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50 卷第6 期 2019 年 6 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50No.6 June 2019 油气悬挂缸的力学特性数学模型构建方法 于子良1, 2,杨珏1,马源1,殷玉明3,SUBHASH Rakheja4 1.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2.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70; 3. 浙江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4. 康考迪亚大学 机械与工业工程系,蒙特利尔,H3G1M8 摘要研究单气室油气接触式悬挂系统的输出力学特性,讨论其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建立3个子系统的数 学模型,包括气体部分状态模型、油液流经缝隙及小孔的节流方程模型、摩擦力模型,建立较完整的数学模型。 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油气混合过程对气体压力的影响,建立考虑油液弹性的油液压力计算模型。采用参数 识别的方式研究摩擦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持续激励条件下,气体在油液中的溶解和析出过程对气体状态 影响并不显著;考虑油液弹性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悬挂缸在较高频率激励条件下油液压力变化过程;摩 擦力模型是构成悬挂缸输出力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所建立的力学输出模型获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说明所建立的力学输出模型能够正确表征此类悬挂缸的力学特性。 关键词油气悬挂;油液弹性;摩擦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TD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207201906−1357−07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model of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YU Ziliang1, 2, YANG Jue1, MA Yuan1, YIN Yuming3, SUBHASH Rakheja4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2.CRRCAcademy Co. Ltd., Beijing 100070, China; 3.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4. Mechanical elasticity of oil; friction model 油气悬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煤炭矿山运输车辆上 的减振部件。油气悬挂利用气体的弹性与油液流经节 流口的阻尼效应以及摩擦力构成其非线性特性。基于 经典的气体状态方程和小孔节流公式可以建立基本的 油气悬挂力学模型。经典的小孔节流公式根据小孔两 侧压力差的变化计算油液流量的变化,本质上是一种 差分方程,因此,经典小孔节流公式为基础的油气悬 挂力学模型是一种差分模型。差分模型可以在特定激 励下模拟悬挂的输出特性,但从整体上研究影响悬挂 力学特性的规律比较困难。油气悬挂种类较多,本文 研究对象为双腔单气室油气混合悬挂系统,该系统由 活塞杆与缸筒组成,悬挂内部空间被分割为I腔和II 腔,I腔中充满气体一般为氮气与油液,气体与油 液之间无隔离层;II腔中为油液。I腔和II腔由单向 阀、阻尼孔以及活塞与活塞缸之间的缝隙连通,单向 阀为无弹簧钢珠形式,在两侧压力差的作用下开通和 闭合。影响油气悬挂阻尼特性的因素主要有激振信号 的速度、阻尼孔、单向阀的直径等[1−2]。利用数学模 型可研究一系列悬挂参数对悬挂特性的影响[3]。需要 考虑的主要影响参数包括阻尼孔、单向阀截面积、II 腔面积、油液密度和悬挂所受激励等。本文研究的悬 挂缸结构较简单,但包含了油气悬挂缸主要的力学特 性系统,如负责产生弹性的气室、负责产生阻尼力的 阻尼孔和缝隙以及2个零件之间的摩擦部件。阻尼特 性是此类悬挂缸的重要特性之一,机械部件特性与油 液流体特性结合产生的阻尼特性更为复杂。CHO等[4] 研究了一种臂式油气悬挂装置的阻尼特性,通过实验 研究了阻尼孔的流量系数,但在连续性条件方程中使 用了不可压缩的油液模型。程祥瑞等[5]基于薄壁小孔 理论和范德瓦尔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建立了单气室油气 弹簧阻尼力特性模型,并推导了阻尼系数方程,用仿 真方法研究了单气室油气弹簧阻尼特性以及激振频 率、幅值、自身结构参数对阻尼系数速度特性的影 响。王慧等[6]针对单气室油气弹簧系统,建立了接近 实际工况的非线性负载和刚度特性数学模型,利用仿 真方法进行油气弹簧的负载和刚度特性仿真分析,得 出油气弹簧系统的氮气腔初始压力、氮气腔初始高度 和活塞杆内径对刚度特性的影响规律。