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巷稳定性的影响.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巷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巷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巷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巷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 3 卷第1 期 2 0 0 4 年1 月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 T e c h n o l o g y V 0 1 .3 3N o .1 J a n .2 0 0 4 文章编号1 0 0 019 6 4 2 0 0 4 0 10 0 8 2 0 4 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巷稳定性的影响 谢文兵1 ,史振凡2 ,陈晓祥1 ,陆士良1 1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 2 1 0 0 8 ;2 .枣庄矿务局.山东枣庄2 7 7 5 1 9 摘要在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力学分析,详细地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围岩应力 演化过程及特点,讨论了工作面开采影响巷道的围岩位移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围岩应力和跨采 巷道位移之间的关系以厦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工作面开采;底板岩巷;围岩稳定性;支承压力 中图分类号T D3 2 2 .4文献标识码;A S t a b i l i t yA n a l y s e so fR o a d w a y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I n d u c e db yO v e r h e a dM i n i n g X I EW e n b i n 9 1 ,S H IZ h e n f a n 2 ,C H E NX i a o x i a n 9 1 。L US h i l i a n 9 1 1 .S c h o o lo fM i n e r a la n dE n e r g yR e s o u r c e s ,C U M T ,X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2 1 0 0 8 ,C h i n a 8 .Z a o z h u a n gM i n i n gB u r e a u .Z a o z h u a n g ,S h a n d o n g2 7 7 5 1 9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al a r g en u m b e ro fe n g i n e e r i n gp r a c t i c e ,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s t r e s se v o l v i n ga n d f e a t u r e si n d u c e db ym i n i n gw a sa n a l y z e db y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 .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d i s p l a c e m e n t f e a t u r e si n d u c e db yo v e r h e a dm i n i n gw a sa l s od i s c u s s e d .T h er e l a t i o no f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s t r e s sa n d r o a d w a yd i s p l a c e m e n tw a so b t a i n e d .I tc a np r o p o s e dg u i d ef o re n g i n e e r i n g . K e yw o r d s m i n i n g ;r o c kr o a d w a y ;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s t a b i l i t y ;a b u t m e n tp r e s s u r e 煤层开采引起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 布,不仅在回采空间周围的煤柱上造成应力集中, 而且该应力将向底板深部岩层传递,严重影响底板 巷道的稳定性.以往人们利用煤柱上支承压力分布 来分析开采对底板岩层及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已有研究近似地将煤柱侧的应力用分段均布载荷 代替,根据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底板岩体中的应 力分布,并根据M o h r C o u l o m b 破坏准则计算岩体 的破坏深度o 。]