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 3 卷第7 期 2 0 1 8 年7 月 煤炭学报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V 0 1 .4 3N o .7 J u l y 2 0 1 8 丁华,邓金涛,王义亮,等.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 J ] .煤炭学报,2 0 1 8 ,4 3 7 2 0 6 8 2 0 7 6 .d o i 1 0 .1 3 2 2 5 /j .c n k i j C C S .2 0 1 7 .1 3 3 8 D I N GH u a ,D E N GJ i n t a o ,W A N GY i l i a n g ,e ta 1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e c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f o rc o n c e p t u a ld e s i g no fs h e a r e r [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2 0 1 8 ,4 3 7 2 0 6 8 2 0 7 6 .d o i 1 0 .1 3 2 2 5 /j .c n k i .j C C S .2 0 1 7 .1 3 3 8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 丁华1 ”,邓金涛1 ’2 ,王义亮1 ’2 ,杨兆建1 ’2 1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 3 0 0 2 4 ;2 .煤矿综采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 3 0 0 2 4 摘要为提高采煤机概念设计和综采工作面三机协同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面向采煤机概念设计中 内部结构之间以及综采三机之间协同配合过程,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采煤机概念设计中,构建基于 生态学的采煤机概念设计模型。在对比综采工作面与生态学相似性的基础上,提出综采工作面生 态学模型和采煤机个体生物学模型。研究了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多种群之间的参数耦 合关系以及采煤机内部部件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通过同质种群的竞争与异质种群的协同合作筛 选出优势功能结构基因解,并根据三机的参数耦合关系运用公式计算与模型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实 现了采煤机功能结构的设计和总体技术参数的求解。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基于w e b 平台开发 出具有友好交互界面的采煤机多种群协同概念设计系统,实现了该方法的应用。最后以大采高工 作面采煤机的协同设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多种群;基因;协同设计 中图分类号T D 4 2 1 .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 2 5 3 9 9 9 3 2 0 1 8 0 7 2 0 6 8 0 9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e c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f o rc o n c e p t u a l d e s i g no fs h e a r e r D I N GH u a l .一,D E N GJ i n t a 0 1 ,一,W A N GY i l i a n 9 1 ”,Y A N GZ h a o j i a n l 2 1 .I n s t i t u t eo f M e c h a n i c a lE n 酊n e e n n g ,T a i y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T e c h n o l o g y ,T a i y u a n0 3 0 0 2 4 ,C h i n a ;2 .S h a n x i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C o a lM i n i n gE q u i p m e n t ,T a i y u a n0 3 0 0 2 4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i m p r o v et h ee f f i c i e n c ya n dq u a l i t yo ft h ec o n c e p t u a ld e s i g no fs h e a r e ra n dt h ec o o p e r a t i v ed e s i g n o ft h r e em a c h i n e si nf u l l ym e c h a n i z e dm i n i n g .c a t e rt ot h