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 4 卷第1 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 0 1 .3 4N o .1 2 0 0 5 年1 月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8 | .T e c h n o l o g yJ a n .2 0 0 5 文章编号1 0 0 0 1 9 6 4 2 0 0 5 0 1 0 0 9 1 ~0 6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刘耀彬,宋学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锋 徐州2 2 1 0 0 8 摘要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协同论的观点,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 境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模型涉及了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函数和城市化一生态环境 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人工神经B P 网络.根据建立的模型,结合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阶段 特征,将对应的耦合度值和耦合协调度值分别划分为4 个评判区间,作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分析与预测的依据.最后,应用此模型,以徐州市为对象,对耦舍度模型及其预测模型进行了实证 研究.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耦合度;预测 中图分类号F2 9 0 ;x1 7 1 .1文献标识码A 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M o d e la n dI t sF o r e c a s t i n gM o d e l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L I UY a o b i n ,S O N GX u e f e n g S c h o o lo fM a n a g e m e n t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2 1 0 0 8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r u l eo f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m o d e la n di t sf o r e c a s t i n gm o d e lw e r es e tu pb ym e a n so ft h es y n e r g i s t i ct h e o r y . T h e s em o d e l sw e r ed e s i g n e dw i t he f f i c a c yf u n c t i o n ,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f u n c t i o n ,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g r e e f u n c t i o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d e xs y s t e ma n da r t i f i c i a ln e u r a ln e t w o r kB P .F r o m t h ec o u p l i n gs t a g e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v a l u e so f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a n d 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g r e ew e r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j u d g m e n ti n t e r v a l sa sc r i t e r i ao ft h e a n a l y s i sa n df o r e c a s tw i t ht h em o d e l s .F i n a l l y ,b yt a k i n gX u z h o uC i t ya sac a s e ,i t s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 a n df o r e c a s t i n g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u s i n gt h em o d e l s .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 ;f o r e c a s t 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涵义 城市化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 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 ] .从定义上 看城市化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迁移,这必 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 推移;二是景观的改变,这则引起土地利用形态的 改变、资源的利用多样化.所以城市化具有多维涵 义,它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 活提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4 个方面.其中, 经济发展是基础,人口迁移和地域扩张是表现,生 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结果或目标[ 2 ] .生态环境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是指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 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众多因素 的集合口] .可见,生态环境也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人类与生物体赖以生活和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 大气、水、空气、土地、能源和资源;二是影响人类、 生物的有利和不利的生态因子,包括生态结构和生 收稿日期2 0 0 4 0 3 ~3 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K Z C X 2 一S W 一4 1 5 作者简介刘耀彬 1 9 7 0 一 ,男,湖北省麻城市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理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4 卷 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根据生态环境诸要素对 城市化的不同作用,可将生态环境要素分为两类 第一类,水、气、生物、土以及它们之问的关系和,这 些要素与人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可称为生活类 环境;第二类,能源与资源是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 的动力,可称为发展类环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 问的关系就是城市化的4 个方面与生态环境的2 个子环境之问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中形成的. 1 9 8 8 年我国生态学家王如松利用生态协调原 理中的正负反馈和限制因子定律,认为区域内城市 生长与生态环境之问存在着反馈和限制性机理,由 此他导出了城市生长一般的S 型规律.