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4 5 卷第3 期 2 0 2 0 年3 月 煤炭学报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V 0 1 .4 5N o .3 M a r .2 0 2 0 移动阅读 赵光明,许文松,孟祥瑞,等.扰动诱发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失稳机制[ J ] .煤炭学报,2 0 2 0 ,4 5 3 9 3 6 - 9 4 8 .d o i 1 0 .1 3 2 2 5 /j .c n k i .j C C S .S J 2 0 .0 1 3 3 Z H A OG u a n g m i n g ,X UW e n s o n g ,M E N GX i a n g r u i ,e ta 1 .I n s t a b i l i t ym e c h a n i s mo fh i g hs t r e s sr o c km a s su n d e re x c a v a t i o na n du n l o a d i n gi n d u c e db yd i s t u r b a n c e [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2 0 2 0 ,4 5 3 9 3 6 9 4 8 .d o i 1 0 .1 3 2 2 5 / j .c n k i .j C C S .S J 2 0 .0 1 3 3 扰动诱发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失稳机制 赵光明1 , 2 ,许文松1 , 2 ,孟祥瑞1 , 2 ,刘崇岩1 ’2 1 .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 3 2 0 0 1 ;2 .安徽理q - k q 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淮南2 3 2 0 0 1 摘要地下开挖过程中高应力区域围岩易发生动力破坏,对地下工程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构成了 重大威胁。采用真三轴卸荷扰动岩石测试系统对砂岩进行单面卸荷扰动试验,研究高应力岩体开 挖单面卸荷围岩渐进性破坏规律,分析不同初始应力、不同扰动振幅、不同扰动频率静动组合条件 下高应力岩体单面卸荷力学、破坏特征。结果表明①单面瞬时卸荷时,轴向应变存在瞬时回弹一 压缩流变现象,轴向应力越大,回弹量越小,压缩量越大;②随着第二主应力的增大,破坏强度呈现 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一个过程,第二主应力为2 0M P a 处是破坏强度的转折点;③高应力岩体单面 卸荷破坏为拉伸一劈裂一剪切复合破坏,第二主应力对卸荷破坏的最终形态呈现着关键因素,在第 二主应力为1 0M P a 时,试样出现拉伸一劈裂一剪切裂纹,随着第二主应力的增加,试样内部剪切现 象逐渐消失,出现的劈裂裂纹增加,在第二主应力为2 0M P a 时,试样内部基本全部处于劈裂破坏; ④动静组合作用下,静载的大小与岩样的强度是决定破坏的主要因素,同等扰动条件下,当静载为 破坏强度的8 0 %时,破坏强度为1 4 8 .6M P a ,静载为破坏值的9 0 %时,岩样的整体破坏强度为 1 4 2 .4M P a ,静载越大岩体破坏所需的触发能量越小破坏值越低,静栽相同时,随着扰动振幅、频率 的增加,岩体的破坏强度越低,对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支护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单面卸荷;扰动;动静组合;失稳机制 中图分类号T D 3 2 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 2 5 3 - 9 9 9 3 2 0 2 0 0 3 - 0 9 3 6 - 1 3 I n s t a b i l i t ym e c h a n i s mo fh i g hs t r e s sr o c km a s su n d e re x c a v a t i o na n d u n l o a d i n gi n d u c e db yd i s t u r b a n c e Z H A OG u a n g m i n 9 1 ,一,X UW e n s o n 9 1 ”,M E N GX i a n g r u i l ,一,L I UC h o n g y a n l t 2 1 .L a b o r a t o r yo f M i n i n gR e s p o m ea n dD i s a s t e r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i nD e e pC o a zM i n e s ,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o y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 