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pdf

返回 相似 举报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 技术指南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 I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1 1.1编制目的..........................................................................................................................1 1.2适用范围..........................................................................................................................1 1.3规范性引用文件..............................................................................................................1 1.4术语和定义......................................................................................................................1 1.5基本原则与技术路线..................................................................................................... 2 1.6组织编制单位..................................................................................................................3 第二章第二章 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4 2.1河湖岸带分类..................................................................................................................4 2.2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6 第三章第三章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12 3.1河湖岸带调查与问题分析........................................................................................... 12 3.2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总体设计...........................................................................16 3.3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要点及措施...............................................................................17 3.4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17 3.5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28 第四章第四章 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与监测评价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与监测评价........................................................................41 4.1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 41 4.2河湖生态缓冲带监测评价........................................................................................... 42 附录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我国不同湖区常见湿生草本植物(资料性附录)我国不同湖区常见湿生草本植物.................................................43 附录附录 B (资料性附录)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表(资料性附录)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表..................................................................... 46 1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合理规划河湖滨水生态空间、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降低面源污染负荷,指导 各地河流与湖滨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相关工作,编制了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 南 (以下简称“本指南”) 。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河流与湖滨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措施、维护与 监测评价等内容。 本指南适用于自然植被良好和河湖滨水空间受到侵占、面源污染较严重、生态功能退 化的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及保护修复相关工作。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指南。 