刘桓龙等[7−8]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单气室油气悬挂缸工作流场进 行仿真与分析,得出了油气悬架在不同工况下的阻尼 特性曲线,为油气悬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FARJOUD等[3]针对具有簧片系统的油气悬挂缸,讨 论了簧片系统、阻尼孔开度以及油体积模量和油密度 参数对阻尼特性的特性。封士彩等[9]研究了某起重机 油气悬挂系统中阻尼孔、蓄能器及其管道尺寸对悬挂 缸的阻尼特性的影响。MOUNIER-POULAT等[10]介绍 了其通过设置阻尼孔的参数,完成了一种特殊油气悬 挂缸的设计;FARJOUD等[11]讨论了簧片系统、阻尼 孔开度以及油体积模量和油密度参数对阻尼特性的特 性。CAO等[12]研究了连通式油气悬挂的动力学特性, 引入了油液的可压缩性。在此,本文作者对单气室油 气接触式悬挂系统的输出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分别建 立气体部分状态模型、油液流经缝隙及小孔的节流方 程模型以及摩擦力模型,从而建立完整的油气悬挂系 统力学输出模型。在实验数据基础上分析油气悬挂系 统的内能变化特点,研究油气悬挂结构参数与内能变 化的关系,阐述其动力学特性。 1工作过程描述及实验设计 双腔单气室油气混合悬挂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选取悬挂上换向点为工作循环起点,工作过程如 下活塞杆由悬挂上换向点向下运动,悬挂进入拉伸 行程,I腔容积增大,II腔容积减小,II腔油液由阻 尼孔、活塞缸与活塞之间的缝隙流向I腔,单向阀在 II腔油液的高压作用下关闭。在该过程中,I腔气体 容积增加,气体和油液的压强降低,II腔油液压强增 大。随压强降低I腔油液释放部分气体。 活塞杆至悬挂下换向点后开始向上运动,悬挂进 入压缩行程,I腔气体容积减小,II腔气体容积增大, I腔油液由阻尼孔、单向阀以及活塞缸与活塞之间的 缝隙流向II腔。在该过程中,I腔液面上升,I腔气体 被压缩的同时,部分气体溶解入油液中。实验测试装 a 剖面图 ; b 示意图 图1双腔单气室油气悬挂物理模型 Fig. 1Schematic of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with dual chamber and single chamber 1358 万方数据 第 6 期于子良,等油气悬挂缸的力学特性数学模型构建方法 置如图2所示。悬架上端固定在横梁上,激励由活塞 底端的振动器提供,力传感器安装在横梁与活塞缸之 间。油压传感器1安装在活塞底端用于测量I腔油压, 也就是气压。油压传感器2用于测量II腔油压。激振 器施加给悬挂缸的激励是三角函数关系曲线。 2系统各部分方程 2.1气体方程 由于气体和油液是直接接触,气体在油液中存在 溶解和析出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油液对气体的溶 解存在饱和值[4]。随着保压时间增加或者外界激励时 间增加,油液−气体系统中油液逐渐趋于饱和,在悬 挂缸的压缩和伸张过程中溶解现象不再显著。在不同 激励下,正弦激励周期内I腔压强的仿真结果和实验 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I腔压强的仿真结果与实验数 据差距不大,因此可以认为在持续激励条件下,不考 虑气体溶解和析出过程的模型能够近似反映气体状态 的变化。 2.2小孔流量和缝隙流量方程 阻尼孔、单向阀以及活塞杆和缸桶之间的缝隙决 定了油气悬挂缸的阻尼特性[5−6]。 小孔流量方程表达式[8,16]如下 q Cd Ad Ac 2ΔP ρ 1 其中q为节流口的流量;Cd为流量系数;Ad为阻尼 孔的截面积;Ac为单向阀的截面积,在伸张行程中, 单向阀关闭,此项为0;∆P为节流口两侧的压差;ρ 为油液的密度。 图2测试装置 Fig. 2Test rig 1模型仿真结果;2实验结果 激励频率/Hza 0.5; b 4.0; c 8.0 图3不同激励下I腔压强的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 Fig. 3Comparison of gas pressure between simulation and test results of chamber I under different excitations 1359 万方数据 第 50 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缝隙流量方程表达式为 q ΔPπ D − d 2 3 106/12μL 2 式中D为外缸内径;d为活塞外径;μ为黏度系数, 也称液体黏性的内摩擦因数;L为活塞与活塞缸之间 缝隙长度。 2.3基于差分模型的悬挂缸输出力计算模型 假设 1 I腔油液和气体压力处处相等; 2 I腔气体的变化过程为理想气体变化过程; 3 忽略气体溶解和析出对气体压强和油液压强 的影响; 4 只考虑II腔油液的可压缩性;I腔中由于油液 的可压缩性产生的体积变形与I腔气体变形量相比太 小,I腔中油液的可压缩性忽略不计。 FoutPgasA1−PoilA2Fro3 PgasV rC 4 式中Fout为悬挂输出力;Pgas为气体压强;Poil为油 液压强;Fro为内缸外缸之间的摩擦力;r为气体多变 指数;C为常数。 考虑到油液的可压缩性,油液体积模量为 K −V dP dV 5 式中K为油液体积模量;V为油液体积;dP为油液 压强变化量;dV为油液体积变化量。 