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4 5 卷第1 1 期 2 0 2 0 年1 1 月 煤炭学报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V 0 1 .4 5 N O V . N o .1 l 2 0 2 0 移动阅读 刘永茜,韩国锋,王维华,等.不同卸载速率下受载煤体裂隙结构演化机制[ J ] .煤炭学报,2 0 2 0 ,4 5 1 1 3 8 0 6 3 8 1 6 . L I UY o n g q i a n ,H A NG u o f e n g ,W A N GW e i h u a ,e ta 1 .E v o l u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f r a c t u r es t r u c t u r eo fl o a d e dc o a l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s [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2 0 2 0 ,4 5 1 1 3 8 0 6 3 8 1 6 . 不同卸载速率下受载煤体裂隙结构演化机制 刘永茜1 ”,韩国锋3 ,王维华1 ’2 ,霍中冈0 1 ’2 ,孟涛1 ’2 1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北京1 0 0 0 1 3 ;2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 0 0 0 1 3 ;3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 0 0 1 9 0 摘要针对受载煤体卸压过程裂隙发育数据难以捕捉的现状,设计了受载煤体伪三轴瓦斯渗流实 验,完成了受载煤体加载和卸载过程的应力一应变一渗透率动态监测。同时基于能量守恒定理,开 展了卸载过程中不同卸载速率下的能量分配比较,阐释了卸载速率对裂隙发育和渗透率变化的控 制作用,并通过煤样裂隙监测数据对比予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卸载过程中的煤体裂隙结构受卸 载速率影响,围压卸载速率越高,I 类和I I 类裂隙越发育 所占比率增高 ,I 类裂隙数量较原始数 量增幅甚至超过1 倍,I I 类裂隙数量提高7 4 .1 3 %;在卸载过程中渗透率曲线整体可分为3 段线性 段、抛物线段和稳定段,而决定其3 段曲线分布的关键因素是煤体弹性模量大小、加载强度和卸载 速率;随着卸载速率的提高,煤体渗透率加大,线性段斜率和抛物线段曲率半径逐步增加,线性段斜 率由0 .0 5 48 逐步升高至0 .0 9 19 ,0 .1 3 88 和0 .2 1 64 ,抛物线曲率半径逐步增大,顶点曲率半径分 别达到1 .2 3 2 ,1 .3 3 4 ,1 .8 6 3 和2 .0 1 4 ,渗透率稳定的应力临界点不断减小,由1 5 .2 6M P a 降低至 1 4 .0 8 ,1 3 .1 4 和1 0 .8 8M P a ;煤体渗透率的变化可以通过裂隙长度增量进行量化表征,相同实验条 件下,渗透率增量与裂隙长度增量之间呈线性关系;统计数据显示,围压卸载速率越高,弹性能转化 率越低,裂隙发育能耗越高,高速卸载 加卸比1 8 可使煤体破裂能耗超过8 0 %,而低速卸载 加 卸比l 1 的裂隙能耗仅有2 5 .6 2 %;比较研究发现,高速卸载过程中煤体能量释放的主体引发原 有裂隙扩展,而不是导致新裂隙的萌生,裂隙发育能耗与卸载速率之间呈对数关系。 关键词卸载速率;围压卸载;煤体结构;裂隙;孔隙度 中图分类号T D 7 1 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 2 5 3 - 9 9 9 3 2 0 2 0 1 1 - 3 8 0 6 1 l E v o l u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f r a c t u r es t r u c t u r eo fl o a d e dc o a l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 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s L I UY o n g q i a n l 一,H A NG u o f e n 9 3 ,W A N GW e i h u a l 一,H U OZ h o n g g a n 9 1 一,M E N GT a 0 1 2 1 .M i n eS a f e t yT e c h n o l o g y B r a n c h ,c i ,mC o a z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1 0 0 0 1 3 ,幽i n a ;2 .N a t i o n a fK e yL a bo f C o a fH i g hE f f i c i e n tM i n i n