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 6 卷第4 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 0 1 .3 6N o .4 2 0 0 7 年7 月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8 LT e c h n o l o g y J u l y2 0 0 7 文章编号1 0 0 0 1 9 6 4 2 0 0 7 0 4 0 4 3 60 5 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谭志祥,邓喀中,张宏贞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 2 1 1 1 6 摘要采用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建筑物位于采动区不 同位置时附加应力 弯矩、剪力、水平应力等 的分布变化规律,分析了建筑物刚度、地基系数、开 采厚度、建筑物高度等各种因素对建筑物最大附加应力的影响,获得了计算条件下最大附加应力 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当建筑物位于最大正、负曲率点附近时,建筑物附加应力 最大;建筑物附加弯矩分布为近似对称的凸或凹形曲线,在建筑物中部最大;建筑物附加剪力分 布为近似的反对称曲线,在距建筑物左右两端1 /5 处最大.研究成果为今后采动区建筑物保护设 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采动区;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协同作用 中图分类号T D3 2 5文献标识码A S t u d yo fA d d i t i o n a lS t r e s sC h a n g eL a w so f B u i l d i n g sC a u s e db yM i n i n g T A NZ h i x i a n g ,D E N GK a z h o n g ,Z H A N GH o n g z h e n S c h o o lo f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S p a t i a lI n f o r m a t i c s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2 1 1 1 6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ya d o p t i n gc o o r d i n a t i n ga c t i o nm e c h a n i cm o d e lo fg r o u n d ,f o u n d a t i o na n ds t r u c t u r e o fb u i l d i n g si nm i n i n ga r e a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c h a n g el a w so fa d d i t i o n a ls t r e s s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s h e a r i n gf o r c ea n dh o r i z o n t a ls t r e s s o fb u i l d i n g si nd i f f e r e n tp o s i t i o n si nm i n i n ga r e a w e r es t u d i e d .T h ee f f e c t so f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o r ss u c ha sb u i l d i n gs t i f f n e s s ,g r o u n dc o e f f i c i e n t , m i n i n gt h i c k n e s sa n db u i l d i n gh e i g h to nb u i l d i n g s ’m a x i m u ma d d i t i o n a ls t r e s sw e r ea n a l y z e d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f o r m u l ab e t w e e nm a x i m u ma d d i t i o n a ls t r e s sa n dr e s p e c t i v ea f f e c t i n gf a c t o r si n 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c a l c u l a t i o nw a sa c h i e v e d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 t h a tt h ea d d i t i o n a l s t r e s si sm a x i