u a i n a n2 3 2 0 0 1 , C h i n a ;2 .S c h o o lo f E n e r g ya n dS a f e t y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 u a i n a n2 3 2 0 0 1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u n d e r g r o u n de x c a v a t i o n ,t h e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i nt h eh i g hs t r e s sa r e ai sp r o n et od y n a m i c d a m a g e ,w h i c hp o s e sam a j o rt h r e a tt ot h eu n d e r g r o u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e r s o n n e l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q u i p m e n t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r o c kt e s t i n gs y s t e mo ft r u et r i a x i a lu n l o a d i n gd i s t u r b a n c ei su s e dt ot e s tt h es i n g l e s i d e du n l o a d i n gd i s t u r b a n c e o fs a n d s t o n e .T h ep r o g r e s s i v ef a i l u r el a wo f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i nt h es i n g l e s i d e du n l o a d i n gr o a d w a yo fh i g hs t r e s sr o c k m a s se x c a v a t i o ni ss t u d i e d .T h em e c h a n i c sa n df a i l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i n g l e s i d e du n l o a d i n go fh i g hs t r e s sr o c km a s s 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d i f f e r e n ti n i t i a ls t r e s s e s ,d i f f e r e n td i s t u r b a n c ea m p l i t u d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td i s t u r b a n c ef r e q u e n c i e s a l ea n a l y z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①w h e nt h es i n g l es i d ei su n l o a d e di n s t a n t a n e o u s l y ,t h ea x i a ls t r a i nh a s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i n s t a n t a n e o u sr e b o u n dc o m p r e s s i o nr h e o l o g y .T h eg r e a t e rt h ea x i a ls t r e s s ,t h es m a l l e rt h er e b o u n da n dt h e 收稿日期2 0 2 0 0 1 - 0 4修回日期2 0 2 0 0 3 0 6责任编辑郭晓炜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 2 0 1 7 Y F C 0 6 0 3 0 0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1 9 7 4 0 0 9 ,5 1 6 7 4 0 0 8 作者简介赵光明 1 9 7 6 一 ,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E - m a i l 1 3 9 5 5 4 7 1 0 0 6 1 6 3 .c o r n 通讯作者许文松 1 9 8 6 一 ,男,河南焦作人,助教,博士。E - m a i l 3 5 9 8 7 9 0 2 1 q q .c o r n 万方数据 第3 期赵光明等扰动诱发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失稳机制 9 3 7 l a r g e rt h ec o m p r e s s i o n .