g a n d 讹口nU t i - l i z a t i o n ,C h i n aC o a l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1 0 0 0 1 3 ,C h i n a ;3 .I n s t i t u t eo f M e c h a n i c s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i i n g1 0 0 1 9 0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v i e wo ft h ef a c tt h a tt h ef r a c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d a t ai nt h eu n l o a d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l o a d e dc o a lb o d yw a s d i f f i c u l tt oc a p t u r e ,ap s e u d ot h r e e a x i ss e e p a g ee x p e r i m e n tw a sd e s i g n e dt oc o m p l e t et h ed y n a m i cm o n i t o r i n go fs t r e s s s t r a i n p e r m e a b i l i t yi nt h el o a d i n ga n du n l o a d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l o a d e dc o a lb o d y .A tt h es a m et i m e ,b a s e do nt h e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e n e r g y ,t h ee n e r g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t a t e sa td i f f e r e n t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sd u r i n gt h eu n l o a d i n gp r o c e s sw e r ec o m - 收稿日期2 0 2 0 0 4 - 2 7修回1 3 期2 0 2 0 0 8 - 2 8责任编辑常明然D O I 1 0 ,1 3 2 2 5 /j .c n k i .j C C S .2 0 2 0 .0 7 1 9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2 0 1 6 Z X 0 5 0 4 5 0 0 2 - 0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 2 0 1 8 Y F C 0 8 0 8 0 0 1 - 0 3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5 1 5 0 4 1 3 7 作者简介刘永茜 1 9 8 4 一 ,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博士。T e l 0 1 0 8 4 2 6 3 3 8 7 ,E m a i l y q l i u 5 1 8 1 2 6 .c o r n 万方数据 第1 1 期刘永茜等不同卸载速率下受载煤体裂隙结构演化机制 3 8 0 7 p a r e d ,a n dt h ee f f e c t o fu n l o a d i n gr a t eO f ff r a c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e v o l u t i o nw a se x p l a i n e d ,a n dv e r i f i e d b yc o a ls a m p l ef r a c t u r em o n i t o r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s o nd a t a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f r a c t u r es t r u c t u r ew a sa f f e c t e db y 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s .T h eh i g h e rt h e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o fc o n f i n i n gp r e s s u r ew a s ,t h em o r eC l a s sIa n dC l a s sI If r a c t u r e sw e r e