m u mw h e nb u i l d i n g sarel o e a t e da r o u n dt h em a x i m u m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c u r v a t u r ep o i n t s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b u i l d i n g s ’a d d i t i o n a lb e n d i n gm o m e n ti sa p p r o x i m a t et oc o n v e x o rc o n c a v ea n db e c o m e sm a x i m u mi nt h em i d d l eo fb u i l d i n g s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b u i l d i n g s “ a d d i t i o n a ls h e a r i n gf o r c ei s a p p r o x i m a t et oc o n t r a r ys y m m e t r yc u r v ea n dr e a c h e sm a x i m u mi nt h e 1 /5b u i l d i n gl e n g t ha w a yf r o ml e f ta n dr i g h te n d so fb u i l d i n g s .T h ef i n d i n g sp r o v i d em o r es c i e n t i f i ee v i d e n c ef o rf u t u r ep r o t e c t i o nd e s i g no fb u i l d i n g si nm i n i n ga r e a s . K e yw o r d s m i n i n ga r e a ;b u i l d i n g s ;a d d i t i o n a ls t r e s s ;c h a n g el a w s ;c o o r d i n a t i n ga c t i o n 目前我国建筑物下压煤量高达8 7 .6 亿t [ 1 ] ,部 分矿区建筑物下压煤量十分巨大,已经严重制约着 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如徐州矿业集团建筑物下压煤 为4 .9 亿t ‘2 | ,占总可采储量的5 0 %左右.随着社 收稿日期2 0 0 6 1 0 1 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4 7 4 0 6 4 作者简介谭志祥 1 9 6 9 一 ,男,江苏省江都市人,副教授,工学博士,从事开采沉陷方面的研究 E - m a i l t a n z x q p u b .X Z .j s i n f o .n e t T e l 0 5 1 6 - 8 3 8 8 5 9 8 6 万方数据 第4 期谭志祥等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会经济的发展,矿区地面建筑物还在逐渐增多,建 筑物下压煤开采已成为许多矿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 应力分布变化规律,才能合理评价开采对建筑物的 影响程度,提出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建筑物 保护措施或井下开采措施.受采动影响建筑物的附 加应力分布变化规律十分复杂,与建筑物的长度、 高度、建筑材料、结构、刚度、地基性质、地下开采情 况、建筑物所处的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目前对 于采动区建筑物的附加地基反力变化规律研究较 少,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成果[ 3 。9 ] ,且在理论研究方 面存在许多缺陷Ⅲ1 ;而对于采动区建筑物附加应 力如弯矩、剪力、水平应力的研究成果则更少,几乎 空白.为此本文采用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 构协同作用力学模型,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1 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 用力学模型 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力学 模型[ 1 2 ] 主要计算公式为 建筑物附加地基反力为 c r d s 一k E w s 一W 1 z s ] . 1 建筑物附加弯矩为 M s 一E J [ 一2 c l a 2 e8 C O SO r S 2 C 2 口2 e l s i nO r S 2 c 3 口2 e 。C O SO S 一2 c 4 d 2 酽s i nO r S 一 筹s i ‘n 孥 z 5 ] . 