II 腔油液的压强计算方法可以表示为密度的 变化 K ρ dP dρ 6 2.4II腔油液压强计算模型 油气悬挂缸中I腔的压力变化由气体状态确定, 压力是油缸伸缩量位移的函数;II腔油压的变化由阻 尼空、单向阀以及活塞和缸桶壁间的缝隙节流效果决 定,是油缸伸缩速度的函数,当油缸伸缩速度很低 时,I腔和II腔的油压保持接近。考虑油液弹性时, 以式16为基础建立II腔油压计算差分模型模型 1,如图4所示。 若不考虑II腔油液的可压缩性,则可以根据II腔 容积的变化确定两腔间的油液流量,再利用小孔流量 式1和2用来计算压差,从而跟根据I腔压力得到II 腔压力,其计算模型模型2如图5所示。 2种计算模型中,式1和2的运用方式不同,一 种是利用压差计算流量,另一种是利用流量计算压 差。在较低速激励条件下,2种计算模型所得结果差 别不大,均与实验结果较好地吻合。随着激励频率的 增加,考虑油液弹性的模型仍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忽 略油液弹性的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差距较大。图 6所示为4 Hz激励频率下2种模型计算方法得到的II 腔油压对比。 图5忽略油液弹性、 基于容积变化的II腔油压计算 模型模型2 Fig. 5Simulation modelModel 2 of oil pressure in chamber II ignoring elasticity 图4基于油液弹性的II腔油压计算模型模型1 Fig. 4Simulation modelModel 1 of oil pressure in chamber II based on oil elasticity 1360 万方数据 第 6 期于子良,等油气悬挂缸的力学特性数学模型构建方法 2.5摩擦力模型 很多研究者研究了缸类系统摩擦力模型的建立的 问题,如Karnopp 和 Lugre 模型在很多场合下已经被 证明是有效的[13−18]。关于摩擦力模型参数识别的方 面,一般采用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等方法。参数识 别 的 关 键 在 于 保 证 足 够 的 精 度 和 计 算 效 率 。 MARTON等[19]采用根据速度、油压信息进行的线性 参数识别方法,其计算效率较高,并且准确度也能满 足要求。 根据本文实验系统原理及测量数据,摩擦力可用 下式求得 Ff P1A1− P2A2− F7 图7所示为不同激励条件下,摩擦力与活塞杆运 动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由图7可以看出模型具 有较显著的Stribeck效应,即摩擦力随着相对运动速 度的增大减小。Lugre模型是一种考虑了Stribeck效 应的摩擦力模型[18],方程如下 F Fc Fs− Fc e − v/vs2 sign v vσ 2 8 其中Fc为库仑摩擦力;Fs为最大静摩擦力;v为两 表面间的相对速度;vs为Stribeck速度;σ2为黏性摩 擦因数。 由图7可见摩擦力并未随速度绝对值的增加 而增大,σ2的影响较小。针对每组实验结果可以进行 摩擦力模型参数的识别。采用遗传算法,分别对Fc, 1模型1; 2模型2;3实验结果。 图64 Hz激励下不同模型计算得到的II腔油压对比 Fig. 6Comparison of oil pressure in chamber II calculated by different models under 4 Hz a 行程为30.00 mm,频率为0.5 Hz时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b 行程为30.00 mm,频率为0.5 Hz时摩擦力与位移的关系; c 行程为11.25 mm,频率为2.0 Hz时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d 行程为11.25 mm,频率为2.0 Hz时摩擦力与位移的关系; e 行程为3.75 mm,频率为4.0 Hz时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f 行程为3.75 mm,频率为4.0 Hz时摩擦力与位移的关系 图7不同激励条件下摩擦力与速度、 位移的关系 Fig. 7Friction vs. velocity and displacemen under different excitation conditions 1361 万方数据 第 50 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Fs,vs和σ2进行识别。每组数据识别所得参数都有所 差异,但其中黏性摩擦因数均接近0,后续模型计算 中将此项忽略。 摩擦力仿真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如图8 所示。从图8可以看出摩擦力仿真模型基本能够反 映摩擦力的变化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已确定结 构参数的悬挂缸,在不同的载荷及初始条件下,通过 参数识别所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即不能得到一 个统一的Lugre模型。 2.6输出力方程 根据上述气体、油液压力模型和摩擦力模型,可 以得到此类油气悬挂缸的输出力模型。悬挂缸输出力 方程如下 Fout P1 A1− P2 A2 Frc9 其中A1为活塞缸截面积。 不同激励条件下悬挂输出力仿真模型输出结果与 实验结果对比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仿真模型输 出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反映油气悬挂在拉 伸、压缩过程中基本的力学特征。