d e v e l o p e d t h er a t i oi n c r e a s e d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o r i g i n a ln u m b e r ,t h en u m b e ro fC l a s sIf r a c t u r e si n c r e a s e de v e n m o r et h a no n et i m e ,a n dt h en u m b e ro fC l a s sI If r a c t u r e si n c r e a s e db y7 4 .13 %.D u r i n gu n l o a d i n g ,t h ep e r m e a b i l i t y c u r v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l i n e a rs e c t i o n ,p a r a b o l i cs e c t i o na n ds t a b l es e c t i o n ,a n d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o s et h r e ec u r v e s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b yt h ee l a s t i cm o d u l u s ,l o a d i n gs t r e n g t ha n du n l o a d i n gr a t e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c o a ls a m p l e s .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c o a lp e r m e a b i l i t ye n h a n c e d ,t h es l o p eo fl i n e a rs e c t i o na n d c u r v a t u r er a d i u so fp a r a b o l i cs e c t i o ni n c r e a s e dg r a d u a l l y ,t h es l o p eo ft h el i n e a rs e g m e n tg r a d u a l l yi n c r e a s e df r o m 0 .0 5 48t o0 .0 9 19 ,0 .1 3 88a n d0 .2 1 64 ,a n dt h er a d i u so fc u r v a t u r eo fa p e x e sr e a c h e d1 .2 3 2 ,1 .3 3 4 ,1 .8 6 3a n d 2 .0 1 4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t h ec r i t i c a l s t r e s sp o i n to fp e r m e a b i l i t ys t a b i l i t yd e c r e a s e d f r o m1 5 .2 6M P at o1 4 .0 8 ,1 3 .1 4a n d1 0 .8 8M P a .U n d e rt h es a m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 r ew a sal i n e a rr e l a -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i n c r e m e n to fp e r m e a b i l i t ya n dt h ei n c r e m e n to ff r a c t u r el e n g t h .T h es t a t i s t i c a ld a t as h o w e dt h a t t h eh i g h e rt h ec o n f i n i n gp r e s s u r eu n l o a d i n gr a t ew a s ,t h el o w e rt h ee l a s t i ce n e r g yc o n v e r s i o nr a t ew a s ,a n dt h eh i g h e r t h ee n e r g yc o n s u m p t i o no ff r a c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 .T h ef r a c t u r ee n e r g yc o n s u m p t i o no fh i g hs p e e du n l o a d i n g 1 0 a d - i n gu n l o a d i n gr a t i o1 8 w a sm o r et h a n8 0 %,w h i l et h a t o fl o ws p e e du n l o a d i n g 1 0 a d i