②W i t ht h eg r o w t ho ft h es e c o n dp r i n c i p a ls t r e s s ,t h ef a i l u r es t r e n g t hf i r s ti n c r e a s e sa n dt h e n d e c r e a s e s ,a n dt h et u r n i n gp o i n to ft h ef a i l u r es t r e n g t hi sa tt h es e c o n dp r i n c i p a ls t r e s so f2 0M P a .③T h es i n g l es i d e u n l o a d i n gf a i l u r eo fh i g hs t r e s sr o c km a s si sac o m p o s i t ef a i l u r eo ft e n s i o ns p l i u i n gs h e a rf a i l u r ea n dt h es e c o n dp r i n c i - p a ls t r e s si st h ek e yf a c t o rt ot h ef i n a ls h a p eo fu n l o a d i n gf a i l u r e .W h e nt h es e c o n dp r i n c i p a ls t r e s si s1 0M P a ,t h et e n - s i l es p l i t t i n gs h e a rc r a c ka p p e a r si nt h es a m p l e .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t h es e c o n dp r i n c i p a ls t r e s s ,t h es h e a rp h e n o m e n o n d i s a p p e a r sa n dt h ec l e a v a g ec r a c ki n c r e a s e s .T h ec l e a v a g ef a i l u r eo ft h es p e c i m e ni sa l m o s tc o m p l e t ew h e nt h es e c o n d p r i n c i p a ls t r e s si s2 0M P a .④U n d e rt h ec o m b i n e da c t i o no fd y n a m i ca n ds t a t i cl o a d s ,t h es i z eo fs t a t i c l o a da n dt h e s t r e n g t ho fr o c ks a m p l ea r e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f a i l u r e .U n d e rt h es a m ed i s t u r b a n c ec o n d i t i o n ,t h es t a t i c l o a di s8 0 %o ft h ef a i l u r es t r e n g t h ,t h ef a i l u r es t r e n g t hi s1 4 8 .6M P a ,a n dt h es t a t i cl o a di s9 0 %o ft h ef a i l u r ev a l u e , t h eo v e r a l lf a i l u r es t r e n g t ho ft h er o c ks a m p l ei s1 4 2 .4M P a .T h el a r g e rt h es t a t i cl o a di s ,t h es m a l l e rt h et r i g g e re n e r g y r e q u i r e df o rr o c kf a i l u r ei s .W h e nt h es t o i cl o a di st h es a m e ,t h el o w e rt h ef a i l u r es t r e n g t ho fr o c km a s si s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o fd i s t u r b a n c ea m p l i t u d ea n df r e q u e n c y .T h e s eh a v e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t h e o r yo fs u r r o u n d i n gr o c k s u p p o r tf o re x c a v a t i o na n du n l o a d i n go fh i s hs t r e s s r o c km a s s . K e yw o r d s s i n g l es i d eu n l o a d i n g ;d i s t u r b a n c e ;s t o i ca n dd y n a m i cc o m b i n a t i o n ;i n s t a b i l i t ym e c h a n i s m 高应力岩体的开挖卸荷势必导致围岩产生应力 集中,随着围岩应力的增高,其应力状态接近或超过 了岩体的极限强度,极易受外界载荷扰动产生失稳。 