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8 年第 2 期 中国地质教育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学 位 与 研 究 生 教 育 地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 王葆华 ,缪秉魁 ,文美兰 ,罗先熔 桂林工学院 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本着创新素质是地学研究生专业实践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动力源泉这一原则 ,本文在分析地学研究 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围绕提高地学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这一目标 ,通过强调培养过程中学生与 导师之间的互动 ,提出对地学研究生进行全过程跟踪 、 多层次 、 分阶段的强化培养模式 。 关键词 地学研究生 ;创新素质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372 (2008) 02‐0055‐03 收稿日期 20080418 ; 修回日期 20080520 。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 (桂教人 [2005] 80) ; 桂林工学院科研启动基金 (002401003142) 。 作者简介 王葆华 (1973‐) , 男 , 实验师 , 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和实验室管理工作 。 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 。 面 对当前能源与矿产资源紧缺的现状 ,如何培养一支 具备创新素质的高水平地学研究生队伍 ,并使他们 成为具创新精神 ,能独立担负专业实践与应用基础 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1] ,是我们每一名高校教育工作 者思考的问题 。 一 、 地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实行导师负责 制 。 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为 2 ~ 3 年 ,培养过程分为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期 1 年 ,主要进行公共基础 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育 ,通常要求在这一年度内修 完所有学分 ,期间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 ;第二阶段 为期 1 ~ 2 年 ,研究生直接进入导师课题 ,参与导 师科研项目 ,最后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 。 两个阶段 中 ,研究生学习或研究的目标明确 ,任务分明 。 但 是 ,在这种培养模式中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培 养过程联系不够紧密 ,往往处于割裂状态 ,两阶段 培养不能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 因此 ,现行研究生教育模式存在一些缺点和不 足 。 一方面 ,由于缺乏对第二阶段专业和科研任务 的了解 ,加上一年内必须修完研究生培养所需学分 和学位英语过关考试的压力 ,研究生在第一阶段的 专业课程学习中往往缺乏专业方向和定位方面的必 要思考 ,仅为取得所需学分而学习 ,未能充分了解 这些专业课程在第二阶段完成硕士论文中所起的作 用 ;对英语的学习 ,为了通过学位英语考试 ,忽略 了对专业英语的学习 ,造成第二阶段阅读外文文献 的困难 。 另一方面 ,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中研究生 与导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 ,研究生对自己导 师所专注的研究方向了解不足 ,使他们不能很好地 将第一阶段的学习为第二阶段进行的研究生毕业论 文研究做好适当的准备 ,在完成第一阶段学习后就 直接切入导师课题 ,错过知己知彼的良机 。 这些不 足只能在完成论文研究过程中重新进行补充学习 , 对论文的完成造成不利影响 。 此外 ,目前研究生个体的基础差异较大 ,除由 本科直接考入的学生 ,还有不少跨专业或具相关工 作实践经验的人员入校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学生 ,原 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考虑不足 , 造成培养出的部分研究生由于专业基础薄弱 ,又缺 乏必要培养 ,创新素质欠佳 ,无法担负起专业实践 或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等等 。 这些问题 ,都不同程度 的造成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 ,学位论文质量下 降现象 。 二 、 地学研究生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如何科学地规划资源与能源发展战略 ,变粗放 的开发利用为集约综合利用资源 ,依靠的是知识广 博 、 视野开阔 、 能够吃苦耐劳 、 具科学创新思维 、 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的地学人才 [2] 。 只有具备 良好创新素质的地学研究生 ,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 实践和资源应用研究 。 对地学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就是要培养他 们具备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 、 熟练的实验分析能 力 、 独立提出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 和团队合作能力 ,使其能独立自主地提出 、 分析并 解决地质工程实践及科学研究问题 。 研究生创新素 55 中国地质教育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2008 年第 2 期 质具体要求如下 。 1畅 应了解专业动态 ,洞悉学科发展 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 ,是地学研究生必须具备 的创新素质之一 。 地学研究生只有通过有效的文献 阅读 ,才能准确获知地学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才能 掌握科学研究前缘 ,使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找科学问 题成为可能 。 2畅 应具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及实验分析能力 丰富的野外实践是进行专业实践和应用基础研 究的前提 ,了解并掌握各种先进实验分析仪器设备 的原理与工作程序 ,并能有效获取所需数据 ,是进 行专业实践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保证 。 3畅 应能独立提出并解决科学问题 各种数据信息的获取都是为提出并解决科学问 题服务的 。 如何从掌握的资料信息中提出问题所在 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 方案 ,这是解决工程实践 及科学研究问题的关键 。 4畅 应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学科的交叉 、 融合使得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学 术团队的精诚合作 。 要想取得科研工作创新性进 展 ,良好的亲和力和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必不 可少 。 