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 3 卷第6 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 0 1 .3 3N o .6 2 0 0 4 年11 月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N o v .2 0 0 4 文章编号1 0 0 0 1 9 6 4 2 0 0 4 0 6 0 7 0 8 0 4 非洲M u g l a d 盆地高孔高渗储层成因机制探 欧阳文生1 ’2 ,曹代勇1 ,孙开江2 ,刘德民1 1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 0 0 0 8 3 ; 2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北京1 0 0 0 1 1 讨 摘要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角度,探讨了非洲中部的M u g l a d 盆地高 孔高渗储集层特征.研究表明,M u g l a d 盆地优质储层发育的地质机理在于其独特的沉积构造背 景被动裂谷.在被动裂谷幕式旋回坳陷期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下,沉积了远距离物源的高成 熟度砂体,加之超淡的沉积水介质和偏低的地温梯度,形成了M u g l a d 盆地高孔隙度、高渗透率、 高石英比和胶结程度相对较弱的区域性优质储集层. 关键词储层;被动裂谷;成因机制 中图分类号T E1文献标识码A M e c h a n i s mo fF o r m i n gH i g hP o r o s i t ya n d P e r m e a b i l i t yR e s e r v o i ri nM u g l a dB a s i no fA f r i c a O U Y A N GW e n s h e n 9 1 ’2 ,C A OD a i y o n 9 1 ,S U NK a i j i a n 9 2 ,L I UD e m i n l 1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C o a lR e s o u r c e so fM i n i s t r yo fE d u c a t i o n ,C U M T ,B e i j i n g1 0 0 0 8 3 ,C h i n a ; 2 .C h i n aN a t i o n a lP e t r o l e u mC o r p o r a t i o n ,B e i j i n g1 0 0 0 1 1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H i g hp o r o s i t y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so fr e s e r v o i r si nM u g l a db a s i no fc e n t r a lA f r i c a w a sr e s e a r c h e d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l i t h o l o g y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r e s e r v o i rg e o l o g y ,t e c t o n i c s ,a n d S Oo n .T h eg e o l o g i c a lm e c h a n i s mo fh i g hq u a l i t yr e s e r v o i ri nM u g l a db a s i ni sd u et oi t sp a r t i c u l a r s e d i m e n t a r y t e c t o n i cb a c k g r o u n d p a s s i v er i f t .T h eh i g hm a t u r e ds a n d s t o n eo ff a r f o r t hm a s s s o u r c ew a sd e p o s i t e di nt h eb a s i nd u r i n ge v e r ys t e a d yd e p r e s s i o np e r i o do fp a s s i v er i f t i n g ,w h i c h ,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g e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f