2 1 ’一了L z 十J J . L 二, LL 建筑物附加剪力为 Q s 一E J [ 2 c l d 3e 1 s i nO /S C O SO r S 2 f 2 0 r 3 e “ 一s i n 酗 C O SO r S 2 c 3 d 3e “ 一s i nO r S C O SO r S 2 c 4 a 3 e “ 一s i nO r S ~C O S 酗 一 警C O S 筝 z 5 ] . 3 百丁L z 十5 J J . L 5 , L L 建筑物体内各截面的最大水平拉、压应力分别 出现在其顶部或底部,为 d s 一M s /w , 4 式 1 ~4 中志为地基系数;z 为建筑物距地表最 大下沉点的距离;砌 s 为建筑物的下沉值;W , z s 为对应地表点的下沉值;E 为建筑物的弹性模 量;J 为建筑物的惯性矩;口,c ,,C 。,c 。,C 。为有关系 数;L 为地表下沉盆地半盆地长;w 为建筑物的抗 弯截面模量. 计算时可采用编制的专用程序[ 1 2 3 进行计算. 2 建筑物体内附加应力动态变化规律 2 .1 建筑物体内附加弯矩动态变化规律 根据一般情况,取地表最大下沉值w 。一1m , 地表下沉盆地半盆地长L 一2 0 0m ,建筑物墙体长 z 一1 01 3 “ 1 ,宽b 一0 .2 4m ,高h 4m ,墙承担的屋 面载荷q 一2 0 0k P a ,建筑物的弹性模量E 一3 G P a ,建筑物的地基系数k 一5 0M N /m 3 . 由于建筑物所处下沉盆地位置不同、附加弯矩 分布形式和大小也不同,建筑物左端距地表最大下 沉点的距离z 分别取o 建筑物左端位于最大下沉 点 ,2 0 ,4 5 建筑物中心位于最大负曲率点 ,7 0 ,9 5 建筑物中心位于最大倾斜点 ,1 2 0 ,1 4 5 建筑物中 心位于最大正曲率点 ,1 7 0 ,1 9 0m 建筑物右端位 于盆地边界 ,通过计算可得建筑物附加弯矩分布 情况 见图1 . 么叁 忑影\。/ I /m 图1建筑物体内附加弯矩动态变化曲线 F i g .1D y n a m i cC h a n g eo fa d d i t i o n a l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i n s i d et h eb u i l d i n g 由图1 可见,建筑物附加弯矩分布为近似对称 的凸或凹形曲线,在建筑物中部附加弯矩最大;当 建筑物位于最大下沉点、拐点和盆地边界点附近 时,附加弯矩最小;当建筑物位于最大正、负曲率点 附近时,附加弯矩最大.以上说明地表曲率变形值 是控制附加弯矩大小的主导因素,这是因为地表曲 率变形越大,建筑物弯曲程度越大,故引起的建筑 物体内附加弯矩越大. 2 .2 建筑物体内附加剪力动态变化规律 计算时采用的各个参数与前面相同,通过计算 可得建筑物距地表最大下沉点的距离2 1 2 分别取0 , 2 0 ,4 5 ,7 0 ,9 5 ,1 2 0 ,1 4 5 ,1 7 0 ,1 9 0m 时建筑物附加 剪力 见图2 . 谚瓠/氏 ≮≥少\≤夕 //m 图2建筑物体内附加剪力动态变化曲线 F i g .2D y n a m i cc h a n g eo fa d d i t i o n a ls h e a r i n g f o r c ei n s i d et h eb u i l d i n g 由图2 可见,建筑物附加剪力分布为近似的反 对称曲线,在距建筑物左右两侧0 .2 l 处剪力最大, ●ⅡHⅡⅡ;m帅.三㈨l罢∞钙加∞栅戌硝硝棚一州州州 ●ⅡⅡⅡⅡ;m㈣外帅铀加郇加知栅戚一一一硝一州州 万方数据 4 3 8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6 卷 该位置一般为建筑物的门窗,是形成正、倒八字裂 缝的主要原因,这与实际情况一致口] .当建筑物位 于最大下沉点、拐点和盆地边界点附近时,附加剪 力最小;当建筑物位于最大正、负曲率点附近时,附 加剪力最大.地表曲率变形值是控制附加剪力大小 的主导因素. 2 .3建筑物体内附加水平应力动态变化规律 通过计算可得建筑物距地表最大下沉点距离 z 分别取0 ,2 0 ,4 5 ,7 0 ,9 5 ,1 2 0 ,1 4 5 ,1 7 0 ,1 9 0m 时 建筑物顶部最大水平应力曲线 略 [ 12 | .与图1 对 比可见,建筑物体内最大水平应力动态变化规律与 弯矩动态变化规律相同. //m a 最大负曲率点 F i g .3 由弯曲变形引起的建筑物体内各截面的最大 水平拉、压应力分别出现在其顶部或底部,大小相 等、数值相反.通过计算和绘图,可以绘制出建筑物 墙体平面受弯曲变形引起的水平应力等值线分布 图,图3 a ,b 分别给出了建筑物中心位于下沉盆地 最大负曲率点和最大正曲率点时的建筑物体内水 平应力等值线分布情况.从图3 可见,在建筑物体 内的中部存在一中性轴,中性轴上水平应力为零; 从中性轴向上或向下,水平应力逐渐增大,最大水 平应力位于建筑物上部或下部的中间;当建筑物位 于负曲率区时,建筑物下部受拉、上部受压;当建筑 物位于正曲率区时,建筑物下部受压、上部受拉. 1 /m b 最大正曲率点 图3建筑物体内水平应力等值线 I s o r i t h mo fh o r i z o n t a ls t r e s si n s i d et h eb u i l d i n g 3各种因素对建筑物体内附加应力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建筑物所处地表下沉盆 地位置不同,附加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形式各不相 同,这里主要研究位置比较典型的情况,即建筑物 位于最大正、负曲率点附近时各种因素对附加应力 的影响规律.