由于受瓶颈 的限制,城市生长与其生活水平的增长呈组合s 型,即在开始时需要开拓环境,发展很缓慢,继而是 适应环境,近似乎直线或直线上升,最后受到瓶颈 的限制而接近某一饱和水平.一旦限制因子变化, 瓶颈扩展,容量即可加大,城市又会呈现S 型增长, 并出现新的限制因子和瓶颈.城市正是在这种缩颈 和扩颈或正反馈与负反馈的交替过程中不断发展 壮大,实现动态平衡n ] .可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 交互耦合的关系,就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 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非线性关系的总 和.从现实的生产生活过程来看,其耦合作用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通过人口增长、经济 发展、能源消耗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 二是生态环境又通过人口驱逐、资本排斥、资金争 夺和政策干预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一般来说,城 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时序不定相同,如果区域 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超出生态环境耐以消化与承 载的能力,区域生态环境则出现恶化,城市化进程 最终被遏制;如果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速度过快,而 不符合资金利用的最优经济原则,城市化的正常发 展速度因资金的缺乏而不能跟上,生态环境也将最 终失去建设的依托.依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 用的强弱程度,一般可以将其耦合的过程划分为低 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和高水平耦合4 个阶段[ 5 ] . 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模型 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 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 的现象[ 6 ] .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要素相互彼此作 用影响的程度.从协同学的角度看,耦合作用和协 调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序 与结构,或称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由协同学知,系统在相变点处的内部变量可分为 快、慢驰豫变量两类,慢驰豫变量是决定系统相变 进程的根本变量,即系统的序参量.系统由无序走 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 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 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 7 ] .由此,可以把城 市化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 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城市一生态环境耦合 度,它的大小反映了对区域社会一经济一环境系统的 作用强度和贡献程度[ 8 ] .本文中的城市化与生态环 境交互作用模型由两部分组成,耦合度模型与耦合 度预测模型. 2 .1 耦合度模型 2 .1 .1功效函数 设变量玑 i 一1 ,2 ,⋯,,z 为城市一生态环境系 统序参量,其值为x i 一1 ,2 ,⋯,,z ,嘶,p ,为系统 稳定临界点上的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因而城市一生 态环境系统对系统有序的功效可表示为 f x ,一屈 / 嘶一岛 地具有正功效 , “l 一1 q x , / q p i 辑具有负功效 ,u ’【 q x , / q p i 辑具有负功效 , ~ i 一1 ,2 ,⋯,咒 , 式中撕为变量x ;对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 按式 1 构造的功效系数具有如下特点嘶反 映了各指标达到目标的满意程度,撕一0 时为最不 满意,“,一1 时为最满意,所以O ≤撕≤1 . 由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两个不同而又相 互作用的子系统,对子系统内各个序参量的有序程 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方法来实现,在实际应用 中一般采用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和法[ 9 ] U A 毡 一 I I 辑 ”一∑九% 2 一1f 一1 ∑九一1 ,A ,≥0 , I 一1 式中U 。 地 为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总序参量;九为 各个序参量的权重;A 为系统稳定区域[ 1 引. 2 .1 .2 耦合度函数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 C a p a c i t i v e c o u p l i n g 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 1 1 | ,可以得到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函数 C 一{ [ u 。 “1 U “2 ] /[ u A “1 U A “2 【,A “1 4 - U “2 ] } 1 /2 . 3 显然耦合度值C ∈[ o ,1 .当C 趋向1 时,耦合 度最大,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 振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当c 一0 时,耦 合度极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无关 状态,系统将向无序发展;当0 %C ≤0 .3 时,城市 万方数据 第1 期刘耀彬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此 时城市化水平发展较低 人口城市化水平一般在 3 0 %以下 ,生态环境容载能力强,城市化对环境破 坏程度不大,生态环境完全能够承载和消化城市化 所带来的后果;当0 .3 c ≤0 .5 时,城市化与生态 环境的发展处于拮抗时期,这阶段城市化已经越过 了它的发展拐点 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 0 % ,城 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它的发展急需大量的资 金、资源和人口转移为支撑,由此生态环境负载能 力下降,它不能完全消化和吸纳城市化发展带来的 影响;当0 .5 C ≤0 .8 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 展进入磨合阶段,这时城市化又越过它的另一个拐 点 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 0 % ,城市发展由于受 到前期生态环境破坏的制约,已经将其相当多的发 展资金注入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中,城市化与生态环 境开始良性耦合;当0 .8 c 1 .0 时,城市化水平 不仅在量方面得到很大发展 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 7 0 % ,其质的方面也明显提高,生态城市化和城市 生态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目标,城市化与生 态环境建设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它们共同步入高 水平耦合阶段.