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051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GB/T 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 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33469耕地质量等级 GB/T 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GB/T 50817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JTS 154防波堤与护岸设计规范 LY/T 2639华北地区河溪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 SL/T 800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1.4 术语和定义 2 河湖生态缓冲带河湖生态缓冲带指陆地生态系统与河湖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带和过渡区,包括 从河湖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向陆域延伸一定距离的空间范围,其主要功能是隔离人为干扰 对河湖负面影响、保护河湖生物多样性、减少面源污染。 多年平均最高多年平均最高/最低水位线最低水位线指多年年度最高/最低水位线的平均值。本指南中特指近 20 年的年度最高/最低水位线的平均值。 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指生长在潮湿环境且不能长时间忍受水分不足的植物类型。 基底基底指支持生物的载体,是植物扎根的基础和重要的营养源,是微生物和底栖生物 的附着介质和栖息场所。 生态拦截沟生态拦截沟指利用沟渠表面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系统拦截、净化径流等低污染水, 发挥水质净化功能的沟渠系统。 生态蓄滞池生态蓄滞池指利用土壤/填料、植物和微生物系统蓄滞、净化径流等低污染水的设施。 可与生态拦截沟串联使用。 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指采用大孔隙结构层或排水渗透设施,使雨水能够就地下渗的铺装结构。 生物滞留带生物滞留带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的 带状设施。 生态混凝土生态混凝土指适合植物生长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孔隙结构的混凝土及其制品。 生态袋生态袋指适合植物生长的高强度、难降解、可透水、不透土的袋子,可用于生态护 坡。 潜堤潜堤指堤顶位于静止水面下的堤坝。 生态塘生态塘指利用净水型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构建的具有复杂食物链的水塘系统,适用 于低污染水的拦截净化。 破波点破波点指湖泊近岸区的水波从非破碎波变为破碎波的临界值点所在位置。 软体排软体排指在土工织物垫上加筋、排布压重物组成的具有防冲刷功能的构件。 1.5 基本原则与技术路线 1.5.1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以维护河湖水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核心,顺应自然规律, 保护和恢复河湖水生态功能。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坚持选择本土物种,维 护生态安全。 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河湖生态功能定位和河湖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坚 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科学确定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目标和措施,兼顾短期修复效 果和长期可持续性,并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 依法依规,协同推进。坚持多部门协同推进,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及水利等有关法 律法规、政策标准相协调,衔接“三线一单” 、 “三区三线” 、城市蓝线、河湖管理范围等空 间管控要求。 3 1.5.2 技术路线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路线见图 1-1,包括工作准备、河湖岸带分类、缓冲带范 围确定、保护修复技术措施、维护与监测评价等。 根据岸带类型确定缓冲带推荐宽度 水文特征分析岸线与土地利用调查 工作准备工作准备 河湖岸带分类与缓冲带范围确定河湖岸带分类与缓冲带范围确定 缓冲带的维护与监测评价缓冲带的维护与监测评价 确定生态修复目标 缓冲带保护修复总体设计与技术选择缓冲带保护修复总体设计与技术选择 其他 明确河湖主导功能 河湖岸带调查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河湖岸带调查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资料收集现场调研 水质、基质、生物调查 筛选修复与强化技术 图图 1-1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路线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1.6 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组织编制。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农业科 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交 (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 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吉林大学、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起草编制。 