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S e r i a l No . 51 4 Fe br ua r y. 2 01 2 现代矿业 M0RDEN MI NI NG 总 第 5 1 4期 2 0 1 2 年 2月第 2期 地 电化学技术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矿的研究 以青海扎家 同哪地 区为例 王振东 罗先熔 王 坚 , 邱 伟 王光洪 1 . 广西地质工程q - 心重点实验室; 2 . 桂林理工大学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 3 . 青海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锡铁山分公司资源管理部; 4 .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5 .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O五大队 摘要运用地 电化 学技术在青海扎 家同哪金矿 区外围开展 隐伏金矿预测工作 , 地 电提取 A u 异常5个, s b异常7个, A s 异常6个。对上述异常组合的形态、 规模和套合对应关系, 固定出 I 、 Ⅱ、 I U、 Ⅳ级 四类综合异常区。在 此基础上进行找矿前景的分析研 究, 划分 出 A、 B、 C三类异 常靶 区, 为该 区未知 区域找矿提供 了依据。 关键词地 电化 学技术金矿找矿勘查模 型 青海扎 家同哪 地 电化 学 技 术称 为 部 分 提取 金 属 法 C HI M 法 , 2 0世纪 7 0年代初期 , 俄 罗斯学者 Y u . S . R y s s 等率先提 出了“ 部分提取金属法” 等一 系列 地 电化 学勘探技术 , 该方法有助于发现厚层疏松沉积覆盖 物之下的深部 目标 和筛选物探异 常, 对 隐伏矿床寻 找有很大帮助 j 。2 0世纪 8 0年代 , 桂林 理工大学 隐伏矿床研究所罗先熔教授率先在 国内开展了地球 电化学勘查技术寻找隐伏矿床 的研究工作 , 并 陆续 在 国内外 5 0余个矿 区的各种厚 层覆盖 区开展 了该 方法找矿 的可行性研究 , 取得 了理想效果 , 使地电化 学找矿勘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 的勘查模 型 J , 但 是 目前国内还没有将地电化学勘查技术应用于冻土 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床的报道。 本研究将地电化学技术首次应用在青藏高原冻 土覆盖区, 目的是寻找隐伏金矿。研究结果表明, 在 已知剖面含矿构造蚀变带上 , 获得 明显可辨 的地 电 提取 A u 、 s b 、 A s 组合 异常 , 说 明该 方法在该地 区寻 找隐伏金矿十分有效 , 适用于高原 冻土覆盖 区。在 此 基 础 上 , 对 该 矿 区 南 东 部 的 外 围 及 深 边 部 0 . 9 3 k m 范围内开展 了找矿预测研究 , 共发现地 电 提取 A u异常 5个 , 地 电提取 s b异常 7个 , 地电提取 A s 异常6 个。经过对上述异常组合的形态、 规模和 套合对应关系, 圈定出 I 、 Ⅱ、 Ⅲ、 Ⅳ级四类综合异常 区, 划分 出 A、 B、 C三类异常靶 区, 为该 区未知区域 找矿提供 了依据 。 青 海 省地 质 勘 查 基 金项 目 编号 青 国土 资 矿 2 0 1 0 2 0 7 号 。 王振东 1 9 8 4 一 , 男 , 硕士研究生 , 5 4 1 0 0 4广 西桂林 市七 星 区建 干路 1 2号 。 50 1 地理 、 地质概 况 研究 区位于青海省 曲麻莱县麻多乡境 内, 区内 海拔 4 5 0 0~ 4 7 0 0 m, 气候寒冷 、 多风少 雨、 蒸发量 大 , 属典型的内陆高寒 山区气候 。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印支褶 皱系中的北 巴颜喀拉 造山带 , 北 与阿尼玛卿优地槽 带相邻 , 南 与南巴颜喀拉冒地槽带相衔接。 区内出露地层相对 简单 , 主要地层有二叠 纪布 青山群 马 尔 争 组 P m 、 三 叠 纪 巴颜 喀 拉 山群 T b 和第 四系 Q 地层。