在激励速度较低的 情况下,拉伸与压缩过程输出力差异不太大;随着激 励速度增大,拉伸过程的阻尼力显著增大,这是由于 油液流经阻尼孔或者缝隙过程中产生的压差,这也是 油气悬挂非线性特性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摩擦力换 向过程产生的非线性特性,造成了悬挂缸输出力也存 在较严重的非线性特性。 1实验结果;2模型仿真结果。 a 行程为30.000 mm,频率为0.5 Hz时输出力与速度的关系;b 行程为30.000 mm,频率为0.5 Hz时输出力与位移的关系; c 行程为22.500 mm,频率1.0 Hz时输出力与速度的关系;d 行程为22.500 mm,频率为1.0 Hz时输出力与位移的关系; e 行程为5.625 mm,频率为4.0 Hz时输出力与速度的关系;f 行程为5.625 mm,频率为4.0 Hz时输出力与位移的关系 图9不同激励条件下悬挂输出力仿真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Fig. 9Comparison of output-force between model and test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excitation conditions 1实验结果;2仿真结果 图8摩擦力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Fig. 8Comparison of friction force between model and test results 1362 万方数据 第 6 期于子良,等油气悬挂缸的力学特性数学模型构建方法 3结论 1 针对一种典型的油气悬挂系统,分析其中气 体、节流阻尼和摩擦力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并由这 3个子系统的数学模型确定整个悬挂的输出力模型。 2 气体在油液中的溶解与析出不会对整个悬挂 的输出力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忽略 溶解过程。 3 由小孔节流、缝隙节流构建的悬挂阻尼力模 型中,油液的弹性不可忽略,这是影响油液压力计算 的重要特性;此类悬挂的摩擦力具有典型的Stribeck 效应,以此为依据进行参数识别构建的摩擦力模型能 够较好地还原悬挂输出力模型,但是由于在不同激励 条件下,摩擦力模型中参数的识别结果并不一致,这 也使得难以建立一个统一准确的悬挂缸输出力模型。 4 若要建立统一完整的悬挂力学特性模型,则 还需要考虑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1]封士彩, 王国彪. 工程车辆油气悬架新型数学模型[J]. 矿山机 械, 2001, 292 21−23. FENG Shicai, WANG Guobiao. Research on new math model of oil-gas pendant of engineering vehicles[J]. Min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2001, 292 21−23. [2]封士彩, 徐勇. 工程车辆油气悬挂刚度和阻尼特性分析[J]. 工 程机械, 2001, 327 11−13, 53. FENG Shicai, XU Yong. An analysis about the stiffness and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oil-gas suspensions on construction vehicles[J].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2001, 32 7 11−13, 53. [3]FARJOUD A, AHMADIAN M, CRAFT M, et al. Nonlinear modelingandexperimentalcharacterizationofhydraulic dampers effects of shim stack and orifice parameters on damper perance[J]. Nonlinear Dynamics, 2012, 672 1437−1456. [4]CHO J R, LEE H W, YOO W S, et al. Study on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unit of tracked vehicle[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182 262−271. [5]程祥瑞, 高钦和, 刘志浩, 等. 单气室油气弹簧阻尼特性及其影 响因素分析[J]. 液压与气动, 20168 95−101. CHENG Xiangrui, GAO Qinhe, LIU Zhihao, et al. Analysis on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factors of single chamber hydro-pneumatic spring[J]. Chinese Hydraulics Pneumatics, 20168 95−101. [6]王慧, 蒋成吉, 刘琦. 