煤样作为实验用 样. 4 .3L a n g m u i r 理论模型的适应性讨论 实验结果出现了随着压力增加,吸附量减小的 现象,并且干燥样比平衡水样要明显,粒度小的比 粒度大的要明显.类似现象在国内现有的煤吸附研 究中很少见诸报道,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吸附 的甲烷气体由于处于超临界状态,吸附相已不可能 是液相或类液相,在高压下游离相 气相 与吸附相 气相 之间的密度差趋于减小,而传统的静态容积 法 也称体积法 往往忽略了吸附相的体积,这在低 万方数据 4 3 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4 卷 压阶段是可以忽略的,但在高压下,临界温度以上 的甲烷吸附相 相态并不确定 和高压下的游离相 的密度差逐渐减小,当压力无限大时,两者密度差 趋于o [ 8 ] .而传统的静态容积法没有考虑密度差的 变化,显然不适用于高压阶段的吸附量计算.这种 随压力增大吸附量减小的现象也是建立于以液相 或类液体为参考态的常规吸附模型u L a n g m u i r 等 温吸附模型不能给予解释的.因此,需要建立一种 新的适合于超临界状态气体吸附的等温吸附模型. 5结论 1 煤的孔径结构存在突变现象.粒度对大中 孔的孔隙结构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决定吸附的微孔 特别是孔径D 7 .2n m 的微孔基本没有影响.粒 度对中大孔孔隙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孔容上, 对比表面积影响甚微,粒度越大,孔容越小. 2 粒度大小对干燥煤样的吸附能力影响很 小,主要影响表现在吸附时间周期随着粒度的增加 而加长.但其对含平衡水煤样的吸附有较大的影 响,当实验压力一定时,粒度越大吸附时间越长,在 低压段,粒度越大,吸附量越小,而L a n g m u i r 压力 参数 p L 呈现增大趋势.因此,在进行煤的吸附实 验评价其吸附能力时,为了加快吸附进度,可以采 用粒度较小的煤样作为实验用样. 3 在实验中,发现到一定压力后,随着压力的 增加,吸附量出现下降肇现象,常规的等温吸附模 型一L a n g m u i r 等温吸附模型不能来解释这种现 象,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等温吸附理论模型分析其机 理. 参考文献 E l i 谢克昌.煤的结构与反应性[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0 0 2 .3 9 4 3 ,1 0 0 1 1 2 . [ 2 ] 秦勇.中国高煤级煤的显微岩石学特征及结构演化 [ M ]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 9 9 4 .4 8 7 0 . [ 3 ] 傅雪海,秦勇.多相介质煤层气储层渗透率预测理 论与方法[ M ]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 0 0 3 .1 9 4 5 . [ 4 ]R u p p e lTC .A d s o r p t i o no fm e t h a n eo nd r yc o a la t e l e c a t e dp r e s s u r e [ J ] .F u e l ,1 9 7 4 5 3 1 5 2 1 6 2 . [ 5 ] 钱凯,赵庆波,汪泽成,等.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 论与实验测试技术[ 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 9 9 6 .1 1 9 1 4 2 . [ 6 ] 黄景城.煤层甲烷开采概述[ A ] .煤层气译文集[ c ] . 郑州河南科技出版杜,1 9 9 0 .2 - 1 4 . [ 7 ] 严继民,张启元,高敬琮,等.吸附与凝聚[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 9 8 6 .8 9 1 0 0 . [ 8 ] 胡涛,马正飞,姚虎卿.甲烷超临界高压吸附等温线 研究[ J ] .天然气化工,2 0 0 2 2 7 3 6 4 0 . H uT ,M aZF ,Y a oHQ .S t u d yo nh i g hp r e s s u r e a d s o r p t i o ni s o t h e r m so f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m e t h a n e [ J ] . N a t u r a lG a sC h e m i c a lI n d u s t r y ,2 0 0 2 2 7 3 6 - 4 0 . 责任编辑李成俊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