em a t c h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i n t e r n a ls t r u c t u r ei nt h es h e a r e ra n d t h r e em a c h i n e si naf u l l ym e c h a n i z e dm i n i n gf a c e ,t h ec o n c e p to fe c o l o g yw a si n t r o d u c e di n t ot h ec o n c e p t u a ld e s i g no f s h e a r e r .a n dac o n c e p t u a ld e s i g nm o d e lo fs h e a r e rb a s e do ne c o l o g y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 f u l l vm e c h a n i z e dc o a lf a c ea n de c o l o g i c a ls i m i l a r i t y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o ff u l l ym e c h a n i z e dc o a lf a c ea n dt h ei n d i v i d - u a lb i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o fs h e a r e rw e r ep r o p o s e d .T h ep a r a m e t e rc o u p l i n g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u l t i s p e c i e so fs h e a r e r a n ds c r a p e rc o n v e y o ra n dh y d r a u l i cs u p p o r tw a ss t u d i e d ,a n d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t h ep a r t so fs h e a r e r W a sa l s os t u d i e d .T h ef u n c t i o n a lc o m p o n e n t sa n dt h eo v e r a l lp a r a m e t e r so fs h e a r e rw e r es o l v e ds e p a r a t e l y .D o m i n a n t f u n c t i o n a lg e n e ss e l e c t e dt h r o u g ht h ec o m p e t i t i o no fh o m o g e n e o u sp o p u l a t i o n sa n dt h ec o o p e r a t i o no f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p o p u l a t i o n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o u p l i n gr e l a t i o no ft h r e em a c h i n e s ,t h ep a r a m e t e rg e n e sw e r es o l v e db yc o m b i n i n gf o r ‘ m u l ac a l c u l a t i o na n dm o d e lr e a s o n i n g .O nt h eb a s i so fa b o v e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 ,am u l t ig r o u pc o o p e r a t i v ec o n c e p t u a l d e s i g ns y s t e mo fc o a lm i n i n gm a c h i n eh a db e e nd e v e l o p e db a s e do nW e bp l a t f o r mw i t hf r i e n d l yi n t e r a c t i v ei n t e r f a c e , 收稿日期2 0 1 7 0 9 2 9修回日期2 0 1 8 0 2 1 3 责任编辑毕永华 基金项目山西省煤机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M J 2 0 1 4 0 5 - 0 2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 0 1 6 0 1 D 0 1 1 0 5 0 ;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 地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2 0 1 6 J D l 3 作者简介丁华 1 9 7 9 一 ,女,山西太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E - m a i l d i n g h u a 2 0 0 2 1 6 3 .c o m 万方数据 第7 期丁华等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 