当远场外来载荷与静载叠加合成载荷超过岩体的破 坏临界载荷,发生岩爆、冲击地压、瓦斯爆炸等冲击破 坏。 岩体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地质体,其内部存在大量 的节理、结构面、裂隙、构造等,其力学特性在不同加、 卸载路径下有明显的区别。哈秋龄。2 1 根据不同岩 体工程的不同力学状态,提出了“卸荷非线性岩体力 学”的新概念,分析了不同岩石工程中岩石力学的各 向异性,归纳为基础工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加载,边 坡工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卸载,而地下工程的主要表 现形式为两者共同存在,即切向为加载,径向为卸载。 严鹏等旧1 将原岩应力场和开挖扰动引起的二次应力 进行叠加,分析了圆形隧洞钻爆开挖时开挖边界上初 始应力场动态卸荷效应,并计算了其破坏范围。王明 洋等Ho 研究加卸载条件下岩石的局部破坏特征,岩 石在加载和卸载时内部出现的拉应力及其对岩石破 坏模式的影响;李邵军等Ko 以锦屏I I 级水电站3 号 引水隧洞为研究对象,通过事先开挖的平行于引水隧 洞的2 1 号试验支洞,利用数字钻孔摄像技术,对 T B M 掘进过程中围岩的开挖损伤区进行原位测试, 研究成果为现场支护设计、支护时机、围岩变形特性 和地质资料分析提供直接依据;R E A D ∞1 、M A R T I N r7 | 、K W O N 等’和Y O N G 等”1 通过数值仿真试验 及现场实验得到开挖卸荷打破了原始应力平衡,导 致巷道附近围岩应力场重新分布,当应力大于围岩自 身强度时产生破坏,由自由面向岩体内部逐渐扩张。 陈景涛和冯夏庭叫研究表明,卸荷比加载破坏更加 剧烈,卸荷条件下岩体主要向卸荷面扩容,发生拉伸 张陛破坏一劈裂破坏一剪切破坏复合型破坏;李宏 等⋯1 研究表明,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最大切向应力 是岩石内部发生张拉性破坏的主要因素;张传庆 等2 1 研究表明,围压较低时破坏主要表现为拉伸一劈 裂破坏,围压较高时破坏主要表现形式转变为剪切破 坏;任建喜和葛修润纠率先开展了岩石卸荷全程c T 试验,研究了岩石卸荷过程中损伤裂缝发育破坏的实 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卸荷比加载更加容易破坏,同 时具有突发性。李建林和孟庆义4o 根据岩体三轴卸 荷试验,研究了卸荷岩体的各向异性特性,如岩体卸 荷的应力一应变关系、抗拉强度和变形模量等;李建 林等纠通过制作不同倾角单一预制节理试件,开展 节理岩体三轴卸荷试验,研究卸荷条件下节理岩体的 应力一应变关系、变形特征、强度特征和破坏模式。 目前普遍接受高应力开挖卸荷围岩损伤开裂机制的 观点是由于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致使径向卸荷从而 引发切向应力集中,造成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或平行于 开挖方向发生损伤张性拉伸破坏,最终导致岩体整体 发生剪切破坏6 | 。上述成果对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 效应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多数为单轴、 双轴卸荷试验,采用真三轴单面卸荷试验更能真实的 模拟地下开挖卸荷现象;且在深部地下开挖过程中, 开挖临空面不仅仅受卸荷作用,同时轴向爆破引起的 动态扰动也是致灾的关键因素。窦林名等[ 1 7 。‘9 1 初步 探讨了动静叠加诱发冲击矿压原理并对薄煤层动静 叠加诱发机制进行了研究;刘少虹、李凤鸣等【2 叫试验 研究了动静加载下煤的破坏特性及机制。然而针对 扰动诱发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损伤围岩失稳机制还 需进一步研究。 万方数据 9 3 8 煤炭 学报 笔者采用真三轴卸荷扰动岩石测试系统,对高应 力岩体开挖单面卸荷渐进性破坏规律进行研究,基于 动力扰动波动方程及其扰动能繁演化规律,分析不同 初始应力、不同扰动振幅、不同扰动频率静动组合条 件下高应力岩体单面卸荷力学特征和破坏特征,揭示 扰动诱发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失稳机制,对高应 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支护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扰动诱发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失稳机 制 1 .1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效应 岩体在开挖之前处于三维应力平衡状态,开挖导 致围岩产生单面卸荷,打破原始平衡,由原始三向六 面受力状态转变三向五面受力。