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定性解释实际 生产中煤层底板岩体产生底鼓的原因及底板巷道 围岩的稳定性问题.但已有的研究成果没有考虑支 承压力形成过程及对底板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 实际上,煤柱上支承压力分布是开采引起整个围岩 体相互作用在煤层与直接顶界面上应力分布的结 果,而不是开采引起底板岩层应力位移的根源.由 此可以看出,根据支承压力分布分析跨采巷道的围 岩稳定性是不妥的.开采引起的围岩应力位移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力学问题.分析工作面开采对软 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不能单纯地根据支承压力 的分布形态来考虑,而应将开采影响的围岩作为相 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 1 分析模型 为了分析工作面开采对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 影响,采用适于分析岩土工程大变形问题的数值分 析软件F L A C 建立相应的数值分析模型.模型是 根据柴里矿二水平三条上山的实际地质开采条件 建立,见图1 .三条上山的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净 宽46 0 0m m ,净高37 0 0m m ,三条上山原支护均 为9 1 4 圆钢锚喷支护,三条上山沿二灰标志层布 置,距离上部开采的3 4 煤层i 0 ~2 2m .三条上山 均受上方煤层开采影响,但由于巷道与上方工作面 收藕日期2 0 0 3 0 5 0 8 作者简介;谢文兵 1 9 6 5 .男,安撇省安庆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工学博士,从事巷道围岩控制、三下采煤、数值摸拟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 第1 期 谢文兵等工作面开采对底饭岩巷稳定性的影响 相对位置关系不同、有无留设保护煤柱以及跨采方 式不同,巷道受到的采动影响程度及巷道围岩变形 差别很大. I .覆并层 ” 竺 髫项 .譬I 直接项”.,叫 煤层T 柞血椎讲有闻C j lC j 2 . ∞ 一1 .2 0 .f .2 0 | 盎‘ 5 0 底板 凸凸 一; 图1 分析模型 F i g .1A n a l y s e sm o d e l 根据巷道与上方工作面各种位置关系建立相 应的分析模型,见表1 . 表1 分析模型 T a b l e1 A n a l y s e sm o d e l s 模型号ABCDEF G 模型情况 1 2 12 2 1 3 8 11 3 13 1 12 2 22 2 3 表中用三个数字,,,,K 来表示模型情况.,和 J 分别表示工作面和底板岩巷的位置.,取1 ,2 ,3 分别对应图1 中工作面三个不同位置,工作面向左 开采;t ,取1 ,2 ,3 分别对应图1 中巷道位于左侧、 中间和右侧;第3 个数字表示巷道距煤层的垂距.1 为l O m 。2 为1 5 m ,3 为2 0 m . 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按柴里矿三条上山实际岩 体力学特性确定,见表2 ,并考虑了煤层直接顶、直 接底的应变软化特性.模型边界按岩层移动角和连 续弯曲带高度确定.为了分析开采对巷道围岩稳定 性的影响,分别在巷道顶、底、左帮和右帮四个位置 设立了相应的位移监测点. 表2 国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T a b l e2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p r o p e r t y 坚 丛旦 丛堕 虹璺二羔 煤 13 0 0 9 0 00 .52 816 0 0 中砂岩53 0 032 0 0I .5 63 6 26 0 0 黑泥岩 23 0 012 0 0 1 .03 024 0 0 2 工作面开采围岩应力变化及特点 煤层开采引起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 布.数值分析过程的时步虽然不能与实际开采影响 的时间过程相对应,但数值分析中不同时步的应力 和位移反映了实际开采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演化 过程.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板岩层产生离层、断裂 和垮落,底板岩层向上运动,受开采影响岩层相互 作用,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图2 显示工作面开采时围岩应力变化及特点 ,1 6;k 『\ 姜.1 4 蠖r ⋯ 7 0 6 0 5 04 03 0 2 0l O01 0 2 0 3 04 05 0 6 0 7 0 位移,m a J 碡苴麻力变化过程 正 象 铡 { 峙翘 位移/m b 】围岩监力分布 托’底板;;{ 箍戛不同的 图2 围岩应力及特点 F i g2S u r r o u n d i n gr e e ks t r e s sa n df e a t u r e s 图2 a 中应力曲线表示不同时步的应力分布, 曲线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时步数.