a n d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i sm e t h o dh a sb e e nr e a l i z e d .F i n a l l y ,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t h em e t h o dw a sv e r i f i e db yt h ee x a m p i eo fal a r g em i n i n gf a c eS h e a r e r . K e yw o r d s s h e a r e r ;c o n c e p t u a ld e s i g n ;e c o l o g y ;m u l t i s p e c i e s ;g e n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d e s i g n 概念设计作为设计的初期阶段,具有设计可塑性 大、自由度高等特点,是产品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采煤机结构部件之间以及综采工作面三机之间的协 同配合关系到工作面生产能力和采煤机的工作效 率【2J ,因此在采煤机概念设计中对其结构部件之间 以及综采工作面三机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的研究变 得愈加重要。 目前,概念设计常用的方法是从产品功能出发, 以功能相同而性能不同的各模块相互组合形成创新 产品E3 ] 。H S I A O 等H 1 通过对功能的分析列举各功能 解,并以形态学矩阵组合出产品的方案解集。F UK 等H 1 通过提取功能相似特征解决了功能结构的创新 问题。另外,用户需求对产品概念设计有着重要的指 导作用。杨涛等∞1 从用户需求偏好出发,建立以客 户需求偏好满足度、产品创新成本和产品创新度为目 标的三目标优化模型。C H E NY o n g 等一。在意向性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概念作为意向世界的概念, 完善了概念设计基础理论。同时概念设计是基于知 识的设计,为产生创新产品方案,刘龙繁等旧1 提出多 粒度多层次的知识组织模型,实现发明问题解决理 论 T R I Z 概念解到特定解的转化。杨琨等旧1 为了在 概念设计阶段有效组织并利用设计知识,提出基于复 杂网络的设计知识网络构建及分析方法。H EB i n 等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复杂的嵌套知识关 系,提出了低碳概念设计中原理解的知识表示和组织 方法,解决了低碳概念设计中知识表达与重用问题。 近年来,产品生物学研究成果u 为产品概念设计中 的创新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罗仕鉴等纠通过消费 者的需求偏好对S U V 产品族侧面外形基因进行提取 与表达。刘肖健等列借用基因调控网络的部分概 念,建立产品的基因调控网络模型来辅助产品的设计 过程。采煤机概念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总体技 术参数的智能推理上4 | ,文献[ 1 5 ] 提出基于极限学 习机的采煤机功率预测模型,实现了专家知识和经验 的继承与重用。 上述研究虽然可以解决产品概念设计中功能创 新性的问题,但由于其研究大都偏向于理论方法,难 以进行工程应用,且研究对象多为简单结构件,在大 型复杂机械产品中并不适用。采煤机概念设计的研 究主要侧重于推理方法的研究,未考虑采煤机内部结 构以及综采三机之间的协同设计。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将生态学的理论引入到采 煤机概念设计中,通过综采工作面与生态学的类比, 提出了综采工作面生态学模型和采煤机个体生物学 模型,并构建基于生态学的采煤机概念设计模型,充 分考虑采煤机内部部件之间以及综采工作面三机之 间的协同关系,在得到采煤机概念设计功能技术解的 同时还能为综采工作面三机之间的协同配合提供协 同参数,最终提高了设计准确性和设计效率。 1 综采工作面生态学模型的构建 1 .1 采煤机个体生物学模型 根据采煤机与生物体的相似性,提出采煤机基 因、采煤机细胞、采煤机器官、采煤机系统和采煤机生 物体组成的采煤机个体生物学模型。图1 给出采煤 机生物学谱与生物学谱的类比关系。 基因H 细胞H 器官H 系统H 生物体 图1采煤机生物学谱与生物学谱类比关系 F i g .1A n a l o g yb e t w e e nb i o l o g i c a ls p e c t r u m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s p e c t r u mo fS h e a r e r 1 采煤机基因生物学上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 的D N A 片段。采煤机的基因搭载采煤机个体上所有 的遗传信息,并且可以通过中心法则进行遗传和表 达。采煤机的基因型决定了采煤机个体的表现型。 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称为采煤机的基因解。 2 采煤机细胞细胞是基因表达的产物,也是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采煤机是由很多个简单的 零件通过有序的组装而成的。零件即为采煤机的细 胞。 