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类号⋯一⋯⋯⋯⋯一 U D C ⋯⋯⋯⋯⋯⋯一 密级⋯⋯⋯一~⋯. 编号⋯⋯一一⋯⋯~ 十l 约大謦 C E N T R A L 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 学科、专业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及 专业技术职务 开采模式研究 采矿工程 渤力 王新民 教授、博导 中南大学 2 0 1 2 年4 月 分类号 UDC 硕士学位论文 密级 编号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 开采模式研究 S t u d yo f t h eb e s tm i n i n gm o d ef o rt h e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 I ●●o 11 ●● I r o mo p e n - p i tm i n i n gI n t 0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 。 S h i r e n g I r o nMiin S h i r e n g o ul r o nM i n e 作者姓名 学科专业 学院 系、所 指导教师 杨力 采矿工程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王新民 论文答辩日期丝 圣竺兰} 答辩委员会主 中南大学 二零一二年四月 一苓一一年四月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垒垄日期丝 三年』月兰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盐盈导师签名丝鱼堑终日期丝 兰年上月兰日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摘要 我国铁矿资源目前8 5 %以上为露天开采,经过近几十年的开采 和不断增产,国内的大部分露天矿山企业都面临着露天采场闭坑、即 将转入地下开采阶段。鉴于我国露天矿山企业多为深凹露天矿的特 点,在转入地下开采时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为实现露天向地下开采的 平稳过渡,必须对涉及平稳过渡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其中露天 转地下相互协调安全高效采矿工艺技术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现场调查、综合分析、方案设计及优化、类比分析、数 学分析方法等手段对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开拓系统衔接、过 渡阶段采矿方法以及过渡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取得 了如下研究成果 1 为保证露天转地下能衔接紧凑,持续稳产,石人沟铁矿采 用露天分段结束、地下分期建设、分段投产的方法是可行的,但己投 入的工程服务期短、利用率低,露天转地下过渡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 2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原有主井和副井,尽量减少改造的问题, 提出了新掘副井、一期副井改造延深、新掘盲竖井三种方案,并进行 了技术经济比较,推荐采用新掘副井方案。 3 经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推荐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采用主 副竖井加辅助斜坡道开拓方案。 4 通过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模式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 过渡期的生产能力较低,矿床的综合产能可能利用程度很低。露天和 地下联合开采时空联系程度较低,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另外,过 渡期较短,空间联系比较紧密,但因为过渡时间不充足,以及预留露 天坑底境界保安矿柱使露天开采及地下开采的开拓系统及回采工艺 结合程度偏低。 5 通过对矿体按厚度和倾角进行分类统计可知,中厚及厚大 矿体占9 0 %以上,倾角均为倾斜至急倾斜。可采用的采矿方法有分段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之 摘要 凿岩阶段矿房法、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及空场嗣 后充填法等。为满足生产管理与安全技术管理的需要,针对开采技术 条件,通过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得出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 最优采矿方法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关键词开拓系统衔接,采矿方法,模糊数学,露天转地下开采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A BS T R A C T C u r r e n t l y , m o r et h a n8 5p e r c e n to fI r o no r er e s o u r c e si nC h i n aa r e o p e n - p i tm i n i n g .A f t e rd e c a d e so fm i n i n ga n dc o n s t a n t l yi n c r e a s i n