由于围岩具有自身 的力学特性,一部分地应力以回弹变形的能量发生在 开挖临空面,另一部分向深部转移,从而进行应力重 新分布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当开挖岩体附近围岩应力 达到其临界破坏强度时发生局部渐进性破坏,如图1 所示,其中,丁为剪切应力;c 为黏聚力;盯为法向应 力;妒为内摩擦角。临近巷道的围岩经历了应力集中 作用过程,从而在巷道周围会形成应力梯度,而应力 梯度是导致巷道围岩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引。 不同应力条件下围岩发生梯度破坏宏观和细观特征, 随着深度增加,应力梯度更明显1 翌1 。 图1 嘲形巷道吲岩的I 译塑性变形区及心力分前j } ’i g .I E l a s i i r - p l a s t i 。d e f o i ’l n a l i o i lZ l l ea l l ds l l l P s sd i s t i i I t l i i l i l o fs L l l ‘I O U I I 1 i l l gr ‘,I ’ko t 。 ’i l l ’t l I a l ‘r 1 i l I 、、d j 1 .2 扰动诱发围岩失稳机理 知识1 1 了知扰动三维波动方程为 地下开挖过程中高应力区域围岩易发生动力破 坏,对地下工程施工人员及施一I 没备构成厂相当大的 威胁。在离掘进工作面较远f l , j ;s { 挖边界附近,刖岩常 处于欠耦合静动力加载状态,远程触发的动力破坏常 发生在高应力岩体开挖过程t h I 静应力是切向应力 集中引起的高应力,动荷载是掘进工作而在平行于掘 进轴线圆形围岩中传播的爆破动力波所引起的,如图 2 所示,其中,盯,为第一主应力;盯,为第二主应力;O - , 为第三主应力;矿“,为沿工方向地应力;盯、。为沿.,方 向地应力;盯。为沿。方向地应力,在静一动耦合荷载 作用下,岩石发生的严霞失稳破坏。高J 、证力条件下的 同岩破坏可能魁由轴向动力扰动载荷触发的具有明 娃时空滞后特征的动力破坏。 I .3 动力扰动波动方程及其传播规律 假没岩体为理想弹性体,根据弹性理论和物理学 鸳;%2V 2 沙 a ,一 p 擎训 沙 ’ 式中,_ p 为介质密度;c 。为纵波波速,c 。 , /X 3 1 x /p , A ,“为拉梅弹性常数;少为标量势函数,可以是位移、 压力速度等;沙为矢量势函数;V 为L a p l a c e 算子;,为 扰动时问 令t x 0 ,则有 娑;去鸳 2 孤一 ’i a f 一 简谐震动是分析复杂动力扰动的基础,设式 2 解的形式为 ,J P .Y ∥7 3 式中,1 1 ;为简谐振动频率;,为- - 、『- 方向;p .v 为一般简 万方数据 第3 期赵光明等扰动诱发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失稳机制 9 3 9 爆 致灾源区致灾源区 a 围岩受力状态 凶 耨 口 目 蠼 R 翻 厘 崮 原岩应力 破裂状态 b 围扰动诱发围岩失稳 图2 开挖后自由边界附近典型岩石单元的应力状态 F i g .2 S t r e s ss t a t eo f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r o c ke l e m e n ti l e a l ’ t h ef r e eb o u n d a r ya f t e re x c a v a t i o n 谐振动方程。 将式 2 代人式 3 ,并整理得 盟掣 七P 戈 o 4 dt 式中,七为波数,七w /c 。。 常微分方程 4 的解取复数组合形式为 P t ,戈 4 e J ‘⋯H h ’ B e ,‘⋯H h ’ 5 式中,A ,B 为通解系数。 波动方程 P t ,戈 P a e j ‘“。一‘。’ 6 衰减波动方程 P t ,x P a e l “一‘’h ’ 7 反射应力波为 p R t ,戈 T P 。。e 一“‘27 一。’e j ‘“‘ ‘。’ 8 式中,P 。为常微分方程 4 特解;P 。为反射应力波; Y P 2 c 2 一P .C 。 / p 2 c 2 印。c . 为反射系数,P 。,c I 为一 介质密度与波速,P ,c 为二介质密度与波速 损伤体 可以通过改变介质密度来实现 。 入射应力波与反射应力波叠加得到经过自由面 反射后的波动方程 p t ,戈 p 。e “。∥”‘。1 v p 。e 1 ‘ ⋯’e j ‘“”h ’ 9 1 .4 扰动能量演化特征 在岩体中取一个微小单元体,其初始体积为%, 外力合力为P ,密度为P 。,速度为秽,则该单元体的动 能A E 。为 A E 。 南。%口2 1 0 二 在扰动作用下,单元体体积将发生膨胀与压缩变 形,其形变能A E 。为 r ,’ A E 。,一IP d V 11 J 【 在平面波传播过程中,只考虑纵波传播时,有 一d P A A 、, d 尸 A 2 七s 一百 △一生 1 2 P 堑一业 P V 式中,A 为拉梅弹性常数;△为二次函数中代表根的 判别式。 由式 1 2 可得 d P 一P O s d V 1 3 r o 式中,七。为弹性系数,组合式 11 , 1 3 整理得 嵋, 瓤P d P 豪P 2 ㈣, 体积元里总的附加能量 触发能量 为动能与位 能之和,即 衄2 ≯1 咿 盘P 1 5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则有 塑一_ O P16P O t 一磊 L1 6 联立式 7 , 1 5 , 1 6 整理得,应力扰动体积元 的总能量 触发能量 A E 为 △E 硼U2 _ 。 