考虑到各影响因素对位于正、负曲率 区的建筑物影响情况类似,同时建筑物体内最大水 平应力动态变化规律与弯矩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 同,故下面只分析建筑物弹性模量、地基系数、采 厚、建筑物高度等影响因素对正曲率区内建筑物弯 矩M 和剪力Q 的影响情况. 3 .1 建筑物刚度的影响 建筑物的刚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筑物材料 不同,使建筑物刚度变化;二是建筑物高长比不同, 言2 0 0 互1 0 0 暮 0 庐1G P a E - 3G P a E - 5G P a ;4 - E 2 9G P a 使建筑物抗弯刚度不同.这里考虑建筑物材料的变 化,体现建筑物材料变化的因素是弹性模量.在其 它计算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建筑物弹性模量E 分 别取1 ,3 ,5 ,9G P a ,通过计算可得建筑物中心位于 最大正曲率点时弯矩分布情况,见图4 a .可见建筑 物弹性模量越大,附加弯矩越大.这是因为建筑物 弹性模量越大,建筑物刚度越大,越不易随地表弯 曲而弯曲,建筑物体内集聚的能量越大,故其附加 弯矩越大.由计算结果可以绘制最大弯矩与建筑物 弹模关系图,见图4 b ,两者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 说明建筑物弹性模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附加弯矩 增加缓慢.在计算条件下最大弯矩M 与弹性模量 E 的拟合关系为 M 一3 4 .3 9 9 l nE 3 5 7 .6 】. 5 喜3 0 0 互2 0 0 墨1 0 0 0 //m E /G P a a 弯矩分柿曲线 b 最大弯矩变化曲线 图4不同弹性模量时弯矩变化曲线 F i g .4 A d d i t i o n a lb e n d i n gm o m e n tc h a n g eo fd i f f e r e n te l a s t i cm o d u l u s 同样情况下剪力分布情况见图5 a .可见建筑关系图,见图5 b ,两者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计算 物弹性模量越大,附加剪力越大.条件下最大剪力Q 与弹性模量E 的拟合关系为 由计算结果可以绘制最大剪力与建筑物弹模Q 一1 0 .4 9 6 1 nE 一1 0 8 .6 8 . 6 万方数据 第4 期谭志祥等开采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l /m E /G P a a 剪力分布曲线 b 最大剪力变化曲线 图5不同弹性模量时剪力变化曲线 F i g .5 A d d i t i o n a ls h e a r i n gf o r c ec h a n g eo fd i f f e r e n te l a s t i cm o d u l u s 3 .2 地基系数的影响 建筑物体内附加应力减小.该规律说明合理软化地 在其它计算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建筑物地基系基可以减小建筑物附加应力,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 数k 分别取1 0 ,3 0 ,5 0 ,9 0M N /m 3 .计算可得建筑 的目的.由计算结果分析得最大弯矩、剪力与地基 物中心位于最大正曲率点时弯矩和剪力分布情况,系数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计算条件下其关系式 见图6 a ,b .可见地基系数越小,附加弯矩和剪力越为口2 3 小.这是因为地基系数越小,地基越软弱,建筑物越M 一0 .0 0 2 6 k 2 2 .1 9 , 7 容易切入地基,附加地基反力分布越均匀,从而使Q 一0 .0 0 0 8 k 十6 .7 7 . 8 一3 0 0 戮 翟 。 l /m a 弯矩 图6不同地基系数时弯矩和剪力分布曲线 F i g .6 A d d i t i o n a lb e n d i n gm o m e n ta n ds h e a r i n gf o r c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g r o u n dc o e f f i c i e n t 3 .3 开采厚度 最大下沉值 的影响 由于开采厚度与地表最大下沉值成正比,故这 里通过变换地表最大下沉值来分析开采厚度的影 响.其它计算条件不变,地表最大下沉值叫。分别取 1 ,2 ,3 ,5 ,8m ,计算可得建筑物中心位于最大正曲 率点时弯矩和剪力分布情况,见图7 a ,b .由图7 可 15 0 0 目1 0 0 0 Z 量5 0 0 02468 1 0 //m a 弯矩 见,开采厚度越大,地表变形值越大,建筑物体内附 加弯矩和剪力越大.由计算结果分析得最大弯矩、 剪力与采厚之间呈线性函数增长关系,计算条件下 其关系式为[ 1 2 3 M 一0 .1 6 1 6 w o , 9 Q 一0 .0 4 9 7 w 。. 