g p r o d u c t i o n ,m o s to f t h ed o m e s t i co p e n - p i tm i n i n ge n t e r p r i s e sa r ef a c i n g t h ei s s u eo fc l o s i n gt h e o p e n p i tm i n i n ga n da b o u tt os w i t c ht ot h e 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s t a g e .I nv i e w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h a tt h eo p e n p i t m i n i n ge n t e r p r i s e si nC h i n am o s t l ya r eo f t h ef u r r o wo p e n p i tm i n e ,m o r e d i f f i c u l t i e sw i l lb ef a c e di nt h e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 .T oa c h i e v et h e s m o o t ht r a n s i t i o no ft h eo p e n p i tm i n i n gt ot h e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 ,t h e 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m u s t b es t u d i e d ,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n gt h es a f ea n de f f i c i e n t 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i so n eo ft h ef o c u s e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 t h o u g ht h em e a n so f s i t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 ,p r o g r a m d e s i g n i n ga n do p t i m i z a t i o n ,a n a l o ga n a l y s i sa n dm a t h e m a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s ,s y s t e m a t i c a la n di n d e p t hs t u d yo ft h et r a n s i t i o ne x p o r a t i o n s y s t e mf r o mo p e n - p i tt ou n d e r g r o u n di nS h i r e n g o ui r o nm i n e ,t h e m i n i n gm e t h o di n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t a g ea n dt h et r a n s i t i o nm o d ea n dm a d e t h ef o l l o w i n gf i n d i n g s 1 I no r d e rt oe n s u r et h ec o m p a c tt r a n s i t i o n ,s u s t a i n e da n ds t a b l e p r o d u c t i o n r t h em e t h o dS h i r e n g o ui r o no r eu s e di sf e a s i b l e ,w h i c ht h e o p e n p i tp a r tw a se n d e d i np h a s e s ,t h eu n d e r g r o u n dp a r t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 a n dp r o d u c t e di np h a s e s ,b u tt h ep e r i o do ft h es e r v i c e ,e n g i n e e r i n gh a d b e e np u ti n t o ,w a ss h o r t .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r a t ew a sl o wa n d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f r o mo p e n p i tm i n i n gt o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i sl a c ko fo v e r a l lp l a n n i n g o fi m p r o v m e n t . 2 F o rt h ep r o b l e mh o w t om a k ef u l lu s eo ft h eo r i g i n a lm a i ns h a f t a n da u x i l i a r ys h a f ta n dh o wt om i n i m i z e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sm u c ha s p o s s i b l e ,t h r e ep r o g r a m sw e r ep r o p o s e dt h a tt u n n e l i n gan e wa u x i l i a r y s h a f t ,t r a n s f o r m i n ga n de x t e n d i n gt h ea u x i l i a r ys h a f ta n dt u n n e l i n gan e w b l i n ds h a f t ,a n dt h e yw e r ec o m p a r e di nt e c h n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a s p e c t s , f i n a l l y , t h ep r o g r a mt u n n e l i n gan e wa u x i l i a r ys h a f tw a s r e c o m m e n d . 