r e s hd i a g e n e s i sw a t e ra n dt h el o w e rg e o t h e r m a l d e g r e e ,r e s u l t i n gi nar e g i o n a lh i g hq u a l i t yr e s e r v o i ri nM u g l a db a s i n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h i g h p o r o s i t y ,h i g hp e r m e a b i l i t y ,h i g hq u a r t zr a t i oa n dw e a kc e m e n t a t i o n . K e yw o r d s r e s e r v o i r ;p a s s i v er i f t ;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1地质背景 1 .1构造背景 M u g l a d 盆地位于非洲板块中部的中非剪切带 C A S Z 以南,是一个中新生代陆相裂谷盆地 图 1 .随着冈瓦纳古大陆在中生代的解体,板块之间 的相互作用导致非洲大陆古断裂带被激活,成为板 块分离时的转换断裂带,开始了沿着中非剪切带的 大规模的幕式右旋剪切活动.M u g l a d 盆地群在西 北方向终止于中非剪切带,其发育和演化与中非剪 图1M u g l a d 盆地区域位置图 F i g .1R e g i o n a ll o c a t i o no fM u g l a dB a s i n 收稿日期2 0 0 4 0 3 15 作者简介欧阳文生 1 9 6 4 一 ,男,云南省禄丰县人,工程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 第6 期 欧阳文生等非洲M u g l a d 盆地高孔高渗储层成因机制探讨 7 0 9 切带右旋走滑及延伸活动密切相关‘卜4 | . 1 .2 地层结构 M u g l a d 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 系,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盆地内最大地层厚度达 1 5 0 0 0m ,以白垩系为主,新生界较薄,从下到上发 育3 个断一坳旋回地层组合 图2 . 底层时代 厚度沉积 唪储盖旋盆地 界 系 统 群组 /m 岩性筒述 环境组合回 演化 第 灰白色、枯红 统 新 四Z e r a f 葛 色、粉红色砂 生 系 岩、砂砾岩夹褐 河流相旋 界A d o k 红色、浅褐色、 回 凹 第浅灰色泥岩 Ⅲ陷 一 T e n d i 0 ~2 4’灰、棕灰色泥岩 阿一湖鼎 仲展 系 凹陷T e n d i0 ~2 2灰色泥岩夹砂岩河流相 ‘√V 、 /v v V V 、 M ‘ 、。 桔红色块状砂 上 凸 o o 岩、砂砾岩为 河流相 凹 自 A m a l 旋 陷寸 主,顶底泥岩 垩n 较发育 回 系N 1 1 由 白 皇 B a f a k a 夏 浅深灰色泥岩、 湖相 裂 鲁 G h a z a ● { 粉砂岩夹砂岩陷 凸 Z a t q a 篁 生垩 ∞ 砂岩为主灾泥 界系 下 B e n t i u 岩、或砂泥岩 凹 陷 l n 不等厚互层 o 自 l n 旋‘/、,~ ,,,v v \ ‘ o暗色泥岩为主夹砂回 垩 A b u 岩或泥砂岩瓦层 I 初 o 浅湖相 G a b r a I n 始 2 系 o下部为红褐色泥 裂 o 河流棚 陷 o岩、泥灰岩夹砂岩 n ‘、,√\,~~V V \,V V 0 ‘ 前寒武系基底花岗岩 亘盖层田珂储层0 0 Ⅱ皿生油层 图2M u g l a d 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 F i g .2S t r a t i g r a p h yi n t e g r a t i o nc o l u m ni nM u g l a db a s i n 1 旋回I早白垩世早期是第一裂谷期, A b uG a b r a 组是本区的第一套沉积岩,以角度不整 合覆盖于前寒武古老基底之上.该层序总体上以冲 积扇、河流相为主,凹陷中央局部发育滨浅湖.早白 垩世晚期为该旋回的坳陷期,B e n t i u 组以区域角度 不整合上覆于A b uG a b r a 组之上,从上至下分多个 砂组,反映为高能、河道极不稳定、具高宽深比的辫 状河流环境,加上频繁改道,形成了平面上分布极 其广泛的沙体,是盆地的主力油层. 2 旋回Ⅱ旋回1 1 由第二裂谷期 晚白垩世 和第二坳陷期 晚白垩世晚期 组成.晚自垩世为弱 裂谷活动期,沉积了D a r f u r 群冲积平原和滨浅湖 相砂泥岩,局部有半深湖一深湖沉积,总体上呈一 向上变粗的反沉积旋回.