当然,由于政策及突变因素影响,城 市化与生态环境有可能退化到以前的耦合阶段. 2 .1 .3 耦合协调度函数 耦合度C 作为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程 度的重要指标,它对判别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作 用的强度以及作用的时序区间,预警二者发展秩序 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耦合度在有些情况 下却很难反映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功 效”与“协同”效应,特别是在多个区域对比研究的 情况下,耦合度计算的上下限一般取自各个地区的 基准年期值和发展规划值,单纯依靠耦合度判别有 可能产生误导,因为每个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建设都有其交错、动态和不平衡的特性.如表1 中 的区域A 与B 比较,二者的耦合度c 相同,但区域 A 的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高于区域B ,显然 这样计算得出的结论对区域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 建设的指导意义不明显.为此,构造城市化与生态 环境耦合协调度函数,其目的是评判区域城市化与 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算法可表示为 D 一 C 丁 1 坨, 7 T 一口% “1 b U A u 2 , 4 式中D 为耦合协调度;T 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 合调和指数,它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同 效应或贡献;口,b 为待定系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好 使7 T ∈ o ,1 ,这样可以保证D ∈ 0 ,1 ,以便于使 用.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1 O d D ≤0 .4 ,为低度 协调耦合;2 0 .4 D ≤0 .5 ,为中度协调耦合;3 0 .5 D ≤0 .8 ,为高度协调耦合;4 0 .8 D 1 .0 , 极度协调耦合. 表1C 与D 判断的对比 T a b l e1 C o m p a r i s o nCw i t hD 垦堡竺 望 丝竺望 A0 .4 50 .3 6 0 .4 10 .5 00 .4 5 B0 .3 50 .2 90 .3 20 .5 00 .3 9 耦合协调度模型虽然简单,但它却综合了城市 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状况c 和二者所处的发展层 次7 1 .根据耦合协调度D 大小,并结合城市化、生 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大小,可以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 环境的耦合协调类型粗略分为4 大类1 2 小类,当 然依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研究中可以进 一步细分.又根据耦合度时序分布规律,可以将耦 合协调程度予以阶段划分,从表2 可见耦合作用的 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并不一一对应,它们之间存在 着交错分布的特点,这符合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趋 势与规律. 表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类 T a b l e2T h ee l a s s i f i e dt y p e sa m o n gc o u p l i n g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g r e e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e .g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万方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4 卷 2 .1 .4 耦合度指标体系和序参量上下限确定 确定城市一生态环境耦合度指标体系的慢弛豫 变量有一定原则1 应体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 合规律,所选指标的代表性应较强;2 体现人口、 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系统性,即从比较全面的角度 考察两个系统的重要控制变量;3 体现出政府方 针政策对各地环保所产生的作用,从污染治理、环 保投入及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等各方面加以考虑; 4 近期与长期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并能根 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调整相关指标.序参量的上 下限参照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建设标准,具体取 值可参见各地基准年期值、规划时期值、对比标准 值或理想值. 2 .2 耦合度预测模型 由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阶段性、动 态性和复杂性,所以不能用一般的线性或非线形模 型来预测其发展.根据人工神经网络能自动学习、 联想存储和平行处理数据的特点,选用了人工神经 网络中应用最为普遍的B P 反馈模型来预测耦合 度动态变化情况.为了提高网络的性能,减少其陷 入局部极小值的可能性,提高收敛速度,在算法上 采用了动量法来实现.人工神经B P 模型的训练函 数s ,,反馈函数厶与算法公式分别为[ 1 幻 S , ∑W P ,一o j , i 一1 厶一∑u 矗b ,~% J l f P j 1 / 1 e 一岛 , w i i t 1 一训。 £ A w i j £ 1 p a w 0 t , △砌。一7 a 压/劫 , E £ 一[ ∑ c , f 一d j f 2 ;/2 , J 1 i ,歹一1 ,2 ,⋯,咒 , 式中P ,,b ,分别为序参量输入和隐含层输入;W ,, 秽,分别为输入层和隐含层的连接权值;口,,n 分别为 输入层和隐含层的阈值;户为动量因子;7 为学习速 率∽ f ,d , z 分别为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E 为t 时刻的误差. 3 实例研究 3 .1徐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现状分析 3 .1 .1耦合度指标体系构建与序参量上下限确立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是淮海经济区和 东部陇海沿线的一个重要城市.