3 A f t e r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t e c h n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a n a l y s i s ,t h e e x p l o r ep r o g r a mu s i n gt h em a i na n da u x i l i a r ys h a f t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a u x i l i a r yr a m pw a sr e c o m m e n d e df o rt h e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o p e n .p i tm i n i n g t ou n d e r g r o u n d m i n i n g . 4 T h o u g he v a l u a t i n gt h em o d eo f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o p e n - p i tm i n i n gt o 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 ,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sw e r ep r e s e n t e d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c a p a c i .t yw a sl o wi nt r a n s i t i o np e r i o d ,a n dt h ei n t e g r a t e d c a p a c i t yo ft h ed e p o s i tw a su s e di nal o wl e v e l .W h e nc o m b i n e do p e n .p i t a n d u n d e r g r o u n d ,。t h ec o n t a c tw a si nal o wd e g r e e ,l a c k i n go fu n i f o r m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h m n i n g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p e r i o dw a ss h o t ,t h e s p a c ec o n t a c tw a sr e l a t i v e l yc l o s e ,h o w e v e r , b e c a u s et h et r a n s i t i o nt i m e w a sn o te f f i c i e n t ,a n dt h es e c u r i t y w e r es e ta s i d e ,w h i c hm a d et h e p i l l a r si nt h eo p e n - p i tb o t t o mr e a l m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i nt h eo p e n - p i tm i n i n ga n d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w a si n al o w d e g r e e . 5 C o u n t i n g ‘t h eb o d yt h i c k n e s sa n dd i pb yc a t e g o r y , w ec a nk n o w t h a t ,t h et h i c ka n dh e a v yo r e b o d i e sa c c o u n t e df o rm o r et h a n9 0 %. i n c l i n a t i o n so fw h i c ha r ei n c l i n e do r s t e e p l yi n c l i n e d .T h em i n i n g m e t h o d sc a nb eu s e ds u c ha ss u b l e v e lr o c kd r i l l i n ga n d s t a g er o o m s t o p i n g ,s u b l e v e lc a v i n g ,t h eu p w a r dh o r i z o n t a ls l i c i n ga n df i l l i n gm e t h o d a n d o p e n s t o p es u c c e e db yf i l l i n gm e t h o da n dS Oo n .T om e e tt h en e e d so f p r o d u c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a n ds e c u r i t yt e c h n o l o g ym a n a g e m e n t ,f o rt h e m i n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b