坳陷期A m a l 组为一大套 厚层块状中一粗石英质砂岩,代表了高能冲积扇一 辫状河流相的冲积平原环境. 3 旋回Ⅲ 裂谷期建造包括始新世一中新世 早期的N a y i l 组和T e n d i 组,总体上表现为构造运 动比较活跃的裂谷背景下的泥岩、粉沙岩、砂泥岩 互层沉积.晚第三纪中新世一第四纪在钻井层序上 表现为大套中一粗砂岩,为坳陷期冲积平原产物. ’ 2 储层特征 M u g l a d 盆地在三次坳陷期形成三套区域性储 层,即B e n t i u 组、A m a l 组和A d o c k 组.其中第一次 坳陷期形成B e n t i u 组是勘探主要目的层,并构成 盆地储量主体. 2 .1孔隙度 测井和试井结果表明,M u g l a d 盆地储层孔隙 度较高,大多在2 0 %以上,主力产层的孔隙度在 2 0 %~3 0 %之间,最高者可达3 8 % 图3 .纵向上 孔隙度与深度成反比,符合孔隙性储层一般规律. 0 0 .5 宕1 .0 芝1 .5 魁2 .0 嚣2 .5 3 .0 图3 储层孔隙度纵向变化 F i g .3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d e p t ha n dp o r o s i t y 根据9 6 个常规岩心样品的分析结果,以基本 上不含杂基的高能河道粗粒长石净砂岩和石英净 砂岩的孔隙度最好.孔隙类型以原生和次生粒间孔 为主,不稳定长石和岩屑溶蚀形成的次生颗粒铸模 孔为辅,其次是无效的微孔,孔隙连通性较好.孔隙 度与深度线性负相关,反映压实作用是引起孔隙度 下降的主要因素. 2 .2 渗透率 由于盆地处于勘探早期,试井资料有限,现有 渗透率资料以测井资料为主,虽然测井资料给出的 渗透率数据会受岩石学性质及试井作业过程的影 响,但测井渗透率数据与试井渗透率数据仍呈良好 的正相关性.根据有限的试井实测渗透率数据与对 应的测井计算渗透率的相关分析,前者是后者的 2 0 倍左右.本区测井计算的渗透率在2 0 ~1 8 0m d 之间 图4 ,换算出实际渗透率为4 0 0 ~36 0 0m d , 4 5 4 0 1 0_ .目.园.园.刃.朔.园.。⋯一⋯⋯。. 02 04 0 6 0 8 0 I O O1 2 01 4 0 J 6 01 8 02 0 02 2 02 4 0 2 6 0 2 8 03 0 0 渗透率/m d 图4 测井渗透率直方图 F i g .4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d e p t ha n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 万方数据 7 1 0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3 卷 属于高渗透率储集层. 2 .3 岩石学特征 储层成岩性普遍较差,主要储集层段录井取到 的大都是未成岩的散砂,钻井取芯困难,收获率一 般在3 0 %以下;另一方面,岩石成分成熟度高,砂 体分布稳定. B e n t i u 组和A r a d e i b a 组储层砂岩薄片的分析 统计,其骨架颗占岩石总体积的3 8 %~9 5 %,基质 占0 .3 %~5 2 %,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少量硅质,面 孔率1 %~3 6 %.砂岩颗粒分选中等,次棱一次园 状,颗粒支撑结构为主,点一线状接触.颗粒成分以 单晶石英为主,含量3 2 %~9 7 % 平均7 7 % ,多晶 石英含量o ~5 %;长石含量o ~3 1 %,以钾长石为 主,斜长石为辅;岩屑含量o ~4 8 %.X 衍射分析表 明,其粘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占绝对优势,少量伊 利石和绿泥石,基本上没有蒙脱石.主要储层段砂 岩处于早成岩和晚成岩晚成岩阶段的早期之间. 2 .4 油气藏特征 自然产能普遍较高,油藏多为欠压油藏,但抽 汲的自然产能均达日产数十立方米方甚至上百立 方米,主要原因就是储层物性好油藏压力系数偏 低,绝大多数为正常压力系统或偏低的压力系统, 油气比偏低,普遍小于5 ,原油物性受埋深的控制 明显,在13 0 0m 以内重油藏发育,油气比极低. 3 成因分析 3 .1 构造一沉积背景 M u g l a d 盆地沉积一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三个 断一坳旋回、六个裂陷一热沉降阶段. 1 盆地初始化裂陷阶段在前寒武纪稳定的 变质岩系地台上,受中非剪切带的右旋平移影响, 剪切带东段南部地区处于后缘拉张应力场控制,发 生区域性构造伸展作用,沿阶梯状正断层下降盘形 成的半地堑呈封闭汇水区,沉降速率较高,各凹陷 发育湖相泥岩,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得以快速埋藏 保存,形成主要生油层段. 