围岩应力变化结 果表明,随着工作面开采,受开采影响范围内顶板 岩层应力迅速减小.当工作面达到充分采动后,充 分采动区和煤壁形成岩梁的两个支承点,充分采动 区应力逐渐恢复.围岩应力演化具有以下特点1 由于开采引起上覆岩层垮落、弯曲形成岩梁结构, 开采引起的应力集中区位于煤壁附近上方的岩层 中,呈纺锤状,并倾向工作面 见图2 b ;2 随着顶 板岩层屈服弯曲,顶板岩层应力会产生跳跃性的突 变;3 应力集中区的应力一般可达到原岩应力水 平的2 ~3 倍,以往估计集中应力可达到原岩应力 水平的5 ~1 0 倍是不准确的,因为当应力高于岩体 的屈服强度后,岩体会产生屈服;4 当顶板岩层经 充分垮落重新压实后,充分采动区应力恢复到原岩 应力水平,充分采动区和煤壁之间靠近充分采动区 的岩层应力也有大幅度提高;5 充分采动区内,应 力水平总体上恢复到原岩应力水平,但充分采动区 内围岩应力呈波浪起伏,这与工作面分步开采和顶 板活动有关;6 靠近煤壁附近的岩层,应力水平仍 很低,这与煤壁附近存在压不实的死三角区有关. 在煤柱上方,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柱上方支 承压力分布形态相似,即在煤柱边缘存在应力降低 区、应力升高区和原岩应力区.分析结果表明,实体 煤上支承压力演化具有以下特点1 随着煤壁附 近煤层屈服、剪胀变形,支承压力峰值向实体煤深 万方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3 卷 部转移;2 动态的支承压力峰值大于稳定后的支 承压力峰值;3 支承压力是开采影响岩层相互作 用的结果 见图2 a ,c ,煤柱上支承压力分布是开 采引起集中应力在煤层与直接顶界面上的直接反 映.开采在上覆岩层形成的集中应力影响底板岩巷 的稳定性,同样,底板岩巷的存在也会影响应力集 中区及支承压力区的分布和大小.模型A 和模型 B 煤柱上支承压力分布曲线上都有较大的跳跃.模 型B 中底板岩巷对应力集中区的影响比模型A 小 得多,模型C 影响较小. 3 巷道围岩位移规律及特点 3 .1 开采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由于采动影响,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巷道围岩 变形会持续变化和增长.工作面开采影响巷道的围 岩变形将经过掘巷期间明显变形,然后趋向稳定, 一翼采动影响期间显著变形,然后又趋向稳定,以 及另一翼再次采动影响期间强烈变形,再次趋向稳 定六个时期.巷道服务期间的围岩变形量“为 “ ‰ r o t 。 ∑撕 ∑口,£。, 1 I 一1l 1 式中;“o 为开掘上 下 山引起的围岩变形量,m m | 。o 为掘巷影响趋向稳定期间围岩的平均变形速 度,m m /d ;如为掘巷影响趋向稳定期间所经历的时 间,d m 为上 下 山第i 次受回采影响引起的围岩 变形量,m m } q 为第z 次采动影响趋向稳定期间围 岩的平均变形速度,m m /d ;第i 次采动影响趋向 稳定期间所经历的时间,d ;n 为采动影响次数. 在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工作面开采影响巷 道在各种布置方式中,受回采影响之前的围岩变形 “。值和”。值均相同.而U i 、V .则与工作面的跨采方 式密切相关.如留保护煤柱时,则v ,与煤柱宽度 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侧的煤柱宽度在5 0m 以上, 巷道围岩中等稳定以上,则回采的影响比较小o ] . 一般来说,留设保护煤柱以及后到上 下 山工作面 跨采m 值比先到上 下 山的工作面跨采方式要 小m 值则要稍大.后到跨采巷道工作面跨采后,由 于上 下 山上方煤柱支承压力叠加,跨采巷道的围 岩变形量会显著增加.随着工作面临近,煤柱宽度 日益减小,围岩变形将急剧增加.它的∞比先到上 下 山工作面跨采的M 要大. 现实生产中,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在上 下 山一侧留设的煤柱宽度较小,也有的甚至将煤 柱边缘留在上 下 山的上方.生产实践表明,在煤 柱下的底板岩层内,不仅位于应力增高区内的巷道 很难维护,有时位于应力降低区内的巷道维护也很 困难.开采厚煤层时,在上分层采空区下 降压区 的中、下分层巷道,若位于上分层两侧采空的煤柱 附近,巷道维护往往也十分困难[ 4 ⋯.这与开采影响 巷道围岩位移有关. 3 .2 开采影响巷道围岩位移变形特点 在煤壁上方岩层形成的集中应力和底板卸载 的共同作用下,开采影响巷道围岩产生了相应的位 移.图3 是开采影响巷道的位移情况. a 巷道围岩位移墙 模I 扒 O 辔道田岩位移场 模型B c 巷道圉岩位移场 模型c d 模型B 巷道位移 图3 开采影响巷道围岩位移 F i g 3R o a d w a y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d i s p l a c e m e n ti n d u c e db ym i n i n g 从模型A 煤柱上的支承压力演化过程看,支 承压力峰值点位于巷道左侧,按照应力峰值作用的 位置,巷道左帮应该出现较大的向右位移,但左帮 的位移并不大,而右帮的位移很大.这是由于开采 在煤壁上方岩层中形成的集中应力区向工作面侧 倾斜,作用于巷道上,底板岩巷围岩受到整体向下 向采空区位移作用,致使巷道右帮位移和顶板位移 较大,而左帮位移和底鼓量较小. 模型B 在集中应力作用下,底板岩巷受到比 模型A 更大的整体向采空区位移作用,巷道左帮 位移不是向右,而是也产生了较大向左位移,顶板 下沉量反而有所减小.