近1 0a 来,徐州市 城市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其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 增长,2 0 0 2 年该市G D P 达到7 9 1 亿元,人均G D P 87 6 3 元.作为一个老的能源与资源型城市,徐州 市在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大力进行产业结 构调整,加大了对无公害、洁净化生产的投入,实施 生态城市建设战略,使该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 建设逐渐走上持续发展之路.根据徐州市城市化与 生态环境发展的特征,确定其耦合度模型的指标体 系 图1 . 研究时期的指标值以1 9 9 0 年的实际值作为序 参量的下限,指标上限取自2 0 1 0 年徐州市经济规 划与环境规划的相应目标值.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 城市化综合序参量 人口 城市 化水 亚 经济 城市 化水 巫 社会 城市 化水 平 城市 化的 产业 结构 生态环境综合序参i 舂 耋垂} I 攀ll 囊耋ll 雾Il 萋} l 差 啡驯雅牌㈨俳矧诽非帮鬟怿㈣“ 涨N N 羹 图1徐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指标体系 F i g .1 I n d e xs y s t e mo f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b e t w e e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X u z h o uc i t y 3 .1 .2 耦合度计算与现状分析 根据式 1 ~4 ,分别计算出1 9 9 2 - - 2 0 0 2 年徐 州市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值,以及城市化 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表3 . 由表3 可知1 近1 0a 来,徐州市城市化综合 序参量呈不断加大趋势,但它对系统的“贡献值”较 小,不超过0 .4 .城市化综合序参量增长较快的主 要动力得益于该市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较快增长,其 平均每年以0 .0 4 个百分点递增,速度快于全国平 均 全国为0 .0 3 4 百分点 ,但由于发展基础制约, 万方数据 第1 期刘耀彬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它目前的水平依然未越过3 0 % 2 0 0 2 年为趋势.耦合度数值较小表明该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2 7 .7 % ,导致该市城市化内涵发展不足,表现在城交互作用的强度不大,相互带动性不强;耦合协调 市化的综合序参量上的数值都不大;2 生态环境度数值较小说明该市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 综合序参量则呈现波动态势,而整个序参量数值都目标不尽一致,相互协调程度不够.鉴于徐州市的 较大.这一方面反映徐州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基本良城市化综合序参量较小,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变动 好,另一方面暗示着它的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随意较大,而二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也不大的市 性较大,使得综合序参量变动较大,而且近4a 生 情,又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所以目 态环境质量还有下降的趋势;3 模型求出的耦合前面临该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严格执行环保 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都整体较小,目前基本还处于政策和注意环保建设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城市化水 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I 类型,但数值都有不断加大平. 表3 徐州市城市化、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值和耦合度值 1 9 9 2 2 0 0 2 T a b l e3 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f f i c a c y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e c o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X u z h o uc i t yf r o m19 9 2t o2 0 0 2 年份 2 0 0 0 O .3 6 0 .5 8 O .2 4 O .3 3 2 0 0 2 0 .3 5 O .3 0 0 .2 5 0 .2 8 城市化综合序参量 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3 .2 徐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预测 3 .2 .1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为了预测的简易性,我们分别选取1 9 9 2 1 9 9 8 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S O 的排放量作为控 制因子,将计算得出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作为输 出因子,进行神经网络建模并训练.显然,本神经网 络的输入层神经元个数为2 ,而输出层神经元个数 为1 .为了保证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较少,进行人 工赋值,然后递加进行调节,这样便于网络较快收 敛,同时提高预测结果的稳定性,最后得到的隐含 层神经个数都为5 .经过24 6 4 次和24 7 8 次迭代, 两个网络都基本稳定.将1 9 9 9 - - 2 0 0 2 年徐州市城 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各项计算 得值作为检验样本,参与模拟.结果发现模拟值与 实际值较为吻合,误差较小,模型确实可行 表4 . 表4 神经网络检验及误差 T a b l e4N e t w o r kt r a i n i n ga n de r r o r s 3 .2 .2预测结果分析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逐渐增大趋势,但二者数 利用已经建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将2 0 0 3 ~值依然偏低,基本以低度耦合和低水平协调为主. 2 0 1 0 年的徐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序参量的实际2 0 0 9 年后,该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从低度耦合、低 值、规划值及推算值作为网络输入,模拟得到8a水平协调向拮抗、中度协调转变,可见随着今后几 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值 表5 .从表5 可以看年徐州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它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 出徐州市在2 0 0 3 - - 2 0 1 0 年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相当严峻的. 