n gu n l o a d i n gr a t i o1 1 w a s o n l y2 5 .6 2 %.A c c o r d i n gt o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i e s ,i tw a sf o u n dt h a tt h em a i nb o d yo fe n e r g yr e l e a s eo fc o a lb o d yw a s c o n s u m e db yt h ee x p a n s i o ne v e n t so fo r i g i n a lf r a c t u r eg r o u p ,r a t h e rt h a nt h ei n i t i a t i o no fn e wf r a c t u r eg r o u pd u r i n gc o a l m a s sh i g hs p e e du n l o a d i n g ,a n dt h e r ew a sal o g a r i t h m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n e r g yc o n s u m p t i o nf o rf r a c t u r ed e v e l o p - m e n ta n d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d a t as u p p o r tf o rt h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s t u d yo ne n e r g yc o n s u m p t i o na n df r a c t u r e s g r o w t h . K e yw o r d s 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c o n f i n i n gp r e s s u r eu n l o a d i n g ;c o a ls t r u c t u r e ;f r a c t u r e ;p o r o s i t y 受载煤岩孔隙 裂隙 结构损伤程度不但受应力 大小影响,也取决于其加/卸载速率⋯。国内外学者 自2 0 世纪初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岩体加/卸载相关理 论研究和实验测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推动了 大量矿山、水利和交通工程的发展‘2 1 ,尤其对地下 工程建设和深部矿山资源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技 术支撑作用。 应力大小决定受载煤岩的破坏形式。 H A N D I N 1 9 5 3 开展室温下的岩盐三轴压缩试验发 现,岩盐在围压低于2 0M P a 条件下会发生脆性~延 性转变现象旧J ,这是岩石力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 随后P A T E R S O N 1 9 5 8 和M O G I 1 9 6 6 也通过实验 研究发现,当围压增大到某个临界值时,岩石会发生 脆性一延性转变HJ ,H E A R D 1 9 6 0 通过多组实验验 证对脆性一延性转变给出了初步解释如果岩石发生 破坏时的变形达到3 %一5 %时,就可视为岩石发生 了脆性一延性转化∞j ,而J A R G E R 1 9 7 9 认为口1 ,只 要试件可以承受永久变形而不失去承载能力,岩石就 处于延性阶段,如果试件随应变增加而承载力下降, 则岩石处于脆性阶段。H A N D I N 和H E A R D 的相关 测试数据已被文献[ 1 ,6 ] 的部分实验结果证实,确定 应力加载大小决定了岩 煤 体的结构完整性和破坏 形式,而J A E G E R 的定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了H E A R D 关于试件变形量的要求,甚至在低于 0 .1 %的变形条件下煤岩就可能发生脆性一延性转 变,这对煤岩力学实验的加载极值选取提供了理论参 考。 加卸载速率控制下的煤岩裂隙结构发育研究国 内处于起步阶段。受国内测试技术和试验机发展的 影响,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 所和长春朝阳试验机厂开发出了第1 代岩石力学测 试实验系统,国内加卸载实验测试技术才进入标准化 和系统化。然而含气体煤岩的受载破坏实验测试,是 近2 0a 来以何学秋“ J 、梁冰‘8J 、尹光志归1 等为代表的 学者,以煤体和瓦斯气体为实验对象,开展的一系列 的实验研究工作。国内学者们通过受载煤岩渗透率 变化反演煤岩孔隙 裂隙 结构变化规律,在含气体 吸附介质损伤研究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受测 试设备和测试技术影响,煤岩破坏规律的煤岩裂隙结 构监测和细化解释,缺少足量的科学实验数据支撑。 