3 采煤机器官不同的细胞按一定的顺序聚集 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采煤机 器官是指采煤机部件或者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 载体。器官是基因的表达载体,基因的改变对应着器 官表现型的改变,最终改变采煤机个体的表现型。 4 采煤机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 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 统。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可以看作三个复 杂的系统,通过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分别完成 开采,运输和支护等功能。 万方数据 煤炭 学报 2 0 1 8 年第4 3 卷 5 采煤机个体由若干各系统组成的能完成设 计要求总功能的复合基因解组合形成的单个个体。 采煤机器官表现型集合形成采煤机个体的表现型,若 干器官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形成完整的采煤机个体, 在基因的层面上表现为完整的基因体系。 在采煤机个体生物学模型中,一个器官可以完 成一个或几个功能,一个功能也可由多个器官共同 完成。器官与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协同的过程,通 过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完成复杂的功能。几 个器官的有序组合,形成功能集合,对应着采煤机 系统。根据采煤机的主体功能,将采煤机系统分为 截割系统、牵引系统和辅助系统,分别对应了截割 功能集合、牵引功能集合和辅助功能集合。系统之 间或者功能集合之间通过协同配合,分别完成采煤 机的截割、牵引和辅助等三大主体功能,从而保证 采煤机的正常运行。 生态学模型 1 .2 综采工作面生态学模型 生态学 E c o l o g y 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 互关系的科学。综采工作面生态学模型将机械产品 进行生物学类比,通过研究生态学模型与综采三机之 间的相似规律,更好地解决采煤机概念设计过程中的 协同设计等问题。 图2 给出了生态学模型与综采三机生态学模型 之间的类比关系。生态学模型主要由光照、水源、土 壤等非生物成分和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所 构成。综采三机生态学模型由非生物因素构成的群 落生境C e ∑N i ,∑T i ,∑E i ,⋯⋯ 和生物成分组成 的产品群落P c ∑c i ,∑S i ,∑H i 两大组成部分构 成,两部分通过信息通道相互传递信息。其中产品群 落包括采煤机产品种群∑C i 、刮板输送机产品种群 ∑S i 和液压支架产品种群∑H i 。群落生境包括社会 需求∑N i 、技术发展E T i 和工作环境∑E i 等因素。 L ⋯⋯⋯⋯⋯⋯⋯⋯一一L ⋯⋯⋯⋯⋯⋯⋯⋯⋯一一.1 o 异质种群协同机制同质种群竞争机制/、信息传输通道 图2 综采工作面生态学模型与生态学模型对比 F i g .2C o m p a r i s o no fe c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a n de c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o ff u l l ym e c h a n i z e dm i n i n gf a c e 综采工作面产品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 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一个群落 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地生 活在一起。生态学中种群关系通常具有竞争和协同两 种关系,种群与种群之间主要是相互协同的关系。由 于生产环境等群落生境的制约,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和 液压支架种群之间通过异质种群协同机制相互影响、 相互协同,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而在这种 平衡中,采煤机起到主导作用,成为主导种群。在群落 共进化的过程中,三机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并服从工作 面的产量要求和机械产品之间的结构配合要求。 采煤机产品种群是由主体功能相同,原理、结构和 设计参数不同的所有个体组成的集合。同一种群的所 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例如M G 3 7 0 /4 4 0 一W I , M G 2 5 0 /6 0 0 一W D ,M G 3 0 0 一w 等采煤机主体功能均相 同,仅在原理、结构和总体参数上存在差异。在种群个 体之间,存在着同质种群竞争机制。根据环境的不同, 能够更好适应新环境的优势种群会有更多的生存空 间,而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弱势种群则会被淘汰。 