表5 徐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预测值 2 0 0 3 2 0 10 年 T a b l e5F o r e c a s t e dc o u p l i n gd e g r e ev a l u e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X u z h o uc i t yf r o m2 0 0 3t o2 0 1 0 年份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2 0 0 72 0 0 8 2 0 0 9 2 0 1 0 4 结论 模’苛僦耄嚣瓣交互耦合关 通过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其预测建系,它们共处于城市一经济一环境大系统之中,但作 万方数据 9 6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4 卷 为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低水平 耦合、拮抗、磨合和高水平耦合的4 个阶段,协调好 二者的发展关系是城市一经济一环境大系统良性发 展的一个基础. 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是表征城市化与 生态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序参量之问协同作用的 强弱程度,它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3 采用耦合度模型对徐州市近1 0a 来的城市 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现状进行了分析.该市的耦合度 和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加大趋势,但二者的数值整 体都较小,这说明目前该市基本还处于较低水平的 耦合和协调阶段,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交互 带动作用及协调发展并不十分理想. 4 利用耦合度预测模型模拟了2 0 0 2 年后8a 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从拟合的数值 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逐渐增大趋势,但数值 依然偏小.2 0 0 9 年是二者交互作用的转折点,由此 推断未来几年徐州的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压力很 大. 参考文献 [ 1 ]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 M ]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 9 9 6 .3 6 3 9 . [ 2 ] 康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I - M ] .北京中国计量 出版社,1 9 9 7 .3 4 5 3 5 6 . [ 3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0 0 3 .4 5 . E 4 ] 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I - M ] .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3 9 4 5 . [ 5 ]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 规律性分析[ J ] .地理研究,2 0 0 3 ,2 2 2 2 1 2 2 2 0 . H u a n gJC ,F a n gCL . A n a l y s i so fc o u p l i n g m e c h a n i s ma n dr u l e sb e t w e e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e n v i r o n m e n tE J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R e s e a r c h ,2 0 0 3 ,2 2 2 2 1 2 - 2 2 0 . [ 6 3 周宏.现代汉语辞海[ M ]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 0 0 3 .8 2 0 8 2 1 . [ 7 ] 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 M ] .武 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 9 9 0 .9 - 1 7 . E 8 ]吴跃明,张子珩,朗东锋.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 型及应用E J ]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9 9 6 ,3 2 3 4 6 6 4 7 3 . W uYM ,Z h a n gZH ,L a n gDF .T h ef o r e c a s t i n g m o d e l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e c o n o m yc o o r d i n a t i o nd e g r e e 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 [ J ] .J o u r n a lo fN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19 9 6 ,3 2 3 4 6 6 4 7 3 . [ 9 ]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E J ] .系统工程理论与 实践,2 0 0 1 3 1 8 2 1 . Z e n gZX .T h ea n a l y s i s o fc o o r d i n a t i o n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J ] .S y s t e mE n g i n e e r i n g T h e o r y &| P r a c t i c e ,2 0 0 1 3 1 8 - 2 1 . E l O ] 孟庆松,韩文秀,金锐.科技一经济系统协调模型研 究E J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9 9 8 ,1 8 4 8 - 1 2 . M e n gQS ,H a nWX ,J i nR .S t u d yo fc o o r d i n a t i n g m o d e lf o rt h eC O s y s t e m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e c o n o m y [ J ] .J o u r n a lo f T i a n j i n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1 9 9 8 ,1 8 4 8 一1 2 . E l i ] I I l i n g w o r t hV .T h ep e n g u i nd i c t i o n a r yo fp h y s i c s [ M ] .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P r e s s ,1 9 9 6 .9 2 9 3 . [ 1 2 3 丛爽.面向M A T I 。A B 工具箱的神经网络理论与 应用E M ]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 0 0 3 .5 5 ~8 7 . 责任编辑邓群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