yt h ef u z z y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e t h o d st oo p t i m i z et h e c h o i c e ,o b t a i n i n gt h em o s to p t i m a lm i n i n gm e t h o do fS h i r e n g o ui r o no r e ‘‘ 一 ‘‘ 一 ●●● t o r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o p e n ’p l tm i n i n gt o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 s u b l e v e l r o c kd r i l l i n ga n d s t a g er o o ms u c c e e db yf i l lm e t h o d . K E Y W O R D S C o n v e r g e n c e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s y s t e m ,M i n i n g m e t h o d ,F u z z ym a t h e m a t i c s ,T h et r a n s f e r r i n gf r o mo p e n .p i tm i n i n gi n t o u n d e r g r o u n dm i n i n g l V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A C T ⋯⋯⋯⋯⋯⋯⋯⋯⋯⋯⋯⋯⋯⋯⋯⋯⋯⋯⋯..⋯⋯⋯⋯⋯⋯⋯⋯⋯⋯⋯.I I I 目录⋯⋯⋯⋯⋯⋯⋯⋯⋯⋯⋯⋯⋯⋯⋯⋯⋯⋯⋯⋯⋯⋯⋯⋯⋯⋯⋯⋯V 第一章绪论⋯⋯⋯⋯⋯⋯⋯⋯⋯⋯⋯⋯⋯⋯⋯⋯⋯⋯⋯⋯⋯⋯⋯..1 1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 1 .2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2 1 .2 .1 国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发展现状⋯⋯⋯⋯⋯⋯⋯⋯⋯⋯⋯⋯⋯⋯⋯⋯⋯3 1 .2 .2 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发展现状⋯⋯⋯⋯⋯⋯⋯⋯⋯⋯⋯⋯⋯⋯⋯⋯⋯4 1 .2 .3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难点与基本准则⋯⋯⋯⋯⋯⋯⋯⋯⋯⋯⋯⋯⋯⋯6 1 .3 研究内容及路线⋯⋯⋯⋯⋯⋯⋯⋯⋯⋯⋯⋯⋯⋯⋯⋯⋯⋯⋯⋯⋯⋯⋯⋯.8 第二章露天转地下开拓系统衔接技术研究⋯⋯⋯⋯⋯⋯⋯⋯⋯⋯.1 0 2 .1 开拓系统衔接分类⋯⋯⋯⋯⋯⋯⋯⋯⋯⋯⋯⋯⋯⋯⋯⋯⋯⋯⋯⋯⋯⋯⋯10 2 .2 典型开拓方案研究⋯⋯⋯⋯⋯⋯⋯⋯⋯⋯⋯⋯⋯⋯⋯⋯⋯⋯⋯⋯⋯⋯⋯1 2 2 .3 石人沟铁矿开拓系统现状⋯⋯⋯⋯⋯⋯⋯⋯⋯⋯⋯⋯⋯⋯⋯⋯⋯⋯⋯⋯1 4 2 .4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当前开拓系统衔接评价⋯⋯⋯⋯⋯⋯⋯⋯⋯⋯⋯1 4 2 .5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拓方案优化⋯⋯⋯⋯⋯⋯⋯⋯⋯⋯⋯⋯⋯⋯⋯16 2 .6 本章小结⋯⋯⋯⋯⋯⋯⋯⋯⋯⋯⋯⋯⋯⋯⋯⋯⋯⋯⋯⋯⋯⋯⋯⋯⋯⋯⋯2 0 第三章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模式评价⋯⋯⋯⋯⋯⋯⋯⋯⋯⋯⋯⋯.2 1 3 .1 露天和地下开采时空衔接评价⋯⋯⋯⋯⋯⋯⋯⋯⋯⋯⋯⋯⋯⋯⋯⋯⋯⋯2 l 3 .1 .1 评价指标⋯⋯⋯⋯⋯⋯⋯⋯⋯⋯⋯⋯⋯⋯⋯⋯⋯⋯⋯⋯⋯⋯⋯⋯⋯.2 1 3 。1 .2 评价结果⋯⋯⋯⋯⋯⋯⋯⋯⋯⋯⋯⋯⋯⋯⋯⋯⋯⋯⋯⋯⋯⋯⋯⋯⋯。2 4 3 .2 露天和地下开采工艺系统衔接评价⋯⋯⋯⋯⋯⋯⋯⋯⋯⋯⋯⋯⋯⋯⋯⋯2 5 3 .3 本章小结⋯⋯⋯⋯⋯⋯⋯⋯⋯⋯⋯⋯⋯⋯⋯⋯⋯⋯⋯⋯⋯⋯⋯⋯⋯⋯⋯2 6 第四章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初选⋯⋯⋯⋯⋯⋯⋯⋯⋯⋯⋯⋯⋯⋯.2 8 4 .1 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适应性分析⋯⋯⋯⋯⋯⋯⋯⋯⋯⋯⋯⋯⋯⋯⋯⋯⋯2 8 4 .2 采矿方法初选⋯⋯⋯.⋯⋯⋯⋯⋯⋯⋯⋯⋯⋯⋯⋯⋯⋯⋯⋯⋯⋯⋯⋯⋯⋯3 6 4 .2 .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3 8 4 .2 .2 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4 3 V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4 .2 .3 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4 8 4 .2 .4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5 2 4 .3 本章小结⋯⋯⋯⋯⋯⋯⋯⋯⋯⋯⋯⋯⋯⋯⋯⋯⋯⋯⋯⋯⋯⋯⋯⋯⋯⋯⋯.5 7 第五章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确定⋯⋯⋯⋯⋯⋯⋯5 8 5 .1 开拓系统确定⋯⋯⋯⋯⋯⋯⋯⋯⋯⋯⋯⋯⋯⋯⋯⋯⋯⋯⋯⋯⋯⋯⋯⋯⋯.5 8 5 .1 .1 矿山工程建设现状⋯⋯⋯⋯⋯⋯⋯⋯⋯⋯⋯⋯⋯⋯⋯⋯⋯⋯⋯⋯⋯.5 8 5 .1 .2 开拓系统⋯⋯⋯⋯⋯⋯⋯⋯⋯⋯⋯⋯⋯⋯⋯⋯⋯⋯⋯⋯⋯⋯⋯⋯⋯.6 0 5 .2 最佳开采模式选择⋯⋯⋯⋯⋯⋯⋯⋯⋯⋯⋯⋯⋯⋯⋯⋯⋯⋯⋯⋯⋯⋯⋯6 1 5 .2 .