单气室油气弹簧工作特性的建模与仿真 分析[J]. 计算机仿真, 2016, 336 197−200. WANG Hui, JIANG Chengji, LIU Qi.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nalysisofsinglechamberhydragasspringworking characteristics[J]. Computer Simulation, 2016, 336 197−200. [7]刘桓龙, 陈曦, 樊友权, 等. 单气室油气悬架的阻尼特性分析 [J]. 机床与液压, 201416 59−62. LIU Huanlong, CHEN Xi, FAN Youquan, et al.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the single chamber oil and gas suspension[J]. Machine Tool Hydraulics, 201416 59−62. [8]成大先. 机械设计手册液压控制[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19−50. CHENG Daxian. Mechanical design manual Hydraulic control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7 19−50. [9]封士彩, 王国彪.工程车辆油气悬架刚度特性的研究[J].矿山 机械, 2001, 293 25−26. FENG Shicai, WANG Guobiao. Research on the rigidity perance of oil-water suspension frame for engineering vehicles[J]. Min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2001, 293 25 −26. [10]MOUNIER-POULAT F, GUILHAMAT L.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systems US, US 3387856A[P]. 1968−06−11. [11]FARJOUD A, AHMADIAN M, CRAFT M, et al. Nonlinear modelingandexperimentalcharacterizationofhydraulic dampers effects of shim stack and orifice parameters on damper perance[J]. Nonlinear Dynamics, 2012, 672 1437−1456. [12]CAO D P, RAKHEJA S, SU C Y. Dynamic analyses of roll plane interconnectedhydro-pneumaticsuspension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2008, 471 51. [13]YANADA H, SEKIKAWA Y. Modeling of dynamic behaviors of friction[J]. Mechatronics, 2008, 187 330−339. [14]GUO P F, LANG Z Q, PENG Z K.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force and displacement transmissibility of nonlinear viscous damperbasedvibrationisolationsystems[J].Nonlinear Dynamics, 2012, 674 2671−2687. [15]PFEIFFERF.Dynamicsofhydraulicsystems[M].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08 187−212. [16]BAUER W.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systems[M].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10 56−58. [17]KARNOPP 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stick-slip friction in mechanical dynamic systems[J].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1985, 1071 100−103. [18]JOHANASTROM K, CANUDAS-DE-WIT C. Revisiting the Lugre friction model[J]. IEEE Control Systems, 2008, 286 101−114. [19]MRTON L, FODOR S, SEPEHRI N. A practical for friction identification in hydraulic actuators[J]. Mechatronics, 2011, 211 350−356. 编辑 赵俊 1363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