亡 C O S 2 w t - k x 1 7 扰动能流密度△e 为 忙等 积p ] 虿1 瓦1 卜㈤⋯州1 8 2 单面卸荷扰动试验设备及方案 岩石真三轴试验是一种最全面的强度试验,它不 仅是建立强度准则的重要资料,更是检验岩石强度准 则的最有效依据。岩石真三轴试验可以通过试件3 个垂直方向的主应力独立加载、水平方向的一个面突 然卸载,来模拟地下工程中开挖后产生临空面导致围 岩破坏失稳的现象。 万方数据 煤炭 学报 2 .1 试验设备 本试验采用自主研发的真三轴卸荷扰动岩石测 试系统不仅能够模拟系统三向独立加载高压真三轴 状态,获得高应力状态下岩石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破坏 特征,还能够模拟单向或双向突然卸载,监测矿岩的 损伤演化和破裂规律,同时可以实现2 个方向的扰 动 或冲击 ,振动扰动载荷范围0 ~5 0 0k N ,频率范 围0 ~5 0H z ,可实现点的形式、面的形式进行扰动, 如图3 ,4 所示。同时配套声发射监测系统,声发射信 号监测选用软岛D S 5 声发射系统,配合6 个声发射 探头采集信号,为尽量减少噪音影响,门槛值设定 4 0d B ,声发射采样频率范围设定1k H z ~lM H z ,声 发射信号分析软件实时记录A E 事件、能量、振幅等 参数,并根据采集参数进行三维定位,如图5 所示。 2 .2 试验方案设计 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真三轴卸荷扰动岩石测试 系统进行模拟真三轴二向六面受力状态下单面卸荷 试验,试件采用完整性和均匀性较好的砂岩,尺寸为 1 0 01 1 1 1 1 1 X 1 0 0m m X1 0 0I I l I n 。 方案1 分级加卸载试验。 为了更好的分析岩样在不同围压单面卸荷的力 学特性,l ~4 号选取砂岩进行分级加卸载试验,分级 加卸载试验过程采用液压载荷手动控制对试件进行 图3真三轴扰动卸荷岩石测试系统 F i g .3 T 1 .L i et r i a x i a ld i s t u r b a n c eu n l o a d i n gr o ‘kt e s ts v s t e n 图4 真二- i 轴扰动卸荷岩石测试系统加载方式 F i g .4L o a f l i n gm e t h o do ft r u et r i a x i a ld i s t u r b a n 【’eU l d o a d i n g r o c kt e s ts y s t e m 图5 声发射系统 F i g .5 A Es y s t e m s 加载,初始围压见表1 。每级应力为1 0M P a ,加载问 隔约15r a i n 旧引,观察声发射信号不发生变化时,证明 该处岩石内部应力处于稳定状态,内部损伤破坏不会 发展,进行下一步加载。首先,对试件施加初始载荷, 模拟地下工程围岩的初始应力状态,然后对最小主应 力进行单面瞬时卸荷,第二主应力不变,稳定1 5m i n , 再对试件最小主应力卸荷面进行加载至原始应力值, 最大主应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 0M P a ,然后对最 小主应力进行单面瞬时卸荷,如此循环直至破坏,如 图6 所示。 方案2 单面卸荷扰动试验。 假定真三轴卸荷扰动岩石测试系统z 方向为盯. 方向、,,方向为盯方向、x 方向为盯,方向。试验过 程分为以下3 个阶段①初始应力加载;②进行单面 卸荷;③扰动震源为侧向扰动,波形施加在侧向,应 力路径如图7 所示,扰动时间函数为 表1 不同初始围压 T a b l e1D i f f e r e n ti n i t i a lc o n f i n i n gp r e s s u r e s 万方数据 第3 期赵光明等扰动诱发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失稳机制 m ,卜。、伊扣c 2 删,] ㈥砌 【0 £ 1 /川 式中,F f 为扰动载荷大小,k N ;P 。。为扰动载荷的 峰值。 图6 分级加卸载试验路径 F i g .6S t e l ll o a d i n ga n du n l o a d i n gt e s tp a t h 图7 应力路径 F 嘻7 S t r e s sp a t h 根据文献[ 1 7 ] 可知,井下震动最大峰值速度取 值范围为0 .5 2 ~4 .3 8I l l /S ,频率范围为2 ~1 5H z ,横 波速度为24 8 01 1 1 /S ,纵波速度为43 0 0m /s ,扰动试 验选择频率分别为5 ,1 0 ,1 5H z 。 根据前人总结的经验公式口_ ,可拟合1 0 0k g 炸 药扰动波峰值随着距离的衰减规律,如图8 所示。拟 合公式为 1 2 3 4 .2 2 99 9 戈。1 8 6 7 ∞ R 0 .9 9 99 9 2 0 由式 2 0 可知,扰动波峰值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衰减,衰减系数为2 .8 6 79 9 。 根据文献[ 2 4 ] 可知距掘进工作面3 ~5i n ,应力 集中系数最大,最为危险,因此分析主要采用5 ~ 1 0I l l 的扰动波峰值分别为0 .5 ,1 .0 ,1 .5M P a ,具体扰 动试验设定值见表2 ,其中,O - .