2 盆地统一后的热沉降阶段初始裂陷期的 填平补齐沉积后,盆地整体抬升,部分地区遭受剥 蚀,出现第一次长时期准平原化坳陷,沉积了盆地 的第一套储层.该套储层表现为盆地内低沉降速率 的坳陷式充填,岩性为分布广泛的大套块状河流相 砂岩,沉积范围广阔. 3 盆地第二期裂陷活动阶段第一套储层沉 积后,盆地统一抬升遭受剥蚀,形成盆地的第一个 区域性不整合面.在此基础上,盆地再次断陷下沉, 接受盆地第二套断陷湖相的沙泥岩交互旋回沉积, 反映了盆地震荡运动特征. 4 盆地第二期热沉降阶段第二套断陷湖盆 沉积后,盆地又抬升遭剥,当再次下沉时,盆地进入 了第二次坳陷期,在长时期准平原化的背景上,发 育了第二套储层沉积,但沉积范围略小于第一套储 层沉积,沉积中心位于盆地轴部. 5 盆地第三期裂陷活动阶段盆地的最后一 次断一坳循回发生在新生界.下第三系,随着红海裂 谷的裂开,中非剪切带开始由右旋转换为左旋,在 白垩系的第二期热沉降形成的区域性储层上,盆地 发生第三次裂陷,沉积了盆地的最后一套浅水砂泥 岩互层,同时由于中非剪切带活动波及地幔,局部 地区出现火山喷发和侵入. 6 盆地第三期热沉降阶段下第三系裂陷沉 积后,盆地整体趋于稳定,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是盆 地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坳陷沉积时期.此时,盆 地基底趋于更加稳定,沉积水体日益变浅,并最终 汇集于古尼罗河,盆地彻底填平消失. 3 .2 成岩介质与成岩作用 M u g l a d 盆地属典型的淡水盆地,大多数地区 地层水含盐度几乎与地表水一致,明显不同于其它 盆地 表1 .M u g l a d 盆地地层水超淡现象不是简 单的地表水下渗所致,而是原生沉积水.证据有二 1 测试产出的地层水在组分上与地表水有很大的 区别 图5 ;2 渤海湾盆地、二连盆地的地层水矿 化度随深度而增大[ 5 ] ,但在M u g l a d 盆地这种变化 特征不明显,多数地区地层水纵向上基本是稳定 的,个别井地层水含盐度区甚至深度增加而减小. 表1几个裂谷型盆地地层水性质对比 T a b l e1C o n t r a d i s t i n c t i o no ff o r m a t i o nw a t e r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s o m er i f tb a s i n s 盆地躺 m g 亍鬻兰端 水型 M u g l a d 8 0 ~12 0 018 0 0 ~4 00 0 0N a H C 0 3 渤海湾4 0 0 ~2 45 0 0 24 0 0 ~9 00 0 0N a H C O sC a C l z 二连17 0 0 ~9 80 0 024 3 3 ~1 1 50 9 0N a H C O sC a C l zN a z S 0 4 一 l OO o o 营10 0 0 逾 1 0 0 删1 0 暴 - 隶 篙 囫地层水困地表水 I 函.邑.豳.卤.毯。鼠.寓.图 P HK N aC a M g C I S 0 4 H C 0 3 总盐度 组分 图5M u g l a d 盆地地表水与地层水成分对比 F i g .5 C o m p a r i s o no fc o m p o s i t i o nb e t w e e ng r o u n d w a t e ra n ds u r f a c ew a t e r 由于过淡的沉积水矿物质含量低,化学沉淀作 万方数据 第6 期 欧阳文生等非洲M u g l a d 盆地高孔高渗储层成因机制探讨 7 1 1 用较差,再加上岩石成分成熟度较高,沉积物经压 固作用后,化学胶结作用较弱,因此,后生成岩作用 不强、沉积物孔隙得以大量保存、且连通性好. 3 .3 低地温梯度背景 ℃/h m ,最高仅2 .8 ℃/h m ,远远小于渤海湾盆地 和二连盆地 表2 .M u g l a d 盆地的区域性低地温 背景,是储层后生成岩作用较弱,形成高孔高渗储 层的重要原因之一. M u g l a d 盆地的地温梯度值普遍小于2 褡 表2 几个裂谷型盆地特征对比 T a b l e2C o n t r a d i s t i n c t i o no fg e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a ts o m er i f tb a s i n s 4 讨论 参考文献 裂谷盆地按其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主动裂谷和 被动裂谷两类[ 5 ‘7 ] .主动裂谷起因于地幔柱、热点或 地幔隆起,上升的热对流导致岩石圈变弱变薄而产 生裂陷,以初期常伴随区域性隆升、高热流和广泛 的火山活动为特征.