1 0 6 0 0 ..o .”n 1m 4 0 0 1 w 0 2 ;I l lz 2 0 0 6 一w o 3m互0 * W o 5 m 6 .2 0 0 - 卜”n 8m .4 0 0 .6 0 0 么妥氧 渫渺 O24681 0 l /m b 剪力 图7不同开采厚度时弯矩和剪力分布曲线 F i g .7 A d d i t i o n a lb e n d i n gm o m e n ta n ds h e a r i n gf o r c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m i n i n gt h i c k n e s s 3 .4 建筑物高度的影响 其它计算条件不变,建筑物高度h 分别取3 , 一3 0 0 拿 Z2 0 0 邑 暮1 0 0 0 4 ,7 ,1 0m ,建筑物中心位于最大正曲率点时不同 高度建筑物弯矩和剪力分布情况,见图8 a ,b . ’“h 3 1 1 1 ’口_ h 4 m ’’h 7m .- 1 0 m l /ml /m a 弯矩 b 剪力 图8不同建筑物高度时弯矩和剪力分布曲线 F i g .8 A d d i t i o n a lb e n d i n gm o m e n ta n ds h e a r i n gf o r c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b u i l d i n gh e i g h t 从图8 中可见,建筑物高度越大,弯矩和剪力 越大.这是因为在建筑物长度z 一定的条件下,建 筑物高度越大,其刚度越大 刚度指标为h /D ,越 不易随地表弯曲而弯曲,建筑物体内集聚的能量越 Z 芒a 时吖时“ M M M Mm 如如罢乏 M 扫忙睁扣 0 一一 万方数据 4 4 0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6 卷 大,故其附加弯矩和剪力越大.以上规律说明适当 减小建筑物高度有利于保护建筑物.由计算结果分 析得最大弯矩、剪力与高度呈对数函数关系,计算 条件下其关系式为[ 1 2 1 M 一6 1 .3 2 7 1 nh 6 7 .3 6 , 1 1 Q 一1 8 .7 0 8 1 nh 2 0 .9 8 . 1 2 4 结论 1 建筑物附加弯矩分布为近似对称的凸或凹 形曲线,在建筑物中部弯矩最大;当建筑物位于最 大下沉点、拐点和盆地边界点附近时,弯矩最小;当 建筑物位于最大正、负曲率点附近时,弯矩最大. 2 建筑物附加剪力分布为近似的反对称曲 线,在距建筑物左右两端0 .2 l 处剪力最大;建筑物 位于最大下沉点、拐点和盆地边界点附近时,剪力 最小;建筑物位于最大正、负曲率点附近时,剪力最 大. 3 由弯曲变形引起的建筑物体内最大水平应 力位于其顶底部位,分布规律与弯矩相同.在建筑 物体内中部存在一中性轴,中性轴上水平应力为 零;中性轴向上或向下,水平应力逐渐增大;当建筑 物位于负曲率区时,建筑物下部受拉、上部受压;当 建筑物位于正曲率区时,建筑物下部受压、上部受 拉. 4 建筑物弹性模量越大,各附加应力最大值 越大,两者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地基系数越大,各 附加应力最大值越大,呈线性增长关系;采厚越大, 各附加应力最大值越大,呈线性关系;建筑物高度 越大,各附加应力最大值越大,呈对数函数关系. 5 获得了计算条件下建筑物最大附加弯矩、 最大附加剪力与弹性模量、地基系数、开采厚度、建 筑物高度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单因素关系式. 参考文献 E l i 王金庄,郭增长.我国村庄下采煤的回顾与展望E J ] . 中国煤炭,2 0 0 2 ,2 8 5 2 8 3 1 . W A N GJ i n z h u a n g ,G U OZ h e n z h a n g .R e v i e wa n d p r o s p e c to fm i n i n gu n d e rv i l l a g e si nC h i n a E J ] .C h i n a C o a l ,2 0 0 2 ,2 8 5 2 8 3 1 . [ 2 ] 王同孝,朱建国.矿区沉陷与土地复垦[ J ] .矿山测 量,1 9 9 9 3 3 3 3 5 . W A N GT o n g x i a o ,Z H UJ i a n g u o .M i n i n ga r e as u b s i d e n c ea n dl a n dr e c l a m a t i o n [ J ] .M i n i n gS u r v e y , 1 9 9 9 3 3 3 3 5 . [ 3 ] 周国铨,崔继宪,刘广容,等.建筑物下采煤[ M ] .北 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 9 8 3 2 4 0 - 2 5 4 . E 4 ] 张俊英.综放开采条件下地基反力的变化规律[ J ] . 煤炭科学技术,2 0 0 2 ,3 0 2 2 3 2 5 . Z H A N GJ u n - y i n g .C h a n g el a w so fg r o u n dr e a c t i o n f o r c eo ff u l l y - m e c h a n i z e dm i n i n gw i t hs u b l e v e lc a v i n g [ J ] .C o a l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2 ,3 0 2 2 3 2 5 . E 5 ] 邓喀中,马伟民.