煤岩在不同加/卸载速率下的损伤模型研究和测 试结果证实,煤岩卸载速率差异导致的煤岩破坏模式 不同。不同加卸载速率作用下煤岩力学响应分析是 岩石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变载作用下的煤岩 万方数据 3 8 0 8 煤炭学报 2 0 2 0 年第4 5 卷 裂 孔 隙结构发育规律是其中最基础的课题研究方 向之一。上述文献[ 3 ,7 9 ] 等开展的岩体力学性质 测试均是在匀速加卸载条件下开展的。黄润秋和黄 达圳通过三轴卸载试验发现,初始围压和卸载速率 越高,岩石脆性及张l 生断裂特征越明显;邱士利等川 分析了大理岩在不同围压卸载速率下的变形规律,发 现轴向变形和扩容过程受围压卸载速率的影响显著; 吴刚和赵震洋副研究了卸荷速率对裂隙岩体强度的 影响规律,指出随着卸载速率增加,岩石强度不断提 高,这与张凯引和G O W D 【】4o 的研究结论一致。尹光 志等一1 通过开展卸围压速度变化范围为0 .0 0 4 ~ 0 .0 0 8M P a /s 加卸载渗流实验研究发现,围压卸载速 率越大,煤岩维持在应力平台阶段的时间越短,围压 卸载开始后煤岩应力平台阶段的时间与卸围压速率 呈幂函数关系。薛东杰等纠研究发现,加卸载速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体体积变形,煤岩体积扩容现 象局限在一定的加卸载速率条件下,这对受载煤岩渗 透率非线性变化提供了新的认识。杨文东等【l 叫的实 验结果阐释了加卸载速率的时间效应,低速加载导致 的蠕变效应更加显著,这从侧面证实了加载速率对煤 岩孔隙结构的影响差异。何满潮Ⅲj 、马德鹏引等借 助三轴围压卸载实验,发现围压卸载速率越快,煤样 在破裂前后损伤量增量越大,煤体层裂效应显著,并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给出了解释。袁曦和张军伟引通 过煤体卸载实验发现,煤体渗透率变化受卸载速率影 响显著,并从能量角度提出渗透率随能量耗散率的增 大而呈指数增大,但未对能量耗散做出结构分析,没 有对卸载速率与能量耗散之间的关系开展深入阐述。 描述a n /卸载速率控制下的能量耗散规律,煤岩 孔隙 裂隙 结构变化数据统计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然而,针对a n /卸载过程中不同速率下的煤岩裂隙结 构对比分析,国内外学者开展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 张东明等m 1 借助三轴渗透仪完成了应力作用下渗透 率演化规律分析,周松航等心通过应力作用的煤体 孑L 隙结构分析,初步完成了应力对煤体孔隙结构影响 的实验分析,阐释了煤体孔隙 裂隙 发育的应力作 用机制,刘永茜等心2 。2 纠通过循环应力和加卸载作用 下的煤体孔隙结构对比,借助损伤度模型和测试数 据,验证了卸载速率影响弹性势能转化率现象,为理 论分析和实验假设提供了思路。然而,通过三轴渗透 仪研究不同卸载速率下煤岩孔隙结构,在轴压加载与 围压控制方面存在不少的实验技术挑战。笔者通过 多次卸载实验测试,完成平行煤样的极限承载应力测 试,并针对实验煤样制定了合理的加卸载速率和围压 处理措施,实现了加卸速率比1 1 ,1 2 ,1 4 和1 8 的4 组对比实验,分别研究卸载速率对煤岩 裂隙发育影响,通过弹性能转化率予以验证。这是一 种测试技术的新尝试和数据验证方法创新,且对后续 研究煤体裂隙发育 静压层裂 提供了技术引导和数 据支持。 1 受载煤体卸压损伤的力一能关系 煤体受载变形经历弹性应变和塑性变形,多期应 力作用后导致卸载后煤体的体积变形恢复率不断降 低,证实了作为多孑L 介质的煤体,其孔隙结构和裂隙 发育的非均衡性在应力作用下消耗了相当比例的能 量心3 I 。以伪三轴加卸载实验为例 图1 ,煤体卸压 受载过程存在剪切破坏,设煤体破裂面与主应力o r , 夹角为p ,破坏面的摩擦因数为/,则含瓦斯煤岩破坏 的极限应力平衡方程为 O r 】C O S0 一o r 3 s i n0 八o r l s i n0 o r 3 c o s0 1 其中,盯。为试样围压。在加载过程中,轴压o r ,和围 压o r ,的加载顺序影响煤体变形差异。以轴向加载为 例,式 1 表现为摩擦因数/随轴压升高而提高,围压 加载与之相反。在常规的卸载实验中,通常以围压卸 载实验为主,o r ,的卸载也导致.厂提高,卸载速率不断 增加必然导致.厂的不断提高,直至煤体损伤破裂,煤 体裂隙发育、渗透率提高。在加卸载过程中煤体中除 了可恢复的弹性能做功外,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煤体 破坏。设定实验过程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单位体积煤 样实际吸收的总能量U 为 rr u 玑 玑 J o r l 如1 2J o r 3 d 6 3 2 JJ 其中,玑为耗散能;U 。为弹性能;F 。和s ,分别为轴 向应变和径向应变。以轴向应变稳定条件为例,图 1 b 中O A 曲线以下的面积为加载过程中煤样吸收 的总能量,其中面积S 0 .5 占l i - - 6 。, o r 。一盯, 为弹性 能,其余面积为耗散能。