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 1 5 .2 .2 影响因素权重向量的确定⋯⋯⋯⋯⋯⋯⋯⋯⋯⋯⋯⋯⋯⋯⋯⋯⋯⋯.6 2 5 .2 .3 隶属矩阵确定⋯⋯⋯⋯⋯⋯⋯⋯⋯⋯⋯⋯⋯⋯⋯⋯⋯⋯⋯⋯⋯⋯⋯.6 5 5 .2 .4 综合评判⋯⋯⋯⋯⋯⋯⋯⋯⋯⋯⋯⋯⋯⋯⋯⋯⋯.⋯⋯⋯⋯⋯⋯⋯⋯6 7 5 .3 本章小结⋯⋯⋯⋯⋯⋯⋯⋯⋯⋯⋯⋯⋯⋯⋯⋯⋯⋯⋯⋯⋯⋯⋯⋯⋯⋯⋯7 0 第六章结论及展望⋯⋯⋯⋯⋯⋯⋯⋯⋯⋯⋯⋯⋯⋯⋯⋯⋯⋯⋯⋯71 6 .1 结{ 仑⋯⋯⋯⋯⋯⋯⋯⋯⋯⋯⋯⋯⋯⋯⋯⋯⋯⋯⋯⋯⋯⋯⋯⋯⋯⋯⋯⋯⋯⋯⋯⋯⋯⋯⋯⋯⋯⋯..7 1 6 .2 展望⋯⋯⋯⋯⋯⋯⋯⋯⋯⋯⋯⋯⋯⋯⋯⋯⋯⋯⋯⋯⋯⋯⋯⋯⋯⋯⋯⋯⋯7 3 参考文献⋯⋯⋯⋯⋯⋯⋯⋯⋯⋯⋯⋯⋯⋯⋯⋯⋯⋯⋯⋯⋯⋯⋯⋯..7 4 致谢⋯⋯⋯⋯⋯⋯⋯⋯⋯⋯⋯⋯⋯⋯⋯⋯⋯⋯⋯⋯⋯⋯⋯⋯⋯⋯⋯⋯⋯⋯⋯⋯⋯⋯..7 9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8 0 V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矿产资源开采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诸如钢铁、煤炭、有色金属、黄金、化工及非金属工业等【l 】。铁矿是国民经济最 重要的基础资源之一,几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和发展, 其年产量连续几年均居世界第一位,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 影响作用【2 J 。但是,我国铁矿资源目前8 5 %以上为露天生产,经过近几十年的 开采和不断增产,国内的大部分露天矿山企业都面临着露天采场闭坑、即将转入 地下开采阶段【3 】。鉴于我国露天矿山企业多为深凹露天矿的特点,在转入地下开 采时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为实现露天向地下开采的平稳过渡,必须对涉及平稳过 渡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其中露天转地下相互协调安全高效采矿工艺技术 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4 - 5 1 。 我国年生产能力在3 0 0 万t 以上的露天铁矿山有1 6 座,其中有1 0 座设计深 度达到2 0 0 m 封闭圈以下 以上,相当数量矿山的开采己步入中晚期。国内即 将进入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生产能力近2 0 0 0 万t 。由于我国大型露天铁矿绝 大部分都是急倾斜或倾斜矿体,且埋藏延深一般都比较大,属于短而深的矿床, 因此露天开采最终境界以下的深部仍然驻留了大量矿产资源,比如唐钢集团石入 沟铁矿驻留有6 4 5 2 .6 1 万t 铁矿,鞍钢集团大孤山铁矿驻留有约7 0 0 0 万t ,眼前 山铁矿驻留有约1 .6 亿t ,武钢集团大冶铁矿驻留有大约4 6 0 0 万t 等等。据统计, 我国大型露天铁矿最终境界以下深部驻留有大约2 8 ~3 0 亿t 的铁矿资源冷引。 大型骨干露天矿山进入深凹开采后,虽经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产能得以延续, 但总体上露天境界内保有的开采储量却日益减少。因此,露天境界外的深部矿体 必须通过露天转地下的方式进行开采,以确保深部资源的有效、合理的利用。 因此,必须加快露天转地下开采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以满足我国钢 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对铁矿石的需求【9 ’1 ⋯。 目前,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的技术内涵及外延目前尚不完整和明确,仅 仅为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的单一集合。这些矿山只对露天转地下开采中存在的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某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如产量衔接、边帮残矿开采、开拓方法等,积累了。一些经 验,但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关键综合技术仍处在理论探索阶段1 1 1 - 1 2 J 。 同时,我国经济建设对钢铁等金属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带动了铁矿石业前 所未有的发展,刺激了国际铁矿价格的大幅上扬。仅2 0 0 5 年一次性上涨幅度高 达7 1 。5 %,2 0 0 8 年比2 0 0 7 年一次上涨6 5 %,促使国内各大钢铁公司重新审视铁 矿石原料来源的市场定位,充分挖潜自身的资源优势,走节约化资源利用道路。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的经验表明,当矿山充分利用露天与地下开采的有 利工艺特点时,可以使矿山的基建投资减少2 5 “ - 5 0 %,生产成本降低2 5 %左右。 从我国露天金属矿山企业面临的现状看,露天转地下综合技术研究有着广阔的 市场推广前景和深远社会经济意义。因此,尽早实现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平稳过 渡已迫在眉睫【”。6 1 。 1 .2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通常情况下是矿体出露地表并且延伸比较深,一般 多为厚大或中厚的倾斜或急倾斜矿床。由于露天开采具有初期投资少、投产见效 快、采矿成本低及贫化损失率低等优点,该类矿床初期一般都采用露采方式进行 采矿,但随着露采的不断向下延深,剥采比逐渐增大,当剥采比接近或超过经济 合理剥采比后,矿山必须逐步由露天开采向地下开采过渡并最终转入地下开采。 