4 第二章 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 2.1 河湖岸带分类 2.1.1 一般规定 河湖岸带可根据人为活动对河湖岸带干扰程度、河湖岸带土地利用方式、生态退化特 征等因素,分为生态保护型与生态修复型两大类。其中,生态保护型河湖岸带指生态环境 现状较好或无人为干扰或仅有轻度干扰的类型。生态修复型河湖岸带指由于受人为干扰, 存在不同程度生态退化,需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的类型。 2.1.2 河湖岸带类型 2.1.2.1 生态保护型生态保护型 ((1)植被良好型)植被良好型 植被良好型河岸带指土地利用类型为天然林地、草地和自然湿地等植被良好的河岸带。 植被良好型湖岸带指其基底基本为保持自然状态的滩地且植被良好的湖岸带。 ((2)沙漠型)沙漠型 指河湖水体直接与沙漠、戈壁相邻的河湖岸带。 ((3)岩石型)岩石型 指从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向陆域延伸有自然存在的大片岩石区(一般宽度不小于 10 m) 的河湖岸带。 2.1.2.2 生态修复型生态修复型 ((1)堤防型)堤防型 指具有防洪堤且堤顶高于陆域区域的河湖岸带。堤防具有防洪功能,一般短期内无法 去除大堤、恢复原有地形地貌。根据堤防与河湖水位关系及可能采取的修复措施,可分为 硬质堤防型和土质堤防型(见图 2-1)。 图图 2-1 硬质堤防型硬质堤防型(左)及土质堤防型(右)河(左)及土质堤防型(右)河湖岸湖岸带带示意示意 ((2))农田型农田型 指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或园地的河湖岸带(见图 2-2) 。 5 图图 2-2 农田型农田型河河湖岸带示意湖岸带示意 ((3)村落型)村落型 指土地利用类型为农村住宅用地的河湖岸带(见图 2-3) 。 图图 2-3 村落型村落型河河湖岸带示意湖岸带示意 ((4)养殖塘型)养殖塘型 指土地利用类型为水产养殖塘的河湖岸带(见图 2-4) 。 图图 2-4 养殖塘型养殖塘型河河湖岸湖岸带带示意示意 ((5)城镇型)城镇型 指土地利用类型为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 地、交通运输用地(公路、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的河岸带(见图 2-5) 。 6 图图 2-5 城镇城镇型型河河岸岸带带示意示意 ((6)河口型)河口型 指有出入湖河流,且生态退化的湖岸带(见图 2-6) 。 图图 2-6 河口型湖岸带示意河口型湖岸带示意 ((7)复合型)复合型 指具有上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类型的河湖岸带。 2.2 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2.2.1 缓冲带空间结构 河湖生态缓冲带由水位变幅区和陆域缓冲区两部分构成。水位变幅区是多年平均最低 水位线和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陆域缓冲区是由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向陆域延 伸一定范围的岸带空间,具体宽度根据河湖岸带类型确定。典型河湖生态缓冲带结构见图 2-7。 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和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优先选用水文站资料进行判断,若无水文 站资料,可采用近20年遥感数据进行反演判断。 7 图图 2-7 典型河典型河湖湖生态缓冲带结构生态缓冲带结构 2.2.2 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2.2.2.1 河流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河流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河流生态缓冲带范围包括河流水位变幅区与陆域缓冲区。 河流生态缓冲带的宽度指垂直河流方向的水平距离。 ((1)水位变幅区范围)水位变幅区范围 河流水位变幅区是河流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和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 ((2)陆域缓冲区范围确定方法)陆域缓冲区范围确定方法 1)生态保护型)生态保护型 ①①植被良好植被良好型型 植被良好型河岸带,陆域缓冲区宽度不宜低于 30 m。河流沿岸具有天然湿地、水源涵 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宜全部划为缓冲带。 ②②沙漠型沙漠型 沙漠型河岸带,陆域缓冲区宽度不宜低于 50 m。 ③③岩石型岩石型 岩石型河岸带,陆域缓冲区宽度不宜低于 50 m。 2)生态修复型)生态修复型 ①①堤防型堤防型 堤防型河岸带,宜依据河道管理条例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将两岸 堤防之间的沙洲、滩地、行洪区和堤防,以及堤防背水侧护堤地范围全部划为缓冲带。 ②②农田型农田型 农田型河岸带,农业面源污染物随降雨径流直接入河,缓冲带设置以降低农业面源污 染为主要功能定位。缓冲带陆域缓冲区宽度确定方法包括 推荐值法。参考表 2-1 推荐值确定陆域缓冲区宽度。根据河流功能定位和保护目标情 况,表 2-1 分别给出缓冲带陆域缓冲区最小宽度推荐值。推荐宽度值 1 适用于满足水功能 区水质目标要求、无特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河流;推荐宽度值 2 适用于不满足水功能区 8 水质目标要求或具有特殊水生态保护目标的河流,如涉及生态保护红线、鱼类“三场”及洄 游通道、重要湿地等特殊保护区域。 不同坡度条件下对应的陆域缓冲区宽度可按照表 2-1 给出的坡度值采用插值法计算。 表表 2-1 农田型河岸带陆域缓冲区最小宽度推荐值农田型河岸带陆域缓冲区最小宽度推荐值 类型坡度()推荐宽度值1(m)推荐宽度值2(m) 农田型 12545 3.53060 93580 3070125 若土壤类型为砂土,缓冲带陆域缓冲区宽度可在表 2-1 推荐值基础上适当降低。若土 壤类型为黏土,陆域缓冲区宽度可在表 2-1 推荐值基础上适当增加。