加载或卸载过程中,从一种 状态 c 点 到另一种状态 B 点 ,系统的弹性能和 耗散能会发生变化。 系统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裂隙密度的变化反映 出来。设定单位面积上,应力作用前后裂隙密度变化 量为△,平均长度为m ,裂纹起裂增长的平均能量 为n ,则煤体层裂能量“是砜的主体,且 U A m n 3 系统裂隙增加必然导致煤体渗透率改变,研究发 现⋯,煤岩力学性能劣化导致的孔隙结构变化是其 根本原因,耗散能量所占总能量比例可通过煤体的渗 透率改变验证,因此存在以下函数关系为 ,厂. 昔 .厂 K ,K o 4 万方数据 第1 1 期刘永茜等不同卸载速率下受载煤体裂隙结构演化机制 3 8 0 9 a 加卸载关系 么二 一I一} 纛一 一1 £s _ 0 s l ‘ 6 “ i j s l i b 加卸载过程做功 图1加卸载过程的能量表征 F i g .1E n e r g y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l o a d i n ga n du n l o a d i n gp r o c e s s 其中,K 和‰为煤体实验后和煤体原始渗透率。前 人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加卸载速率条件下,由裂隙结 构改变而导致渗透率变化显著,产生了阶段性衰 减‘9 驯、指数型递减m ’2 43 和“v ”型转折变化‘25 | ,这证 实了加卸载过程煤体力学性能劣化而导致了裂隙结 构变化,耗散能量所占总能量比例可通过煤体的渗透 率改变表征。 2 受载煤体卸压实验测试 2 .1 实验煤样基本参数测试 煤样选取天地王坡煤矿3 号煤层的无烟煤块,制 成标准样 直径5 0m m ,高度1 0 0m m 4 组,同时制备 4 组平行煤样,用于煤的力学性能测试,完成煤密度、 煤体孔隙度、裂隙统计和渗透率等关键参数的测试。 继而开展煤样受载破坏测试,结合煤样的破坏实验测 试 文献[ 1 ] 中岩样破坏应力极限载荷测试方法,在 此不做赘述。 ,4 个平行样的破坏载荷分别为2 2 .3 4 , 2 4 .1 3 ,2 4 .5 2 和2 3 .9 4M P a ,为保证样品测试稳定,实 验极限载荷选取一般选择在破坏载荷的7 5 %~ 8 5 %旧J ,结合上述测试结果,选择实验极限载荷为 1 8 .0 0M P a 。 2 .2 煤样受载测试 在测试温度2 0 ℃条件下,将试件安装在三轴渗 透仪上,完成试件的密封测试后,注入1 .0 0M P a 甲烷 气体饱和吸附7 2h ,并稳定气源持续供气。随后以 0 .0 0 5M P a /s 的加载速率完成围压2 .0 0M P a 和轴压 2 .0 0M P a 稳定,保持稳定后,开启气体阀门,甲烷气 体随即排向大气 0 .1 0 1M P a ,待流速稳定,完成煤 体初始渗透率民测试。继而按照原有加载速 率 0 .0 0 5M P a /s 逐步提高轴压至1 8 .0 0M P a ,稳定 1 .0h 后,围压匀速升高至1 8 .0 0M P a ,保持稳定 1 .0h 。后续开展卸载过程中层裂破坏的应力一应变 和应力一渗透率测试实验。 设定不同的煤样卸载速率,自围压1 8 .0 0M P a 开 始进行围压的匀速卸载,加卸载速率比分别为1 1 0 .0 0 5M P a /s ,1 2 0 .0 1 0M P a /s ,1 4 0 .0 2 0M P a /s 和1 8 0 .0 4 0M P a /s ,最终围压回 稳在2 .0 0M P a ,同步监测气体渗流速率变化;最后开 展煤样端面裂隙密度和长度前后对比统计、应力应变 数据统计和渗透率变化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 .1 煤体应变比较与分析 设定轴向应变为占.,径向应变为占 岛,煤体体 积应变s ,满足 s r 占l 占2 s 3 占I 2 s 2 5 按照上述加载方法,煤体应变可通过煤样长度、 断面周长和断面面积变化计算,4 个煤样3 项应变变 化基本一致 误差小于3 .0 % ,图2 为煤样加载过程 中应变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受初始围 压 2 .0 0M P a 稳定影响,轴压升高过程中占。表现出 3 段鲜明特征线性增长段、减速增长段和稳定段,其 中煤体在弹性应变阶段表现出应变的线性关系,当主 应力差超过3 .2 0M P a 轴压超过5 .2 0M P a 后,占.经 历短暂的波动后,应力敏感性减弱,进入减速缓冲阶 段 主应力差4 .4 0 1 5 .6 0M P a ,应变增长依靠煤体 裂隙发育,最终在1 5 .6 0M P a 以后占.稳定。在此期 间,径向应变占受初期围压影响,在轴向应力增长的 同时,有短暂的受压变化,然而是随着轴向应力的增 加,最终表现出径向膨胀变形,最高达到- 0 .2 8 8 %, 煤体的脆性破坏特征显著,应变总体表现出先增后减 的趋势 图2 a 。然而,在围压补给过程中,占。和 岛整体表现出线性膨胀和线性压缩趋势,但煤样的 体积应变已高达0 .7 8 %以上。需要指出,轴向增压 至1 8M P a 的过程中,受加载速率影响,试件径向膨 胀可能是导致煤体产生脆性破坏的关键。 