在综采工作面三机产品生态学模型中,通过社会需 求等群落生境的改变,采煤机种群基因也会随之调整, 并且在进化的过程中,协同种群为适应主导种群的变 万方数据 第7 期丁华等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 化,也会改变其相应的特征。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通 过同质种群竞争机制,优势特征属性得以留存下来。由 此,通过种间的协同配合和种内个体的相互竞争,实现 产品群落朝着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方向共进化。 2 基于生态学的采煤机概念设计模型构建 2 .1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 采煤机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用户需求,确 定采煤机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主要器官的功能结构 和总体设计参数。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如图 3 所示。首先根据用户需求,分析技术发展、外部环 境等因素,以此确定采煤机主要器官功能结构设计框 架以及总体参数框架。 其次,在进行功能结构技术基因设计过程中,根 据设计框架,同时考虑群落生境、协同种群的配合关 系,根据功能结构技术种群竞争协同机制,通过搜索 器官功能结构技术基因库,优选满足设计要求的技术 基因解。 T 幽隍彳t 刻匿 IL 雾粕 基因解nl 盒ll 囊呙 技术组合Ul 因lI %掣 基因解ll 解l I 里 剿陬 图3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 F i g .3C o n c e p t u a ld e s i g nm o d e lo fS h e a r e rc o n c e p t u a ld e s i g n 再次,采煤机总体参数求解过程是异质基因解之 间协同合作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群落与群落之 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并不是孤立存 在的,而是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功能需求。器官与器 官之间通过参数的协同调整,能够更好地实现设计功 能的参数组合被优选出来。根据环境参数、用户需求 的不同,采高、截深、牵引速度等参数的选择也不同, 截割功率、牵引功率等参数的求解则受到采高、截深 等参数影响。采煤机参数基因的改变也迫使液压支 架种群和刮板输送机种群参数基因的改变,同时协同 种群参数基因又对采煤机参数基因形成约束。 最后,在确定主要器官功能结构基因和总体参数 基因后通过基因组合形成采煤机组合基因解,即总体 设计方案。经过方案的评价和修改便可输出组合基 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 主要包括采煤机功能结构基因设计过程和总体参数 基因求解过程。 2 .2 采煤机功能结构基因的协同设计 在功能结构求解过程中,首先分析采煤机产品功 能组成,运用功能分解思想,将采煤机根功能分解为 截割功能、牵引功能和辅助功能三个主要功能集合, 并细分功能结构框架。建立采煤机的功能结构框架 如图4 所示。截割功能集合主要包括滚筒连接方式、 截齿排列方式、截齿类型和摇臂布置方式等。牵引功 能集合主要包括传动方式和牵引机构类型等。辅助 功能主要包括底托架形式、挡煤板类型、防滑装置类 型和灭尘方式等。 际原翮 能lI 牵引功能ll 辅助功能 刭吲图吲㈠图国⋯图I 季| | 国匡 采煤机功能结构基因设计过程是同质基因解之 间竞争淘汰、异质基因解相互整合的过程,如图5 所 示。将采煤机分解为截割、牵引和辅助等三大主要功 能,并逐步分解为功能元,每个功能元分别对应着不 同的技术方案,称为技术解。以功能2 - 2 为例,功能 2 - 2 的不同技术解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能够适应不 同的环境和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同质种群 竞争机制,优势技术种群2 - 2 A 得以存活,而弱势技 术种群则在相互竞争中被淘汰。同时,其他功能的技 术种群也同样经历着竞争淘汰的过程,优势技术解 3 1 B 通过竞争得以存活,3 1 A ,3 1 C 等则被淘汰。 万方数据 ~一堡 叁堂垫 竺竺兰 随着概念设计的深入,需要不同的技术解之间相互组 合,共同完成复杂功能,存活的优势基因解2 2 A .3 1B 等通过异质种群协同机制进行组合形成采煤机功 能结构基因解。 L 技术库J l 根功能l 嚣舔 同质种群竞争机制 If 同质种群竞争机面 势技术解 ......i ..一 术解2 2 A 弱势技术解 丙 异质种群协同机制 功能结构基因解 ■矗厂 图5 功能结构基因设计过程 F i g 5 S o l V i n gp r o c e s so ff u n c t i o n a lt e e h n o l o g yg e n e 2 3 采煤机总体参数基因的协同求解 采煤机总体参数基因的协同求解过程如图6 所 不。首先需要分析种群个体所处群落生境,包括用户 需求、环境参数等,并确定输入参数。其次,在分析种 群之间协同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输人参数对部分技术 参数进行求解并调整。再次,通过调整后的参数,对 其余技术参数进行求解。在参数的求解过程中,根据 参数知识库,选取相应的行业标准值作为群落个体的 总体参数的修改依据。