基础动态沉陷规律及地基反力[ J ] . 煤炭科学技术,1 9 9 5 ,2 3 1 0 1 7 2 0 . D E N GK a - z h o n g ,M AW e i m i n .D y n a m i cs u b s i d e n c e l a w so fb a s ea n dg r o u n dr e a c t i o nf o r c e E J ] .C o a l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1 9 9 5 ,2 3 1 0 1 7 2 0 . [ 6 ] 布克林斯基BA .矿山岩层与地表移动[ M ] .王金 庄,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 9 8 9 7 8 9 2 . [ 7 3 邓喀中,谭志祥,郭文兵.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反力分 布规律[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 0 0 4 ,3 3 2 2 1 9 2 2 3 . D E N GK a z h o n g ,T A NZ h i x i a n g ,G U OW e nb i n g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l a wo fg r o u n dr e a c t i o nf o r c eo fb u i l d i n g s i nm i n i n ga r e a [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4 ,3 3 2 2 1 9 ~2 2 3 . [ 8 ] P E M GSS .S u r f a c es u b s i d e n c ee n g i n e e r i n g [ M ] .L i t t l e t o n T h es o c i e t yf o rr a i n i n g ,M e t a l l u r g y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c .,1 9 9 2 6 8 7 0 . [ 9 ] 张俊英.矸石地基反力的变化规律研究[ J ] .煤炭科 学技术,1 9 9 6 ,2 4 1 1 2 8 3 1 . Z H A N G J u n - y i n g .C h a n g el a w so fg r o u n dr e a c t i o n f o r c eo fw a s t er o c kb a s e E J ] .C o a l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1 9 9 6 ,2 4 1 1 2 8 3 1 . [ 1 0 ] T A NZ h i x i a n g ,D E N GK a z h o n g .M e a s u r e so f p r o t e c t i n gb u i l d i n g sb a s e do nc o o r d i n a t i n ga c t i o n t h e o r yo fg r o u n d ,f o u n d a t i o na n ds t r u c t u r e [ J ]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e h n o l o g Y ,2 0 0 6 ,1 6 1 1 7 - 2 1 . [ 1 1 ] 谭志祥,邓喀中.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 协同作用力学模型[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 0 0 4 , 3 3 3 2 6 4 2 6 7 . T A N Z h i x i a n g ,D E N GK a z h o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n ga c t i o nm o d e lo fg r o u n d ,f o u n d a t i o na n ds t r u c t u r eo f b u i l d i n gi nm i n i n ga r e a [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8 L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4 ,3 3 3 2 6 4 2 6 7 . [ 1 2 ] 谭志祥.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 理论与应用研究[ D ]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 院,2 0 0 4 5 . 责任编辑邓群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