比较4 个煤样加载过程中的体积应变发现,相同 的加载条件下有较好的一致性,体应变相对误差在 2 .5 %以内,可以认为均质性较好。为比较不同卸载 速率条件下的煤体应变变化规律,同时为了计量方 便,设定围压升高至1 8 .0 0M P a 稳定后的条件为初始 计量点,分别对比了4 种工况下的轴向应变、径向应 变和体积应变关系,具体如图3 所示。 卸载速率差异性导致煤体应变迥异。比较4 种 万方数据 3 8 l O 煤炭 学报 2 0 2 0 年第4 5 卷 夏 三 洛 、j / \/ ⋯s IK /.m s 2 /{ X 2 0£∥.. S I 旦 州 R 型 一 63O3691 2 应变s /1 0 1 fa 轴压外商过程 氢 4 \/ . \1 / 茎 鼍 \/ 翼 8 . \/ ⋯q 、\/一& 辑 。L ,/ ≮_ 2 63O3691 2 应变£/1 0 3 b F 嗣J I i 补给过槲 l 到2 加载过程中的应变曲线 1 1 F i g .2 S t t ‘a i nc u r v t - sd L I I ‘i n gt h el o a d i l l g 1 1 不同卸载速率的3 个应变参量可知,在幽压卸载初 期阶段,煤体轴向应变对主应力差的敏感性较差, 主要是由于围压加载过程中导致的轴向拉伸状态, 在围压卸载开始的调整中形成应变响应滞后;然 而,煤体径向应变对应力敏感性普遍较强。统计发 现,轴向应变s .与加载过程的变化趋势相反,随卸 压速率的提高,应力敏感性增强;然而径向应变占, 的线性规律在卸压初期表现得比较显著,随着卸压 速率提高应变斜率有整体降低趋势。综合分析可 知,随着围压降低,主应力差增加,煤体应力敏感性 随卸载速率增加而提高,煤体拉伸』、逆变率也自‘提 高,由此导致的煤体孑L 隙度 裂隙度 及其决定的渗 透率变化差异显现。 煤体产生脆性一延性转化是导致煤体孔隙结构 非线性变化的直接原因。通过比较任一组4 条应变 曲线可知,当卸载速率高于加载速率时,煤体的』藏变 曲线表现出整体的差异性,如图3 h , c 所示,加 卸载速率比1 2 ,1 4 和1 8 的3 条线,与加卸载 速率比1 1 的应变曲线相比,其变化大小有一致的 规律性,3 个应变参量都随着卸载速率的提高,应变 逐步增大。根据式 1 的分析可知,卸压过程中煤体 破裂面 裂隙端面 的摩擦阻力系数/。随卸载速率的 提高而增大,当厂高于某个临界值时,导致裂隙的继 续发育,煤体渗透率提高。 对比分析图3 发现,加卸载速率1 2 的试样在 卸载过程中,主应力差较小时 圳卸城迷j 棼比1 8/i n 卸载速率比1 4 _ I 卸载迷埤比l 2▲脚卸城迷牢比I 1 图6 /f i 同加卸载速率比的渗透率比较 F i g .6C o m p a r i s o no fp e t ’m e a b i l i t ys e c t i o n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l o a d i n ga n du n l o a d i n gr a t er a t i o s 增加,分别为1 .2 3 2 ,1 .3 3 4 ,1 .8 6 3 和2 .0 1 4 ,拟合曲线 如图6 b 和表1 所示;⑤随着卸载速率提高,渗透 率稳定的应力临界点不断前置 主应力差分别为 1 5 .2 6 ,1 4 .0 8 ,1 3 .1 4 和1 0 .8 8M P a ,渗透率稳定段逐 步增长 图5 。这与卸载速率导致的渗透率应力敏 感性相关,该实验结果与文献[ 2 0 ,2 3 ] 关于围压控制 渗透率的结论吻合。 煤体的体积应变决定了煤体内部孔隙和裂隙结 构的变化趋势2 6 ,煤体渗透率劣化程度与煤体应变 正相关。与煤体的初始渗透率 3 .0 6X1 0 。1 6m 2 相 3 3 2,一7一●●O O 隹o一运斟蜊缝 万方数据 煤炭 学报 2 0 2 0 年第4 5 卷 比,在加卸载速率1 8 的条件下,煤体渗透率有显著 的提高,升高至3 .4 2 X1 0 。1 6m 2 ,增幅1 1 .7 6 %以上。 上述实验数据证实高速应力释放对煤体有层裂损伤 效应,消耗了煤体中更多的弹性势能。受载煤体在应 力高速释放条件下,煤体裂隙发育规律需借助显微观 测手段完成前后对比分析。 表1 不同卸载速率下渗透率关系 T a b l e1 P e r m e a b i l i t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u n l o a d i n gr a t e s 3 .3 实验煤体前后裂隙结构比较 实验采用2 0 0 倍荧光显微镜观测煤体裂隙密度 发育。在3c m x 3e m 的块煤光片上划分9 个区域,每 个区域尺寸1 0m m x l 0m m 。依据光片裂隙特征尺度 和煤的裂隙结构分布,按长度 L 和宽度 彬 划分为 I L l0 0 0 斗m ,加 l 斗m 、I I 10 0 0 斗m ≥L ≥ 1 0 0 斗m ,w l 斗m 或L 10 0 0 斗m ,加≤l 斗m 和I I I £ 10 0 0p m ,加≤l 斗m 的3 个等级心,不同卸载速率 下实验前后裂隙发育统计见表2 。 表2 煤样裂隙密度统计 T a b l e2T e s ts t a t i s t i co ff r a c t u r ed e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