此外,还需要明确采煤机种群 与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种群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参 数的协同求解方法。 协同 关系 管理 器 分析群落生境 弋丁一 - ..........- .....~ 输入参数 参数的初步设计与调整 参数的协同设计与调整 参 数 知 识 库 图6 采煤机参数基因的协同求解过程 F i g .6C o o p e r a t i v ed e s i g np r o c e s so fs h e a r e rp a r a m e t e rg e n e 2 .3 .1 种群协同关系 2 .3 .1 .1 产量协同 在综采工作面三机生态群落协同进化的过程中. 各基因型的协同改变维持着采煤机种群与协同种群 和群落生境之间的平衡。各基因型的改变以工作面 生产能力为基础,工作面应具备的生产能力要求取决 于工作面年产量 Q 。 盟Y T K 1 式中,Q n 为工作面应具有的最小生产能力,t /h ;Q 。为 工作面年产量,t ;Y 为设备年生产天数;厂为能力富裕 系数;T 为每日生产时常数;K 为开机率。 采煤机实际生产能力需要大于工作面应具备的 生产能力,其生产能力取决于截深、采高和牵引速度。 Q 。 6 0 B M v 。7 ≥Q h 2 其中,Q 。为采煤机可实现的生产能力,t /h ;B 为截 深,m ;M 为平均采高,m ;秽。为截割时平均牵引速 度,m /m i n ;T 为煤的实体密度,t /m 3 。为了满足采煤 机的生产能力要求,需要截割电机,牵引电机等器官 部件的协同配合。截割功率可以根据比能耗法进行 P 2 等 o .6 0 .4 墨 3 其中,P 为采煤机总截割功率,k W ;H 。为滚筒采煤机 截割比能耗,k W h /m 3 ;墨为后滚筒工作条件;墨为 功率利用系数;毯为功率水平系数。通常,实际装机 功率的选取比计算所得功率要多出3 0 %左右,以增 强采煤机过地质构造时的破岩能力。 输送机运输能力需要保证采煤机采落的煤被全 部运出,并留有一定的备用能力。 Q ,≥K ≮Q 。 4 式中,Q ,为输送机运输能力;蜓为运输机的装载不均 匀系数;蜒为采煤机割煤回收率。 液压支架的移驾速度应大于采煤机截割时最大 牵引速度秽。。 丐2K ,勘。 5 式中,z ,,为移驾速度,m /r a i n ;K y 为不均匀系数。 支架单位时间移驾数目N 需要满足 ⅣV I ,y 6 式中,N 为单位时间移驾数目,架/m i n ;t ,为中心 距,m 。 2 .3 .1 .2 尺寸协同 综采工作面三机基因不仅需要满足工作面产量 的要求,还需保证空间尺寸技术基因的相互配合,如 图7 所示。 从顶板控制的角度出发,需要有尽可能小的无立 F B e G b 名 7 万方数据 第7 期丁华等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 2 0 7 3 兰趟 F 图7 三机尺寸配套 F i g .7 S i z em a t c h i n go ft h r e em a c h i n e s 式中,e 为煤壁与铲煤板间所留间隙;戈为支架前柱倾 斜时水平投影值;G 为输送机宽度;b 为支架前柱与 输送机电缆槽间隙。 支架最小高度应该与采煤机机面高度相适应以 方便采煤机司机观察,并保证顶板下沉后不影响采煤 机顺利通过。其相互关系如公式 8 H A C t 8 式中,H 为液压支架最小支撑高度;A 为采煤机机身 高度;C 为采煤机机身上部空间高度;£为支架顶梁高 度。 2 .3 .2 参数协同求解 通过对群落生境和种群协同关系的分析,将工作 面年产量、煤层厚度、煤层倾角、采高、截深、工作面长 度、输送机链速作为系统输人参数,牵引速度、牵引 力、采煤机产量、截割功率、牵引功率、机身高度、机身 质量、输送机运输能力、中部槽宽度、中部槽高度、输 送机功率、支架高度、移驾步距、移驾速度、单位时间 移驾数目作为系统输出参数,以公式计算和极限学习 机钊 E L M ,E x t e m eL e a r n i n gM a c h i n e 推理模型相结 合的方式对采煤机总体参数以及与其配合的协同参 数进行求解。 E L M 是在S L F N 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单隐层前馈 神经网络算法,拥有极快的训练速度以及很好的泛化 能力。其函数式如 9 所示 八戈 h x 理 9 式中,, 戈 为神经元h z 组成的向量;口为神经网络 输出层的权重向量。 E L M 算法将训练单隐层神经网络转化为求解矩 阵求逆问题,从而提高算法效率。d 通常取最小二乘 解以保证算法的泛化能力 ,1、一1 H T H T H I - I T T H T f 了1 I - I H T l T 、乙, 1 0 式中,H 为神经网络隐含层矩阵;H 为其广义逆矩 阵;T 为目标值向量。 3 实例分析 本文以大采高工作面的采煤机总体方案设计及 与其配合的输送机、液压支架的协同参数求解为例对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3 .1 功能结构设计 采煤机功能结构技术基因解的求解过程如图8 所示。根据上文对采煤机功能结构的分解,分析各功 能结构技术解之间的优劣关系。截割系统中截齿类 型包括镐形截齿技术种群和扁型截齿技术种群,扁型 截齿器官凭借着对各种硬度煤的适应性,在同质种群 竞争中优势明显。铰接式技术种群相比外置式技术 种群、内置式技术种群和机身摇臂技术种群有着结构 简单维修方便的特点。滚筒连接方式技术群落中方 轴连接技术种群相对于锥轴连接技术种群和锥盘连 接技术种群有着工作可靠、拆装方便的优势。截割系 统中的优势技术种群通过种群竞争机制淘汰劣势种 群,并通过异质种群合作机制共同组合完成截割功 能。 