对于涉及基本农田 (耕地红线)或其他原因导致缓冲带宽度无法达到推荐值的河段,可在因地制宜实施农田 径流收集、强化处理等技术措施减少污染物入河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陆域缓冲区宽度。 经验值法。具有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基础的区域,可根据经验值或已开展的现场实 测与分析,确定缓冲带陆域缓冲区宽度。 模型模拟法。应用数学模型如植被过滤带模型、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等,综合考 虑降雨强度、河岸带地形坡度、土壤类型、植被情况等因子,模拟计算得到陆域缓冲区宽 度。 ③③村落型村落型 对于排水系统缺乏或不完善的村落型河岸带,缓冲带设置以降低面源污染为主。陆域 缓冲区宽度确定方法同农田型河岸带,即采用推荐值法(见表2-2) 、经验值法或模型模拟 法。 参考表2-2推荐值确定村落型河岸陆域缓冲区宽度,推荐宽度值1和推荐宽度值2适用情 况同农田型河岸带。不同坡度条件下对应的陆域缓冲区宽度可按照表2-2给出的坡度值采用 插值法计算。若土壤类型为砂土,陆域缓冲区宽度宜在表2-2推荐值基础上适当降低。若土 壤类型为黏土,陆域缓冲区宽度可在表2-2推荐值基础上适当增加。 表表 2-2 村落型河岸带陆域缓冲区最小宽度推荐值村落型河岸带陆域缓冲区最小宽度推荐值 类型坡度()推荐宽度值1(m)推荐宽度值2(m) 村落型 12035 3.52545 93060 3070120 对于排水系统完善的村落型河岸带,缓冲带设置以增加河流生态空间为主,降低生产、 生活活动对河流的负面影响。陆域缓冲区宽度宜结合地方河道管理范围确定。未划定河道 管理范围的河岸,陆域缓冲区宽度按照经验值确定,宽度不宜低于15 m。 ④④养殖塘型养殖塘型 养殖塘型河岸带,缓冲带陆域缓冲区宽度按农田型河岸带推荐值法(见表2-1)确定。 9 ⑤⑤城镇型城镇型 城镇型河岸带,缓冲带设置以提供河流生态空间为主,减少生产、生活活动对河流的 负面影响。 城镇型河岸带,缓冲带宜综合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依 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和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513,将蓝线管理范围内区域划为 缓冲带。 未划定城市蓝线的河段,可按照河道管理范围或滨河绿地规划范围确定缓冲带范围。 未划定城市蓝线、河道管理范围或滨河绿地规划的城镇型河岸带,缓冲带陆域缓冲区 宽度按照经验值确定,宽度不宜低于 15 m。 ⑥⑥复合型复合型 复合型河岸带,宜根据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向陆域延伸一定范围内(一般 500 m)面 积占比最高的河岸带类型确定缓冲带宽度。 2.2.2.2 湖滨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湖滨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湖滨生态缓冲带范围包括湖泊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和最高水位线之间的水位变幅区与 湖滨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以上的陆域缓冲区。 湖滨生态缓冲带的宽度采用坡长距离。 ((1)水位变幅区范围)水位变幅区范围 水位变幅区是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和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人为调控的湖 泊、水库可采用设计或调控的最低水位线和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 ((2)陆域缓冲区范围确定方法)陆域缓冲区范围确定方法 湖滨生态缓冲带陆域缓冲区最小推荐宽度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1)生态保护型)生态保护型 ①①植被良好植被良好型型 植被良好型陆域缓冲区由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延伸到湿生草本植物消失的边界。宜至 少选择 12 种湖泊所在区域的典型湿生草本植物作为指示物种,进行现场调查,确定边界。 我国五大湖区常见的典型湿生草本植物种类见附录 A。调查方法可采用移动分割窗法(见 图 2-8),一般设置间隔为 1 m的 1 m1 m 草本植物样方,至少 3 个平行样方。 10 图图 2-8 移动分割窗法确定湿生草本植物生长边界方法示意移动分割窗法确定湿生草本植物生长边界方法示意 ②②沙漠型沙漠型 沙漠型陆域缓冲区为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到湖岸坎外延伸 50 m 的范围。 ③③岩石型岩石型 岩石型陆域缓冲区为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一直延伸到岩石区外边缘的范围。 2)生态修复型)生态修复型 ①①堤防型堤防型 堤防型陆域缓冲区由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延伸到堤防背水侧护堤保护范围的边界线。 堤防背水侧护堤保护范围宜遵照现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 中的 13.2 节执行1 级堤防防护堤为堤防背水侧堤脚处再向陆域延伸 30 m20 m,2、3 级堤防防护堤为堤防背 水侧堤脚处再向陆域延伸 20 m10 m,4、5 级堤防防护堤为堤防背水侧堤脚处再向陆域延 伸 10 m5 m。 ②②农田型农田型 农田型陆域缓冲区宽度宜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采用历史数据对照法或横向类比 法来确定。a)历史数据对照法有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或遥感解译历史数据的,陆域缓冲 区宽度按照原植被良好型宽度来划定。b)横向类比法优先参照同一湖泊植被良好型湖滨 生态缓冲带的平均宽度来确定;若同一湖泊无植被良好型湖滨生态缓冲带的,则参照本地 区类似湖泊植被良好型湖滨生态缓冲带的平均宽度确定。 ③③村落型村落型 村落型又可分为零星房屋型和集中居住区型。零星房屋型陆域缓冲区范围确定方法与 农田型相同,采用历史数据对照法或横向类比法来确定,且优先选择历史数据对照法。