被动裂谷盆地是区域拉张应力 场作用的结果,大陆岩石圈内的张应力使岩石圈厚 度减薄、强度降低,引起热软流圈的被动上拱. S c h u l l 1 9 9 8 ,M o h a m e d 等 1 9 9 9 认为中非裂 谷系包括邻近中非剪切带的乍得南部边境D o b a , D o s e d ,S a l a m a t 等几个小盆地、苏丹盆地群,向南通 过肯尼亚的A n z a 坳拉槽进入L a m u 湾,沿刚果克 拉通以北和以东的泛非构造 活动 带分布.该裂谷 系的发育演化与中非剪切带密切相关,属中非剪切 带右旋走滑诱导出的陆内被动裂谷系[ 3 ’8 ] . 剪切走滑诱导背景下被动裂谷盆地的阶段性 幕式推移旋转,导致盆地演化史上相对激烈的断陷 期和相对稳定的坳陷期的交替.在坳陷期长时期稳 定的地理背景下,可以造成长距离的沉积物搬运, 形成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沉积[ 9 ] .M u g l a d 盆地经 历了三个断一坳陷旋回,坳陷期 尤其是第一旋回 的大套高岩石成熟度 石英含量高 的储层沉积,反 映了盆地长时期稳定的准平原化河流相沉积的地 质背景特征. F a i r h e a dJD .M e s o z o i cp l a t et e c t o n i c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o ft h ec e n t r a lS o u t hA t l a n t i cO c e a n t h er o l eo ft h e W e s ta n dC e n t r a l A f r i c a n R i f ts y s t e m [ J ] . 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 ,1 9 8 8 1 5 5 1 8 8 - 1 9 1 . M c H a r g u r eTR ,H e i d r i c kTL ,a n dL i v i n g s t o nJK . T e c t o n o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i n t e r i o r S u d a nr i f t s ,C e n t r a lA f r i c a [ J ] .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 ,1 9 9 2 2 1 3 1 8 7 2 0 2 . S c h u l lTJ .R i f tB a s i n so fI n t e r i o rS u d a n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i s c o v e r y [ J ] .A .A .P .GB u l l e t i n , 1 9 8 8 7 2 1 1 2 8 1 1 4 2 . 高锡兴.中国含油气盆地油田水F M ] .北京石油工业 出版社,1 9 9 4 . K e e nC .T h ed y n a m i c so fr i f t i n g d e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l i t h o s p h e r eb ya c t i v ea n dp a s s i v ed r i v i n gf o r c e [ J ] .JR A s t r o n .S o c ,1 9 8 5 , 8 0 9 5 1 2 0 . 陆克政,漆家福,王毅,等.石油构造地质学[ M ] .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 9 9 8 . 周永胜,王绳祖.裂陷盆地成因研究现状综述与讨论 [ J ] .地球物理学进展,1 9 9 9 ,1 4 3 1 9 - 4 6 . Z h o uYS ,W a n gSZ .R e v i e wa n dd i s c u s s i o no n p r o g r a mi ng e n e s i so ft h er i f tb a s i nI - J ] .G e o p h y s i c s P r o g r e s s ,1 9 9 9 ,1 4 3 1 9 4 6 . M o h a m e dY .M o d e l i n gp e t r o l e u mg e n e r a t i o ni nt h e S o u t h e r nM u g l a dR i f tB a s i n .S u d a n D ] .A .A .P .G . B u l l e t i n ,1 9 9 9 ,8 3 1 2 7 1 8 7 2 7 . 刘易斯D .w .实用沉积学[ M ] .北京地质出版社, 】9 9 4 . 责任编辑李成俊 ] ] ] ] ] ] ] ] ] 口 瞳 ∞ ■ 口 印 口 豳 凹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