因此,要求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在进行露转地开采的设计时,对前 露天 后 地下 期开采应统筹规划,露采后期的开拓系统既要考虑充分利用地下开拓 巷道;向地采过渡期间,地采应充分利用露采的相关设施及井巷工程等,实现露 天开采安全平稳地过渡到地下开采,保持矿山产能及经济效益的稳定。 露天转地下开采通常需经露天开采阶段、露天和地下联合开采阶段 过渡期 及地下开采阶段三个时期,开采强度随着不同开采阶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 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研究与矿床赋存情况以及开采技术条件相适宜的采矿强度和 产能对露天转地下的生产工艺及工程布置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国内外露转地矿 山的经验,如果矿山能充分利用露与地的有利因素,统筹规划露天与地下开采的 工程布置和衔接,能使矿山的基建投资节省约2 5 %~5 0 %,采矿成本降低约 15 %[ 1 7 - 2 0 ] 。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2 .1 国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发展现状 I 虱 t -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企业比较多,涉及金属、非金属矿山以及煤矿 等,现将一些矿山开采情况列于表1 .1 。 表1 .1 国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 上述部分矿山依据地质条件、资源状况、环境及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对露 天合理开采深度的确定、露天向地下开采过渡阶段的产能衔接、露天坑底隔离层 及缓冲层合理厚度、露采与地采开拓系统的良好衔接、露天边坡的管理及驻留矿 体回收、井下通风及防排水系统等一系列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取得了 显著的效果。 瑞典的基卢纳矿的矿床包括3 个透镜状矿体,长约7 0 0 0 m ,倾角5 5 0 ~6 5 D , 其中基鲁纳瓦拉矿走向长3 0 0 0 m ,平均厚度9 0 m ,该矿山自1 9 5 2 年开始从露天 开采向地下开采过渡,至1 9 6 2 年进入地下开采阶段,地下开采的生产能力达到 2 3 0 0 - 2 5 0 0 万妇。该矿具有如下特点露天深部采出矿石采用溜井下放到井下, 然后通过井下运输巷道运出,从而达到减少露天废石剥离量和缩短矿石运输距离 的目的;地下开采采用竖井加辅助斜坡道开拓系统,使凿岩台车、铲运机等大型 无轨设备能够直接出入工作面;井下全部采用自动化的运输提升系统,大大提高 了矿石运输提升能力【2 1 - 2 2 】。 芬兰的皮哈萨尔米黄铁矿的矿床位于地下约5 0 0 m ,沿走向全长约6 5 0 m ,矿 体两端较窄,中部宽度达7 5m ,北部矿体倾角为5 0 D ~7 0 0 ,其它部位矿体倾角基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本接近垂直,该矿开采具有如下特点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同时进行开拓且露天 开采超前于地下开采,并且同时利用统一的地下坑道系统,延长过渡期,保证有 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与地下开采技术条件相适应采矿方法试验;露天和地下同时使 用井下破碎设施及提升系统等,降低了露天废石剥离量并节省了基建投资;露天 深部采出矿石经溜井下放至井下运输系统,竖井提升比地表汽车运输成本低,从 而达到降低采矿成本的目的;地表与井下工作面采用辅助斜坡道连通,提高了采 矿的机械化程度和无轨设备的工作效率‘2 3 以】。 1 .2 .2 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发展现状 近3 0 年来,国内的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虽然比较少,但也通过研究与试 验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为进一步研究与我国露天转地下开采相适应的开采方 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国内部分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的生产情况见表1 .2 。 江苏的凤凰山铁矿是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较早的矿山之一,该矿于1 9 6 0 年 底开始地下开采,1 9 7 3 ~1 9 7 6 年间为露天开采向地下开采过渡阶段,因为过渡阶 段采用正确的方法,使过渡阶段生产能力达到了3 0 万t /a 的稳产要求。该矿过渡阶 段的开采特点如下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同时进行建设,先进行露天开采,等到 转向地下开采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残矿回收,而地下又有足够的时间试采,既 确保了露天驻留矿体回收,又为过渡阶段的持续稳产提供了良好条件;选择与地 下开采第一阶段相适应的开采方法,对实现露天转地下开采在过渡阶段的持续 稳产是至关重要的。 浙江绍兴漓诸铁矿属于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L 【J ,该矿山的矿体沿走向长约 3 0 0m ,倾角为5 5 。