巷道表面位移结果 见图 3 d 表明,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初期,左帮产生向右位 移,在受到开采引起围岩集中应力作用后,底板整 体向采空区位移,很快左帮围岩也产生向左位移, 随着采空区围岩应力的逐步恢复,左帮又开始向右 i 一 譬一蘑一 圈~ 万方数据 第1 期 谢文兵等【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巷稳定性的影响 位移. 由于岩层断裂、弯曲形成岩梁结构,煤柱边缘 存在压不实死三角处.模型C 巷道位于采空区下, 巷道位于煤柱边缘的低应力处,但巷道的位移并不 小.主要原因是煤层开采后,由于应力释放,底板岩 层有整体向上位移的趋势,再加上煤柱边缘集中应 力作用,使煤柱边缘的底板岩层整体向上向采空区 位移.巷道顶底板、右帮都产生了较大的向上位移.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位于应力降低区内巷道维护也 很困难.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对巷道围岩位 移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1 受煤壁上方岩层形成 的集中应力和底板卸载的共同作用,巷道右帮位移 较大;2 工作面开采影响巷道围岩位移受开采引 起的整体位移场作用较大,而不单纯决定于煤柱上 支承压力的作用;3 对比开采引起的围岩应力和 位移演化过程,围岩应力趋于稳定前的巷道围岩位 移相当于式 1 中的‰而围岩应力趋于稳定过程 中,并在它们的长期作用下,产生的巷道围岩附加 变形相当于式 1 中的u ;4 因巷道与工作面的 位置关系不同,巷道变形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因此,应根据巷道围岩变形特征采取相应的支护技 术措施. 3 .3 巷道位置与其围岩稳定性的关系 上面分析了巷道与工作面3 种不同位置关系 时,开采影响巷道的围岩位移特点.进一步改变巷 道与工作面位置关系,开采影响巷道的围岩位移仍 具有同样的特点.表3 是各个模型开采影响巷道围 岩位移结果.表中负号表示位移方向与z ,Y 轴方 向相反. 表3 各个模型的巷道囤岩位移 T a b l e3A l lm o d e lr o a d w a y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d i s p l a c e m e n tm m 模型号A _ _ 1 1 6 1 1 1 2 2 5 BCDEFG 顶板 左帮 右帮 底板 3 7 1 0 7 6 26 9 1 67 4 32 133 9 5 1 5 6 1 0 2 8 5 5 2 8 5 8 56 3 3 91 5 121 1 92 41 7 模型D 与模型A 相比,巷道与工作面之间的 距离由2 0m 增加到4 0m 时,巷道处于集中应力 区的外侧,围岩的变形量减小了一半左右.因此,如 留设保护煤柱,则煤柱的宽度要足够宽.模型E 与 模型c 相比,巷道与工作面之间的距离由2 0m 增 加到4 0m 时,巷道靠近采空区应力恢复区的下 方,巷道围岩位移除左帮外普遍有较大减小,而左 帮的总位移也不大.因此跨采时工作面应推过足够 距离,使巷道靠近采空区应力恢复区的下方.模型 F ,G 与模型B 相比,随着岩柱厚度增大,巷道对工 作面周围应力集中区的影响愈来愈小,反过来说工 作面周围应力集中区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也 较小.整体上,随着岩柱厚度的增大,围岩的变形逐 渐减小,且巷道不均匀变形的程度减小,如模型F 和G 的左、右帮位移差减小. 4 主要结论 1 由于开采引起上覆岩层垮落、弯曲形成岩 梁结构.开采引起的应力集中区位于煤壁附近上方 的岩层中,呈纺锤状,并倾向工作面.应力集中医的 应力一般可达到原岩应力水平的2 ~3 倍. 2 当顶板岩层经充分垮落重新压实后,充分 采动区应力恢复到原岩应力水平,充分采动区和煤 壁之间靠近充分采动区的岩层应力也有大幅度提 高。但充分采动区内围岩应力呈波浪起伏.靠近煤 壁附近的岩层,应力水平仍然很低. 3 煤柱上支承压力分布是开采影响岩层相互 作用的结果,是开采引起集中应力在煤层与直接顶 界面上的直接反映.动态的支承压力峰值大于稳定 后的支承压力峰值. 4 受煤壁上方岩层形成的集中应力和底板卸 载的共同作用,跨采巷道煤柱侧位移较大. 5 工作面开采巷道围岩位移受开采引起的整 体位移场作用较大,而不单纯决定于煤柱上支承压 力的作用. 6 留设保护煤柱时,开采影响巷道应位于集 中应力区的外侧,跨采时工作面应推过足够距离, 使巷道靠近采空区应力恢复区的下方,并确定合理 的岩柱厚度. 参考文献 [ 1 ] 陈炎光.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 M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 9 9 4 . [ 2 ]陆士良.岩巷的矿压显现与合理位置[ M ] .北京;煤炭 工业出版社,1 9 8 4 , [ 3 ] 彭苏萍,王金安.承压水上采煤[ M ] .北京煤炭工业 出版社,2 0 0 1 . [ 4 ]陆士良.无煤柱护巷的矿压显现[ M ] ,北京煤炭工业 出版社.1 9 8 4 . i s ] X i eWB .L uSL ,Q iT Y ,e ta 1 .S u i t a b i l i t ya n a l y s e s o fb o l tr e i n f o r c i n gl a r g ed e f o r m a t i o nr o a d w a yi ns o f t r o c k s [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0 ,1 0 1 5 4 5 7 . 责任编辑王玉浚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