二叠纪布青山群马尔争 组呈断块状沿甘德一玛多断裂分布, 岩性为火山岩 、 碳酸岩及碎屑岩。三叠纪 巴颜喀拉 山群几乎广泛分 布于区域北西部 , 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 , 主要由陆源 碎屑岩为主的复理石岩系组成 。第 四系地层广泛分 布于全区, 主要为风积 、 洪积、 淤积和坡积等各种 成 因类型的堆积物 , 形成灰色砂砾石堆积层 、 地表亚砂 土层 , 并多被植被覆盖。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 , 褶皱次之 , 总体构造线方 向呈北西一南东向。北西一南东 向断裂具有明显的 控岩、 控矿作用 , 特别是甘德一玛多断裂是区域重要 的控矿断裂; 北东向断裂多属平移断层 , 横切地层及 北西西 向构造。褶皱构造表现为复式背斜 , 因受到 不 同程度的断裂破坏 , 形态发育不完整 , 常见的主要 是一些小的褶 曲构造。区内侵入岩不发育 , 仅见一 些脉岩 , 以石英脉为主。区内岩石普遍遭受低绿片 岩相变质。 2 方法技术 本研 究采用 的技术 方法为地 电化学 提取测量 法 。该方法是利用人工 电场 的作用 , 使地下岩石 中 王振 东 罗先熔等 地 电化学技术在青藏 高原冻- - - S t 区寻找隐伏金矿的研究 2 0 1 2年 2月第 2期 的离子动态平衡被破坏, 促使离子向离子接收集器 中迁移。如果地下深部有矿体存在 , 矿体 电化学溶 解产生 的金属离子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上迁移 , 形成 动态平衡的离子晕。人工电场促使元素富集到元素 接收器 中, 经过对元素接收器 中样品的测试分析 , 挖 掘地 电提取信息及其空 间分布规律 , 预测评价隐伏 矿床 体 。 具体操作方法是以 1 0 0 i n2 0 In测网布设 。提 取电极的阴 、 阳之间的距离为 5 O一1 0 0 c m。提取液 为浓度 1 5 % 的硝酸 、 用量为 1 0 0 0 m L 。选择经过特 殊处理后对上述元素有很强吸附作用的高泡海绵为 吸附材料 , 提取电压为 9 V, 通电时间为 4 8 h 。 地电提取样品送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色金属 桂林矿产地质测试 中心分析测试 , 测试仪器为 电感 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 C P MS 。 3 方法有效性试验 矿区中部发育有一受 Ⅳ 一5 E向构造断裂控制 的Ⅳ 矿带, 矿体具膨大缩小 、 分枝复合 、 尖灭再现等 特征, 多呈透镜状。选择在Ⅳ 矿带已知矿体上垂直 矿体走向布设一条 s 勘探线开展方法有效性研究 , 剖面长 4 0 0 m, 点距 2 0 r n 。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 , 在 该矿体上出现了清晰 的、 重合较好 的 A u 、 s b 、 A s 异 常组合异常 , 与矿体中上部吻合程度较高, 异常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矿体 出露范 围, 不对称异常双峰 中较低异 常峰较好 的指 示矿 体倾 向方 向, 经钻 孔 Z K 4 0 1 、 Z K 4 0 2 、 Z K 4 0 3验证异 常与矿体位置对应 较 好 。上述结果表明, 该 方法技术在青藏高原冻土景 观条件下用于寻找隐伏金矿床是有效的 , 值得在矿 区外 围推广运用。 4 未知 区的找矿预测 在扎 家 同 哪 金 矿 区 南 东 部 外 围 及 深 边 部 0 . 9 3 k m 范围内开展找矿预测研究 , 共布设 5条测 线 S , 、 S 、 S 、 S 、 S , 每条测线长 1 0 0 0 In。研究发 现 了多处具有找矿前景的地 电化学异常。 4 . 1 异常的平面特征 对地电提取 A u 、 s b 、 A s 元素的分析数据采用迭 代法处理 该方法是将数据 中大于平均值加 3倍 的 标准离差和小于平均值减 3倍 的标准离差值全部剔 除, 直至无特极值点存在 。经过数据处理, 确定 A u 、 s b 、 A s的异 常下 限分别为 0 . 1 1 0 x 1 0 一、 0 . 0 5 8 1 0 ~、 0 . 4 9 81 0 一。