~7 5 0 ,矿体埋藏深度为3 3 5m ,平均厚度约6 0m , 8 0 m 以上 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完毕后,形成了沿走向的3 个露天坑及顶底板之间的三角 驻留矿体,转入到地下开采以后,首先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收顶底板驻留 矿体,再将顶底板围岩一次性大爆破崩落,形成了2 0 r n 以上的岩石覆盖层,以此 为地下开采的缓冲层,从而保证了地下开采的安全。 4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隶属于铜陵有色金属 集团 公司的安徽铜山铜矿为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 实例。该矿把原地下.4 0 m 中段用作露天开采的主要运输巷道,其开采特点是 露天开采爆破对地下工作面的破坏作用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该矿露天开采运用 多排孔毫秒微差爆破控制技术,每段装药量控制在6 0 0 k g P _ J , 内,以避免井下巷道 出现冒顶现象,保证了井下运输巷道的稳定性;同时把地下作业人员撤离到爆破 震动影响范围以外的安全地点,保证了井下人员安全[ 2 5 - 2 8 】。 此外,马院在露天矿不扩界开采境外矿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对河 南的银洞坡金矿、新疆的雅满苏铁矿、马钢的南山铁矿等露天矿山进行了设计研 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从这些矿山实例折射出的问题可以看出 1 国外大部分过渡期时间长; 2 国内大部分矿山转入地下使用崩落法,损失、贫化大,产能小。因此新的研究方 向在于 1 缩短过渡期; 2 使用高效率的方法,保护地表环境,减少固体废 料的排放,有利于地表的环境恢复,这点是国家政策的导向; 3 考虑到资源的 不可再生及保障程度,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意义重大; 4 特别是我 国大部分矿山,在露天开采时并未充分考虑和规划露天转地下开采的技术问题。 5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2 .3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难点与基本准则 当矿体延伸较深,且上部出露地表或埋藏较浅时,上部多采用初期建设投资 少、投产快、贫损指标较优的露天开采。但随露天开采工作面不断向下推进,达 临界深度时,若继续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则难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这时矿 山将逐步由露天开采向地下开采过渡,最终实现地下开采。这一类型的矿山,一 般都要经过露天开采期、露天和地下同时开采的过渡期及地下开采期三个阶段。 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只单一地进行露天或地下开采。只有当露天开采临近结束, 其深部向地下开采过渡时,存在露天与地下同时开采,即迸入第二阶段。此时, 露天产量逐年减少,地下产量逐年增加,直至露天开采结束,地下开采达到设计 产量。我们把露天与地下开采同时在同一矿床中并行作业的这段时间称为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期。在露天开采向地下开采的过渡期间,地下采矿直接 在露天坑底之下进行,开采技术和安全条件复杂,露天与地下开采的相互干扰与 影响较大,难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1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难点 矿山由露天转为地下开采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露天开采阶段、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阶段及地下开采阶段,因而其建设模式、开拓方式和生产 工艺等均具有其独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的矿山,露天部分已进行多年开采,并已形成了 完善的生产、生活系统,比如选厂、机修车间、水电管网系统、露天采坑、废石 场以及生产与销售系统等等。因此,在进行露天转入地下开采规划设计时,必须 充分地考虑露天开采已有设施的利用,统筹规划井下开拓系统与露天采矿系统, 如井筒位置、出车方位以及过渡阶段采矿方法等等。 2 露转地开采的矿山,深部矿体勘探控制程度通常不高,露采后期需加 大生产探矿的力度,掌握深部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 3 从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其开拓工程相当于一个新建设的地下矿山, 且地下采矿方法与回采工艺与露天开采截然不同,地下开拓工程的建设及投产过 程均在空间和时间上与露天开采并行;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干扰与影响, 除了过渡期露天与地下开采需要相互协调和保证生产安全外,对地下开采工艺的 6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熟悉和适应也需要相当的过程,是过渡期应研究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 4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时期,露天开采已临近最终境界,地下开拓系 统将逐步形成,并具备一定生产能力,此时可充分利用地下巷道和采空区,研究 过渡期的矿石和废石运输系统以及采矿方法方案,研究露天废石回填地下采空区 的可能性,或论证用地下开拓系统提升矿石的经济合理性,尤其是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