为破坏应力。 3 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渐进性破坏规律 高应力岩体开挖过程出现的变形破坏现象均是 岩体开挖应力重新分布导致岩体动力破坏的表现形 式,都涉及开挖边界上地应力瞬态卸荷及邻近围岩应 叠 ≤ 坦 磐 燃 督 基 图8扰动峰值随爆破中心的应力衰减拟合曲线 F i g .8F i t t i n gC H I ’v eo fd i s t u r b a n c ep e a kw i t l _ lt h e s t r e s sa t t e n u a t i o no fb l a s l i n gc e n t e l ’ 力动态调整。同时,伴随岩体开挖必然导致围岩能量 的集聚、储存、耗散与释放,上述围岩变形与失稳现象 本质上也是能量驱动下的岩体动态破坏。 表2 扰动试验设定值 T a b l e2D i s t u r b a n c et e s ts e tv a l u e 编号I 仞I i /始M 围P 。。轴爪襄瑟 篙{ i /物嚣7 8 0 %盯 8 0 %仃 8 0 %o 8 0 %” 8 0 %” 9 0 %O - 9 0 %口 9 0 % r 3 .1 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应力一应变曲线 研究高应力岩体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与应变能 的瞬态调整过程,有助于探明高应力岩体变形破坏的 孕育、演化及发生机制,掌握高应力开挖卸荷围岩渐 进性破坏规律,为高应力岩体的变形分析及稳定控制 提供必要的试验支持。图9 为不同围压条件下,试样 瞬时卸荷的应力一应变曲线。 应变/1 0 , 图9 分级加卸载应力一应变曲线 F i g .9 S t r e s s s t r a i ne u r v f f .su n 1 e lg r a d e dl o a d i n ga l l 1u n l o a d i n g i 一 ∞ ∞ ∞ ∞ ∞ ∞ ∞ ∞ Z ,- Z ,- 1 - ,一 ,- 7 - O O O 0 0 0 O O O , , , , , , , , O 0 0 O 0 O 0 O O ,- 2 ,- ,- ,- ,一 2 ,- ,- , , , , , , , , 0 0 0 O O 0 0 O 0 3 3 3 3 3 1 J 1 J 3 3 5 6 7 8 9 m 他 ” 万方数据 煤炭学报 2 0 2 0 年第4 5 卷 由图9 可以看出单面瞬时卸荷时,轴向应变存 在瞬时回弹现象,说明岩体由于3 向受压,存储大量 的能量,在最小主应力单面瞬时卸荷时,有惯性力的 存在,岩体发生瞬时扩容;随后轴向应变存在一个增 大的过程,到某个值时固定不变,说明岩样单面卸荷 后,由于第二主应力的限制,扩容方向主要向临空面 扩展,在轴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变增大,因此可以看 出,单面卸荷后岩体存在一个流变的时间效应。随着 第二主应力的增加,破坏时轴向应力发生改变,且单 面卸荷后发生破坏的时间也不同,见表3 。 表3 不同主应力单面卸荷轴向应力及破坏时间 T a b l e3 S i n g l es i d eu n l o a d i n ga x i a ls t r e s sa n d f a i l u r et i m ew i t hd i f f e r e n tp r i n c i p a ls t r e s s e s 随着第二主应力的增大,破坏强度呈现一个先升 高后降低的一个过程,第二主应力为2 0M P a 处是破 坏强度的转折点。由此可以看出,初始围压越大储存 的能量越多,开挖卸荷后释放的能量就越多,沿卸荷 面产生的变形就越大、越剧烈。 3 .2 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巷道围岩破坏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瞬时卸荷试样的宏观破坏特征, 对试样施加不同围压情况下,进行单面瞬时卸荷,从 而对比分析其差异。通过图1 0 可以看出试样卸荷 面都产生了劈裂成板的现象,在第二主应力为 1 0M P a 时,试样内部出现剪切裂纹;随着第二主应力 的增加,试样内部剪切现象逐渐消失,出现的劈裂裂 纹增加,在第二主应力为2 0M P a 时,试样内部基本 全部处于劈裂破坏。说明试样进行单面卸荷,第二主 应力限制了其应变扩展方向,对卸荷破坏的最终形态 呈现着关键因素。 根据岩石K a i s e r 效应的特点,将试件应力一应变 曲线与相应的声发射振铃计数、能量计数进行分析处 理,如图11 ,1 2 所示。 图1 0 分级加卸载宏观破坏 F i g .10M a c r o s c o p i cf a i l u r ed i a g r a mo fh i e r a r c h i c a ll o a d i n ga n du n l o a d i n g 结合图1 1 ,12 中声发射撞击数、能量及计算参数 的时间演化曲线,可以看出,在试样加载至初始围压 过程中,产生大量声发射,同时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