根据 对地 电化 学提取 A u 、 s b 、 A s 元素数据处理结果, 对各元素的异常进行划 分和描述。 1 A u 元 素异常分布特征。A u是本 区主成矿 元素, 在工作区发现 6个 A u地 电化学异常。异常 编号为 A u 1 、 A u 2 、 A u 3 、 A u 4 、 A u 5 、 A u 6 , 均表现 为三级 浓度分带特征。A u 、 A u 、 A u 异常面积较大 , 走 向 与矿 区矿带走 向方 向一致 , 异常峰值分别 为 1 . 2 5 5 X 1 0一、 0 . 5 6 61 0一、 0 . 3 4 1 X 1 0一, 异常衬度分别 为 5 . 1 0 、 2 . 8 4 、 2 . 6 8 。其 中 A u 、 A u 异常在北西端 和南 东端均未 圈闭。A u 、 A u 、 A u 异常面积较小 , 异常峰值分别为 0 . 2 5 01 0一、 0 . 7 6 61 0 ~、 0 . 2 2 6 1 0一, 异 常衬度 分别 为 2 . 2 7 、 4 . 3 3 、 2 . 0 5 。其 中 A u 异常走 向 S E E, 异常南 东端未 圈闭。A u 、 A u 号异常均为单点异常 , 位于 s 线 , 与矿 区主体构造 方 向一致。 2 s b元 素异常分布特征。s b是本 区的主要 成矿元素 , 在工作 区存在 7个 S b异常 , 编号为 S b 、 S b 2 、 S b 3 、 S b 4 、 S b 5 、 S b 6 、 S b 7 。S b 3 、 S b 4 、 s b 5 、 S b 6 异 常 面积大 , 主体走 向以Ⅳ 一.s E为主 , 分带明显包括外 带 、 中带 、 内带。4个 异常带都有一个浓集 中心 , 异 常峰值分别为 0 . 2 2 31 0 ~、 0 . 1 5 9 x 1 0~、 0 . 1 0 5 1 0 ~、 0 . 1 6 61 0 ~, 异常衬度分别 2 . 6 3 、 2 . 1 9 、 1 . 7 6 、 2 . 4 5 。其中, s b 、 s b 、 s b 异常未向北西方 向追索完 整 , s b 异 常未 向北 西、 南 东两 个 方 向追 索 完整 。 s b 、 s b 异常面积较小 , 走 向为 Ⅳ 一.s E, 异常分带 较好 , 有外 、 中、 内带 。其 中, s b 异常有 2个浓值 中 心, S b 异常有 一个浓值 中心, 异常峰值分别 为 0 . 1 5 7 X 1 0 I 、 0 . 1 6 51 0~、 0 . 1 4 91 0 I , 异常衬度 分别 2 . 7 、 2 . 8 4 、 2 . 3 7 。S b 异常未 向南东方 向追索 完整。s b ,异 常 峰 值 为 0 .1 3 31 0~, 异 常衬 度 2 . 2 9, 位于测 区 S 线 , 为一单点异常。 3 A s 元素异常分布特征。在工作区存在 5 个 A s 异常, 编号为 A s l 、 A s 2 、 A s 3 、 A s 4 、 A s 5 。A s 2 异常面 积最大 , 以 Ⅳ 一 阳 向为主 , 呈分枝形态展布 , 分为 3个平行并列异常 A s 一1 、 A s 一2和 A s 一3 。3个 并列异常分带明显 , 包括外带 、 中带 、 内带 , 异常峰值 分别为 2 . 0 6 81 0 ~、 1 . 8 8 11 0 ~、 2 . 8 3 61 0~, 异 常衬度分别 3 . 6 5 、 2 . 8 4 、 3 . 7 9 。其 中, A s 一1 、 A s 一 3 异常未向北 西方 向追索完 整 , A s 一2异常未 向北 西 、 南东两个方向追索完整。A s 异常面积较大 , 走 向为 Ⅳ 一.s E, 分带明显 , 包括外带、 中带 、 内带。在 该异常区, 有 2个浓集中心, 异常峰值为 2 . 6 5 2 1 0 一、 0 . 9 4 91 0 。 。 。 , 异常衬度为 5 . 3 3、 1 . 9 1 。该异常 未向南东方向追索完整。A s , 、 A s 异常面积较小, 走向为 Ⅳ 一.s E, 外 、 中、 内带分带完整 , 异常峰值分 别为 0 . 9 9 6 x 1 0~、 1 . 6 0 61 0~, 异 常衬度 分别为 2 . 3 8 、 2 . 7 0 。其 中, A s 异常未 向北西方向追索完 5】 本文共4页,欲获取全文,请点击链接 题目下面的“下载全文”按钮下载全文,您也可以登录维普官网()搜索更多相关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