三 、 地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 本着提高地学研究生个体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和 提升其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 围绕如何提高地学 研究生创新素质这一目标 ,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 , 拟通过将地学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统一起来 ,协调其 培养过程中各学习与研究阶段之间的联系 [3] ,强调 培养过程中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 ,合理协调导 师 -研究生 -研究生管理部门三者关系 ,对地学研 究生进行全过程跟踪 、 多层次 、 分阶段的强化 培养 。 1畅 合理设计研究生课程 、 个性化研究生培养 计划 合理设计研究生授课内容 ,改革研究生课程的 授课方式 ,并针对不同研究生提出个性化的培养计 划 ,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兴趣 。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 的目的 ,取得提高研究生专业基础能力的效果 。 2畅 分阶段 、 分层次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培养 通过学位课程 、 专题讲座 、 学术研讨等方式 , 结合对研究生撰写读书报告及文献综述的要求 ,促 进研究生专业文献检索能力的提高 。 3畅 着重对研究生发现与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通过文献分析 ,让研究生了解学术现状和前 沿 ,提高其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 ,并逐步掌握解决 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4畅 以学科建设平台等为载体 ,加强研究生专 业实践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各级别重点实验室 、 工程研究中心等 学科建设平台 ,通过吸纳研究生参与教学 、 实验及 科研项目实践 ,一方面使研究生理解不同实验 、 实 践过程的基本原理 ,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另 一方面 ,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 ,提高他们对 所掌握知识在专业实践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运 用能力 。 5畅 引导研究生合理选择研究方向 ,完成学位 论文 在上述各方面培养的基础上 ,通过导师的引 导 ,力图使研究生自主完成论文选题 。 也通过自我 选题这种锻炼 ,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 思路 ,从而达到培养其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的目的 。 四 、 地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措施 根据上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通过采取以下措 施 ,以达到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目的 。 第一步 ,入学教育和专业了解 。 导师介绍个人研究及专注的学科方向 ,学生介 绍个人基础 (包括研究兴趣 、 专长等)。 一方面使 学生充分了解将来学习的学科及研究方向 ;另一方 面 ,经过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理解 ,共同设计学 生理想的培养计划 。 第二步 ,专业课程教育改革 。 专业课程的教育是奠定研究生专业知识基础的 关键环节 。 考虑研究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不同于本 科生 ,在专业课程教育方面 ,对研究生的要求应有 别于本科生 ,对其授课的方式也应较本科生更多样 化 ,同时还将深化课堂中讨论的内容 。 目的是提高 研究生的思维能力 ,有意识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 第三步 ,文献检索和读书报告的撰写 。 在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 ,导师应指导学生结合 课程进行相关文献阅读并提交读书报告 ,以便潜移 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 。 文献阅读的范围可分 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放宽至相关学科领域 ;第 二阶段应重点放在未来开展研究的学科领域 。 要求 学生完成相关方向综述性论文的撰写 。 第四步 ,参加学术会议和组织研究生学术研 讨会 。 65 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性 、 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 ; 组织跨学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开拓学生视野 ,增 进其对不同学科最新研究方法 、 手段的了解 ;定期 进行学术团队交流 ,要求研究生就个人阶段学习心 得体会或研究进展与同学 、 老师进行交流 。 第五步 ,实验及研究分析能力教育 。 借助学科建设平台或结合导师课题 ,促进学生 对专业实验分析仪器的掌握 ,培养其实验设计 、 数 据分析的能力 。 第六步 ,论文选题指导 。 在导师的指导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论文的选 题和论文课题的计划设计 ,力求使他们在论文选题 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 。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步骤除第一步在学生 入学进行外 ,其余各步须贯穿研究生培养各个阶 段 。 通过上述各步骤 ,达到提高学生认知 (了解学 科动态 、 获取学科信息)、 实践 (掌握一定的实验 分析测试工具及手段) 以及团队协作 (培养学生组 织 、 协调人际等管理才能) 等能力的目标 [4] 。 参考文献 [1 ] 徐广东 .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路 [J] .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 (9) 20‐21 . [2 ] 徐士元 , 余江涛 , 李正汉 . 高水平地学人才素质及其培养途径 [J] . 中国地质教育 ,2007 , (2) 85‐88 . [3 ] 黄文伟 , 刘诗波 . 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J] .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2 (1) 47‐50 . [4 ] 盛锋 , 许智勇 . 关于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 (5) 133‐135 . Cultivating Innovation Potential of Geosciences Postgraduates WANG Bao‐hua ,MIAO Bing‐kui ,WEN Mei‐lan ,LUO Xian‐ro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geosciences postgraduates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basic re‐ search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cultivation of the geosciences postgraduates ,improving postgraduates摧abil‐ ities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nd emphasi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ructors and postgraduates ,a new education model of entire process ,multi‐level and multi‐grade is put forward . Key words geosciences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potential ;ability cultivation 75 总第 66 期王葆华等 地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