同理,牵引系统传动方式技术种群、牵引机构形 式技术种群也同样朝着有利于采煤机生产过程的方 向发生着自进化。交流电牵引技术有着大功率、可靠 性高等特点技术优势明显,无链牵引技术由于其运行 平稳安全可靠等特点应用广泛,其中销轨型技术方案 表现最佳。当基本功能得到确定之后,辅助功能技术 种群是采煤机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对大倾角开采的 需求需要防滑装置技术种群保障采煤机生产的安全 性。工人对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促使着降尘技术种 群的自进化。本实例选取盘式制动器作为防滑装置、 喷雾灭尘作为灭尘方式。最后,经过种群的竞争,优 势种群被选取出来,并通过异质种群协同机制组合形 成采煤机组合功能结构基因。 同样,液压支架种群、刮板输送机种群在适应新 的设计要求和技术进步中也发生着自进化。 3 .2 参数求解 3 .2 .1 需求分析与参数的初步计算 根据前文提出的采煤机参数求解过程,首先分析 采煤机与群落生境、协同种群之间的参数关系并初步 选取总体参数。本文选取实例中,截割阻抗为 2 8 0N /m m ,最大煤层倾角9 。,煤层厚度3 6m ,平均 煤层厚度5m ,预期年产量8 1 0 6t ,工作面长度 2 4 9n l 。根据煤层厚度选取采高范围为3 .3 6m ,最 小支撑高度2 .8m 、最大支撑高度6 .2m 的支架可以 满足煤层厚度的变化。考虑到煤层厚度,同时为了保 万方数据 煤炭 学报 2 0 1 8 年第4 3 卷 L技术库_ J ’ 技术基因求解器 l 塾型墨堑II 至 墨笙l I 辅助系统I 截齿类型l 摇臂布滚筒连h牵引部传牵引部机r ] l 陆沿薹;ll 零苏古背l ⋯一l 冒方式格古背 动方式. 枸形 ●●●●●●● 丽蕊 Q 量多 轴连两 厥流苜、 砸丝丝至多 堕塑9 q 豳銎9 、、- _ _ ,, 殛酌近蕊黟 \壅到,/ 蜀两多 甓 Q 薅两 砸型⑩ 垄垄多 压牵砂 Q 量多 堕少 | |几『ln几 守◇◇曹守夺曹夺◇曹 异质种群协同机制 妙 组合技术基因解 图8 采煤机功能结构基因解的求解过程 F i g .8S o l v i n gp r o c e s so fC o a lm i n i n gm a c h i n e ’Sf u n c t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g e n e 证生产率,截深选取值为8 0 0m m 。根据式 1 可知 表1 采煤机协同设计的属性决策 工作面具备的生产能力需要大于21 5 4 .8L /h ,运用T a b l e 1A t t r i b u t ed e c i s i o nt a b l ef o rc o o p e r a t i v ed e s i g n 公式 2 计算得出工作牵引速度为6 .4 1m /m i n ,调整 为7m /m i n 。并根据工作牵引速度选取截割时最大 牵引速度为1 2m /m i n 。工作面的长度决定了输送机 的设计长度为2 5 0m 。配套输送机链速选取为 1 .4 4m /s 。 3 .2 .2 参数的计算与推理 根据采高要求,3 .2m 滚筒直径可以很好的满足 采高要求。根据公式 2 计算得出采煤机理论产量 为23 5 2t /h 。同时根据公式 4 计算得出输送机运 量为24 5 8t /h ,选取标准值为25 0 0t /h 。采煤机截 割功率可由比能耗法计算得出,查表计算2 8 0N /m m 的截割阻抗对应的截割比能耗为0 .5 0 4 ,代入公 式 3 计算得出截割功率为19 6 9k W ,通过对知识库 的查询验证,2 l0 0 0k W 的截割功率可以很好地满 足工作要求。 牵引功率J 1 、机身高度J 2 、机面重量J 3 以及采煤 机与输送机的配合参数中部槽宽度J 4 、中部槽高度 J 5 、中部槽长度J 6 等总体技术参数可以通过极限学 习机模型推理得出。根据参数之问的映射关系建立 条件属性与决策属性对应关系表见表1 ,其中条件属 性为采高D 1 、煤层倾角D 2 、最大牵引速度D 3 、输送 机运量D 4 、输送机链速D 5 、截割功率D 6 。 以牵引功率为例,通过收集企业数据、划分训练 集与测试集、建立模型、优化模型参数并在预测精度 达到9 5 %以上后保存模型。得到输送机中部槽预测 模型如下 条件属性决策属性 D 1 ,D 2 ,D 3 D 1 .D 3 D 1 ,D 6 D 4 ,D 5 D 4 ,D 5 D 4 输入变量D 1 ,D 2 ,D 3 输出变量J 1 训练样本5 2 0 训练集精度9 8 .5 0 % 测试样本1 3 0 测试集精度9 8 .3 6 % 运用E L M 模型进行推理得出牵引电机功率为 2 0 0k W 。同理,得出其他总体参数值,包括机面高度 为22 9 0m m 、采煤机总重量为1 3 6t 、输送机中部槽宽 度为12 0 0m m 、输送机中部槽高度为3 7 6m m 、中部 槽长度为17 5 0m m 。根据牵引功率与截割功率可估 算出牵引力为11 0 0k N 。通过式 5 , 6 计算得到 采煤机与液压支架的配合参数,包括移驾速度需要大 于8 .1 9m /r a i n 、单位时间移驾数为5 架/m i n 。 4 系统实现 面向采煤机概念设计过程,结合A S P .N E T 技 术,以C 作为开发语言,M i c r o s o f tV i s u a lS t u d i o2 0 1 0 万方数据 第7 期丁华等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构建与实现 2 0 7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