集 中居住区型的陆域缓冲区范围为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到集中居住区临湖侧边缘。 11 ④④养殖塘型养殖塘型 养殖塘型陆域缓冲区范围确定方法与农田型相同,采用历史数据对照法或横向类比法 来确定,且优先选择历史数据对照法。 ⑤⑤河口型河口型 河口型陆域缓冲区为以河口中心线和两侧湖岸延伸线交汇处为圆心、以河口宽度为半 径的扇形区域,并与其他类型的湖滨生态缓冲带平滑连接,河流上游与河流生态缓冲带平 滑连接(见图 2-9)。 图图 2-9 河口型湖岸带陆域缓冲区推荐宽度确定方法示意河口型湖岸带陆域缓冲区推荐宽度确定方法示意 ⑥⑥复合型复合型 复合型陆域缓冲区范围确定方法为有堤防的按照堤防型确定宽度,无堤防的取各类 型最大宽度值。 12 第三章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 3.1 河湖岸带调查与问题分析 3.1.1 调查目的与形式 调查目的是了解河湖岸带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历史变化,识别河湖岸带类型,诊断主要 生态环境问题,为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及生态修复提供参数和科学依据,为后续维护 管理提供支撑。调查形式包括资料调研和现场调查两种形式。 3.1.2 调查流程 调查宜按照下列流程开展 (1)识别类型按照本指南 2.1 节的描述,通过现场踏勘识别每段河湖岸带的类型; (2)确定水位线位置根据水利资料、遥感资料及现场踏勘结果,确定多年平均最高 水位线、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 (3)确定缓冲带范围按照本指南 2.2 节的方法,识别河湖生态缓冲带的水位变幅区 和陆域缓冲区,确定每段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 (4)确定调查范围河湖岸带的调查范围为水位变幅区及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向陆域 延伸 500 m;湖岸带的调查范围为湖滨生态缓冲带及缓冲带上边界向陆域延伸 200 m; (5)开展生态环境调查,了解岸线、土地利用、水质等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流程见图 3-1。 识别河湖岸带类型对照指南 2.1现场踏勘 确定水位线位置水利及遥感资料调查 现场踏勘 确定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对照指南 2.2河湖岸带分类确定宽度 生态环境调查 岸线土地利用 基底生物 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分析 水文水动力水质 图图 3-1 河河湖岸带调查流程湖岸带调查流程 13 3.1.3 资料调研 3.1.3.1 河岸带资料调研河岸带资料调研 河岸带资料调研宜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河流基本信息,包括流域水系分布、干流及主要支流长度等; (2)河流水质监测数据、水功能区与水质目标要求等,无水质监测资料的河流应开展 必要的补充监测; (3)河流水文资料,包括水位(多年平均最高水位、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常水位)、 流量、流速及其变化规律; (4)河岸带水域、陆域植物群落组成及分布情况; (5)河流两岸 500 m 区域内遥感影像(分辨率不低于 30 m)、土地利用调查基础数 据、植被类型分布、土壤质地及类型、区域 DEM 高程数据; (6)河岸带水土流失情况、入河排污口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面源污染情况; (7)目标河流是否属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 源保护区、重要湿地、鱼类“三场”(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及洄游通道等特殊保护 区域,是否满足独特的本地物种、珍稀物种及保护物种所需生境条件; (8)目标河流的保护规划、城市蓝线规划、治理方案及相关研究报告,河湖管理范围 及相关水利防洪工程资料、河道养护资料等。 3.1.3.2 湖岸带资料调研湖岸带资料调研 湖岸带资料调研宜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湖泊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湖泊形态特征、主要服务功能、环境目标与环境 状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2)湖泊流域水系、水文水动力(包括暴雨洪水气象水文资料)、水位及其变化规律 (包括多年平均最高水位、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常水位); (3)湖岸带土壤、植物组成及分布情况; (4)湖岸带土地利用及其历史变化情况; (5)水利工程及运行情况等有关资料、数据; (6)湖岸带历史遥感影像(分辨率不低于30 m)、DEM高程等数据; (7)湖泊沿岸各类污染物排放情况; (8)是否属于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鱼 类“三场”及洄游通道等特殊保护区域; (9)涉及湖岸带的规划、管理文件、方案及相关研究报告,包括但不局限于生态保 护红线、“三线一单”、永久基本农田、城市蓝线、湖泊管理范围等。 3.1.4 现场调查 14 3.1.4.1 河岸带现场调查河岸带现场调查 开展河流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工作,需重点对河流岸线、河流两岸(含河流多年平均 最低水位线到最高水位线,以及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以上 500 m 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 土壤类型、地形坡度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开展河流生态缓冲带构建与修复的区域,还需对 河岸带植被、水生生物及基底情况进行调查。 (1)河流岸线调查 调查河流岸线类型及占用情况,包括是否具有防洪堤、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硬化、 生态护岸)分布、河滩地分布等。 (2)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采用卫星遥感数据或航拍数据与现场调查结合的方式,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分析河流两岸 500 m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 (3)土壤类型调查 调查河岸带土壤情况,可参考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按照土壤颗粒粒径及渗 透性,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个主要类型。 (4)地形坡度调查 利用 DEM 高程数据确定河流两岸 500 m 范围内地形坡度,并进行现场踏勘核实,按 照坡度等级将河岸带地形划分为平原(00.5,15,30)。 (5)基底调查 调查基底的高程、形态和结构;调查基底表层的主要物理性状(石砾、砂粒、黏粒等) 和化学性质(通过历史数据筛选主要调查因子,如总氮、总磷、有机质含量、重金属、有 毒有害污染物、盐碱度等) 。 (6)河岸带植被与水生生物调查 调查河岸带多年平均最低和最高水位之间及陆域 50 m 范围内植被(非农作物)覆盖度 及优势物种与群落特征;调查河岸带水生生物(着生藻类、底栖动物、鱼类、土著物种 等),水生生物调查一般根据水期一年开展两次。 3.1.4.2 湖岸带现场调查湖岸带现场调查 (1)水文水动力调查 水文水动力调查主要包括水位线、风浪调查等,河口型湖岸带还需调查河水流向、流 速和流量。绘制水位变幅区范围图。 (2)水质调查 通过历史数据筛选主要调查的水质指标,若没有重金属或有毒有害污染记录,可只调 查常规水质指标。常规指标宜至少包括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 a、透 明度、pH 及溶解氧。水质采样点宜按照垂直岸线断面,从高水位线向低水位线依次布设采 样点,宽度在 100 m以上至少布置 3 个点位。 15 (3)基底调查 基底调查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查基底的高程、形态和结构,绘制比例尺不低于 15000 的基底地形图;二是调查基底表层的主要物理性状(石砾、砂粒、黏粒等)和化学 性质(通过历史数据筛选主要调查的底质因子,若没有重金属或有毒有害污染记录,可只 调查总氮、总磷、有机质含量)。基底化学性质调查重点采集表层样,调查点位尽量与水 质采样点位保持一致。 (4)生物调查 调查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湿生植物的种类、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结合历史数据重点关注 本地先锋种、建群种及优势种的群落结构,绘制植被分布图。 调查水生动物(主要包括鱼类、大型底栖生物及浮游动物)的种类、分布特征及多样 性。调查是否存在鱼类“三场”(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及洄游通道。 调查方法可参照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全国动物物种 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相关章节。 (5) 岸带调查 以识别湖岸带退化驱动因子和修复限制条件为主要目的,调查内容包括 1)湖岸带结构调查区分自然和人工岸带,包括湖岸带的类型、结构、坡度等断面形 式,干扰类型及受损情况; 2)调查不同类型湖岸带的基本情况(土地利用、水系及植被等)及污染来源(农业面 源、工业点源、河流、城镇面源、养殖废水等); 3)修复条件识别确定不同湖岸带空间的可利用性、湖岸带修复的限制条件(防洪、 基本农田、古树、建筑物、文物保护等)。 3.1.5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以识别河湖岸带退化驱动因子和修复限制条件为主要目的,从河湖岸带周边生产生活 干扰、河湖岸带生态空间挤占、生境条件破坏等方面进行问题诊断,参照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GB 3838、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相关章节, 从人为干扰、岸带空间、生境条件、生物状态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河湖生态缓冲带宽 度确定、修复技术选择和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3.1.5.1 河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河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分析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是否挤占河岸带生态空间,是否存在污染物 直接入河,导致河流水质超标、水功能区不达标或河流水质退化; (2)通过调查,明确河岸带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河岸硬化或渠化,导致河流水生态系统 退化; (3)分析河岸带现状,判断是否存在土质疏松且缺少植被覆盖的区域,水土流失比较 严重,可能影响河流水质,导致河流水生态系统退化; 16 (4)通过河岸带生物状态分析,明确是否存在河岸带植被物种单一、生物栖息地保护 不足、生境遭到破坏或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3.1.5.2 湖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湖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主要陆域污染来源分析 对湖岸带范围内和周边土地利用以及各行业或生活源情况进行调查,定量或定性描述 主要陆域污染来源,判断其穿过湖岸带进入湖泊的形式及规律,分析其对湖泊的生态环境 影响。 (2)生境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水质、底泥、坡度及岸上情况的调查,阐述湖岸带的水质现状,评估底泥污染 风险,分析是否适宜恢复水生维管束植物、陆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3)岸带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明确湖岸带的类型、结构、坡度等断面形式,根据植物立地条件、稳定 性等因素判断湖岸带受损情况,确定需要进行重点改善或修复的区域范围。 (4)生物状态分析 基于对岸上、水下主要植物及大型水生动物的种类、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的调查结果, 分析湖岸带内生物的健康状态、时空分布特点,对照健康的湖滨生态缓冲带分析存在的问 题。 3.2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总体设计 3.2.1 总体框架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总体设计框架见图 3-2。 图图 3-2 河湖河湖生态缓冲带生态缓冲带保护保护修复总体设计框架修复总体设计框架 17 3.2.2 保护修复目标 (1)缓冲带保护 根据河湖岸带调查结果,科学评估并确定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和保护目标,保证河湖 自然岸线比例不降低、水生动植物物种数不减少、植被覆盖度和湿地面积等不降低。 (2)缓冲带修复 缓冲带修复的总体目标是去除干扰因素,创造受损河湖岸带生态系统能够逐步自然恢 复的生境条件,使退化的河湖岸带恢复到健康状态,并满足其主要生态服务功能。 可根据河湖主导功能和缓冲带类型,确定缓冲带修复的具体目标,细化生态修复技术 指标,主要指标包括缓冲带修复长度和面积、河湖自然岸线比例、生态护岸增加长度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指标主要包括植物物种数(种)、本土植物物种百分比、缓冲带 植被覆盖度、植被平均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3.3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要点及措施 3.3.1 缓冲带保护要点 生态保护型缓冲带的生态环境现状较好、无人为干扰或仅有轻度干扰。确定缓冲带范 围后,宜采取封育与自然恢复措施,避免和减少人为干扰。 3.3.2 缓冲带保护与自然恢复措施 3.3.2.1 缓冲带保护缓冲带保护 对于河湖岸带自然植被现状良好的生态保护型河湖生态缓冲带,宜以保护、保持现状 生态环境为主,不宜采取过多的人工干预措施。 3.3.2.2 封育与自然恢复封育与自然恢复 为实现生态保护型河湖生态缓冲带的保护和自然恢复,可参照封山(沙)育林技术 规程GB/T 15163,采取全封育或半封育方式。 江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生态脆弱、植被恢复较困难区域宜采用全封育方式; 植被生长良好、林草覆盖度较大、受人畜活动影响较小区域宜采用半封育方式。 3.4 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 生态修复型缓冲带,根据河流与河岸带现状问题,首先应去除干扰。对于农田、养殖 塘等侵占岸线情况,应按确定的缓冲带范围有序退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应根据实际情况 尽量降低人为干扰对河流生态缓冲带生态功能的影响。进而按照河流生态缓冲带空间结构, 从河流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线至陆域范围实施生态修复,分区域可采用的修复措施主要包括 (1)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范围为河流多年平均最高、最低水位线之间区域,主要修 复措施包括基底修复、水生植物群落修复与生境营造; 18 (2)陆域缓冲区生态修复,范围为河流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线以上陆域区域,主要修复 措施包括基底修复、陆域植物群落构建与物种配置。 另外,对有护岸需求的河岸带,应选择生态型护岸。 缓冲带功能强化措施,主要包括湿地、生态拦截沟、绿篱隔离带、下凹式绿地、生态 塘及生物滞留带等措施或组合技术措施,达到拦截初期雨水及阻控面源污染物的功能,提 高缓冲带水质净化效果。 3.4.1 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技术措施 3.4.1.1 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 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应注意保持变幅区内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对被束窄的河道宜 尽量退还河流生态空间,恢复河滩地;对已硬化的堤脚可采用抛石、石笼等方法营造河滩。 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基底修复、植物群落修复和生境营造。 ((1)基底修复)基底修复 基底底质物理化学特性调整改造包括淤泥清除、污染底泥覆盖及部分换土等,以满足 水生生物生长、繁殖与栖息要求。 参照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进行基底调查评估,根据调查评估结 果,对于含有污染底泥、重金属、有毒有害垃圾等污染物的基底,应进行生态疏浚、改造 或修复,对疏浚底泥妥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环境。常用的基底修复方法包 括生态疏浚、底泥掩蔽、底泥磷固定、垃圾清理及土壤换填等。挺水植物恢复区为增强生 境多样性,可适当清理污染底泥及腐殖质堆积区,或采取覆盖、部分换土的方法进行土质 调整;沉水植物恢复区应根据情况适当清除淤泥,加强植物根系固着能力。 ((2)植物群落修复)植物群落修复 水位变幅区植物群落修复主要针对由于乱挖、乱占等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物群落被破 坏的河滩地。应结合地形、水文条件等,在遵循本地物种优先、保护当地特有生境、提高 生物多样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空间配置和时间配置,可重点种 植常绿植物,提高滩地植物的拦截净化功能,改善河岸生态景观效果。 植物群落
展开阅读全文

资源标签

最新标签

长按识别或保存二维码,关注学链未来公众号

copyright@ 2019-2020“矿业文库”网

矿业文库合伙人QQ群 30735420